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度安徽省淮北市某校第一学期九年级期末考试(化学)试卷人教版
展开1. 2020年春,“新冠病毒”肆虐,全国上下齐心协力、众志成城,坚决打赢“新冠肺炎”阻击战。下列行动中发生了化学变化的是( )
A. 排查统计
B. 分发口罩
C. 消毒杀菌
D. 测量体温
2. 华雪同学发现青色的生虾煮熟后颜色会变成红色,认为生虾外壳上的青色物质遇到某些物质发生了颜色的变化。就华雪同学的“看法”而言,应属于科学探究中的( )
A.观察B.假设C.实验D.做结论
3. 下列客观事实的微观解释正确的是( )
A.品红在水中扩散——分子间有空隙
B.原子不显电性——原子中没有带电微粒
C.物质的热胀冷缩——分子的大小改变
D.金刚石和石墨的物理性质不同——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
4. 84消毒液是一种生活中常见的消毒剂,由于其消毒效果理想、价格低廉、使用方便,具有广谱、高效的杀菌特点而深受大家的欢迎,其主要成分是次氯酸钠(NaClO),其中氯元素的化合价为( )
A.−1价B.0价C.+1价D.+5价
5. 在实验操作考查中,小明抽到的题目是“二氧化碳的制取、收集和验满”。下图是他的主要实验步骤,其中操作有误的是( )
A. 加入药品B. 收集气体
C. 检查装置气性D. 验满
6. 瑞德西韦是一种新型的抗病毒药物,其化学式为:C27H35N6O8P。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瑞德西韦是一种混合物
B.瑞德西韦由27个碳原子、35个氢原子、6个氮原子、8个氧原子和1个磷原子构成
C.瑞德西韦完全燃烧的产物只有二氧化碳和水
D.瑞德西韦的相对分子质量是602
7. 下列词语或俗语的有关化学原理解释中不合理的是( )
A.釜底抽薪——燃烧需要可燃物
B.钻木取火——使可燃物的着火点升高
C.真金不怕火烧——金的化学性质不活泼
D.没有金刚钻,不揽瓷器活——金刚石硬度大
8. 下列变化过程一定发生化学反应的是( )
A.燃烧B.爆炸
C.颜色发生了改变D.状态发生了改变
9. 下列关于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用途的总结中,正确的是( )
A.在SO2、CO2两种物质中,都含有氧气
B.Cl、Cl−两种微粒的核内质子数相同,化学性质也相同
C.H2O2和H2O都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物质,H2O2和H2O的化学性质一定相同
D.C、CO都能与灼热CuO反应生成铜,体现了C、CO都具有还原性
10. 下列灭火措施中不恰当的是( )
①炒菜时,锅里的油起火应采取的最佳灭火措施是端下油锅
②桔秆、柴草着火,用水泼灭
③熄灭酒精灯最好用嘴吹灭
④电器着火,最先应当切断电源,再用干粉灭火器灭火
⑤汽油着火,应该立即用水浇灭
⑥撒在实验桌上的酒精着火,应用湿抹布盖灭
A.①③⑤B.②④⑥C.①③⑥D.②③⑤
11. 下列排列顺序不正确的是( )
A.相对分子质量:二氧化碳>氮气>氢气
B.氯元素的化合价:KClO3>Cl2>HCl
C.空气中组成物质的含量:氮气>氧气>稀有气体
D.地壳中元素含量:Al
12. 下图表示治理汽车尾气所涉及反应的微观过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图中单质的化学式为O2
B.该反应使有害气体转化为无害气体
C.该反应属于置换反应
D.该反应分子个数发生了改变,不符合质量守恒定律
13. 下列实验操作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A.AB.BC.CD.D
14. 将X、Y、Z三种金属片分别放入稀硫酸中,X、Z表面有气泡产生,Y没有明显现象;将X放入ZCl2溶液中,没有明显现象。判断这三种金属的活动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是( )
A.X>Y>ZB.Z>X>YC.X>Z>YD.Y>Z>X
15.
