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吉安市吉安县文博国际学校2021-2022学年上学期 七年级生物期中考【试卷+答案】
展开江西省吉安市吉安县文博国际学校2021-2022学年度初中生物七年级上册河北少儿版期中考试卷
一、单选题
1.下列是显微镜下观察到的现象及解释,其中描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选项
现象
解释
A
红细胞中间颜色浅周围颜色深
红细胞呈两面凹的圆饼状
B
很多成熟洋葱表皮细胞的细胞核偏向一侧
成熟洋葱表皮细胞有大液泡将细胞核挤到一侧
C
草履虫体内的食物泡能够移动
草履虫的细胞质是流动的
D
洋葱根尖成熟区颜色最深
成熟区细胞较小,排列紧密
A.A B.B C.C D.D
2.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一片森林也构成一个生态系统
B.“万物生长靠太阳”说明了生态系统内的能量最终来自于太阳
C.生物所生活的环境是指阳光、温度、水等非生物因素
D.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3.下列关于细胞生长、分裂和分化的说法,错误的是( )
A.细胞体积的增大是有限的 B.细胞核先分裂,细胞质在后分裂
C.细胞分化能形成不同的组织 D.细胞分化会导致遗传物质的改变
4.生态平衡是指生态系统中的各种生物( )
A.数量不改变 B.比例不改变
C.数量和所占比例相对稳定 D.数量暂时稳定
5.如图是某细胞的相关概念图,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
A.该概念图表示人的口腔上皮细胞的相关概念
B.a的内容是“能够控制物质进出”
C.B中的“能量转换器”一定包括叶绿体
D.切洋葱辣眼的物质存在于液泡中
6.童年的你和现在的你,在身高、体重方面都有一定的增加,其原因是( )
A.细胞分裂的结果 B.细胞分化的结果
C.细胞生长的结果 D.细胞生长、分裂和分化的结果
7.下列是显微镜观察时的四个视野,其中表示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的是
A. B. C. D.
8.下列选项中,不属于生物的是
A.见血封喉 B.电脑病毒 C.珊瑚虫 D.大肠杆菌
9.植物根尖分生组织细胞所具有的能量转换器是( )
A.叶绿体 B.线粒体
C.叶绿体和线粒体 D.细胞核
10.在显微镜下要把视野里观察到的图形从甲转为乙,其正确的操作步骤是( )
①转动粗准焦螺旋 ②调节光圈 ③转动细准焦螺旋 ④转动转换器 ⑤移动装片
A.①→②→③→④ B.⑤→③→②→④
C.⑤→①→②→④ D.⑤→④→②→③
11.由河流、湖泊或池塘等淡水水域与淡水生物组成的是( )
A.淡水生态系统 B.海洋生态系统
C.湿地生态系统 D.农田生态系统
12.下列关于食物网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食物网由食物链彼此交织而成
B.食物网内的各种生物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C.生物种类越丰富,食物网越复杂
D.食物网中每种生物的消费者级别是固定不变的
13.宇航员乘坐宇宙飞船飞向太空时,他携带的物质不包括
A.淡水 B.食物 C.氧气 D.二氧化碳
14.一粒小小的种子可以长成一棵参天大树的主要原因是( )
A.细胞分裂的结果 B.细胞生长的结果 C.细胞分化的结果 D.细胞分裂、生长和分化的结果
15.如图a、b为小明在同一台显微镜下,使用不同放大倍数的目镜和物镜组合后看到的同一装片的两个不同视野。下列各种猜测不可能存在的是( )
A.视野a应是小明在高倍镜下观察到的结果
B.视野a的左上方存在一些污点,转动目镜时,污点不动,移动玻片后,污点仍在原处,污点最可能出现在物镜上
C.小明发现视野b效果不理想,可能是盖盖玻片时操作不当造成的
D.观察时小明发现b的视野比a要暗一些
16.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器官的是( )
A.皮肤 B.叶脉 C.西瓜的种子 D.胃腺
17.下列镜头组合中,放大倍数最大的是( )
A.目镜10;物镜10 B.目镜10;物镜40
C.目镜5;物镜10 D.目镜5;物镜40
