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末最后冲刺五套卷——三年级上册语文综合(五)(解析版)
展开
这是一份期末最后冲刺五套卷——三年级上册语文综合(五)(解析版),共1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诗词曲鉴赏,填空题,现代文阅读,文言文阅读,书面表达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期末最后冲刺 班级:_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 一、选择题1.对《山行》中“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理解正确的是( )A.远远地看到寒山上的石径很倾斜,白云那边好像有人家。B.远远地走到寒山脚下,石头小路很弯曲,山顶有白云的地方看到了人家。C.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蜿蜒伸向山顶,在白云飘浮的地方有几户人家。【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诗句的理解和辨析。本题考查的是“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首句“远上寒山石径斜”,由下而上,写一条石头小路蜿蜒曲折地伸向充满秋意的山峦。“寒”字点明深秋季节;“远”字写出山路的绵长;“斜”字照应句首的“远”字,写出了高而缓的山势。由于坡度不大,故可乘车游山。 次句“白云深处有人家”,描写诗人山行时所看到的远处风光。一个“深”字,形象地表现了白云升腾、缭绕和飘浮种种动态,也说明山很高。“有人家”三字会使人联想到炊烟袅袅,鸡鸣犬吠,从而感到深山充满生气,没有一点儿死寂的恐怖。“有人家”三字还照应了上句中的“石径”,因为这“石径”便是山里居民的通道。所以理解正确的是C项。2. “在它身上,我用小刀刻了一道小印,每天早上我都跑到它身边,比一比,看看我长没长。”这句话放在下面哪两句之间比较合适?( ) ①院内有一棵我和爸爸一起种下的小白杨。②我天天来看它,盼它快快生长。③有一天,我忽然发现一个怪现象:我前头比那道印矮了一截。④呀,我的个子怎么倒着长?⑤妈妈听了直笑,说:“傻孩子,你怎么能和小白杨比着长?”⑥可是我还是想快些长大,像个大人样,到那个我还没有到过的世界闯一闯。A.①②之间 B.②③之间 C.③④之间 D.④⑤之间【答案】B【解析】考查句子的补充能力。词和词组按一定的规律组合在一起,成为能表达一个完整意思的话,这就是句子。为了把意思表达完整,句子必须具备一些基本成分,基本成分齐全的句子,叫做完整句。补充句子要遵循原则:1.话题要一致,上下文衔接得体;2.结构、句式要一致;3.注意修辞、手法等的运用。结合题干来看“在它身上,我用小刀刻了一道小印,每天早上我都跑到它身边,比一比,看看我长没长。”主要写的是对其生长的期盼。所以第二句“我天天来看它,盼它快快生长”和下一句“有一天,我忽然发现一个怪现象:我前头比那道印矮了一截”可知,放在②③之间更适合。3.下列词语中加点字读音无误的一项是( )A.答应(dā) 努力(lǔ) 一骨碌(gǔ)B.根茎(jìng) 拆开(cāi) 几乎(jǐ)C.牙齿(chǐ) 禁令(jìn) 喷香(pèn)D.稍息(shāo) 卷入(juàn) 处罚(chǔ)【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字音的能力。正确读准字音,注意区别形近字、多音字的读音,还要注意声调、韵母等的区别,平时要多读,多练。A 有误,“努力”的“努”读“nǔ”;“一骨碌”的“骨”读“gū”。B 有误,“根茎”的“茎”读“jīng”;“拆开”的“拆”读“chāi”;“几乎”的“几”读“jī”。C 正确。D 有误,“稍息”的“稍”读“shào”。故选:C。4.国学知识。文学史上被称作“大李杜”的是李白和杜甫,被称为“小李杜”的是( )和杜牧。A.李贺 B.李煜 C.李商隐 D.李绅【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了学生对国学知识的识记能力。完成此类题目需要根据课文或积累的知识做题,平时还要注意积累。根据国学知识可知,史上被称作“大李杜”的是李白和杜甫,被称为“小李杜”的是李商隐和杜牧。故选:C。5.《采莲曲》的作者是( )A.