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度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11 《论语》十二章01](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2305819/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1-2022学年度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11 《论语》十二章02](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2305819/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1-2022学年度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11 《论语》十二章03](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2305819/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初中语文第三单元11《论语》十二章教案
展开11 《论语》十二章
知识与能力
1.了解孔子及《论语》的相关知识。
2.掌握重点文言词语,积累文中的语句,能熟练背诵课文,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语感。
过程与方法
1.学习重点文言词语,解读各则语录。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2.理解课文所蕴含的深刻道理;感受语录体散文语言简练的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激发热爱民族经典文化的热情,能联系实际把所学知识、道理付之于实践。
教学重点
1.了解孔子及《论语》的相关知识。
2.掌握重点文言词语,熟练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1.学习重点文言词语,解读各则语录。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2.理解课文所蕴含的深刻道理;感受语录体散文语言简练的特点。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有人说,若中国人不知道有孔子,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知道了孔子,而不知道《论语》,也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半部《论语》治天下”,它形象地概括了这部儒家经典对后世的卓越贡献。今天,就让我们走近孔子,随着这位“万世师表”一起去探讨学习方法、学习态度以及如何修身做人。(板书课题)
二、自主预习
1.作者介绍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一生的主要言行,经其弟子和再传弟子整理编成《论语》一书,成为后世儒家学派的经典。
2.知识链接
(1)文体知识——语录体
语录体常用于门人弟子记录导师的言行,有时也用于佛门的传教记录。偏重于只言片语的记录,不重文采,不讲究篇章结构,不讲究篇与篇之间甚至段与段之间时间及内容上的必然联系。
(2)作品介绍——《论语》
《论语》基本上是一部语录体的散文著作,主要记载孔子的言行,只有一小部分记载孔门弟子(譬如曾子、子夏、颜回等人)的言行。《论语》就自身而言主要还是记事文。但若从先秦诸子发展的整体背景上看,它无疑又是诸子论议文的第一个阶段。《论语》的最大价值,在于真实地再现了孔子平凡、伟大的人格形象;它所记载的孔子的言论,意趣深远,有不少篇章形象而精警。《论语》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
3.检查预习
(1)订正字音
不亦说乎(yuè) 不愠(yùn) 三省(xǐng)
传不习乎(chuán) 逾矩(yú jǔ) 罔(wǎng)
殆(dài) 箪(dān) 曲肱(gōng)
笃志(dǔ)
(2)通假字
①不亦说(yuè)乎(说,同“悦”,愉快)
②吾十有(yòu)五而志于学(有,同“又”,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
(3)古今异义词
朋
君子
疏
匹夫
(4)一词多义
知
从
(5)词类活用
①学而时习之(名词作状语,按时)
②吾日三省吾身(名词作状语,每天)
③温故而知新(形容词作名词,学过的知识;新的理解和体会)
④传不习乎(动词作名词,老师传授的知识)
⑤饭疏食,饮水(名词作动词,吃)
⑥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快乐)
⑦曲肱而枕之(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枕)
(6)文言虚词
其
而
(7)文言句式
①判断句
贤哉,回也(“……也”表判断)
②省略句
A.人不知而不愠(动词“知”后面省略了宾语“之”,代自己)
B.其不善者而改之(句首省略了动词“择”)
三、合作探究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多种形式朗读课文,注意读音和节奏。
答案示例: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2.教师范读,强化解读文义的方法,其余部分由学生讨论交流解决。
答案示例:“单”变“双”。如:学——学习、乐——快乐、温——温习、师——老师、 思——思考、知——知道、择——选择。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答案示例: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别人不了解(自己),(自己)却不生气,不也是很有道德修养的人吗?
