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 群文阅读练习2021-2022学年语文必修上册统编版(Word含解析)01](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2415468/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第三单元 群文阅读练习2021-2022学年语文必修上册统编版(Word含解析)02](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2415468/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第三单元 群文阅读练习2021-2022学年语文必修上册统编版(Word含解析)03](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2415468/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高中语文第三单元本单元综合与测试复习练习题
展开文本一
(2021山东潍坊高一上期中)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1—2题。(9分)
咏 鹤
[宋]李弥逊
缟衣湖上月明天,雪影飘飘意欲仙。
世网从来禁不得,高飞冲破晚秋烟。
群鹤咏①
[南齐]萧道成
八风儛②遥翮③,九野弄清音。
一摧云间志,为君苑中禽。
[注] ①诗人因功勋卓著,名位日隆,为宋明帝所疑,被调进京城,本诗当作于此时。②儛:通“舞”。③翮(hé):翎管,羽毛的硬管,这里代指鸟翅。
1.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第一首诗前两句描绘了白鹤在天朗月清之夜,于湖面之上翩翩起舞的景象,意境优美。
B.第二首诗前两句描绘了群鹤迎风展翅、自由翱翔、在九天之上恣意鸣叫的豪迈形象。
C.两首诗都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分别写出鹤截然不同的命运,暗寓诗人的遭际,抒发己怀。
D.两首咏物诗都紧紧扣住所写之鹤的特点,描写、抒情有机结合,意象鲜明,意蕴丰富。
2.两首诗都以“鹤”为歌咏对象,但表达的思想情感并不相同,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文本二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3—4题。(9分)
郡斋即事①
范仲淹
三出专城②鬓似丝,斋中潇洒胜禅师。
近疏歌酒缘多病,不负云山赖有诗。
半雨黄花秋赏健,一江明月夜归迟。
世间荣辱何须道,塞上衰翁也自知。
[注] ①此诗作于宋仁宗景祐三年(1036),范仲淹知饶州时,当时范仲淹已48岁。②专城,指主政一城的州牧太守等地方长官。范仲淹因直言敢谏,先后被贬睦、苏、饶三州。
3.下列对这首诗相关内容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首句使用比喻手法,“似丝”写出了诗人在经历仕途坎坷和人生失意后容颜上的变化。
B.首联次句用“禅师”从正面衬托诗人,突出了诗人的“潇洒”;同时,该句又领起下文,中间两联是对“潇洒”的具体描述。
C.颔联“近疏歌酒缘多病”一句与杜甫的“潦倒新停浊酒杯”在所写的内容和抒发的情感方面具有相似性。
D.颈联写诗人赏菊、望月。“健”“迟”两字用得极为精妙,“健”字写出在雨中赏菊时兴致之高,“迟”字写出诗人观赏江月的流连忘返。
4.诗歌尾联“世间荣辱何须道,塞上衰翁也自知”在抒情上有何特点?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6分)
文本三
(2021湖北荆州六县市区高一上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16分)
把栏杆拍遍
梁衡
中国历史上由行伍出身,以武起事,而最终以文为业,成为大诗词作家的只有一人,这就是辛弃疾。他孔武高大,从小苦修剑法。他又生于乱世,不满金人的侵略蹂躏,22岁时就拉起了一支数千人的义军,后又与耿京为首的义军合并。为了光复大业,他又说服耿京南归,南下临安亲自联络。不想部将叛变,耿京被杀。辛大怒,跃马横刀,只率数骑突入敌营生擒叛将,又奔突千里,将其押解至临安正法,并率万人南下归宋。此时,他还只是一个英雄少年,血气方刚,欲为朝廷痛杀贼寇,收复失地。
但世上的事并不都能心想事成。南归之后,他手里立即失去了钢刀利剑,就只剩下一支羊毫软笔,他只能笔走龙蛇,泪洒宣纸,为历史留下一声声悲壮的呼喊、遗憾的叹息和无奈的自嘲。辛弃疾的词是用刀和剑刻成的。他永以一个沙场英雄和爱国将军的形象留存在历史上和自己的诗词中。时隔千年,我们仍能从他的词中感受到一种凛然杀气和磅礴之势。比如这首著名的《破阵子》: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我敢大胆说一句,这首词除了武圣岳飞的《满江红》可与之媲美外,在中国上下五千年的文人堆里,再难找出第二首这样有金戈之声的力作。他本来准备血洒大漠、马革裏尸的,但南渡后却被迫脱离战场,再无用武之地。像屈原那样仰问苍天,像共工那样怒撞不周,他临江水,望长安,登危楼,拍栏杆,只能热泪横流。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水龙吟》)
这是他登临建康城赏心亭时所作。此亭遥对古秦淮河,是历代文人墨客赏心雅兴之所,但辛弃疾在这里发出的却是一声声悲怆的呼喊。他痛拍栏杆时一定想起过当年的拍刀催马,驰骋沙场,但今天空有一身力、一腔志,又能向何处使呢?