宋代诗人王昌龄。 B.唐代诗人李白。C.唐代诗人杜甫。 D.唐代诗人王昌龄。【答案】D【解析】考查了文学常识。广义的文学常识指涵盖文化的各种问题,包括作家、年代、作品、文学中的地理和历史典故,也包括一般的人们众所周知的文学习惯。答题的关键是熟知文学常识,根据自己的积累作答。“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出自唐代王昌龄《采莲曲》翻译:采莲少女的绿罗裙融入到田田荷叶中,仿佛一色,少女的脸庞掩映在盛开的荷花间,相互映照。混入莲池中不见了踪影,听到歌声四起才觉察到有人前来。二、诗词曲鉴赏阅读与感悟 山居秋暝(节选)[唐]王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注释]①暝(mínɡ):日落,天色将晚。②空山:空旷、空寂的山野,③新:刚刚。6.下列从古诗中了解到的信息,正确的一项是( )A.季节是秋天 B.时间是深夜C.地点是大河边上 D.环境是雨后阳光7.下列哪一项不是这首古诗描写的景物?( )A.空旷的山野 B.新落的树叶C.明亮的月光 D.清清的泉水8.发挥想象之后,仿佛能听到声音的诗句是( )A.空山新雨后 B.天气晚来秋C.明月松间照 D.清泉石上流9.读完这首诗,你的眼前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请写一写你想象到的画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6.A7.B8.D9.一场新雨过后,青山特别清朗,秋天的傍晚,天气格外的凉爽。明月透过松林撒落斑驳的静影,清泉轻轻地在大石上叮咚流淌。【分析】6.本题主要考查对古诗的理解能力。译文:一场新雨过后,青山特别清朗,秋天的傍晚,天气格外的凉爽。明月透过松林撒落斑驳的静影,清泉轻轻地在大石上叮咚流淌。综上所述,故选A。7.本题主要考查对古诗的理解能力。译文:一场新雨过后,青山特别清朗,秋天的傍晚,天气格外的凉爽。明月透过松林撒落斑驳的静影,清泉轻轻地在大石上叮咚流淌。综上所述,故选B。8.本题主要考查对古诗的理解能力。译文:一场新雨过后,青山特别清朗,秋天的傍晚,天气格外的凉爽。明月透过松林撒落斑驳的静影,清泉轻轻地在大石上叮咚流淌。综上所述,故选D。9.本题主要考查对古诗的理解能力。译文:一场新雨过后,青山特别清朗,秋天的傍晚,天气格外的凉爽。明月透过松林撒落斑驳的静影,清泉轻轻地在大石上叮咚流淌。三、填空题10.我会用多音字组词。倒dǎo(_______) dào(_______)盛chéng(_______) shèng(_______)【答案】倒下 倒退 盛饭 盛开 【解析】考查了多音字组词,是指一个字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读音,不同的读音表义不同,用法不同,词性也往往不同。读音有区别词性和词义的作用;根据使用情况不同,读音也不同,读音有区别用法的作用。倒:[dǎo]:1.竖立的东西躺下来。 2.对调,转移,更换,改换。 可以组词:倒下,摔倒。[dào]:1.位置上下前后翻转。 2.把容器反转或倾斜使里面的东西出来。 3.反过来,相反地。 4.向后,往后退。 5.却。可以组词:倒退,倒影。盛:[shèng]:1.兴盛;繁盛。 2.强烈;旺盛。 3.盛大;隆重。 4.丰富;丰盛。 5.深厚。 6.普遍;广泛。 7.用力大;程度深。 8.姓。 可以组词:盛开,盛况。[chéng]:1.把东西放在容器里。 2.容纳。可以组词:盛饭,盛满。11.比一比,组词语。妙(______) 诉(______) 膀(______) 栽(______)抄(______) 拆(______) 傍(______) 载(______)【答案】美妙 告诉 翅膀 栽树 抄写 拆开 傍晚 装载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形近字的辨析及组词能力。解答本题,首先要认清字形,找出每组字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读准字音,理解词语意思,掌握音形义才能正确作答。形近字:是指几个字形结构相近的字。形近字的特点:1.笔画相同,位置不同。2.字形相近,笔形不同。3.字形相近,偏旁不同。4.字形相近,笔画不同。5.字形相近,读音相同。6.字形相近,读音不同。7.部首相同,位置不同。妙和抄,字音不同,字形相似,字义不同。