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下载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第三单元 群文阅读练习2021-2022学年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统编版(含答案)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第三单元  群文阅读练习2021-2022学年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统编版(含答案)01
    第三单元  群文阅读练习2021-2022学年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统编版(含答案)02
    第三单元  群文阅读练习2021-2022学年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统编版(含答案)03
    还剩14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语文选择性必修 中册第四单元本单元综合与测试同步练习题

    展开
    这是一份语文选择性必修 中册第四单元本单元综合与测试同步练习题,共1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文本一
    (2021山东新高考质量测评联盟4月联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20分)
    范睢者,魏人也,字叔。游说诸侯,欲事魏王,家贫无以自资,乃先事魏中大夫须贾。须贾为魏昭王使于齐,范睢从。齐襄王闻睢辩口,乃使人赐睢金十斤及牛酒,睢辞谢不敢受。须贾知之,大怒,以为睢持魏国阴事告齐,故得此馈。既归心怒睢以告魏相魏齐魏齐大怒使舍人笞击睢折胁摺齿睢详死即卷以箦置厕中睢从箦中谓守者曰:“公能出我,我必厚谢公。”守者乃请出弃箦中死人。魏齐醉,曰:“可矣。”范睢得出。魏人郑安平操范睢亡,伏匿,更名姓曰张禄。当此时,秦昭王使谒者王稽于魏。郑安平曰:“臣里中有张禄先生,欲见君,言天下事。其人有仇,不敢昼见。”王稽曰:“夜与俱来。”郑安平夜与张禄见王稽。语未究,王稽知范睢贤,与私约。王稽载范睢入秦。至湖,望见秦相穰侯车骑从西来。范睢曰:“吾闻穰侯专秦权,恶内诸侯客,此恐辱我,我宁且匿车中。”有顷,穰侯果至,语曰:“关东有何变?”曰:“无有。”又谓王稽曰:“谒君得无与诸侯客子俱来乎?无益,徒乱人国耳。”即别去。范睢曰:“吾闻穰侯智士也,其见事迟,乡者疑车中有人,忘索之。”于是范睢下车走,行十余里,果使骑还索车中。王稽遂与范睢入咸阳。范睢既相秦,秦号曰张禄,而魏不知。魏使须贾于秦。范睢闻之,敝衣间步之邸,见须贾。须贾见之而惊曰:“范叔固无恙乎!”又曰:“今叔何事?”范睢曰:“臣为人庸赁。”须贾意哀之,留与坐饮食,取其一绨袍以赐之。须贾因问曰:“秦相张君,公知之乎?吾闻幸于王,天下之事皆决于相君。今吾事之去留在张君。孺子岂有客习于相君者哉?”范睢曰:“主人翁习知之。唯睢亦得谒。”范睢归取大车,为须贾御之,入秦相府。府中有识者皆避匿。须贾怪之。后方知载入者为秦相张君。须贾大惊,因门下人谢罪。曰:“贾有汤镬之罪!”睢言之昭王,罢归须贾。须贾辞于范睢,范睢尽请诸侯使,与坐堂上,而坐须贾于堂下。
    (节选自《史记·范睢蔡泽列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既归/心怒/睢以告魏相魏齐/魏齐大怒/使舍人笞击/睢折胁摺齿/睢详死/即卷以箦/置厕中/
    B.既归/心怒睢/以告魏相魏齐/魏齐大怒/使舍人笞击睢/折胁摺齿/睢详死/即卷以箦/置厕中/
    C.既归/心怒/睢以告魏相魏齐/魏齐大怒/使舍人笞击睢/折胁摺齿睢/详死即卷/以箦置厕中/
    D.既归/心怒睢/以告魏相魏齐/魏齐大怒/使舍人笞击/睢折胁摺齿/睢详死即卷/以箦置厕中/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一项是(3分)( )
    A.“欲事魏王”中的“事”意为“侍奉”,与下文“今叔何事”的“事”意思相同。
    B.谒者,官名,帝王的侍从,为帝王主管收发传达及导引、襄助他人行礼。
    C.关,古代指函谷关,也指潼关或山海关,本文中的“关东”可理解为函谷关以东诸国。
    D.汤镬,本指煮着滚水的大锅,文中指古代的一种酷刑,即把人投入烧着开水的锅中烫死。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范睢早年家贫,经历坎坷。范睢先因家贫没有可以用来资助自己达到游说目的的钱财,后又遭到须贾的构陷而受尽迫害,险些丧命,最终设法逃离魏国。
    B.范睢心思机敏,行事谨慎。范睢遭严刑拷打,凭借假死、利诱而绝处逢生;去秦国的路上,面对穰侯的怀疑,他又成功避险。
    C.范睢才华横溢,受人襄助。范睢擅长辩论,齐襄王曾派人赏赐他酒食财物;他在逃亡途中,也曾得到郑安平与王稽的帮助。
    D.范睢爱憎分明,锱铢必较。范睢做秦相之后,对待须贾,既告诉秦王放他回国,又在须贾回魏国之前,故意设宴席侮辱他。
    4.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吾闻穰侯专秦权,恶内诸侯客,此恐辱我,我宁且匿车中。


