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第3课 古代印度教案
展开第3课 古代印度教学设计
一、教学分析
1. 本课的单元地位分析
本课是九上第一单元《古代亚非文明》的第三课,前两课分别学习了古代埃及、古代两河流域的文明。因为是单元的最后一课,可以对亚非文明进行对比总结,打通整个单元,从“人类文明的共性与个性(多元性)”角度进行单元主题教学,进行更深入的探究。
2. 课标与本课子目呈现方式分析
课标:通过种姓制度和佛教的创立,初步了解古代的印度社会。
教材子目:“古代印度河流域文明”“森严的种姓制度”“释迦牟尼创立佛教”
教材将孔雀王朝置于第一子目,并没有按照时序编写,教学时需进行重新整合。理顺三个子目的逻辑关系,认识古代印度文明的独特性,是本课教学的关键。
3. 本课教学内容的逻辑结构分析
本课设计框架如下:
一、文明源头有共性:古代印度河流域文明
二、核心文化显个性:森严的种姓制度
三、文化传播世界性:释迦牟尼创立佛教
第一子目“古代印度河流域文明”是古印度文明的源头,哈拉帕和摩亨佐达罗的城市遗址体现了文明起源的共同要素。
第二子目“森严的种姓制度”是印度文明的核心和特色,体现了文明的独特性、多元性。
第三子目“释迦牟尼创立佛教”,佛教的产生是为了反对种姓制度,承接了上一子目。而佛教文化广泛传播,是古印度对世界文明的贡献。
本课分别从“文明的共性”“古印度文明的独特性”“古印度文明的世界性影响”三个角度来理解古印度,理解人类文明。
二、教学目标
1.唯物史观:
(1)通过探寻文明产生的共同要素,认识文明的产生,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
(2)通过对比佛教和婆罗门教教义,认识佛教诞生的社会经济基础是农耕文明不断发展(反对杀生)和社会阶层变动(刹帝利和吠舍上层)
2.时空观念:
(1)在总结环节通过绘制时间轴,结合重要地图,建构古代印度发展的基本线索;
(2)通过分析亚非文明产生的时间和地域,认识大河文明的时空共性
3.史料实证:
通过对哈拉帕和摩亨佐达罗出土文物的分析,了解文明产生的共同要素,认识考古遗址是了解早期文明的重要依据。
4.历史解释:
(1)通过观察多幅地图,解释古代印度独特的地理条件(既相对独立,又留有开伯尔山口)如何影响其独特的文明样态;
(2)通过对教材内容重新整合,引导学生从“文明的共性”“古印度文明的独特性”“古印度文明的世界性影响”三个角度来认识古印度,理解人类文明的统一性与多元性。
5. 家国情怀:
(1)通过对古印度文明特色的探究,认识文明的多元性,使学生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国的文化传统。
(2)通过分析种姓制度对今天印度社会发展的消极影响,从社会流动、人民凝聚、国家统一等角度反思印度多舛的命运,激发爱国情怀和对人类命运的思考。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1. 重点
(1)种姓制度:内容、特点、影响
(2)佛教的产生和发展:时间、创立者、主要教义、传播
2. 难点
(1)种姓制度为何能影响印度数千年直至今天
(2)从佛教和婆罗门教教义的对比中,理解佛教诞生的时代背景和实质
(3)从人类文明的角度理解古印度文明
四、教学过程
1. 新课导入
教师提问:提起印度,你会想到什么?(出示图片作为参考)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熟知的情境,激发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今天印度的种种“奇葩”现象能从其历史中找寻答案,从而导入新课学习。
2. 正课讲授
教学框架 | 师生互动、探究活动 | 设计意图 |
一、文明源头有共性:古代印度河流域文明 | 1.古印度的地理环境 优渥而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有利于早期文明的诞生 | 让学生认识地理环境对文明的影响 |
2. 出示哈拉帕和摩亨佐·达罗早期文明遗址图片,介绍城市规划、印章文字、公共建筑、下水道等成就 | 通过学习印度河流域的文明成就,对比古埃及、两河流域的成就,发现早期文明的共性,培养史料实证和关联概括能力 | |
3. 探究:文明的共性(统一性) 出示亚非文明地图和成就图片 教师提问:你找到文明的共同要素了吗?——早期奴隶制社会、阶级统治、城市、王权、文字,这些都是文明产生的标志。 | ||
二、核心文化显个性:森严的种姓制度 | 1. 探究:文明的独特性(多元性) 各个文明是在特定的时空条件下孕育的,特殊的地理条件的很大程度影响着文明的样态,古印度文明会有哪些独特性呢? ——兴都库什山脉和帕米尔高原之间有一个叫做开伯尔的山口,成为连接中亚、西亚和南亚的重要通道。开伯尔山口的存在,揭开了印度长达几千年的被侵略史。 | 认识地理环境对文明的影响,感悟文明多元性特征,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国各地区的文化传统。 |