“抄”,读音为 chāo , 现代汉语中解释其本意是指誊写、照原文写、搜查而没收、走简捷的路等意思。“抄”本为“提手”旁,现今口语中也常常用“抄起”,强调其“拿起来”之意,其动词功能意义不言而喻。可组词:抄写、满门抄斩、抄查、抄送等。“妙”读拼音是miào,字的意思有三个:1.美好2.奥妙 神秘3.姓氏。妙字的左边是个“女”字,右边是个“少”字,合起来为“妙”,即年轻的女子,有美好之意。可组词:奇妙、灵丹妙药、美妙、妙不可言、奥妙等。诉和拆,字音不同,字形相似,字义不同。诉,造字本义:回溯案情,陈述原委。扩大引申为动词:痛痛快快地说;递进引申为动词:请求,要求。可组词:告诉、哭诉、诉说、诉苦等。拆,造字本义:裂开,绽开。扩大引申为动词:开启,把合在一起的弄开。可组词:拆除、拆散、拆卸、拆台、拆毁等。膀和傍,字音不同,字形相似,字义不同。傍读音:bàng。部首:亻。释义:靠;靠近:船~了岸。依山~水。临近(指时间):~晚。依靠;依附:~人门户。膀 读音:bǎng 部首:月释义:胳膊的上部靠肩的部分:膀臂。肩膀。膀阔腰圆。 鸟类和昆虫的飞行器官:翅膀。膀儿。 栽和载,字音不同,字形相似,字义不同。栽 拼音:zāi 部首:木释义:1.移植:~树。~植。~花。~培。2.安上,插上:~绒。~赃。3.秧子,可以移植的植物的幼苗:桃~。树~子。4.跌倒:~跟头。5.指失败或出丑。载部首:车 拼音:[zǎi]、[zài] 释义:[zǎi] 1.年;岁:千~难逢。三年两~。2.记录;刊登;描绘:记~。连~。转~。 [zài] 1.装,用交通工具装:~客。~货。~重。~体。装~。满~而归。2.充满:怨声~道。3.乃,于是(古文里常用来表示同时做两个动作):~歌~舞。4.姓。12.读拼音,写词语。zǔ fù guān chá yǒu qù hǎn jiào(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shèng kāi bǔ yú cuì niǎo zuǐ ba(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答案】祖父 观察 有趣 喊叫 盛开 捕鱼 翠鸟 嘴巴 【解析】本题考查词语拼写能力。作答时,要认真拼读给出的字音,明确要写的词语,写完后再次检查拼写是否有误。书写时注意字的笔画和笔顺,做到工整、规范、正确。“祖父”的“祖”字部首是示字旁,不要写成衣字旁;“观察”的“察”字不要写成同音的“查”,由宝盖头和“祭”字组成;“有趣”的“趣”字是半包围结构,由“走”和“取”组成;“捕鱼”的“捕”字点写在右上方;“嘴巴”的“嘴”上面是“此”,不要写成“些”。四、现代文阅读快乐阅读。卖火柴的小女孩(节选)她在墙上又擦着了一根火柴。这一回,火柴把周围全照亮了。奶奶出现在亮光里,是那么温和,那么慈爱。□奶奶□小女孩叫起来□啊□请把我带走吧□我知道,火柴一灭,您就会不见的,像那暖和的火炉□喷香的烤鹅□美丽的圣诞树一个样,就会不见的□她赶紧擦着了一大把火柴,要把奶奶留住。一大把火柴发出强烈的光,照得跟白天一样明亮。奶奶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高大,这样美丽。奶奶把小女孩抱起来,搂在怀里。她俩在光明和快乐中飞走了,越飞越高,飞到那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第二天清晨,这个小女孩坐在墙角,两腮通红,嘴上带着微笑。她死了,在旧年的大年夜冻死了。新年的太阳升起来了,照在她小小的尸体上。小女孩坐在那儿,手里还捏着一把烧过了的火柴梗。“她想给自己暖和一下……”人们说。谁也不知道她曾经看到过多么美丽的东西,她曾经多么幸福,跟着她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13.在第1自然段的“□”里加上合适的标点符号。14.“她俩在光明和快乐中飞走了,越飞越高,飞到那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这句话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5.选段最后一句话中有两个“幸福”,但含义却不同。第一个“幸福”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第二个“幸福”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16.通过这两个“幸福”,我们可以感受到( )A.