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人教版 (新课标)选修梦游天姥吟留别教学设计
展开1.通过预习,理清诗歌思路。
2.通过诵读及合作探究,赏析梦境,明确梦境特征、描写手法,体会李白的浪漫主义诗风。
3.通过合作探究,把握梦境的深层含义及李白的精神追求。
【教学重难点】
通过诵读及探究,赏析梦境,体会浪漫主义诗风。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策略】
= 1 \* GB3 ①诵读法。关注学生课堂阅读的次数与成效。
②学生自主探究、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
新课程注重学生的主动学习,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因此,本课在教学的设计上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并与实践相结合,通过自己的探索加上教师的引导,使学生的探究一步步走向深入,从中体会到探究的乐趣、诗歌的魅力,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教学过程】
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要来学习一首“特别”的诗。之所以“特别”,是因为这首诗不同于我们以往所学的大部分诗歌,着重描绘现实、过去或者未来,在这首诗中,诗人记述了一次离奇的梦游经历,为我们呈现了一场神奇的梦境。
当然,在我们学过或读过的一些诗歌中,亦会出现一些描绘梦境的句子,让我们来参考: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辛弃疾《破阵子》
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李煜《浪淘沙》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苏轼《江城子》
三种不同的梦境,一种为“英雄的建功立业之梦”,一种为“亡国之君的家国梦”,一种为“有情人的思亲怀远之梦”,梦境不同,但是关于梦境与现实之间的落差是相同的,三者皆是因为情感在现实世界受到压抑、无法实现自己心中所想,将一种美好的期待在梦中呈现。
明确:梦境的作用:梦可以超越时空,便于抒发感情。潜意识中受压抑的精神、情感可以借梦来表现出来。
那么李白又借这次游天姥山的梦境,寄托了什么情感?让我们走进《梦游天姥吟留别》。
预习检测,理清思路:
回顾导学案中的三个过渡句:
入梦的原因是: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现实转入梦境的过渡句是:
“我欲因之梦吴越。”
梦境转入现实的过渡句是:
“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由此,我们可以理清诗歌思路:
第一段:梦游之由(起)
第二段:梦游之见(景)
第三段:梦游之叹(吟)
诵读探究,走进梦境
梦游之因
问1:天姥山究竟有何特征,使得诗人对其向往无比?
自主阅读第一段,明确重点词意义;明确天姥山特征,并研读相关诗句,说说是如何表现这种特点的。
生:特征——神奇、高大
神奇——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
由瀛洲这座虚幻的仙山,引出天姥山,二者都具神奇缥缈的特征。以虚衬实(衬托)
高大——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通过对比、夸张、衬托的手法,写出天姥山之高大。
正是这样的特征勾起诗人的游览热情
梦游之境
任务:诵读第二段,以小组为单位,选择某一段梦境描写,从景物(场景)的内容、意境、技巧、语言等方面赏析。
示例:诗人先写镜湖月色(平静宁谧),又写剡溪水猿,一句“渌水荡漾清猿啼”从视觉与听觉的角度,以动衬静,绘出此处清冷寂静之特点。
生自由分享。
明确:
梦游之叹
问:诗人醒来后的感觉如何?
生:“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诗人生出无尽的留恋、惋惜。并以此点明的世间万事实则都如梦境一般转瞬即逝,不可复得。
问:在此种情感基础上,诗人生发了何种感叹?
生:离别之不舍
生:“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能看出诗人“且行且乐、求仙问道、不事权贵、潇洒豁达”的人生追求。
梦境探究
李白描写这个梦境究竟想表达什么心声?结合诗歌内容和写作背景,说说你的看法。
生自由发言,发言大概率会围绕“梦境是诗人理想自由世界的象征”这一观点。
明确:
所谓梦游,其实就是精神的遨游。诗中所描绘的梦游所历之境,或惊心动魄、光明璀璨,或缤纷热闹、自由浪漫,虽境界层出不穷,变化倏忽,但对诗人来说,都是精神上的自由与解放,即便是“列缺霹雳,丘峦崩摧”那样的险境,也是精神上的一种快意历险。而梦境最后所历仙境,则更是精神自由遨游所遇的最高境界。正因为经历了如此怡情悦性,惊心动魄的精神遨游,他才能发出“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这样的呼声。从这个意义上说,末二句正是“梦游”的必然逻辑发展和自然归宿。
刘学锴《唐诗选注评鉴》
亦有人认为“梦境是宫廷生活的一种投射”。理由:
诗人梦境的第一个层次:“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渡镜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飞”“送”两字先后运用了夸张和拟人的手法,生动地表现了诗人梦游路上那种急切、兴奋、轻快、神往的心情。这种心情恰恰是诗人被唐玄宗召入宫中任供奉翰林的写照。
“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为诗人梦境的第二个层次。“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步态何等潇洒!“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景象何等壮观,不正是李白由布衣而卿相,青云直上志得意满的反映吗?
“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为梦境的第三个层次。梦中诗人对山中美景流连忘返不觉天色已晚。现实中李白本以为陪侍皇帝左右,自己“济苍生,安黎元”的理想就要实现了。可忽然发觉,“济苍生,安黎元”又是多么渺茫,自然是“忽已暝”。
“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开”为梦境的第四个层次。日间畅游天姥山之后,深夜再次来临时的景物特征,显得阴森恐怖。传来“熊咆龙吟”之声,如万钧雷霆,瀑布轰鸣,深林为之战栗,层峦因此震惊。那么此时此刻,人何以堪?恐怕早已是毛发俱耸、魂飞魄散了。现实中的李白处于什么境况呢:满怀壮志不得酬的苦闷和压抑与日俱增,加上放浪形骸,对朝中那些只会吹嘘拍马又仗势欺人的权贵深表蔑视,并经常调侃嘲笑他们,这使他在当职期间树敌不少。这正是一段不愿回首的过往。
以上观点呈现视学生分享情况呈现参考。
重读诗歌,感受情感
拓展阅读,余音不绝:
侠客行
李白
赵客缦胡缨,吴钩霜雪明。
银鞍照白马,飒沓如流星。
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
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
寻李白
余光中
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
余下三分啸成剑气,
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
作业:
就《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梦境描写或文中体现出的李白的精神世界,写一篇800字左右的文学短评。
板书设计:
梦游天姥吟留别
李白
时间:月夜——清晨——白昼——黄昏;
空间:山脚——山顶
情感:蔑视权贵、敢于反抗、向往自由、追求乐土景物(场景)
特征(意境)
手法\语言特色
镜湖月色
平静宁谧
谢公宿处、绿水清猿
清冷寂静
视听结合、以动衬静
半壁:海日、天鸡
壮美雄奇
视听结合、夸张
熊咆龙吟、岩泉震响
壮观恐怖
夸张、拟人
乌云黑沉、水波摇荡
阴郁深沉
对偶、叠词、虚词
霹雳雷鸣、山崩地裂
壮观浩荡
短句
山门打开、神仙降临
耀眼夺目
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第五单元 《庄子》选读鹏之徙于南冥教案及反思: 这是一份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第五单元 《庄子》选读鹏之徙于南冥教案及反思,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复习,简介庄子,新授《鹏之徙于南冥》,出示原文,大意,指名学生读,布置作业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语文选修7、儒林外史教案: 这是一份语文选修7、儒林外史教案,共4页。
高中语文人教版 (新课标)选修7、儒林外史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版 (新课标)选修7、儒林外史教学设计,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