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七年级数学上册同步培优(苏科版)专题06 有理数中数轴上的动点问题(1)(解析版)
展开专题06 《有理数》中数轴上的动点问题(1)
(满分120分 时间:60分钟) 班级 姓名 得分
一、解答题:
1. 如图:在数轴上A点表示数a,B点示数b,C点表示数c,b是最小的正整数,且a、b满足|a+3|+(c-9)2=0.
(1)a=______,b=______,c=______;
(2)若将数轴折叠,使得A点与C点重合,则点B与数______表示的点重合;
(3)若点A、点B和点C分别以每秒2个单位、1个单位长度和4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在数轴上同时向左运动,假设t秒钟过后,A、B、C三点中恰有一点为另外两点的中点,求t的值;
(4)若点A、点B和点C分别以每秒2个单位、1个单位长度和4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在数轴上同时向左运动时,小聪同学发现:当点C在B点右侧时,m⋅BC+3AB的值是个定值,求此时m的值.
【答案】-3 1 9 5
【解析】解:(1)∵|a+3|+(c-9)2=0,
∴a+3=0,c-9=0,
解得a=-3,c=9,
∵b是最小的正整数,
∴b=1;
故答案为:-3,1,9.
(2)点A与点C的中点对应的数为:-3+92=3,
点B到3的距离为2,所以与点B重合的数是:3+2=5.
故答案为:5.
(2)t秒后,点A、B、C的表示的数分别为:-3-2t,1-t,9-4t,
由中点公式得:AB、AC、BC的中点分别为:-2-3t2,6-6t2,10-5t2,
由题意得:-2-3t2=9-4t,则t=4,
6-6t2=1-t,则t=1,
10-5t2=-3-2t,则t=16,
故:t的值为4或1或16;
(3)m⋅BC+3AB=m(9-4t-1+t)+3(1-t+3+2t)
=8m+12+3t(1-m),
故:当m=1时,m⋅BC+3AB为定值20.
(1)利用|a+3|+(c-9)2=0,得a+3=0,c-9=0,解得a,c的值,由b是最小的正整数,可得b=1;
(2)先求出对称点,即可得出结果;
(3)①B为中点时AB=BC,②A为中点时AB=AC,③C为中点时,BC=CA;
(4)m⋅BC+3AB的值是个定值,可见它们之间的距离和与t无关,即含t的式子的系数和为0.
本题主要考查了数轴及两点间的距离,解题的关键是利用数轴的特点能求出两点间的距离.
2. 如图,点O为数轴上的原点,点A、B分别为数轴上两点,对应的数分别为a、b,已知a=10,AB=3AO.
(1)若动点P从点O出发,以1个单位长度/秒的速度沿数轴正方向匀速运动,同时动点Q从点B出发以v个单位长度/秒的速度沿数轴负方向匀速运动,经过8秒时,PQ=16.求v的值;
(2)若动点P从点O出发,以34个单位长度/秒的速度沿数轴正方向匀速运动,当点P运动到线段AB上时,分别取OP、AB的中点E、F,若3mOB-2nAPEF是定值(其中m,n为常数),试求m与n的等量关系;
(3)若x是数轴上的任意数,代数式|x|+12|x-2|+13|x-3|+14|x-4|+|x-5|+2|x-6|的最小值为c,其在数轴上对应点记为点C.动点M、N分别从点C、B同时出发,以各自的速度在C、B之间做匀速往返运动,其速度分别为3个单位长度/秒、1个单位长度/秒,当他们第三次在点D处相遇时,请直接写出此时点D在数轴上对应的数.
【答案】解:(1)因为OA=10,AB=3AO,所以AB=30,b在数轴上对应的数是40.
P、Q相遇前,即P在Q的左边:
PQ=16,P、Q运动的路程和为OP+QB=40-16=24,两个动点的速度和为24÷8=3,ν=3-1=2.
P、Q相遇后,即P在Q的右边:
P、Q运用的路程和为40+16=56,两个动点的速度和为56÷8=7,ν=7-1=6.
(2)假设P点运动了t秒,则P对应的点为34t,AP=34t-10.
因为E、F是OP、AB的中点,所以E点对应的数是38t,F点对应的数是25,EF=25-38t.
因为3mOB-2nAPEF=120m+20n-32nt25-38t是定值,所以可以设此定值为K.
120m+20n=25K,32n=38K,解出n=14K,m=23n.
(3)C是代数式x到0、2、3、4、5、6的距离的和的最小值,因此可以通过绝对值的化简找到最小值对应的X和C.
