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鲁教版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 燃烧与燃料到实验室去: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当堂检测题
展开
6.4 到实验室去: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同步练习鲁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2小题,共24.0分)
1. 下列有关实验现象、解释或结论都正确的是( )
选项
实验内容
实验现象
解释或结论
A
铁丝在充满氧气的集气瓶中燃烧
火星四射,并有黑色固体生成
黑色固体是Fe2O3
B
把CO2通入紫色石蕊试液中
试液由紫色变为红色
CO2有酸性
C
把浓硫酸滴到蔗糖上
蔗糖炭化
浓硫酸有吸水性
D
向碳酸钠溶液中滴加无色酚酞试液
溶液由无色变为红色
碳酸钠溶液呈碱性
A. A B. B C. C D. D
2. 下列实验操作能达到相应实验目的的是( )
A. 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
B. 检查气密性
C. 探究可燃物燃烧的条件
D. 称量固体质量
3. 下列实验设计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选项
A
B
C
D
实验
设计
实验目的
探究二氧化碳与水能否发生反应
验证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
确定石蜡成分中含有碳元素
探究催化剂对过氧化氢分解速率的影响
A. A B. B C. C D. D
4. 化学离不开实验,按如图所示操作完成实验,其结果分析正确的是( )
A.
B.
C.
D.
实验
操作
量取10mL液体
检查气密性
测定空气中O2的含量
称取25g物质
结果分析
实际所得液体体积小于10mL
导管口有气泡,则装置漏气
瓶内水面上升体积大于瓶内空气体积的1/5
实际称得固体质量大于25g
A. A B. B C. C D. D
5. 可用推拉注射器活塞的方法检查图中装置的气密性,当缓慢拉活塞时,若装置气密性好,可观察到( )
A. 长颈漏斗下端管口产生气泡 B. 广口瓶中液面明显上升
C. 长颈漏斗内液面上升 D. 有液体进入注射器内
6. 欲鉴别空气、氧气、氮气和二氧化碳四瓶无色气体,下列操作正确的是 ( )
A. 先用带火星的木条试验,再加入澄清的石灰水并振荡
B. 先用燃着的木条试验,再加入澄清的石灰水并振荡
C. 先加入澄清的石灰水并振荡,再用带火星的木条试验
D. 先加入澄清的石灰水并振荡,再用红热的细铁丝试验
7. 下列对化学实验基本操作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有气体参加反应的装置须检查气密性
B. 使用滴瓶的胶头滴管滴加试剂后,需清洗胶头滴管后才能放回原瓶
C. 给试管内固体加热时,试管口需略向下倾斜
D. 清洗试管时,应先将废液倒掉再用水冲洗
8. 如图所示CO2的制备装置中,不能起到“随开随制,随关随停”效果的是( )
A. B.
C. D.
9. 某化学兴趣小组用青霉素的药瓶、注射器和眼药水瓶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微型实验装置,用于检验二氧化碳的性质。缓缓推动注射器活塞,滴入稀硫酸后,在眼药水瓶中即可产生二氧化碳气体(稀硫酸能与碳酸钠反应生成CO2气体)。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 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有CO2生成
B. 上下两片滤纸条变红,只能证明CO2与水反应生成碳酸
C. 该实验能验证二氧化碳通常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D. 该微型实验具有所用药品量少,现象明显,操作简单等优点
10. 下列实验设计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选项
A
B
C
D
实验设计
实验目的
证明分子不断运动
验证氧气已收集满
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比较CO2与空气的密度
A. A B. B C. C D. D
11. CO、CO2和CaCO3的转化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①可通过物质的还原性实现 B. ②可通过物质的可燃性实现
C. ③可通过与澄清石灰水反应实现 D. ④可通过分解反应实现
12. 向空矿泉水瓶里倒入少量澄清的石灰水,盖紧瓶盖,迅速来回摇晃矿泉水瓶后观察到澄清石灰水变浑浊。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该实验可以证明空气中含有CO2
B. 该实验中矿泉水瓶变瘪现象不够明显
C. 若倒入较多的澄清石灰水,实验现象更明显