在一个密闭容器中放入W、G、H、P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化学反应,一段时间后,测得有关数据如下表:
对该反应的认识正确的是( )
A.W待测值是13B.该反应是分解反应
C.P是生成物D.物质H是该反应的催化剂
16. 探究铁生锈的条件,有利于寻找防止铁制品锈蚀的方法。下列对比实验设计与所探究的条件(蒸馏水经煮沸并迅速冷却),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
A.甲和乙:水B.乙和丙:空气C.甲和丙:空气D.甲和丁:水
二、解答题
按要求用正确的化学符号回答。
(1)2个氮原子________;
(2)3个碳酸根离子________;
(3)氯化钠________;
(4)保持水的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________;
(5)+3价铝元素的氧化物________。
下图中的①、②是氟元素、钙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A、B、C、D是四种粒子的结构示意图。
请你回答:
(1)氟元素的原子序数为________,钙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________。
(2)当D为原子时,X=________。
(3)A、B、C、D中属于同种元素的粒子是_________和_________。(填序号)
(4)A粒子的化学性质与B、C、D中哪一种粒子的化学性质相似________。(填序号)
(5)加钙牛奶中的“钙”是指__________(填“元素”或“原子”)。
实验室用如图所示装置进行相关实验,请回答问题。
(1)写出①的仪器名称________。
(2)实验室制取氧气和二氧化碳均可选择的装置组合是________(填字母)。
(3)加热混有二氧化锰的氯酸钾固体制取氧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A装置还可作为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发生装置则需对A装置的改进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F装置可用于检验二氧化碳,瓶中液体是澄清石灰水,气体应从________(填“a”或“b”)端通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铁矿石是怎样炼成铁的呢?某活动小组在实验室模拟了铁矿石炼铁化学原理,如图所示。
(1)该活动小组将实验装置组装好后,设计了下列实验操作步骤:①给玻璃管加热;②停止加热;③通入一氧化碳气体;④停止通入一氧化碳气体。正确的操作步骤是________________(填序号)。
(2)实验过程中,玻璃管中固体由________色变成________色,玻璃管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试管中出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图中有一处明显错误,请说明改进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下列是初中化学中的三个实验,请按要求填空:
(1)A实验中红磷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实验说明氧气的体积约占空气的________,实验成功的关键是________(填序号)。
①装置气密性好;②实验前夹紧止水夹;③红磷过量或足量;④冷却后再打开止水夹;⑤要选用教室内的空气
(2)B实验中,由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而热水中的白磷没有燃烧可以得知,可燃物燃烧的条件之一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C实验中烧杯________(填编号)中的溶液变红。
水对我们的生产和生活都是非常重要的:
(1)图①所示电解水的实验中,往往向水中加入少量硫酸钠或氢氧化钠,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试管________(填“1”或“2”)中收集到的气体是氧气,试管1与试管2中收集到的气体体积比为________,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某同学要净化收集到的雨水,自制了一个简易的净水器(如图②),其中活性炭的作用________________。在生活中,区分硬水和软水可用________(填试剂名称),硬水软化的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们应当珍惜每一滴水,下列做法不利于节约用水的是________(填序号)。
A.洗菜的水用来浇花
B.使用节水龙头
C.用不间断的水流冲洗碗筷
D.洗手擦肥皂时,关上水龙头
(4)用水灭火时,将水喷成细雾状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填序号)。
A.降低着火点
B.增大与可燃物接触面积
C.与空气中气体反应生成CO2
M是生活中常见的金属,MSO4溶液是无色液体,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欲探究M与铜、铝的活动性顺序,请你和他们一起进行以下探究活动。
(提出问题)M、铜、铝的金属活动性顺序是怎样的?
(猜想与假设)小敏的猜想是Al>Cu>M;小强的猜想是Al>M>Cu;
你的猜想是________。
(设计与实验)为了探究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同学们取粗细相同的M丝、铝丝及相关溶液,进行了如图所示的实验:
观察到只有试管乙中发生明显变化。
(交流与表达)
(1)同学们一致认为试管丙中也应该有明显变化,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于是同学们对实验进行了改进,把甲、丙中的铝丝打磨干净后又分别插入原试管中,结果甲、丙试管中都出现了明显变化,则丙试管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释与结论)通过以上实验,同学们得出了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
(评价与反思)实验结束后,同学们对实验过程进行了如下反思:
①同学们经过讨论后认为该实验可以优化,去掉试管________(填试管编号)中的实验,也可以得出正确的结论。
②除了上述实验外,还可以将________(填一种物质)分别插入到硫酸铝、硫酸铜溶液中,根据实验现象进行判断。
【探究活动一】为探究催化剂的种类对氯酸钾分解速率的影响,甲同学设计如表对比实验:
(1)表Ⅱ中x的值应为________;通过分析上表数据,可以得出的实验结论是:在相同的条件下,KClO3在MnO2作催化剂比CuO作催化剂的分解速率________ (选填“快”或“慢”)
【探究活动二】为探究双氧水浓度对过氧化氢分解速率的影响,乙同学设计以下实验:
[进行实验]
室温下,选用50.0g不同溶质质量分数的双氧水(1%、2%和4%)分别与0.1g二氧化锰进行实验(如图1,固定夹持仪器略去)。