当x=5是,代数式的最小值为9512,则C对应的数是9512.
因为M、N的速度分别是3和1,所以运动的路程比为3:1.
因为CB=40-9512=30712,所以第三次相遇时,M、N运动的路程和是3倍的CB长.
3×30712×14=36716,40-36716=27316.
所以D对应的数为27316.
【解析】(1)根据题意可得OA=10,AO=30,OB=40,分相遇前相距16和相遇后相距16列出方程求解即可;
(2)设运动时间为t,则可求出OP的值,用含有t的代数式表示出题目中的关系,再通过解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出m、n;
(3)绝对值的化简的几何意义,从而确定当x=5时,对应的值最小;M、N运动路程之比等于速度之比3:1,通过画线段图,可以确定第一次相遇时候在CB段,离B点的14处,第二次是追击类,相遇时候在CB的中点,第三次在CB离C点的14处,总共运动的路程和为3CB.
此题难度较大,考查了学生数形结合能力、分析能力.
3. 在数轴上点A、C表示的数分别为a、c.且a、c满足(a+4)2+c-2=0.
(1)a=_____,c=_____;
(2)若点P为数轴上一动点,其对应的数为x.
①代数式x-a+x-c的最小值为_________;
②数轴上是否存在点P,使点P到点A、C的距离之和为10?若存在,请求出x的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3)已知数轴上点B对应的数为-2,点A、B、C在数轴上运动,若点A以每秒m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左运动,同时点B和点C分别以每秒1个单位长度和5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右运动,设运动时间为t秒.当m为何值时,BC-AB的值不会随着时间t的变化而改变⋅并求此时BC-AB的值.
【答案】解:(1)-4;2;
(2)①6;
②由①知,点P不可能在A,C之间,
当点P在点A的左侧时,则-4-x+2-x=10,
解得:x=-6,
当点P在点C的右侧时,则x-(-4)+x-2=10,
解得:x=4,
综上,存在点P,使点P到点A,C的距离之和为10,且x的值为-6或4;
(3)运动t秒后,点A,B,C表示的数分别为:-4-mt,-2+t,2+5t,
则BC=(2+5t)-(-2+t)=4t+4,
AB=(-2+t)-(-4-mt)=mt+t+2,
所以BC-AB=(4t+4)-(mt+t+2)=(3-m)t+2,
由题意得:3-m=0,即m=3,
此时,BC-AB=2,
所以,当m=3时,BC-AB的值不会随着t的变化而改变,此时BC-AB=2.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了数轴、绝对值、非负数的性质,熟练掌握相关知识是解题的关键.
(1)根据非负数的性质即可求解;
(2)①利用绝对值的意义即可求解;
②由①知,点P不可能在A,C之间,分当点P在点A的左侧时和当点P在点C的右侧时,分别求解即可;
(3)运动t秒后,点A,B,C表示的数分别为:-4-mt,-2+t,2+5t,表示出BC,AB,由题意得:3-m=0,即m=3,即可求解.
【解答】
解:(1)根据题意可得a+4=0,c-2=0,
∴a=-4,c=2,
故答案为-4;2;
(2)①由(1)可得,|x-a|+|x-c|=|x+4|+|x-2|,
又|x+4|表示P到-4的距离,|x-2|表示P到2的距离,
∴|x+4|+|x-2|的最小值为6,
故答案为6;
②见答案;
(3)见答案.
4. 如图,在数轴上A点表示数a,B点表示数b,C点表示数c,b是最小的正整数,且a、c满足|a+2|+(c-7)2=0.
(1)a= ,b= ,c= ;
(2)若将数轴折叠,使得A点与C点重合,则点B与数 对应的点重合;
(3)若点A、B、C是数轴上的动点,点A以每秒1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左运动,同时,点B和点C分别以每秒2个单位长度和4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右运动,点A与点B之间的距离表示为AB,点B与点C之间的距离表示为BC,那么3BC-2AB的值是否随着运动时间t(秒)的变化而改变⋅若变化,请说明理由;若不变,求出其值.
【答案】解:(1)∵|a+2|+(c-7)2=0,
∴a+2=0,c-7=0,
解得a=-2,c=7,
∵b是最小的正整数,
∴b=1.
(2)∵(7+2)÷2=4.5,
∴对折点对应的数为7-4.5=2.5,
∵2.5+(2.5-1)=4,∴点B与数4对应的点重合.
(3)不变.
