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学年第3节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随堂练习题
展开
这是一份2021学年第3节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随堂练习题,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填空题,实验题,简答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单选题
1.如图所示的光路图正确的是( )
A.光射到镜面反射B.光从空气射入玻璃
C.凸透镜对光的作用D.平面镜成像原理
2.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将点燃的蜡烛放在距凸透镜30cm处,在透镜另一侧距透镜15cm处的光屏上得到烛焰清晰的像。若把点燃的蜡烛放在距凸透镜15cm处,则移动光屏( )
A.能承接到倒立、缩小的实像B.能承接到倒立、放大的实像
C.不能承接到像D.距透镜15cm处才能承接到清晰的像
3.如图是人脸识别取款机,它通过摄像机的镜头成像。人看摄像头,后输入手机号、取款金额、密码,自动吐钞,拿走现金。若镜头焦距为10cm,下面说法错误的是( )
A.该摄像机镜头相当于凸透镜
B.镜头所成的像是一个正立缩小的实像
C.这种镜头对光线有会聚作用
D.为了能形成清晰的像,人脸到镜头的距离应大于20cm
4.目前,移动支付已经进入“刷脸时代”,消费者面对摄像头(相当于凸透镜),系统自动拍照,扫描面部特征,确认身份信息后,即可完成交易。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人脸通过摄像头成像是利用了光的直线传播
B.摄像头成像特点与照相机相同
C.“刷脸”时,面部经摄像头成正立缩小的实像
D.“刷脸”时,面部应位于摄像头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
5.以下是学习了“平面镜成像”和“凸透镜成像”的知识后,总结出的关于像的一些特点,其中正确的是( )
A.有些虚像可以用光屏承接B.像的大小都与物体到镜的距离有关
C.实像不是放大的就是缩小的D.实像一定能用光屏承接
6.下列光现象中属于光的反射的是( )
A.猫在镜中的像
B.水中的筷子弯折
C.水杯的影子
D.手机相机拍照
7.下列现象中,与小孔成像的原理相同的是( )
A.屏幕上的“手影”
B.海市蜃楼
C.露珠下的叶脉
D.水中的“倒影”
8.如图所示,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小明选用焦距为10cm的凸透镜,他将凸透镜固定在40cm刻度处,点燃的蜡烛放置在25cm刻度处,光屏移到如图所示的位置时恰好出现清晰的像,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将蜡烛向左移动5cm,光屏应同时向左移动5cm才能呈现蜡烛清晰的像
B.将蜡烛向右移动10cm,光屏应同时向右移动10cm才能呈现蜡烛清晰的像
C.将蜡烛向左移动10cm,光屏应同时向左移动到60cm刻度处才能呈现蜡烛清晰的像
D.将蜡烛向左移动15cm,光屏应同时向左移动15cm才能呈现蜡烛清晰的像
9.“中国天眼”开放运行第一年,成果入选《自然》十大科学发现,并于2021年4月将正式对全球科学界开放而受到全球热切关注。下列对“中国天眼”的相关物理知识的描述,正确的是( )
A.“中国天眼”相当于一个巨大的凹面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
B.“中国天眼”相当于一个巨大的凹面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
C.“中国天眼”的作用就相当于人的眼睛,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D.“中国天眼”的作用就相当于投影仪,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10.下列各种成像①小孔成像②平面镜成像③投影仪成像④照相机成像⑤放大镜成像中,成的是实像的一组是( )
A.①③④B.②③④C.①④⑤D.②③⑤
11.如图所示,关于远视眼的形成和矫正方法,正确的是( )
A.①③B.②④C.①④D.②③
12.如图所示,东东将蜡烛、凸透镜(f=10cm)、光屏依次摆放在光具座上,光屏上成清晰的烛焰像,然后进行了如下的判断和操作(每次操作均在图基础上),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根据图中凸透镜成像原理可制成投影仪
B.将蜡烛放在46cm刻度线处,移动光屏,光屏上成正立放大的烛焰像
C.东东把一副老花镜放在蜡烛和透镜之间,只向左移动光屏,可再次成清晰的烛焰像
D.蜡烛和光屏位置不动,将凸透镜移至30cm刻度线处,光屏上可得到清晰等大的像
二、填空题
13.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时,实验进行一段时间后,蜡烛变短,像会出现在光屏的_______方.为使像回到光屏中央,合理的操作是_______或__________.