辛词是蘸着血和泪涂抹而成的。我们今天读其词,总是清清楚楚地听到一个爱国臣子,一遍遍地哭诉,一次次地表白,总忘不了他那在夕阳中扶栏远眺、望眼欲穿的形象。
辛弃疾南归后在一首《戒酒》的戏作中说:“怨无小大,生于所爱;物无美恶,过则成灾。”这首戏作正好刻画出他的政治苦闷。他因爱国而生怨,因尽职而招灾。他太爱国家,爱百姓,爱朝廷了。但是朝廷怕他,烦他,忌用他。他作为南宋臣民共生活了40年,倒有近20年的时间被闲置一旁,而在断断续续被使用的20多年间又有37次频繁调动。但是,每当他得到一次效力的机会,就特别认真,特别执着地去工作。40年间无论在何地何时任何职,甚至赋闲期间,他都不停地上书,不停地唠叨,一有机会还要真抓实干,练兵、筹款、整饬政务,时刻摆出一副要冲上前线的样子。你想这能不让主和苟安的朝廷心烦?皇帝对他时用时弃,国有危难时招来用几天,朝有谤言,又弃而闲几年,这就是他的基本生活节奏,也是他一生最大的悲剧。
辛弃疾名弃疾,但他那从小使枪舞剑、壮如铁塔的身躯,何尝有什么疾病?他只有一块心病:金瓯缺,月未圆,山河碎,心不安。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菩萨蛮》)
他得的是心郁之病啊!他甚至自嘲姓氏:
烈日秋霜,忠肝义胆,千载家谱。得姓何年,细参辛字,一笑君听取。艰辛做就,悲辛滋味,总是辛酸辛苦。更十分、向人辛辣,椒桂捣残堪吐。
世间应有,芳甘浓美,不到吾家门户……(《永遇乐》)
“艰辛”“悲辛”“辛酸”“辛辣”,真是五内俱焚。
南宋朝廷将他闲置了20年。辛弃疾在他的词中自我解嘲道:“君恩重,教且种芙蓉。”这有点像宋仁宗说柳永:“且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柳永倒是真的去浅斟低唱了,结果唱出一个纯粹的词人。辛与柳不同,他是一个大碗喝酒、大块吃肉、痛拍栏杆、大声议政的人。报国无门,他便到赣南修了一座带湖别墅,咀嚼自己的寂寞。
带湖吾甚爱,千丈翠奁开。先生杖屦无事,一日走千回。凡我同盟鸥鹭,今日既盟之后,来往莫相猜。白鹤在何处?尝试与偕来。
破青萍,排翠藻,立苍苔。窥鱼笑汝痴计,不解举吾杯。废沼荒丘畴昔,明月清风此夜,人世几欢哀?东岸绿阴少,杨柳更须栽。(《水调歌头》)
这回可真的应了他的号“稼轩”,要回乡种地了。一个正当壮年又阅历丰富、胸怀大志的政治家,却每天在山坡和水边踱步,与百姓聊一聊农桑收成之类的闲话,再对着飞鸟游鱼自言自语一番,真是“闲愁最苦”“脉脉此情谁诉”?
我常想,要是为辛弃疾造像,最贴切的题目就是“把栏杆拍遍”。他一生大都是在被抛弃的感叹与无奈中度过的。当权者不使为官,却为他准备了锤炼思想和艺术的反面环境。历史的风云,民族的仇恨,正与邪的搏击,爱与恨的纠缠,知识的积累,感情的浇铸,艺术的升华,文字的锤打,这一切都在他的胸中、他的脑海,翻腾、激荡,如地壳内岩浆的滚动鼓胀,冲击积聚。他并不想当词人,但武途政路不通,历史歪打正着地把他逼向了词人之道。终于他被修炼得连叹一口气,也是一首好词了。从“沙场秋点兵”到“天凉好个秋”;从决心为国弃疾去病,到最后掰开嚼碎,识得辛字含义,再到自号“稼轩”,同盟鸥鹭,辛弃疾走过了一个爱国志士、爱国诗人的成熟过程。“一将功成万骨枯”,一员武将的故事,还要多少持刀舞剑者的鲜血才能写成!有思想光芒而又有艺术魅力的诗人呢?他的成名,要有时代的运动,像地球大板块的冲撞那样,他时而被夹其间感受折磨,时而又被甩在一旁被迫冷静思考。所以集三百年北宋南宋之动荡,才产生了一个辛弃疾。
(有删改)
5.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开门见山,要言不烦地指出了辛弃疾独特的历史地位:以武起事,而最终以文为业。
B.文章在介绍辛弃疾的人生遭际时,主要是围绕他的行伍经历、为官经历和词风变化来写的。
C.“怨无小大,生于所爱;物无美恶,过则成灾”概括了辛弃疾忠心为国却屡遭排挤的原因。
D.文章通过塑造辛弃疾的形象来表现他由爱国志士成为爱国词人的过程及原因。
6.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以辛弃疾不同风格的词作串联起他的人生经历,凸显了辛弃疾的个人风采。
B.文章巧妙地把人物的命运、作品及作者的感受、评说融为一体,读来饶有兴味。
C.文章引用辛弃疾的词作,调动读者已有的阅读经验,加深读者对词人生平操守的理解。
D.第二段中“钢刀利剑”和“羊毫软笔”运用比喻手法,表达了作者对辛弃疾的同情和惋惜。
7.“南归之后,他手里立即失去了钢刀利剑,就只剩下一支羊毫软笔。”结合上下文,说说这句话在文中的含意。(4分)
8.哪些因素促使辛弃疾成为一代爱国词人?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6分)
文本四
(2021北京海淀区高一上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1题。(13分)
唐诗来过
苏沧桑
天姥山下,班竹村口,陆布衣接过我递给他的一杯木莲花豆腐,问卖木莲花豆腐的女人:
“大姐,你知道李白吗?”