    (2)今吾事之去留在张君。孺子岂有客习于相君者哉?


    5.范睢曾因须贾险些丧命,为何却“言之昭王,罢归须贾”?请结合文本分析其原因。(3分)


    文本二
    (2021山东肥城高二上期中)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10题。(20分)
    孔子生鲁昌平乡陬邑。鲁襄公二十二年而孔子生生。生而首上圩顶,故因名曰丘云。字仲尼,姓孔氏。丘生而其父叔梁纥死,葬于防山。防山在鲁东,由是孔子疑其父墓处,母讳之也。孔子为儿嬉戏,常陈俎豆,设礼容。孔子母死,乃殡五父之衢,盖其慎也。陬人挽父之母诲孔子父墓,然后往合葬于防焉。
    孔子贫且贱。及长,尝为季氏史,料量平;尝为司职吏而畜蕃息。由是为司空。已而去鲁,斥乎齐,逐乎宋、卫,困于陈蔡之间,于是反鲁。孔子长九尺有六寸,人皆谓之“长人”而异之。鲁复善待,由是反鲁。
    鲁南宫敬叔言鲁君曰:“请与孔子适周。”鲁君与之一乘车,两马,一竖子俱,适周问礼,盖见老子云。辞去,而老子送之曰:“吾闻富贵者送人以财,仁人者送人以言。吾不能富贵,窃仁人之号,送子以言,曰:‘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议人者也。博辩广大危其身者,发人之恶者也。为人子者毋以有己,为人臣者毋以有己。’”孔子自周反于鲁,弟子稍益进焉。
    鲁昭公之二十年,而孔子盖年三十矣。齐景公与晏婴来适鲁,景公问孔子曰:“昔秦穆公国小处辟其霸何也对曰秦国虽小其志大处虽辟行中正。身举五羖,爵之大夫,起累绁之中,与语三日,授之以政。以此取之,虽王可也,霸小矣。”景公说。
    孔子年三十五,而季平子与郈昭伯因斗鸡故得罪鲁昭公,昭公率师击平子,平子与孟氏、叔孙氏三家共攻昭公,昭公师败,奔于齐,齐处昭公乾侯。其后顷之,鲁乱。孔子适齐,为高昭子家臣,欲以通乎景公。与齐太师语乐,闻《韶》音,学之,三月不知肉味,齐人称之。
    (节选自《史记·孔子世家》,有删改)
    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昔秦穆公国小处辟/其霸何也/对曰/秦/国虽小/其志大/处虽辟/行中正
    B.昔秦穆公国小处辟/其霸何也/对曰/秦国虽小/其志大/处虽辟/行中正
    C.昔秦穆公国小处辟/其霸何也/对曰/秦国虽小/其志大处/虽辟/行中正
    D.昔秦穆公国小处辟/其霸何也/对曰/秦/国虽小/其志大处/虽辟行/中正
    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俎豆:古代祭祀、宴飨时盛食物用的礼器,亦泛指各种礼器。后引申为祭祀和崇奉之意。
    B.司空:古代官职“三公”之一,与司徒、司马并称,掌管全国水利土木、百姓教化等职责。
    C.乘:古代称兵车,一车四马为一乘,如“乘舆”“千乘之国”;古代也称四为乘,如“乘矢”。
    D.乐:中国古代礼乐文化的一部分,在今天还能起到提升人类道德、促进人类自我完善的作用。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孔子家境贫穷,社会地位低下。成年后,曾给季氏做过小吏,也曾担任过管理牧场和牲畜繁殖的小吏。
    B.孔子周游列国屡处困境,不得其用。在齐国受到排斥,在宋国、卫国遭到驱逐,又在陈国和蔡国之间被围困。
    C.孔子学习、推行周礼不辞辛劳,孜孜以求。他主动请求鲁昭公让他到周去学礼,据说见到了老子并收到他的赠言。
    D.孔子欣赏音乐,专心一意,全神贯注。他和齐国太师探讨音乐,听到《韶》乐后三月不知肉味,被齐人称道。
    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以此取之,虽王可也,霸小矣。