14.如图所示,一束平行光经过凸透镜后,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由此可知,凸透镜对光有________________作用,它的焦距 是_____________ cm,用该透镜距离报纸 8cm 看报纸上的字,看 到的是__________放大的像(选填“正立”、“倒立”)。
15.投影仪能将文字和图像等信息投射到屏上,其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屏上出现的文字相对于投影仪内部发光元件产生的“文字”是一个__立放大的像。若需让屏上的文字变大,应将镜头适当__(选填“靠近”或“远离”)发光元件。
16.分别通过凸透镜和凹透镜靠近书本观察文字,发现通过________透镜看到的文字是缩小的。生物课上常用的显微镜能对微小物体进行高倍放大,它利用两个焦距不同的凸透镜分别作为物镜和目镜,通过目镜所成的像是放大的________(选填“实”或“虚”)像。
17.疫情期间,要求大家进入公共场合时,戴口罩量体温。熔喷布是口罩的核心材料,生产时,由喷丝孔挤出液态聚丙烯,通过高速空气流对其进行牵伸,再经______(填物态变化)形成超细纤维,组合成布。体温计水银柱较细,难以读数,因此体温计外部设计成凸起的弧形玻璃面,透过弧形玻璃面能看到水银柱的______(填“实”或“虚”)像。
三、实验题
18.如图所示为“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装置。
(1)实验前老师为同学们准备了焦距分别为10cm和30cm的两个凸透镜,为了顺利完成实验,你应该选择焦距为___________cm的凸透镜;某同学将蜡烛、凸透镜、光屏依次放在光具座上,点燃蜡烛并调整烛焰、凸透镜、光屏三者的中心在同一高度。
(2)将点燃的蜡烛和光屏分别放在如图所示的位置,此时光屏上呈现了烛焰清晰的像,像的性质是倒立的___________(选填 “放大”或“缩小”)的实像,___________(选填“照相机”、“投影仪”或“放大镜”)就是根据这一原理工作的;如果此时将蜡烛和光屏对调,光屏上___________(选填“能”或“不能”)呈现烛焰清晰的像。
19.凸透镜的焦距可以在阳光下用刻度尺来测量,如图所示,小明同学为了探索凸透镜的焦距跟什么因素有关,他做了实验,根据表格中记录的数据,回答下列问题:
(1)此实验运用了___________研究问题。
(2)比较实验___________与___________,得出结论:同材料、同直径,凸透镜厚度越厚,凸透镜焦距越小。
(3)比较实验___________与___________,得出结论:同材料、同厚度,凸透镜直径越大,凸透镜焦距越大。
(4)比较实验2与4,得出结论:___________。
四、简答题
20.给你一个凸透镜,怎样粗略地测出它的焦距?请写出一种方法.
21.照毕业像时,小红同学发现摄影师在学生前面某位置观察“取景”,又带着照相机向学生移近一些,并适当伸缩镜头后才拍照,请你用学过的物理知识解释照相机向学生移近的目的是什么?
22.太阳比地球大得多,而我们看到它还没有一个脸盆大,这是为什么?
23.小明同学用镜头焦距为10cm的普通照相机给小芳同学拍照,按快门时不小心将中指的指尖触摸到镜头一小部分,这张照片上能不能有小明同学指尖清晰像?请说明理由.
24.有些商品是有使用期限的,酒厂把装酒的生产日期用印章印在商标的背面,贴在酒瓶上,虽然字很小,但透过瓶中的白酒仍能清晰的看到日期,这是为什么?
实验次数
1
2
3
4
凸透镜厚度
1cm
0.5cm
0.5cm
0.5cm
凸透镜直径
4cm
4cm
6cm
4cm
凸透镜材料
玻璃
玻璃
玻璃
塑料
凸透镜焦距
3cm
5cm
8cm
6cm
参考答案
1.A
【详解】
A.根据光的反射规律:入射光线、反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在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故A正确;
B.光从空气斜射入玻璃时发生折射,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图中折射角大于入射角,故B错误;
C.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过凸透镜折射后过焦点,图中折射光线应过凸透镜右侧的焦点,故C错误;
D.依据平面镜成像特点:像和物关于镜面对称,选项中的光路图反射光线没有画出光线的方向,故D错误。
故选A。
2.B
【详解】
将点燃的蜡烛放在距凸透镜30cm处,在透镜另一侧距透镜15cm处的光屏上得到烛焰清晰的像,此时物距大于像距,说明此时凸透镜成的是倒立、缩小的实像。物距满足
像距满足
若把点燃的蜡烛放在距凸透镜15cm处,此时物距为原来的像距,由于光路可逆,此时像距为原来的物距,即此时像距为30cm。此时物距满足
像距满足
此时凸透镜所成的像是倒立、放大的实像。故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3.B
【详解】
摄像机的镜头是一个凸透镜,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是利用u>2f时,凸透镜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原理制成的。凸透镜的焦距是f=10cm,当人脸和摄像头的距离大于二倍焦距,也就是大于20cm时,能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故ACD正确,不符合题意;B错误,符合题意。
故选C。
4.B
【详解】
A.摄像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光经过摄像头成像利用的是光的折射,故A错误;
B.光通过摄像头成倒立、缩小的实像,与照相机的成像特点相同,故B正确;
