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初中物理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三章 物态变化综合与测试达标测试
展开
这是一份初中物理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三章 物态变化综合与测试达标测试,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填空题,实验题,计算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使用冷暖空调的密闭轿车玻璃上,无论盛夏还是严冬,都有小水珠凝结.实际情况是( )
A. 小水珠总是凝结在窗玻璃的内表面
B. 小水珠总是凝结在窗玻璃的外表面
C. 夏天小水珠凝结在窗玻璃内表面,冬天凝结在外表面
D. 夏天小水珠凝结在窗玻璃外表面,冬天凝结在内表面
2.下列现象中,哪个不是升华或凝华( )
A. 严冬的早晨,可发现玻璃窗的内侧玻璃上有一层“冰花”
B. 入冬后湖面上的水逐渐结冰
C. 用久了的灯泡玻璃壁发黑
D. 给碘加热,会有紫颜色的气冒出,一会儿,盖烧杯的蒸发皿上又有小晶粒出现
3.下列选项中温度值最接近23℃的是( )
A. 健康人的体温
B. 让人感觉舒适的房间温度
C. 江南冬季最冷的室外温度
D. 冰水混合物的温度
4.某同学用一支示数为35.3℃的体温计依次为甲、乙、丙三位身体不适的同学测体温.因粗心,测量过程中,只用酒精简单的消毒,测得的结果依次是:38.2℃、38.9℃、38.9℃,根据测量结果可以推断,一定处在发烧状态的同学是( )
A. 甲、乙、丙
B. 甲、乙
C. 乙、丙
D. 甲、丙
5.如图所示,烧瓶中的水加热至沸腾后移开酒精灯,下列说法:①用注射器往瓶内打气,水继续沸腾;②用注射器往瓶内打气,水停止沸腾;③用注射器往瓶外抽气,水继续沸腾;④用注射器往瓶外抽气,水停止沸腾,上述说法正确的是( )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6.对于蒸发,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
A. 液体的温度越高,蒸发越快
B. 0℃的水不能蒸发
C. 液体表面积越大,蒸发越快
D. 液体表面上空气流动越快,蒸发越快
7.“纳米管温度计”被认定为世界上最小的温度计.研究人员在碳纳米管中充入液态的金属镓,当温度变化时,通过电子显微镜观察金属镓液柱的变化就能读取温度值.这种温度计的测量范围是30℃~490℃,可用于检测电子线路、测定毛细血管的温度等.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碳纳米管温度计”是利用液态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
B. 碳纳米管的体积在30℃~490℃的范围内变化很小
C. 金属镓的体积在30℃~490℃的范围内变化可忽略不计
D. 金属镓的熔点低于30℃,沸点高于490℃
8.下图是海波的熔化图像,从图像中获得的信息正确的是( )
A. 海波的沸点是 48℃;
B. 海波在BC段吸收了热量;
C. 海波在CD段是气态;
D. 6min时海波已全部熔化.
9.利用降温的方法可以分离空气中的氧气、氮气和二氧化碳,已知它们的沸点分别是-183℃、-196℃和-78℃,当温度下降时,首先被分离出来的是( )
A. 氮气
B. 二氧化碳
C. 氧气
D. 无法确定
10.夏天,打开冰箱门,常可看到白雾.其原因是( )
A. 冰箱内原有的水蒸气
B. 冰箱内食物中的水分遇到高温空气后,蒸发形成的水蒸气
C. 空气中的水蒸气降温形成的小冰晶
D. 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形成的小水滴
11.0℃的木块和0℃的铁块( )
A. 木块比铁块冷
B. 铁块比木块冷
C. 冷热程度相同
D. 无法确定
12.下列四个实验中,能够使蒸发加快的是( )
A. 给盛水的杯子加上杯盖
B. 用电吹风把湿头发吹干
C. 将新鲜的蔬菜装入塑料袋放入冰箱冷藏
D. 将用后的墨水瓶盖拧紧
13.游泳运动员刚从水中上岸感觉特别冷,是由于运动员身上的水( )
A. 熔化吸热
B. 汽化吸热
C. 升华吸热
D. 液化放热
14.如图所示,用温度计测温度时正确的使用方法是( )
A.
B.
C.
D.
