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测试题
展开《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核心素养练习
【核心素养一练习:语言建构与运用】
1.给下列字注音。
(1)舜( ) (2) 畎( ) (3)傅说( )
(4)胶鬲( ) (5)拂乱( ) (6)法家拂士( )
【答案】(1)shùn (2)quǎn (3)yuè (4)ɡé (5)fú (6)bì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
(1)舜发于畎亩之中 发: (2)畎亩之中 畎:
(3)举于版筑之间 举: (4)空乏其身 空:
(5)空乏其身 乏: (6)行拂乱其所为 拂:
(7)曾益其所不能 曾: (8)衡于虑 衡:
(9)而后作 作: (10)征于色 征:
(11)而后喻 喻: (12)法家拂士 拂:
【答案】(1)起,指被任用 (2)田间小沟 (3)选拔 (4)穷 (5)绝 (6)拂逆 (7)同“增”,增加 (8)同“横”,梗塞 (9)奋发 (10)验 (11)知晓 (12)同“弼”,辅佐
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古今异义词。
(1)舜发于畎亩之中
古义:
今义:
(2)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古义:
今义:
(3)征于色,发于声
古义:
今义:
(4)而后喻
古义:
今义:
(5)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古义:
今义:
(6)所以动心忍性
古义:
今义:
(7)入则无法家拂士
古义:
今义:
(8)管夷吾举于士
古义:
今义:
(9)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古义:
今义:
【答案】(1)古义:被起用 今义:送出,发生 (2)古义:被举用 今义:往上托,推举 (3)古义:证验,表现 今义:走远路,打比方(4)古义:明白,了解 今义:说明,打比方 (5)古义:这样以后,这样……才 今义:连词,表示接着某种动作或情况之后 (6)古义:用这些来…… 今义: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 (7)古义:在里面,指国内(名词) 今义:进入(动词) (8)古义:狱官 今义:士兵 (9)古义:在外面,指国外(名词) 今义:出去(动词)
4.写出下面加点字的词类活用类别,并解释该词的意思。
①人恒过 ②入则无法家拂
③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
④必先苦其心志 ⑤劳其筋骨
⑥饿其体肤 ⑦空乏其身
⑧行拂乱其所为 ⑨所以动以忍性
【答案】①过:犯错,犯过失(名词用作动词) ②入:在里面,指国内(动词作状语)
③生:使……生存发展 死:使……衰亡(动词使动用法) ④苦:使……痛苦(形容词使动用法)
⑤劳:使……劳累(形容词使动用法) ⑥饿:使……饥饿(形容词使动用法)
⑦空乏:使……资财缺乏(形容词使动用法) ⑧乱:使……扰乱(形容词使动用法)
⑨动:使……惊动(动词使动用法) 忍:使……坚韧(动词意动用法)
5.解释下列虚词。
①胶鬲举于鱼盐之中 ②困于心,衡于虑
③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⑤必先苦其心志 ⑥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⑦人恒过,然后能改
【答案】①介词,从 ②介词,在 ③介词,给 ④介词,在 ⑤其:代词,他的 ⑥则:连词,如果 ⑦恒:常常 然:代词,这样
6.请划分本文的朗读节奏。
舜 发 于 畎 亩 之 中,傅 说 举 于 版 筑 之 间,胶 鬲 举 于 鱼 盐 之 中,管 夷 吾 举 于 士,孙 叔 敖 举 于 海,百 里 奚 举 于 市。故 天 将 降 大 任 于 是 人 也,必 先 苦 其 心 志,劳 其筋 骨,饿 其 体 肤,空 乏 其 身,行 拂 乱 其 所 为,所 以 动 心 忍 性,曾 益 其 所 不 能。
人 恒 过,然 后 能 改,困 于 心 衡 于 虑 而 后 作,征 于 色 发 于 声 而 后 喻。入 则 无 法家 拂 士,出 则 无 敌 国 外 患 者,国 恒 亡,然 后 知 生 于 忧 患 而 死 于 安 乐 也。
【答案】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7.翻译下列句子。
(1)人恒过,然后能改。
(2)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3)然后知生于怃患而死于安乐也。
(4)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5)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6)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7)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答案】(1)一个人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
(2)使他心意苦恼,使他筋骨劳累,使他忍饥挨饿,使他受尽贫困之苦,使他所做的事情颠倒错乱。
(3)这样就知道常处忧愁祸患之中可以使人生存,常处安逸快乐之中可以使人死亡。
(4)用来使他的内心受到震撼,使他性情坚韧起来,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原来没有的才能。
(5)在内心里困惑,思虑阻塞.然后才能知道有所作为
(6)(如果)一个国家,在国内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没有实力相当、足以抗衡的国家和来自国外的祸患,这样的国家就常常会走向灭亡。
(7)心绪显露在脸色上,表达在声音中,然后才能被人了解。
【核心素养二练习:思维发展与提升】
1.第一段列举了六个历史人物,他们经历上的共同点是什么?作者借此想要说明什么道理?
