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 词四首 教案 教案 7 次下载
- 写作 布局谋篇 教案 教案 8 次下载
- 14 山水画的意境 教案 教案 7 次下载
- 15 无言之美 教案 教案 5 次下载
- 16 驱遣我们的想象 教案 教案 5 次下载
13《短文两篇》教案
展开第四单元
13 短文两篇
1.理解两篇文章的读书观点,提高对读书目的、方法、作用的认识。
2.理清文章思路,体会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等方法的运用。(重点)
3.激发学生对读书的兴趣,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读书观。(难点)
2课时
第1课时 《谈读书》
【情景导入】
有人说,现在已经进入“读图时代”,各种各样的图铺天盖地一般呈现在人们眼前,读图已经成为时尚。有人认为,读图是造成全民族阅读水平低下的重要因素。因此要回归读书,尤其是中学生更要多读书,读好书。那么我们为什么读书?怎样读书?今天我们一起来聆听几百年前先哲的高论。
【自主学习】
1.作者简介:
培根(1561-1626),__英__国哲学家、作家,在人类思想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马克思曾誉之为“英国唯物主义和整个现代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__随笔__》是其文学方面的主要著作,开创英国随笔的特有体裁。
2.字形字音:(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并注意写法)
狡黠(xiá) 咀嚼(jǔ)(jué ) 诘难(jié) (nàn)
滞碍(zhì) 吹毛求疵(cī) 劝诫(jiè)
怡情(yí) 统筹(chóu) 藻饰(zǎo)
蒸馏(liú) 味同嚼蜡(jiáo)
3.词语解释:
藻饰:修饰文辞。
狡黠:狡诈。
诘难:诘问,为难。
高谈阔论:漫无边际地大发议论(多含贬义)。
吹毛求疵:细致到烦琐挑剔的地步。
寻章摘句:搜寻、摘取文章的片断、词句,指读书局限于文字的推求。
味同嚼蜡:形容写文章或说话枯燥无味。
4.整体感知:
理清文章思路:作者从哪几个方面谈读书?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首先阐述读书的目的。(从开头到“全凭观察得之”)
①先从正面说,读书有三种不同目的:__怡情、傅彩和长才__。重点阐述了__读书的好处__。
②后从反面指出读书的三种偏向:__惰、矫和学究__,并论述读书和经验的关系:__相互补充,相辅相成__。
③最后指出:__只有明察事理的人才能够读书、用书,而用书的智慧是在观察生活中得来的__。
接着阐述读书的方法(“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到“始能无知而显其有知”):__读书要仔细推敲细思,反对故意挑刺,迷信书本和仅限于文字推求;对不同的书,要用不同的方法读;提倡把读书和讨论、作文、做笔记结合起来__。
最后阐述读书的作用(读史使人明智——结尾):__能塑造人的性格和弥补精神上各种缺陷__。
【合作探究】
1.探究论证方法。
本文用了哪些主要的论证方法?这些方法的使用有何作用?结合内容进行归纳。
①比喻论证:“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德行犹如宝石,朴素最美。”“声名犹如大河,空虚无物者浮,实学有才者沉。”培根在其作品中往往采用这种手法,显出其文笔老练,说理透彻。这种比喻的运用,使其文章更显生动形象,通俗易懂。
②排比说理:“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这样使文章很有气势,很能打动读者,很有说服力。
③对比论证:开头从正面说读书的目的,接着从反面说了读书的三种偏向;结尾从正面说读书可以塑造人的性格,又从反面说读书可以弥补性格、精神上的缺陷。这样就全面有力,使人信服。
2.品读语言。
(1)文章的每一句话都充满了智慧,富有哲理,结合文中相关句子谈一谈你的读书感悟(对其他句子的理解批注在课本上)。
例句分析:
①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
品析:人的天性是各种各样的,这其中有应继承发扬的,也有需要努力克服的,好比野生的花草,有繁茂与美丽的一面,也有疯长破坏美感的地方。要使花草只呈现出美丽的一面,就需要人们对它们修剪、移接,而人要克服自身的弱点,不断进步,就要不断地读书和学习,明智明理,并且不断改进,完善自我,努力趋向人性的完美。
②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不可尽信书上所言。
