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六年级上册三 分数除法教学设计
展开【教学内容】苏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53-54页例7、例8和“练一练”,练习九第1-4题。
【教学目标】
1.联系具体实例理解比的意义,了解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能根据要求写出两个数量的比;知道比各部分的名称,掌握比的读、写方法,会求出比值。
2.经历比的产生过程,体会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培养应用比的有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在学习活动中感受比的价值,获得学习成功的乐趣,增强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经历比的产生过程,理解比的意义;知道比与分数、除法的联系和区别。
【教学难点】经历比的产生过程,感受比的价值。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一 ── 比较思辨,感悟“为什么学习”。
教师教学方式:创设情境、唤醒经验。(采用图示法、问题发现法等)
学生学习方式:体验学习、比较思辨。(采用体验法、讨论交流法等)
预设教学效果:改变内容呈现方式,唤醒学生生活经验。用生活实例让学生体会生活中有时只有将“两量结合”再把“两数相除”才能解决问题,因此数学上把“两数相除”从其他运算中独立出来,进一步研究,从而引出了“两数的比”。初步体会“为什么学习”。
1.哪个阅览室更拥挤?
师:今天的数学课从一个一年级的数学问题开始。
课件出示情境:两个摆设一样的阅览室,哪个阅览室的人多?
生自由回答后明确:10人的阅览室人多。
课件出示问题2:哪个阅览室拥挤?
在交流辨析中明确:要把人数和面积合起来一起比。
师:你的这种想法非常有价值,在我们数学上就叫做“两量结合”。
(板书:两量结合)
课件出示:条件补充完整。现在请大家比比看,哪个阅览室拥挤?
预设:20÷10=2m2,12÷6=2m2,所以一样拥挤。
问:“两量结合”,再把相关的数加以数学运算,你们刚才是怎么做的?
预设生:就是把两个数相除。
随学生回答,在“两量结合”的下面板书“两数相除”,两个词间用箭头相连。
师:周密思考,能让我们更清楚地把握方法的价值。说起两个数之间的计算,还可以相加、相减、相乘呀!
静静思考一会后,指名回答。
小结:你们刚才的回答,一再表达“人数”和“面积”是两个不同的量,它们只能相除。哎,那如果是两个“同类量”间的结合会是怎样的呢?我们来看这个问题。(板书:不同类量 同类量)
2.哪个班出席情况好?
学校举行植树活动,五(1)班出席了36人,四(1)班出席了32人,哪个班来得人数多?哪个班出席的情况好?
学生思考后,引导学生举例说清道理。
师:举例,就把道理说清楚了,真厉害!那谁给总结一下,怎么解决这两个问题的?
预设生:看“哪个班来得人数多”,直接用“人数比”;而要比较“哪个班的出席情况好”,需要把“总人数”和“出席多少人”结合起来。
师:大家看,又必须“两量结合”了。如果五(1)班总人数是60人,四(1)班总人数是40人,下面你怎么办?
预设生:还是把两个量相除。
师:哎,现在都是人数了,难道就不能相加、相减、相乘吗?
在交流中明确相加、相减、相乘都没有意义。
师:实际上,生活中还有很多这样的例子,需要把两个量结合起来进行比较。通过刚才两个典型例子的思考,我们发现“两量结合”的办法便是“两数相除”,两数相加、相减、相乘往往不能解决问题。正因为如此,需要把“两个数相除”从原先的旧知识中给独立出来,进一步去研究它。现在,两个数相除又可以称之为两个数的比(在“两数相除”下面再板书“两数的比”,并用箭头连接)。
3. 揭示课题:比的意义
今天我们就要来研究“比”。(板书课题:比的意义)
师:关于“比”的其他知识,请大家根据老师提供的“自主学习单”自己来学习。
【本环节设计理念】学习一个新知识,我们关注这个知识是什么,怎么运用,往往不去问“为什么”要创造这个概念。而“为什么”,恰恰揭示数学知识体系中这个知识存在的合理性和必要性——在事物本源的地方去深思,才能把握所学知识的本质,才能看到思维的最美风景。
教学环节二 ── 自学交流,理解“是什么意义”。
教师教学方式:设疑自学、交流感悟。(采用指导自学法、鼓励质疑法等)
学生学习方式:自学交流、分享质疑。(采用自主学习法、探究学习法等)
预设教学效果:改变教学指导方式,让学生带着问题自主学习,在交流分享和提出疑问中理解“是什么意义”。
结合老师给出的“阅读思考”,现场自学教科书六年级上册第53-54页例7、例8。
阅读思考:
例7中,2杯和3杯有相差关系,也有倍数(相除)关系,哪种关系才可以表示成两个数的比?