“我不晓得李白的。木莲花加了蜂蜜,吃了好的。”
她专注地核实着手机里我们转的木莲花豆腐钱,大概以为我们在找一个叫“李白”的村里人。
木莲花豆腐果然好喝,被初秋的暖阳轻轻裹着走了一段山路,这一杯清凉正合心意。踏上谢公古道,一张黛绿色的浙东唐诗之路地图立在道旁,曾被历史短暂悬置的巨大空间,此刻清晰地、具象地铺陈在我们脚下。
一首首唐诗、一桩桩往事、一个个传说,任斗转星移、沧海桑田,如脚底下的一片片光芒,细碎、璀璨、斑驳,如露如电,如梦如幻。从杭州至绍兴,自镜湖向南经曹娥江,入剡溪,经沃洲、天姥山,最后至天台山石梁飞瀑,一条长200多公里的浙东唐诗之路,被千年时光冲刷得有点面目模糊,却依然古意悠悠。
1500多年前,谢灵运京城被贬后带领家仆几百人,从上虞南山一路披荆斩棘,伐木开径,自制前后齿可装卸的木屐,经新昌,过天台,至临海,打通了越州与台州、温州的通道。他未曾想到,留在这条古道上的屐印,将被阳光、落叶、积雪覆盖,将被纷至沓来的脚印覆盖。李白来了,孟浩然、杜甫来了,贺知章、刘禹锡、温庭筠来了,400多位唐代诗人荟萃沃洲,漾舟剡溪,穿越古道,驰骋会稽、四明、天台三山,击节高歌,留下了1500多首东海般恢宏壮丽的唐诗,也留下了一条逶迤绝美的唐诗之路。
“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李白),“越女天下白,鉴湖五月凉”(杜甫),“漠漠黄花覆水,时时白鹭惊船”(朱放),“苔涧春泉满,萝轩夜月闲”(孟浩然)……在那段梦境般的时光里,浙东古道见证着人与自然的一见钟情、深情相拥,见证着每一位诗人的狂喜、痛哭、低吟、长啸。
为什么有这么多唐代诗人在浙东游弋讴歌,并将唐诗之路的内涵扩及书画、音乐、哲学、伦理、民俗、经济、宗教、建筑等各个领域?它的魅力当然不只在山水。
这里是史前传说中“仙人所居”的蓬莱,更有先秦两汉文化与魏晋遗风的深厚积淀,流传着无数美妙的神话和传说。因此,诗人们不仅醉心于这片山水,更痴迷于寻访古人踪迹,效仿古人雅事。李白“入剡寻王许”,杜甫叹“王谢风流远”,王勃效王羲之行修禊事……
唐诗之路,与万里长城、丝绸之路、茶马古道遥相呼应,千古遗韵在后人们的舌尖上、耳蜗里、笔底下、灵魂深处日夜回响。
班竹村深处的尽头,是一条通往天台山的必经之路。领我们走的村里人说,以前这个村叫斑竹村,村里人日子特别苦,觉得斑竹泪渍点点,寓意不好,后来改叫班竹村了。
有人说,还是斑竹好听。
有人说,总是日子好要紧。
昨日在下岩贝村路过一家客栈,见一把旧铜锁,拴着一枚铜钱和一个绣着莲花的蓝荷包,静静躺在客栈门廊的木台子上,像是被谁遗忘了。客栈敞着大门,楼上楼下没有一个人,仿佛一个摊着手脚躺在阳光里打盹的主人,静等着周末的又一波热闹,等城里人沿着古道上来,在此栖息一夜,看穿岩十九峰的平流雾,拍日出或日落。一把旧铜锁,一家小客栈,一碗热汤面,某个旅人面朝大山发着呆,突然再次相信美好,相信远方,相信每一个生命都是一首珍贵的唐诗。
60多岁的菊莲邀我到她家坐一会儿,说要煮一锅红薯给我们吃,自己种的,刚挖,特别甜。她邀请的姿势是一边侧着身往家门口走,一边笑着伸出手像要牵过我的手。
毕竟曾是士族文化荟萃之地,一位普通的村妇,也温文尔雅,古道热肠。半小时后,红薯还未熟透,我往土灶里添了一把柴火,看火苗软软地舔着锅底,看菊莲揭开锅盖时,蒸腾的热气使她变成一个仙女。
拿着半块红薯走出她家,走在下岩贝村的暮色里,闻到了整个村庄弥漫着煮红薯、晒稻谷、晒小米、晒豆子的香气,听到了鸡鸣狗吠和很土的方言,还听到一些与唐诗格格不入的名词,比如“握手言和工作室”“微法庭”“老娘舅”“民宿贷”“草莓贷”等,与我们追寻的诗情画意相去甚远,却与菊莲们的日常息息相关。
村口空地上晒满了金黄的稻谷,几位闲坐着的老人脸上的褶皱里窝着一团一团金黄的阳光。忽然觉得,那些名词也有了某种诗意。比起奇山异水,这里的人间烟火是否曾给过“李白们”更多抚慰?