    (2)孔子适齐,为高昭子家臣,欲以通乎景公。


    10.孔子认为秦国能称霸天下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3分)



    文本三
    (2021河北衡水中学高三第一次联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5题。(20分)
    汲黯字长孺,濮阳人也。天子方招文学儒者,上曰吾欲云云,黯对曰:“陛下内多欲而外施仁义,奈何欲效唐虞之治乎!”上默然,怒,变色而罢朝。公卿皆为黯惧。上退,谓左右曰:“甚矣,汲黯之戆也!”群臣或数黯,黯曰:“天子置公卿辅弼之臣,宁令从谀承意,陷主于不义乎?且已在其位,纵爱身,奈辱朝廷何!”张汤方以更定律令为廷尉,黯数质责汤于上前,曰:“公为正卿,上不能褒先帝之功业,下不能抑天下之邪心,安国富民,使囹圄空虚,二者无一焉。非苦就行,放析就功,何乃取高皇帝约束纷更之为?公以此无种矣。”黯时与汤论议,汤辩常在文深小苛,黯伉厉守高不能屈,忿发骂曰:“天下谓刀笔吏不可以为公卿,果然。必汤也,令天下重足而立,侧目而视矣!”居数年,会更五铢钱,民多盗铸钱,楚地尤甚。上以为淮阳,楚地之郊,乃召拜黯为淮阳太守。黯伏谢不受印,诏数强予,然后奉诏。诏召见黯,黯为上泣曰:“臣自以为填沟壑,不复见陛下,不意陛下复收用之。臣常有狗马病,力不能任郡事,臣愿为中郎,出入禁闼,补过拾遗,臣之愿也。”上曰:“君薄淮阳邪?吾今召君矣。顾淮阳吏民不相得,吾徒得君之重,卧而治之。”黯既辞行,过大行[注]李息,曰:“黯弃居郡不得与朝廷议也然御史大夫张汤智足以拒谏诈足以饰非务巧佞之语辩数之辞非肯正为天下言专阿主意主意所不欲,因而毁之;主意所欲,因而誉之。好兴事,舞文法,内怀诈以御主心,外挟贼吏以为威重。公列九卿,不早言之,公与之俱受其僇矣。”息畏汤,终不敢言。黯居郡如故治,淮阳政清。后张汤果败,上闻黯与息言,抵息罪。令黯以诸侯相秩居淮阳。
    (节选自《史记·汲郑列传》,有删改)
    [注] 大行:官名。
    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黯弃居郡/不得与朝廷议也/然御史大夫张汤智足以拒/谏诈足以饰非/务巧佞之语/辩数之辞/非肯正为天下/言专阿主意/
    B.黯弃居郡/不得与朝廷议也/然御史大夫张汤智足以拒谏/诈足以饰非/务巧佞之语/辩数之辞/非肯正为天下/言专阿主意/
    C.黯弃居郡/不得与朝廷议也/然御史大夫张汤智足以拒/谏诈足以饰非/务巧佞之语/辩数之辞/非肯正为天下言/专阿主意/
    D.黯弃居郡/不得与朝廷议也/然御史大夫张汤智足以拒谏/诈足以饰非/务巧佞之语/辩数之辞/非肯正为天下言/专阿主意/
    1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唐虞”即唐尧与虞舜的并称,亦指尧与舜的时代,古人称为太平盛世。
    B.“廷尉”是古代官职名,西汉时也称大理,是中央最高行政机构长官。
    C.“囹圄”也作“监牢”。“身陷囹圄”指被关进监牢,也可表示陷入困难或束缚中。
    D.“填沟壑”原指死后无人埋葬而将尸体扔在山沟里,后用来称自己死亡的婉辞。
    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汲黯不畏权贵,喜欢直言劝谏。汲黯曾当面质问汉武帝,气得汉武帝罢朝而去,其他大臣们为汲黯担心不已,他却自有主张。
    B.汲黯性情憨直,廷争不假辞色。汲黯多次指责张汤,对张汤故意深究条文、苛求细节的反驳,他回击刚直,甚至有点怒不可遏。
    C.汲黯忠于职守,不愿外任为官。汲黯只愿当中郎,希望能出入宫禁之门为汉武帝纠正过失,汉武帝却找借口调汲黯赴任外地。
    D.汲黯为政清明,获得皇帝褒奖。汲黯治理淮阳郡务,作风一如往昔,治理效果明显,朝廷让他享受诸侯国相的待遇继续治理淮阳。
    1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必汤也,令天下重足而立,侧目而视矣!


