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中第二节 人口迁移教学ppt课件
展开
这是一份高中第二节 人口迁移教学ppt课件,共22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预习清单,问题探究,自然因素,人文因素,2社会因素,变式训练,国际人口迁移,课堂检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什么是人口迁移1. 人口迁移的概念:涉及人口居住地发生长期或永久改变的人口移动。2. 一个地区人口数量的变化,取决于人口的自然增长和机械增长。人口迁移引起的人口数量变化称为人口的机械增长。二、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1. 动力机制:推力和拉力。迁出地的一种或多种劣势所产生的推力,迫使人们迁出;迁入地的一种或多种优势所形成的拉力,促使人们迁入。2. 影响人口迁移的人文因素。(1)经济因素:对人口迁移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其中收入、就业机会等是主要的因素。(2)社会因素:政治、军事、文化等社会因素也影响人口迁移。3. 影响人口迁移的自然因素:地区之间自然环境的差异,以及自然环境的变化,对人口迁移有重要的影响。
三、人口迁移的时空特点1. 国际人口迁移。(1)19 世纪以前的国际人口迁移。①特点:以集团性、大规模移民为主。②流向:由旧大陆流向新大陆,从已开发国家流向未开发国家。③意义:在客观上开发了新大陆,传播了工业文明,也改变了人种的空间分布。(2)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国际人口迁移。①特点:从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定居移民减少,短期流动工人大量增加。②原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各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2. 国内人口迁移。(1)工业化以前:大规模的垦荒、严重的自然灾害、战乱等。(2)工业化以后:人口从农村向城镇迁移是最为广泛的一种国内人口迁移。3. 中国的人口迁移。(1)改革开放以前:受计划经济和严格户籍管理制度制约,人口迁移主要是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人口迁移规模小,频率低。(2)改革开放以后:在快速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推动下,大量农村人口向城镇迁移。同时,沿海地区发展快,吸引大量内陆人口迁入。
一、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主要包括自然因素、经济因素和社会因素。其具体内容如下:
(1)经济因素。经济因素是人口迁移主要的、经常起作用的因素。多数情况下,人口迁移是为了追求更好的工作、更高的收入和更有前途的发展。例如,我国中西部地区的人口向东南沿海地区迁移。
例 读浙江省某市迁入人口与年龄关系示意图,完成(1)—(2)题。
(1)从图中判断,影响该地区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最可能是 ( )A. 人口密度 B.政治因素 C.生态环境 D.经济因素(2)下列关于上述人口迁移带来的影响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促进了交通运输的发展 B.增加了迁出地的环境压力C. 减小了迁入地的就业压力 D. 加大了迁出地与迁入地之间的文化差异
解析:(1)从年龄段来看,20 —34 岁人口迁移数量大,主要是为了获得较好的就业机会和更高的收入。(2)人口迁移增加了迁入地的环境压力,降低了迁出地的环境压力;增加了迁入地的人口数量,增大了迁入地的就业压力;减小了迁出地与迁入地之间的文化差异。答案:(1)D (2)A
1.读人口迁移率随年龄变化示意图,完成(1)—(2)题。
(1)图中丙所代表的人群是( )A. 劳动力 B.总迁移 C. 少年儿童 D.老年人(2)乙和丁群体迁移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A. 自然因素 B.经济因素 C. 政治因素 D.家庭因素
2.下图是某年我国部分省级行政区域目前迁入人口规模与工资水平相关示意图。读图,完成(1)—(3)题。
(1)据图并结合所学知识,推测下列影响迁入人口规模大小的因素中,影响最小的是 ( )A. 工资水平 B.房价 C. 空间距离 D.教育资源(2)根据图示信息,推测未来迁入人口回流规模最大的省级行政区域是( )A. 北京 B. 上海 C. 广东 D. 安徽(3)下列对西藏当前人口迁移状况原因的解释,正确的是 ( )①经济、交通的快速发展 ②迷人的风土人情及文化魅力 ③高寒缺氧的自然环境 ④与沿海差异较大的工资水平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④ D. ②③
例 读右面世界部分地区人口迁移示意图(19 世纪以前),完成(1)—(3)题。(1)下列地区中,属于当时的人口迁出区的是 ( )A. 亚洲、欧洲、非洲 B. 亚洲、欧洲、北美洲C. 大洋洲、欧洲、非洲 D. 美洲、亚洲、非洲(2)当时国际人口迁移的特点是 ( ) A.以集团性、大规模移民为主 B.以自发的人口迁移为主C. 以政治移民为主 D. 以开发资源为主(3)下列关于该时期人口迁移的意义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客观上开发了新大陆,传播了工业文明,改变了人种的空间分布B. 人类开始进入文明时期C. 这是一种国内人口迁移,对国际影响不大D. 调节人才余缺,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解析:(1)据图分析,当时的人口迁出区主要有亚洲、欧洲、非洲。(2)19 世纪以前的人口迁移以集团性、大规模移民为主。(3)19 世纪以前的国际人口迁移从客观上开发了新大陆,传播了工业文明,改变了人种的空间分布。答案:(1)A (2)A (3)A
3.读下面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国际劳动人口流向示意图,完成(1)—(2)题。