18.关于“制作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滴加清水可代替生理盐水 B.先漱口,再用牙签轻刮口腔壁
C.盖上盖玻片时要避免出现气泡 D.滴加碘液染色是为了便于观察
19.下列关于生物与环境的关系,说法正确的是
A.生物生存的环境是指生物的生存地点 B.非生物因素只有阳光、温度和水
C.生物既受环境影响,也能影响环境 D.同种生物的个体之间只有竞争关系
20.2020年底一股巨大的寒潮袭击了兴化,有些盆栽植物冻死了,这一现象说明生物的生存需要( )
A.光照 B.充足的水分 C.充足的空气 D.适宜的温度
二、综合题
21.以下甲图为制作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临时装片的几个步骤,乙图为显微镜下看到的植物细胞结构示意图,请根据相关实验据图回答:
(1)甲图中的①、②、③三个操作步骤,在实验中的正确排列顺序应该是_____。
(2)在制作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临时装片时,滴在载玻片中央的液体是_____, 要想观察到清晰的细胞,需要用_____染色。
(3)乙图中,[ 2 ]所示的结构名称是_____,其中溶解着多种物质;能控制物质进出的结构是[ 3 ]_____;光合作用进行的主要场所是[ 6 ]_____。
22.人工湿地公园不仅增添了自然的美丽景观,还改善了公园中的水质。生物小组同学调查了某湿地公园的生物种类,结果如表。回答下列问题:
类别
植物
昆虫
两栖动物
鸟类
常见物种
芦苇、菖蒲
丝带凤蝶、蝗虫
林蛙
苍鹭、黑水鸡
(1)该湿地生态系统中除上表中的生物成分外,还包括_____和_____。
(2)在湿地生态系统的成分中,芦苇、菖蒲等植物属于_____,芦苇的根不仅能直接吸收水和无机盐,还为微生物分解污水中的_____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条件,以达到净化水质的作用。
(3)当大量生活污水流入该湿地生态系统时,该生态系统就会遭到破坏,原因是该生态系统的_____是有限的。提高该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方法是适当增加生物的_____。
三、实验探究题
23.实验是研究生物学的重要方法,你能用实验法来研究生物现象了吗?请你根据做过的“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的实验,回答问题。
探究问题:光会影响鼠妇的分布吗?
实验方案:材料用具:20只鼠妇,湿润的土壤,纸盒一个,纸板、玻璃板各一块。实验装置:在纸盒里放上一层湿润的土壤,以横中线为界,一侧盖上玻璃板,一侧盖上纸板。这样,在盒里就形成了________和________两种环境。
方法步骤:
①将鼠妇放入纸盒中,两侧的中央放入数量 相同 的鼠妇,静置2分钟(min)。
②每分钟统计一次明亮处和黑暗处的鼠妇数目,统计10次。实验记录:不同时间,不同环境下的鼠妇数目如下表。
环境
2min
3min
4min
5min
6min
7min
8min
9min
10min
11min
明亮
3
2
2
2
2
3
2
2
1
2
黑暗
17
18
18
18
18
17
18
18
19
18
请回答相关问题:
(1)请将实验方案补充完整。
(2)我们做出的假设是:“光对鼠妇的分布有影响”,做出这一假设的依据是________。
(3)“探究光对鼠妇分布的影响”实验变量是________;如果要探究湿度对鼠妇生活的影响,我们要设置________不同的两组,这种实验叫________。
(4)我们实验时,用的鼠妇不能是1只,这是为了排除________;实验后,我们班级的20组可看作是多次重复实验,计算________,这样的目的是________。
(5)做完实验后,怎样处理这些鼠妇?________。
(6)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请你根据该实验发现的现象,提一个可继续探究的问题:________。
四、资料分析题
24.暑假时热映的《狮子王》是一部精彩的动画片,片中有一段主人公小狮子辛巴和它父亲的对白如下:
辛巴:“我以为国王可以凡事随心所欲。”
父亲:“你错了,国王也不能凡事随心所欲。世界上所有生命都有它存在的价值,身为国王,你不但要了解,还要尊重所有的生命,包括爬行的蚂蚁和跳跃的羚羊。”
辛巴:“但是,爸,我们不是吃羚羊吗?”
