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美版八年级下册第11课 印学话西泠教学设计
展开1教学目标
1.通过了解西泠印社,初步认识篆刻艺术独特的文化价值。
2.培养学生对篆刻艺术的热爱,提高文化修养。
2学情分析
学生对印学方面的知识的了解还是甚少,但这几年的艺术节活动中开展了篆刻比赛,部分学生才有机会接触这方面的知识。
3重点难点
重点:西泠印社在印学方面的价值,篆刻知识及其文化内涵。
难点:篆刻艺术所包含的文化内涵以及深远意义、篆刻实践。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导入教学
(一)、导入教学
1、教师出示一枚印章,学生讨论其用处。
2、课件展示教师小结印的作用:
第一、象征着至高无上的权利。
第二、表示:身份、个人凭证。
第三、表示吉祥物(有美好的愿望和辟邪作用)。
3、教师小结中国印章的相关知识
中国印章包括古玺和文人篆刻两部分,玺印在商周时期就已出现,以后逐渐作为个人的凭证和权利象征而广泛使用,到了明代,印章艺术又和文人书画相结合,出现了明清两代璀璨瑰异、流派纷呈的篆刻艺术。当时文人们自篆自刻,将中国印章由原来的实用性转变为欣赏性的篆刻艺术,并形成各个流派,在我们浙江一带的篆刻艺术形成了“浙派”。
活动2【导入】(二)、深入教学
(二)、深入教学
1、介绍西泠印社(板书:西泠印社)
伴着优美的音乐,录像放映美丽的杭州西子湖畔,镜头锁定在西湖孤山一隅,放大建筑画面,显示出四个大字“西泠印社”。从百年历史和研究印学两个方面讲解西泠印社之所以被誉为“中华第一名社”。(课件展示和录像放映西泠印社的三老石室及其藏品。)
西泠印社是我国研究金石篆刻的著名学术团体,浙江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位于孤山中山公园西面,占湖山之胜,揽金石之华,是孤山园林的精华所在。印社创建于1904年,由篆刻家丁仁、叶为铭、王是 、吴隐创建, 篆刻大师吴昌硕为首任社长。印社以“保存金石,研究印学”为宗旨,在保存和发扬中国的民族文化和艺术遗产以及增进中外文化交流等方面,有着不可磨灭的功绩。历任社长有吴昌硕、马衡、张宗祥、沙孟海、赵朴初、启功。
2、简要介绍吴昌硕生平简历和他在印学方面的地位及贡献
吴昌硕(1844-1927)初名俊,又名俊卿,字昌硕,又署仓石、苍石,号缶庐、苦铁等,浙江安吉人。我国近代金石、书、画大师。他的篆刻从浙派入手,后专攻汉印,也受邓石如、吴让之、钱松、赵之谦等人的影响。31岁以后,移居苏州,来往于江浙之间,阅历大量金石碑版、玺印、字画,眼界大开。后定居上海,广收博取,诗、书、画、印并进;晚年风格突出,成为一代宗师。
他在篆刻上的成就,对我国篆刻艺术有着划时代的意义,主要是他把诗、书、画、印熔为一炉,开辟篆刻艺术的新境界。他的成就主要来源于艺术的修养和思想,具体表现在:
“诗熔于印”,他写诗喜欢用“硬语迸向”,刻印间用“钝刀硬入”。他写诗,把西湖的“南北高峰作印看”,将诗与印熔在一起。
“画熔于印”,他的画起大落,善于留白,或对角欹斜,气象峥嵘,构图块面感极强。
“书熔于印”,他的篆书个性极强,印中的字饶有笔意,刀融于笔。所以他的篆刻常常表现出雄而媚,拙而朴,丑而美(这个“丑”主要在“残破”上),古而今(像古印又是新的),变而正(变化多又是合于正规的)的特点。
3、学习印章的相关知识
(1)、课件展示吴昌硕“我爱宁静”印章,教师详细介绍:
印的结构
印的工具
第三,印材介绍
第四,篆刻三法
(2)、如何利用三法去欣赏名家篆刻艺术(与学生一起探讨)
(3)、引导学生讨论篆刻与中国画,篆刻与书法的关系
小资料:介绍方介堪温州市著名篆刻家,西泠印社会员。他和著名中国画画家张大千精诚合作,在书画界称“张大千的画,方介堪的印”之说。
(4)、课件展示刻制印章的步骤,让学生初步了解刻制方法。
课件展示印章刻制的一般步骤,有些技术性较强的步骤需要重复放映,便于观摩和掌握,教师进行技术讲解。
活动3【导入】(三)、谈学习体会和对印章的认识。
(三)、谈学习体会和对印章的认识。
活动4【导入】(四)、课后延伸和作业
(四)、课后延伸和作业
上网查找西泠印社网,了解更多的相关知识,也可以通过图书馆或互联网查找一些优秀的篆刻作品进行欣赏,并谈谈自己的感受。根据印章刻制的方法步骤,尝试刻制一枚印章。
初中美术浙美版八年级下册第11课 印学话西泠教案: 这是一份初中美术浙美版八年级下册第11课 印学话西泠教案,共1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材地位与作用分析,教材内容分析,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态目标,教学重点,教学方法,教学难点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浙美版八年级下册第11课 印学话西泠表格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浙美版八年级下册第11课 印学话西泠表格教学设计,共6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材地位与作用分析,教材内容分析,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态目标,教学重点,教学方法,教学难点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浙美版八年级下册第11课 印学话西泠教案: 这是一份浙美版八年级下册第11课 印学话西泠教案,共2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设计理念,教材分析,教学目标,重点,课前准备,课程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