(2)写出双氧水分解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MnO2在H2O2分解前后其质量和________ 没有发生改变。
(3)按装置图1进行实验,在装药品前应检查该装置的气密性,具体做法是关闭分液漏斗活塞,加热锥形瓶,如果注射器活塞外移(右移),停止加热后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则证明该装置气密性良好。
[数据处理]
(4)乙同学进行实验后,获得的相关实验数据记录如表所示:
①本实验中,测量O2体积的装置也可以选用如图2的哪套装置来代替________(填编号)。
②分析上表数据,可以得出不同浓度的双氧水对过氧化氢分解速率影响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拓展延伸]
(5)丙同学认为用图3装置进行实验,通过比较________ 也能探究双氧水浓度对过氧化氢分解速率的影响。
鸡蛋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为了测定某鸡蛋壳中碳酸钙的含量,小群同学进行了如下实验:将鸡蛋壳洗净、干燥并捣碎后,称取10g放在烧杯里,然后往烧杯中加入足量的稀盐酸90g,充分反应后,称得烧杯中物质的总质量为97.8g。(假设鸡蛋壳中的其他物质不与盐酸反应)
(1)产生二氧化碳气体________g。
(2)计算10g该鸡蛋壳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要求写出完整解题步骤。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2020-2021学年度安徽省淮北市某校第一学期九年级期末考试(化学)试卷
一、选择题
1.
【答案】
C
【考点】
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判别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确定。判断一个变化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要依据在变化过程中有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生成其他物质的是化学变化,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是物理变化。
【解答】
A.排查统计只是数据的统计,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A错误;
B.分发口罩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B错误;
C.消毒杀菌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C正确;
D.测量体温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D错误;
故选C。
2.
【答案】
B
【考点】
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A.认为生虾外壳上的青色物质遇到某些物质发生了颜色的变化,属于科学探究环节中的假设,而不是观察,故A错误;
B.认为生虾外壳上的青色物质遇到某些物质发生了颜色的变化,属于科学探究环节中的假设,故B正确;
C.认为生虾外壳上的青色物质遇到某些物质发生了颜色的变化,属于科学探究环节中的假设,而不是实验,故C错误;
D.认为生虾外壳上的青色物质遇到某些物质发生了颜色的变化,属于科学探究环节中的假设,而不是做结论,故D错误;
故选B。
3.
【答案】
D
【考点】
利用分子与原子的性质分析和解决问题
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性质
原子的定义与构成
碳单质的物理性质及用途
【解析】
A.根据分子的性质解答;
B.根据原子不显电性是因为原子中带正电荷的质子和带负电荷的核外电子,电量相等,电性相反解答;
C.根据物质的热胀冷缩是因为分子间间隔的增大缩小,而分子的大小不变解答;
D.根据金刚石和石墨的物理性质不同的原因是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解答。
【解答】
A.品红在水中扩散,是因为分子间有间隙且分子在不断运动,故A错误;
B.原子不显电性是因为原子中带正电荷的质子和带负电荷的核外电子,电量相等,电性相反,故B错误;
C.物质的热胀冷缩是因为分子间间隔的增大缩小,而分子的大小不变,故C错误;
D.金刚石和石墨的物理性质不同的原因是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故D正确;
故选D。
4.
【答案】
C
【考点】
有关元素化合价的计算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次氯酸钠中钠元素的化合价为+1,氧元素的化合价为−2,设氯元素的化合价为x,根据化合物中各元素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可得:(+1)+x+(−2)=0,解得x=+1,即氯元素的化合价为+1价,故C正确;
故选C。
5.
【答案】
D
【考点】
液体药品的取用
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二氧化碳的检验和验满
常见气体的收集装置与选取方法
实验操作规范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A.向试管中倾倒液体药品时,瓶塞要倒放,标签要对准手心,瓶口紧挨,故A正确;
B.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可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即导气管要伸入集气瓶底部,故B正确;
C.用手握住试管,试管内气体受热膨胀,在烧杯内若有气泡产生,说明装置气密性良好,故C正确;
D.二氧化碳验满,取燃着的木条放置集气瓶口,木条熄灭说明二氧化碳收集满,故D错误;
故选D。
6.
【答案】
D
【考点】
纯净物和混合物的概念及判别
相对分子质量的概念及其计算
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有关化学式综合
分子、原子、离子、元素与物质之间的关系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A.瑞德西韦的化学式为C27H35N6O8P,属于纯净物,故A错误;
B.该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一个瑞德西韦分子由27个碳原子、35个氢原子、6个氮原子、8个氧原子和1个磷原子构成,故B错误;
C.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瑞德西韦中含有碳、氢、氧、氮、磷元素,若燃烧产物只有二氧化碳和水,则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守恒,故C错误;
D.瑞德西韦的相对分子质量是602,相对分子质量单位是“1”,省略不写,故D正确;
故选D。
7.
