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物理一轮复习第六章动量第5课时验证动量守恒定律学案新人教版
展开第5课时 验证动量守恒定律
实验目的:验证动量守恒定律。
实验原理:在一维碰撞中,测出物体的质量m和碰撞前后物体的速度v、v′,找出碰撞前的动量p=m1v1+m2v2及碰撞后的动量p′=m1v1′+m2v2′,看碰撞前后动量是否守恒。
实验方案
方案一:利用气垫导轨完成一维碰撞实验
[实验器材]
气垫导轨、光电计时器、天平、滑块(两个)、重物、弹簧片、细绳、弹性碰撞架、胶布、撞针、橡皮泥、游标卡尺等。
[实验步骤]
1.测质量:用天平测出滑块质量。
2.安装:正确安装好气垫导轨。
3.实验:接通电源,利用配套的光电计时装置测出两滑块各种情况下碰撞前后的速度(①改变滑块的质量;②改变滑块的初速度大小和方向)。
[数据处理]
1.滑块速度的测量:v=,式中Δx为滑块挡光片的宽度(仪器说明书上给出,也可直接测量),Δt为数字计时器显示的滑块(挡光片)经过光电门的时间。
2.验证的表达式:m1v1+m2v2=m1v1′+m2v2′。
方案二:利用等长摆球完成一维碰撞实验
[实验器材]
带细线的摆球(两套,等大不等重)、铁架台、天平、量角器、刻度尺、游标卡尺、胶布等。
[实验步骤]
1.测质量和直径:用天平测出小球的质量m1、m2,用游标卡尺测出小球的直径d。
2.安装:把小球用等长悬线悬挂起来,并用刻度尺测量悬线长度l。
3.实验:一个小球静止,拉起另一个小球,放下时它们相碰。
4.测角度:用量角器测量小球被拉起的角度和碰撞后两小球摆起的角度。
5.改变条件重复实验:①改变小球被拉起的角度;②改变摆长。
[数据处理]
1.摆球速度的测量:v=,式中h为小球释放时(或碰撞后摆起)的高度,h可由摆角和摆长计算出。
2.验证的表达式:m1v1=m1v1′+m2v2′。
方案三:利用两辆小车完成一维碰撞实验
[实验器材]
光滑长木板、打点计时器、纸带、小车(两个)、天平、撞针、橡皮泥、刻度尺等。
[实验步骤]
1.测质量:用天平测出两小车的质量。
2.安装:将打点计时器固定在光滑长木板的一端,把纸带穿过打点计时器,连在小车的后面,在两小车的碰撞端分别装上撞针和橡皮泥。
3.实验:小车B静止,接通电源,让小车A运动,碰撞时撞针插入橡皮泥中,两小车连接成一个整体运动。
4.改变条件重复实验:①改变小车A的初速度;②改变两小车的质量。
[数据处理]
1.小车速度的测量:通过纸带上两计数点间的距离及时间,由v=计算。
2.验证的表达式:m1v1=(m1+m2)v2。
方案四:利用斜槽滚球验证动量守恒定律
[实验器材]
斜槽、小球(两个)、天平、复写纸、白纸、圆规、刻度尺等。
[实验步骤]
1.测质量:用天平测出两小球的质量,并选定质量大的小球为入射小球。
2.安装:按照如图所示安装实验装置。调整固定斜槽使斜槽底端水平。
3.铺纸:白纸在下,复写纸在上且在适当位置铺放好。记下重垂线所指的位置O。
4.单球找点:不放被撞小球,每次让入射小球从斜槽上某固定高度处自由滚下,重复10次。用圆规画尽量小的圆把所有的小球落点圈在里面。圆心P就是小球落点的平均位置。
5.碰撞找点:把被撞小球放在斜槽末端,每次让入射小球从斜槽同一高度自由滚下,使它们发生碰撞,重复实验10次。用步骤4的方法,标出碰后入射小球落点的平均位置M和被撞小球落点的平均位置N,如图所示。改变入射小球的释放高度,重复实验。
[数据处理]
1.小球水平射程的测量:连接ON,测量线段OP、OM、ON的长度。
2.验证的表达式:m1·OP=m1·OM+m2·ON。
误差分析
1.系统误差:主要来源于实验器材及实验操作等。
