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新教材一轮复习文化常识循环练 -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2332127/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高三语文新教材一轮复习文化常识循环练 -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2332127/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高三语文新教材一轮复习文化常识循环练 -
展开
这是一份高三语文新教材一轮复习文化常识循环练 -,共5页。
2022年高考复习文化常识循环练 1.下列对相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开府仪同三司,简称开府,高级官员建立府署并自选僚属,本系三公所享之殊遇,故名。B. 陪葬又称殉葬,是古代的一种丧葬习俗,以器物、牲畜或人与俑和死者一同葬入墓穴。C. 阙,原指古代皇宫大门前两边供瞭望的楼,泛指帝王的住所,也指陵墓前竖立的石雕。D. 旌,古代一种旗杆顶上用羽毛或牦牛尾装饰的旗帜,后泛指旗帜,引申为表扬之意。1. B【“以器物、牲畜或人与俑和死者一同葬入墓穴”错误,陪葬除指殉葬外,还可指臣子或妻妾的灵柩葬在皇帝或丈夫的灵柩或坟墓的近旁。】2.下列对相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竹林之交,指魏晋时期竹林七贤游集于竹林之中,后用来比喻亲密的友谊。B. 推毂,推车前进,是古代帝王任命将帅时的隆重礼遇。有时指荐举、援引。C. 耳顺,对六十岁的代称,同时六十岁还可以称为“花甲”“杖乡”“耆”等。D. 千乘,四马一车为一乘,战国时仅天子持万乘之兵,诸侯都只持千乘之兵。2. D【“战国时仅天子可持万乘之兵,诸侯都只能持千乘”错。周代制度规定,天子地方千里,能出兵车万乘,因此用“万乘”指天子、帝王。战国时,诸侯国小的称“千乘”,大的称“万乘”。战国时期共有七个万乘之国,分别为齐、楚、燕、韩、赵、魏、秦。】3.下列对相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赋,是古典文学中的一种体裁,讲究文采、韵律,其特点为“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侧重于抒情。B.太学,中国古代的最高学府。太学之名始于西周,汉以后太学是传授儒家经典、培养人才的场所。C.《六经》,《诗》《书》《礼》<易》《乐》《春秋》的合称,是指经过孔子整理而传授的六部先秦古籍。D.鼎俎,鼎是古代烹煮东西用的器物,俎可指放祭品的一种器物。鼎俎可指祭祀时的礼器。3. A【赋侧重于写景,借景抒情。教材中有杜牧的《阿房宫赋》和苏轼的《赤壁赋》。】4.下列对相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三军,古时一般指前军、中军、后军,通常以后军为尊。“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中的“三军”与此意思相同。B. 京口,江苏镇江的古称。王安石《泊船瓜洲》和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的“京口”,也都是指的这个地方。C. 太尉,古代官职名,是中央最高军事长官,一度位列“三公”(太尉、司徒、司空)之一,后世有时也成为虚职。D. 薨,古代用于指称诸侯之死,也可用于指皇后、贵妃之死,有时也指有爵位的官员之死。4. A【“以后军为尊”错误。应是以“中军”为尊。】5.下列对相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衅社,是指杀牲取血以祭社神,“社”在古代常指五谷神。B. 襁褓,本义是包裹婴儿的被子和带子,可指婴幼儿时期。C. 践阼,本义是走上庙寝堂前主阶,后来引申为帝王登基、即位。D. 南面,古代以坐北朝南为尊位,故天子见群臣皆面南而坐。5. A【“‘社’在古代常指五谷神”错误。“社”是指土神。】6.下列对相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孝廉,是“孝顺亲长、廉能正直”的意思。西汉时开始以此作为察举、任用官员的一种科目,明清时成为对举人的雅称。B. 《公羊传》,又称《春秋公羊传》,是专门解释《春秋》的一部典籍,与《春秋左氏传》《吕氏春秋》合称为“春秋三传”。C. 解甲,脱下铠甲的意思。古时指军事行动期间的休息,还指放下武器停止战争,也引申为投降。D. 贡献,进贡,文中指进献之物。现代指对国家或公众所做的有益的事,也可以指拿出物资、力量、经验等献给国家或公众。