【答案】
B
【考点】
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金属的化学性质
碳单质的物理性质及用途
燃烧与燃烧的条件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A.“釜底抽薪”的化学意思是把柴火从锅底抽掉,从而达到灭火的目的,也说明了燃烧需要可燃物,故
A正确;
B.“钻木取火”的化学意思是摩擦可以生热,当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时,可燃物就燃烧起来,而着火点是定值,不能改变,故B错误;
C.“真金不怕火烧”的意思是金即使在高温时也不与氧气反应,说明金的化学性质不活泼,故C正确;
D.瓷器的硬度很高,要想在瓷器的上面打眼、修复,需要使用比瓷器硬度更高的材料才行,金刚石的硬度最高,可以用来切割玻璃、给瓷器打眼,故D正确;
故选B。
8.
【答案】
A
【考点】
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判别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A.燃烧是指物质与氧气发生的发光发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所以一定属于化学变化,故A正确;
B.爆炸有物理性爆炸,例如气球涨破,轮胎爆炸等,火药爆炸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B错误;
C. 颜色发生了改变不一定是化学变化,例如氧气变为液态氧,由无色变为淡蓝色,属于物理变化,故C错误;
D.状态发生了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D错误;
故选A。
9.
【答案】
D
【考点】
分子、原子、离子、元素与物质之间的关系
核外电子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
碳的化学性质
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解析】
A.根据SO2,CO2两种物质中,都含有氧元素解答;
B.根据Cl、Cl−两种微粒的核内质子数相同,由于粒子的核外电子数不相同,所以化学性质不相同解答;
C.根据H2O2和H2O都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物质,由于H2O2和H2O的分子构成不同,所以化学性质不相同解答;
D.根据含氧化合物中的氧被夺取的反应是还原反应,C、CO都能与灼热CuO反应生成铜,体现了C、CO都具有还原性解答。
【解答】
A.在SO2、CO2两种物质中,都含有氧元素,不含氧气,故A错误;
B.元素的化学性质与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有关,Cl、Cl−两种微粒的核内质子数相同,但最外层电子数不同,所以化学性质不相同,故B错误;
C.H2O2和H2O都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但H2O2和H2O的分子构成不同,所以化学性质不相同,故C错误;
D.含氧化合物中的氧被夺取的反应是还原反应,C、CO都能与灼热CuO反应生成铜,体现了C、CO都具有还原性,故D正确;
故选D。
10.
【答案】
A
【考点】
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灭火的方法有:隔离法、窒息法、冷却法;三者中的任何一种都可以达到灭火的目的,具体用什么方法灭火,由可燃物的性质决定;
①油锅起火,最佳的灭火措施是盖锅盖,起到隔绝氧气的作用,而端油锅是非常危险的,故①错误;
②桔秆、柴草着火,用水泼可使温度降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达到灭火的目的,故②正确;
③酒精灯的火焰应用灯帽盖灭,用嘴吹易引起酒精灯内燃而发生危险,故③错误;
④电器着火,最先应当切断电源,防止中电,再用干粉灭火器灭火,隔绝空气,达到灭火的目的,故④正确;
⑤汽油着火,不能用水灭,因为汽油的密度比水的小,会浮在水面,水起不到灭火的作用,故⑤错误;
⑥撒在实验桌上的酒精着火,应用湿抹布盖灭,隔绝空气,达到灭火的目的,故⑥正确;
综上分析,做法不恰当的是①③⑤,故A符合题意;
故选A。
11.
【答案】
D
【考点】
相对分子质量的概念及其计算
空气的成分及各成分的体积分数
地壳中元素的分布与含量
有关元素化合价的计算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A.二氧化碳相对分子质量为12+16×2=44,氮气相对分子质量为14×2=28,氢气相对分子质量为1×2=2;相对分子质量大小顺序为二氧化碳>氮气>氢气,故A正确;
B.KClO3中氯元素的化合价为+5价;Cl2中氯元素化合价为0价;HCl中氯元素化合价为−1价;所以Cl元素的化合价高低顺序:KClO3>Cl2>HCl,故B正确;
C.空气的组成中,氮气占78%、氧气占21%、稀有气体占0.94%,空气中组成物质的含量由大到小是:氮气>氧气>稀有气体,故C正确;
D.地壳中元素含量前四位的元素依次为O、Si、Al、Fe,顺序应为Fe
12.
