2022届初中语文一轮复习 专题七 课标文言文知识梳理及训练(一) 精品课件
展开第1篇 《 论语》十二章
考情搜索10年未考。
本文通过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在个人修养、学习方法、学习态度等方面给人以启示,教育我们学习是为了更好地做人。
(1)在记言中兼顾叙事;(2)言简义丰,富于哲理。
一、重点字词梳理1.注音
2.通假字(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同 ,意思: 。 (2)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同 ,意思: 。
有 又 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
6.其他重点实词子: 时习: 谋: 忠:
古代对男子的尊称,这里指孔子 按时温习
立身,指能有所成就 迷惑,疑惑 命令 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 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疑惑
古代盛饭用的圆形竹器,也有用芦苇制成的
胳膊上从肩到肘的部分,这里指胳膊
指平民中的男子,这里泛指平民百姓
代词,它,这里指学问和事业 代词,……的人
介词,对,对于于此,意思是在其中语气词,用于句末,表示感叹
二、重点句子翻译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学习了,然后按时温习,不也很愉快吗?
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就可以做老师了。
只是读书却不认真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空想却不读书,就会疑惑。
4.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5.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懂得某种学问的人不如喜爱它的人,喜爱它的人不如以研究这种学问为快乐的人。
几个人一起走路,在其中必定有可以做我老师的人。
三、文意理解◎内容理解1.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孔子怎样的交友原则和态度? 2.“学而时习之”与“温故而知新”都提到“温习”这一问题,请说说二者强调的重点有何不同。
交友原则:选择志同道合的人做朋友。态度:以与朋友交流学习的心得、探索为人的道理为乐事。
前者强调“时习”的过程,强调知识的学习、道德的修炼都需要自觉学习、不断实践;后者强调通过“温习”达到“知新”的目的,强调“悟”,即思考。
3.孔子极力赞赏颜回哪一种品质?颜回“不改其乐”的原因是什么?包含了什么道理?
安贫乐道;“不改其乐”是因为颜回安贫乐道,对生活的清苦、困顿毫不在意,执着于对“道”的追求。道理:人要有一定的精神追求,执着追求自己的理想,即使生活清苦、困顿,也能自得其乐。
4.孔子及其弟子在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上有哪些观点?选择其中一点谈谈你的体会。(统编教材·思考探究)
示例 (1)学习方法:“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告诉我们知识的学习、道德的修炼都需要自觉学习,并且在生活中不断实践。“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告诉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温故”和“知新”并不是平列的两件事,关键是要“知新”,要学会独立地思考问题。(2)学习态度:“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讲学习的态度,阐明了“学”与“思”的辩证关系。所以,在学习中,我们要把“学”与“思”结合起来。
(2019·安徽中考导向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4题。【甲】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乙】太史公曰:《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乡往之。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适鲁,观仲尼庙堂车服礼器,诸生以时习礼其家,余祗迴①留之不能去云。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②》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选自《史记·孔子世家》)注①祗迴:徘徊,流连。②六艺: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同“悦”,愉快仰望,敬仰离开停止,消失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组是( )
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2)诸生以时习礼其家。
选取他们的优点而学习,如果也有他们的缺点就加以改正。
儒生们按时到孔子家中演习礼仪。
4.请结合【甲】文中的三则语录,说说学者敬仰孔子的原因。
因为孔子讲求良好的学习方法,有谦虚的学习态度和宽厚大度的待人胸怀,所以学者敬仰他。
第2篇 陋室铭 刘禹锡
考情搜索本篇目2017年与《论语·子罕》选文以比较阅读的形式考查。
本文通过对居室情景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了一种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1)托物言志,借助陋室表达自己的志趣。(2)运用类比手法,以“山不在高……有龙则灵”类比“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说明陋室可借高尚之士散发芬芳;用“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类比“陋室”,指出此室可以与古代名贤的居室比美。(3)以骈句为主,句式整齐,节奏分明,音韵和谐。
一、重点字词梳理1.注音
只 能散布很远的香气,这里指德行美好
指佛经(佛经用泥金书写)
指官府文书 形体、躯体
二、重点句子翻译1.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2.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苔痕蔓延到台阶上,使台阶都绿了;草色映入竹帘,使室内染上了青色。
说说笑笑的是博学的人,来来往往的没有平民。
3.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4.孔子云:何陋之有?