D. 迅速摇晃矿泉水瓶可以增大反应物的接触面积,从而加快反应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32.0分)
13. (1)下列各组气体中,用燃着的木条不能区分的是 ______;
A、氧气和空气
B、二氧化碳和氧气
C、氮气和空气
D、二氧化碳和氮气
(2)检查气密性的一般操作是 ______;
(3)如何验证一瓶气体是氧气?______。
14. 碳和部分碳的化合物之间的转化关系如图所示:
(1)物质X的化学式 ______。
(2)一氧化碳还常用于冶金工业,这是利用一氧化碳的 ______性。
(3)写出X→CO的化学方程式 ______。
(4)H2CO3不稳定极易分解,其反应的原理 ______(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15. 选用实际容积为40mL的试管作反应容器,将过量的白磷放入试管,用橡皮塞塞紧试管口,通过导管与实际容积为60mL且润滑性很好的针筒注射器相连组成如图的实验装置。假设此实验能按照小华的设想正常进行,白磷所占体积与导管内的气体体积忽略不计,请回答下列问题:
(1)若先夹紧弹簧夹,用酒精灯加热白磷,燃烧结束,等到试管冷却后再松开弹簧夹。可观察到的现象为 ______。
(2)若不使用弹簧夹,用酒精灯加热白磷,充分反应直至燃烧结束,试管冷却。可观察到的现象为 ______。
(3)如何检查气密性:______。
16. 化学课堂上学生探究了如图所示的几个实验:
(1)图1实验中,蜡烛熄灭的原因是______。
(2)图2实验中,使紫色干花(用石蕊溶液浸泡过)变红的物质是______(填化学式)。
(3)图3实验中,滴入氢氧化钠浓溶液后,可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______,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
三、实验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20.0分)
17. 请结合如图实验装置,回答问题:
(1)写出标号①仪器的名称______。
(2)写出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可选择装置______(填序号)作为气体发生装置,但在该装置中还需要补充的是______。
(3)实验室常用大理石和稀盐酸制取二氧化碳气体,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收集气体应选用装置______(填序号);若将收集到的二氧化碳气体,沿烧杯内壁慢慢倒入装置F中,可以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说明二氧化碳具有______的物理性质。
18.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请结合图示的回答问题:
(1)写出仪器a的名称: ;
(2)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应选择的发生装置是 (填字母,下同),收集装置是 或 ;
(3)小彭同学设计了如图乙装置并验证二氧化碳的性质,当通入二氧化碳一段时间后,F中的现象是石蕊试液变红色,G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H中观察到蜡烛由低到高依次熄灭,说明二氧化碳具有的性质是 。
四、计算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20.0分)
19. 碳酸氢钠是面点膨松剂的主要成分之一。
小芳同学研究反应2NaHCO3+H2SO4=Na2SO4+2H2O+2CO2↑中NaHCO3与CO2之间量的关系。
(1)理论计算:1.26g NaHCO3粉末与足量稀硫酸反应,计算生成CO2的质量(写出计算过程)。
(2)实验分析:小芳用如图装置进行实验,向盛有足量稀硫酸的锥形瓶中加入1.26g NaHCO3粉末,完全反应至不再产生气泡。称取反应前后质量如下表,发现反应前后质量变化值______(填“大于”、“小于”或“等于”)生成CO2质量的理论值,原因可能是______。
反应前
反应后
NaHCO3/g
锥形瓶+稀硫酸/g
锥形瓶+反应后溶液/g
1.26
24.59
25.36
20. (1)实验室用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64g,需消耗过氧化氢的质量多少克?
(2)小强同学前往当地的石灰石矿区进行调查,他取回了若干块矿石样品,对样品中的碳酸钙的质量分数进行检测,采用了以下的办法:取用8 g这种石灰石样品,把40 g稀盐酸分四次加入,测量过程所得数据见下表(已知石灰石样品中含有的杂质不溶于水,不与盐酸反应)。请计算:
序号
加入稀盐酸质量(g)
剩余固体质量(g)
第1次
10
5.5
第2次
10
m
第3次
10
1.6
第4次
10
1.6
1)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是___________。
2)上表中m的数值应为_____________。
3)如果煅烧50吨这种石灰石,最多可得到二氧化碳多少吨?
