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学年课桌有多长第2课时教学设计
展开一、教学内容
认识长度单位——厘米(cm)。(教材第51页)
二、教学目标
1.经历用不同工具测量同一物体长度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对1厘米的表象。
3.会使用刻度尺测量较小物体的长度,同时培养估测意识,发展空间观念。
4.在具体的测量活动中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重点难点
重点:初步建立对1厘米的表象。
难点:能用刻度尺测量较小物体的长度。
四、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PPT、尺子、铅笔、文具袋(含图钉、方格纸、小方块)。
学生准备:尺子、铅笔。
一、情境引入
师:学校要添置一批新课桌,工人叔叔需要知道我们课桌的长度。你能利用身边不同的物品量一量,再把测量结果告诉他们吗?(学生利用身边的物品动手测量)
师:同样长的课桌边,同学们有不同的测量方法,那么工人叔叔以谁的测量结果为准呢?(板书课题:课桌有多长)
二、学习新课
1.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课件出示教材第51页问题1情境图)
师:想一想,同样的课桌,为什么测量结果不一样?
教师引导:看一看,两个小朋友分别是用什么工具测量课桌长的。(学生小组讨论,并记录)
学生汇报:①小女孩用“拃”量,量得课桌有6拃长。
②小男孩用铅笔量,量得课桌有4支铅笔长。
③他们的测量工具不同,所以测量结果不一样。
师:测量课桌长的结果不同,是因为选取的测量标准不一样。在实际生活中,如果每个人的标准都不一样,我们怎样判断测量结果是否准确呢?如果去一一验证,这样不是很麻烦吗?(学生交流、讨论)
教师归纳:要想得到相同的测量结果,在测量时必须有一个统一的标准作为长度单位。
2.认识测量工具——尺子。
师:现在我们认识一下简单的测量工具——刻度尺,请大家都拿出尺子,先认真观察一下,然后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课件出示一把放大的直尺,引导学生认识尺子上的刻度线和不同的数,使学生对尺子的认识更深刻)
教师明确:尺子上的“cm”就是国际上统一使用的一个长度单位——厘米,它通常用字母“cm”表示。
3.认识1厘米。
(1)认识1厘米。
师:1厘米有多长呢?(引导学生拿出尺子观察)
板书:尺子上从0到1这一段长度就是1厘米。
师:你还能在尺子上找到哪段长度是1厘米呢?(学生自由操作,教师巡视)
教师提示:如尺子上从3到4这段长度是1厘米等。
(2)建立1厘米的表象。
先指导学生用手指比划出1厘米的长度。(互相比划、小组比划,全班汇报)
再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找出1厘米长的物体,(事先发给小组的学具袋里有图钉、方格纸、小方块等)可离开座位在教室里找一找。
最后在尺子上再看看1厘米有多长。
师:想一想,1厘米有多长?
(3)认识几厘米。
师:想一想,我们已经认识了1厘米,那么2厘米有多长呢?请同学们在尺子上找出2厘米的长度,然后用手比一比。(学生观察尺子,交流、讨论)
教师举例:如尺子上从0到2的长度是2厘米,从3到5的长度也是2厘米。
4.测量物体的长度。
(课件出示教材第51页问题3情境图)
师:量一量你的铅笔有多长。想一想,它们这样量对吗?