6.C【与《春秋左氏传》《春秋谷梁传》合称为“春秋三传”。】7.下列对相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束湿,指捆扎湿物,文中用以形容官吏对待下属苛酷急切。B. 忧归,指官员因忧虑过度无法履行应尽的职责而辞职回家。C. 交章,常用来指官员交互向皇帝上书奏事,揭发人的罪状。D. 催科,指催征赋税。灾荒之年催征赋税,易滋生社会弊端。7. B【忧归,指官员因父母去世辞职回家守丧,这是古代“丁忧”制的要求。】8.下列对相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垣,即墙、矮墙,一般来说,“垣”突出大,而“墙”突出高。B. 郎中,本是官名,始为帝王侍从官,后世以侍郎、郎中、员外郎为各部要职,宋代成为医生的代称。C. 丁艰,即遭遇丧事。子遭母丧,为丁外艰;子遭父丧或承重孙遭祖父丧,为丁内艰。D. 同年,指同一年、年岁相同等,科举时代同榜考中的人彼此称为同年。8. C【“子遭母丧,为丁外艰;子遭父丧或承重孙遭祖父丧,为丁内艰”错误,凡子遭母丧或承重孙遭祖母丧,称丁内艰;凡子遭父丧或承重孙遭祖父丧,称丁外艰。】9.下列对相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起居注,指古代帝王的言行录,也是负责记录起居注的职官名,“授太子经,寻改起居注”句中指前者。B.剖符,指帝王进行封赏时,将符节剖分为二,君臣各执一半作为信守的约证。C.黄老,即黄老学说,奉黄帝和老子为始祖,因此得名,是道教重要流派之一。D.安置,与现代汉语意思不同,文中指对获罪官员的处罚,是“谪宦”的一种。9.A【句中起居注是职官名。】10.下列对相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节度使,古官名,唐睿宗时在边疆始设,玄宗后遍设国内。总揽数州的军、民、财政,后逐渐形成藩镇割据局面,元代时废除。B. 紫金鱼袋,是唐代后出现的官服装饰,用以盛鲤鱼状金符。唐三品以上官员佩金鱼袋,五品以上官员佩银鱼袋,六品以下无鱼袋。C. 除,与“拜”一样,都是授予官职之意,有时也可表示贬职。李密《陈情表》中“除臣冼马”中的“除”与本文中的“除”同义。D. 河北,在古文中,“江”、“河”都有特指,“江”一般特指“长江”,“河”一般特指“黄河”。文中“河北”指黄河以北地区。10. C【“有时也可表示贬职”错。除,与“拜”一样,都是授予官职之意,没有贬职之意。】11.下列对相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超拜,古时候对有功绩的官员给予奖励的一种形式,多指越级升授官职。B. 致政,古代官员入朝为官执掌朝廷政务或由京城调任地方官员。C. 故事,常指旧例、老规矩,现代多指传说中的旧事,或杜撰出来的事情。D. 经济,常指经世济民,现代指社会生活中物质生产、流通、交换等活动。11. B【致政,即致仕。指官吏将执政的权柄归还给君主。解除政务职责,辞官退休。】12.下列对相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皇帝是中国帝制时期最高统治者的称号,最早有三皇五帝,如羲皇、娲皇、炎帝等。B. 和亲,即“和戎、和番”是指中原王朝统治者与外族出于各种目的而达成的政治联姻。C. 薨,古称诸候或有爵位的大官之死,也可以用于皇帝的高等级妃嫔和所生育的皇子公主,或者封王的贵族等。D. 甲子,我国古代纪年法的一种。古人用十天干、十二地支组合使用。12. A【“最早有三皇五帝”错,第一个用“皇帝”称号的是秦始皇。】13.下列对相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指铠甲,古代将士穿在身上的防护装备。先秦时,主要用皮革制造;战国后期,出现了用铁制造而成的铠甲。B.钤辖,宋代的武官名,官高资深的称作都钤辖、都钤辖使和副都钤辖,官低资浅的一般称为钤辖和副钤辖等。C.候卒,守卫巡逻的士卒,在军中一般担任夜间巡查、监督敌军等任务,亦指侍候长官的士兵。类似的如“候骑”等。 D.乞骸骨指古代官员自请退职,意为请求使骸骨归葬故乡,回家安度晚年。它和致仕、致政、释褐等词语意思一致。13. D【“释”是“放弃”的意思,引申为“脱去”;“褐”是粗布衣服,代指平民。“释褐”的意思是脱去平民衣服,开始担任官职。与“乞骸骨”意思不同。】14.下列对相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经史”泛指我国古代典籍。经,经书,指儒家经典著作;史,史书。B.“江表”指长江以南地区。从中原看,地在长江之外,故称江表。C.“出”与“除”在这里的意思完全一样,都是授予官职的意思。D.“潜龙”比喻圣人在下位,隐而未显,或贤才失时未遇。常指皇帝还没有登基时。14.C【“出”是驱逐、放逐的意思,指京官外放。“除”是任命、授职的意思。】15. 