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少版七年级下册第3课 在临摹中感受教案
展开从《播种者》到《播种者》
——“在临摹中感受”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徐悲鸿曾经说过:“临摹,在绘画过程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临摹是一种思索,临摹是一种比较,临摹是一种记忆,临摹是学习绘画的捷径之一,教材引导从临摹名画入手,对大师作品进行多种形式的摹仿,即完成一张有创意的变体画,这种教学方式有益于学生对人物画更深层次的再学习,是知识的巩固、是能力的提升,是思维的创新。经过先后知识的梳理,考虑到课时的完整性,本单元先是引导学生临摹米勒《播种者》,先是有一节课的铺垫,利用参照物、关节、动态线、比例等知识体验并学习人物动态的绘画方法,完成米勒《播种者》动态的“形”的问题;本节课是通过赏析梵高对米勒《播种者》的多幅临摹作品,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梵高临摹过程中融合的多种绘画语言和元素,在自己原先完成的《播种者》作品基础上,结合学习的不同的绘画语言和元素,进行高层次的临摹,即创作属于学生自己的《播种者》变体画。本课涉及的知识点很多,不仅仅是造型的技法、还有相关联的其它绘画作品、还有与画家相关的经历、情感、文化背景、生活环境等因素。考虑到课时的完整性,本课只从《播种者》到《播种者》,内容简单中见丰富,以小点展开大世界,希望通过本课的学习,发展学生具有个性的高阶思维能力和表现能力,传递学生的思想及情感。
学情分析:
学生在之前一节课对人物头像的比例有一定的了解,通过体验基本掌握了运用比例知识绘制人物头像的方法;对于全身动态造型,还完全陌生,要完成一张有创意的有动态的变体画,首要解决全身像的造型问题,即对人物全身动态的表现,本单元后面一课是动态人物,把它安排到本课之前比较合理,也就是在上本节课前已经解决了造型问题;初一的学生的课时安排十分紧凑,对某一技法的兴趣持续度不会很久,很多造型的表现无需重复教学;初一的学生还比较活泼,活动形式不能太单一,也不能太浅显。
课时安排:
两课时,第一课时学习赏析大师临摹大师变体画的技法、风格、造型等,注重学生参与、探究的过程,体验到变体画的乐趣;第二课时学生创造性临摹名画,创作属于自己的变体画。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认识“变体画”, 理解大师变体画作品中创造性的思维方式(包括美术语言如造型、构图、色彩、笔触、工具等方面;绘画背景及画家个性情感)。
技能目标:体悟并运用大师变体画创作的的思维方式,完成一幅变体画作品,发展学生具有个性的表现能力。
情意目标:感悟变体画中的创作行为,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体验创作的乐趣,促进学生的个性形成和全面发展。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米勒《播种者》到梵高《播种者》“变体画”的探索——构图的改变、角度的改变、色调的改变、情感的影响等。
教学难点:运用多种美术语言,进行变体画的创作,彰显作品的自我表现性及个性发展。
教学准备:
米勒《播种者》及梵高《播种者》及与之相关的其他绘画作品、老师《播种者》变体画示范稿、速写本、画笔、颜料、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评价上节课完成的米勒《播种者》临摹作品,导入米勒,介绍画家及作品特色,导入我们上节课的作业正是临摹的米勒油画作品《播种者》。
学生了解:
1、让·弗朗索瓦·米勒(1814-1875),1814年出身于法国一户农民家庭。 1849年米勒携全家迁往巴黎市郊枫丹白露附近的巴比松村,与科罗、卢梭等画家, 形成巴比松画派。是19世纪法国最杰出的以表现农民题材而著称的现实主义画家。 有“农民画家”的称号。他的作品真实、生动,感人致深!
2、米勒的代表作品《拾穗者》、《酣睡的收割者全家》、《人生第一步》、《晚钟》、《播种者》等。
3、再次比较自己临摹的《播种者》,揭示课题:在临摹中感受。
设计意图:
复习导入可以进一步解决学生主要的造型问题,为接下来变体画的创作提供更好的保障;顺势了解米勒及其作品,可以初步对《播种者》这张变体画作业的源头文化的认识及创作产生意义感。
二、 新授
1、 从米勒《播种者》到梵高《播种者》
引子:荷兰绘画大师梵高也临摹过米勒的《播种者》,而且不止一幅,那么梵高是如何来临摹的呢?
(1)、认识梵高(学生介绍,老师补充)
文森特·梵高(Vincent van Gogh,1853年—1890年),荷兰后印象派画家。梵高对农民、对田野生活、对乡村田野风光有着很高的热情,他喜爱农民的一切。
梵高代表作品《向日葵》、《吃土豆的人》、《收割者》、《星空》、《播种者》等。
梵高写给提奥的信:“你寄来的米勒的画让我非常高兴,我正狂热地研究它们。好久没有见到真正的艺术了,我有些懈怠,但这次的画重新唤醒了我。”;波德莱尔(法国诗人)的评价:他生下来。他画画。他死去。麦田里一片金黄,一群乌鸦惊叫着飞过天空。
(2)、理解梵高《播种者》(学生观察,老师引导)
第一步: 对比呈现米勒《播种者》与第一组梵高的《播种者》(三张作品在构图上变化不大)。
引导学生观察思考“保留了什么,改变了什么?”
