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饮酒(其五)教学ppt课件
展开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饮酒(其五)教学ppt课件,共22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写作背景,诗词诵读,疏通简析,2分心远悠然,本诗主旨,中考典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陶渊明,东晋诗人, 名潜,字元亮,谥号靖节,人称靖节先生,自称五柳先生,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开创山水田园派,并将其推向高峰。和山水诗的鼻祖——南朝宋的谢灵运合称“陶谢”。主要作品《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记》、《归园田居》、《饮酒》
东晋末年,社会黑暗,风气污浊,很多人不择手段追名逐利。陶渊明做过几任小官,因为官场不满,辞去官职,归隐田园,过着怡然自得,闲适俭朴的生活。《饮酒》大约写于他归隐田园二十年左右。这组诗共20首,以这一首的格调最为闲雅有致。写诗人如何从大自然里悟出人生的真正意义,获得恬静的心境。
要求:1、读准字音 2、读出节奏
饮酒 晋·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 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我在喧嚣扰攘的尘世建造房舍,却听不到车马的喧闹。
1.请从这首诗中选出你最喜欢的诗句写下来,并简要分析诗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2.有人说“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一句写出了门庭冷落的景象,表现出诗人的孤独与寂寞。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请谈谈你的看法。
简析:诗人虽身居闹市,却听不到车马的喧闹声,表达了诗人内心宁静,脱离尘俗的思想感情。
不同意。这一句是写诗人虽身居闹市,却远离俗世,不受世俗烦扰,表达了诗人陶醉于自然,恬淡愉悦的心情。(言之成理即可)
3. 判断下面说法正误。①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一叙一转,写出了一种闹中取静的闲适之美。( )② 本诗首句交代诗人隐居之地乃是众人聚居之地。( )③此诗是诗人归隐田园后写的一首抒情小诗,其中“心远”二字指诗人心中远离草庐。( )④“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写诗人虽身居闹市,但门庭冷落,表现出诗人的孤独与寂寞。( )
3.既然生活在人来人往的环境中,为什么“而无车马喧”?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4.既然“结庐在人境”为何没有“车马喧”,请用诗中句子作答。
① “车马喧”并非指平时老百姓来来往往干活的车马发出的喧闹声,而应指“达官贵人的高车骏马”,也代表着官场繁琐的应酬和功利性极强的交往。诗人归隐田园后,虽身处 “人境”,但没有了这样的烦恼,所以说“而无车马喧”。②表现了诗人脱离尘俗,安适愉悦的心境。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1.“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运用哪种修辞?写出了哪些内容?2. 判断下面说法正误。“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一问一答,写出了一种超尘脱俗的操守之美。(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运用了设问的修辞方法,反映了诗人超凡脱俗、毫无名利之念的精神世界。( )
问我如何能做到这样?心灵远离了尘俗,所居之处自然变得僻静了。
设问。在一问一答中回答了“无车马喧”的原因。“心远”一词表现了诗人淡泊名利的人生态度。
运用设问的修辞手法,自问自答,揭开了虽身处“人境”却“无车马喧”的谜底,表明因为自己心情闲适,心志高远,所以居所也就自然会偏僻安静。
3.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自己在东边的篱笆下采菊花,闲适淡泊,猛然抬头喜见南山。
1.“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能否改为“望”字?为什么?2. 判断下面说法正误。
“见”,是无意间的看到,表现的是一种悠然自得的心态,表现的是作者淡然的心态。而“望”则表现的是有目的有意识的看,与本诗写作的背景以及作者的心情相悖,不能表达作者闲适淡泊的心境。
①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一实一虚,写出了一种超越时空的空灵之美。( )②“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写出了诗人看到南山美景时的随意与自然,表现出了诗人悠然恬静的心境。( )
3. “悠然见南山”中的“悠然”一词写出了诗人怎样的心境?4.诗中表达诗人心境高远、自由闲适、恬淡惬意的词语是“ ”和“ ”。(2分)
“悠然”写出了诗人那种恬淡、闲适的心情(2分)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傍晚山间的云气越发美好,成群的鸟儿结伴飞回山林。
1.请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所展现的画面。2.从表现手法角度赏析这两句。
太阳下山了,南山笼罩在升腾的云气之中,显得非常美丽。外出觅食的鸟儿,呼朋引伴,成群结队地飞回山林。
采用象征的手法,以“飞鸟”象征“自己” 表现了诗人归隐田园的自在心境。
3. 判断下面说法正误。“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一静一动,写出了一种暮鸟飞还的温馨之美。( )“山气日夕佳”一句在诗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紧承上句,点名南山的暮景,引出下句的飞鸟结伴归林。( )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在这中间蕴含着生命的真谛,想要分辨清楚,却不知怎样表达。
1.“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陶渊明领会到的“真意”是什么?2. 判断下面说法正误。①全诗热情讴歌了闲适、宁静的田园生活,而结句“欲辩已忘言”则表明了诗人隐居生活的迷惘状态。( )②“此中有真意”中的“真意”与《归园田居(其三)》中“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的“愿”指的都是自然之趣和人生真谛。( )③“此中有真意”的“此中”,指的是幽美淡远的“景”和悠然自得之“情”。( )3.以哲理句结尾,含蓄地表现了诗人陶醉自然、物我两忘的境界。
“真意”指自然之趣、人生真谛。“人生真谛”:辞官归隐,享受田园之乐的隐居生活。
本诗融情入景,描写了物我合一的场景,表达了诗人对闲适恬淡的田园生活的喜爱和对世俗喧嚣的厌恶。
1.请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诗句“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所展现的画面。(3分)2.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概括。(2分)3.关于陶渊明《饮酒》(其五),苏东坡这样评述:“因采菊而见山,境与意会,此句最有妙处。近岁俗本皆作‘望南山’,则此一篇神气都索然矣。”你怎么理解苏东坡的这段话?谈谈你的想法。
表达了诗人对闲适恬淡的田园生活的喜爱和对世俗喧嚣的厌恶。
苏东坡认为,陶渊明在东篱采菊,无意间一抬头,南山映人眼帘,一个“见”字写出了一种无意得之、悠然忘我的心境,与全诗营造的闲远散淡的氛围是吻合的;而“望”相比于“见”,更有目的性,更像是有意为之,破坏了诗歌自然而然、浑然天成的意境,因此说“作‘望南山’,则此一篇神气都索然矣”。
【湖北随州】(一) 阅读下列古诗,完成诗后题目(6分)14.既然“结庐在人境”为何没有“车马喧”,请用诗中句子作答。 (1分)15.“悠然见南山”中的“悠然”一词写出了诗人怎样的心境?(2分)16.能否把“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改为“望”字?为什么?(3分)
14.心远地自偏(1分)15.“悠然”写出了诗人那种恬淡、闲适的心情(2分)16.不能。“见”表现的不是诗人对山的有意观望,而是在采菊时山的形象无意中映入眼帘的状态。(3分)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饮酒(其五)集体备课课件ppt,文件包含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6单元25《诗词五首》第1课时PPT课件pptx、春望mp3、饮酒其五mp3等3份课件配套教学资源,其中PPT共53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0-2021学年饮酒(其五)教案配套课件ppt,共13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合作探究,名句赏析,诗的主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语文八年级上册饮酒(其五)教课ppt课件,共22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陶渊明,我预习了,诵读感受韵律美,相与还,合作讨论,风景美,生活闲,拓展延伸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