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湘教版第二节 地球表面形态课文内容ppt课件
展开
这是一份高中湘教版第二节 地球表面形态课文内容ppt课件,共51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外力作用,太阳能太阳辐射,风化作用,侵蚀作用,搬运作用,堆积作用,花岗岩球状风化,风蚀柱,风蚀蘑菇,新月形沙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
(二)外力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
二、外力作用和地表形态
(一)风化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风化作用:使岩石破碎,碎屑物残留地表形成风化壳
(二)侵蚀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1.风力作用(1)风力侵蚀 风蚀作用:风以其自身力量和所挟带的沙石 对地表岩石、松散物的破坏作用。
(3)风蚀柱(4)风蚀城堡
多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
孤立突起的岩石,由于风所携带的砂石中大粒的砂石在下面,对岩石下部磨蚀比较强,形成顶部大、基部小的蘑菇状岩石。
风卷着沙子侵蚀岩石形成的沟谷称为风蚀沟谷,。
(2)风力沉积风所搬运的沙粒由于条件改变而发生堆积。沙丘、黄土堆积
2.流水作用(1)流水侵蚀作用:河流水流破坏地表并掀起地表物质的作用即流水侵蚀作用。
(2)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原
什么是喀斯特地貌?喀斯特——又称岩溶,是水对可溶性岩石(石灰岩)进行以化学溶蚀为主,流水冲蚀和崩塌等机械作用为辅的地质作用,以及由这些作用所产生的现象的总称。
空气中的二氧化碳融入流水和大气降水,形成弱酸,对石灰岩进行侵蚀形成石林。是喀斯特地貌的一种。
(2)流水沉积流水沉积:水流携带的物质,在条件改变时, 被沉积或沉淀下来。
河流出山口处的扇形堆积体。
当河流流出谷口时,摆脱了侧向约束,流速减慢,此时的沉积作用大于搬运作用。其携带物质便铺散沉积下来。
大的先沉积,小的后沉积。
在河流的中下游水流较慢,不再足以携带泥沙,泥沙便沉积在中下游。泥沙在河的两岸沉积,冲积平原便逐渐形成。
是指入海口段的扇状冲积平原。
河流入海时,因流速减低,所挟带的大量泥沙,在河口段淤积延伸,填海造陆,洪水时漫流淤积,逐渐形成扇面状的堆积体。
3.海浪(水)作用(1)海浪(水)侵蚀:海浪长期冲击岩石海岸。
海岸受海浪侵蚀 、崩坍 而形成的与岸分离的岩柱。
4.冰川作用(1)冰川侵蚀:冰川在流动过程中,以自身的动力及挟带的沙石对冰床岩石的破坏作用。
角峰、冰斗、U型谷、峡湾
珠穆朗玛峰
冰川的边缘融化以后强烈磨蚀海岸岩石,形成沟谷,后来冰川化了以后,海水进入就形成了峡湾,这是一种典型的冰蚀地貌。
分布地区:冰川分布的高山和 高纬度地区地貌形态:杂乱堆积、形成冰 碛地貌
Lrem ipsum dlr sit amet, cnsectetur adipisicing elit.
岩石风化形成碎屑物即风化壳
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原、喀斯特地貌
风蚀沟谷、风蚀蘑菇、风蚀壁龛等
冲积扇、冲积平原、三角洲等
三、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
讨论: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影 响的利弊
人类遵循自然规律,塑造新的地表形态如:植树造林,开挖河道、绿化沙漠
人类违背自然规律,破坏地表形态如:滥牧、滥伐,草原退化、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环境恶化
1.下列成语本意与其表现的外力作用相对应的是( )A.积沙成滩——固结成岩作用 B.水滴石穿——侵蚀作用C.泥石俱下——搬运和堆积作用 D.山崩地裂——风化作用
是由内力作用或外力侵蚀的结果
2.造成黄土高原千沟万壑地表形态根本原因是()A.风力侵蚀 B.风化作用C.冰川侵蚀D.流水侵蚀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湘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第二节 地表形态的变化教学课件ppt,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风化作用与地表形态,水蚀作用,溯源侵蚀,侧蚀作用,凹岸侵蚀,风力侵蚀作用,当堂检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湘教版湘教版必修1第二节 地球表面形态备课ppt课件,共31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高耸的喜马拉雅山脉,内力作用,风蚀蘑菇,地球内部热能,内力作用外力作用,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地震,使地表变得高低起伏,互帮互助共同进步,华山大断崖,岩层的挤压变形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0-2021学年第二节 地球表面形态评课课件ppt,共18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太平洋板块,亚欧板块,印度洋板块,美洲板块,非洲板块,峨眉山万佛顶,华山西峰,地质构造小结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