CD.当u>2f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所以“刷脸”时,面部应位于摄像头两倍焦距之外,故CD错误。
故选B。
5.D
【详解】
A.实像可以呈现在光屏上,虚像不能呈现在光屏上,故A错误;
B.凸透镜成像时,像的大小与物体到镜的距离有关,但平面镜成像时,像的大小与物体到镜的距离无关,故B错误;
C.实像有放大的、缩小的、也有等大的,故C错误;
D.实像一定可以呈现在光屏上,故D正确。
故选D。
6.A
【详解】
A.猫在镜中成像,是平面镜成像,原理是光的反射,故A符合题意;
B.水中的筷子看起来变弯折了,这是光的折射形成的,故B不符合题意;
C.水杯的影子是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故C不符合题意;
D.手机的相机是凸透镜成像,光的折射现象,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7.A
【详解】
A.屏幕上的“手影”,是光的直线传播,小孔成像原理也是光的直线传播,故A符合题意;
B.海市蜃楼是光的折射,故B不符合题意;
C.露珠下的叶脉,是光的折射,故C不符合题意;
D.水中的“倒影”,是光的反射形成的,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8.D
【详解】
如图所示,此时物距为15cm,像距为30cm。
A.将蜡烛向左移动5cm,则此时物距为20cm,为两倍的焦距,此时成等大的像,像距也为20cm,故光屏应同时向左移动10cm才能呈现蜡烛清晰的像,故A错误;
B.将蜡烛向右移动10cm,则此时的物距为5cm,小于1倍的焦距,成的是虚像,光屏无论怎么移动,光屏无法承接,故B错误;
C.将蜡烛向左移动10cm,则此时的物距为25cm,大于两倍的焦距,物远像近,像距应该在一倍焦距和两倍焦距之间,即光屏的刻度需要在50cm—60cm之间,故C错误;
D.将蜡烛向左移动15cm,此时的物距为30cm,根据光路可逆,当物距为30cm时,像距为15cm仍然成像,故光屏应同时向左移动15cm才能呈现蜡烛清晰的像,故D正确。
故选D。
9.B
【详解】
AB.“中国天眼”是利用凹面镜制成的,凹面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故A错误,B正确;
CD.“中国天眼”是凹面镜,当光照到“中国天眼”上时发生反射,而人的眼睛和投影仪都是光的折射形成的实像,故C错误,D错误。
故选B。
10.A
【详解】
小孔成像成的是太阳的实像,平面镜成像利用光的反射成的是虚像,投影仪成像利用了物距小于2倍焦距大于1倍焦距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照相机成像利用了物距大于2倍焦距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放大镜成像利用了物距小于1倍焦距时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故选A。
11.D
【详解】
远视眼是由于晶状体曲度变小,会聚能力减弱,即折光能力减弱,从而使像呈在了视网膜的后方,应佩戴会聚透镜,使光线提前会聚,因此图②能够说明远视眼的成像原理,图③给出了远视眼的矫正方法。
故选D。
12.C
【详解】
A.由图可知,物距大于像距,蜡烛经凸透镜成倒立、缩小实像,是照相机的原理,故A错误;
B.将蜡烛放在46cm刻度线处,此时u=4cm<f,成正立放大的虚像,不能呈现在光屏上,故B错误;
C.把一副老花镜放在蜡烛和透镜之间,由于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若将凸透镜放在光屏和蜡烛之间,光线经凸透镜会聚后,成的像会靠近凸透镜,所以只向左移动光屏可再次成清晰的像,故C正确;
D.蜡烛和光屏位置不动,将凸透镜移至30cm刻度线处,此时u=10cm=f,不成像,故D错误。
故选C。
13.上 将凸透镜向下移动 将光屏向上移动
【详解】
刚开始实验时,烛焰的像是成在光屏的中央的,蜡烛变短后烛焰会向下移,由于光屏上成倒立的像,所以烛焰的像会向上移,出现在光屏的上方;为使像回到光屏中央,可以蜡烛和透镜不动,将光屏向上移动,让光屏的中央去承接像.或者蜡烛和光屏不动,将透镜向下移,使像的位置下移到光屏中央.
14.会聚 10.0 正立
【详解】
[1]由图知,平行光线经凸透镜后会聚到一点,说明凸透镜对光线具有会聚作用;
[2]光屏上得到的最小、最亮的光斑便是凸透镜的焦点,所以焦距为
。
[3]用该透镜距离报纸 8cm 看报纸上的字,满足u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初中沪教版2.3 透镜成像综合训练题,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实验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初中物理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3节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课时训练,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实验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初中物理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五章 透镜及其应用第3节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复习练习题,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实验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