从班竹村的尽头往回走时,见一位白发老妪站在家门口含笑看着我们,身旁晒着两大竹筛红枣。
我问她:“老人家,您知道这里是唐诗之路吗?”
她笑了:“知道知道,你看墙上画了好多诗,可惜我不识字的。”
假如唐诗是一个人,他一定很高兴这些年自己的名字在此被频繁提起,在更远方被更多人惦记。我想,他一定也不介意自己的名字在此被乡野老人们忘记。
每个生命都独自奋力承载着自己的萌芽,挣扎,绽放,凋零,对于乡野平凡的人们,唐诗当然可以像卖木莲花豆腐的女子想的一样,只是一个认识或不认识的普通人而已。李白是谁?唐诗是谁?他们自己就是。要紧的,是将日子过成一首好诗。
(取材于苏沧桑的同名散文,有删改)
9.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文中两次写到卖木莲花豆腐的女子,首尾呼应,结构圆融自然。
B.众多诗人醉心于浙东,是因为它的魅力不只在于山水,还在于其深厚的人文积淀。
C.“斑竹村”改名“班竹村”,表现了比起村庄名字的诗意好听,人们更在意自己的生活。
D.“李白们”与“菊莲们”代表了难以相融的两个群体,象征浙东的历史和未来。
10.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生动形象,请从中任选一处进行赏析。(4分)
①客栈敞着大门,楼上楼下没有一个人,仿佛一个摊着手脚躺在阳光里打盹的主人,静等着周末的又一波热闹,等城里人沿着古道上来,在此栖息一夜,看穿岩十九峰的平流雾,拍日出或日落。
②村口空地上晒满了金黄的稻谷,几位闲坐着的老人脸上的褶皱里窝着一团一团金黄的阳光。
11.文中画线处描写了作者和白发老妪的问答,请结合全文内容,回答下面的问题。(7分)
(1)浙东古道为什么被称作“唐诗之路”?(3分)
(2)你觉得老妪的回答令作者失望了吗?为什么?(4分)
文本五
(2021山东邹城高一上期中)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2—16题。(20分)
陶潜字元亮,大司马侃之曾孙也。祖茂,武昌太守。潜少怀高尚,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羁,任真自得,为乡邻之所贵。尝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曰:“先生不知何许人,不详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欣然忘食。性嗜酒,而家贫不能恒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招之,造饮必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其自序如此,时人谓之实录。
以亲老家贫,起为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州召主簿,不就,躬耕自资,遂抱羸疾。复为镇军、建威参军,谓亲朋曰:“聊欲弦歌,以为三径之资可乎?”执事者闻之,以为彭泽令。在县公田悉令种秫谷,曰:“令吾常醉于酒足矣。”妻子固请种粳,乃使一顷五十亩种秫,五十亩种粳。素简贵,不私事上官。郡遣督邮至县,吏白应束带见之,潜叹曰:“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义熙二年,解印去县,乃赋《归去来》。
顷之,征著作郎,不就。既绝州郡觐谒,其乡亲张野及周旋人羊松龄、宠遵等或有酒要之,或要之共至酒坐,虽不识主人,亦欣然无忤,酣醉便反。未尝有所造诣,所之唯至田舍及庐山游观而已。
其亲朋好事,或载酒肴而往,潜亦无所辞焉。每一醉,则大适融然。又不营生业家务悉委之儿仆未尝有喜愠之色惟遇酒则饮时或无酒亦雅咏不辍尝言夏月虚闲,高卧北窗之下,清风飒至,自谓羲皇上人。性不解音,而畜素琴一张,弦徽不具,每朋酒之会,则抚而和之,曰:“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以宋元嘉中卒,时年六十三,所有文集并行于世。
(选自《晋书》,有删改)
1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又不营生/业家务悉/委之儿仆未尝有喜愠之色/惟遇酒则饮时/或无酒亦雅咏不辍/