(1)碰撞是否为一维。
(2)气垫导轨是否完全水平,摆球受到空气阻力,小车受到长木板的摩擦力,入射小球的释放高度存在差异。
2.偶然误差:主要来源于质量m1、m2和碰撞前后速度(或水平射程)的测量。
注意事项
1.前提条件:碰撞的两物体应保证“水平”和“正碰”。
2.方案提醒
(1)若利用气垫导轨进行验证,给滑块的初速度应沿着导轨的方向。
(2)若利用摆球进行验证,实验前两摆球应刚好接触且球心在同一水平线上,将摆球拉起后,两摆线应在同一竖直面内。
(3)若利用两小车相碰进行验证,要注意平衡摩擦力。
(4)若利用平抛运动规律进行验证,安装实验装置时,应注意调整斜槽,使斜槽末端水平,且选质量较大的小球为入射小球。
考法一 实验原理与操作
1.某实验小组做“验证动量守恒定律”的实验。分别设计了图甲、图乙两种实验装置;
(1)若采用图甲所示装置进行实验,为了减小偶然误差,确定小球落点的平均位置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为了保证入射小球离开斜槽末端的速度相同,每次必须从斜槽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滚下;
(2)已知入射小球质量为m1,被碰小球质量为m2(m1>m2),甲同学建议用图甲所示的装置,由水平地板上的白纸与复写纸记录两小球碰撞前后落点的位置,实验中记下了O、M、P、N四个位置,如图甲所示,其中P点是未放小球m2时小球m1被释放后落点的位置,若采用图甲所示装置进行实验,若满足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m1、m2、OM、OP、ON表示),则说明碰撞中动量守恒;乙同学建议用图乙所示的实验装置,用垂直于小球下落轨迹平面的竖直木板及白纸、复写纸记录两小球碰撞前后落点的位置,实验中记下了O、A、B、C四个位置(如图所示),若满足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m1、m2、OA、OB、OC表示),则说明碰撞中动量守恒;这两种方案你认为________(填“甲”或“乙”)较好。
解析:(1)用圆规画一个尽可能小的圆把所有的落点圈在里面,圆心即平均位置,这样可以减小偶然误差;为了保证小球每次到达斜面末端时速度相同,应让小球每次从同一位置由静止滑下;
(2)设落地时间为t,则有:v1=,v1′=,v2′=
而动量守恒的表达式是:m1v1=m1v1′+m2v2′
所以若两球相碰前后的动量守恒,则有:
m1·OM+m2·ON=m1·OP成立;
小球做平抛运动,在竖直方向上:h=gt2,平抛运动时间:t=,
设轨道末端到木条的水平位置为x,小球做平抛运动的初速度:
va=,va′=,vb′=,
如果碰撞过程动量守恒,则:mava=mava′+mbvb′,
代入速度解得:=+;
由于甲实验实验方法简单且数据处理方便,因此甲实验原理更好一些。
答案:(1)用圆规画一个尽可能小的圆把所有的落点圈在里面,圆心即平均位置 同一位置由静止开始
(2)m1OP=m1OM+m2ON =+ 甲
2.某同学用如图1所示的装置“验证动量守恒定律”,实验开始前在水平放置的气垫导轨左端装一个弹射装置,滑块碰到弹射装置时将被锁定,打开控制开关,滑块可被弹射装置向右弹出。滑块甲和滑块乙上装有相同宽度的挡光片,在滑块甲的右端和滑块乙的左端装上了弹性碰架(图中未画出),可保证在滑块碰撞过程中能量损失极小。开始时,滑块甲被弹射装置锁定,滑块乙静置于两个光电门之间。
(1)该同学用游标卡尺测量挡光片的宽度d如图2所示,则d=________ cm。