父亲:“是呀,我来跟你解释一下,我们死后,尸体会成为草,而羚羊是吃草的,所以在这个生命圈里面各个生命之间是有关联的。”
请根据对白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文中对话信息,写出其中一条食物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如果狮子的数量下降,羚羊的数量会_______________(填字母),这说明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存在着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关系。
A.不变 B.先上升后下降 C.先下降后上升
(2)在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总是维持在____________的状态,这种现象叫做生态平衡。
(3)“羚羊是吃草的”,所以哺乳动物的牙齿分化中,羚羊没有_____________齿。
(4)辛巴和父亲在草原上的“价值”有_________________(填序号) 。
①促进草原生态系统物质循环 ②维持草原生态系统平衡 ③帮助植物传粉
(5)辛巴的父亲所说的“我们死后,尸体会成为草”这句话是不科学的。因为动物遗体会经过_______________者的分解后,释放出二氧化碳、含氮的无机盐等物质,这些物质可以被生产者吸收利用。
参考答案
1.D
【分析】
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其中红细胞的数量最多。液泡是植物细胞质中的泡状结构,幼小的植物细胞(分生组织细胞),具有许多小而分散的液泡,在电子显微镜下才能看到,以后随着细胞的生长,液泡也长大,互相并合,液泡数目越来越少,最后在成熟的细胞中央形成一个大的中央液泡,它可占据细胞体积的90%以上,成熟的细胞只有一个大液泡。草履虫通过表膜从水中获得氧气,并将产生的二氧化碳排出体外;草履虫食物由口沟进入体内,并形成食物泡,随细胞质流动而逐渐被消化和吸收,不能消化的食物残渣通过胞肛排出体外。根尖是指从根的顶端到生有根毛的一段,根尖的结构从顶端向上,一般可以划分为四个部分:根冠、分生区、伸长区和成熟区。
【详解】
成熟的红细胞无细胞核,呈两面凹的圆饼状,富含一种含铁的蛋白质叫血红蛋白,血红蛋白的特性是:在氧含量高的地方,与氧容易结合;在氧含量低的地方,又与氧容易分离,红细胞主要功能是运输氧,此外还能运输部分二氧化碳,所以红细胞中间颜色浅周围颜色,原因是红细胞呈两面凹的圆饼状,故A正确;液泡是植物细胞质中的泡状结构,幼小的植物细胞(分生组织细胞),具有许多小而分散的液泡,在电子显微镜下才能看到,以后随着细胞的生长,液泡也长大,互相并合,液泡数目越来越少,最后在成熟的细胞中央形成一个大的中央液泡,它可占据细胞体积的90%以上,成熟的细胞只有一个大液泡,因此,很多成熟洋葱表皮细胞的细胞核偏向一侧,因为成熟洋葱表皮细胞有大液泡将细胞核挤到一侧,故B正确;草履虫食物由口沟进入体内,并形成食物泡,随细胞质流动而逐渐被消化和吸收,不能消化的食物残渣通过胞肛排出体外,故C正确;分生区被根冠包围着,属于分生组织,细胞很小,近似正方体,细胞壁薄,细胞核大,排列紧密细胞质浓,具有很强的分裂能力,能够不断分裂产生新细胞,向下补充根冠,向上转化为伸长区,所以洋葱根尖分生区颜色最深,因为分生区细胞较小,排列紧密,故D错误。故选D。
【点睛】
解题的关键是理解草履虫的形态结构特点,植物细胞的结构特点,根尖的结构特点,血液的组成和功能。
2.C
【分析】
在一定区域内生物和它所生活的环境就形成一个生态系统。它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只有生物不叫生态系统,只有环境也不叫生态系统。据此可以解答本题.