∵AB=t+2t+3=3t+3,BC=2t+6,
∴3BC-2AB=3(2t+6)-2(3t+3)=12,
∴3BC-2AB的值不随运动时间t(秒)的变化而改变.
【解析】略
5. 利用数轴解决下列问题:
(1)在数轴上若点A表示的数是3,点B表示的数是5,则A、B两点之间的距离为______ ,在数轴上若点C表示的数是5.5,点D表示的数是-2,则C、D两点之间的距离为______ ;结合数轴求得|x-1|+|x+3|的最小值为______ ,取得最小值时x的取值范围为______ ;
(2)如图,动点A从原点出发向数轴负方向运动,同时动点B也从原点出发向数轴正方向运动,2秒后,两点相距20个单位长度.已知动点A、B的速度比为1:3(速度单位:1个单位长度/秒).
(a)求两个动点运动的速度;
(b)在数轴上标出A、B两点从原点出发运动2秒时的位置;
(c)若表示数O的点记为0,A、B两点分别从(2)中标出的位置同时向数轴负方向运动,再经过多长时间OB=2OA.(表示线段OB的长度是线段OA的长度的2倍)
【答案】2 7.5 4 -3≤x≤1
【解析】解:(1)A、B两点之间的距离为|3-5|=2,
C、D两点之间的距离为|5.5-(-2)|=7.5,
根据到两点距离和最小的点在这两点之间可得:
|x-1|+|x+3|的最小值为4,
取得最小值时x的取值范围为-3≤x≤1;
故答案为:2,7.5,4,-3≤x≤1;
(2)(a)设动点A的速度为x单位长度/秒,动点B的速度为4x单位长度/秒,根据题意得:
2(x+4x)=20,
解得:x=2,
则4x=8.
答:动点A的速度为2单位长度/秒;动点B的速度为8单位长度/秒;
(b)数轴上表示A、B两点:A点位置在-4,B点位置在+16,
画图如下:
(c)解:设运动时间为t秒,
OB=|16-8t|,OA=4+2t,
所以|16-8t|=2(4+2t),
解得t=6或23.
答:经过6秒或23秒,OB=2OA.
(1)数轴上两点间的距离是它们表示的数的差的绝对值,到两点距离和最小的点在这两点之间;
(2)(a)设动点A的速度为x单位长度/秒,动点B的速度为4x单位长度/秒,根据“2秒后,两点相距20个单位长度”列方程求解可得;
(b)由(a)可知2秒后A、B所表示的数;
(c)设t秒后OB=2OA,则m秒后点A表示的数为-4-2t,点B表示的数为16-8t,根据两点间距离公式列方程求解即可.
本题主要考查数轴、两点间距离公式及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熟练掌握数轴上两点间的距离公式是解题的关键.
6. 如图所示,一个点从数轴上的原点开始,先向右移动3个单位长度,再向左移动5个单位长度,可以发现终点表示的数是-2,已知点A,B是数轴上的点,请参照图并思考,完成下列各题.
(1)如果点A表示数-3,将点A向右移动7个单位长度,那么终点B表示的数是______,A、B两点间的距离是______;
(2)如果点A表示数3,将点A向左移动7个单位长度,再向右移动5个单位长度,那么终点B表示的数是______,A、B两点间的距离为______;
(3)如果点A表示数-4,将点A向右移动168个单位长度,再向左移动256个单位长度,那么终点B表示的数是______,A、B两点间的距离为______.
(4)一般地,如果A点表示的数为m,将A点向右移动n个单位长度,再向左移动p个单位长度,那么,请你猜想终点B表示的数是______,A、B两点间的距离是______.
【答案】4 7 1 2 -92 88 m+n-p |n-p|
【解析】解:(1)如果点A表示数-3,将点A向右移动7个单位长度,那么终点B表示的数是4,A,B两点间的距离是7.
(2)如果点A表示数3,将A点向左移动7个单位长度,再向右移动5个单位长度,那么终点B表示的数是1,A,B两点间的距离为2.
(3)如果点A表示数-4,将A点向右移动168个单位长度,再向左移动256个单位长度,那么终点B表示的数是-92,A,B两点间的距离是88.
(4)一般地,如果A点表示的数为m,将A点向右移动n个单位长度,再向左移动p个单位长度,那么,终点B表示的数是m+n-p,A,B两点间的距离为|n-p|.
故答案为:(1)4,7; (2)1,2; (3)-92,88;(4)m+n-p,|n-p|.
