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下册5、太阳系教学设计
展开《太阳系》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太阳系》是教科版小学《科学》六下《宇宙》单元的第五课。教材安排了两大活动:
活动一:认识太阳系,根据太阳系的示意图了解八大行星及它们的排列顺序,让学生收集相关的资料进行交流,形成对太阳系的初步认识;
活动二:建一个太阳系模型,教材提供了太阳系八大行星与太阳的平均距离、赤道直径、自转周期和公转周期等的相关数据,让学生尝试建构太阳系模型,体验太阳系的浩渺及行星的渺小和行星间距离的遥远,建立有关宇宙空间的概念。
学情分析
科学的学习必须建立在学生已有的认识基础之上,以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为生长点,促进学生的科学思维和探究能力不断地向前发展。
1.学生对太阳系的认识是肤浅的。他们对太阳系相关知识的认识有一定的积累,但相对零散,并没有形成系统性的认知,甚至有些是错误的,如有的学生认为太阳系是太阳和地球组成的。
2.学生缺乏对数据的敏感性和处理能力。教材中虽然提供了太阳系八大行星的有关数据,由于数据巨大且学生对数据的敏感性和处理能力显然不够,往往不能从数据的背后去发现蕴含在数据中的有关太阳系的真实情况,更不知如何处理数据,通过处理数据来建立模型,强化认知。
3.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理解力偏弱。小学生的年龄身心特点和认知水平决定了他们以形象思维为主导,而抽象思维相对较弱,对宇宙空间及天体的运行缺乏想象力。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 太阳和围绕它运动的行星、矮行星和小天体组成了太阳系。太阳系是一个较大的天体系统。
2.过程与方法:(1)收集资料认识和了解太阳系。(2)按一定比例对数据进行处理,并在此基础上用一定的材料建立太阳系的模型图。
3.情感,态度,价值观:(1)认识到收集和整理资料,并进行交流,是科学学习的一种方式。(2)学会与他人合作,并能在合作中发挥自己的作用。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知道太阳系中八大行星的排列顺序。
教学难点:通过数据处理,建立八大行星与太阳位置关系的模型图。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课前活动汇报
对于所画的太阳周围的天体进行介绍。
2、提出疑问或给予补充。
二、认识太阳系和八大行星
1、认识太阳系
科学家把以太阳为中心,包括围绕它转动的八大行星,卫星,矮行星,小行星、彗星、流星等组成的天体系统叫作太阳系。(板书)
2、看图了解太阳系的八大行星。
三、了解八大行星距太阳的位置关系
1、思考:以太阳为中心,八大行星和太阳的位置关系。
2、小组讨论。
3、画出想象中的八大行星的排列顺序。
4、处理数据,修正太阳系模型
(大屏幕显示八大行星与太阳的距离的实际数据)我们可以利用数学中的一种方法,将这些数值缩小一定的倍数,将他们按比例缩小4500万万倍,在转化成厘米后得到相应的数据,比较数据的大小,从而得出离太阳由近到远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调整板书)
5、修正模型图
有了这些数据,在纸上重新建立八大行星位置关系的模型图。还需要什么工具?(卷尺)
6、展示模型图并分析
说说你们发现了什么?(1、天王星、海王星离太阳非常远;2、水星、金星、地球离太阳近;3、地球处在刚好适合生命诞生的位置......)
7、提出疑问:你们看这几颗星球怎么叠在一块了?是什么原因?
(出示行星直径)同样按刚才的比例缩小后,你发现什么?(太小了,根本没办法画)怎么办?(扩大倍数)扩大多少(10000倍)结果怎么样?(图纸太小了)
8、有两个科学家做到了,我们一起去看看(视频)
四、总结
1、引导学生思考其他办法建立八大行星与太阳位置关系的模型。
2、观看模型,给予启发。
3、思考:同学们可以在课下继续思考,完成一个相对科学的八大行星模型。
2021学年5、太阳系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2021学年5、太阳系教学设计,共5页。
小学科学5、太阳系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小学科学5、太阳系教学设计,共2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准备,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科学六年级下册5、太阳系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科学六年级下册5、太阳系教学设计,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情景导入,自主探究,交流汇报,汇报总结,知识的延伸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