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第三单元单元综合与测试课时作业
展开1.下列句子中加粗成语运用有误的一项是( )
A.街上寂静无人,这条街还沉睡着,再过几个钟头,这里就会人声鼎沸了。
B.为了达到精益求精的效果,小刚不求甚解,又把这个题目研究了一番。
C.这下我才恍然大悟,原来好朋友小红一直在暗地里帮助我。
D.人们常把童话中的世界和现实混为一谈。
二、口语交际,情景问答题
2.班里准备举办一次“相约名家——走近鲁迅”的主题活动,请你积极参与。
(1)[活动策划]请为这次班会设计一个能够让多数同学都参与的活动,并写出这个活动设计的基本思路。
活动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基本思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名著撷英]
我忐忑着,拿了书来了。他使我同坐在堂中央的桌子前,教我一句一句地读下去。我担着心,一句一句地读下去。两句一行,大约读了二三十行罢,他说:“给我读熟。背不出,就不准去看会。”他说完,便站起来,走进房里去了。我似乎从头上浇了一盆冷水。但是,有什么法子呢?
上面文字选自鲁迅先生的散文集《________》,父亲说“背不出,就不准去看会”,父亲要求我背的书是《________》。“我似乎从头上浇了一盆冷水”表达了“我”_______________的心情。由此可见,儿时的“我”认为父亲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人。
(3)[活动参与]下面是主持人的一段开场白,请你把它补充完整。
手捧《朝花夕拾》,神游百草故园,穿行在鲁迅曾经走过的小径,赏玩当年先生笔下的景致,一点一滴涌上心间:置身院内仿佛可以听到油蛉虫和蟋蟀的鸣叫,依稀看见儿时的鲁迅,___________________……今天就让我们走进《朝花夕拾》,寻梦百草故园,追忆那似水年华,探寻一代文豪的成长足迹吧。
三、阅读理解与欣赏
3.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甲】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论语·学而》)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论语·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为政》)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论语·雍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论语·述而》)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论语·子罕》)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论语·子张》
【乙】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陈太丘与友期行》)
1.用“/”标出下列语句的朗读节奏。(每句限标两处)
(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日中不至,则是无信。
2.解释下列加粗词在文中的意思。
(1)思而不学则殆____________(2)博学而笃志____________
(3)期日中____________(4)元方人门不顾____________
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2)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4.结合【甲】【乙】两文中画框的句子,谈谈你对“信”的认识和理解。
4.槐花飘香
申琳
①小区墙角的槐花开了,满树洁白的花朵,映着湛蓝的天。这一串串小花,把我的思绪带回满村飘着槐花香的故乡。
②故乡,是中原大地一个极平常的村庄,几十户人家,房前屋后长满树木,柳、杨、桐、杏、梨……最多的,就是春天繁花满树、夏天浓荫蔽日的槐树。每年农历三月,是槐树平凡生命中最灿烂的时光,一串串槐花挂满枝头,整个小村的天际变得晶莹透亮,空气中弥漫着甜甜的、淡淡的清香。
③槐花香,香在枝头。从村小放学回家的儿童,一路追逐嬉闹,嗅到槐花香越来越浓,就知道村子越来越近,离家已经不远。进得村来,一群孩子中突然有人停下脚步,用鼻子使劲嗅了嗅,说了句:“真香!”后面就只听见一片“呼哧呼哧”的嗅花香声。“香不香?”带头的孩子高声问。“香!”一群人齐声呐喊起来,伴随着的是一阵开心的大笑。喊声和笑声,惊得一群麻雀扑棱着翅膀飞过头顶。