3∶2的各部分名称是什么?
例8中,900:15的比值是多少?表示什么意思?例7中3:2的比值是多少?表示什么意思?
完成54页的“3:5=( )÷( )= ”,想一想:比的前项、后项和比值分别相当于除法算式或分数中的什么?
你的疑问…,你的发现…,你的提醒…
组织全班交流,分享自学所得。
相机板书:意义 (两个数相除又可以叫做两个数的比。)
名称 (3∶2的各部分名称是比的前项、比号、比的后项)
比值 (比的前项除以后项所得的商。明确比值在具体情境中,还表示了特定的含义。如:3:2是同类量的比,表示两个量的倍数关系;900:15是不同类量的比,路程∶时间=速度,产生了一个新的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出示课件,指名学生回答。)总价 ∶ 数量 = ( )
工作总量 ∶ 工作时间 = ( )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高 = ( )
长方体的体积∶ 底面积 = ( )
联系 (出示课件,根据学生的回答,形成表格。)
【本环节设计理念】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激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独立性。根据数学知识的特点,提供恰当的自学提示,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自学,把课堂还给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一来,避免无目的自学,流于形式;二来,让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得到充分的发挥,这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主要渠道。
教学环节三 ── 深度追问,突出“有什么价值”。
教师教学方式:深度追问、探索本质。(采用问题解决法、刨根问底法等)
学生学习方式:合作学习、深度思考。(采用合作学习法、反思提炼法等)
预设教学效果:改变“浅尝即止”式学习,让学生直击数学概念之本质,在两度追问中厘清“有什么价值”。
追问一:为什么要选择比来表示这里的关系?
师:通过独立学习、相互交流,我们对“比”有了更全面的理解。从“比”的角度来研究两个数的相除,它的价值还在哪里呢?(板书:价值)既然比与除法、分数有那么多的联系,那么为什么还要学习比呢?下面就让我们带着这个疑问来看这个问题!
工地需配制一种混凝土,王师傅用2吨水泥、3吨黄沙、5吨石子很快就配制好了。怎样更简洁地表示这种混凝土中三种量之间的关系呢?】
水泥∶黄沙∶石子的质量比是2∶3∶5。
问:你为什么不用除法、分数来表示数量间的关系,反而会选择比呢?
明确:用比表示数量间的关系可以更简洁。
【本环节设计理念】在比较两个数量的关系时,比与其他表示方式相比,其优点不够突显。为此,教者引入了三个数量,并在“怎样更简洁地表示这种混凝土中三种量之间的关系呢?”的追问中,让学生在比较、选择、优化的过程中,体验到了比的价值——表示数量间的关系更简洁、明了。
追问二:这里的两种说法矛盾吗?
师:同学们说的很有道理!大家看,前面我们在学习比的时候,知道了两个数的比表示两个数相除,这里提及的是两个数之间量的关系,但这里(水泥∶黄沙∶石子的质量比是2∶3∶5)却出现了三个数量之间的关系,这里的两种说法矛盾吗?大家不妨讨论讨论。(小组讨论)
师(启发):难道这里面也藏有两个数量的比?
预设1:这里面也有两个数量的比,如水泥和黄沙的质量比就是2∶3。
预设2:水泥和石子的质量比是2∶5,黄沙和石子的质量比是3∶5。
预设3:水泥和混凝土的质量比是2∶10。
……
师:大家观察得真仔细!这里不但有两个数量的比,而且还有很多,所以这里的说法与前面并不矛盾。此外,我们也可以看到,原来这么难表述,这么复杂的关系,现在只用三个数的连比就可以表达出来了,看来,在这儿用比表示它们之间的关系确实更简洁、更明确、更方便!
【本环节设计理念】为了凸显比的简洁性,教者在上面的教学过程中引入了三个数量的比,然而在比的意义的描述中,提及的仅仅只是两个数量的比。这两种说法中,数量的个数不一样,会不会影响到学生对比的意义的理解呢?为了排除隐患,教者顺势设计了这样的追问——“这里的两种说法矛盾吗?”,在教师的引领下,学生通过讨论交流,一方面更加深刻地明晰了比的意义,另一方面也进一步体验到比的价值。
教学环节四──纵横联系,渗透“变与不变”思想。
教师教学方式:纵横联系、渗透思想。(采用类比教学法、渗透思想法等)
学生学习方式:联系对比、感悟思想。(采用对比研究法、梳理总结法等)
预设教学效果:改变单一知识结构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将知识纵向联系、横向对比,在比较中感悟“变与不变”思想。
1. 纵向联系,体会数学思想。
师:除此之外,从“比”的角度来研究两个数的相除,它的价值还在哪里呢?也许你都不察觉,我们解决数学问题,有时必须要去变。比如……
如何计算“ EQ \F(1,2) + EQ \F(1,3) ”?
