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计一个旅游方案》教案 教案 12 次下载
- 《中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课件 课件 12 次下载
- 《首都北京》课件 课件 12 次下载
- 《黄土高原》课件 课件 13 次下载
- 《黄土高原》教案 教案 11 次下载
初中地理中图版七年级下册第六节 长江中下游平原优秀教学设计
展开中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 教案设计一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初步理解区域划分的原因及相应的地理区域类型;
2.在简单地图上进行区域划分;
3.在地图上指出四大区域的地理位置、范围及划分原因;
4.在地图上找出秦岭、淮河,并说明秦岭—淮河一线的意义。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读图、析图能力,观察判断能力和主动探究能力。
2.使学生初步掌握地理事物的划分方法。
德育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更加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
●教学重点难点
1.在地图上指出四大区域的地理位置、范围及划分原因
2.初步掌握地理事物的划分方法
●教学方法
读图观察、启发式讲述、学生活动、练习、探究。
●学法指导:
本章教材是中国地理总论部分和中国区域部分的衔接点。在八年级上册讲述 中国地理概况、自然环境、自然资源和经济发展的一般特征的基础上,开始进一步阐述我国不同地区的地理差异。作为中国区域地理学习的开篇部分,本章只是对区域地理的宏观介绍。主要的作用有两个:其一,从整体上把握区域的差异,为后面认识各分区地理特征作知识上的铺垫;其二,由于后面的区域选择不能过多,选择的区域尺度有大有小,先有了宏观整体认识之后,才能避免在具体区域
的学习时以偏盖全。因此,在学习中应注意学习其承上启下的作用。
本节教材的内容主要有两方面。首先是“认识不同的地理区域”,其次,在
此基础上进一步从宏观的角度认识“我国的四大地理区域”。
本节教材对应《地理课程标准》中的以下要求:1.在地图上找出秦岭、淮河,并说明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2.运用地图指出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四大地理单元的范围,比较它们的自然地理差异。在学习中要注意掌握。
●课前预习,检查预习
1、假如美国有一位朋友想给你寄信,你能告诉他你的详细地址吗?
2、课前让学生自己调查、了解邮政编码与不同级别的行政区域之间的联系。
3、长途区号表示什么意思?
(整体感知课文学习的趣味性)
●学习课文,整体感知
读图P4图5.4,思考回答:
1、界线A的确定,主导因素是什么?
2、①界线B大致与1月0℃等温线的分布最接近。
②界线B大致与800 mm等降水量线的分布最接近。
③界线B的确定,主导因素是气温和降水——综合的气候方面影响。
④秦岭—淮河。
3、界线C的确定,主导因素是什么?
●巩固练习
1、填空
(1)北方地区与南方地区的分界线大致与 (山脉)、 (河流)一致。
(2)西北地区与北方地区的分界线大致是影响的界线,大致与mm等降水量线一致。
(3)青藏地区与西北地区及北方和南方地区的分界线大致与、级阶梯分界线一致。
2、判断
(1)一个地区只能属于一个地理区域。
(2)同一类型的区域没有级别高低或尺度大小的区别。
(3)我国的地理区域只有四个。
(4)我国四大地理区域在位置、自然和人文地理方面各具特色。
3、下列省、自治区、直辖市主要或全部位于哪个地理区域。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北方地区
西藏自治区 南方地区
北京 西北地区
上海 青藏地区
4、填图(图见课本)
在中国政区空白图上填绘下列地理事物:
秦岭、淮河、昆仑山脉、祁连山脉、横断山脉、大兴安岭、阴山山脉、贺兰山脉
●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主要了解了人们可根据不同的需要划分地理区域,一个地区可同时兼有多重“身份”。同一类型的区域,还可划分出不同尺度或不同级别的区域。在此基础上,我们重点学习了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依据、位置和范围。正是由于区域间存在的差异性较大,而同一区域内相同或相似性较多,我们才有必要对它们进行区域划分,有利于人们因地制宜安排生产、生活。
●堂上作业
完成填充图册相关的练习
●活动与探究
1、你的家乡位于哪个区域,有哪些区域特征?为什么?
2、你的亲人或朋友位于哪个区域,它们有哪些区域特征?为什么?
初中地理湘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一节 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教案设计: 这是一份初中地理湘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一节 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教案设计,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课堂问题反馈,课上互动研讨,课内训练巩固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八年级下册第一节 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教案: 这是一份八年级下册第一节 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教案,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两名同学试着描述自己家乡的特点,四位编码 表示下一级行政区,六位编码 表示投递局的代码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地理湘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一节 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教案: 这是一份初中地理湘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一节 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教案,共2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导入新课,学习目标,自主学习,交流展示,课堂检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