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说》说课稿学案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2506047/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师说》说课稿学案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2506047/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10.2* 师说学案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10.2* 师说学案,共4页。
首先,知识与技能方面要求学生积累文言知识; 了解议论文的文体特点;能够找出作者的主要观点、分论点。其次,过程与方法方面通,要求学生通过反复研读,掌握本文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通过合作探究,了解韩愈关于尊师重道的论述和本文的思想意义。最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旨在树立尊师重道、能者为师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的风气。
其中,掌握本文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和了解韩愈关于尊师重道的论述和本文的思想意义是本篇课文的重难点,本节课我也将围绕这两点展开教学。
导入:首先在导入部分,我会用《奇葩说》这档综艺节目的名字为切入点,引出“说”这个字有很多种意思,其中一个意思就是说是一种议论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然后联系初中学过的《马说》,引出今天的教学内容《师说》。
每周四和周六晚上,一档叫《奇葩说》的辩论综艺节目会准时播出,我想大多数同学都看过或者听说过这档节目。《奇葩说》节目组会通过网络,选取网友关注最多的问题,成为节目中的辩题。然后由参加节目的辩论选手自主挑选辩题,陈述自己的观点。大家都知道《奇葩说》融入了很多辩论元素,那为什么不干脆叫《奇葩辩》呢?这样叫好像有点奇怪,还是用说吧。说有很多意思,可以指用话表达意思,也可以指责备、批评别人。除此之外,说还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比如在初中同学们学过韩愈的《马说》,韩愈借千里马难遇伯乐,最终被埋没的命运,揭露了封建统治者埋没人才的现象,也表达了他怀才不遇的愤慨。韩愈这种反抗流俗的勇气难能可贵。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他的另一篇作品《师说》,再次感受他不随流俗、敢为天下先的气概。
我将从作者针对什么问题提出什么观点,又是如何论证他的观点这三个问题出发进行教学。首先,为了使学生明白第一个问题,我设定的第一个讨论任务是指出作者写作的缘由。我会采用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首先抛出简单的问题,“韩愈为谁写了这篇文章”,从课文的最后一段可以得出答案,韩愈的这篇《师说》写给一个叫李蟠的人。再是稍难的问题。作者写为李蟠写下《师说》的原因是什么?通过阅读课文,可以总结为三个原因: ①李蟠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②他不拘于时,学于余 ③能行古道。其中不拘于时和能行古道才是根本原因。不拘于时,也就是不被当时的社会风气所拘束,那么“当时的社会风气是怎样的呢”。用文中的四个字“耻学于师”就能很好概括。但是学生不了解写作背景,就无法理解当时“耻学于师”的社会风气。因此,在这里我为学生补充了门阀制度对当时社会的恶性影响以及韩愈的所处境况,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作者写作的缘由。
那么,弄清楚作者的写作目的后,作者针对这种现象又提出了什么样的观点呢?围绕这个问题,我设置了第二个讨论任务:要求学生回答作者是如何组织全文的?《师说》是一篇议论文,观点非常清晰,第一段首句就推出中心论点:古之学者必有师,接着第二段提出“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批判“耻学于师”的社会风气,然后第三段说“圣人无常师”,举了孔子的例子,用孔子的言行证明从师学习的重要性。最后赞赏了李蟠“不拘于时”“能行古道”,又回应了自己的观点。这样一番梳理后,课文的论证提纲就出来了。
最后,韩愈的《师说》能够千古流传,一是思想内容方面的先进性,二是在表现形式方面具有独到的特点,那么作者是如何论证他的观点的呢?围绕这个大问题,我又设置了三个小问题,一步一步进行回答。首先是作者是如何阐释“古之学者必有师”这一中心论点的? 作者在第一段从“古之学者必有师”出发,先从“师”的角度谈“教师的职责”,然后再从“学者”的角度谈“择师的必要性”和“择师的标准”,层层深入。
接着是第二段作者对“师道不传”的时俗是怎样批判和论证的? 第二段是将当今师道不传与古之学者从师而学进行了对比,通过对比,论证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批判了“耻学于师”的不良社会风气。
最后,作者在论述了从师的必要性、又批判了“师道不传”的时俗后,为什么还要强调“圣人无常师”?是否与前面内容重复呢?其实是没有重复的,而且这是对前文的补充和进一步的深入。“圣人无常师”既呼应了前面的“古之圣人”,又把“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意义进行了进一步的说明。
最后的总结就是,我从本课的重难点出发,先回答了作者是针对什么问题提出了哪些观点这两个问题,再从论证方法入手探索作者是如何论证他的观点的,以上就是我的全部内容。谢谢大家。
相关学案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10.2* 师说学案设计,共7页。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一师说学案,共3页。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版 (新课标)必修三11 *师说导学案,共4页。学案主要包含了基础知识,文本研读,课外探究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英语朗读宝](http://img.51jiaoxi.com/images/ed4b79351ae3a39596034d4bbb94b742.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