【答案】
B
【考点】
反应类型的判定
微粒观点及模型图的应用
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
【解析】
根据图注中不同颜色的小球代表的原子可以判断出该反应是2CO+2NO=2CO2+N2,来判断生成的单质、反应类型及该反应的意义,在反应中分子分解为原子,原子再重新结合生成新的分子,遵循质量守恒定律.
【解答】
A.因白球代表氮原子,图中的单质为氮气,化学式为N2,故A错误;
B.CO和NO都有毒,通过该反应生成无毒的二氧化碳和氮气,将有害气体转化为无害气体,故B正确;
C.置换反应是单质与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化合物,而该反应的反应物都是化合物,不是置换反应,故C错误;
D.该反应中分子的个数虽发生了变化,但原子的种类和个数没有变化,符合质量守恒定律,故D错误;
故选B。
13.
【答案】
C
【考点】
物质的鉴别、推断的综合应用
实验方案的评价
物质净化与除杂的综合应用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A.CO2中混有少量的CO,当二氧化碳大量存在时,少量的CO是不会燃烧的,所以不能用点燃的方法除去CO,故A错误;
B.铜粉与CuSO4、FeSO4均不发生反应,不能除去FeSO4杂质,故B错误;
C.鉴别CO和CH4,分别点燃,在火焰上方罩一干冷烧杯,烧杯内壁有水珠出现的为甲烷,没有水珠出现的为CO,故C正确;
D.炭粉和CuO均为黑色固体,观察颜色不能鉴别,故D错误;
故选C。
14.
【答案】
B
【考点】
金属活动性顺序与置换反应
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其应用
【解析】
根据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应用,位于氢前面的金属能置换出稀硫酸中的氢,位于前面的金属能把位于后面的金属从它的盐溶液中置换出来解答即可。
【解答】
将X、Y、Z三种金属片分别放入稀硫酸中,X、Z表面有气泡产生,Y没有明显现象,说明X、Z的金属活动性位于氢元素前面,Y的金属活动性位于氢元素的后面,X、Z的金属活动性比Y强;将X放入ZCl2溶液中,没有明显现象,说明Z的金属活动性比X强,即三种金属的活动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是Z>X>Y;
故选B。
15.
【答案】
A
【考点】
反应类型的判定
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催化剂的特点与催化作用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由表中信息可知,P物质的质量减少为反应物,参加反应的质量是20g;G物质的质量增加为生成物,生成的质量是25g;H物质的质量不变故H物质不参与反应或为反应催化剂;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W反应后的质量为18+1+2+32−26−2−12=13g,质量减小,故W是反应物,
A.反应后物质W的质量为13g,故A正确;
B.反应物是W、P两种,生成物是G一种,属于化合反应,故B错误;
C.P物质是反应物,故C错误;
D.物质H的质量在反应前后不变,可能是该反应的催化剂或未参与反应,故D错误;
故选A。
16.
【答案】
D
【考点】
金属锈蚀的条件及其防护
【解析】
对比实验可通过若干个装置同时探究一个或多个条件对同一事件的影响,其关键是必须至少有一组作为对照,据此进行分析解答。
【解答】
A.一段时间后,甲和乙试管中的铁钉均不生锈,不能探究铁锈蚀的条件,故A错误;
B.一段时间后,乙和丙试管中的铁钉均不生锈,不能探究铁锈蚀的条件,故B错误;
C.一段时间后,甲和丙试管中的铁钉均不生锈,不能探究铁锈蚀的条件,故C错误;
D.一段时间后,甲试管中的铁钉不生锈,丁试管中的铁钉生锈,可用于探究水对铁生锈的影响,故D正确;
故选D。
二、解答题
【答案】
(1)2N
(2)3CO32−
(3)NaCl
(4)H2O
(5)Al2O3
【考点】
化学用语综合
化学符号及其周围数字的意义
离子的定义、分类及符号
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
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性质
化学式与化合价的关系
【解析】
(1)根据元素符号表示一个原子,在元素符号前面写上化学计量数表示原子的个数解答。
(2)根据一个碳酸根离子带两个单位负电荷,由离子的表示方法,在表示该原子团的右上角,标出该离子所带的正负电荷数,数字在前,正负符号在后,若表示多个该离子,就在其离子符号前加上相应的化学计量数解答。
(3)根据氯化钠中钠元素的化合价为+1价,氯元素的化合价为−1价,书写化合物时,一般正价元素在前,负价元素在后,根据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氯化钠的化学式为NaCl解答。
(4)根据水由水分子构成,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解答。
(5)根据氧化物的书写,先写另一种元素,后写氧元素,氧化铝中铝元素的化合价为+3价,氧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根据化合物中,正负化合物的代数和为零,氧化铝的化学式为Al2O3解答。
【解答】
(1)元素符号表示一个原子,在元素符号前面写上化学计量数表示原子的个数,2个氮原子表示为2N。
(2)一个碳酸根离子带两个单位负电荷,由离子的表示方法,在表示该原子团的右上角,标出该离子所带的正负电荷数,数字在前,正负符号在后,带1个电荷时,1要省略,若表示多个该离子,就在其离子符号前加上相应的化学计量数,3个碳酸根离子表示为3CO32−。