可以弹奏不加装饰的琴,浏览珍贵的佛经。
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三、文意理解◎内容理解1.“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中,“丝竹”与“案牍”各指什么? 2.文中写诸葛庐、子云亭的用意何在?
丝竹:世俗的乐曲。案牍:官府文书。
用诸葛庐、子云亭作类比,暗示“陋室”不陋,意在以古代名贤自况,表明“陋室”的主人也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
◎主旨情感3.文章的主旨句是哪一句? 4.作者给自己的陋室作“铭”有何用意? 5.本文表现了美好的君子形象,从中你能看出“君子”应具有怎样的情操?
借陋室表达自己高雅的志趣和不慕名利、安贫乐道的高尚情怀。
清雅脱俗,安贫乐道,高洁傲岸,淡泊宁静。
◎写作特色6.这篇文章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具体分析。
托物言志。作者从居室环境、交往人物和日常生活三个方面说“陋室不陋”,从而表达了自己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怀。
阅读【甲】【乙】两文,完成第1~4题。【甲】望岳杜 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乙】陋室铭刘禹锡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指山色聚集这平民,指没有功名的人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1)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2)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层云升起,使心胸震荡;张大眼睛远望飞鸟归林。
没有世俗的乐曲扰乱心境,没有官府公文劳神伤身。
3.“阴阳割昏晓”中的“割”字尤其传神,请你进行赏析。 4.《陋室铭》中,作者从 、 、 三个方面描写了“陋”室。
“割”字用拟人手法写出了高大的泰山将山南山北的阳光切断,形成了阴阳两种不同的自然景观,突出了泰山巍峨高大的形象。
居室环境 交往之人 日常生活
第3篇 爱莲说 周敦颐
考情搜索本篇目2014单篇考查,2020与白居易的《咏菊》以比较阅读的形式考查。
本文通过对莲的形象和品质的描写,歌颂了莲花坚贞高洁的品格,从而表现了作者洁身自爱的高洁人格,以及对追名逐利的世态的厌恶。
(1)以花喻人,托物言志。(2)运用了衬托的手法,突出中心,加深立意。以“牡丹之爱”“菊之爱”衬托“莲之爱”,以突出“莲之爱”者的境界之高。(3)综合运用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4)以散句为主,句式长短相间、错落有致、富于变化。
zhuó lián
2.词类活用(1)名词用作动词“蔓”原意:藤蔓。在句中的意思: 。 “枝”原意:枝茎。在句中的意思: 。
(2)形容词作状语原意:远处。在句中的意思: 。
清澈清芬
河沟、池塘里积存的污泥 沾染(污秽)
亲近而不庄重 靠近赏玩
认为 隐居避世。这里是说菊花不与别的花争奇斗艳
二、重点句子翻译1.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2.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水上、地上各种草木的花,可爱的很多。
我则只喜爱莲——莲从淤泥里生长出来,却不受沾染(污秽);经过清水洗涤但不显得妖艳。
3.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4.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香气远闻更加清芬,洁净地挺立。
对于菊花的爱好,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
三、文意理解◎内容理解1.文中爱菊、爱莲、爱牡丹分别代表了怎样的人生态度? 2.怎样理解“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爱菊”代表隐居避世的人生态度,“爱莲”代表追求高洁品格、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人生态度,“爱牡丹”代表追求功名利禄的人生态度。
作者感慨世上像他一样爱莲花的人很少,也感叹生活中保持高洁品质的人太少,含蓄地表达了自己的人生态度。
3.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莲的?分别写出了莲的哪些品质? 4.《爱莲说》称莲为“花之君子”,根据课文内容,说说作者心目中的君子具备哪些美好品质。
①“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从生长环境的角度写出了莲不同流合污、不哗众取宠的高洁、庄重的品质;②“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从体态、香气的角度写出莲正直不苟、行为端正、美名远扬的品质;③“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从风度、气质的角度写出莲庄重不可轻慢的品质。
洁身自好,正直质朴,豁达大度,保持独立人格,保持坚贞的气节和高尚的品德。
◎主旨情感5.从作者对莲花的喜爱中,你看到了作者怎样的追求? ◎写作特点6.本文写莲花,为什么开头先写菊花和牡丹? 7.文中三次写到菊和牡丹,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作用?