    (2)顾淮阳吏民不相得,吾徒得君之重,卧而治之。


    15.外任前,汲黯劝说李息要向汉武帝揭露张汤其人其事,李息却没有这样做,后来李息因之被汉武帝治了罪。为什么说李息并不冤枉?(3分)



    群文探究
    1.关于史传的叙事方法,唐代刘知几认为有四种:“有直记才行者,有唯书其事迹者,有因言语而可知者,有假赞论而自见者。”(《史通·叙事》)用现代的话来表示就是:一、描述才行;二、记叙事迹;三、记录言语;四、作者议论。请说说以上文本中的《史记·孔子世家》(节选)和《史记·汲郑列传》(节选)分别运用了哪种叙事方法。





    2.“寓褒贬于客观叙事中”是《史记》叙事的一大特色,请你在课外阅读《史记·范睢蔡泽列传》全文,并结合全文的内容简要分析这一特色。





    答案全解全析
    1.B 第一个“睢”作“怒”的宾语,应在“心怒睢”后断开,据此可排除A、C两项。“睢详死”结构完整,应独立成句,其后应断开;“以箦”是“卷”的后置状语,“卷以箦”中间不能断开,据此可排除D项。故选B。
    2.A 两个“事”意思不同,“今叔何事”中“事”的意思是“从事”。
    3.A “遭到须贾的构陷”错误。原文是“以为睢持魏国阴事告齐,故得此馈”,即须贾以为范睢把魏国的机密泄露给了齐国,所以得到这些馈赠,所以应是“遭到须贾的误解”,而不是“构陷”。
    4.答案 (1)我听说穰侯独占秦国大权,讨厌接纳其他诸侯的说客,这恐怕要侮辱我,我宁可暂且躲藏在车子里。
    (2)现在我的事情成败都取决于张君。你是否有人与相国相熟呢(你是否有熟悉相国的人呢)?
    解析 (1)专:独占,专擅。恶:憎恨,讨厌。内:接纳,交纳。宁:宁可,宁愿。且:姑且,暂且。
    (2)去留:成败。岂:表示揣度,是否能,大概。习:熟悉。有客习于相君者: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有习于相君者客”。
    5.答案 须贾哀怜他受雇佣为人做工的遭遇,留他吃饭,并且取了一件质地粗厚的绸袍子送给他。
    解析 解答本题,需要从原文的相关信息中推测范睢放走须贾的原因。原文中,当范睢告诉须贾自己“为人庸赁”后,须贾首先是“意哀之”,然后是“留与坐饮食”“取其一绨袍以赐之”,由此我们可以推测,也许是这一“哀”一“留”一“赐”打动了范睢,因而他“言之昭王,罢归须贾”。
    [参考译文]
    范睢,是魏国人,字叔,游说诸侯,想要侍奉魏王,家庭贫困没有可以用来资助自己达到游说目的的钱财,就先侍奉魏国的中大夫须贾。须贾替魏昭王出使齐国,范睢跟随。齐襄王听说范睢口善言辩,就派人给范睢送去了十斤黄金以及牛肉美酒之类的礼物,范睢辞谢不敢接受。须贾知道后大怒,以为范睢把魏国的机密泄露给了齐国,所以才得到这些馈赠。须贾回国之后,心里对范睢非常恼怒,把这件事情告诉了魏国的相国魏齐。魏齐大怒,派家臣鞭打范睢,打断了肋骨,打掉了牙齿。范睢假装已死,他们就用竹席把他卷起来,丢在厕所里。范睢在竹席里对看守说:“您如果能把我放出去,我一定会厚谢您。”看守于是请求扔掉席子中的死人。魏齐喝醉了,说:“可以。”范睢这才逃了出来。魏国人郑安平带着范睢一起逃走,躲躲藏藏,(范睢)改姓名为张禄。在这时,秦昭王派遣谒者王稽出使魏国。郑安平说:“我乡里有个张禄先生,想见您,说说天下大事。这个人有仇人,不敢白天露面。”王稽说:“夜里和您一起来。”郑安平夜里和张禄拜见了王稽。话没有说完,王稽知道了范睢有德行有才能,和他私下约见。王稽用车载着范睢到了秦国。到了湖地,看见秦国相国穰侯的车马从西方来。范睢说:“我听说穰侯独占秦国大权,讨厌接纳其他诸侯的说客,这恐怕要侮辱我,我宁可暂时躲藏在车子里。”一会儿,穰侯果然到了,问王稽:“东方诸国有何变化?”