(3)氯化钠中钠元素的化合价为+1价,氯元素的化合价为−1价,书写化合物时,一般正价元素在前,负价元素在后,根据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氯化钠的化学式为NaCl。
(4)水由水分子构成,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水的化学式为H2O。
(5)氧化物的书写,先写另一种元素,后写氧元素,氧化铝中铝元素的化合价为+3价,氧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根据化合物中,正负化合物的代数和为零,氧化铝的化学式为Al2O3。
【答案】
(1)9,40.08
(2)8
(3)B,C
(4)B
(5)元素
【考点】
元素周期表的特点及其应用
原子结构示意图与离子结构示意图
元素的概念
核外电子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
物质的元素组成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1)据氟元素和钙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信息可知,氟元素的原子序数为9,钙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40.08。
(2)当D为原子时,根据原子中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可得18=2+8+X,即X=8。
(3)质子数相同的粒子属于同一种元素,由图可知B、C两种粒子的质子数相同,属于同一种元素。
(4)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粒子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A粒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7,与其相同的是B。
(5)“高钙牛奶”中的“钙”不是以单质、分子、原子等形式存在,这里所指的“钙”是强调存在的元素,与具体形态无关。
【答案】
(1)水槽
(2)BC
(3)2KClO3=====△MnO22KCl+3O2↑
(4)在试管口放一团棉花
(5)a,Ca(OH)2+CO2=CaCO3↓+H2O
【考点】
实验室制取气体装置综合
常用仪器的名称和选用
常见气体的发生装置与选取方法
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
制取氧气的操作步骤和注意点
二氧化碳的检验和验满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1)仪器①的名称为水槽。
(2)实验室常用大理石(或石灰石)和稀盐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用过氧化氢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都属于固、液常温型,均可用装置B作发生装置;二氧化碳和氧气的密度都比空气大,都可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即可用C装置作为收集装置。
(3)氯酸钾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加热生成氯化钾和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KClO3=====△MnO22KCl+3O2↑。
(4)若用A装置作为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发生装置则需在A装置的试管口放一团棉花,防止高锰酸钾粉末进入导管。
(5)F装置可用于检验二氧化碳,瓶中液体是澄清石灰水,CO2气体应从长导管a端通入,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OH)2+CO2=CaCO3↓+H2O。
【答案】
(1)③①②④
(2)红棕,黑,3CO+Fe2O3====高温2Fe+3CO2,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3)尾气点燃或收集
【考点】
实验现象分析
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
实验方案的评价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
【解析】
根据实验室炼铁时,正确的操作步骤是:首先通入一氧化碳气体,排尽玻璃管中的空气,防止加热一氧化碳和空气的混合气体发生爆炸;给玻璃管加热;实验完毕,停止加热,继续通入一氧化碳气体直至玻璃管冷却,防止生成的铁被氧化;最后停止通入一氧化碳气体解答。
根据在高温条件下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生成铁和二氧化碳,实验过程中,玻璃管中固体由红棕色变成黑色,玻璃管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3CO+Fe2O3====高温2Fe+3CO2,生成的二氧化碳气体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所以试管中出现的现象是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解答。
根据一氧化碳是有毒的气体,直接排放到空气中会造成空气污染,所以图中明显的错误是没有进行尾气处理,一氧化碳具有可燃性,改进方法是将尾气点燃或收集起来解答。
【解答】
(1)实验室炼铁时,正确的操作步骤是:③首先通入一氧化碳气体,排尽玻璃管中的空气,防止加热一氧化碳和空气的混合气体发生爆炸;①给玻璃管加热;②实验完毕,停止加热,继续通入一氧化碳气体直至玻璃管冷却,防止生成的铁被氧化;④最后停止通入一氧化碳气体;
