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沪版2 我们怎样区分声音教案
展开教学
设计的
思考
“声音我们很熟悉的,声音的高低就是大小吧!”“老师好,声音的音调高低不难区分,不过要研究物体自身的一些特点对音调的影响时,感觉到还是比较吃力。”同学们生活在声音的世界里,对声音的应用很“熟悉”,不过要题目去正确地区分声音——特别是声调——还是比较困难的,比如前面所提到的声音的高低和大小就很容易搞混。
分析学生:考虑到学生刚刚踏入物理这门新的学科,如何去学习物理对他们是件茫然的事情。而实验探究是学习物理的基本手段和方法,本节课中所涉及的实验其实也算相对简单,但是对于初二学生而言,设计实验和动手操作探究的能力不强,需要由简单实验开始引导。同时我想:越是看似简单的课,我们就越应该把物理的学科素养渗透到位,培养学生的学习物理兴趣,培养物理学习的方法。
所以,本节课我设计用唱歌开课、弹唱收尾,整节课“以实验和体验活动驱动课堂”,体现“问题从生活现象中来,最后应用服务到生活中去”的学科特点,所以所涉及的实验器材也尽可能都是学生平时生活能接触到的。最后弹唱一首《同桌的你》“小结”音调,升华这节课。
教学
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经历观察生活现象提出相关有价值的问题,并体验探究得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从现象到解疑的思维能力和探究能力;培养学生实事求是求真的科学态度。
【知识技能】
通过体验能正确区分声音的高低大小。
会利用控制变量法设计并探究声音的音调跟频率的关系。
通过小组合作探究,能分析归纳出声调与物体特点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经历提出问题到猜想、设计实验、实验探究、得出结论、最后评估的过
程,最终认知音调的相关知识。
练习使用控制变量法进行探究实验。
重点
1.正确构建音调的概念;2.会利用控制变量法探究音调的影响因素;3.培养分析归纳能力及合作探究的精神。
难点
1.区分声音的高低和大小;2.理解音调跟物体特点的关系。
主要学法
发现式、合作探究、观察法、讨论式、归纳学习。
主要教法
启发式、实验教学法、归纳法、讨论法。
教学仪器
学生
钢锯+塑料瓶1套、钢尺+自制合页夹1套、橡皮筋+音箱盒1套
教师
自制“风声模拟器”教具、自制振动频率转换装置、手机+示波器软件和校音器软件+无线网卡、电锯1把、吉他1把、自制独弦乐器1把。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引课
1.活动1:带领学生变调唱歌“同学们好。”
2.启发:声音有高低之分
现象:部分学生唱不上去
分析:声音太低或太高
1.提兴趣;引出主题 :音调
二.正课
环节一
正确认识声音的高低
活动1:利用手机同屏技术,展示手机“校音器”软件,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什么是声音的高低”——唱1、2、3、4、5、6、7音阶来识别。
1.聆听、观察校音器指针位置的变化,总结出声音的高低(并非大小)。
1.依托现代信息技术辅助教学,让抽象的知识可视化,促进学生正确理解。
环节二:
列举生活中不同音调的声音
1.学生列举生活中各种各样不同音调的声音,包括昆虫和风声等。同时人类也在利用音调的变化提高说话的艺术(教师模拟展示)
2.展示两个会变调的发声装置:
自制教具“风声模拟器”、“电锯声”
3.提问:音调的高低可能跟什么因素有关?
1.蟋蟀“叫”声、青蛙叫声、。。。。。。。。。。。。
2.观察现象:转得越快音调越高。
3.根据现象尝试提出针对性的有价值的问题。
用塑料片划过锯齿
巩固学生刚学会的音调识别方法。
走进生活,让物理更加贴近学生。
初步发现音调的影响因素
体验是为了更好的引导学生猜想
环节三:
探究:音调的高低跟发声体振动频率的关系
组织体验活动“钢锯片锯塑料片”;
【提醒:关注什么情况下锯子声调会变高/低】
组织分组探究活动“弹钢尺”。
【要点: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出应该采用什么研究方法、如何设计探究实验、收集什么信息】
个别展示探究过程,并归纳出结论。
组织学生相互点评,弥补表达或操作的不足,鼓励做得好的地方。
5.演示:用放大法演示钢尺振动的快慢变化。
6.引导归纳得出结论。
1.引导学生从刚刚看到生活中的电锯音调变化的现象,过度到课堂上的实践操作。
2.学生小组探究,并上台展示。
3.学生讨论并展示、最后进行小组活动。
4.展示
5.分析实验注意事项、得出实验结论
6.相互评价
观察钢尺振动快慢。
归纳结论:物体振动频率越快,音调越高。
激励学生发现问题,并培养学生实验探究证明想法的能力。
培养探究思维和操作能力。
鼓励上台展示以提高表达能力。
培养分析归纳能力。
环节四:
认识不同音调声音的波形图。
教师:利用手机“模拟示波器软件”手机与希沃同屏展示。
学生:猜想、观察对比学习——会数波形图个数。
结论:相同时间内,完整波形图个数越多,音调越高。
将抽象的声波形象化
环节五:
探究弦乐器的音调影响因素
活动过度:利用独弦乐器,能否将“1234567”这些音阶弹奏出来呢?
