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05 动点引起的数轴(直线)上存在性问题(解析版)
展开专题05 动点引起的数轴(直线)上存在性问题
【一题多解 · 典例剖析】
例题1. 如图,已知数轴上点A表示的数为8,B是数轴上A点左侧的一点,且A、B两点之间的距离AB=14个单位长度.动点P从点A出发,以每秒5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左匀速运动,设运动时间为t(t>0)秒.
(1)点B表示的数为 ,点P表示的数为 (用含t的代数式表示);
(2)动点Q从点B出发,以每秒3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左匀速运动,若点P、Q同时出发,问点P运动多少秒时追上点Q;
(3)点P在运动的过程中,如果点P、点O和点B三个点中,在不重合的情况下,其中一个点到其他两个点的距离相等,那么请求出所有满足要求的时间t.
【答案】(1)-6,8-5t;(2)7秒;(3)t=秒或t= 秒或t=4秒.
【解析】解:(1)数轴上点B表示的数为8-14=-6;点P表示的数为8-5t;
故答案为:-6,8-5t;
(2)由题意得:点P表示的数为8-5t;点Q表示的数为-6-3t;
点P追上点Q,即P与点Q重合,
即8-5t=-6-3t,
解得,t=7;
(3)点P在运动的过程中,
方法一、先求点表示的数,再求时间
①当点O是PB中点时,点P表示的数为6,
即t=;
②当点P是OB中点时,点P表示的数为-3,
即t= ;
③当点B是OP中点时, 点P表示的数为-12,
即t=4
方法二、直接求时间
①当点O是PB中点时,
∴,解得:t=
②当点P是OB中点时,
∴,解得:t=
③当点B是OP中点时,
∴,解得:t=4
综上所述,当t=秒或t= 秒或t=4秒时,其中一个点到其他两个点的距离相等.
【一题多解 · 对标练习】
练习1. 已知数轴上A,B两点对应数分别为﹣2和4,P为数轴上一动点,对应数为x.
(1)若P为线段AB的三等分点,求P点对应的数.
(2)数轴上是否存在点P,使P点到A点、B点距离之和为10?若存在,求出x的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3)若点A、点B和点P(点P在原点)同时向左运动,它们的速度分别为1个单位长度/分、2个单位长度/分和1个单位长度/分,则经过多长时间点P为AB的中点?
【答案】点P对应的数为0或2;(2)存在;(3)经过2分钟点P为AB的中点.
【解析】解:(1)∵P为线段AB的三等分点,且点A、B的对应的数分别为﹣2,4,
∴点P对应的数为0或2.
(2)存在.
设点P对应的数为x,
∵P点到A点、B点距离之和为10,AB=6,
∴﹣2﹣x+4﹣x=10或x+2+x﹣4=10,
解得:x=﹣4或x=6.
(3)设经过t 分点P为AB的中点,
方法一、
由题意知,A、P的速度相等,运动方向一致,则AP的长度保持不变,为2
∴当P为AB中点时,PB=2,即AB=4
∴t=(6-4)÷(2-1)=2分
方法二、
由题意得:A点表示的数为(﹣t﹣2),B点表示的数为(﹣2t+4),P表示的数为 –t,
∴(﹣t﹣2)+(﹣2t+4)=2(﹣t),
解得:t=2,
即经过2分钟点P为AB的中点.
【多题一解 · 典例剖析】
例题2. 数轴上有A,B,C三点,给出如下定义:若其中一个点与其它两个点的距离恰好满足2倍的数量关系,则称该点是其它两个点的“关联点”.
例如数轴上点A,B,C所表示的数分别为1,3,4,此时点B是点A,C的“关联点”.
(1)若点A表示数﹣2,点B表示数1,下列各数﹣1,2,4,6所对应的点分别是C1,C2,C3,C4,其中是点A,B的“关联点”的是 ;
(2)点A表示数﹣10,点B表示数20,P为数轴上一个动点:
①若点P在点B的左侧,且点P是点A,B的“关联点”,则此时点P表示的数是 ;
②若点P在点B的右侧,点P,A,B中,有一个点恰好是其它两个点的“关联点”,请直接写出此时点P表示的数.
【答案】(1)C1,C3;(2)①-40或0或10;②50或80或35.
【解析】解:(1)∵点A表示数﹣2,点B表示数1,C1表示的数为﹣1,
∴AC1=1,BC1=2,
∴C1是点A、B的“关联点”;
∵点A表示数﹣2,点B表示数1,C2表示的数为2,
∴AC2=4,BC1=1,
∴C2不是点A、B的“关联点”;
∵点A表示数﹣2,点B表示数1,C3表示的数为4,
∴AC3=6,BC3=3,
∴C3是点A、B的“关联点”;
∵点A表示数﹣2,点B表示数1,C4表示的数为6,
∴AC4=8,BC4=5,
∴C4不是点A、B的“关联点”;
故答案为:C1,C3;
(2)①若点P在点B的左侧,且点P是点A,B的“关联点”,设点 P 表示的数为x,
当点P在A的左侧时,则有:2PA=PB,即2(﹣10﹣x)=20﹣x,
解得:x=﹣40;
当点P在A、B之间时,则有2PA=PB或PA=2PB,即:
2(x+10)=20﹣x或x+10=2(20﹣x),
解得x=0或x=10;
综上所述,点P表示的数为﹣40或0或10.