答案和解析
1.【答案】D
【解析】解:A、铁在氧气中燃烧生成四氧化三铁,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B、二氧化碳能和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显酸性,能使石蕊试液变红色,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C、蔗糖炭化,是因为浓硫酸具有脱水性,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D、碳酸钠溶液显碱性,能使酚酞试液变红色,该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D。
A、铁在氧气中燃烧生成四氧化三铁;
B、二氧化碳能和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显酸性,能使石蕊试液变红色;
C、蔗糖炭化,是因为浓硫酸具有脱水性;
D、碳酸钠溶液显碱性,能使酚酞试液变红色。
本题主要考查物质的性质,解答时要根据各种物质的性质,结合各方面条件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2.【答案】C
【解析】解:A、木炭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气体,装置内的压强几乎不变,所以不能用木炭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故A错误;
B、图示装置向内推动注射器的活塞时,若观察到长颈漏斗内能形成一段水柱,说明该装置的气密性是良好的,故B错误;
C、图示装置中,试管内的白磷燃烧,试管中的红磷没有燃烧,热水中的白磷没有燃烧,对比可知,可燃物燃烧的条件是:一是氧气接触,二是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故C正确;
D、氢氧化钠具有强烈的腐蚀性,所以称量氢氧化钠时需要放在烧杯中称量,而不能放在纸上,故D错误。
故选:C。
A、根据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原理来分析;
B、根据装置的特点以及气密性的检验方法来分析;
C、根据实验设计以及可燃物燃烧的条件来分析;
D、根据氢氧化钠具有强烈的腐蚀性来分析。
本题难度不是很大,化学实验方案的设计是考查学生能力的主要类型,同时也是实验教与学难点,在具体解题时要对其原理透彻理解,可根据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结合实验目的进行分析判断。
3.【答案】D
【解析】解:A、干燥的石蕊纸花一半喷水、一半没有喷水,然后将纸花放入盛有二氧化碳的集气瓶内,观察到喷水一侧纸花变红色,没有喷水的一侧仍为紫色,对比可知,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故A正确;
B、该实验中,观察到低处的蜡烛先熄灭,高处的蜡烛后熄灭,由此可知,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故B正确;
C、蜡烛不充分燃烧时生成一氧化碳和黑色的炭黑,用一只冷碟子放在蜡烛火焰上方,能获得炭黑,炭黑中含有碳元素,反应物氧气中只含有氧元素,说明某蜡烛中一定含有碳元素,故C正确;
D、图中实验过氧化氢溶液的浓度不同,不能探究催化剂对过氧化氢分解速率的影响,故D错误。
故选:D。
A、根据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以及探究方法来分析;
B、根据验证二氧化碳密度的方法来分析;
C、根据探究物质组成的方法来分析;
D、根据探究催化剂对过氧化氢分解速率的影响的方法来分析。
本题难度不是很大,化学实验方案的设计是考查学生能力的主要类型,同时也是实验教与学难点,在具体解题时要对其原理透彻理解,可根据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结合实验目的进行分析判断。
4.【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实验操作,难度不大,理解操作的注意事项及不规范操作的后果是解题关键。
【解答】
A.仰视读数,实际所得液体体积大于10mL,故选项A错误;
B.导管浸没水中,手握试管,导管口有气泡,则装置不漏气,故选项B错误;
C.燃着的红磷缓慢伸入,则瓶内空气受热逸出,导致瓶内水面上升体积大于瓶内空气体积的1/5,故选项C正确;
D.天平称量时应左物右码,操作错误,但因为没有使用游码,实际称得固体质量等于25g,故选项D错误。
故选C。
5.【答案】A
【解析】检查该装置的气密性时,当推动注射器的活塞时,广口瓶内的压强增大,水被压入长颈漏斗中,若气密性良好,则长颈漏斗中会形成一段稳定的水柱;当拉动注射器的活塞时,广口瓶内的压强变小,若气密性良好,则长颈漏斗的下端管口会产生气泡。
6.【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了常见气体的鉴别方法,解题的关键是利用所要鉴别气体的性质的差别,根据实验中是否出现明显的不同现象判断能否鉴别。