15.关于“摄氏度”,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 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零摄氏度
B. 一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规定为100摄氏度
C. -18℃就是零下18摄氏度
D. 0℃就是没有温度
二、填空题(共3小题)
16.有一种冬暖夏凉的夹克衣,它在衣料纤维中添加了一种微胶囊物质.人们穿上这种夹克后,气温较高时,微胶囊物质会熔化________而使人体感到凉爽;气温较低时,微胶囊物质会凝固________而使人体感到温暖.(选填“吸热”或“放热”)
17.煮熟饭后掀开锅盖,冒出的“白气”是水蒸气 ______ 成水,此过程要 ______ 热量(选填“吸收”或“放出”).
18.酒精的凝固点是-117℃,它在-115℃时是________ 态,在-120℃时是________ 态.(选填:“固”、“液”或“气”)
三、实验题(共3小题)
19.在探究“固体的熔化特点”实验中,
(1)如图甲所示,是小明根据实验数据作出某物体加热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分析图像可知,该物体的熔点是_________℃,这种物质可能是___________,其熔化过程的特点是____________.在第6min该物质处于__________(选填“固态”、“液态”或“固液共存状态”).
(2)0℃时物质的状态___________(选填“固态”、“液态”、“固液共存状态”或“三者都有可能”)
(3)另一个小组为了使物质更快受热,设置实验装置如图乙所示,你认为该装置存在的不足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在探究海波和蜡熔化规律时,小红记录的实验数据如下表所示,请根据表中的实验数据解答下列问题.
(1)根据上表的实验数据,现已绘制出蜡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图甲),请你在图乙中绘制出海波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
(2)海波和蜡这两种物质中,属于晶体的是________,你判断的依据是________.
21.某固态物体加热后成了液态,随后停止加热让它冷却,并记录温度与时间的变化关系如下表,由于疏忽,有一个温度值读错了,请你分析实验数据并回答:
(1)错误的数据是__________
(2)该物质_________晶体(填“是”或“不是”),其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
(3)写出一条新的发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计算题(共2小题)
22.有一只刻度均匀但不准确的温度计,测冰水混合物时水银柱长度为24mm,测沸水时水银柱长度为88mm,测热水时水银柱长度为46mm,求热水温度的实际值为多少?
23.一支标有0℃~100℃刻度均匀的温度计,将它放在冰水混合物中时示数为6℃,放在l标准火气压下沸水中时示数为86℃.则
(1)该温度计每1小格代表的温度值是多少℃;
(2)用该温度计测一杯温水的温度时示数为26℃,则温水的实际温度是多少℃.
(3)该温度计的测量范围是多少℃.
答案解析
1.【答案】D
【解析】夏天轿车内空气温度低于外界气温,轿车外的水蒸气在温度较低的玻璃上液化成小水珠,附着在玻璃的外表面;
冬天轿车内温度高于外界气温,轿车内的水蒸气在温度较低的玻璃上液化成小水珠,附着在玻璃的内表面.
2.【答案】B
【解析】A、玻璃上的“冰花”,是室内水蒸气遇到温度低的玻璃,在其内表面凝华为冰晶;故A不符题意;
A、湖面上的水逐渐结冰,是水由液态变成固态,是凝固现象;故B符合题意;
C、用久了的灯泡玻璃壁发黑,是灯丝温度升高时会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发生升华现象;当气体遇到冷的玻璃时会直接变成固态,发生凝华现象;故灯丝先发生升华现象又发生凝华现象;故C不符题意;
D、给碘加热,固态碘变成碘蒸气是升华现象,碘蒸气遇到冷的蒸发皿直接变成碘晶体是凝华现象,故D不符题意.
3.【答案】B
【解析】A、健康成年人的体温是37℃左右;
B、让人感觉温度舒适的室温为23℃左右;
C、我国江南地区冬季 的最低气温约为0℃左右;
D、冰水混合物体的温度约为0℃左右(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是0℃).
4.【答案】B
【解析】体温计的正确使用方法是:由于体温计的液柱不能够自动的回到玻璃泡内,使用前观察温度计的示数是否在最低刻度值以下,要在正常体温值以下,否则必须将体温计的液体甩下去.本题由于没有做到先甩再用,测出的结果就不准确,只能根据测量的全过程来判断:甲是准确的、乙的体温高于甲的体温,也是准确的、丙的示数等于乙的示数,可能丙的体温低于或等于38.9℃,所以不能判断丙的体温高低.