(2)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答案示例:只学习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思考而不学习,就会有疑惑。
(3)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答案示例:几个人(一同)走路,其中必定有可以作为我的老师(的人)。我选取他的优点来学习,(发现)他们的缺点,就(对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
(4)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答案示例:孔子在河上感叹说:“时光像流水一样流去,日夜不停。”
(5)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答案示例:博览群书广泛地学习,坚定志向;恳切地发问求教,多思考当前发生的事情,仁德就在这里面了。
4.通读全文,说说每一章讲的什么内容。
答案示例:第一章:主要谈学习的方法、学习的乐趣和为人的态度。
第二章:主要讲提升品德修养、巩固所学知识的基本方法。
第三章:孔子自述他学习和提升修养的过程。
第四章:讲学习的方法,强调“温故而知新”。
第五章:讲学习方法,阐述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强调学思结合。
第六章:孔子赞扬颜回安贫乐道的可贵品质。
第七章:阐述了学习应有的态度——以学为乐。
第八章:讲道德修养,不取不义之财,提倡“安贫乐道”。
第九章:谈学习的态度,无论何时何地都要虚心向别人学习,不但要学习别人的长处,还要以别人的短处警醒并反省自己。
第十章:孔子感叹时光的流逝,有劝人惜时之意。
第十一章:说明志向的确立和坚守是非常重要的。
第十二章:谈学习的方法——博览群书,坚守志向,提出问题并思考。
四、课堂小结
这一节课我们对本文中的重点词句进行了理解,下一节课我们将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同学们可以利用空闲时间,自己读一读课文,看看自己能从中得到些什么启示。
五、练习设计
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第二课时
一、课前复习
1.根据拼音写字词。
不亦yuè乎( ) 不yùn( )
yú jǔ( ) 曲gōng( )
dǔ志( )
2.找出本文中出现的成语并解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列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的( )
A.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B.学而/不思/则罔
C.人/不堪其忧
D.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4.翻译下面的句子。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1.说 愠 逾矩 肱 笃 2.温故知新:温习旧的知识,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择善而从:采纳正确的建议或选择好的方法或好的制度加以实行。三人行,必有我师:几个人在一起,其中必定有可以作为我的老师的人。逝者如斯:形容光阴如流水一去不返。箪食瓢饮:形容读书人安于贫穷的清高生活。匹夫不可夺志:虽是平民也不可强迫他放弃主张。富贵浮云:不义而富贵,对于我就像浮云一样。比喻把金钱、地位看得很轻。 3.B 点拨:正确节奏应为“学/而不思/则罔”。 4.孔子在河上感叹说:“时光像流水一样流去,日夜不停。”
二、新课导入
上节课,我们从《〈论语〉十二章》中学到了很多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和修身做人方面的知识。这篇课文中的语言虽然很简练,但却蕴含着非常深刻的道理,能够让我们每个人都受益无穷。因此,这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本课。
三、合作探究
(一)精读课文,内容探究
1.课文中哪些语句讲学习方法?哪些语句讲学习态度?哪些语句讲修身做人?
答案示例:学习方法: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②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③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④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学习态度:①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②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修身做人:①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②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③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④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⑤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⑥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2.如何理解第三章的内容?
答案示例:孔子自述了他学习和修养的过程。这一过程,是一个随着年龄的增长,思想境界逐步提高的过程。就思想境界来讲,整个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十五岁到四十岁是学习领会的阶段;五十、六十岁是安心知命的阶段,也就是不受环境左右的阶段;七十岁是主观意识和做人的规则融合为一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中,道德修养达到了最高的境界。孔子的道德修养过程,有合理因素:第一,他看到了人的道德修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是要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和磨炼,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第二,道德的最高境界是思想和言行的融合,应自觉地遵守道德规范,而不是勉强去做。
3.如何理解“知学、好学、乐学”这三个不同层次的学习境界?
答案示例:对于学习的效果来说,为了认知而学习的效果一定不如因为兴趣而学习的效果好,而为了兴趣学习的效果则不如因为享受学习的效果好。乐于学习,享受学习,把学习当作一种最大的快乐是最佳的学习方法。而为了任务去学习,则容易产生厌恶情绪,其学习的效果自然就差了,且学习的深度、广度、宽度也将会受到局限,无法发挥出个人最大的主观能动性。而为了兴趣去学习,虽然也可以取得非常好的学习效果,但兴趣是多变的,是不持久的,是易受个人喜恶左右的,自然不如“乐学”的人学习效果好。
4.如何理解孔子对“贫”和“富”的观点?
答案示例:孔子极力提倡“安贫乐道”,认为有理想、有志向的君子,不会总是为自己的吃穿住而奔波的,“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对于有理想的人来讲,可以说是乐在其中。同时,对于“不义而富且贵”他是坚决不予接受的,对待这些东西,如天上的浮云一般。这种思想深深影响了古代的知识分子,也为一般老百姓所接受。
(二)品读课文,句段赏析
1.“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三个问题能不能互换位置?为什么?