故答案为:③①②④。
(2)在高温条件下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生成铁和二氧化碳,实验过程中,玻璃管中固体由红棕色变成黑色,玻璃管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3CO+Fe2O3====高温2Fe+3CO2,生成的二氧化碳气体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所以试管中出现的现象是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故答案为:红棕;黑;3CO+Fe2O3====高温2Fe+3CO2;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3)一氧化碳是有毒的气体,直接排放到空气中会造成空气污染,所以图中明显的错误是没有进行尾气处理,一氧化碳具有可燃性,改进方法是将尾气点燃或收集起来;
故答案为:尾气点燃或收集。
【答案】
(1)4P+5O2====点燃2P2O5,15,①②③④
(2)可燃物与氧气接触才能燃烧
(3)①
【考点】
测定空气里氧气含量的探究
氧气与碳、磷、硫、铁等物质的反应
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
燃烧与燃烧的条件
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性质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1)磷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反应的方程式是:4P+5O2====点燃2P2O5,通过该实验得出:氧气的体积约占空气的15,该实验成功的关键是:装置气密性要好、实验前夹紧止水夹、红磷过量或足量、冷却到室温后才打开止水夹,而由于教室内人数较多,通过呼吸作用,消耗了氧气,产生了二氧化碳,选用教室内的空气,会导致测定的结果不准确,故选①②③④;
(2)B实验中,由铜片上白磷燃烧而热水中的白磷没有燃烧的现象可以得知,可燃物燃烧的条件之一是:可燃物与氧气接触才能燃烧。
(3)通过烧杯①与烧杯③的对比发现,烧杯①中的酚酞变红,烧杯③中的酚酞不变色,说明是氨水让酚酞变红而不是其它物质让酚酞变红,而氨水和酚酞并没有混合,从而说明分子是在不断的运动。
【答案】
(1)增强水的导电性,2,2:1,2H2O====通电2H2↑+O2↑
(2)吸附,肥皂水,煮沸
(3)C
(4)B
【考点】
电解水实验
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
硬水与软水
水的净化
保护水资源和节约用水
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解析】
(1)根据电解水的实验中,水的导电性较弱,向水中加人少量硫酸钠或氢氧化钠,目的是增强水的导电性;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与电源负极相连的试管1中收集到的气体是氢气,与电源正极相连的试管2中收集到的气体是氧气,试管1与试管2中收集到的气体体积比为2:1解答。
(2)根据活性炭具有吸附性,能吸附水中的色素和异味;在生活中,区分硬水和软水可用肥皂水,产生泡沫较多的是软水产生泡沫较少的是硬水;生活中硬水软化的方法是煮沸解答。
(3)根据日常生活中节约用水的做法解答。
(4)根据用水灭火时,将水喷成细雾状的主要原因是增大与可燃物接触面积解答。
【解答】
(1)图①所示电解水的实验中,往往向水中加入少量硫酸钠或氢氧化钠,目的是增强水的导电性;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与电源负极相连的试管1中收集到的气体是氢气,与电源正极相连的试管2中收集到的气体是氧气,试管1与试管2中收集到的气体体积比为2:1,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H2O====通电2H2↑+O2↑。
(2)活性炭具有吸附性,能吸附水中的色素和异味;在生活中,区分硬水和软水可用肥皂水,产生泡沫较多的是软水,产生泡沫较少或有浮渣的是硬水;生活中一般用煮沸的方法将硬水软化。
(3)A.洗菜的水用来浇花,体现了“一水多用”,利于节约用水,故A正确;
B.使用节水龙头,利于节约用水,故B正确;
C.用不间断的水流冲洗碗筷,会造成水的浪费,故C错误;
D.洗手擦肥皂时,关上水龙头,利于节约用水,故D正确;
故选C。
(4)A.着火点是物质本身固有的一种属性,不能改变,故A错误;
B.用水灭火时,将水喷成细雾状的主要原因是增大与可燃物接触面积,故B正确;
C.水不能与空气中的气体反应生成CO2,故C错误;
故选B。
【答案】
(猜想与假设)M>Al>Cu
(交流与表达)(1)铝丝与氧气反应生成了致密的氧化铝薄膜,(2)2Al+3CuSO4=Al2(SO4)3+3Cu,(评价与反思)①丙,②M丝
【考点】
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
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其应用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猜想与假设)通过分析小敏、小强同学的猜想可知,我的猜想是M>Al>Cu。
(交流与表达)(1)试管丙中使用的是铝丝,没有明显变化可能是因为铝丝表面有氧化铝保护膜阻止反应的进行;(2)丙试管中铝与硫酸铜反应生成硫酸铝和铜,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Al+3CuSO4=Al2(SO4)3+3Cu。