【详解】
A.一片森林既包括了森林所在的环境,也包括了环境中的所有生物,能构成一个生态系统,A正确。
B.生态系统的能量最终来源于太阳能。“万物生长靠太阳”说明了生态系统内的能量最终来源于太阳,B正确。
C.生物生活的环境包括生物生存的空间、以及各种影响因素,既有非生物因素,也有生物因素,C错误。
D.生物圈是地球上的所有生物与其生存的环境形成的一个统一整体,是最大的生态系统,是人类和其他生物生存的共同家园,D正确。
故选C。
3.D
【分析】
(1)细胞分裂是指一个细胞分成两个细胞的过程,分裂时细胞结构的变化顺序是:细胞核→细胞质→细胞膜(细胞壁)。
(2)在正常的情况下,经过细胞分裂产生的新细胞,在遗传物质的作用下,其形态、结构、功能随着细胞的生长出现了差异,这就是细胞的分化。细胞分化的结果形成了不同的组织。
(3)新分裂产生的细胞体积很小,需要不断从周围环境中吸收营养物质,并且转变成组成自身的物质,体积逐渐增大,这就是细胞的生长。
【详解】
A.细胞的生长使细胞体积增大。细胞体积逐渐变大时,表面积与体积之比会变小。随着细胞的生长,体积不断增大,需要从外界吸收更多的营养物质,但是吸收物质的表面积的增加相对较少,满足不了细胞吸收营养物质的需要,因此细胞的生长就会受到限制,不能无限长大,正确。
B.细胞分裂时,细胞核先由一个分成两个,随后,细胞质分成两份,每份各含有一个细胞核,正确。
C.细胞的分化形成了不同的细胞群,每个细胞群都是由形态相似、结构和功能相同的细胞连合在一起形成的,这样的细胞群叫组织。因此细胞分化可以形成不同的组织,正确。
D.细胞的分化只是改变了细胞的形态、结构及功能,遗传物质并没有被改变,相反细胞的分化是由遗传物质控制进行的,错误。
故选D。
4.C
【分析】
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虽然在不断地变化着,但是在一般情况下,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是相对稳定的。这说明生态系统其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详解】
生态平衡是指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在不断地变化着,并在一定情况下维持相对稳定的动态平衡现象。
故选C。
【点睛】
理解生态平衡的概念是解题的关键。
5.D
【分析】
(1)植物细胞具有细胞壁、叶绿体和液泡,动物细胞不具有细胞壁、液泡、叶绿体。
(2)植物细胞的结构包括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细胞质中具有液泡、线粒体等细胞器。
【详解】
细胞壁的功能是保护和支持细胞的作用,维持细胞的正常形态;细胞膜的功能是控制物质的进出;细胞核内含有遗传物质,能传递遗传信息;细胞质能够流动,加快物质循环;液泡内含有细胞液,
A.该细胞概念图具有细胞壁、液泡等结构,所以不能表示人的口腔上皮细胞的相关概念,A错误。
B.a是细胞壁的功能,具有保护和支持作用,B错误。
C.有些植物细胞没有叶绿体,例如根部细胞,所以B中的“能量转换器”不一定包括叶绿体,C错误。
D.植物细胞的液泡中,溶解着一些酸甜苦辣的物质及色素,所以切洋葱辣眼的物质存在于液泡中,D正确。
故选D。
【点睛】
理解掌握动植物细胞结构的异同点,并掌握细胞各部分结构的作用。
6.D
【分析】
(1)新分裂产生的细胞体积很小,需要不断从周围环境中吸收营养物质,并且转变成组成自身的物质,体积逐渐增大,这就是细胞的生长。细胞不能无限制的生长,细胞长到一定的大小就会进行分裂。
(2)细胞分裂就是一个细胞分成两个细胞的过程。
(3)经过细胞分裂产生的新细胞,在遗传物质的作用下,其形态、结构、功能随着细胞的生长出现了差异,就是细胞的分化。
【详解】
细胞分裂时细胞核先分成两个,随后细胞质分成两份,每份各含一个细胞核,最后在原来细胞的中央,形成新的细胞膜,植物细胞还形成细胞壁。这样,一个细胞就分裂成两个细胞了。因此细胞分裂使细胞数目增多。
新分裂产生的细胞体积很小,需要不断从周围环境中吸收营养物质,并且转变成组成自身的物质,体积逐渐增大,这就是细胞的生长。
细胞的分化是指分裂后的细胞,在形态,结构和功能上向着不同方向变化的过程。细胞的分化形成了不同的细胞群,每个细胞群都是由形态相似、结构和功能相同的细胞连合在一起形成的,这样的细胞群叫组织。因此细胞分化的结果形成了不同的组织,进而再组成各种器官,由不同的器官组成系统,由八大系统构成人体。
所以,童年的你和现在的你在身高体重方面都有一定的增加,其原因是细胞分裂、生长和分化的结果。
【点睛】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掌握多细胞生物体能够由小长大的原因是细胞生长、分裂、分化的共同结果。
7.C
【解析】
【分析】
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的结构由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组成,细胞质内有线粒体。植物细胞还有细胞壁、叶绿体和液泡。不同的细胞其形态有差异。
【详解】