答案示例:不能。因为这三个句子所针对的对象先是“他人”,接着是“朋友”,最后是“自己”,体现了一种由疏到亲、由人到己的顺序,更好地体现了曾子先人后己、以天下为己任的高尚情操,互换后就破坏了这种顺序,也不能很好地体现曾子这种高尚的品格。
2.赏析“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一句。
答案示例:这一句说明“学”是“思”的基础,“思”能使“学”进步,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3.如何理解第七章的内容?
答案示例:第七章突出了“兴趣”的作用。说明无论什么事,只要把它当作乐趣,就能学好、做好。
4.说说你从第八章中得到的启示。
答案示例:第八章表明自己有理想,也能坚守道义,不符合“道”的荣华富贵决不接受,哪怕生活清苦也不在乎。
5.“逝者如斯夫”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答案示例: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说明时间的流逝无法阻挡,告诉我们要珍惜时间。
6.理解“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这句话。
答案示例:这句话说的是:军队可以改变主帅,男子汉却不可轻易改变志向。通过比较说时改变一个人坚定的志向很难。
7.说说“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中“博学”和“笃志”二者之间有何关系。
答案示例:“博学”与“笃志”是一个人走向成功必不可少且非常关键的两大因素,两者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一个人要实现远大的理想,除了拥有渊博的知识外,还需要有坚定的意志。如果将坚定的意志比作一颗好的种子,那么渊博的知识就是肥料,可以培养出花和果来。
(三)熟读课文,主旨探究
请概括本文的中心思想。
答案示例:这十二则语录阐述了学习的方法、求知的态度和做人修身的道理,意在启迪我们:学习要有端正的态度,选择好的方法;做人要有仁爱之心,要心胸开阔、意志坚定、理想远大。
(四)赏读课文,鉴赏评价
1.本文是如何做到思想深刻,富有哲理的?
答案示例:本课的一些语句思想深刻,富有哲理,已成为千百年来广为传诵的成语、格言和警句。如“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温故知新”“三人行必有我师”等。
2.说说本文是如何体现“语言简洁,生动传神”这一特点的。
答案示例:每一则语录虽寥寥数语,却大多运用了反问、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表情达意,富有感染力和表现力,使说话人的神态栩栩如生地呈现在读者眼前。如第一章中的“学而时习之……不亦君子乎”就用了反问、排比的手法。
(五)课外拓展,对比延伸
1.在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你怎么看待“箪食瓢饮”?
答案示例:甲:颜回的这种治学精神值得我们学习。他在这么艰苦的条件下,还能够保持乐观的心态,真是不容易,所以说,能吃苦是成功的必要条件之一。
乙:我从颜回身上看到了他的那种高洁的学者风范。他不会因为物质条件的简陋而放弃自己的梦想和追求,不会投身于追名逐利的大潮中,最终能坚守自我,不会迷失。
丙:我觉得没有必要完全摒弃优厚的物质条件,利用好它为我们的学习创造更好的条件,不也很好吗?
2.用本课所强化的解读文意的方法,解读下面两则《论语》。
子曰:“由(姓仲,名由,字子路,孔子的学生),诲女(同‘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1)解释加点的词。
①诲女知之乎( )
②是知也( )
③其恕乎( )
(2)翻译这两则《论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1)①教导 ②同“智”,智慧 ③大概
(2)孔子说:“仲由,(我)教给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正确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智慧。”
子贡问道:“有没有一句可以终身奉行的话?”孔子说:“那大概是‘恕’吧!自己不想做的事情,不要施加在别人身上。”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仿佛穿越时空,成为了孔子的学生,与孔子面对面,听他教授我们学习的态度、方法和做人的道理。通过对《论语》的阅读与思考,令我们获得了心灵的快乐与富足。
五、练习设计
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六、板书设计
《论语》十二章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11《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11《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共8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导入新课,文学常识——《论语》,常考文言知识积累,研读课文,合作探究,本文主旨,文本特色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11《论语》十二章教案: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11《论语》十二章教案,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导入新课,预习展示,初读感知,研读品味, 达标测试,总结反思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人教部编版11《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初中人教部编版11《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导入新课,积累常识,理解内,小结,作业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语文朗读宝](http://img.51jiaoxi.com/images/e12a1cfd0bb10cada2e3d82e093d90ad.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