(学生动手测量自己铅笔的长度,教师巡视)
学生测量后交流、汇报。
教师根据学生汇报的情况做出评价,整理汇总测量方法。
汇总测量方法:
(方法一)以0刻度为起点。把铅笔平放,让铅笔的一端与尺子的0刻度对齐,铅笔紧靠尺子,看铅笔的另一端与尺子上的哪个刻度对齐,铅笔就是多少厘米。
(方法二)以任意刻度为起点。测量时,铅笔的一端没有对准0刻度,而是对准其他整刻度,这时用笔尖对准的大刻度减去起始端对准的小刻度,结果就是铅笔的长度。
师:根据上面的探索,看一看,4只小熊这样量对吗?(学生交流、讨论,做汇报)
教师引导学生明确:第二只小熊的测量方法正确,第一只和第三只小熊测量的方法不对,第四只小熊的测量方法也可以得出铅笔的长度,但不如第二只小熊的测量方法直接。
教师总结:通常测量物体长度时,要把一端对准尺子的0刻度,从尺子的0刻度量起,物体的末端对准尺子刻度的几厘米,就说明该物体的长度是几厘米。
5.量一量、画一画。
师:请大家用直尺量一量它有多长。(课件出示教材第51页问题4)
学生自己动手测量,教师巡视,对测量不正确的学生进行指导,最后教师规范演示测量的方法。
学生操作:画一条长4厘米的线。(学生操作,教师巡视,注意了解学生的测量方法是否正确)
教师示范,学生观察。
教师示范:先对着0刻度,点出一个端点;从尺子的0刻度开始,画到所需要的刻度4。
学生按这样的方式试一试,画一画。
三、巩固反馈
完成教材第52页“练一练”第1~5题。(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第1~2题:略
第3题:3厘米 5厘米 4厘米
第4题:( √ ) ( ) ( )
第5题:(方法不唯一)(方法一)从刻度8到刻度14,可以画出6厘米长的线。
(方法二)从刻度9到刻度15,可以画出6厘米长的线。
(方法三)从刻度10到刻度16,可以画出6厘米长的线。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有什么收获和感受?
课桌有多长
1.厘米的意义:在尺子上,每相邻两个刻度之间的长度都是1厘米。厘米用来表示较短物体的长度,用字母“cm”表示。
2.用尺子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方法一)物体的一端对准0刻度,物体的另一端与尺子对齐的刻度就是物体的长度;(方法二)从一个刻度到另一个刻度,两个数之间相差多少,物体的长度就是多少厘米。
3.画线的方法:先画一个端点,然后把这个点与尺子的0刻度对齐,从这个端点开始画一条直直的线,需要几厘米,线的另一端就对着尺子上的刻度几,最后在这条线的另一端画上一个端点。
1.厘米的概念对学生来说比较陌生,学生学习起来有一定的困难。为了使抽象的数学概念以一种生动活泼、富有活力的姿态展现在学生面前,在教学中注意精心选择学生感兴趣的素材,优化学生的学习情境。利用“工人叔叔需要知道课桌长度”这一生活场景,一下子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在学生积极思考和交流的基础上引发学生认知上的矛盾:为什么用同样的方法测量,得到的结果却不一样呢?结合生活实际,学生体会到:为了测量的准确和交流的方便,需要用统一的工具——尺子来量。这种设计,将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在一起,以知识为主线,以学生的积极情感为保证,有利于培养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增进学生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2.估测是测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现实生活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加强估测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正确建立厘米的概念,增强其空间观念与学习兴趣。在这节课的教学中,估测活动贯穿在整个测量教学过程之中,如在每次实际测量物体长度之前,都让学生先进行估测,并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估测方法,使学生在活动中估测意识得到增强,估测能力得到提高。
3.我的补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备课资料参考
古代最小的长度单位“忽”
说起“忽”这个汉字,现在常用来表示时间很短的意思, 但“忽”在古代是最小的长度单位。《孙子算经》里有“蚕吐丝为忽,十忽为一丝,十丝为一毫,十毫为一牦,十牦为一分,十分为一寸,十寸为一尺,十尺为一丈,十丈为一引,五十引为一端,四十尺为一匹,六尺为一步,二百四十步为一亩,三百步为一里。”蚕吐出的丝已经够细的了,竟然还要分成十股才是一忽。古代没有放大镜和显微镜,这么小的度量单位没有什么实际用处,所以到了清末,就取消了“忽”“丝”,把长度的最小单位定为毫。
小学数学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秋游第2课时教案设计: 这是一份小学数学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秋游第2课时教案设计,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内容,教学目标,重点难点,课堂小结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小学数学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寻找身体上的数学“秘密”第2课时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小学数学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寻找身体上的数学“秘密”第2课时教学设计,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活动内容,活动目标,重点难点,教学准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小学数学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分苹果第2课时教案: 这是一份小学数学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分苹果第2课时教案,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内容,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学准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