弦
组织学生观察并陈述自己所看到的现象。
肯定学生的发现和规范学生的陈述,基于学生的发现,并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生活经验提出猜想:弦乐器音调的影响因素是什么?
组织学生观察教师录制的视频——解决音调与“力度”“材质”是否有关。
引导:挂相同重力的钩码——控制松紧度相同。
为了更便于操作,同学们可以利用自己非常熟悉的橡皮筋进行“音调与发声体的长短、粗细、松紧度是否有关”的探究。
引导学生经历提出问题、猜想、讨论设计实验、进行实验探究、收集现象和数据、生生互评及师生互动归纳结论、评估!
学生交流、观察、倾听。
发现与表达:教师用笔按住弦的不同位置弹奏,亦能弹出一首简单的曲子《两只老虎》——猜想:音调的高低可能与
猜想:弦的长短、粗细、材质、松紧度、力度。
观看视频并思考!
发现:音调的高低与力度、材料均无关。
体验控制变量法的应用。
小组探究活动:
学生代表展示研究方法和注意事项。
得出结论:发声体越短、越细、越紧,音调越高!
兴趣引猜想。
弹奏也是为了猜想做一个简要的引导和铺垫,为接下来影响弦乐器音调的影响因素的探究做准备。
强调——猜想并非是胡思乱想,应该要有一定的猜想理由。
强化控制变量法的应用.
培养学生的协作探究的精神和能力。
体验物理研究问题的各个环节,建立形成从提出问题到解决问题和进行评估的逻辑思维和习惯。
环节六:
弹唱收尾
1.教师:聪明的人类将粗细不同、松紧程度不同的弦组合安装在一起,再利用手按住不同的“品位”改变弦的长短。就做成了今天我们熟悉的弦乐器,比如:吉他、古筝、二胡、琵琶等。
(展示吉他结构)
升华本节课,弹唱《同桌的你》。
引导学生进行本节课的小结。
1.学生:观察吉他的结构。
2. 聆听教师吉他弹唱,感受不同音调的变化。
交流本节课的收获。
1.该环节属于“学以致用”环节。
引导学生由课堂知识走到生活中的常识学习。
2. 最后进行本节课学习的交流,将课堂的知识进行内化。
十一.课后作业
布置小组合做一个弦乐器。如图是前一届学生的作品。
十二.板书设计
2.2我们怎样区分声音
一、音调:声音的高低(非大小)
1.频率(f):单位时间内振动的次数——指振动的快慢。
2.音调的高低与振动频率有关,频率越快,音调越高。
二、不同音调的声波疏密程度不同——越高越密。
三、探究:弦乐器的音调与什么因素有关。
1.猜想:
2.研究方法:控制变量法
3.结论:音调与弦的长短、粗细、松紧度有关,与力度、材料无关。弦越短、越细、越紧,音调越高。
十三.教学反思
做得好的:
1.课堂融合现代技术。
2.各个环节的衔接自然合理,活动多而有序不乱。
3.活动有趣,参与度高,现象明显。
4.重点突出、难点突破有效。
5.教师与学生和谐,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恰当。
6.课堂有延伸,有高度。
感觉还可以提高的:
1.在探究环节,选用吉他琴弦做的“乐器”进行小组探究,效果应该会更好。
2.时间不够,不然将弦乐器音调特点延伸到吹乐器更好。
结合备课预设和课堂实际效果的比对,总结做得好和反思不足的地方。
粤沪版八年级上册3 我们怎样区分声音(续)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粤沪版八年级上册3 我们怎样区分声音(续)教学设计,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过程和方法,情感,响度——声音的强弱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粤沪版八年级上册2 我们怎样区分声音教案设计: 这是一份粤沪版八年级上册2 我们怎样区分声音教案设计,共3页。
物理八年级上册2 我们怎样区分声音教案: 这是一份物理八年级上册2 我们怎样区分声音教案,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