(2)为使碰撞后两个滑块能够先后通过光电门2,则选用下列哪组滑块能使实验效果更好________。
A.m甲=50 g,m乙=50 g
B.m甲=100 g,m乙=50 g
C.m甲=50 g,m乙=100 g
(3)某次实验时,该同学记录下滑块甲(质量为m甲)通过光电门1的时间为t1,滑块乙(质量为m2)通过光电门2的时间为t2,滑块甲通过光电门2的时间为t3,根据实验器材等测量条件确定误差范围。
①只要等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成立,则可说明碰撞过程中动量守恒;
②只要等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成立,则可说明这次碰撞为弹性碰撞。
(注:以上2个等式必须用题目中所给的字母表示)
解析:(1)游标卡尺的主尺读数为21 mm,游标读数为0.05×9 mm=0.45 mm,则最终读数为21.45 mm=2.145 cm;
(2)为使碰撞后两个滑块能够先后通过光电门2,所以入射滑块不能反弹,所以应用质量较大的滑块去碰质量较小的滑块,故选B项;
(3)滑块经过光电门的速度分别为:
v1=,v2=,v3=。
①设甲的初速度方向为正方向,则由动量守恒定律有:
m甲v1=m甲v3+m乙v2;
代入速度公式则有:m甲=m甲+m乙;
②要保证为弹性碰撞,碰撞前后机械能守恒,则有:
m甲2=m甲2+m乙2;
即m甲2=m甲2+m乙2成立,即说明为弹性碰撞。
答案:(1)2.145 (2)B (3)①m甲=m甲+m乙 ②m甲2=m甲2+m乙2
考法二 数据处理和误差分析
3.用如图甲所示的装置验证动量守恒定律,小车P的前端粘有橡皮泥,后端连接通过打点计时器的纸带,在长木板右端垫放木块以平衡摩擦力,推一下小车P,使之运动,与静止的小车Q相碰粘在一起,继续运动。
(1)实验获得的一条纸带如图乙所示,根据点迹的不同特征把纸带上的点进行了区域划分,用刻度尺测得各点到起点A的距离。根据碰撞前后小车的运动情况,应选纸带上________(选填“AB”“BC”“CD”或“DE”)段来计算小车P的碰前速度。
(2)测得小车P(含橡皮泥)的质量为m1,小车Q(含橡皮泥)的质量为m2,如果实验数据满足关系式______________,则可验证小车P、Q碰撞前后动量守恒。
(3)如果在测量小车P的质量时,忘记粘橡皮泥,则所测系统碰前的动量与系统碰后的动量相比,将________(填“偏大”或“偏小”或“相等”)。
解析:(1)两小车碰撞前做匀速直线运动,在相等时间内小车位移相等,由题图乙所示纸带可知,应选择纸带上的BC段求出小车P碰撞前的速度。
(2)设打点计时器打点时间间隔为T,由题图乙所示纸带可知,碰撞前小车的速度:v=,
碰撞后小车的速度:v′=,
如果碰撞前后系统动量守恒,则:m1v=(m1+m2)v′,即:m1=(m1+m2),
整理得:m1=(m1+m2)×;
(3)在测量小车P的质量时,忘记粘橡皮泥,小车P质量的测量值小于真实值,由p=mv可知,所测系统碰前的动量小于碰撞后系统的动量。
答案:(1)BC (2)m1=(m1+m2)× (3)偏小
4.某同学设计了一个用电磁打点计时器验证动量守恒定律的实验:在小车A的前端粘有橡皮泥,推动小车A使之做匀速直线运动,然后与原来静止在前方的小车B相碰并粘合成一体,继续做匀速直线运动。他设计的装置如图甲所示,在小车A后连着纸带,电磁打点计时器的电源频率为50 Hz,长木板下垫着薄木片以平衡摩擦力。
(1)若已测得打点纸带如图乙所示,并测得各计数点间距(已标在图上)。A为运动的起点,则应选________段来计算A碰前的速度,应选________段来计算A和B碰后的共同速度(以上均选填“AB”或“BC”或“CD”或“DE”)。