(评价与反思)①甲乙试管中均有明显现象,说明Al、Cu和M的活动性顺序为Al>M>Cu,由甲乙试管已经可以得出三种物质的活动性顺序,故不需要做丙实验;②由Al、Cu和M的活动性顺序可知,可以用金属M和硫酸铝、硫酸铜溶液来判断活动性。
【答案】
【探究活动一】(1)3.0,快
【探究活动二】[进行实验](2)2H2O2=====MnO22H2O+O2↑,化学性质
(3)注射器活塞回到原来位置
[数据处理](4)①c,②在相同条件下,双氧水浓度越大,过氧化氢的分解速率越快
[拓展延伸](5)相同时间天平读数差值大小
【考点】
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探究
实验数据处理及误差分析
催化剂的特点与催化作用
氧气的实验室制取
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探究活动一】(1)控制氯酸钾的质量相等才能比较出二氧化锰和氧化铜的催化效果,所以也应该取3.0g氯酸钾;由表格数据可知,收集相同体积的氧气,加入二氧化锰的需要的时间较短。
【探究活动二】[进行实验](2)双氧水在二氧化锰的作用下分解生成水和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H2O2=====MnO22H2O+O2↑,在该反应中,二氧化锰作为催化剂,其质量与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均不改变。
(3)气密性的检验是根据压强原理,可以关闭分液漏斗活塞,加热锥形瓶,如果注射器活塞外移(右移),停止加热后注射器活塞回到原来位置,证明该装置的气密性良好。
(4)①测量氧气的体积采用的是排水法,将排出的水用量筒收集起来,排出的水的体积就是氧气的体积;气体短管进长管出才能排出试剂瓶中的水,要将瓶内的水排出来,A和B都不可以,应该选择c装置作为实验装置;②由表格数据可知,在相同条件下,双氧水浓度越大,过氧化氢的分解速率越快。
[拓展延伸](5)在催化剂的作用下,过氧化氢分解为水和氧气,气体逸出,装置质量减少,相同的时间内,质量减少的越多,反应速率越快。
【答案】
(1)2.2
(2)解:设该鸡蛋壳中碳酸钙的质量为x,
CaCO3+2HCl=CaCl2+CO2↑+H2O
100 44
x 2.2 g
100x=442.2g
x=5g
该鸡蛋壳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为5g10g×100%=50%
答:10g该鸡蛋壳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为50%。
【考点】
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
【解析】
(1)反应后剩余物的总质量比反应前的减少,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知,减少的质量就是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
(2)由二氧化碳的质量根据碳酸钙与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可以计算出鸡蛋壳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
【解答】
(1)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生成的二氧化碳的质量为10g+90g−97.8g=2.2g;
(2)解:设该鸡蛋壳中碳酸钙的质量为x,
CaCO3+2HCl=CaCl2+CO2↑+H2O
100 44
x 2.2 g
100x=442.2g
x=5g
该鸡蛋壳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为5g10g×100%=50%
答:10g该鸡蛋壳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为50%。选项
实验目的
实验操作
A
除去CO2中的少量CO
点燃
B
除去CuSO4溶液中的少量FeSO4
加入足量铜粉
C
鉴别CO和CH4
分别点燃,在火焰上方罩一干冷烧杯
D
鉴别炭粉和CuO
观察颜色
物质
W
G
H
P
反应前质量/g
18
1
2
32
反应后质量/g
待测
26
2
12
氯酸钾的质量
催化剂的种类
MnO2的质量
反应条件
收集45.0mL O2所需的时间(s)
Ⅰ
3.0g
MnO2
1.0g
混合加热
21
Ⅱ
xg
CuO
1.0g
混合加热
48
双氧水的质量
双氧水的浓度
MnO2的质量
温度
相同时间(10s)内产生O2体积(mL)
Ⅰ
50.0g
1%
0.1g
20∘C
9
Ⅱ
50.0g
2%
0.1g
20∘C
16
Ⅲ
50.0g
4%
0.1g
20∘C
31
2020-2021学年安徽省安庆市某校九年级期中考试_(化学)试卷人教版: 这是一份2020-2021学年安徽省安庆市某校九年级期中考试_(化学)试卷人教版,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解答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0-2021学年贵州省铜仁市某校九年级第一学期期末_(化学)试卷人教版: 这是一份2020-2021学年贵州省铜仁市某校九年级第一学期期末_(化学)试卷人教版,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解答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0-2021学年甘肃省陇南市某校第一学期期末考试(九年级)_(化学)试卷人教版: 这是一份2020-2021学年甘肃省陇南市某校第一学期期末考试(九年级)_(化学)试卷人教版,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解答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