【答案】共同点:①都是出身卑微②都是经过艰苦的磨练后才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
道理:说明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
2.作者说“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的“大任”指什么?“是人”指的是什么人?
【答案】“大任”指治理天下的使命。
“是人”既指前面叙述的六个人,还包括其他能担任“大任”的人。
3.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这一论点是如何提出的?
【答案】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①先摆事实,举出古代六位人物成就事业的例子,从中归纳出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
②再分析说理,说明个人成才的主观因素,重点论证‘生于忧患’,由个人谈到治国说明国家要发展,也要有忧患意识。
③最后归纳出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4.作者认为“人恒过,然后能改”,你认为“能改”的条件是什么?
【答案】有积极进取之心,不断的总结犯错误的经验教训,不断改正。
5.孟子认为,一个国家要想避免“亡”的命运,必须具备哪些条件?请用自己的话概括回答。
内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辅助君主的贤士,外有敌对的国家和外来的祸患。
6.孟子认为人怎样才能成才?
【答案】首先,人才是在艰苦的环境中造就的。所以“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这样才能起到“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的作用。其次,还要重视人的主观因素。“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主客观条件相互结合,才有可能成就一番事业。
【核心素养三练习:审美鉴赏与创造】
1.你能列举出一个论证“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例子吗?
【答案】吴越之战后,越王卧薪尝胆,最终打败吴国,取得胜利;而吴王夫差却贪图享乐,最终导致国家灭亡。
2.结合自己的实际,谈谈关于“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体会。
【答案】磨练对人的成长具有重要作用,人要有危机意识,不要贪图享乐。
3.孟子认为只有逆境可以造就人才,你对此有什么看法?请简要说明理由。
【答案】观点:(1)逆境可以造就人才。(2)顺境也可以出人才。(3)顺境和逆境都可以出人才。
阐述理由:(1)树立远大志向。(2)不满足于现状而艰苦奋斗。
4.人生就是一次远航,有艳阳高照,也有雨雪交加,难能一帆风顺,但你身处逆境时你将以怎样的心态对待它? 这篇文章会给你带来哪些启示?(回答时语言要生动,并适当的采用一定的修辞方法)
【答案】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古代先贤历经苦难最终取得成功的事例启示我们,以积极和乐观的心态,勇敢地迎接困难和挑战。像一个遭遇风暴的渔夫,充满着憧憬与希望包蕴着力量与勇气,呼吸着咸腥的空气,撑满帆去搏击风浪。或像一只高傲的海燕勇敢地迎接暴风雨的挑战。
5.请写出至少2则和本文阐述的道理相似的名言警句。
【答案】穷且易坚,不坠青云之志。 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6.本文在论证上最大的特色是什么?