④槐花香,香在嘴里。小伙伴们悠闲地甩着书包或是外套一路走回家,就像转着一个风车。进了小院,放下手中的“风车”,扛出来的是一个特别的工具:一根长长的竹竿,顶端绑一把锋利的镰刀。人人手持这个工具,开始仰起头,拣那些开得最多、最盛的槐花采摘,手起镰刀落,一串串、一枝枝槐花像大片雪花一样从树上掉落。大孩子从树上采,小孩子从枝上捋,有人早经不住这又甜又香的花儿诱惑,团起槐花就往嘴里塞,那一丝丝清香就从舌尖甜到心底……
⑤边吃边采,最后把一筐槐花交给母亲,眼看着母亲拌上面粉,放在大锅里开始蒸。做作业的大孩子、看小人书的小孩子,就心不在焉地一会儿歪过头看看忙碌的母亲,一会儿跑到厨房问上一句:“快熟了吧?”好不容易等到出锅,不知道咽了多少口水的孩子早抱着碗站在灶台前。
⑥开饭时,母亲用饭盆端出一大盆槐花蒸菜,放在院子前面槐树下的地上。旁边一只大碗,盛着半碗蒜汁做调料,上面漂一层香喷喷的芝麻油。父亲还是农村人吃饭的标准姿势,蹲在饭盆前,背靠着那棵槐树,大块大块地夹起槐花蒸菜,蘸着蒜汁吃得慢条斯理。而像父亲一样背靠槐树端着饭碗的孩子们,早已狼吞虎咽了……一阵风吹过,树上扑簌簌飘下来一朵朵槐花,落在农村人泥土的“餐桌”上,落在孩子的饭碗里、头发间。
⑦前几天,妻在郊外农村办事,买了一袋槐花回来,母亲惊喜地拌上面粉做了一顿槐花蒸莱,调料依然是浇了芝麻油的蒜汁。看我埋头吃得津津有味,儿子也拿筷子夹了一块。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童年味道。父亲在一旁笑吟吟地问我:“还记得家门口咱们背靠着吃饭的那棵槐树吗?”三十多年前的情景,如今讲起仿佛就在昨天。
⑧槐花香,香在田间。三月槐花开时,麦苗才刚打苞,农活并不算忙,勤劳的农民却总也闲不住,开始把家门口攒的绿肥一锹锨挖起来,装在牛车上拉到田头。伯父家的绿肥堆边有棵槐树,他用锹挖绿肥,总有一些槐花飘落到绿肥里、牛车上,星星点点,如从泥土里冒出来的小花。那些日子的傍晚,等我放了学,我牵牛,伯父拉着一车绿肥,缓缓走过槐花飘飞、清香四溢的村庄。如今,伯父去世快一年,他院内的那棵老槐树,不知道是否和往年一样开得满树洁白……
⑨在这座江南城市,不知是谁,在小区墙角种下一棵槐树。也不知何时,我突然抬眼看到它就近在咫尺。我会静静地站在这棵槐树下,呼吸着那一缕缕淡淡的槐花香,仿佛置身于我那远隔千里的故乡。
(有删改)
1.本文围绕槐花飘香回忆了童年生活中的哪几件事?
2.请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分析文章以“槐花飘香”为题的好处。
3.文章第⑧段主要运用了人物描写的哪些方法?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4.文章第⑧段中“如今,伯父去世快一年,他院内的那棵老槐树,不知道是否和往年一样开得满树洁白……”饱含着对伯父的怀念之情。你觉得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之一是表达对伯父的怀念吗?请从文中找出你的依据。
四、默写题
5.默写。
(1)李白喜爱明月,他在《峨眉山月歌》中描写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诗如画境一般,给人以宁静之美。
(2)《朗读者》第一期主题词是“遇见”,古诗词中也有许多表达“遇见”的诗句,如杜甫在《江南逢李龟年》中写了暮春时的遇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中,借故园菊表现惜花和思乡之情,更寄托诗人对饱经战争忧患的人民的同情和对和平的渴望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夜上受降城闻笛》中,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边城夜色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夜上受降城闻笛》中,表现征人的思乡之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改错题
6.修改下列句子中的错别字。
(1)想起刚才的所作所为,我侮恨莫及,两眼浸满了泪水。 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
(2)于是大家放开喉咙读一阵书,真是人声顶沸。 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
(3)他是本城中极方正,质朴,搏学的人。 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
六、写作题
7.作文表达
真正的快乐是什么?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鲁迅在百草园中的快乐时光,是《再塑生命的人》中莎莉文老师对海伦·凯勒的帮助……你心中“真正的快乐”是什么,你是怎样看待“真正的快乐”的?你有相关的体验或见闻吗?