(1)根据数轴上的点向右平移加,可得B点表示的数,根据数轴上两点间的距离是大数减小数,可得答案;
(2)根据数轴上的点向右平移加,向左平移减,可得B点表示的数,根据数轴上两点间的距离是大数减小数,可得答案;
(3)根据数轴上的点向右平移加,向左平移减,可得B点表示的数,根据数轴上两点间的距离是大数减小数,可得答案;
(4)根据数轴上的点向右平移加,向左平移减,可得B点表示的数,根据数轴上两点间的距离是大数减小数,可得答案;
本题考查了数轴,利用了数轴上点的平移规律:数轴上的点向右平移加,向左平移减,数轴上两点间的距离:大数减小数.
7. 已知在数轴l上,一动点Q从原点O出发,沿直线l以每秒钟2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来回移动,其移动方式是先向右移动1个单位长度,再向左移动2个单位长度,又向右移动3个单位长度,再向左移动4个单位长度,又向右移动5个单位长度……
(1)求出5秒钟后动点Q所处的位置;
(2)如果在数轴l上还有一个定点A,且A与原点O相距20个单位长度,问:动点Q从原点出发,可能与点A重合吗?若能,则第一次与点A重合需多长时间?若不能,请说明理由.
【答案】解:(1)∵2×5=10,
∴点Q走过的路程是10=1+2+3+4,
Q处于:1-2+3-4=4-6=-2;
(2)①当点A在原点右边时,设需要第n次到达点A,
则n+12=20,
解得n=39,
∴动点Q走过的路程是1+|-2|+3+|-4|+5+…+|-38|+39=1+2+3+…+39,
=1+39×392,
=780,
∴时间=780÷2=390秒(6.5分钟);
②当点A原点左侧时,设需要第n次到达点A,
则n2=20,
解得n=40,
∴动点Q走过的路程是1+|-2|+3+|-4|+5+…+39+|-40|,
=1+2+3+…+40,
=1+40×402,
=820,
∴时间=820 ÷2=410秒(656分钟).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了数轴的应用,考查了转化的思想,属于中档题.
(1)先根据路程=速度×时间求出5秒钟走过的路程,然后根据左减右加列式计算即可得解;
(2)分点A在原点左边与右边两种情况分别求出动点走过的路程,然后根据时间=路程÷速度计算即可得解.
8. 已知数轴上两点A,B对应的数分别为-8和4,点P为数轴上一动点,若规定:点P到A的距离是点P到B的距离的3倍时,我们就称点P是关于A→B的“好点”.
(1)若点P到点A的距离等于点P到点B的距离时,求点P表示的数是多少;
(2)①若点P运动到原点O时,此时点P______关于A→B的“好点”(填是或者不是);
②若点P以每秒1个单位的速度从原点O开始向右运动,当点P是关于A→B的“好点”时,求点P的运动时间;
(3)若点P在原点的左边(即点P对应的数为负数),且点P,A,B中,其中有一个点是关于其它任意两个点的“好点”,请直接写出所有符合条件的点P表示的数.
【答案】不是
【解析】解:(1)∵数轴上两点A,B对应的数分别为-8和4,
∴AB=4-(-8)=12,
∵点P到点A、点B的距离相等,
∴P为AB的中点,
∴BP=PA=12AB=6,
∴点P表示的数是-2;
(2)①当点P运动到原点O时,PA=8,PB=4,
∵PA≠3PB,
∴点P不是关于A→B的“好点”;
故答案为:不是;
②根据题意可知:设点P运动的时间为t秒,
PA=t+8,PB=|4-t|,
∴t+8=3|4-t|,
解得t=1或t=10,
所以点P的运动时间为1秒或10秒;
(3)根据题意可知:设点P表示的数为n,
PA=n+8或-n-8,PB=4-n,AB=12,
分五种情况进行讨论:
①当点A是关于P→B的“好点”时,
|PA|=3|AB|,
即-n-8=36,解得n=-44;
②当点A是关于B→P的“好点”时,
|AB|=3|AP|,
即3(-n-8)=12,解得n=-12;
或3(n+8)=12,解得n=-4;
③当点P是关于A→B的“好点”时,
|PA|=3|PB|,
即-n-8=3(4-n)或n+8=3(4-n),解得n=10或1(不符合题意,舍去);
④当点P是关于B→A的“好点”时,
|PB|=3|AP|,
即4-n=3(n+8),解得n=-5;
或4-n=3(-n-8),解得n=-14;
⑤当点B是关于P→A的“好点”时,
|PB|=3|AB|,
即4-n=36,解得n=-32.
综上所述:所有符合条件的点P表示的数是:-4,-5,-12,-14,-32,-44.