5.【答案】C
【解析】烧瓶中的水加热至沸腾后移开酒精灯,水不能继续吸收热量,停止沸腾.
①用注射器往瓶内打气,气体压强变大,水的沸点升高,水不能继续吸热,水将停止沸腾,故①错误,②正确; ③用注射器往瓶外抽气,气体压强变小,水的沸点降低,水继续沸腾,故③正确,④错误;故C正确;
6.【答案】B
【解析】(1)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有:①液体的温度;②液体的上表面积;③液体表面的空气流动速度.因此液体的温度越高,蒸发越快,A正确;液体表面积越大,蒸发越快,C正确;液体表面上空气流动越快,蒸发越快,D正确;
(2)蒸发可以在任何温度下进行,故B错误.
7.【答案】C
【解析】根据题目所给新信息(“碳纳米管温度计”中的液态的金属镓,当温度升高时,管中镓就会膨胀,通过电子显微镜就能读取温度值,这种温度计测量的范围可从30℃到490℃等)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判断即可.
A、测量时是利用金属镓在纳米碳管制成的温度计内受热膨胀,故A正确.
B、这种温度计测量的范围为从30℃到490℃,此范围内纳米管的热胀冷缩要很小才能不影响测量结果,故B正确.
C、金属镓的体积在30℃到490℃之间随温度变化很小,但由于其用于温度计测定温度变化情况,并且通过电子显微镜观察变化读取数值,不能忽略不计;故C错误.
D、“纳米管温度计”是用以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在测量范围内要保证金属镓处于液态,不能凝固和汽化,故D正确.
8.【答案】B
【解析】如图所示,图像上有一段水平线,说明是晶体;水平线对应的温度为该物质的熔点,所以海波的熔点是48℃,选项A错误;在熔化的过程中,晶体吸收热量,但温度保持不变,所以海波在BC段吸收热量,选项B正确;在CD段该物质完全熔化,属于液态,选项C错误;在第6min时海波开始熔化,选项D错误.
9.【答案】B
【解析】从数据中可知,液态氮的沸点最低,则最容易沸腾;而二氧化碳的沸点最高,较难沸腾,相反最容易液化;
所以如果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用降温的办法,从空气中提取这些气体,那么温度下降时首先液化被分离出来的是二氧化碳.
10.【答案】D
【解析】打开冰箱门后,冰箱门附近温度较低,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发生液化现象形成小水滴,即白雾现象.
11.【答案】C
【解析】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温度相同表示它们的冷热程度相同,所以选C.
12.【答案】B
【解析】A、给盛水的饮料瓶加上盖,阻断了空气的流动,会使蒸发减慢,不合题意;
B、用电吹风把湿头发吹干,可加快空气的流动,同时,电吹风吹出的是热风,提高了液体的温度,能够使蒸发加快,符合题意;
C、将新鲜的蔬菜装入塑料袋放入冰箱冷藏,阻断了空气的流动,降低了温度,使蒸发减慢,不合题意;
D、给墨水瓶加盖,阻断了空气的流动,减慢了蒸发,不合题意.
13.【答案】B
【解析】人上岸后,人体表面的水分开始汽化,从人体吸收热量,于是人会感觉冷.
14.【答案】D
【解析】A、观察温度计示数时,视线要与液柱的上表面相平,故该选项错误;
B、温度计的玻璃泡不能与容器底接触,故该选项错误;
C、读数时,视线要与液柱的上表面相平,故该选项错误;
D、玻璃泡全部进入被测液体,并且没有与容器底或容器壁接触,且视线与液柱的上表面相平,符合温度计的使用规则.
15.【答案】D
【解析】摄氏温度是这样规定的:将1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0摄氏度,沸水的温度规定为100摄氏度,在0摄氏度与100摄氏度之间,分成100等份,每一等份就是1摄氏度.故AB正确;用正数表示零上摄氏度,用负数表示零下摄氏度,故-18℃表示零下18摄氏度,故C正确;规定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0℃,故D错误.
