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湘艺版音乐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五单元 泥土的歌(二) 教学设计 (2)
展开第五单元 泥土的歌(二)
教学内容:
欣赏六首不同地区的民间小;学习“同头换尾”的旋律创编手法。
教学目标:
1.通过聆听福建《采茶灯》、云南《采茶调》,云南《绣荷包》、山西《绣荷包》,感受、体验其音乐情绪,初步了解民歌小调的基本特点;
2.能专心聆听传统小调中有代表性的作品,并能够富有感情的演唱«月儿弯弯照九州»小调歌曲。
3.通过欣赏和学唱歌曲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文化,热爱家园,建设家园的崇高思想。
教学重点: 体会并总结小调的特点及民歌创作实践。
教学难点: 聆听感受音乐,并能总结出小调的基本特征。
教学方法: 欣赏法、谈话法、讨论法、对比法。
教 具: 多媒体课件、电钢琴。
教学过程:
组织教学:师生问好!
导入:
唱出或说出自己知道的民歌。
师:“民歌,是人民群众在长期的生活劳动和斗争中口耳相传,不断加工而形成的。它是人民群众集体创作,智慧的结晶。民歌按题材分为:山歌、劳动号子和小调。上学期我们学习了民歌的两种体裁——山歌、劳动号子,今天我们来学习——小调。”
三、新课教学:
(一)福建民歌《采茶灯》与云南民歌《采茶调》
1.福建民歌《采茶灯》
(1)介绍《采茶灯》的由来:
《采茶灯》曲调来自福建龙岩地区的民间小调《采茶扑蝶》,是一首享誉国内外的歌舞曲。“采茶灯”就是人民在采茶劳动中所唱的“茶歌”的基础上形成的民间歌舞形式。演唱茶歌,配以表现采茶劳动、扑捉蝴蝶的舞蹈,久而久之,动作渐趋多样,队形变换丰富,并被用于喜庆场合,成为年节喜庆活动中不可缺少的内容。
(2)聆听福建民歌。
2.云南民歌《采茶调》
(1)简介:以采茶兴起的一首当地民歌,节奏较密集。
(2)聆听云南民歌《采茶调》;
3.学生再此听赏福建民歌《采茶灯》与云南民歌《采茶调》加深对歌曲旋律的了解。
4.畅所欲言:找出《采茶灯》与《采茶调》之间的相同点与不同点分?(师问生答)
相同点:都出自南方的采茶区,都是以采茶为素材创作的歌曲,同属于民间小调。
不同点:福建的《采茶灯》,节奏较规整、宽疏,旋律起伏较小,全曲只采用2/4拍子,抒情意味浓郁。
云南的《采茶调》,节奏较密集,音调起伏较大,2/4与3/4拍子混用,增添了生动、活泼的情趣。
(二)云南民歌《绣荷包》与山西民歌《绣荷包》
1.老师介绍荷包的寓意及观看形态各异的荷包。
“荷包”:青年男女交往的一种“信物”。各地的“绣荷包”调多用来表现女性对意中人的深切思念和期盼之情。
2.学生听赏云南、山西民歌《绣荷包》。
3.谈谈你的感受
师:“唱完这两首《绣荷包》,带给你们什么样的感受?”(学生讨论)
生:…
(云南的《绣荷包》,音调委婉细腻,唱词段式结构相对自由。山西的《绣荷包》,旋律明媚缠绵,唱词段式结构规整,为“五五七”式。)
(三)欣赏«月儿弯弯照九州»。
1.了解歌曲的创作背景。
2. 聆听江苏民歌«月儿弯弯照九州»。
3.老师教唱歌曲«月儿弯弯照九州»。
(1)教师教唱,学生学唱。
(2)教师伴奏,学生齐唱。
4.老师弹奏,学生带有感情的演唱。
(四)欣赏
1.了解歌曲的由来及地花鼓的表演形式
2.欣赏«王大娘钉缸»。
3.比较 «好汉歌»与«王大娘钉缸»的旋律,你会发现什么?专业的音乐创作与民歌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专业的音乐创作来源于民歌,加了编者的修改,创新和制作 )
(五)课堂探讨与延伸
1.总结小调是什么?
小调是民歌的一种体裁,是流行于城镇、里巷的民间歌曲,其音乐结构大多方正均衡,节奏规整,曲调细腻婉柔。
2.哪项是民歌小调的特点?
(1)小调的歌唱内容:
A、情感生活 B、劳动生活 C、社会现象阶级矛盾
(2)曲调旋律:
A、高亢开阔 B、跌宕起伏 C、较委婉流畅
(3)节奏:
A、自由 B、规整
(4)情感表达:
A、率真直白 B、细腻曲折
(3)引入引言,激励和引导学生喜欢民族音乐,热爱祖国文化,热爱家园,建设家园的崇高思想。
课堂小结:
民歌体裁分为三种:山歌、小调、劳动号子,今天我们学习了其中的一种体裁—小调,希望同学们能够记住小调的结构极其特点,以便继续传承我国民间歌曲的文化瑰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