A选项是血细胞图,图示中两面凹的红细胞,没有细胞,有细胞核的白细胞,故A不符合题意;选项B是叶片表皮,由表皮细胞和保卫细胞构成,表皮细胞无色透明,形状不规则,故B不符合题意;C选项是洋葱表皮细胞,表皮细胞的形状像一个个长方形的格子,故C符合题意;D选项是神经细胞,呈星状,由细胞体和突起构成,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C。
【点睛】
解题的关键是理解不同细胞的形态结构特点。
8.B
【解析】
【分析】
生物的共同特征有:①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②生物能进行呼吸;③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④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⑤生物能生长和繁殖;⑥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⑦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详解】
见血封喉又名箭毒木,是国家三级保护植物,是一种剧毒植物和药用植物;珊瑚虫是腔肠动物,大肠杆菌是细菌,都具有生物的特征,属于生物,而电脑病毒是一种计算机(物理)程序,不属于生物。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生物的特征。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知道区分生物与非生物的关键是看有无生物的特征。
9.B
【分析】
细胞中有线粒体和叶绿体两种能量转换器,线粒体存在于植物体的任何部位的活细胞中,而叶绿体只存在于植物体的绿色部位。
【详解】
细胞中的能量转换器有线粒体和叶绿体,叶绿体中的叶绿素能吸收光能,将光能转变为化学能,储存在它所制造的有机物中;线粒体能将细胞中的有机物在氧的参与下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同时将有机物中的化学能释放出来,供细胞利用。
因此线粒体存在于植物体的任何部位的活细胞中,而叶绿体只存在于植物体的绿色部位。植物根的细胞中只有线粒体,没有叶绿体,所以,其能量转换器只有线粒体。
【点睛】
关键点:线粒体存在于植物体的任何部位的活细胞中,而叶绿体只存在于植物体的绿色部位。
10.D
【分析】
此题是一道实验操作题,考查的是显微镜的使用方法中的由低倍镜换用高倍镜进行观察的步骤。
【详解】
从甲图转为乙图是由低倍镜换用高倍镜进行观察。由低倍镜换用高倍镜进行观察的步骤是:移动玻片标本使要观察的某一物像到达视野中央→转动转换器选择高倍镜对准通光孔→调节光圈,换用较大光圈使视野较为明亮→先转动粗准焦螺旋找到物象→再转动细准焦螺旋使物像更加清晰。因此,在显微镜下要把视野里观察到的图形从甲转为乙,其正确的操作步骤是:⑤→④→②→③。
故选D。
【点睛】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知道显微镜的基本构造和使用方法。
11.A
【分析】
生态系统是在一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依靠自身调节能力维持的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如淡水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河流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等。
【详解】
由河流、湖泊或池塘等淡水水域与淡水生物组成的生态系统是淡水生态系统。故A正确,BCD错误。
【点睛】
掌握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的组成和功能是解答的关键。
12.D
【分析】
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而生物部分由生产者(植物)、消费者(动物)和分解者(细菌、真菌)组成。
【详解】
A.生态系统中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这种关系的形成食物链,多条食物链相互交织形成食物网,A正确。
B.食物链是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食物网内的各种生物相互影响、相互制约,B正确。
C.生物种类越丰富,食物网越复杂,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和数量越多,食物链和食物网越复杂,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就越强,C正确。
D.食物网中每种生物的消费者级别不是固定不变的,有的生物可能有好几个营养级,D错误。
故选D。
13.D
【解析】
试题分析:宇航员乘坐宇宙飞船飞向太空时,他携带的物质要有利于他的生存,人的生存离不开水、食物和氧气,不需要二氧化碳。故选D。
考点:本题考查人生活需要的物质。
14.D
【分析】
一粒小小的种子,可以长成参天大树,是与细胞的生长、分裂和分化密切相关。
【详解】