品析:这句话实际上告诉人们读书要有正确的心态。首先要明确读书的目的是为了成长,所以我们要善于从书本中学到知识,而不要用挑剔的批评的眼光看书,随时准备和书本辩论;但我们同时也要有自己的主见,不能人云亦云,完全丧失自我,书本中也有不正确或偏颇的地方,在这些地方我们要勤于思考,坚持真理,不要轻易盲从。
(2)说一说本文的语言有何特点。
平易流畅,笔法灵活,语言精辟。黑格尔说过:“他(培根)的著作虽然充满着最美妙、最聪明的言论,但是要理解其中的智慧,通常只需付出很少的理性努力,因此他的话常常被人拿着当作格言。”英国文学家雪莱也说:“他的文字有一种优美而庄严的韵律,给感情以动人的美感,他的论述中有超人的智慧和哲学,给理智以深刻的启迪。”
3.小结归纳。
《谈读书》这篇随笔采用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论述了读书的正确目的、读书的正确方法以及读书的重要作用,引导人们通过认真读书完善自我。
4.当堂演练。
你能说出一些关于读书方面的名言警句吗?
书籍是人类知识的总结,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英】莎士比亚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韩愈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
【板书设计】
谈读书(培根)
谈读书读书的目的——比喻认证
读书的方法——举例论证
读书的作用——对比论证
第2课时 《不求甚解》
【情景导入】
关于读书问题,古今中外有很多人议论过,但常谈常新。我们学习的《短文两篇》都是谈读书的,作者见解独到。上节课的《谈读书》,让我们如同沐浴在智慧的阳光下。这节课我们来走进《不求甚解》,跟随当代作家马南邨一起去学习怎样读书。
【自主学习】
1.作者简介:
马南邨:__邓拓__的笔名,当代作家、杂文家、历史学家、著名新闻工作者,福建闽侯人。主要著作有:论文集《论中国历史的几个问题》、杂文集《__燕山夜话__》《三家村札记》以及《邓拓散文》《邓拓诗选》等。
2.课题解读:
“不求甚解”出自陶潜《五柳先生传》:“好读书,不求甚解。”原意是__读书只领会要旨,不过于在字句上花工夫__,属褒义。今多谓__学习或工作的态度不认真,不求深入理解,浅尝辄止__,含贬义。
3.了解驳论文知识。(借助相关资料,了解驳论文知识)
(1)议论文的论证方法:__立论__、__驳论__。
(2)立论:指议论目的是为了从正面证明自己提出来的论点正确。
驳论:指就一定的事件或问题发表议论,批驳错误的反动的见解和主张。侧重于驳论的议论文是驳论文。
(3)批驳的方法:__直接批驳__和__间接批驳__。
驳论点:抓住敌论点中的错误进行批驳。
驳论据:指出敌论中论据的虚伪、错误,从而证明其论点的荒谬性。
驳论证:通过批驳对方的论证驳倒对方的论点,揭穿对方的论据与论点之间没有内在的逻辑关系,其论据不能证明论点,论点不能从论据中推出。
(4)驳论文一般论证思路:先树起批驳的靶子,即摆出敌论,然后针对敌论采用直接(驳论点、驳论据、驳论证)或间接的方式(证明自己观点正确)进行批驳。
4.字形字音:(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并注意写法)
咬文嚼字(jiáo) 死抠(kōu) 豁然贯通(huò)
5.词语解释:
咬文嚼字:形容过分地斟酌字句。多指死抠字眼而不注意精神实质。
豁然贯通:形容人(久思不解的问题)一下子明白过来,迎刃而解。
开卷有益:(褒义词)打开书本,总有益处。常用以勉励人们勤奋好学,多读书就会有得益,可以得到有用的知识。开卷:打开书本,指读书; 益:好处,收获。
【合作探究】
1.朗读课文思考:作者针对什么说法进行论述?作者对此持什么态度,是怎样阐述的?在此基础上理清本文思路。
①针对“一般人以为,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进行论述。
②作者态度: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同样没有充分的理由。
③本文是一篇__驳论文__,在批驳别人观点的过程中,又阐明了自己的主张。首先,__作者摆出了要批驳的靶子__:“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其次介绍__“不求甚解”的出处并分析其真正含义__,然后从正反两方面举例(__诸葛亮、普列汉诺夫__)论证读书在于虚心、会意;接着__全面解释“不求甚解”__;最后总结全文,强调重要的书要__反复读__。
④结合以上问题完成本文结构:树靶子——__引出处__——释新意——__举例证__——对上文(递进结构)
2.精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①文章批驳的观点是什么?作者的观点是什么?