【解答】
A.插入带火星的木条,若木条复燃,则是氧气;再加入澄清的石灰水,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无法鉴别氮气和空气,故选项错误;
B.把燃着的木条分别伸入四个集气瓶中,若木条熄灭,则是二氧化碳和氮气;若木条燃烧更旺,则是氧气;若木条正常燃烧,则是空气;再加入澄清的石灰水并振荡,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的是二氧化碳,无明显变化的是氮气,可以鉴别,故选项正确;
C.先加入澄清的石灰水并振荡,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能鉴别出二氧化碳;插入带火星的木条,若木条复燃,则是氧气;无法鉴别氮气和空气,故选项错误;
D.先加入澄清的石灰水并振荡,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能鉴别出二氧化碳;再用红热的细铁丝试验,能鉴别出氧气,无法鉴别氮气和空气,故选项错误。
故选B。
7.【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难度不大,考查化学实验基本操作中出现的错误以及可能造成的后果,熟知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解答】
A.有气体参加反应的装置须先检查气密性,故A正确;
B.滴瓶的胶头滴管使用后,若清洗后放回原瓶,容易带入水,使溶液稀释,故B错误;
C.给试管内固体加热时,试管口需略向下倾斜,是为了防止冷凝水倒流进试管引起试管炸裂,故C正确;
D.实验结束后,洗涤试管时应先倒净试管内的废液,再注入水,振荡后再倒掉,故D正确。
8.【答案】B
【解析】解:A、球形干燥管可以上下移动,能起到“随开随制,随关随停”效果;故选项错误;
B、分液漏斗只能控制反应的速率,不能起到“随开随制,随关随停”效果;故选项正确;
C、铜丝可以上下移动,能起到“随开随制,随关随停”效果;故选项错误;
D、有孔塑料隔板上放固体药品,此装置能起到“随开随制,随关随停”效果;故选项错误;
故选:B。
实验室制取CO2,是在常温下,用大理石或石灰石和稀盐酸制取的,碳酸钙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和水和二氧化碳,因此不需要加热。二氧化碳能溶于水,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大,因此只能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
本考点主要考查了气体的制取装置和收集装置的选择,综合性比较强。气体的制取装置的选择与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的条件有关;气体的收集装置的选择与气体的密度和溶解性有关。本考点是中考的重要考点之一,主要出现在实验题中。
9.【答案】B
【解析】解:A、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有CO2生成,该选项说法正确;
B、上下两片滤纸条变红,并且下边的先变红,证明CO2与水反应生成碳酸,并且密度比空气大,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C、燃烧的木条熄灭,说明二氧化碳通常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该选项说法正确;
D、该微型实验具有所用药品量少,现象明显,操作简单等优点,该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B。
碳酸钠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钠、水和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和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显酸性,能使石蕊试液变红色。
本题主要考查物质的性质,解答时要根据各种物质的性质,结合各方面条件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10.【答案】C
【解析】解:A、实验过程中,棉花变红色,是因为氨分子是不断运动的,运动到棉花中时,和水结合生成氨水,氨水显碱性,能使反应时铁变红色,该选项能够达到实验目的;
B、如果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说明氧气收集满,该选项能够达到实验目的;
C、蜡烛燃烧生成水和二氧化碳,水蒸气和二氧化碳扩散到空气中,不能验证质量守恒定律,该选项不能达到实验目的;
D、实验过程中,蜡烛由下而上依次熄灭,说明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该选项能够达到实验目的。
故选:C。
A、微观粒子是不断运动的,显碱性溶液能使酚酞试液变红色;