细胞分裂时细胞核先分成两个,随后细胞质分成两份,每份各含一个细胞核,最后在原来细胞的中央,形成新的细胞膜,植物细胞还形成细胞壁。这样,一个细胞就分裂成两个细胞了。因此细胞分裂使细胞数目增多。新分裂产生的细胞体积很小,需要不断从周围环境中吸收营养物质,并且转变成组成自身的物质,体积逐渐增大,这就是细胞的生长。生物在个体发育过程中,一个或一种细胞通过分裂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差异性的变化,这个过程叫做细胞分化。细胞分化产生了不同的细胞群。所以,一粒小小的种子,可以长成参天大树,是与细胞的生长、分裂和分化密切相关。
故选D。
15.D
【分析】
(1)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等于目镜与物镜放大倍数的乘积。
(2)污点的位置只有三个可能位置目镜、物镜、反光镜。
(3)盖盖玻片操作。正确的方法是用镊子夹起盖玻片,使它的一边先接触载玻片上的水滴,然后缓缓放下。目的是为了防止盖玻片低下出现气泡,而影响观察。
【详解】
A.比较两图发现:视野a应是小明在高倍镜下观察到的结果,视野b应是小明在低倍镜下观察到的结果,A正确。
B.污点的位置只有三个可能位置目镜、物镜、反光镜。在观察过程中,当用手推动装片时,视野中的污点也随着移动,这时污点是装片上;如果视野中的污点不随着移动,则污点是在目镜或物镜上;在如果转动目镜和移动玻片标本,视野中的污点都没有被移走,可以判定污点可能是在物镜上。B正确。
C.正确的盖盖玻片方法是用镊子夹起盖玻片,使它的一边先接触载玻片上的水滴,然后缓缓放下。目的是为了防止盖玻片低下出现气泡,而影响观察。视野b中由气泡,可能是盖盖玻片方法不当造成的。C正确。
D.视野a应是小明在高倍镜下观察到的结果,视野b应是小明在低倍镜下观察到的结果,b的视野比a要亮一些,D错误。
故选D。
【点睛】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要基础知识掌握扎实,只有这样才能灵活地解答不同的题目。
16.B
【解析】考点:细胞、组织、器官、系统的概念,绿色开花植物体的结构层次。
分析:
此题考查的是对植物的器官的认识 。绿色开花植物是由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大器官组成的 。
解答:
器官是指由不同的组织按照一定的次序结合在一起构成的行使一定功能的结构,绿色开花植物是由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大器官组成的 。番茄果实、西瓜的种子、杨树的树干属于器官;叶脉属于组织、不属于植物体器官 。
故选:B
17.B
【详解】
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目镜放大倍数×物镜的放大倍数,显微镜的放大倍数越大,看到的细胞数目越少;放大倍数越小,看到的细胞数目越多,A显微镜的放大倍数=10×10=100(倍);
B显微镜的放大倍数=10×40=400(倍);C显微镜的放大倍数=5×40=200(倍),可见,放大倍数最大的是10×40=400(倍),B正确。
18.A
【分析】
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的制作过程是:一擦→二滴→三取→四涂→五盖→六染色。
【详解】
A.制作人的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时,用滴管在载玻片的中央滴一滴生理盐水。因为它能使细胞保持原有形态,不能滴加清水,A错误。
B.先漱口是为了清除口腔内的杂物,然后再用消毒牙签在漱净的口腔侧壁上轻轻刮取口腔上皮细胞,B正确。
C.盖盖玻片时,先用镊子夹起盖玻片的一边,让另一边先接触载玻片上的生理盐水滴,然后轻轻盖上,避免出现气泡,C正确。
D.染色是把一滴稀碘液滴在盖玻片的一侧,用吸水纸从盖玻片的另一侧吸引,使染液浸润标本的全部是为了便于观察,D正确。
故选A。
【点睛】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熟练掌握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的制作过程。
19.C
【分析】
生物要适应环境才能生存下去,否则就要被淘汰,生物在适应环境的同时其活动也会对环境造成影响,可见生物与环境是相互影响的。
【详解】
A.生物的生活环境不仅指生物的生存空间,还包括在于它周围的各种因素。非生物因素如:温度、食物、光、空气、水等。而阳光、空气、水、营养物质、适宜的温度、一定的生存空间等,这些都属于环境,因此单一说生物的生活环境是指生物的生存地点具有片面性,A错误。
B.环境影响生物的生存,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因素叫环境因素,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包括不仅有有阳光、温度和山水,还有空气、土壤等等,B错误。
C.生物必须适应环境才能生存,如沙漠上的植物必须耐旱才能生存。生物也能影响环境,如蚯蚓改良土壤,千里之堤毁于蚁穴,植物的蒸腾作用可以增加空气湿度等,生物也受环境影响,如干旱导致蚯蚓死亡,C正确。
D.同种生物的个体之间由于相互争夺食物、配偶、巢穴等,因此会发生竞争关系;但是同种生物的个体之间也有合作关系如蜜蜂、蚂蚁、狒狒、猕猴等。因此同种生物的个体之间既有竞争关系又有合作互助关系,D错误。