王稽说:“没有。”穰侯又对王稽说:“您没有和诸侯的说客一起来吧?他们没有用处,只会把别的国家搞乱罢了!”随即告别离开。范睢说:“我听说穰侯是个聪明人,但他遇事反应慢,刚才怀疑车中有人,却忘了搜查。”于是范睢就下车疾行,走了十多里,穰侯果然派人返回搜查车子。王稽于是带着范睢进了咸阳。范睢做了秦国的相国,秦人叫他张禄,但魏国不知道。魏国派须贾出使秦国。范睢听说后,穿着破衣服从小路来到客馆,拜见须贾。须贾见到他非常吃惊,说:“范叔原来安然无恙啊!”又说:“现在你从事什么?”范睢说:“我给人做雇工。”须贾心里可怜他,留他坐下来一起喝酒吃饭,取了一件质地粗厚的绸袍子送给他。须贾顺便问道:“秦相张君,你认识吗?我听说他特别受秦王宠爱,天下的事都听他决定。现在我的事情成败都取决于张君。你是否有人与相国相熟呢?”范睢说:“我的主人熟悉他。我也能见到他。”范睢回去赶来大车,为须贾赶着车,进入秦国相府。相府中的人凡是认识他的,都躲避了起来。须贾感到奇怪。后来才知道为自己驾车的范睢就是秦相张君。须贾非常惊慌,通过门下人去谢罪。说:“我有死罪!”范睢进宫告诉秦王,放须贾回去。须贾向范睢辞行,范睢把诸侯国的使臣全都请来,与他们坐在堂上,让须贾坐在堂下。
    6.A 古汉语中,单音词占主导,“秦国”一词中,“秦”指秦国,“国”指国家,“国虽小”句意完整,应单独成句,据此可排除B、C两项。“国虽小”与“处虽辟”为对称结构,且“处虽辟”照应前面的“处辟”,故第二个“处”后面不可断开,据此可排除D项。故选A。
    7.B 历史上,司空负责掌管全国水利土木等事务,不负责百姓教化等事务。
    8.C 根据原文“鲁南宫敬叔言鲁君曰:‘请与孔子适周。’”可知,主动请求鲁昭公到周去学礼的是鲁国人南宫敬叔,而非孔子。
    9.答案 (1)用这种方式来选拔人才,即使统治整个天下也是可以的,他当个霸主还算是小的呢。
    (2)孔子到齐国去,担任齐卿高昭子的家臣,想通过高昭子来与齐景公交往。
    解析 (1)取:选拔。虽:即使。王:名词作动词,统治天下。霸:名词作动词,当霸主。
    (2)适:到……去。通:交往,往来。乎:介词,相当于“于”,可译为“与”。欲以通乎景公:省略句,应为“欲以(之)通乎景公”。
    10.答案 ①志向远大;②施政恰当;③善于用人。
    解析 根据题干,可确定答题区间在文中倒数第二段,由“秦,国虽小,其志大”可得出答案第①点;由“处虽辟,行中正”可得出答案第②点;由“身举五羖,爵之大夫,起累绁之中,与语三日,授之以政”可得出答案第③点。
    [参考译文]
    孔子生于鲁国昌平乡的陬邑。鲁襄公二十二年孔子诞生。他出生时头顶凹陷,所以就给他取名叫丘。字仲尼,姓孔。孔丘出生后,他的父亲叔梁纥就去世了,埋葬在防山。防山在鲁国都城的东面,因此孔子不知道他父亲的墓址,孔母隐瞒这件事。孔子孩童时做游戏,经常陈列俎、豆等礼器,学做祭祀时的礼仪动作。孔子母亲去世,他先将灵柩停放在五父之衢,这大概是出于他谨慎从事的考虑。陬邑人挽父的母亲告诉孔子其父的墓址,这之后孔子才将母亲的灵柩送往防山合葬。
    孔子家境贫穷,社会地位低下。到长大之后,曾给季氏做过小吏,称量公平;也曾做过管理畜牧的官吏,养的牲畜繁殖生长(得好)。孔子由此作了司空。过了不久,他离开了鲁国,在齐国受到排斥,在宋国、卫国遭遇到驱逐,又在陈国和蔡国之间被围困,最后又返回了鲁国。孔子身高九尺六寸,人们都称他为“长人”,觉得他与一般人不一样。鲁国又很好地对待他,所以他最终返回了鲁国。