(2)已测得A(包括橡皮泥)的质量m1 = 0.4 kg,B的质量m2=0.2 kg,则碰前两小车的总动量大小为________kg·m/s,碰后两小车的总动量大小为________kg·m/s。
解析:(1)从题图乙中纸带上打点的情况看,BC段既表示小车做匀速运动,又表示小车有较大速度,因此BC段能较准确地描述A在碰前的运动情况,应选用BC段计算A碰前的速度。从CD段打点的情况看,小车的运动情况还没稳定,而在DE段内小车运动稳定,故应选用DE段计算A和B碰后的共同速度。
(2)取A的初速度方向为正方向,A在碰撞前的速度v0== m/s=1.050 m/s,A在碰撞前的动量p0=m1v0=0.4×1.050 kg·m/s=0.420 kg·m/s,碰撞后两小车的共同速度v== m/s=0.695 m/s,碰撞后两小车的总动量p=(m1+m2)v=(0.2+0.4)×0.695 kg·m/s=0.417 kg·m/s。
答案:(1)BC DE (2)0.420 0.417
[例1] 为了验证动量守恒定律(探究碰撞中的不变量),某同学选取了两个材质相同、体积不等的立方体滑块A和B,按下述步骤进行实验:
步骤1:在A、B的相撞面分别装上尼龙拉扣,以便二者相撞以后能够立刻结为整体;
步骤2:安装好实验装置如图甲,铝质轨道槽的左端是倾斜槽,右端是长直水平槽,倾斜槽和水平槽由一小段弧连接,轨道槽被固定在水平桌面上,在轨道槽的侧面与轨道等高且适当远处装一台数码频闪照相机;
步骤3:让滑块B静置于水平槽的某处,滑块A从斜槽某处由静止释放,同时开始频闪拍摄,直到A、B停止运动,得到一幅多次曝光的数码照片;
步骤4:多次重复步骤3,得到多幅照片,挑出其中最理想的一幅,打印出来,将刻度尺紧靠照片放置,如图乙所示。
(1)由图分析可知,滑块A与滑块B碰撞发生的位置在________。
①P5、P6之间 ②P6处 ③P6、P7之间
(2)为了探究碰撞中动量是否守恒,需要直接测量或读取的物理量是________。
①A、B两个滑块的质量m1和m2
②滑块A释放时距桌面的高度
③频闪照相的周期
④照片尺寸和实际尺寸的比例
⑤照片上测得的s45、s56和s67、s78
⑥照片上测得的s34、s45、s56和s67、s78、s89
⑦滑块与桌面间的动摩擦因数
写出验证动量守恒的表达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你写出一条有利于提高实验准确度或改进实验原理的建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步化“新”为“熟”]
1.分析实验目的:验证动量守恒定律。
2.确定实验原理:碰撞后瞬间A、B一起运动的动量如果与碰撞前瞬间A的动量大小相等,则A、B碰撞过程中动量是守恒的。
3.制定数据处理方案:用天平测定滑块A、B的质量m1、m2,利用处理纸带的方法求出碰撞前瞬间滑块A的速度v6,和碰撞后瞬间A、B一起运动的速度v6′,如果满足:m1v6=(m1+m2)v6′,则系统动量守恒。
[解析] (1)由题图可知碰撞位置发生在P5、P6之间或P6处,又由于P6位置滑块速度明显减小,故A、B相撞的位置在P6处,故②正确。
(2)设碰撞前滑块A在P4、P5、P6的速度分别为v4、v5、v6,碰撞后,整体在P6、P7、P8的速度分别为v6′、v7、v8,则v4=,v5=,又v5=,解得碰撞前滑块A速度v6=,同理,碰撞后整体的速度v6′=,需要验证的方程为m1v6=(m1+m2)v6′,将以上两式代入整理得m1(2s56+s45-s34)=(m1+m2)(2s67+s78-s89),故需要直接测量的物理量是A、B两个滑块的质量m1和m2及s34、s45、s56和s67、s78、s89,故①、⑥正确。