追求高尚情操、正直人格。
写菊、牡丹是为了用古人对花的不同喜好作为比较和陪衬,来衬托作者对莲的情有独钟。
三次写到菊和牡丹,均运用了衬托的手法。第一次,表明自己爱好的与众不同;第二次,突出了莲的“君子”形象;第三次,讽刺了追名逐利的世态,赞美了如莲一般洁身自好的品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4题。【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选自周敦颐《爱莲说》)【乙】一日,偕数友,观荷于湖边亭中。兴正浓,忽有大雨倾盆而至,湖中荷花尽作飘摇之态。少时,雨过天晴,波澜不惊,湖天一色。荷花为雨所洗,鲜妍明媚,袅娜多姿,清丽雅致,实为花中仙子也。(选自李盛仙《夏日赏荷》)
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2)一日,偕数友,观荷于湖边亭中。
对于莲的爱好,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
一天,(我)和几位好友一起,在湖边的亭子中观赏荷花。
3.根据选文内容填空。【甲】段点明世人甚爱牡丹原因的句子是: ;【乙】段描绘雨中荷花的语句是: 。
牡丹,花之富贵者也 荷花尽作飘摇之态
4.【甲】段称莲为“花之君子”,【乙】段赞荷为“花中仙子”。你更喜欢哪一种赞誉之辞?请联系文段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示例 (1)我喜欢称莲为“花之君子”。因为莲具有“出淤泥而不染”的特点,这与君子不同流合污、不随俗浮沉的品质是相通的。(2)我喜欢称荷为“花中仙子”。因为被雨洗涤过的荷花,更显得鲜妍明媚、清新脱俗,如仙子般美丽动人。
第4篇 河中石兽 纪 昀
两只落入水中的石兽,既未被河水冲到下游,也未原地不动沉入河沙,居然逆流而上,到了数里外的上游。作者以简洁的语言,记叙了人们寻找石兽的经过及其令人惊讶的结局,而且从中悟出了天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不可“据理臆断”的道理。
(1)用词准确,语言简洁。作者在叙述事件时,抓住了事件的要点,不做过多的修饰。(2)寓意于事,立意高远。作者的写作意图并不是在于渲染寻找石兽的神奇过程,而是引出了最后深刻的思考,促使读者自省,这才是这篇文章的精髓所在。
河中石兽寻找石兽的四种途径:第一种:在石兽落水处寻找第二种:到河的下游寻找第三种:到河底沙中寻找第四种:到河的上游寻找道理:实践出真知。
4.其他重点实词临: 河干: 山门: 圮:
一起,一并经过,经历 寻找
拖 农具,用于除草、平土等
你们这些人 研究、探求
根据 道理 主观地判断
二、重点句子翻译1.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2.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于是)划着几只小船,拖着铁钯,(向下游)找了十多里,没找到(它们的)踪迹。
你们这些人不能探求事物的道理。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大水带走呢?
3.沿河求之,不亦颠乎? 4.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顺流而下寻找它们,难道不荒唐吗?
那么天下的事,只了解其一,不了解其二的情况太多了,怎么能(只)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呢?
三、文意理解◎内容理解1.文中围绕寻找石兽,出现了哪几种不同的看法? 2.文段(第3段)讽喻了什么现象?