    鲁国南宫敬叔对鲁昭公说:“请让我与孔子一起到周去。”鲁昭公就给了他一辆车子、两匹马,一名童仆随从,到周去学礼,据说是见到了老子。告辞离开时,老子送他们时说:“我听说富贵的人是用财物送人,品德高尚的人是用言辞送人。我不是富贵的人,只能私下用品德高尚的人的名号,用言辞为您送行,这几句话是:‘聪明深察的人常常受到死亡的威胁,那是因为他喜欢议论别人。博学善辩见识广大的人常遭困厄危及自身,那是因为他好揭发别人的罪恶。做子女的不要总是想到自己,做臣下的不要总是突出自己。’”孔子从周回到鲁国之后,跟从他学习的弟子就渐渐多起来了。
    鲁昭公二十年,这时孔子大约是三十岁了。齐景公带着晏婴来到鲁国,景公问孔子说:“从前秦穆公的国家小而又处于偏僻的地方,他能够称霸是什么原因呢?”孔子回答说:“秦国,虽然国家小,但志向远大;虽然所处地方偏僻,但政令非常适当正确。秦穆公亲自提拔用五张黑公羊皮赎来的百里奚,授给他大夫的官爵,把他从拘禁中解救出来,与他一连谈了三天的话,随后就把执政大权交给了他。用这种方式来选拔人才,即使统治整个天下也是可以的,他当个霸主还算是小的呢。”景公听了很高兴。
    孔子三十五岁那年,季平子和郈昭伯因为斗鸡得罪了鲁昭公,鲁昭公率领军队袭击季平子,季平子和孟氏、叔孙氏三家联合攻打鲁昭公,昭公的军队战败,他逃奔到齐国,齐景公把昭公安置在乾侯。此后不久,鲁国大乱。孔子到齐国去,担任齐卿高昭子的家臣,想通过高昭子来与齐景公交往。孔子与齐国太师谈论音乐,听到《韶》乐,学习《韶》乐,陶醉得居然三个月不知道肉的滋味,齐国人称赞他。
    11.D “然御史大夫张汤智足以拒谏”中,“拒”是谓语动词,“谏”为宾语,“拒谏”不可断开;另外,“智足以拒谏”和“诈足以饰非”为对称结构,根据这一点也可以判断“拒谏”不能断开,据此排除A、C两项。“非肯正为天下言”中,“为天下”作“言”的状语,“为天下言”不能断开,据此可排除B项。故选D。
    12.B “是中央最高行政机构长官”表述不正确,应为“是中央最高司法审判机构长官”。
    13.C “汲黯只愿当中郎”和“汉武帝却找借口调汲黯赴任外地”表述不正确,原文“臣愿为中郎”意为汲黯希望当中郎;由原文“吾今召君矣。顾淮阳吏民不相得,吾徒得君之重,卧而治之”可知,皇上是看中汲黯的威望,才让他去做淮阳太守。
    14.答案 (1)如果真如张汤所言,就将使天下人不敢移动脚步了,不敢正视了!
    (2)只是淮阳郡官吏和百姓不大融洽,我只想借重您的威望,您足不出户就能治理它。
    解析 (1)重足:站立时两脚相重叠,形容极恐惧,不敢移动脚步。侧目:斜目而视,形容畏惧,不敢正视。
    (2)顾:不过,只是。相得:相合,互相投合。徒:只,仅仅。重:威望。
    15.答案 作为臣子,李息不向皇上揭露张汤其人其事,不忠;作为朋友,李息不听取汲黯的良言劝告,不义;作为个人,李息害怕张汤,不勇。
    解析 “李息并不冤枉”,即李息的确有过失,他的结局是他自己造成的。因此,答题时,主要是分析李息有哪些过失,这需要结合人物身份和人物间的关系等,从多角度进行思考。李息位居九卿之列,明知张汤的罪恶,却不为皇上着想,没有向皇上进言,这是对皇上的不忠;汲黯把李息当朋友,替李息着想,并告诫他“不早言之,公与之俱受其僇矣”,而李息不听劝告,这是他的不义;汲黯委托李息向皇上进言,而李息却因为“畏汤”而“终不敢言”,可见其不勇。
    [参考译文]
    汲黯字长孺,是濮阳县人。天子正招选文学之士和尊崇儒学、通习儒家经书的人,皇上刚说到我要怎样怎样,汲黯就对答说:“陛下内心欲望很多却要在表面上广施仁义,又怎么能效法唐尧、虞舜的治国之道呢!”皇上默不作声,发了怒,脸色大变,罢了朝会。公卿大臣都替汲黯害怕。皇上退朝后,对左右的人说:“汲黯刚直而愚得也太厉害了!”群臣中有人责备汲黯,汲黯说:“天子设置公卿和辅弼的大臣,难道就是让他们阿谀奉承(主上的)心意,而把主上陷于不义之地的吗?况且我已身居其位,纵使想要爱惜自己的身体,可辱没了国家又当如何呢!”