B.又不营生/业家务/悉委之儿仆/未尝有喜愠之色惟遇酒则饮时/或无酒亦雅咏不辍/
C.又不营生业/家务悉委之儿/仆未尝有喜愠之色惟遇酒则饮/时或无酒亦雅咏/不辍/
D.又不营生业/家务悉委之儿仆/未尝有喜愠之色/惟遇酒则饮/时或无酒/亦雅咏不辍/
13.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短褐,又称竖褐,原指古代贫苦人穿的粗布衣服,后逐渐成了地位低下的人的代称。
B.解印,即解下印绶。古人为官时将系有绶带的印信佩戴在身,解下印绶,即辞去官职。类似的词语还有解官、解绶。
C.羲皇,即伏羲氏,是后世追尊的“三皇”之一。古人想象羲皇之世其民皆恬静闲适,因此隐逸之士常自称羲皇上人。
D.元嘉,皇帝庙号。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有“元嘉草草,封狼居胥”的词句,其中的“元嘉”也是此意。
1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陶渊明淡泊名利。他不爱慕名利,家里空空荡荡,依旧安然自若,不在意自己的得失。
B.陶潜虽多次为官,均为时不长。因父母死去先做了州祭酒,不久即解职,后又担任过镇军、建威参军及彭泽令等职。
C.陶潜学识渊博,善写文章。他曾写下《五柳先生传》《归去来》等著名文章,他的所有文集并行于世。
D.陶潜为人耿直、自重。少时颖脱不羁,任真自得;做彭泽县令时发出“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的感慨,成了醒世浩叹。
1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州召主簿,不就,躬耕自资,遂抱羸疾。
(2)妻子固请种粳,乃使一顷五十亩种秫,五十亩种粳。
16.陶潜不通音律,但有朋友相聚饮酒,他就拿出素琴“抚而和之”,哪些因素促使他这样做?请你结合文本进行探析。(3分)
群文探究
1.我们经常说“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请结合《郡斋即事》中的范仲淹、《把栏杆拍遍》中的辛弃疾和文言文中的陶潜的相关事迹,解读这句话。
2.“诗意”指像诗里表达的那样给人以美感的意境。诗意不仅存在于唐诗宋词的美妙意境中,存在于古人超凡脱俗的高雅情操中,也可以存在于平平淡淡的人间烟火中,正如《唐诗来过》一文中所说的:“要紧的,是将日子过成一首好诗。”我们要善于在日常生活中发现诗意,让诗意与生活相融,让诗情与生命相拥。请将你在日常生活中品味到的诗意写成一段话。(300字左右)
答案全解全析
单元群文阅读
1.C “两首诗都运用了对比的手法”错误,第一首诗没有运用对比,第二首诗将鹤前后的命运进行了对比。
2.答案 ①李诗通过描绘冲破禁锢、自由高飞的鹤,表现了诗人对高洁志趣的追求,以及不愿受世俗束缚、向往自由之情;②萧诗通过对群鹤前后两种不同境遇的对比,表达了诗人对遭受束缚的愤懑之情,以及对昔日无拘无束、自由施展壮志的生活的向往之情。
解析 第一首诗前两句描绘鹤洁白无瑕、飘然出尘,塑造了鹤高洁的形象;后两句则歌颂了鹤不受“世网”拘束,高飞在天的姿态,写出了诗人对鹤这种追求高洁志向、不受拘束的生活的向往,表达了诗人追求高洁志趣、向往自由的情感。第二首诗前两句描绘了鹤在天空自由自在地飞翔、鸣叫的快乐情景,后两句写鹤被人捕捉后养在“苑中”而不得自由的情景,前后形成对比,再结合诗人的遭遇“为宋明帝所疑,被调进京城”可知,诗人是借鹤被束缚来表达自己被束缚的愤懑之情,以及对自由生活的向往之情。
3.C “在所写的内容和抒发的情感方面具有相似性”错误。杜甫的“潦倒新停浊酒杯”一句说的是想借酒浇愁却因病断酒,诗人积于心中的万般愁绪无法排遣,更见愁苦。本诗中“近疏歌酒缘多病,不负云山赖有诗”这两句的意思是:虽然近来因为多病疏离了对酒当歌的豪放生活,但可以依靠诗词歌赋度过清静的日子。“近疏歌酒缘多病”一句只是直陈其事,无愁苦之情。
4.答案 尾联前一句直抒胸臆,后一句借典抒情,使用塞翁失马的典故,诗人以塞翁自比。这两句抒发了诗人不以升沉荣辱萦怀的旷达胸襟和虽遭贬谪却乐享山水并陶醉其中的愉悦之情。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情感以及分析抒情特点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时,首先要借助重要意象把握诗歌描写的内容;然后结合时代背景和作者的人生经历分析诗句表达的思想情感。