(3)提高实验准确度或改进实验原理的建议:
①使用更平整的轨道槽,轨道要平整,防止各段摩擦力不同,滑块做非匀变速运动。
②在足够成像的前提下,缩短频闪照相每次曝光的时间,碰撞时间很短,缩短频闪照相每次曝光的时间,使滑块碰撞位置拍摄更清晰、准确。
③适当增大相机和轨道槽的距离,相机和轨道槽的距离较小时,由于镜头拍摄引起的距离误差增大,应适当增大相机和轨道槽的距离。
④将轨道的一端垫起少许,平衡摩擦力,使得滑块碰撞前后都做匀速运动。
[答案] (1)②
(2)①⑥ m1(2s56+s45-s34)=(m1+m2)(2s67+s78-s89)
(3)见解析(任意一条即可)
[例2] 如图(a)所示,冲击摆是一个用细线悬挂着的摆块,弹丸击中摆块时陷入摆块内,使摆块摆至某一高度,利用这种装置可以测出弹丸的发射速度。
实验步骤如下:
①用天平测出弹丸的质量m和摆块的质量M;
②将实验装置水平放在桌子上,调节摆绳的长度,使弹丸恰好能射入摆块内,并使摆块摆动平稳,同时用刻度尺测出摆长;
③让摆块静止在平衡位置,扳动弹簧枪的扳机,把弹丸射入摆块内,摆块和弹丸推动指针一起摆动,记下指针的最大偏角;
④多次重复步骤③,记录指针最大偏角的平均值;
⑤换不同挡位测量,并将结果填入下表。
挡位 | 平均最大 偏角θ(角度) | 弹丸质量m (kg) | 摆块质量 M(kg) | 摆长l (m) | 弹丸的 速度 v(m/s) |
低速挡 | 15.7 | 0.007 65 | 0.078 9 | 0.270 | 5.03 |
中速挡 | 19.1 | 0.007 65 | 0.078 9 | 0.270 | 6.77 |
高速挡 |
| 0.007 65 | 0.078 9 | 0.270 | 7.15 |
完成下列填空:
(1)现测得高速挡指针最大偏角如图(b)所示,请将表中数据补充完整:θ=________。
(2)用上述测量的物理量表示发射弹丸的速度v=______________。(已知重力加速度为g)
(3)为减小实验误差,每次实验前,并不是将指针置于竖直方向的零刻度处,常常需要试射并记下各挡对应的最大指针偏角,每次正式射击前,应预置指针,使其偏角略小于该挡的最大偏角。请写出这样做的一个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步化“新”为“熟”]
1.分析实验目的:利用冲击摆测出弹丸的速度。
2.确定实验原理:由于mv=(M+m)v′,只要测出弹丸和摆块的质量m、M,再测量出弹丸和摆块一起向上摆的初速度v′,即可由v=求出弹丸的速度。
3.制定数据处理方案:由机械能守恒定律得:(m+M)v′2=(m+M)gl(1-cos θ),解得v′=。
测出摆长l,最大偏角θ,即可求出v′,再由动量守恒定律求得弹丸速度v即可。
[解析] (1)分度值为1°,故读数为22.4(22.1~22.7均正确)。
(2)弹丸射入摆块内,系统动量守恒:
mv=(m+M)v′
摆块向上摆动,由机械能守恒定律得:
(m+M)v′2=(m+M)gl(1-cos θ),
联立解得:v=。
(3)较大的速度碰撞指针,会损失较多的机械能(其他理由,如“摆块在推动指针偏转时要克服摩擦力做功”、“指针摆动较长的距离损失的机械能较多”等,只要合理即可)。
[答案] (1)22.4(22.1~22.7均正确)
(2)
(3)较大的速度碰撞指针,会损失较多的机械能