张汤刚刚因为参与改定刑律法令担任了廷尉,汲黯就多次在皇上面前质问、指责张汤,说:“您担任正卿,对上没能发扬先帝的功业,对下没能抑制天下人的邪念,或是让国家安定,百姓富足,或是使得监狱中犯人减少,这两样中一样也没办到。明知事错还努力去做,以求获得好名声;肆意增繁律令、破坏旧制,以求成就功名,为什么竟要把高皇帝时的律令拿来乱加改动呢?您因为这样做会落得族灭无后的。”汲黯当时和张汤辩论争议,张汤争辩时常常在一些文辞细小处苛求探究,汲黯则刚直严厉,保持高尚节操,却不能驳倒张汤,愤愤地骂道:“天下人都说不能让刀笔之吏位居公卿之位,果真是这样。如果真如张汤所言,就将使天下人不敢移动脚步,不敢正视了!”过了几年,恰逢改铸五铢钱,百姓中有很多人盗铸钱币,以楚地最为严重。皇上认为淮阳郡属楚国地界,就召来汲黯任命他做淮阳太守。汲黯伏地辞谢,不肯接受官印,诏令多次强迫给他,这样以后他才接受了诏命。(皇上)下诏召见汲黯,汲黯向皇上哭诉道:“我自以为将要身死沟壑之中,不能再见到陛下了,没想到陛下能再次收录起用我。我常患贱病,体力难以胜任郡中政事,我甘愿做个中郎,出入于宫禁之中,填补、纠正您的过失,这是我的愿望。”皇上说:“您是不是轻视淮阳郡呢?我现在就召您回来。只是淮阳郡官吏和百姓不大融洽,我只想借重您的威望,您足不出户就能治理它。”汲黯辞行之后,去拜访大行李息,说:“我被抛弃到外郡去,没办法参与朝廷议政。然而御史大夫张汤智谋足以抗拒别人的劝谏,奸诈足以文过饰非,专会讲取巧奸佞和强辩指责的话,不肯秉正为天下说话,专门阿谀奉承主上的心意。主上心里不想要的,他就跟着去毁谤;主上心里想要的,他就跟着去赞誉。喜好兴起事端,舞弄法律条文,在朝中心怀欺诈来迎合主上的心意,在朝外则挟制酷吏恶人来维护威严。您位居九卿之列,如不早些进言,您将会和他一起受到惩处。”李息畏惧张汤,始终不敢进言。汲黯采用原来的方法治理淮阳郡,使淮阳郡政事清明。后来张汤果然事败,皇上听说汲黯对李息说的那番话,将李息判了罪。下令让汲黯享受诸侯国相的俸禄在淮阳为官。
    【群文探究】
    1.答案 《史记·孔子世家》是最早的较为完整的孔子传记,《史记·孔子世家》节选部分以记叙事迹为主,叙写了孔子的家境、成年后的社会地位、周游列国屡处困境而不得其用、学习并推行周礼、专心一意欣赏音乐等,让读者较为全面地了解了有关圣人孔子的一些状况。
    《史记·汲郑列传》节选部分,司马迁怀着极其钦佩的心情为汲黯树碑立传,不多叙述其政绩,而是倾尽全力表彰他秉正嫉恶、忠直敢谏的杰出品格。围绕这一中心,列传运用辐辏之法将众多的零散材料组织在一起,从多方面的人际关系中反复刻画人物个性。其中,汲黯那些一针见血、极具个性的言语被大量实录,如“陛下内多欲而外施仁义,奈何欲效唐虞之治乎!”“天下谓刀笔吏不可以为公卿”,其言辞之犀利精粹,其情之激切义愤,皆力透纸背,震撼人心,对展示人物的思想品格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2.答案 《史记·范睢蔡泽列传》是战国末期秦国两位国相范睢和蔡泽的合传。范睢和蔡泽同是辩士出身,在任秦相之前都曾走过一段坎坷的道路。范睢在魏国被魏相魏齐屈打几乎致死,但他并不因此而气馁,后来“羁旅入秦”,凭着能言善辩,足智多谋,终于成为秦相。范睢任相后在外交上提出远交近攻的策略,在国内打击外戚势力,加强王室集权,为秦国成就帝业奠定了基础,在秦国历史上有一定功绩。但范睢的致命弱点是“一饭之德必偿,睚眦之怨必报”,感情用事。范睢对待须贾,既告诉秦王放他回国,又在须贾回魏国之前故意设宴席进行侮辱。
    司马迁全面地记述了范睢的事迹,并能“寓褒贬于客观叙事中”。司马迁为其立传取其“能忍讠句于魏齐,而信威于强秦”这一角度,颂扬他不因遭受困辱而沮丧,能够激励意志以奋发的精神,这是“褒”,而取其“睚眦之怨必报”这一角度,说明范睢感情用事,这是“贬”。
    相关试卷