(1)根据点P到点A的距离等于点P到点B的距离即可得到结论;
(2)①先根据数轴上两点的距离表示出PA和PB的长,再根据好点的定义即可求解;
②根据题意可得PA=t+8,PB=|4-t|,再根据好点的定义即可求解;
(3)分五种情况进行讨论:当点A是关于P→B的“好点”时;当点A是关于B→P的“好点”时;当点P是关于A→B的“好点”时;当点P是关于B→A的“好点”时;当点B是关于P→A的“好点”时,分别代入计算即可.
本题考查了数轴,好点的定义,掌握数轴上两点的距离公式:若点A表示a,点B表示b时,AB=|xb-xa|.
9. 已知:b是最小的正整数,且a、b满足(c-5)2+|a+b|=0,请回答问题:
(1)请直接写出a、b、c的值:a= ______ ,b= ______ ,c= ______ .
(2)数轴上a,b,c所对应的点分别为A,B,C,点M是A,B之间的一个动点,其对应的数为m,请化简|1-m|-|m+1|(请写出化简过程).
(3)在(1)、(2)的条件下,点A、B、C开始在数轴上运动,若点A以每秒1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左运动.同时,点B和点C分别以每秒2个单位单位长度和5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右运动,假设t秒钟过后,若点B与点C之间的距离表示为BC,点A与点B之间的距离表示为AB.请问:BC-AB的值是否随着时间t的变化而改变?若变化,请说明理由;若不变,请求其值.
【答案】-1 1 5
【解析】解:(1)∵(c-5)2+|a+b|=0且(c-5)2≥0,|a+b|≥0,
∴c-5=0,a+b=0,
∴c=5,a=-b.
∵b是最小的正整数,
∴a=-1,b=1.
故答案为:-1,1,5.
(2)∵点M为一动点,其对应的数为m,点M在-1到1之间运动,
∴-1
∴|1-m|-|m+1|=1-m-m-1=-2m.
(3)BC-AB的值不随着时间t的变化而改变.
理由:设三个点运动的时间为t秒,
则t秒后,A、B、C三点所对应的数分别为:-1-t、1+2t、5+5t,
则BC=(5+5t)-(1+2t)=4+3t,
AB=(1+2t)-(-1-t)=2+3t,
∴BC-AB=(4+3t)-(2+3t)=2.
故BC-AB的值不随着时间t的变化而改变.
(1)由已知,根据非负数定义,得到c=5,a=-b,再由b为最小正整数,得到b=1,c=-1;
(2)由点M的位置,得到m的取值范围,再由绝对值的性质化简即可;
(3)分别表示A、B、C三点t秒后所对应的数,再表示BC、AB距离,即可得到BC-AB的值.
本题为数轴上的动点问题,考查非负数的性质、数轴上点所对应数的表示,应用了数形结合思想.
10. 阅读材料:小兰在学习数轴时发现:若点M、N表示的数分别为-1、3,则线段MN的长度可以这样计算:|-1-3|=4或|3-(-1)|=4,那么当点M、N表示的数分别为m、n时,线段MN的长度可以表示为|m-n|或|n-m|.
请你参考小兰的发现,解决下面的问题.
在数轴上,点A、B、C分别表示数a、b、c.
给出如下定义:若|a-b|=2|a-c|,则称点B为点A、C的双倍绝对点.
(1)如图,a=-1.
①若c=2,点D、E、F在数轴上分别表示数-3、5、7,在这三个点中,点____是点A、C的双倍绝对点;
②若|a-c|=2,则b=____;
(2)若a=3,|b-c|=5,则c的最小值为____;
(3)线段PQ在数轴上,点P、Q分别表示数-4、-2,a=3,|a-c|=2,线段PQ与点A、C同时沿数轴正方向移动,点A、C的速度是每秒1个单位长度,线段PQ的速度是每秒3个单位长度.设移动的时间为t(t>0),当线段PQ上存在点A、C的双倍绝对点时,求t的取值范围.
【答案】解:(1)①E;②-5或3;
(2)-2;
(3)设双倍绝对点为x,则有a-x=2a-c,即3+t-x=4,
t-x=1或-7,
x=t-1或t+7,
而-4+3t≤x≤-2+3t,
当x=t-1时,-4+3t≤t-1≤-2+3t,
解得:12⩽t⩽32;
当x=t+7时,-4+3t≤t+7≤-2+3t,
解得:92⩽t⩽112
综上可得,t的取值范围是:12⩽t⩽32或92⩽t⩽112.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绝对值,数轴,有理数的减法,属于新定义题型,注意分类讨论解问题.