作者对小女孩和奶奶的祝福B.小女孩与奶奶的美好幸福的生活令人向往C.作者对穷苦人民寄予的深切同情和对贫富悬殊的社会现实的强烈不满 【答案】13.“ !” ,“ ! ! , , !”14.小女孩离开了人世,在美妙的幻想中死去了。这个世界对小女孩来说,只有寒冷、饥饿和痛苦15.小女孩临死前是在美好的幻想中度过的,是幸福的 小女孩死了,就没有了寒冷、饥饿和痛苦,就彻底“幸福”了 16.C【分析】13.本题考查的是标点符号的运用。学生需了解基本的标点符号,以及适用的场合,根据文章内容进行判断。逗号:表示句子或语段内部的一般性停顿。引号:标示语段中直接引用的内容或需要特别指出的成分。感叹号:主要表示句子的感叹语气。小女孩开始说话,要用引号将说话内容完整记录下来;提示语“小女孩叫起来”放中间时,要用逗号;小女孩语气强烈的祈使句末尾要用感叹号。14.本题考查句子的含义。作答时,学生要认真阅读原文,然后要结合语境及上下文,具体理解出它的语境义及所包含的情感。务必遵循“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原则。小女孩擦亮最后一次火柴后,“她俩在光明和快乐中飞走了,越飞越高,飞到那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这里是指小女孩离开了人世,在和祖母团圆的美妙幻想中死去了。15.本题是考查词语含义的理解。解答思路:解词+内容+情感。方法:联系词语本义,结合语境分析词语的含义,以及表达的感情。理解词语一般先理解其表面义,然后要结合语境及课文内容,具体理解出它的语境义及所包含的情感。“她曾经多么幸福,跟着她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第一个“幸福”是因为她平时生活十分凄惨,但是擦亮5次火柴时,她都看到了对她来说十分美好的东西,让她感到幸福;第二个“幸福”是因为她死后,便再也不用挨冻、挨打、挨饿,能够远离不幸。16.本题考查主题的理解。作答时,联系整篇文章和当时社会的现况,理解作者真正要传达的情感。一个卖火柴的小女孩在富人合家欢乐,举杯共庆的大年夜冻死在街头,通过擦燃火柴的美好幻想与她饥寒交迫的现实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表达了对穷苦人民悲惨遭遇的深刻同情,和对当时社会的不满,无情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黑暗和罪恶。故选C。 课内阅读。冬天,雪花在空中飞舞。树上积满了白雪。地上的雪厚厚的,又松又软,常常没过膝盖。西北风呼呼地刮过树梢。紫貂和黑熊不得不躲进各自的洞里。紫貂捕到一只野兔当美餐,黑熊只好用舌头舔着自己又肥又厚的脚掌。松鼠靠秋天收藏在树洞里的松子过日子,有时候还到枝头散散步,看看春天是不是快要来临。17.这段话描写了小兴安岭_________(季节)的景色。一共写了_________种动物,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18.除了冬天的小兴安岭,你还喜欢哪个季节的小兴安岭?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7.冬季 3 紫貂、黑熊、松鼠 18.夏季。因为夏季那里绿树成荫。【分析】17.本题考查文段内容的理解。由“冬天,雪花在空中飞舞。树上积满了白雪。地上的雪厚厚的,又松又软,常常没过膝盖。西北风呼呼地刮过树梢。”可知,这段话描写了小兴安岭冬季的景色。由“紫貂和黑熊不得不躲进各自的洞里。紫貂捕到一只野兔当美餐,黑熊只好用舌头舔着自己又肥又厚的脚掌。松鼠靠秋天收藏在树洞里的松子过日子,有时候还到枝头散散步,看看春天是不是快要来临。”可知,文段一共写了三中动物,分别是紫貂、黑熊、松鼠。18.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的能力。文段选自课文《美丽的小兴安岭》,描述了我国东北小兴安岭地区一年四季的美丽景色和丰富物产,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和赞美之情。春季:积雪融化,树木抽出新的枝条,动物们也开始活跃了起来,一片生机盎然的景象。夏季:树木郁郁葱葱,茂密的枝叶将森林封得严严实实,但里面却相映争辉。秋季:大多数的树叶开始变黄,但松柏依旧翠绿,形成了一片金黄与翠绿交织的海洋。冬天:林中雪花飞舞,到处是厚厚的积雪,各种动物准备过冬,一派北国风光。