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5、太阳系教学设计
展开太阳系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
太阳系是以太阳为中心,由八大行星、小行星、卫星、流星、彗星等组成的一个天体系统;八大行星从近到远排列的顺序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2.过程与方法
知道组成太阳系的天体以及八大行星的排列顺序;会运用收集资料的方法来认识和了解太阳系;能对数据、信息按需求进行处理,并在此基础上用一定的材料来建立太阳系的模型;初步建立太阳系是一个较大的天体系统的概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课外能积极地从事信息收集活动;能积极地与同伴一起合作、交流有关太阳系的信息;能创造性地制作太阳系模型;意识到收集、整理和交流资料是科学学习的一种重要方式;意识到太阳系中天体的运动是有规律的并且是可以被认识的。
【教学准备】
太阳系图片、课件、九大行星数据表、八个铁丝制成的支架、橡皮泥等。
【教学过程】
1.认识太阳系。
(1)提出问题:地球在不停的围绕太阳运动,那么还有哪些天体也在不停地围绕着太阳运动呢?
(2)让学生根据收集到的资料和课件出示的材料,针对以下问题进行小组内的整理和交流。
哪些天体在围绕着太阳运动?
这些天体有哪些特点?
它们之间是如何排列的?
(3)小组讨论和交流,资料可以是文字的,也可以用图片形式展示交流。
(4)教师展示自己收集的资料做补充。(根据课件的材料)
(5)小结:太阳系是以太阳为中心,由八大行星、小行星、卫星、流星、彗星等组成的一个天体系统。
2.建立太阳系模型。
(1)提出任务:建一个太阳系模型。
(2)讨论:建立太阳系模型,需要了解太阳系的哪些数据?
(3)提供八大行星的数据资料,阅读资料。
(4)交流从数据资料中获得的信息。
(5)讨论:如何利用数据资料建立模型?制作过程大致是怎样的?需要哪些材料?
(6)教师提示:按比例缩小各天体间的距离;按比例缩小各天体的大小。
(7)学生计算。
(8)部分操作:
在桌面上用支架排列出各天体的距离。
根据各行星的直径,初略地用橡皮泥搓出大小不同的各行星。
将行星插在支架上。
(9)思考:假如太阳的直径缩小为14厘米,那么模型中的各行星的距离和大小是怎样的?
(10)根据假设计算。
(11)集体在操场上完成太阳系模型的建立。
(12)交流在建造模型过程中的体会。
3.课堂练习
完成课件中的练习题。
4.总结
学生谈在本节课中学习的体会和收获。
2021学年5、太阳系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2021学年5、太阳系教学设计,共5页。
小学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下册5、太阳系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小学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下册5、太阳系教学设计,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导入,认识太阳系和八大行星,了解八大行星距太阳的位置关系,总结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小学科学4、日食和月食教案: 这是一份小学科学4、日食和月食教案,共7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准备,教学过程设计,教学评价设计,设计特色简述,板书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