请以“真正的快乐”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立意自定,标题自拟,文体自选。
参考答案
1.答案:B
解析:“不求甚解”现在多指读书学习只求懂得大概,不求深刻了解。用在此句中与语境不符。
2.答案:(1)活动内容:[示例]知识竞赛。
基本思路:组织者先设计竞赛题,班会上组织全体同学抢答,最后给优胜者颁奖。
(2)朝花夕拾;鉴略;被父亲强迫背书的扫兴、无奈和痛苦;对“我”要求过于严格,完全不顾及孩子心理
(3)示例:在香樟树下抬头张望,寻找蝉蜕,又偷偷地去拨弄墙角的那株何乌首;睡觉前一个小孩偎依在长妈妈怀里听着美女蛇吃人的故事如痴如醉;仙台医专的那个中国青年的忧愤激昂弃医从文
解析:
3.答案:1.(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2)日中/不至,则是/无信。
2.疑惑; 坚定; 正午时分; 回头看;
3.(1)用不正当的手段得到的富贵,对于我来说就像浮云一样。(关键词:义、于)(2)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我走了。(关键词:期、委);
4.【答案示例】与人交往要讲究诚信,答应别人的事情要做到,不能言而无信。不讲诚信的人在这个社会中将寸步难行。
解析:4.“与朋友交而不信乎”的意思是“同朋友交往是不是诚信了呢”,“日中不至,则是无信”的意思是“正午时分您还没到,就是不讲诚信”,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作答即可。
4.答案:1.①嗅槐花;②釆槐花;③吃槐花蒸菜;④在槐花飘飞的村庄中运绿肥。
2.内容上,“槐花飄香”是作者对故乡的深刻回忆,以此为题,能形象、集中地表达对故乡的深切怀念之情;结构上,“槐花飘香”又是本文行文的线索,文章围绕“槐花飘香”展开对故乡的回忆,线索分明,内容集中,易于表现主题。
3.主要运用了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儿童的天真活泼和槐花的香气。
4.我觉得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之一是表达对伯父的怀念。因为文中回忆了“我”与伯父一起走过槐花飘飞、清香四溢的村庄的情景,也回忆了伯父院内的那棵老槐树。伯父与槐花香同时存在于作者的记忆中,而伯父已经去世快一年了,所以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之一是表达对伯父的怀念。
解析:1.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结合第③段“进得村来,一群孩子中突然有人停下脚步,用鼻子使劲嗅了嗅,说了句:‘真香!’”可以概括出第一件事是嗅槐花;结合第④段“大孩子从树上采,小孩子从枝上捋”可以概括出第二件事是采槐花;结合第⑥段“母亲用饭盆端出一大盆槐花蒸菜”可以概括出第三件事是吃槐花蒸菜;结合第⑧段“等我放了学,我牵牛,伯父拉着一车绿肥,缓缓走过槐花飘飞、清香四溢的村庄”可以概括出第四件事是在槐花飘飞的村庄中运绿肥。
2.本题考查分析标题作用的能力。槐花飘香贯串全文,故“槐花飘香”是本文行文的线索。本文重点写了飘着槐花香的故乡,由此可知本文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深切怀念之情,把对故乡的深切怀念之情寄托在具体的槐花上,使作者的情感更形象,也更集中。
3.本题考查分析描写方法及其作用的能力。“从村小放学回家的儿童,一路追逐嬉闹”运用动作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儿童的天真活泼;“用鼻子使劲嗅了嗅,说了句:‘真香!’”一句中,“用鼻子使劲嗅了嗅”是动作描写,“真香”是语言描写,都是为表现槐花的香气。
4.本题考查把握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首先明确作者的目的,第⑧段写了“我”童年时与伯父一起走过槐花飘飞、清香四溢的村庄的情景,由此可知,作者的记忆里有着伯父的影子,从中可以看出作者对伯父的怀念。而伯父已经去世快一年了,对伯父的记忆与对槐花香的记忆融为一体,全文围绕“槐花飘香”来写,也抒发了对伯父的怀念之情。
5.答案:(1)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2)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3)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4)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5)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解析:
6.答案:(1)侮—悔
(2)顶—鼎
(3)搏—博
解析:
7.答案:略
解析:[写作点拨]
本题在审题上没有太大的难度,对于“真正快乐”内涵的理解,在原材料中已给了足够的明示,意在引导学生在立意上不出太大的偏差。在思路的打开方面,话题的原材料也做了必要的提醒,思路开阔了,对话题的理解也就深刻了。而要写好本题,还应注意以下三点:第一是要直面“真正的快乐”,做到中心突出,话题突出。在写作中,要抓住“真正的”做文章,最好是要有两种不同性质的快乐的比较,从而强调什么是真正的快乐。第二是要注意选材的准确精当,不能将“快乐”强加到古今中外的人事当中去,而应在下笔之前充分筛选,选择那些的确能体现“真正快乐”的材料,并能对他们是“怎样真正快乐的”加以必要的详述,使之更富有感染力。第三是要注重真情实感,因为“真正的快乐”往往是发自内心的,是一种微而不可雕饰的情绪,所以针对本话题,要情感真挚。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单元综合与测试综合训练题: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单元综合与测试综合训练题,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阅读理解与欣赏,问答题,默写题,填空题,写作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第五单元单元综合与测试当堂达标检测题: 这是一份初中第五单元单元综合与测试当堂达标检测题,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阅读理解与欣赏,材料题,写作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单元综合与测试课后复习题: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单元综合与测试课后复习题,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阅读理解与欣赏,写句子,改错题,填空题,写作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