B、氧气密度比空气大,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C、蜡烛燃烧生成水和二氧化碳,水蒸气和二氧化碳扩散到空气中;
D、实验过程中,蜡烛由下而上依次熄灭,说明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
本题主要考查物质的性质,解答时要根据各种物质的性质,结合各方面条件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11.【答案】B
【解析】解:A.一氧化碳具有还原性,在加热的条件下,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生成铜和二氧化碳,即①可通过物质的还原性实现,选项说法正确;
B.在高温的条件下,二氧化碳与碳反应生成一氧化碳,②并不是通过物质的可燃性实现,选项说法错误;
C.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即③可通过与澄清石灰水反应实现,选项说法正确;
D.在高温的条件下,碳酸钙分解为氧化钙和二氧化碳,即④可通过分解反应实现,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B。
A.根据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来分析;
B.根据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来分析;
C.根据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来分析;
D.根据碳酸钙的化学性质来分析。
在解此类题时,首先分析题中的选项,然后结合选项考查的问题进行分析解答,注意选择特殊的例子进行验证。
12.【答案】C
【解析】解:A、氢氧化钙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所以该实验可以证明空气中含有CO2,故A正确;
B、氢氧化钙微溶于水,吸收二氧化碳的效果不明显,所以塑料瓶变瘪的现象也不明显,故B正确;
C、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仅有0.03%,所以加入较多的澄清石灰水,实验现象也不明显,故C错误;
D、迅速摇晃矿泉水瓶可以是氢氧化钙和二氧化碳充分接触,增大反应物的接触面积,从而加快反应,故D正确。
故选:C。
A、根据氢氧化钙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进行分析;
B、根据氢氧化钙微溶于水,吸收二氧化碳的效果不明显,所以塑料瓶变瘪的现象也不明显进行分析;
C、根据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仅有0.03%,所以加入较多的澄清石灰水,实验现象也不明显进行分析;
D、根据迅速摇晃矿泉水瓶可以是氢氧化钙和二氧化碳充分接触,增大反应物的接触面积,从而加快反应进行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了二氧化碳化学性质的验证,难度不大,在平时的学习中加强训练即可完成。
13.【答案】D 将装置连接好后,先把导管口伸入盛有水的水槽中,手握试管,观察导管口若有气泡冒出,即可证明装置不漏气 向瓶中伸入带火星的木条,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说明气体是氧气
【解析】解:(1)A、氧气和空气:燃烧的木条伸入氧气中燃烧更剧烈,伸入空气中无明显变化,该选项能够区分;
B、二氧化碳和氧气:燃烧的木条伸入二氧化碳中熄灭,伸入氧气中燃烧更剧烈,该选项能够区分;
C、氮气和空气:燃烧的木条伸入氮气中熄灭,伸入空气中无明显变化,该选项能够区分;
D、二氧化碳和氮气:燃烧的木条伸入二氧化碳、氮气中时,都熄灭,该选项不能区分。
故填:D。
(2)检查气密性的一般操作:将装置连接好后,先把导管口伸入盛有水的水槽中,手握试管,观察导管口若有气泡冒出,即可证明装置不漏气。
故填:将装置连接好后,先把导管口伸入盛有水的水槽中,手握试管,观察导管口若有气泡冒出,即可证明装置不漏气。
(3)验证一瓶气体是氧气的方法:向瓶中伸入带火星的木条,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说明气体是氧气。
故填:向瓶中伸入带火星的木条,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说明气体是氧气。
(1)氧气支持燃烧,二氧化碳和氮气不支持木条燃烧。
(2)凡是有气体参加或产生的实验,实验前要检查装置的气密性,以防装置漏气影响实验结果。
(3)氧气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本题主要考查物质的性质,解答时要根据各种物质的性质,结合各方面条件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14.【答案】CO2 还原 C+CO2- 高温 2CO H2CO3=H2O+CO2↑