“世间荣辱何须道”是说世间的荣辱哪里需要谈论,这一句直抒胸臆,“何须道”表明诗人不把荣辱放在心上的旷达胸襟。“塞上衰翁也自知”,诗人以塞翁自比,说连塞上老翁都懂得祸福相依的道理,何况通达事理、胸襟开阔的自己呢?结合注释可知,这一句运用塞翁失马的典故来表现诗人不把贬谪放在心上的旷达。再结合“半雨黄花秋赏健,一江明月夜归迟”可知,诗人虽遭贬谪,却乐享山水并陶醉其中,生活自由、清静。综上所述可知,尾联抒发了诗人不以升沉荣辱萦怀的旷达胸襟和虽遭贬谪却乐享山水并陶醉其中的愉悦之情。
5.B “主要是围绕他的……词风变化来写的”理解错误,文章在介绍辛弃疾的人生遭际时,主要是围绕他的行伍经历、为官经历和心路历程来写的。
6.D “比喻手法”错,“钢刀利剑”和“羊毫软笔”运用了借代手法。
7.答案 辛弃疾南归之后,由于朝廷主和苟安,他不被重用,反而被剥夺了抗金的权力,因而只能借填词作赋来表达报国之志和爱国之心。
解析 理解这句话的含意,关键是理解“钢刀利剑”和“羊毫软笔”的内涵。结合上下文可知,“钢刀利剑”和“羊毫软笔”均运用了借代手法,“钢刀利剑”本是战斗的武器,这里指代抗金的权力;“羊毫软笔”本是写字的工具,这里指代填词作赋。这句话是说辛弃疾被剥夺了抗金的权力之后,无法拿起武器杀敌报国,只能在诗词中表达自己的爱国之心和报国之志。
8.答案 ①宋朝特定的历史背景;②辛弃疾特殊的人生历程;③辛弃疾的才能和思想。
解析 解答本题,应结合辛弃疾的人生经历及文中作者评价辛弃疾的关键词句来分析。本文是一篇人物评传性质的散文,塑造了一个叱咤风云而又命运多舛的爱国词人的形象,揭示了辛弃疾从一个爱国志士成为一代爱国词人的过程。最后一段中,作者对辛弃疾进行了评述,其中“历史的风云,民族的仇恨,正与邪的搏击,爱与恨的纠缠,知识的积累,感情的浇铸,艺术的升华,文字的锤打,这一切都在他的胸中、他的脑海,翻腾、激荡,如地壳内岩浆的滚动鼓胀,冲击积聚”既精练又形象地写出了辛弃疾如何从一个爱国志士成为一代爱国词人。“历史的风云,民族的仇恨”是对时代背景的概括——金兵南下,南宋朝廷软弱无能,屈辱求和,苟且求全;“正与邪的搏击,爱与恨的纠缠”是对辛弃疾人生经历的概括——出身行伍,志在成为沙场英雄,满怀爱国热忱,却屡屡见弃于朝廷,忠心被践踏,报国无门,其“一生大都是在被抛弃的感叹与无奈中度过的”;“知识的积累,感情的浇铸,艺术的升华,文字的锤打”则是对其才能和思想的概括——辛弃疾有着卓越的文学才华和强烈的爱国情感。根据以上分析整合作答即可。
9.D “代表了难以相融的两个群体,象征浙东的历史和未来”理解错误。文中,“菊莲们”确实不知道曾经从这里走过的“李白们”,作者起初也觉得与“菊莲们”的日常息息相关的一些事物“与我们追寻的诗情画意相去甚远”,后来又“忽然觉得,那些名词也有了某种诗意”,认为“对于乡野平凡的人们,唐诗当然可以像卖木莲花豆腐的女子想的一样,只是一个认识或不认识的普通人而已。李白是谁?唐诗是谁?他们自己就是。要紧的,是将日子过成一首好诗”,这说明在作者心中,“李白们”与“菊莲们”已经融为一体,诗意就在这人间烟火中。
10.答案 (示例1)第①句中“摊着”一词,生动形象,写出“躺在阳光里打盹的主人”摊开手脚、身体极度舒展的状态,这种状态与周末客栈的热闹形成对比,表现了客栈平日的空闲、寂静(或表现了下岩贝村人闲适、平和的生活状态)。
(示例2)第②句中“窝着”一词,生动传神,描摹出老人们饱经沧桑、皱纹深布的脸上充盈阳光之态,以此渲染出温暖的氛围,展现了乡村老人们富足、闲适的生活状态。
解析 赏析句子中的某个词语,主要是结合语境,分析这个词语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第①句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敞着大门、没有人的“客栈”比作“一个摊着手脚躺在阳光里打盹的主人”,“摊着”一词,呈现了一种轻松、闲适的状态,表现了客栈平日的空闲、寂静。第②句中“窝着”一词写出了老人们脸上的褶皱被阳光填满的状态,表现了老人们富足、安闲的生活状态。