下列对相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建安七子之一的嵇康以善弹广陵散著称。此曲是古代一首大型琴曲,也是我国著名十大名曲之一。B.侍中原为正规官职外的加官之一,因侍从皇帝左右,等你超过侍郎。魏晋时,往往成为事实上的宰相。C.谥号可分为官谥和私谥,也可分为上谥和下谥。上谥即表扬类,如“文”“康”“终”等。下谥,即批评类,如“炀”“灵”“幽”等。D.冕是大礼帽,天子、诸侯、卿大夫在祭祀时所戴。冠则是王公贵人用来束住头发的,同时起装饰作用。15.A【嵇康是竹林七贤之一。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和阮咸七人常聚在当时的山阳县竹林之下,肆意酣畅,世谓竹林七贤。竹林七贤的作品基本上继承了建安文学的精神,但由于当时的血腥,作家不能直抒胸臆,所以不得不采用比兴、象征、神话等手法,隐晦曲折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建安七子分别为: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16.下列对相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迁,特指古代官职的晋升或调动,如“迁太常丞”,此指“升职”。 B.礼部,古代官署,六部之一,管理军事、科举考试及外交事务。 C.服阕,守丧期满除服。如《西厢记》:“如今服阕也,却序旧婚姻。” D.谥,古代帝王或大官死后的追封,或评给的称号,如“谥号”等。16.B【礼部,中国古代官署,隋唐为六部之一,管理全国学校、科举考试及藩属和外国往来事务。】17.下列对相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乡试,一般在八月举行,故又称“秋试”“秋闱”。明、清两代每三年一次,应试者为本省所有的生员,中者称为“举人”,第一名称为“解元”。B.盐引,是商户从官府购得的取盐凭证,也是一种有价证券。古代盐业实行国家专卖,盐引也成为封建王朝财政的重要来源之一。C.里甲,是明代州县统治的基层组织,每一百一十户为一里。里甲制度,最大功能在于分配徭役及按丁纳税等。D.谥,古代帝王、诸侯、卿大夫、高官大臣等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给予一种称号以褒贬善恶,称为谥或谥号。谥号带有评判性,相当于盖棺定论。17.A【“应试者为本省所有的生员”解说有误。并非所有生员都有资格参加乡试;参加者也并不仅有,还有监生等。】18.下列对相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学,中国古代的国立大学,汉代于京城设立太学,为中央官学、最高学府。B.征辟,汉代选官制度,即征召知名人士做官。官府征召称“征”,皇帝征召称“辟”。C.公车,官车,汉代为官署名,天下向朝廷上书言事及征召等事,经由此处受理。D.縗绖,分别指古代用麻布制成的丧服和丧带,指整套丧服,后引申为“服丧”。18.B【皇帝征召称“征”,官府征召称“辟”。】19.下列对相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车驾”本意是马驾的车,后也专指帝王出巡时所乘的车,常用来代指君主。B.“轫”指绑缚于战车上的兵器,既起装饰作用,又能区分职级。“动轫”指发动战争。C.“大将军”是三国时期国家的最高军职,其内秉国政,外专征伐,常由权臣担当。D.“惠侯”中的“惠”是谥号,“侯”是爵位。谥称“惠侯”是朝廷对被赐谥者的褒奖。19.B【轫指放置于车轮前阻其前进的木块,动轫指移开木块。】20.下列对相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服阕”,指服丧期满除去丧服。旧俗尊亲去世后,在服阕期间辞官、停止娱乐和交际,表示哀悼。B.“庶吉士”,明代选举人中文学优等及善书者担任,三年后考试,成绩优良者授编修、检讨等职。C.“执政”,指掌管国家政事(的人),主管某一事务的人,宋金某些高级官员的通称。D.“文渊阁”,指明代宫内贮藏典籍及皇帝讲读的地方,《永乐大典》就是在南京文渊阁编纂。20.B【“选拔举人”错误,应是选“进士”中优秀者担任。】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高三语文新教材一轮复习文化常识周周练,共5页。
这是一份高三语文新教材一轮复习文化常识周周练-,共5页。
这是一份高三语文新教材一轮复习文化常识周周练(1),共5页。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http://img.51jiaoxi.com/images/257d7bc79dd514896def3dc0b2e3f598.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