①寺僧按照常规思维,认为石兽应该在原地;②寺僧又根据水流的情况,认为石兽会顺流而下;③讲学家认为石兽沉于河沙中;④老河兵根据实践认为石兽应该在上游。
讽喻教条、孤立、静止地看待事物以致“主观臆断”的现象。
3.结合语境,用自己的话说说下面句中“笑”的具体原因。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
讲学家笑找石头的人弄不清沙轻石重的性质,不在原地河沙中找,而是顺水而下去寻找。
◎主旨情感4.文章中哪句话揭示了本文的主旨? 5.关于如何寻找石兽,从事情的结局来看,寺僧、讲学家都不及老河兵有见识。你从中悟出了怎样的道理?(统编教材·思考探究)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寺僧和讲学家都犯了脱离实际、主观臆断的错误。老河兵有丰富的实践经验,综合考虑了各方面因素,因此能提出正确的看法。由此可知,实践出真知,实践也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写作特点6.本文在语言上有怎样的特点?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拓展探究7.如何理解寺僧、讲学家、老河兵这三个人物形象?(统编教参·问题探究)
本文语言平易,风格简淡。作者叙述精到明快,没有多余的修饰。如写打捞石兽,连用“棹”“曳”“寻”等动词领起三个短句,简述事情经过,以“无迹”交代结果,简洁之至,又很生动。
在打捞石兽一事上,寺僧显得考虑不周,忽而原地打捞,忽而沿河而下,代表的是不深思熟虑而盲目行动的态度;讲学家空谈事理,不切合实际,代表的正是“据理臆断”的态度;唯有老河兵能综合考虑各种因素,提出符合实际的结论,代表的是实事求是的作风。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4题。【甲】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选自《河中石兽》)
【乙】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选自《愚公移山》)
1.下列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
答案 B 解析 A项,“杮”应读“fèi”;C项,“匮”应读“kuì”;D项,“亡”应读“wú”。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颠倒,错乱 坑洞 指草木 顽固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2)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4.【甲】【乙】两文都写到了“笑”,请说说两文中的“笑”有何异同。
翻转不停止,于是(石头)反而逆流而上了。
子子孙孙无穷尽,可是山不会增高加大,还担心挖不平吗?
两文的“笑”都是嘲笑,只是对象不同。【甲】文中的“笑”,一是讲学家笑寺僧等“不能究物理”,二是老河兵笑讲学家认识错误,不切合实际;【乙】文是智叟嘲笑愚公的“不惠”。
第5篇 三峡 郦道元
考情搜索本篇目2013年以单篇阅读的形式进行考查。
文章先写三峡总体形势,再抓住季节特点,分别写夏天、春冬之时和秋天各个不同季节的景象。文章布局自然,思路清晰,以凝练生动的笔墨,写出了三峡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景色。
(1)先总后分,有分有合,结构严谨。先写三峡概貌,总体勾勒;再抓住季节特点分别描写,特点鲜明。而春冬两季,特点相似,故合写;夏水湍急,秋气萧森,景象不同,故分写。(2)次序分明,文脉贯通。先写概貌,强调三峡之雄伟;次写四季景象,首先写夏水襄陵之雄伟峻急,接着再写春冬与秋天,转为沉静,虽氛围、特色不同,但文脉转缓,文气相贯。(3)首尾呼应,浑然一体。起首写山;夏天和春冬两季,重点写水;最末段写秋,又以山为主。
2.通假字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同 ,意思: 。 3.古今异义(1)或王命急宣古义: 。 今义:或者。(2)属引凄异古义: 。 今义:归属。
阙 缺 空隙、缺口
于。这里是“在”的意思
驾着快 激起白色浪花的急流
飞速地往下冲荡茂盛甚,很
天刚放晴 下霜的早晨
二、重点句子翻译1.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2.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3.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层层的悬崖,排排的峭壁,把天空和太阳都遮蔽了。
如果不是在正午,就看不到太阳;不是在半夜,就看不到月亮。
到夏天江水漫上山陵的时候,顺流而下和逆流而上的航道都被阻断,不能通航。
4.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5.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6.绝山献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这中间相距一千二百里,即使骑着飞奔的马,驾着疾风,也没有这么快。
激起白色浪花的急流中有回旋的清波,绿色的潭水中有倒映着的各种景物的影子。
极高的山峰上多生长着奇形怪状的柏树,悬泉瀑布在山峰之间飞速地往下冲荡。
三、文意理解◎内容理解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三峡两岸山势的特点。 2.文章第①段写山,第②段写水,这样安排的目的是什么?