【答案】文章采用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相结合的方法,文段先列举了六个人物事例,从个人角度正面论证“生于忧患”,再用道理论证相的方法,从国家角度反面论证“死于安乐”。
【核心素养四练习:文化传承与理解】
一、(2019西藏卷)
①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 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②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1)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举:
(2)人恒过 过:
(3)衡于虑 衡:
(4)而后喻 喻:
2.下列加点词的用法与其它三项不相同的一项是( )
A.苦其心志 B.无案牍之劳形
C.曾益其所不能 D.凄神寒骨
3.把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4. 完成填空。
孟子,名轲, 时期思想家, 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被尊称为“亚圣”。请你写出一句本文之外的孟子的名言警句:
5.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你对“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的理解,并另举一个能证明这一观点的事例。
【答案】1.(1)举:选拔,任用。 (2)过:犯错误。 (3)衡:同“横”,梗塞,不顺。(4)喻:了解、明白。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词语含义的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即可。①句意为:傅说从筑墙工作中被举用。举:选拔,任用。
②句意为:人经常犯错误。过:犯错误。
③句意为:思虑阻塞。衡:同“横”,梗塞,不顺。
④句意为:然后才被人了解。喻:了解、明白。
2.C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词类活用。C项中“曾”同“增”,意思为增加,属于正常用法。ABD项为使动用法,故正确答案为C。
3.(一个国家)内部如果没有坚持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主的贤士,外部没有能匹敌的邻国和外患的侵扰,这个国家往往容易灭亡。
【解析】本题考查翻译语句。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句中重点词:入:在国内;拂:通“弼”,辅弼;出:在国外;恒:常常。
4.①战国;②儒;
③例句: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常识和名句积累。孟子,名轲,战国时期思想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被称为“亚圣”。他的名言有很多,如: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舍生而取义者也等。
5.文中“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是说,忧患和磨难可以使一个人奋发有为,使一个国家兴旺发达;安逸和享乐则会让一个人不思进取,使一个国家衰败灭亡。
举例:越王勾践和吴王夫差的故事能证明这一观点。吴越交战,越国战败,越王勾践立志发愤图强,卧薪尝胆。经过十年,越国恢复元气,兵强马壮,具备了复仇条件。反观吴王夫差,战胜越国后,以为忧患已除,生活骄奢淫逸,狂妄自大,最终身死而国灭。
【解析】本题考察对观点的理解和补充论据的能力。第一问,首先理解“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的大意:忧愁患害足以使人生存,安逸享乐足以使人灭亡。再结合原文列举的六个名人的例子以及下文的分析可知,“生于忧患”是说,忧患和磨难可以使一个人或一个国家奋发有为,兴旺发达;“死于安乐”是说,如果贪图安逸和享乐就会让人变得不思进取,最后导致衰败灭亡。第二问属开放性试题,实质是考查学生写作材料积累的多少。只要能证明“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观点的事例均可。
【参考译文】 舜从田野耕作之中被起用,傅说从筑墙的劳作之中被起用,胶鬲从贩鱼卖盐中被起用,管夷吾被从狱官手里救出来并受到任用,孙叔敖从海滨隐居的地方被起用,百里奚被从奴隶市场里赎买回来并被起用。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临在某人的身上,必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之苦,以致肌肤消瘦,使他受贫困之苦,扰乱其人业已开始的行动,这样来使他的心灵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情坚忍起来,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
人常常犯错,然后才能改正;内心忧困,思想阻塞,然后才能奋起;心绪显露在脸色上,表达在声音中,然后才能被人了解。一个国家,在内如果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外没有与之匹敌的邻国和来自外国的祸患,就常常会有覆灭的危险。这样,就知道忧愁患害足以使人生存,安逸享乐足以使人灭亡的道理了。
二、(2019泰安卷)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 对下列各句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A. 管夷吾/举于/士
B. 曾益/其所/不能
C. 必/先苦/其心志
D.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2.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与例句中加点的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A. 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