故选C。
20.D
【分析】
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因素叫环境因素,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包括:光、温度、水、空气、土壤等;生物因素是指环境中影响某种生物个体生活的其他所生物,包括同种和不同种的生物个体。
【详解】
影响生物的非生物因素包括:光、温度、水、空气、土壤等。2020年底一股巨大的寒潮袭击了兴化,有些盆栽植物冻死了,这一现象说明生物的生存需要适宜的温度。
故选D。
【点睛】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运用所学知识对某些自然现象做出科学的解释。
21.①→③→② 清水 碘液 液泡 细胞膜 叶绿体
【分析】
甲图中:①在载玻片上滴一滴清水;②染色步骤;③盖盖玻片。
乙图中:1细胞壁;2液泡;3细胞膜;4细胞质;5细胞核;6叶绿体。
【详解】
(1)制作洋葱表皮细胞临时装片的实验步骤简单的总结为:擦、①滴、撕、展、③盖、②染、吸,因此在实验中的正确排列顺序应该是:①→③→②。
(2)在制作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临时装片实验中,开始时用滴管向载玻片中央滴加的液体是清水。因为洋葱是植物细胞有细胞壁,吸水也不会胀破,用清水目的是维持细胞的原有形状,便于观察。细胞核里有染色体,容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因此要想观察到清晰的细胞,需要用碘液进行染色。
(3)[2]液泡里含细胞液,有各种味道的物质、色素以及营养物质。植物细胞的液体成分主要存在于液泡的细胞液中,另外细胞液里还溶解着多种物质如带甜味、辣味的物质。[3]细胞膜的作用是保护和控制物质的进出; [6]叶绿体是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能够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贮存能量的有机物并释放出氧气。
【点睛】
熟练掌握临时玻片标本的制作方法和动植物细胞的结构及功能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22.分解者 非生物部分 生产者 有机物 自动调节 种类
【解析】
【分析】
(1)生态系统的组成包括非生物部分和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有阳光、空气、水、温度、土壤(泥沙)等;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绿色植物)、消费者(动物)、分解者(细菌和真菌)。
(2)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是相对稳定的状态,这种平衡是一种动态平衡,之所以会出现这种平衡是因为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详解】
(1)生态系统的组成包括非生物部分和生物部分。该湿地生态系统中除上表中的生物成分外,还包括非生物部分和细菌真菌等分解者。
(2)在湿地生态系统的成分中,芦苇、菖蒲等植物能够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为自身和其他生物提供物质和能量,所以是生态系统的生产者。芦苇的根不仅能直接吸收水和无机盐,还为微生物分解污水中的有机物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条件,以达到净化水质的作用。
(3)当大量生活污水流入该湿地生态系统时,该生态系统就会遭到破坏,原因是该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是有限的。提高该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方法是适当增加生物的种类,使营养结构复杂化。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生态系统的组成及各部分的作用,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理解掌握生态系统的组成及各部分的作用,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解题的关键。
23.明亮 阴暗 鼠妇多在砖块下等阴暗地段活动 光照 湿度 对照实验 验材料的偶然性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平均值 某次实验的偶然性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放回适合鼠妇生活的大自然 温度会影响鼠妇的生活吗
【分析】
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在设计对照实验时要注意变量的惟一性还要注意多统计次数,计算平均值,减少误差。据此解答。
【详解】