连绵不断,遮天蔽日。〔或:山高岭连(岭连山高)。〕
写山的特点,为写水设置了条件或为下文做铺垫。山高,水的落差大,水速自然急促。
3.第④段写了秋景,从哪个句子可以看出?“凄”“哀”两个字,表现了三峡秋景怎样的特点? 4.文章结尾处引用渔歌有什么作用?
每至晴初霜旦。表现了三峡秋景凄清、萧瑟、肃杀的特点。
结构上:渔歌起到了总结全文的作用。内容上:再次点明三峡之长、猿声之哀,进一步渲染了三峡秋季萧瑟悲凉的气氛。
5.写景要抓住景物特征。说说作者笔下三峡不同季节的景物各有怎样的特征。(统编教材·思考探究) 6.说说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三峡景物的。(统编教材·思考探究改编)
夏天,江水满溢,一泻千里,给人以惊心动魄之感。春冬季,水流和缓,潭深水碧,优美、雅致。秋季,万物萧条,猿鸣凄清哀婉,引人悲伤垂泪。
作者先总体描绘三峡概貌,突出其雄伟气象;接下来,按照特点的不同,具体描绘三峡四季的不同景象。作者先写夏水襄陵之峻急雄壮,与第①段一脉相承;再写春冬与秋天,转为沉静,虽氛围、特色不同,但文脉转缓,文气相贯。
◎写作特点7.本文在写作时运用了侧面描写的写作手法,请从文中找出一句,并说说其作用。
示例 (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作用:突出山的高峻、连绵。(2)“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作用:突出水的湍急。(3)“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作用:突出三峡秋景萧瑟、凄凉的特点。
8.为了突出景物特征,文中采用了多种修辞方法。试举一例并简要分析其作用。
示例 (1)“重峦叠嶂,隐天蔽日”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方法,突出了三峡的高峻、连绵。(2)“朝发白帝,暮到江陵”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方法,句式整齐,富有音韵美和情韵美。
◎拓展探究9.如果你要去欣赏三峡的美景,会选择哪个季节前往?请结合文章内容说说理由。
示例 我会在夏天去。那时江水漫上山陵,江面更显宽阔,那急流顺七百里峡谷奔腾而下的壮观景色,令我神往。
(2017·福建中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4题。
注①三姑:地名。②幔亭峰:山峰名。
逆流而上延长看,回头看 就是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土人新以木板循岩为室/曲直高下/随岩宛转B.土人新/以木板循岩为室/曲直高下随岩宛转C.土人新以木板循岩/为室曲直高下/随岩宛转D.土人新/以木板循岩为室曲直/高下随岩宛转
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2)登山里许,飞流汩然下泻。
登上山走了一里多路,就看见山泉汩汩地往下流泻。
4.【甲】文写“水”,各写了三峡“四时之水”的什么特点?【乙】文写“山”,作者前往“换骨岩”途中俯瞰到什么“佳致”?请简要概括。
第一问:夏水大而湍急,春冬水清而透明,秋水小而清冷。第二问:危壁出泉,疏竹掩映。
2022届初中语文一轮复习 专题七 课标文言文知识梳理及训练(五) 精品课件: 这是一份2022届初中语文一轮复习 专题七 课标文言文知识梳理及训练(五) 精品课件,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原文呈现,参考译文,文章中心,写作特点,内容图示,邹忌讽齐王纳谏,知识清单,长这里指身高,土地方圆,认为美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2届初中语文一轮复习 专题七 课标文言文知识梳理及训练(四) 精品课件: 这是一份2022届初中语文一轮复习 专题七 课标文言文知识梳理及训练(四) 精品课件,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文章中心,写作特点,内容图示,知识清单,一词多义,全数词一,其他重点实词,都消失,这晚上八时左右,围鸟兽的细毛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2届初中语文一轮复习 专题七 课标文言文知识梳理及训练(一) 精品课件: 这是一份2022届初中语文一轮复习 专题七 课标文言文知识梳理及训练(一) 精品课件,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文章中心,写作特点,内容图示,知识清单,说悦愉快,老师传授的知识,学过的知识,新的理解和体会,以为快乐,一词多义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