明确:通分,把“ EQ \F(1,2) + EQ \F(1,3) ”变成“ EQ \F(3,6) + EQ \F(2,6) ”再进行计算。
师:又比如推导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我们又是如何处理的?
明确:把平行四边形剪、移、拼,变成长方形。
师:数学的运用就是如此,有时“变”是必须的,但与此同时,变化中一定保持着某方面的不变。异分母分数变成同分母分数,不能随便变,两个算式的什么不变?
预设生:最后的计算结果不变。(随学生回答板书:结果不变)
师:为了推导面积计算公式,把平行四边形变成长方形,图形的形状变了,但什么没有变?
预设生:面积不变。(随学生回答板书:面积不变)
2. 横向对比,感悟数学思想。
师:那数学的应用就是如此,有时必须“变”,但与此同时,变化中一定保持着不变的因素。那这些和我们今天学习的“比”,有什么关系呢?我们来看:
小明通过尝试发现,菓珍和水按1:10的比调成的饮料最好喝。星期天,家里来了六个同学,他也想调出同样好喝的菓珍饮料给同学们喝,如果直接加20份菓珍,那应该加多少份水?
学生交流后追问:菓珍和水的量都在变,但什么不变?
预设生:菓珍和水的份数比的比值不变。(随学生回答板书:比值不变)
师:对,两个量之间的比值不变,我们就可以认为这个事物就没有变。
喝完饮料,小明和同学们去足球场为中国队加油。体育场那么大的地方,要配大的国旗才带劲。如果大国旗长240厘米,那宽该是多少厘米?
师:国旗是一个国家的象征,可不是随便做的,是不是觉得还缺什么?
预设生:还应该告诉我们,国旗的长和宽之间什么关系。
师点击课件出示:
《国旗法》规定,国旗的旗面是长方形,长和宽的比是3:2。
师:现在能确定大国旗的宽了吗?
学生交流后小结:善于用旧知识来解决新问题,真会学习。此处应该有掌声啊!(学生鼓掌)
课件出示:还记得我校入队仪式的那面大国旗吗?你估计,这面国旗多大的尺寸?
猜测后追问:大家看,我们可以不同的场合使用大小合适的国旗,国旗的尺寸一直在变,但什么不变?
明确:长和宽的比值不变。
小结:数学家开普勒说,数学就是研究千变万化中的不变。今天的学习,我们明白了:原来在数学的变化中,可以保持“结果不变”、“面积不变”、“比值不变”,以后我们可以自觉地抓住这些不变去进行变。
结束:当然,比的价值还不止这些,随着我们学习的不断深入,以后我们还会感受到更多。
【本环节设计理念】著名数学教育家波利亚说,解决数学问题,“我们必须一再地变化它,重新叙述它,变换它,直至终于成功地找到某些有用的东西为止。”仔细想来,小学数学中解决问题何尝不是如此呢?异分母分数加减,变换成了同分母分数才能计算;第一次计算平行四边形面积,变换成了长方形才能推导公式;繁琐的计算,设法变换成了特殊数(整十、整百等数)的相关计算才能简便……但无论怎么变,其中必有某个数学要素没有变!有了“比”的意义,也就多了条进行数学变换的途径。因而,基于“比”的意义,跳出“比”的知识范畴,将表面不搭的显性知识统摄在“数学变换”的思想方法下,让学生的认识从无意识走向有目的,也便自然促进了学生数学素养的提升。
【板书设计】 比的意义
意义 两量结合 结果不变
名称 面积不变
比值 比值不变
关系 两数相除
价值
不同类量 产生新的量
两数的比
同类量 倍数关系
【同步教案】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3.7比的意义 教案(表格式): 这是一份【同步教案】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3.7比的意义 教案(表格式),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导入新课,探究新知,自主练习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小学数学苏教版六年级上册三 分数除法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小学数学苏教版六年级上册三 分数除法教学设计,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具学具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小学数学三 分数除法教案: 这是一份小学数学三 分数除法教案,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板书设计,教学反思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