将自己除了冬天的小兴安岭,还喜欢哪个季节的小兴安岭写出来,将自己喜欢的理由写出来即可。 五、文言文阅读文言文阅读。司马光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旨。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19.解释括号里的词。手不释书(_______) 众皆弃去(__________) 破之(__________)20.翻译下面的句子。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1.将你搜集到的司马光的资料整理一下,选择你觉得最为重要的几条,写在下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2.“破瓮救人”的故事反映了司马光的机智聪颖。机智聪颖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创新思维。创新思维的事例古今中外不胜枚举。请举一例。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9.放下 离开 代词,指瓦缸 20.从此手不离书,(热爱学习)到了不知道饥渴寒暑的地步 司马光抱起石头去砸水缸,砸破了水缸,水喷涌出来,掉进水缸的小孩得救了 21.爱读书(爱学习);聪明机智,善于利用身边的条件去解决问题22.曹冲称象;瓦特发明蒸汽机【分析】参考译文:司马光七岁的时候就像一个大人一样非常懂事,听到老师讲解《春秋》,非常喜爱,放学之后又为家人讲他所学到的,因此他也明白了春秋的内涵。从此书不离手,甚至忘记了饥渴,冷热,一心都扑到了书里。有一天,一群儿童在庭院里捉迷藏,一儿小孩失足跌进了院子里那只装水的大缸里,别人的小孩都吓得跑掉了,司马光应声而出,手执石块将缸击破,于是缸里的水流出来了,那个小孩也得救了。19.本题考查了文言字词的解释。根据原句意思来理解。手不释书:书不离手。释:放下。众皆弃去:别人的小孩都吓得跑掉了。去:离开。破之:(手执石块)将缸击破。之:代词,指瓦缸。20.本题考查翻译语句。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达到词达句顺。①重点词有:自是:从此;释:离开;至:达到。句子意思是:从此以后手不离书,以至到了不知饥渴寒暑的地步。②重点词语:持:抱起,拿起。之:代词,指瓦缸。句子的意思:司马光抱起石头去砸水缸,砸破了水缸,水喷涌出来,掉进水缸的小孩得救了。21.本题考查文学常识。梳理材料内容,抓住人物描写的语句或结合评价性的语句来分析即可。结合文章内容,可知司马光是一个爱读书、聪明机智,善于利用身边的条件去解决问题的人。学生据此作答即可。22.本题考查对本文内容理解后知识的拓展。做好此题,要认真理解本文按题目要求结合译文联系所学过的知识来回答。关键是遇事要善于观察,开动脑筋想办法。如:曹冲称象。聪明的曹冲所用的方法是“等量替换法”。用许多石头代替大象,在船舷上刻划记号,让大象与石头产生等量的效果,再一次一次称出石头的重量,使“大”转化为“小”,分而治之,这一难题就得到圆满的解决。六、书面表达23.小练笔你的家乡哪个季节最美?最美的季节里有哪些景物特别吸引你?这些景物都有哪些特点?是什么样的?请你用上平时积累的词句,还可以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来写一写吧。【答案】示例:我的家乡最美的是春天。春天到了,树木长出嫩绿的叶子。小河里的河水解冻了,像一条明亮的玉带,弯弯曲曲伸向远方。缕缕微风轻轻拂过河面,水面泛起阵阵涟漪,与岸边嫩绿的柳条一起,跳着欢快的舞蹈。【解析】考查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结合题干来看练笔内容要写清楚家乡季节的美,这部分还需要学生结合细节描写具体交代其特点,然后结合修辞,让内容变得更生动、形象。表达合理即可,答案不唯一。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期末最后冲刺五套卷——三年级上册语文综合(五)(原卷版+解析版)
这是一份期末最后冲刺五套卷——三年级上册语文综合(一)(原卷版+解析版)
这是一份期末最后冲刺五套卷——三年级上册语文综合(三)(原卷版+解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