第一组
知识点:保留构图,造型,改变了绘画表现形式(工具),用明暗素描绘画形式;保留原有构图、内容、 以色彩为主的表现方式;保留原有构图、添加了背景,动态造型略作改变,工具(炭笔),以线条为主的表现方式。
第二步:对比呈现米勒《播种者》与第二组梵高的《播种者》及洛朗《海港日落》、莫奈《印象.日出》、西涅克《海港》。
引导学生观察思考“保留了原作中的什么,又有哪些改变?”
第二组
知识点:
忽略人物细节,用色彩来画画,并把人物放入了一个环境中去,形成了新的构图;印象派与新印象派,注重光和色彩,忽略造型,个性的表达。
第三步: 对比呈现米勒《播种者》与第三组梵高的《播种者》及与《龟户梅屋铺》、《雅格和天使搏斗》(几张作品有相关联的元素)。
引导学生观察思考1、“保留了什么,改变了什么?”;2、欣赏《龟户梅屋铺》、《雅格和天使搏斗》;3、《龟户梅屋铺》、《雅格和天使搏斗》那些美术元素影响了《播种者》?
第三组
知识点:
“浮世绘”,浮世绘精髓就是 live in the moment 即“活在当下”,反映市俗生活的风俗画。特点:艺术装饰性强,精简的线条排列、色彩鲜明,平面上色不加阴影。这张《播种者》借鉴浮世绘远近法构图,将卧龙梅安排在前景处,穿过梅树看到远景,用空间切割法,给人以不完整的形象,有很强的视觉张力;高更《雅格和天使搏斗》,雅各与耶稣摔跤的故事,后来雅阁又有一个新名字叫做以色列。以色列意思就是“与神较力者”。为了和高更较量,梵高动用自己守护神米勒,黄色太阳,圣人形象,太阳在播种者后面,表示神圣,其实这幅画有很强的宗教意味,播种者真正代表的是上帝,在广阔无边田野里播种美好的希望。
变体画就是把一幅原有的作品改变作画的方法,改变作画的工具,改变一点画面的内容,所画出的新作品就是变体画!
设计意图:
艺术家都具有各自的经历、社会背景和个性的绘画风格,梵高也是。选择梵高临摹的米勒作品的变体画来赏析,一是因为梵高《播种者》系列作品比较多,涉及的关联的美术语言广,构图、角度、造型、色调、思想等都有不同的改变,可以全面感受到变体画庞大的创意空间。而且梵高与米勒对此类题材有着一样狂热之情,好比较、好理解、纯粹又丰富。梵高在不同社会背景、绘画经历、性格特征、表现方法影响下,其画笔下的《播种者》都重新有了新的视觉、新的艺术生命!通过几组比较教学的方法,《播种者》与《播种者》的比较、《播种者》与相关联作品的比较、《播种者》与人物思想和个性的比较,打开了学生的眼界与心智。
2、 从米勒《播种者》到老师《播种者》
运用之前所学美术知识,如造型、构图、色彩、笔触、工具等方面;绘画背景及画家个性情感去思考赏析老师的变体画。
知识点:
之前线造型动态人物的表线,线条的粗细、虚实、曲直、软硬的艺术美;色彩与块面的结合,人物置换;美术老师形象的代表,在美术课堂这一块巨大的调色盘上播种过的美术知识。
设计意图:
老师的《播种者》思维模式来自学生现阶段接触到的美术知识挖掘(用中国人物画兰叶描的表现、人物画动态人物讲过线造型的曲折、虚实、粗细、调子的明暗来表现等),来自美术老师自身情感挖掘(拿起画笔,播撒美术知识和技能)、来自本节课所学知识挖掘(既然学习梵高,那播种者就置换成梵高),引导学生成为一个深度观察者,深度欣赏者,自己剖析作品和思想,跟随老师思维,再次巩固新的方法看事物,为自己在创新临摹奠定基础。也算是思维能力的一个检测和再次提升。
三、 实践
1、看图思考、举一反三
出示第一组作品:蒙德里安《红黄蓝》构成、毕加索的《镜前少女》,分组思考,如何向这两幅画的艺术特点融入自己的《播种者》!组内交流,择优分享!
第一组
出示第二组作品:达芬奇《蒙娜丽莎》及《蒙娜丽莎》变体画若干张,引导学生观察剖析,作者变体画的思维导向,结合如何举一反三用于自己的《播种者》?