11.答案 (1)400多位唐代诗人曾行走在这条路上,留下了1500多首优秀诗歌,更留下了深厚的文化积淀和浓厚的文学气息。
(2)作者没有失望。尽管老人的回答有些出乎作者的意料,尽管她不识字,对“唐诗之路”的理解很浅显,但从后文看,作者已经想明白了,这无须介意,因为唐诗之路上乡野平凡的人们日常生活中就蕴含着诗意。
解析 (1)根据原文“李白来了,孟浩然……见证着每一位诗人的狂喜、痛哭、低吟、长啸”概括即可。
(2)结合下文“我想,他一定也不介意自己的名字在此被乡野老人们忘记”“对于乡野平凡的人们,唐诗当然可以像卖木莲花豆腐的女子想的一样,只是一个认识或不认识的普通人而已。李白是谁?唐诗是谁?他们自己就是。要紧的,是将日子过成一首好诗”可知,作者并没有对老妪的回答感到失望,因为他感悟到诗意已经融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人们是否认识李白,是否了解唐诗,这无须介意。
12.D “生业”是一个词,指产业,中间不可断开,据此可排除A、B两项。“儿仆”共同作“委”的宾语,中间不能断开,“亦雅咏不辍”句意完整,中间也不能断开,据此可排除C项。故选D。
13.D “元嘉,皇帝庙号”说法错误,“元嘉”是宋文帝刘义隆的年号。
14.B “因父母死去先做了州祭酒”分析错误。原文“以亲老家贫,起为州祭酒”中,“以亲老家贫”的意思是因为父母年迈,家里贫穷。
15.答案 (1)州里征召他做主簿,他没有赴任,亲自耕种来养活自己,最终因身体衰弱而生病。
(2)妻子儿女坚决请求种粳米,他才让每一百亩地中的五十亩种上秫米,五十亩种上粳米。
解析 (1)州召主簿:省略句,应为“州召(之为)主簿”。就:就职、赴任。躬:亲自。自资:自给,自己养活自己。羸疾:衰弱生病。
(2)妻子:妻子儿女。固:坚决。乃;才。
16.答案 ①陶潜少年时心怀高远的志向,学识广博,常常写文章自寻乐趣;②性格上洒脱不羁,听任自然,超然物外;③家里贫穷,素琴虽破而无法顾及。
解析 由“潜少怀高尚,博学善属文”“常著文章自娱”“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可知,陶渊明少年时志向远大,博学多才,与他写文章自娱一样,他虽然不通音律,不能弹出弦上音,但能懂得琴中的乐趣;由“颖脱不羁,任真自得”“造饮必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尝言夏月虚闲,高卧北窗之下,清风飒至,自谓羲皇上人”等可知,陶渊明洒脱不羁,听任自然,追求安然自在,舒适快意,虽不解音律,也要享受抚琴的乐趣;由“家贫”“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亲老家贫”等可知,陶渊明因为家贫,无法顾及琴的破旧。
[参考译文]
陶潜字元亮,是大司马陶侃的曾孙。祖父陶茂,曾任武昌太守。陶潜少年时心怀高远的志向,学识广博,善于写文章,才能出众,不受拘束,任其自然,自有所得,受到乡邻的尊重。曾经作《五柳先生传》来自比,说:“先生不知道是哪里人,不知道他的姓名,他的住宅旁边有五棵柳树,就以此为号。他沉静寡言,不羡慕名位利禄。喜欢读书,只求领会要旨,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释上过分深究,每当对书中的内容有所领会,就高兴得忘了吃饭。他生性爱喝酒,可是因家境贫寒不能经常喝到。亲戚朋友知道他的情况,有时安排了酒叫他去喝,他去喝酒就喝个尽兴,希望一定喝醉。喝醉以后就回去,不曾有舍不得的表情。简陋的居室里空空荡荡,连风吹日晒都遮挡不住,粗布短衣上打了补丁,即使难以吃饱,也安然自若。经常写文章来自寻乐趣,略微显示自己的心志,不在意自己的得失,以此来过完自己的一生。”陶潜的自序如此,当时的人们认为这是实录。
因为父母年迈,家里贫穷,出仕担任州祭酒,受不了官场烦琐的事务,不久就自行解职回家了。州里征召他做主簿,他没有赴任,亲自耕种来养活自己,最终因身体衰弱而生病。后又做了镇军、建威参军,对亲戚朋友说:“姑且做个县令,来挣些隐居的资本,可以吗?”管事的人听说了,让他做彭泽令。在县里的公田他全部让播种秫米,说:“让我常常能喝醉酒就足够了。”妻子儿女坚决请求种粳米,他才让每一百亩地中的五十亩种上秫米,五十亩种上粳米。他向来简傲自矜,不私下侍奉长官。郡里派遣督邮到他的县里,他的下属告知说应该整束好衣带出去见督邮,陶潜叹息说:“我不能为五斗米的俸禄弯腰,低声下气地服侍乡里小人!”义熙二年,将印绶交还离开了彭泽县,于是写了《归去来》。