故答案为:﹣40或0或10;
②若点P在点B的右侧,
若点P是点A、B的“关联点”,则有2PB=PA,即2(x﹣20)=x+10,
解得x=50;
若点B是点A、P的“关联点”,则有2AB=PB或AB=2PB,即2×(20+10)=x﹣20或20+10=2(x﹣20),
解得x=80或x=35;
若点A是点B、P的“关联点”,则有2AB=PA,即2×(20+10)=x+10,
解得x=50.
综上所述点P表示的数为50或80或35.
【多题一解 · 对标练习】
练习2.如图,数轴上有点A、B两个点,OA=16,点B所表示的数为20,AC=6AB.
(1)求点C所表示的数;
(2)动点P、Q分别自A、B两点同时出发,均以每秒2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左运动,点E为线段CP的中点,点F为线段CQ的中点,求出线段EF的长度.
【答案】(1)﹣8;(2)2.
【解析】解:(1)∵OA=16,点B所表示的数为20,
∴AB=4,
又AC=6AB
∴AC=24
∴C表示的数为-8;
(2)设运动时间为t,
点P表示的数为16-2t,Q表示的数为20-2t
∵E为CP中点,F为CQ中点
∴E表示的数为=4-t
F表示的数为=6-t
∴EF=|4-t-(6-t)|=2.
练习3.如图,已知数轴上点A表示的数为8,B是数轴上一点,且AB=14,动点P从点A出发,以每秒5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左匀速运动,设运动时间为秒:
(1)写出数轴上点B表示的数为________,点P表示的数为_______(用含的代数式表示);
(2)动点Q从点B出发,以每杪3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左匀速运动,若点P、Q同时出发,问点P运动多少秒时追上点Q?
(3)若M为AP的中点,N为PB的中点,点P在运动的过程中,线段MN的长度是否发生变化?若变化,请说明理由;若不变,请你画出图形,并求出线段MN的长.
【答案】(1)-6,8-5t;(2)7;(3)不变,长度是7
【解析】解:(1)8-14=-6,
点B表示的数是-6,
点P表示的数是8-5t,
故答案是:-6,8-5t;
(2)点Q表示的数是-6-3t,
-6-3t=8-5t,
解得t=7,
点P运动7秒时追上点Q;
(3)线段MN的长度不发生变化,长度一直是7,
如图,当点P在点A和点B之间时,
,
如图,当点P运动到点B左侧时,
,
∴线段MN的长度不变,一直是7.
练习4.如图,已知数轴上点A表示的数为,B是数轴上位于点A右侧一点,且.动点P从点A出发,以每秒2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点B方向匀速运动,设运动时间为t秒.
(1)数轴上点B表示的数为________;点P表示的数为__________(用含t的代数式表示).
(2)动点Q从点B出发,以每秒1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点A方向匀速运动;点P、点Q同时出发,当点P与点Q重合后,点P马上改变方向,与点Q继续向点A方向匀速运动(点P、点Q在运动过程中,速度始终保持不变):当点P到达A点时;P、Q停止运动.设运动时间为t秒.
①当点P与点Q重合时,求t的值,并求出此时点P表示的数.
②当点P是线段的三等分点时,求t的值.
【答案】(1)6,-3+2t;(2)①t=3,点P表示的数是3;②或或或
【解析】解:(1)-3+9=6,点B表示的数是6,
点P表示的数是-3+2t,
故答案是:6,-3+2t;
(2)①点P运动的长度是2t,点Q运动的长度是t,
2t+t=9,解得t=3,
点P表示的数是-3+2×3=3;
②P、Q重合前,
当AP=2PQ时,
2t+t+t=9,解得,
当2AP=PQ时,
2t+4t+t=9,解得;
P、Q重合后,
当AP=2PQ时,
2(6-t)=2(t-3),解得,
当2AP=PQ时,
4(6-t)=t-3,解得;
综上:t的值为或或或.
练习5.数轴上从左到右有A,B,C三个点,点C对应的数是10,AB=BC=20.
(1)点A对应的数是.点B对应的数是.
(2)若数轴上有一点D,且BD=4,则点D表示的数是什么?
(3)动点P从A出发,以每秒4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终点C移动,同时,动点Q从点B出发,以每秒1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终点C移动,设移动时间为t秒.当点P和点Q间的距离为8个单位长度时,求t的值.
【答案】(1)-30;-10;(2)-14或-6;(3)t的值为4或.
【解析】解:(1)∵AB=BC=20,点C对应的数是10,点A在点B左侧,点B在点C左侧,
则点B对应的数为10-20=-10,点A对应的数为-10-20=-30.
