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部编版六年级下册14、学弈说课稿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1/2/12536102/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2年部编版六年级下册14、学弈说课稿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1/2/12536102/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2年部编版六年级下册14、学弈说课稿
展开
《学弈》说课稿一、教材及学情 1、教材内容: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十一册第五组第14课的第一则文言文《学弈》。 2、教材简析:《学弈》这篇文言文选自《孟子·告子》,通过弈秋教两个人学下围棋的事,说明了做事必须专心致志,决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文章先说弈秋是全国最擅长下围棋的人,然后讲弈秋同时教两个学习态度不同的人下围棋,学习效果截然不同,最后指出这两个人学习结果不同,并不是在智力上有多大差异。文言文是古代文明传承的媒介,虽与现代文在用词造句、朗读上有很大差别,但两者却有着千丝万缕、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从小学开始,在学生成语、名言警句、古诗词的积累基础上,让学生接触一点文言文,初步感知其语言特点,了解古人的思想道德观点,对加强人文教育,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很有好处。选编本文的目的有两点:一是因为它的思想内容好,强调学习要专心致志,有利于学生继承发扬刻苦学习的优良传统;二是因为它短小精悍,文字较为浅显,适合小学生学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初步感悟了学习方法,为初中文言文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3、教学要求:知识能力训练点:学生通过教师引导,能根据课后注释疏通全文,了解故事内容。并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课文内容。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过程方法引导点: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自悟自得,初步了解文言文学习的方法。(根据注释、联系上下文读通、读懂、熟读成诵。) 情感态度渗透点:学生能从文中体会到做事必须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能从课内外延伸结合中进一步了解我国辉煌灿烂的古代文化,增加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 二、教法学法1、教法:范读领读、点拨教学2、学法:自读自悟、合作探究三、教学流程1、警句引路、导入新课“授人以鱼,更要授之以渔”,新标准非常重视学生在学习中的方法的积累。在进行第一个教学环节时,我先出示孟子的警句:①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②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③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④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请学生读一读,然后跟我们平时所用的书面语言比较一下,引导学生总结出这些警句的特点:告诉学生这些都是用文言写的名句,古人用文言文写的文章叫文言文,又叫古文。文言文是中国的一种书面语言,语句简洁,语句意思非常丰富,有些词语的意思和今天的意思不同。然后告诉学生这些句子的出处,接着对孟子做个简介,并顺势引入课题,并解题。2、范读激趣、领读通文学习文言文最基本的方法是诵读,最好的方法也是诵读。在学生了解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后,我先范读课文,做到抑扬顿挫、流畅自如,感染学生,激发诵读兴趣。然后再指导文言文的朗读方法:一要把读的速度放慢,二要停顿得当。在学生掌握每一句的正确读法后,让学生自由练读,达到熟读成诵。3、读通读顺、疏通文意弄懂每一话的意思是学习文言文的难点,在教学这一环节时,我先让学生自读自悟,借助注释揣摩句子的意思,再同与同学研讨。在全班交流时,我采用点拨教学法,适时加以点拨,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课文。最后指名说全文大意,我相机指导学生疏通文意。4、指导朗读、熟读成诵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进一步指导学生的朗读,达到吟诵的效果。然后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再向学生灌输一些文言常识:让学生找一找,说一说文中有很多“之”字的不同意思?5、合作探究、读书明理学史可以明智,而明智的关键就是能从古文中明白一个道理,达到以古鉴今的目的,因此,在教学第五个环节时,我先出示几个问题:文中那句话点明他俩的学习结果?是什么原因导致两个人学习的结果不一样呢?从中能得出一个什么道理?根据提问引导讨论解决问题,弄懂两个人学习效果的不同是因为学习态度不同,得出学习必须专心致志,绝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达到读书明理的目的。再让学生将文中的道理内化为自身的行为准则。6、迁移训练、导读古文为了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和创新意识,我在讲完课文后将“揠苗助长”、“守株待兔”、“掩耳盗铃”、等文言成语故事推荐给学生。这些文言成语故事性强,内容浅显易懂,又为学生熟知,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四、说板书 学弈 一人:专心致志 学有所成 态度决定成败另一人:三心二意 一无所获 这一板书的设计,内容精当简约,布局合理,美观大方,能体现文章的中心寓意,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通过两种不同的学习态度,得出两个相反的学习结果,对比鲜明,具有深刻的教育意义,充分揭示了课文蕴涵的道理。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http://img.51jiaoxi.com/images/257d7bc79dd514896def3dc0b2e3f598.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