第二组
2、综合考量 创意表现
作业内容:在上节课动态人物《播种者》基础上进行一幅变体画创作。
作业要求:可以在大师作品中抽取一种或多种美术元素进行改变(内容、材料、构图、造型、色调、角度等),也可以只保留某些元素,加入更多的自我表现形式,让临摹变得更有趣,更有意义。
设计意图:
先是作业前的思维训练,是属于启发式思维引导,通过对一系列图片接近联想、类似联想、从属联想、连锁联想、对比联想、追忆联想、连锁联想等方式,为自己《播种者》的变体画创作奠定思维基础。第一组,选择蒙德里安和毕加索的作品,是因为风格派和立体派的艺术特征比较明显,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且模仿可能性比较强;第二组选择《蒙娜丽莎》的变体画,一是作品本身知名度高,是所有学生皆知的作品,学生容易接受,二是借助对一系列的作品中呈现的变体画的创新思维的挖掘,开拓眼界,打开更为广阔的思维空间,从而达到能力上的深度学习。
接下来的作业回归到上节课临摹的动态人物《播种者》作业,在造型上有了铺垫,不同的学生可以在造型能力、表现能力、思维能力上有不同的要求。
四、展评
作业中:老师巡回指导和观察,发现好的且可以举一反三的创意思维适时分享,可以集体分享,也可以小组内或小组间小范围分享。
作业后:学生展示自己的变体画作品,互相分享,交流创作思想,挖掘更具独创性的作品。展示的空间从同一小组内、到各组之间、到整个班集体,自始至终,老师的引导评价的问题要从作品的体验感受、造型表现、思维创新等角度去考虑设置。
设计意图:作业中的展示可以给那些思维受阻的学生再多一些碰撞,互相学习再举一反三,但这样的集体性展示不能太频繁,以免打断学生的思路,有的在小组内或小组之间小范围的展示更可行;作业后的展示无论什么形式的展示,老师一定要引导学生把观赏点放到体现美术核心素养的点上,最终回归学科核心素养。
部分作业展示:
教学后记:
这节课深度学习的研究角度主要是放在围绕美术学科核心素养的高阶思维能力的提升上。深度学习近年来引起了教育领域研究者的广泛关注,有研究者认为,深度学习是学习者运用高阶思维能力的学习形式,深度学习的目标之一是发展学习者的高阶思维能力。本节课高阶思维能力主要指问题求解能力(例如,认识理解大师和老师作品的思维方式、表现方法)、批判性思维能力(提炼科学、正确、真善美的思维方式)、创新能力(解决了的问题举一反三转化成创新思维)、决策力(选择、整合、梳理创新思维投入实践运用)。
本节课主要的教学方法是比较教学法,用于比较的教学素材至关重要。一开始在比较教学的意义和丰富程度上考虑,梵高和米勒的作品去进行比较是最合适的,而梵高临摹米勒的作品中《播种者》数量多,涉及的学科素养的知识更全面,所以选择了梵高的《播种者》系列;接下来挖掘出所有梵高的变体画《播种者》,再把这些《播种者》和某种重点突出的美术学科核心素养的艺术概念和艺术元素相关联,再去寻找与这些相关联的艺术概念和艺术元素相关的其他美术作品,同时在观感上考虑学生兴趣、知识上考虑不重复学习,再删选和梳理;然后按思维能力渐入渐深去考虑每一组展示顺序,让学生能从不同学科元素进行探究,并随着学生的发展和所要理解的概念的深化而不断地深化。
比较教学贯穿完整的教学环节,本节课的教学环节其实很简单,主要分三步走“探究分析”、“实践体验”、“展示评价”。上一段主要的教学素材立足“探究分析”阶段,而在“实践体验”环节,我要求学生完成的作品同样定格为创作变体画《播种者》,这让关于《播种者》的比较教学回归到学生本体,和大师们较量一下思维创新能力,这张《播种者》无论创作出什么效果,教学意义是值得肯定的;“展示评价”当然还是《播种者》,最后通过不同学生创作的不同的《播种者》的比较、碰撞,可以让思维再次提升,假如真的有机会再创作一遍,相信又可以衍生出更加有意思的变体画。这样在比较中走完教学的所有环节,前后呼应,从学生的思维反应及作业效果看,是科学有效的!
这一课唯一的矛盾是三个主要的教学环节需要两课时来完成,而普通初中的美术课一周只有一课时,一周以后再去完善作业,学生会丢失许多已经提升的高阶思维能力以及对运用高阶思维能力的兴趣,老师如何融合好学生两周之间学习效率和能力的发挥度,我认为是接下来深度学习可以去研究的另一个话题。
初中美术苏少版七年级下册第3课 在临摹中感受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初中美术苏少版七年级下册第3课 在临摹中感受教学设计,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材分析,课时建议,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 教学准备,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美术苏少版七年级下册第3课 在临摹中感受教案及反思: 这是一份初中美术苏少版七年级下册第3课 在临摹中感受教案及反思,共2页。教案主要包含了 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 教学准备,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苏少版七年级下册造型天地(造型·表现)第3课 在临摹中感受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苏少版七年级下册造型天地(造型·表现)第3课 在临摹中感受教学设计,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材分析,教学内容,教学过程与方法,坐五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