[例3] 某同学利用打点计时器和气垫导轨做“验证动量守恒定律”的实验,气垫导轨装置如图甲所示,所用的气垫导轨装置由导轨、滑块、弹射架等组成。在空腔导轨的两个工作面上均匀分布着一定数量的小孔,向导轨空腔内不断通入压缩空气,空气会从小孔中喷出,使滑块稳定地飘浮在导轨上,这样就大大减小了因滑块和导轨之间的摩擦而引起的误差。
(1)下面是实验的主要步骤:
①安装好气垫导轨,调节气垫导轨的调节旋钮,使导轨水平;
②向气垫导轨空腔内通入压缩空气;
③把打点计时器固定在紧靠气垫导轨左端弹射架的外侧,将纸带穿过打点计时器和弹射架并固定在滑块1的左端,调节打点计时器的高度,直至滑块拖着纸带移动时,纸带始终在水平方向;
④使滑块1挤压导轨左端弹射架上的弹簧;
⑤把滑块2(左端带有橡皮泥)放在气垫导轨的中间;
⑥先__________________,然后________________,让滑块带动纸带一起运动;
⑦取下纸带,重复步骤④⑤⑥,选出理想的纸带如图乙所示;
⑧测得滑块1的质量为310 g,滑块2(包括橡皮泥)的质量为205 g。
完善实验步骤⑥的内容。
(2)已知打点计时器每隔0.02 s打一个点,计算可知两滑块相互作用以前系统的总动量大小为________kg·m/s;两滑块相互作用以后系统的总动量大小为________kg·m/s(保留三位有效数字)。
(3)试说明(2)中两结果不完全相等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步化“新”为“熟”]
1.分析实验目的:验证动量守恒定律。
2.确定实验原理:滑块1与滑块2发生完全非弹性碰撞,验证m1v1=(m1+m2)v2即可。
3.制定数据处理方案:根据纸带上点迹均匀的部分求出两个匀速运动的速度,并且较大的一个为碰前滑块1的速度,较小者为碰后滑块1、2的共同速度。
[解析] (1)实验时应先接通打点计时器的电源,再放开滑块1。
(2)取滑块1的初速度方向为正方向,相互作用前滑块1的速度v1= m/s=2 m/s,系统的总动量为0.310 kg×2 m/s=0.620 kg·m/s,两滑块相互作用后具有相同的速度v= m/s=1.2 m/s,系统的总动量为(0.310+0.205)×1.2 kg·m/s=0.618 kg·m/s。
(3)存在误差的主要原因是纸带与打点计时器限位孔间有摩擦。
[答案] (1)接通打点计时器的电源 放开滑块1
(2)0.620 0.618 (3)纸带与打点计时器的限位孔间有摩擦
[创新角度归纳]
实验目的的创新 | 1.利用动量守恒、机械能守恒计算弹丸的发射速度。 2.减小实验误差的措施,体现了物理知识和物理实验的实用性、创新性和综合性。 |
实验器材的创新 | 1.利用气垫导轨代替长木板,利用光电门代替打点计时器,提高实验的精确度。 2.利用相对误差评价实验结果。 |
1.利用铝质导轨研究完全非弹性碰撞。 2.利用闪光照相机记录立方体滑块碰撞前后的运动规律,从而确定滑块碰撞前后的速度。 | |
实验过程的创新 | 1.用压缩弹簧的方式使两滑块获得速度,可使两滑块的合动量为零。 2.利用v=的方式获得滑块弹离时的速度。 3.根据能量守恒定律测定弹簧的弹性势能。 |
高考物理一轮复习第6章实验8验证动量守恒定律课时学案: 这是一份高考物理一轮复习第6章实验8验证动量守恒定律课时学案,共9页。
人教版高考物理一轮复习第6章动量动量守恒定律实验8验证动量守恒定律学案含答案: 这是一份人教版高考物理一轮复习第6章动量动量守恒定律实验8验证动量守恒定律学案含答案
高考物理一轮复习第6章动量实验7验证动量守恒定律学案: 这是一份高考物理一轮复习第6章动量实验7验证动量守恒定律学案,共1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