实验方案:在纸盒里放上一层湿润的土壤,以横轴中线为界,一侧盖上玻璃板,一侧盖上纸板。这样,在盒里就形成明亮与黑暗两种环境,是以光为惟一变量的对照实验。
方法步骤:①为了控制变量的唯一性,将鼠妇放入纸盒中,两侧的中央放入数量相等的鼠妇,静置2分钟(min)。
请回答相关问题:
(2)我们做出的假设是:“光对鼠妇的分布有影响”,做出这一假设的依据是鼠妇多在砖块下等阴暗地段活动。
(3)由于“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所以实验的唯一变量是光。如果“探究土壤湿度对鼠妇生活的影响”,则实验中的变量是土壤湿度,需要给鼠妇提供不同湿度的两种环境,这种实验叫对照实验。
(4)我们实验时,用的鼠妇不能是1只,这是为了排除实验材料的偶然性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实验后,我们班级的20组可看作是多次重复实验,计算平均值,这样的目的是某次实验的偶然性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5)要养成关爱动物的好习惯,保护动物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这样对于保护我们生存的环境非常有利,所以要把鼠妇放回到适宜它生长的自然环境中。
(6)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根据该实验发现的现象,提一个可继续探究的问题如:温度会影响鼠妇的生活吗?
【点睛】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知道探究影响鼠妇分布的环境因素。
24.
(1) 草 → 羚羊→狮子 B
(2)相对稳定
(3)犬
(4)①②
(5)分解
【分析】
(1)动物在自然界中作用:①维持自然界中生态平衡。②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③帮助植物传粉、传播种子。
(2)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构成食物链。
(1)
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构成食物链。草原上存在食物链:草→羚羊→狮子。如果狮子的数量下降,羚羊会因为天敌数量减少而大量繁殖,随着食物的缺乏,大量的羚羊会饿死或病死,所以羚羊数量会先增多后减少。故选B。
(2)
在自然的生态系统中,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总是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维持一个动态的平衡,这种现象叫做生态平衡。
(3)
哺乳动物的牙齿具有门齿、犬齿和臼齿的分化,羚羊是植食动物,没有犬齿。
(4)
动物在自然界中作用:①维持自然界中生态平衡。②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③帮助植物传粉、传播种子。狮子是肉食性动物,不取食植物,不能帮助其传粉传播种子。所以,狮子在草原上对维持草原生态系统的平衡有重要作用,能促进草原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5)
细菌和真菌会分解动植物遗体或动物的排泄物中取得有机物来生成无机物,供给植物进行光合作用,进入生态循环。所以,动物遗体会经过分解者的分解后,释放出二氧化碳、含氮的无机盐等物质,这些物质可以被生产者吸收利用
江西省吉安市吉安县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生物试卷: 这是一份江西省吉安市吉安县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生物试卷,共2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简答题,实验探究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2-2023学年江西省吉安市吉安县七年级(上)期末生物试卷(含答案解析):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江西省吉安市吉安县七年级(上)期末生物试卷(含答案解析),共1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简答题,实验探究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江西省吉安市吉安县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生物试卷(含答案): 这是一份江西省吉安市吉安县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生物试卷(含答案),共2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简答题,实验探究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