    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下册第三单元本单元综合与测试课堂检测: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下册第三单元本单元综合与测试课堂检测,共19页。

    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中册第二单元本单元综合与测试同步练习题: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中册第二单元本单元综合与测试同步练习题,共2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文章第⑧段有何作用?请简析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中册第四单元本单元综合与测试达标测试: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中册第四单元本单元综合与测试达标测试,共22页。

    语文朗读宝
    • 精品推荐
    • 所属专辑
    • 课件
    • 教案
    • 试卷
    • 学案
    • 其他

    免费资料下载额度不足,请先充值

    每充值一元即可获得5份免费资料下载额度

    今日免费资料下载份数已用完,请明天再来。

    充值学贝或者加入云校通,全网资料任意下。

    提示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 10 份资料 (今日还可下载 0 份),请取消部分资料后重试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10份资料,您的当日额度已用完,请明天再来,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余额已不足,请提醒校管理员续费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重新选择
    明天再来
    个人账户下载
    下载确认
    您当前为教习网VIP用户,下载已享8.5折优惠
    您当前为云校通用户,下载免费
    下载需要:
    本次下载:免费
    账户余额:0 学贝
    首次下载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立即下载
    即将下载:资料
    资料售价:学贝 账户剩余:学贝
    选择教习网的4大理由
    • 更专业
      地区版本全覆盖, 同步最新教材, 公开课⾸选;1200+名校合作, 5600+⼀线名师供稿
    • 更丰富
      涵盖课件/教案/试卷/素材等各种教学资源;900万+优选资源 ⽇更新5000+
    • 更便捷
      课件/教案/试卷配套, 打包下载;手机/电脑随时随地浏览;⽆⽔印, 下载即可⽤
    • 真低价
      超⾼性价⽐, 让优质资源普惠更多师⽣
    VIP权益介绍
    • 充值学贝下载 本单免费 90%的用户选择
    • 扫码直接下载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充值到账1学贝=0.1元
      0学贝
      本次充值学贝
      0学贝
      VIP充值赠送
      0学贝
      下载消耗
      0学贝
      资料原价
      100学贝
      VIP下载优惠
      0学贝
      0学贝
      下载后剩余学贝永久有效
      0学贝
      • 微信
      • 支付宝
      支付:¥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扫码支付0直接下载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充值学贝下载,立省60% 充值学贝下载,本次下载免费
        下载成功

        Ctrl + Shift + J 查看文件保存位置

        若下载不成功,可重新下载,或查看 资料下载帮助

        本资源来自成套资源

        更多精品资料

        正在打包资料,请稍候…

        预计需要约10秒钟,请勿关闭页面

        服务器繁忙,打包失败

        请联系右侧的在线客服解决

        单次下载文件已超2GB,请分批下载

        请单份下载或分批下载

        支付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我知道了
        正在提交订单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还可免费领教师专享福利「樊登读书VIP」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下载确认

        下载需要:0 张下载券

        账户可用:0 张下载券

        立即下载
        账户可用下载券不足,请取消部分资料或者使用学贝继续下载 学贝支付

        如何免费获得下载券?

        加入教习网教师福利群,群内会不定期免费赠送下载券及各种教学资源, 立即入群

        即将下载

        第三单元 群文阅读练习2021-2022学年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统编版(含答案)
        该资料来自成套资源,打包下载更省心 该专辑正在参与特惠活动,低至4折起
        [共10份]
        浏览全套
          立即下载(共1份)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