(1)根据图中各移民流向,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南美洲到北美洲的移民是三大移民流之一B. 由贫穷区域流入富裕区域是移民的主要方向C. 欧洲到北美洲的移民主要来自西欧D. 人口移动的主要原因是经济原因(2)下列大洲中,人口迁出数量最大的是 ( )A. 欧洲 B. 非洲C. 北美洲 D.亚洲
三、我国20 世纪80 年代以来的民工潮与民工荒
例 某大数据中心基于9 亿用户“春运”前夕至除夕的迁徙态势,发布了2017 年春节“空城指数”,全面展示了“春运”期间的国民迁徙路线。广东的东莞、佛山、广州和深圳四个城市“空城指数”进入前五。而江西、湖南、河南等成为春节前流入人口最多的省份,江西堪称最“拼”省份。据此完成(1)—(3)题。
(1)“空城”给城市带来的影响是 ( )A. 环境人口容量提高 B. 环境质量改善C. 城镇化水平降低 D. 企业用工成本提高(2)江西省成为最“拼”省份是因为当地 ( )①人地矛盾加剧 ②人口老龄化严峻 ③气候条件差 ④就业压力大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④ D. ②③(3)导致“春运”期间国民大迁徙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 )A.经济因素 B.社会文化因素 C.政策因素 D.科技因素
解析:(1)“空城”造成劳动力短缺,因此劳动力工资提升,企业用工成本提高。(2)江西地形以低山丘陵为主,“七山二水一分田”,人均耕地少,农村剩余劳动力多,因此大量人员外出务工,从而成为最“拼”省份。(3)导致春运期间国民大迁徙的主要原因是春节的来临,传统佳节全家团圆属于社会文化因素。答案:(1)D (2)C (3)B
3.近年来,不少在城市积累了资金、习得专长的农民工,开始逆向流动、返乡创业。这类人,被媒体称为“城归”。据统计,近年来“城归”人数累计达到450 万。随着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未来将有更多的“城归”返乡创业,给家乡的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不可估量的现实影响。据此完成(1)—(3)题。(1)“城归”返乡创业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 城市产业已达饱和,经济效益不断下降 B. 国家优惠政策实施,乡村经济蓄势发展C. 乡村土地无人耕种,大面积的撂荒 D. 城市生活成本过高,环境污染严重(2)“城归”给乡村带来的是人口红利(指一个国家的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较大,抚养比较低,为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的人口条件,整个国家的经济呈高储蓄、高投资和高增长的局面)升级。人口红利升级指的是“城归”人员 ( )A. 技能与素质的提升 B. 年龄构成的年轻化 C. 数量的大幅度提高 D. 性别结构的均衡化(3)“城归”现象给乡村最先带来的社会效益是 ( )A. 增加家庭收入,改善环境质量 B. 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完善基础设施C. 有效解决留守儿童和老龄化问题 D. 促进农业规模化和专业化发展
1. 下列有关人口迁移对环境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对迁出地区有积极影响,对迁入地区有消极影响B. 对迁出地区有消极影响,对迁入地区有积极影响C. 对迁出地和迁入地只有积极影响,没有消极影响D. 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既促进城市经济发展,也给城市带来了巨大压力2. 若下图表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人口迁移的主要方向,则最可能表示 ( )
本栏目下题目解析见《中学教材全解》
A. 从北美迁往拉丁美洲B. 从亚洲迁往拉丁美洲C. 从非洲迁往欧洲D. 从欧洲迁往亚洲
3.下图为我国不同时期的国内人口迁移和流动示意图。与我国20 世纪50—80 年代中期相比,80 年代中期以来我国国内人口迁移和流动主要表现为 ( )
①自发性人口迁移、流动的规模较大 ②向西部地区迁移、流动的规模较大 ③务工、经商成为人口迁移与流动的主要动力 ④农民工流动的人数已大大减少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20 世纪50— 80 年代中期
20 世纪80 年代中期以来
下图示意2001— 2007 年江苏省人口增长。据此完成4— 5 题。
4. 2001— 2007 年江苏人口 ( )A. 迁入增多 B. 出生率上升 C. 自然增长率上升 D.死亡率下降5. 导致图中江苏人口增长总量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地区间 ( )A. 历史、文化差异 B.自然环境差异C. 经济发展水平差异 D.人口政策差异
近年来,我国有些农村出现了“有院无人住,有地无人种”的空心化现象。据此完成6— 7 题。6. 这种空心化现象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A. 城市自然环境好B. 农村人均居住面积小C. 城乡收入差距大D. 农村人口自然增长率低7.“有院无人住,有地无人种”带来 ( )A. 土地资源浪费 B.农业发展水平提高C. 城乡协调发展 D.农村老龄化程度降低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第二节 人口迁移课前预习课件ppt,共4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提示②是,提示③是,提示④是,提示①国内迁移,提示②国内迁移,提示③国际迁移,提示④国内迁移,提示②自然环境因素,提示④经济因素,提示①自然环境因素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地理必修 第二册第二节 人口迁移教案配套课件ppt,共31页。
这是一份湘教版 (2019)必修 第二册第二节 人口迁移背景图ppt课件,共43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自主预习,自主检测,探究一,探究二,当堂检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