2.雅利安人的入侵和种姓制度的形成 教师提问:对入侵者而言,现在最重要的是什么?——找到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印度人的制度。 教师提问:四个种姓分别从事什么职业?种姓制度有什么特点?——略 教师提问:如此严苛的种姓制度,为何没有人反抗呢?——宗教的神圣和法律的威严使奴隶和平民安于自己的悲惨处境,使种姓制度彻底成为统治阶级的工具。 | 引导学生认识种姓制度的出现是雅利安人维护统治的需要,通过宗教的强化和法律的确认,种姓制度不断发展,成为印度文明的特色,延续几千年。 | |
3. 种姓制度的影响 教师提问:阅读两则材料,思考种姓制度对印度的影响。 ——客观积极影响+消极影响 种姓制度的消极作用,毫无疑问更加明显:种姓之间界限森严,不可逾越。会使底层民众失去奋斗的动力,固化不流动的社会不可能有活力。另外,每个人只认同自己的种姓,种姓之间缺乏交流,缺乏凝聚力,人民内部不团结,则无法抵御外来入侵,很难实现统一,导致古代印度多灾多难,先后被14个民族入侵。 | 种姓制度在印度存续数千年,深刻影响着印度社会的发展,也是理解印度的一把钥匙,通过史料研习,从社会流动、人民凝聚、国家统一等角度分析其消极影响。 | |
三、文化传播世界性:释迦牟尼创立佛教 | 1. 佛教的创立 森严的种姓制度之下,酝酿着苦难,激化着社会矛盾。公元前6世纪,刹帝利种姓的、释迦族王子乔达摩·悉达多创立佛教,发出了时代的强音。 | “宗教是对现实苦难的抗议”理解一种新思想,要深入探寻当时社会的经济发展和阶级状况。 |
2. 佛教的内容 教师提问:结合佛教教义说一说,佛教为什么能一度成为印度最重要的宗教呢?佛教对哪一种姓带来的利益最大?为什么? 出示材料:婆罗门教和佛教主要教义对比 | 通过教义对比,了解佛教诞生体现的时代诉求,理解其一度繁盛的原因 | |
3. 佛教的传播 出示佛教传播路线图 孔雀王朝和阿育王弘扬佛法相关图片 教师提问:你能说出中国古代佛教名山和著名的佛教石窟都有哪些吗?佛教传播到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它在印度的命运又如何呢? | 佛教是古代印度对世界文明的贡献,通过佛教传播路线的学习,认识人类文明的交流互鉴 |
3. 课堂总结
(绘制时间轴,标注重大事件及其逻辑关系,建立时空架构,体现唯物史观)
各位同学,学习完古代印度的历史,你是否和我一样唏嘘感慨:
曾经辉煌灿烂的古印度河流域文明,不明原因地湮没在历史的尘埃。
从开伯尔山口闯入的雅利安人,开启了印度被侵略的历史。如何更有效的统治,是所有入侵者最关注的问题,这让森严的种姓制度在印度扎根,无法拔除。数千年来,宗教加持、法律强化,种姓制度让印度在发展的道路上充满着矛盾,步履维艰......它成了印度文化的核心,独具特色。
佛教为反对种姓制度而创立,高呼众生平等,赢得信徒无数;但也因“忍耐顺从”,同样成了维护统治的工具。经孔雀王朝阿育王的大力弘扬,佛教传播到世界,影响深远。而在其发源地印度,却被包容性更强的新婆罗门教(印度教)取代。
今天,我们探寻了亚非文明的共性、古印度文明的独特性,以及印度文明的世界性影响,最后也提醒大家把目光投向时间轴的下方,不要忘记政治制度和文化现象背后的经济基础。
【设计意图】围绕课文三个子目进行总结,边回顾基础知识,边直观揭示三目之间的逻辑联系:分别从“亚非文明的共性”“古印度文明的独特性”“古印度文明的世界性影响”三个角度来理解古印度,理解人类文明的统一性与多元性。时间轴的下方是经济发展情况,上方是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帮助学生理解正是每个阶段社会经济的发展,造就了与之相适应的社会制度与思想文化,体现了唯物史观。
五、板书设计
九年级上册第3课 古代印度教案及反思: 这是一份九年级上册第3课 古代印度教案及反思,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古代印度河流域文明,森严的种姓制度,释迦牟尼创立佛教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历史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第3课 古代印度教案: 这是一份初中历史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第3课 古代印度教案,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材分析,学情分析,课标要求,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准备,新课教学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第3课 古代印度教学设计及反思: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第3课 古代印度教学设计及反思,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材分析,学情分析,课标要求,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准备,新课教学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