B.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
C. 休祲降于天
D. 况才之过于余者乎?
3. 下列对选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A. 内心苦恼,坚持思考,然后才能有所作为
B. 内心忧困,思虑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
C. 内心忧困,思虑阻塞,然后振作起来。
D. 内心苦恼,平衡思虑,然后表现出来。
4. 下列对文章内容和写法理解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 文章开头运用了排比句式,形成一种无可辩驳的气势,增强了说服力。
B. 文章先列举实例,再依据实例讲道理,最后得出“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的结论。
C. 文章列举六个成功人士的事例,意在论述发现人才、培养人才的重要性。
D.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这句话表达的观点与本文的论点是一致的。
【答案】1.A
【解析】A朗读节奏划分正确。其它几项改为: B曾益/其/所不能。C必先/苦/其心志。D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2.C
【解析】C加点的字与例句中加点的字意义和用法相同。都是“从”之意。A引出处所,可译为“到”。B引出处所,译为“在”。D引出比较的对象“余”。
3.B
【解析】B对选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正确。“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内心忧困,思虑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A与D“困”与“衡”翻译错误,应分别为“忧困”与“阻塞”。C“作”翻译错误,应为“有所作为”。
4.C
【解析】C对文章内容和写法理解分析错误。文章列举六个成功人士的事例,意在说明了在经历了艰难困苦之后,才能成就不平凡的事业。也就是“生于忧患”的道理。
三、(2018鹤岗卷)
【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选自《<孟子>二章》)
【乙】陈禾,字秀实,明州鄞县人。举元符三年进士。(时)天下久平,武备宽弛,东南尤甚。
……
论奏未终,上拂衣起。禾引上衣,请毕其说。衣裾落,上曰:“碎朕衣矣。”禾言:“陛下不惜碎衣,臣岂惜碎首以报陛下?此曹①今日受富贵之利,陛下他日受危亡之祸。”言愈切,上变色曰:“卿能如此,朕复何忧?”内侍请上易衣,上却之曰:“留以旌②直臣。”
(节选自《宋史》,有删改)
【注释】①曹:辈,等。②旌:表彰。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①入则无法家拂士
②内侍请上易衣
2.翻译下列句子。
①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②卿能如此,朕复何忧?
3.乙文中的 (原文)与甲文中的主旨句异曲同工。乙文中的“上”是一个 的人。
【答案】1.①同“弼”,辅佐 ②换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词语含义的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即可。
①句意为:在国外如果没有敌对国家的忧患。拂:通假字,同“弼”,辅佐。
②句意为:内侍请皇上换衣服。易:换。
2.①通过这样的方法,使他的心惊动,使他的性格坚强起来,增加他所没有的才干。
②你能像这样尽心进言,我还有什么可忧虑呢?
【解析】本题考查翻译语句。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①句中重点词有:所以,用来;动,使…惊动;忍,使…坚韧;曾,通假字,同“增”,增加。句意为:这样来使他的心惊动,使他的性格坚强起来,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
②句中重点词有:如此,这样;忧,忧虑。句意为:你能像这样尽心进言,我还有什么可忧虑呢?