【解析】解:(1)X为碳的化合物,由H2CO3与X可相互转换,可推断X为二氧化碳(CO2)。
(2)CO具有还原性,常用于冶金工业;
(3)X即二氧化碳能与碳在高温下反应生成CO,化学方程式为:C+CO2- 高温 2CO;
(4)H2CO3不稳定,易分解,生成水和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H2CO3=H2O+CO2↑。
故答案为:(1)CO2;(2)还原;(3)C+CO2- 高温 2CO;(4)H2CO3=H2O+CO2↑。
(1)根据碳和碳的化合物间的相互转化关系分析X;
(2)根据CO性质分析;
(3)根据反应物和产物以及条件书写化学方程式;
(4)H2CO3不稳定极易分解,生成水和二氧化碳,据此解答。
本道题主要考查了碳和碳的部分化合物间的相互转化、简单的化学方程式书写等,所考查的都是最基本的知识,比较简单,学生一般都能轻松作答。
15.【答案】注射器活塞左移至12mL刻度处 注射器活塞左移至8mL刻度处 连接装置,外拉注射器活塞,松手后活塞回到原处,说明装置不漏气
【解析】解:(1)若先夹紧弹簧夹,用酒精灯加热白磷,燃烧结束,等到试管冷却后再松开弹簧夹,可观察到的现象为:注射器活塞左移至:20mL-40mL×15=12mL刻度处。
故填:注射器活塞左移至12mL刻度处。
(2)若不使用弹簧夹,用酒精灯加热白磷,充分反应直至燃烧结束,试管冷却。可观察到的现象为:注射器活塞左移至:20mL-(40mL+20mL)×15=8mL刻度处。
故填:注射器活塞左移至8mL刻度处。
(3)检查气密性的方法:连接装置,外拉注射器活塞,松手后活塞回到原处,说明装置不漏气。
故填:连接装置,外拉注射器活塞,松手后活塞回到原处,说明装置不漏气。
磷燃烧能够消耗空气中的氧气,氧气消耗后,容器中的气压减小,在外界大气压作用下,容器内体积减小,减少的体积即为容器中空气中的氧气体积,进一步可以计算出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可以用来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物质应该具备的条件是:能和空气中的氧气反应,生成物是固体,不能和空气中的其它物质发生化学反应。
16.【答案】(1)氧气被耗尽;
(2)H2CO3;
(3)气球变大;CO2+2NaOH=Na2CO3+H2O
【解析】解:(1)图1实验中,蜡烛燃烧消耗氧气,随着反应的进行,氧气被耗尽,蜡烛熄灭的原因是瓶内氧气被耗尽。
(2)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能使紫色石蕊变红色,图2实验中,使紫色干花(用石蕊溶液浸泡过)变红的物质是碳酸,其化学式为H2CO3。
(3)滴入氢氧化钠浓溶液后,二氧化碳能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二氧化碳被消耗,瓶内压强减小,可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气球变大。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CO2+2NaOH=Na2CO3+H2O。
本题难度不大,掌握碱的化学性质、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灭火的原理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17.【答案】(1)集气瓶
(2)2KMnO4K2MnO4+MnO2+O2↑ ;A;在试管口塞一团棉花
(3)CaCO3+2HCl=CaCl2+H2O+CO2↑;D ;蜡烛由下而上依次熄灭 ;密度比空气大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实验室制取气体装置的选择,以及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发生装置的选择与反应物的状态与反应条件有关,收集装置的选择与气体的密度与溶解性有关。
【解答】
(1)标号①仪器的名称是集气瓶。
故填:集气瓶。
(2)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化学方程式:2KMnO4K2MnO4+MnO2+O2↑,反应物是固体,需要加热,可选择装置A作为气体发生装置,但在该装置中还需要补充的是:在试管口塞一团棉花。
故填:2KMnO4K2MnO4+MnO2+O2↑;A;在试管口塞一团棉花。
(3)实验室用大理石和稀盐酸制取二氧化碳气体,反应的化学方程式:CaCO3+2HCl=CaCl2+H2O+CO2↑;
二氧化碳能够溶于水,不能用排水法收集,密度比空气大,可以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即用D装置收集;
若将收集到的二氧化碳气体,沿烧杯内壁慢慢倒入装置F中,可以观察到的现象是蜡烛由下而上依次熄灭,说明二氧化碳具有密度比空气大的物理性质,不能燃烧,不支持燃烧的化学性质。
故填:CaCO3+2HCl=CaCl2+H2O+CO2↑;D;蜡烛由下而上依次熄灭 ;密度比空气大。
