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政治思品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守护生命教学设计及反思
展开教学内容 | 守护生命 | 授课教师 |
| ||||
课标要求 | 一、成长中的我 1.6主动锻炼个性心理品质,磨砺意志,陶冶情操,形成良好的学习、劳动习惯和生活态度。 2.2 认识自己生命的独特性,珍爱生命,能够进行基本的自救自护。 三、我与国家和社会 1.7感受个人成长与民族文化和国家命运之间的联系,提高文化认同感、民族自豪感,以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责任意识。 | ||||||
教学目标 | 情感态度价值观 | 1.通过案例和情景分析,养成健康作息的习惯。 2.通过课堂活动,帮助学生遇事更加珍视生命。 3.通过小组课堂活动和人物故事分享,认同追求精神的重要性,养成追求精神的积极态度。 | |||||
能力 | 1.观点理解能力:通过课堂活动,学生能够结合活动阐述精神追求需要物质保障,物质匮乏并不影响精神追求。 2.分析运用能力:通过案例分析,学生能够运用学科观点,辨析过分追求物质会影响制约精神追求。 | ||||||
知识 | 1.通过情境分析,了解良好的作息习惯。 2.通过案例分析及教师讲授,知道有关地震和火灾的自救自护常识。 3.通过教师讲授,知道即使内心需要没有被满足,也要珍视生命,不做伤害身体的事情。 4.通过人物故事分享,体会精神发育需要物质支持,不完全受物质生活条件和外部环境制约。 5.通过案例分析,了解过分追求物质会制约精神的发展。 6.通过小组活动,知道优秀民族文化滋养精神。 | ||||||
教材分析 | 爱护身体这一目,教材通过讨论、反思、探究、分享等活动,引导学生认识到守护生命首先要关注自己的身体健康,进而懂得怎样爱护身体。爱护身体这块主要表达了三层意思:其一,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其二,珍视自己的肉体生命。其三,增强安全意识、自我保护意识,提高安全防范的能力,掌握一些基本的自救自护方法。养护精神这一目,教材通过两个“探究与分享”活动,引导学生认识到守护生命需要关注并养护我们的精神,进而懂得怎样养护精神。我们应该认识到,人类拥有物质生活,同时还拥有精神生活,精神生活将人区别于其他所有的生命。过精神生活,满足生命的精神需要,是我们生命个体需要关注的重要方面。本目主要表达了两层意思。其一,养护精神不完全受物质生活条件和外部环境的制约,过分追求物质反而制约精神追求。其二 精神生命离不开传统文化的滋养。 | ||||||
重难点 分析 | 重点:养护精神 难点:过分追求物质精神反而会受到制约 | ||||||
学情分析 | 初中生处于青春发育的关键期,不良的生活习惯、作息不规律,对其健康会产生极大危害。而且未成年人缺乏必要的生命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遭遇突发灾难,缺少必需的自救自护常识。因为网络与现实的影响,以及改革开放至今中国经济发展过于迅猛,各种非主流文化正在以不同方式、不同程度影响着青少年正确价值观的形成。长期以来科学至上的观念根深蒂固,人文精神的培养没有受到足够重视。由于升学压力及传统观念的影响,家长对子女进行的是学习和生活方面的教育,很少进行道德方面的教育,以上种种都导致现在的学生有时过于追求物质,反而忽略精神追求的重要性。 | ||||||
教学策略 | 情景分析,小组合作。 | ||||||
教学程序 | 教学活动 | 学生活动 | 设计意图 | ||||
板块一: 健康生活方式 | 1:《小明的生活》 小明,今年十四岁,上课时经常趴在课桌上看书,每天都不吃早饭,把钱省下来抽烟、去网吧。周末回家经常熬夜打游戏,发现自己感冒了从家里随便找出了一粒药吃了。 提问:1、你觉得小明的生活有哪些不合理的地方请指出来? 2、这样做会有什么危害? 3、我们应该如何生活? 总结:1守护生命首先要关注自己的身体,关心身体状况,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是一种对生命负责的态度。 2:北京大学儿童青少年卫生研究所曾对全国13个省份的约1.5万名学生《中学生自杀现象调查分析报告》调查,结果触目惊心:中学生每5个人中就有一个人曾考虑过自杀,为自杀做过计划的占6.5%。而13岁到16岁的孩子,占其中的百分之四十。 总结:2 守护生命要关注自己的内在感受 当某些内心需要,如爱、被承认、被接纳、尊严、自由等得不到满足时,有的人经不住一时的挫折,容易做出过激的行为,甚至伤害自己的身体。成长中的我们,不能不珍视自己的肉体生命。
| 学生回答
总结不良的生活习惯有哪些。归纳应该养成哪些健康的作息习惯。
辨析哪些可以借鉴哪些需要改良。
| 引导学生认识到平时的不良生活习惯,养成健康作息 8分钟 | ||||
板块二: 自救自护 | 案例分享:大兴火灾 给出火灾和地震常见灾害的自救措施。 总结:即使遭遇灾害,我们也要尽可能的挽救自己的生命,珍视只有一次的生命,不要做伤害自己的事情。
| 归纳总结火灾自救自护方法 | 学会基本的自救自护知识 5分钟 | ||||
板块三: 养护精神 | 过渡: 分享“嗟来之食”故事 提问:思考:1.请你来评判不接受嗟来之食这个人的做法,2谈谈物质生活条件和外部环境对精神需求的影响? 教师总结:对他来说骨气更为重要,所以我们每个人活着,除了要关注生理需要和身体健康,还要过精神生活,满足精神需求。 案例分析:富二代炫富惹人厌烦。 提问: 思考: 1.请你来评判富二代炫富这件事。 2.谈谈物质生活条件和外部环境对精神需求的影响? 总结:2 精神发育与物质生活条件和外部环境的关系。我们的精神发育,需要物质的支持,但不完全受物质生活条件和外部环境的制约。一方面,过度的物质追求、物质攀比,容易使我们丧失对真、善、美的体验,丢失精神世界的财富。另一方面,即使在物质贫乏、外部环境艰苦的情况下,只要我们守住自己的心灵,仍然可以看到真、善、美。 | 学生回答。
学生回答并总结。
学生总结。
| 引导学生得出精神发育需要物质支持,但又不完全受制约。同时让学生知道精神富足才是真正的富足 17分钟 | ||||
板块四: 文化传承 | 北京市中小学生“四个一”即:参加一次天安门广场升旗仪式,走进一次国家博物馆、首都博物馆和抗日战争纪念馆。 总结:优秀民族文化滋养精神。 |
学生思考并回答。
| 提升学生的提高文化认同感 10分钟 | ||||
教学反思 | 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坚持了面向全体学生的原则,以学生的需要和感知为出发点,尊重与理解学生,力求使学生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对生命能有所感悟,懂得爱护生命。教学形式上以学生活动为主,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 纵观这节课,不足之处主要是: 1.活动与情境设计完成后,教师应注意妥善安排各活动之间的次序,做到环环相扣,突出整体效果。 2.在教学过程中,语言表达不够精练,教学过程中的调控还需进一步完善,学生的心理体验还可以更深入,这将在以后的教学中不断改进。 | ||||||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守护生命教案设计: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守护生命教案设计,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过程,课堂反思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政治思品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四单元 生命的思考第九课 珍视生命守护生命教案设计: 这是一份初中政治思品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四单元 生命的思考第九课 珍视生命守护生命教案设计,共6页。教案主要包含了爱护身体,养护精神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四单元 生命的思考第九课 珍视生命守护生命教案设计: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四单元 生命的思考第九课 珍视生命守护生命教案设计,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