不久,朝廷征召他为著作郎,没有赴任。陶潜辞绝了州郡官员的拜见后,他的同乡张野以及随从羊松龄、宠遵等人有时有了酒邀请他,有时邀请他一起赴别人的酒席,陶潜虽然不认识主人,也欣然顺从,喝得大醉就返回。他不曾走访过什么地方,只是到田舍以及庐山游观而已。
陶潜的亲朋好友有喜欢多事的,有时带着酒肉到他家里去,陶潜也不推辞。每次喝醉了,就非常舒适快意。却又不经营产业,家中的事务全都交给儿女和仆人。他从来没有过高兴或愤怒的神色,碰到有酒就喝,有时候没有酒,也常常吟咏不停。他曾经说夏天安闲无事,高卧在北窗之下,清风吹来,自觉是羲皇时代的人。陶潜生性不懂音律,却收藏一张素琴,琴上系弦的绳子都不完整,每当有朋友喝酒聚会,他就抚琴应和,说:“只要懂得琴中的乐趣,哪里用弹出弦上音!”陶潜在宋元嘉年间去世,时年六十三岁,所有文集都流行于世。
群文探究
1.答案 (示例)《郡斋即事》中的范仲淹因直言敢谏,先后被贬谪数次,但他不以荣辱萦怀,而是“半雨黄花秋赏健,一江明月夜归迟”,虽遭贬谪,却乐享山水并陶醉其中。仕途不顺是他“眼前的苟且”,享受美景是他人生的“诗和远方”。
《把栏杆拍遍》中的辛弃疾,因爱国而生怨,因尽职而招灾,多次遭到排挤和贬黜,这是他“眼前的苟且”;但他寄情于诗词,与鸥为盟,与鹤相偕,与百姓话农桑,谪居期间,生活也充满诗情画意,最终成为一代伟大的爱国词人,这是他人生的“诗”;收复国土是他终生的“远方”。
文言文中的陶潜,因贫穷而为官,因热爱田园而辞官。物质上的贫乏是他“眼前的苟且”,自由美好的田园生活是他的“诗和远方”。
解析 解答本题,关键是理解“眼前的苟且”与“诗和远方”这两个短语的含意,“眼前的苟且”是指眼前不太如意的生活,侧重于物质层面;“诗和远方”是指远大的梦想、高尚的精神追求等,侧重于精神层面。理解这两个短语的含意后,将人物经历与之关联起来,组织语言作答即可。
2.答案 (示例)清晨,路过公园,看到在公园里散步的人们,说着笑着,脸上都是幸福的表情。有喜欢安静的人,坐在公园里的雕塑旁边,静默着。有精神抖擞的老人,用一根长长的杆绑着海绵做的笔头,在那里一笔一画地写着,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还有,那边假山下的老人,久久凝视着远方,是在思考还是在走神?大概只有他自己知道。不过,看他嘴角露出的笑意,我想,他一定在回忆或畅想那些美好的事情吧。这些细碎的画面,构成了一幅充满诗意的美丽画卷。诗意犹如公园里拂过的一阵清风,穿过花丛树林,掠过人们的笑脸,给世间送上别样清新的美妙。诗意犹如一簇温暖且耀眼的晨曦,照亮了我的心,在公园传递着,氤氲着,永不散去它的光辉。
写作提示 本题写作的重点是展现日常生活中的诗意,展现这诗意中蕴含的生活态度和精神面貌。写作时,可运用描写来绘其“形”,用抒情、议论来点出其“意”。
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下册第三单元本单元综合与测试课堂检测: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下册第三单元本单元综合与测试课堂检测,共19页。
语文选择性必修 中册第四单元本单元综合与测试同步练习题: 这是一份语文选择性必修 中册第四单元本单元综合与测试同步练习题,共1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第二单元本单元综合与测试达标测试: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第二单元本单元综合与测试达标测试,共2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请简要梳理材料二的行文脉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语文朗读宝](http://img.51jiaoxi.com/images/5b3db8a16b5d6587ba18abcf3fc66c64.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