(1)①根据双倍绝对点的定义可列式计算即可求解;
②根据双倍绝对点的定义可列式计算即可求解;
(2)由已知条件结合新定义可得|3-b|=2|3-c|,再分两种情况:①当c=b+5时,②当c=b-5时,列算式计算比较可求解;
(3)可分两种情况:①当PQ在AC左端时,Q点最有可能先成为A,C的双倍绝对点;②当PQ在AC右端时,P点最有可能最先成为A,C的双倍绝对点,根据双倍绝对点的定义列式计算可求解.
【解答】
解:(1)①∵a=-1,c=2,
∴|-1-b|=2|-1-2|,
解得b=5或-7,
∴点E是点A,C的双倍绝对点,
故答案为E;
②∵a=-1,|a-c|=2,
∴|-1-b|=2×2,
解得b=-5或3,
故答案为-5或3;
(2)∵|b-c|=5,
∴c=b+5或c=b-5,
∵a=3,
∴|3-b|=2|3-c|,
①当c=b+5时,|3-b|=2|3-b-5|,
解得b=-7或-13,
∴c=-2或143;
②当c=b-5时,|3-b|=2|3-b+5|,
解得b=13或193,
∴c=8或43,
综上,c最小值为-2,
故答案为-2;
(3)见答案.
11. 如图:在数轴上A点表示数a,B点示数b,C点表示数c,b是最大的负整数,且a、b满足|a+3|+(c-9)2=0.
(1)a=__________,b=__________,c=___________;
(2)若将数轴折叠,使得A点与C点重合,则点B与数__________表示的点重合;
(3)若数轴上有两点M、N(点M在点N的左侧),它们之间的距离为2020,在(2)条件下将数轴折叠,点M和点N正好重合,则点M表示的数是__________,点N表示的数是__________;
(4)若点A、点B和点C分别以每秒2个单位、1个单位长度和4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在数轴上同时向左运动时,小聪同学发现:当点C在点A、B之间时,m·BC+3·AC的值是个定值(BC表示点B、点C之间的距离),求此时m的值.
【答案】解:(1)-3;-1;9;
(2)7;
(3)-1007;1013;
(4)由题意可知:A表示-3,点B表示-1,点C表示9,
∴运动前AB=2,
AC=12,
BC=9+1=10,
∴运动后AB=-2t+2-t=t+4,
AC=2t+12-4t=-2t+12,
BC=t+10-4t=-3t+10,
∴m.BC+3AC=(-3t+10)m+3(-2t+12)=(-3m-6)t+10m+36
∵mBC+3AB的值是个定值,
∴-3m-6=0
即m=-2.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了数轴及数轴上两点间的距离公式的运用,解题的关键是利用数轴的特点能求出两点间的距离.解题时注意分类思想的运用.
(1)利用|a+3|+(c-9)2=0,得a+3=0,c-9=0,解得a,c的值,由b是最大的负整数,可得b=-1;
(2)先求出对称点,即可得出结果;
(3)根据对称点可以求出结果;
(4)先表示出运动前AB,AC,BC的值,t秒钟过后,依次列出运动前AB,AC,BC的值,代入m⋅BC+3AB,又m⋅BC+3AB的值是个定值,由-3m-6=0可得.
【解答】
解:(1)∵|a+3|+(c-9)2=0,
∴a+3=0,c-9=0,
解得a=-3,c=9,
∵b是最大的负整数,
∴b=-1;
故答案为-3,-1,9;
(2)∵A点与C点重合,
∴[9-(-3)]÷2=6,
对称点为9-6=3,3+(3+1)=7,
故答案为7;
(3)2020÷2=1010,
由(2)知对称点为3,
则点M表示的数是3-1010=-1007,点N表示的数是3+1010=1013;
故答案为-1007;1013;
(4)见答案.
苏科版七年级上册第2章 有理数2.3 数轴复习练习题: 这是一份苏科版七年级上册第2章 有理数2.3 数轴复习练习题,共24页。
七年级上数学培优专题数轴上的动点问题: 这是一份七年级上数学培优专题数轴上的动点问题
数学七年级上册1.2 数轴、相反数和绝对值课堂检测: 这是一份数学七年级上册1.2 数轴、相反数和绝对值课堂检测,文件包含专题118数轴与动点和距离综合问题重难点培优解析版docx、专题118数轴与动点和距离综合问题重难点培优原卷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1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