18.【答案】(1)集气瓶
(2)B;D;E
(3)Ca(OH)2+CO2=CaCO3↓+H2O;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解析】略
19.【答案】(1)设1.26g NaHCO3完全反应时,生成CO2的质量为x。
2NaHCO3+H2SO4=Na2SO4+2H2O+2CO2↑
168 88
1.26g x
16888=1.26gx
x=0.66g
答:理论上生成CO2的质量为0.66g。
(2)小于;有部分二氧化碳溶解在反应后的溶液中了
【解析】解:(1)设1.26g NaHCO3完全反应时,生成CO2的质量为x。
2NaHCO3+H2SO4=Na2SO4+2H2O+2CO2↑
168 88
1.26g x
16888=1.26gx
x=0.66g
答:理论上生成CO2的质量为0.66g。
(2)称取反应前后质量如下表,发现反应前后质量变化值:1.26g+24.59g-25.36g=0.49g,0.49g<0.66g;发现反应前后质量变化值小于生成CO2质量的理论值,因为二氧化碳能溶于水,可能是有部分二氧化碳溶解在反应后的溶液中了。故填:小于;有部分二氧化碳溶解在反应后的溶液中了。
本题主要是以实验探究兼计算题的形式,给出有关的信息提示和相关数据,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及根据有关的化学方程式进行综合计算和判断。
20.【答案】(1)解:设需要消耗过氧化氢的质量为x
2H2O22H2O+O2↑
68 32
x 64g
x64g=6832
x=136g
答:需要消耗过氧化氢的质量为136g
(2)
1)80%
2)3克
3)解:设最多可得到二氧化碳的质量为x
CaCO3+2HCl=CaCl2+H2O+CO2↑
100 44
50t×80% x
100g50t×80%=44x,
x=17.6t
答:煅烧50吨这种石灰石,最多可得到二氧化碳17.6t。
【解析】
(1)
【分析】
此题是关于化学方程式的计算题,主要是利用反应方程式来分析和解决化学计算中的有关问题,注意解题的规范性。
【解答】
依据过氧化氢分解的反应方程式,再利用方程式中过氧化氢与氧气的质量比,结合题中数据,计算出需要过氧化氢的质量。
(2)
【分析】
本题考查了含杂质物质的化学反应的有关计算。注意杂质不发生反应,酸过量后,碳酸钙完全反应。
1)比较第3次和第4次的数据可知:样品中杂质的质量为1.6g;根据样品中杂质的质量计算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进一步计算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
2)根据第每次减少的数值确定m的值;
3)根据石灰石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和石灰石的质量,利用化学方程式就可以计算出二氧化碳的质量。
【解答】
根据第一次10g盐酸消耗碳酸钙的质量为2.5g,第三次剩余固体成为了1.6g,说明第一次反应后还有碳酸钙,也就是说10g盐酸已经全部反应,只能消耗2.5g碳酸钙,再加10g盐酸,还能消耗2.5g,所以剩余固体:5.5g-2.5g=3g,所以m为3g。3g-1.6g=1.4g,说明第三次的碳酸钙已反应完,剩余的都是杂质,即1.6g是杂质,碳酸钙质量为8g-1.6g=6.4g,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是。
2020-2021学年实验活动2 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测试题: 这是一份2020-2021学年实验活动2 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测试题,共1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0分),【答案】B,【答案】D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化学鲁教版九年级上册到实验室去:探究燃烧的条件课时练习: 这是一份初中化学鲁教版九年级上册到实验室去:探究燃烧的条件课时练习,共2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4到实验室去,0分),【答案】B,【答案】D,【答案】A,【答案】C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1学年到实验室去: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课后练习题: 这是一份2021学年到实验室去: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课后练习题,共1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3到实验室去,0分),3B,5mL蒸馏水,6%/33,【答案】A,【答案】B,【答案】D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