故答案为:-30;-10.
(2)点B对应的数为-10,BD=4
点D表示的数为-14或-6;
(3)当运动时间为t秒时,点P对应的数是4t-30,点Q对应的数是t-10.
依题意,得:|t-10-(4t-30)|=8,
解得:t=4或t=.
即t的值为4或.
练习6. 如图,数轴上有A,B两点,所表示的有理数分别为a、b,已知AB=12,原点O是线段AB上的一点,且OA=2OB.
(1)a= ,b= .
(2)若动点P,Q分别从A,B同时出发,向右运动,点P的速度为每秒2个单位长度,点Q的速度为每秒1个单位长度,设运动时间为t秒,当点P与点Q重合时,P,Q两点停止运动.
①当t为何值时,2OP﹣OQ=4;
②当点P到达点O时,动点M从点O出发,以每秒3个单位长度的速度也向右运动,当点M追上点Q后立即返回,以同样的速度向点P运动,遇到点P后再立即返回,以同样的速度向点Q运动,如此往返,直到点P,Q停止时,点M也停止运动,求在此过程中点M行驶的总路程,并直接写出点M最后位置在数轴上所对应的有理数.
【答案】(1)﹣8;4;(2)①t为1.6秒或8秒时,2OP﹣OQ=4;②点M行驶的总路程为24和点M最后位置在数轴上对应的实数为16.
【解析】解:(1)∵AB=12,AO=2OB,
∴AO=8,OB=4,
∴A点所表示的实数为﹣8,B点所表示的实数为4,
∴a=﹣8,b=4.
故答案是:﹣8;4;
(2)①当点P与点Q重合时,如图,
2t=12+t,t=12,
则,当0<t<4时,如图,
AP=2t,OP=8﹣2t,BQ=t,OQ=4+t,
∵2OP﹣OQ=4,
∴2(8﹣2t)﹣(4+t)=4,
t=1.6,
当4<t<12时,如图,
OP=2t﹣8,OQ=4+t,
则2(2t﹣8)﹣(4+t)=4,解得t=8,
综上所述,当t为1.6秒或8秒时,2OP﹣OQ=4;
②当点P到达点O时,8÷2=4,此时,OQ=4+t=8,即点Q所表示的实数为8,如图,
设点M运动的时间为t秒,
由题意得:2t﹣t=8,解得t=8,
此时,点P表示的实数为8×2=16,所以点M表示的实数也是16,
∴点M行驶的总路程为:3×8=24,
点M行驶的总路程为24和点M最后位置在数轴上对应的实数为16.
练习7. 已知数轴上点,,对应的数分别为-2,0,6,点是数轴上的一个动点.
(1)设点对应的数为.
①若点到点和点的距离相等,则的值是 ;
②若点在点的左侧,则 , (用含的式子表示);
(2)若点以每秒1个单位长度的速度从点向右运动,同时点以每秒3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左运动,点以每秒12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右运动,在运动过程中,点和点分别是和的中点,设运动时间为.
①求的长(用含的式子表示);
②当时,请直接写出的值.
【答案】(1)① 2,②-2-x,6-x;(2)①7t+4,②.
【解析】解:(1)设点P对应的数为x.
①若点P到点A和点B的距离相等,则P是AB的中点,
x==2
故答案为:2;
②若点P在点A的左侧,则PA=-2-x,PB=6-x
故答案为:-2-x,6-x;
(2)∵点P以每秒1个单位长度的速度从点O向右运动,
∴点P表示的数为t,
∵点A以每秒3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左运动,
∴点A表示的数为-2-3t,
∵点B以每秒12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右运动,
∴点B表示的数为6+12t,
∵点M和点N分别是AP和OB的中点,
∴点M表示的数为=-t-1,点N表示的数为6t+3
则MN=6t+3-(-t-1)=7t+4,
AB=12t+6-(-2-3t)=15t+8,
当t=5时,MN=39,AB=83,OP=5
∴=.
专题04 数轴动点问题专题探究(原卷版+解析): 这是一份专题04 数轴动点问题专题探究(原卷版+解析),文件包含专题04数轴动点问题专题探究解析版docx、专题04数轴动点问题专题探究原卷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1页, 欢迎下载使用。
专题06 动点引起的等腰三角形(菱形)存在性问题(解析版): 这是一份专题06 动点引起的等腰三角形(菱形)存在性问题(解析版),文件包含专题06动点引起的等腰三角形菱形存在性问题解析版doc、专题06动点引起的等腰三角形菱形存在性问题原卷版doc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1页, 欢迎下载使用。
专题07 动点引起的等腰直角三角形存在性问题(解析版): 这是一份专题07 动点引起的等腰直角三角形存在性问题(解析版),文件包含专题07动点引起的等腰直角三角形存在性问题解析版doc、专题07动点引起的等腰直角三角形存在性问题原卷版doc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1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