16.【答案】吸热;放热
【解析】微胶囊物质熔化时会从人体吸收热量,使人体感到凉爽;微胶囊物质凝固时会向人体放出热量,使人体感到温暖.
17.【答案】液化;放出
【解析】煮熟饭后掀开锅盖,冒出的“白气”是水蒸气遇到周围冷的空气,液化成水形成的,此过程要放出热量.
18.【答案】液;固
【解析】酒精的凝固点是-117℃,在-115℃时,温度高于凝固点,因此是液态;在-120℃时,温度低于凝固点,因此是固态.
19.【答案】(1)0;冰;吸收热量,温度保持不变;固液共存状态;(2)三者都有可能;
(3)物质受热不均匀.
【解析】(1)从图中可知,物质在熔化过程中温度保持0℃不变,所以其熔点是0℃,这种物质可能是冰,在熔化过程中要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
从第4min开始熔化,到第10min结束,因此在第6min物质处于固液共存态;
(2)晶体的温度到达熔点时,刚开始处于固态;中间可能是固液共存状态;最后完全熔化,是液态,因此三种状态都有可能;
(3)将物质放在试管中直接用酒精灯加热会导致物质受热不均匀.
20.【答案】(1)
(2)海波;海波在熔化过程中吸热但保持一定的温度不变,即有一定的熔点.
【解析】(1)将海波熔化时的温度和时间的对应点描出来,用曲线连起来,如下图所示:
(2)给出的数据可以看出,海波这种物质在熔化过程中保持一定的温度不变,即有一定的熔点;而蜡在熔化过程中,温度一直升高,没有一定的熔点.因此,海波是晶体.
21.【答案】(1)69;(2)是;因为在8-12分钟的冷却过程中放热,而温度保持不变,符合晶体的特点;(3)温度高时散热快,温度低时散热慢.
【解析】本题考查了探究晶体凝固的过程的实验.(1)从第8分钟到第12分钟,是物质的凝固过程,温度保持在79℃不变,所以69℃是错误的;(2)由于该物质的凝固过程温度保持不变,故该物质是晶体;(3)从表格中可发现:当物质温度高时,在相同时间内,降温快即散热快;在温度低时,降温慢即散热慢.
22.【答案】解:水银柱24mm时的温度是0℃,88mm时的温度是100℃.所以1mm水银柱表示的温度=热水中水银柱的长度=46mm-24mm=22mm,液体的温度=22mm×℃/mm=34.4℃.答:热水此时的温度是34.4℃.
【解析】冰水混合物的温度是0℃,一个标准气压下沸水温度是100℃.此温度计上用64mm(88mm-24mm)表示0℃~100℃,即1mm表示℃,再根据温度计在热水中的实际长度22mm(46mm-24mm)得出液体的温度.
23.【答案】解:(1)由题意知,当实际温度为0℃时,温度计的示数为6摄氏度,当实际温度为100℃时,温度计的示数为86摄氏度,所以每个小格的温度为:t=℃=1.25℃;(2)所测水的温度为26℃,相当于比0℃高出26-6=20个小格,则实际温度为:t′=1.25℃×20=25℃;(3)当温度计的示数为0摄氏度时,比实际的0℃低了6个小格,所以实际温度为:t1=0℃-1.25℃×6=-7.5℃;当温度计的示数为100℃时,比实际0℃多出了100-6=94个小格,所以实际温度为:t2=1.25℃×94=117.5℃所以温度计的测量范围是:-7.5℃~117.5℃.答:(1)该温度计每1小格代表的温度值是1.25℃;(2)用该温度计测一杯温水的温度时示数为26℃,则温水的实际温度是25℃.(3)该温度计的测量范围是-7.5℃~117.5℃.
【解析】(1)冰水混合物体的实际温度为0℃,1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为100℃,根据温度计的示数求出温度计每个小格代表的实际温度;(2)根据示数,计算出比实际0℃多出多少个小格,从而求出温水的实际温度;(3)计算出示数为0摄氏度时和100摄氏度时的实际温度,从而得出其测量范围.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三章 物态变化综合与测试课后复习题,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填空题,实验探究题,综合应用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初中人教版第三章 物态变化综合与测试课时训练,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填空题,实验探究题,综合应用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1学年第三章 物态变化综合与测试巩固练习,共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填空题,实验探究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