3.此曹今日受富贵之利,陛下他日受危亡之祸。“上”是一个知错能改的人(或虚心纳谏、开明或广开言路等)
【解析】第一问:本题考查理解课文内容。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找出相关的语句即可。结合两文内容可知,甲文的主旨句是“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乙文与之异曲同工的语句是:此曹今日受富贵之利,陛下他日受危亡之祸。
第二问: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乙文内容的基础上,抓住描写“上”的语句来分析即可。结合内容,从“卿能如此,朕复何忧”“留以旌直臣”等语句中可知,“上”是一个知错能改、虚心纳谏、开明的人。
【参考译文】
【乙】禾字秀实,是明州鄞县人。考中元符三年进士。多次升迁担任辟雍博士、监察御史、殿中侍御史。天下长久太平,军备松弛,东南一带尤其严重。
陈禾论奏还没结束,皇上就恼怒地拂衣而起。陈禾拉住皇上的衣服,请求让自己说完。衣袖被撕落,皇上说:“正言撕破我的衣服啦。”陈禾说:“陛下不惜被撕破衣服,我难道敢吝惜砍头来报答陛下吗?这些人今天得到富贵的好处,陛下将来会遭受危亡的祸患。”陈禾的言辞更加激烈,皇上改变了脸色说:“你能像这样尽心进言,我还有什么可忧虑的呢?”内侍请皇上换衣服,皇上回绝他说:“留着破衣表彰正直的大臣。”
四、(2018深圳卷)
【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乙】孙叔敖疾,将死,戒其子曰:“王数封我矣,吾不受也。为我死,王则封汝,必无受利地。楚越之间有寝之丘者,此其地不利,而名甚恶。荆人畏鬼,而越人信机。可长有者,其唯此也。”孙叔敖死,王果以美地封其子,而子辞,请寝之丘,故至今不失。孙叔敖之知,知以不利为利矣。知以人之所恶为己之所喜,此有道者之所以异乎俗也。
——选自《吕氏春秋》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舜发于畎亩之中
困于心,衡于虑
王数封我矣
而子辞
2.翻译句子
(1)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2)知以人之所恶为己之所喜。
3.问答题:写乙文孙叔敖之子“请寝之丘”为封地的原因是什么?结合甲文进行解释。
【答案】1.发:起,指被任用 衡:通“横”,梗塞、不顺 数:多次 辞:推辞,谢绝
【解析】本题考察字词翻译。“发”和“横”是课内词语,“数”和“辞”都是初中常考的字。
2.(1)这样来使他的心惊动,使他的性格坚强起来,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
(2)懂得把别人所厌恶的东西当作自己所喜爱的东西。
【解析】本题考察文言句子翻译。第一句是课内句子,第二句侧重在“恶”和“喜”词语翻译,以及“以……为”的句式翻译。
3.接受肥沃的土地,一定会是兵家必争,没办法长期占有,而寝之丘是一块不吉利的土地,楚人和越人都很忌讳,所以能够长期占有,孙叔敖是一个有大智慧的人,懂得甲文中的居安思危的精神,不仅在位之时不倨傲,多次拒绝大王的封赏,在将死之时也告诫儿子只能接受不吉利的土地。
【解析】本题考察对乙文的理解和甲乙两文的联系,要从乙文中找到“请寝之丘”的原因,原文有话,不难,但需要结合甲文进行解释,甲文就是我们“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强谓的是一种“居安思危”“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态度,孙叔敖就是这样具有大智慧的人,再结合乙文的具体内容分析即可。
【参考翻译】
【乙】孙叔敖患了(重)病,临死的时候告诫他的儿子说:“大王多次赐给我土地,我都没有接受。如果我死了,大王就会赐给你土地,你一定不要接受肥沃富饶的土地。楚和越国之间有个寝丘,这个地方土地贫瘠,而且地名很不吉利。楚人長惧鬼,而越人迷信鬼神和灾祥。所以,能够长久占有的封地,恐怕只有这块土地了。”孙叔数死后,楚王果然把肥美的土地赐给他的儿子,但是孙叔敖的儿子谢绝了,请求赐给寝丘,所以这块土地至今没有被他人占有。孙叔敖的智慧在于懂得不把世俗心目中的利益看作利益懂得把别人所厌恶的东西当作自己所喜爱的东西,这就是有智慧的人不同于世俗的人的原因。
12《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知识点检测题 (学生版): 这是一份12《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知识点检测题 (学生版),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理解背默题,词语解释题,翻译句子题,内容理解题,比较阅读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2《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知识点检测题 (教师版): 这是一份12《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知识点检测题 (教师版),共1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理解背默题,词语解释题,翻译句子题,内容理解题,比较阅读题,八年,有的五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中考语文二轮复习 文言文对比阅读08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含解析): 这是一份中考语文二轮复习 文言文对比阅读08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含解析),共3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