批驳:“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作者的观点: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没有充分理由。
②对于“不求甚解”的读书态度我们该如何全面理解?
“不求甚解”不是读书马马虎虎,很不认真。读书重在会意,不要死抠字眼,为一个局部而放弃整体。
③“不求甚解”与“马马虎虎”的区别是什么?
“不求甚解”与“马马虎虎”的区别是不求甚解要了解文章的意思,而马马虎虎却对文章的意思不理解。
④作者最后告诉我们应该怎么做?
书要反复读。
3.本文举“普列汉诺夫、诸葛亮”的例子选取的角度一样吗?各有什么作用?(细读课文4-7段)
作者举了列宁批评普列汉诺夫的例子,通过举例论证,从反面论证了虚心的读书态度很重要,只有虚心读书才会抓住文章的精髓。作者举了诸葛亮独观其大略的例子,通过举例论证,从正面论证了很多有成就的古人就是以“不求甚解”的态度读书的,从而证明了“会意”的重要性。
4.“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其实也不尽然。”为什么说“不尽然”?体现了本文语言的什么特点?请你举一例证明“不求甚解不好”不尽然对。
表明文章语言具有准确性的特点。科学中有许多事情需要人们有求甚解的精神,如“失之毫厘,差之千里”就是这个意思。但是生活中有许多事情又需要人们“不求甚解”。比如,我们应该学会原谅别人的过错,要学会包容,所谓“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就是这个意思。本文中所说的,我们读书,应该采取的就是“不求甚解”的方法。
5.课堂小结
《不求甚解》这篇杂文全面阐述了陶渊明“不求甚解”的两层含义,并以此为根据,对否定“不求甚解”的观点进行驳论,指出读书的要诀在于会意,读书要虚心,重要的书要反复阅读,才能真正领会书中的实质。
【拓展延伸】
请你课后搜集一些关于名人读书的趣事。
(1)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轼,年轻时自认为已无书不读,便大书一联:“识遍天下字;读尽人间书。”后经一老翁指点,遂改成:“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
(2)郭沫若曾写过一副读书联:“读不在三更五鼓;功只怕一曝十寒。”意思是说,读书要靠平时下功夫,不能一心血来潮就加班加点搞突击。要想获得成功,必须锲而不舍,持之以恒,决不能时而勤奋时而懈怠,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板书设计】
不求甚解(马南邨)
【教学反思】
可取之处:
1.从读书方法导入文本,起到了很好地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作用。
2.比较教学,引导学生突破重点,在体验分析中明确议论文的论证方式:立论和驳论。避免了先入为主的议论文知识的机械传递,使学生在阅读体验中形成能力。
3.巧设问题,激发对话。巧妙的问题设计,激活学生的思维,能够很好地在对话中突破教学的重点、难点,促使学生在自主阅读的基础上质疑交流,又能激发学生对阅读的热情,以及对正确的读书观和方法论的认识。
不足之处:
1.对课文中关于读书的名言,没有让学生在课堂上熟读积累。
2.教学过程中缺少让学生对自己喜欢的语句进行语言的品析,通过品析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3.驳论文首先要让学生明白作者树立的批驳的耙子,这是教学的难点,对于难点突破不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