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必修1第二章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综合与测试导学案
展开[核心速填]
1.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
(1)基本公式
(2)推论
2.两类匀变速直线运动
(1)匀加速直线运动:初速度与加速度方向相同.
(2)匀减速直线运动:初速度与加速度方向相反.
3.自由落体运动
(1)特点:v0=0,a=g(只在重力作用下运动).
(2)规律
4.两类图象
(1)xt图象:直线的斜率表示速度.
(2)vt图象:直线的斜率表示加速度,图线与时间轴包围的面积表示位移.
1.分析思路
(1)要养成画物体运动示意图或vt图象的习惯,特别是较复杂的运动,画出示意图或vt图象可使运动过程直观,物理过程清晰,便于分析研究.
(2)要注意分析研究对象的运动过程,搞清楚整个运动过程按运动性质的转换可以分为哪几个阶段,各个阶段遵循什么规律,各个阶段又存在什么联系.
2.常用方法
【例1】 物体以一定的初速度冲上固定的光滑斜面,到达斜面最高点C时速度恰好为零,如图所示,已知物体运动到斜面长度3/4处的B点时,所用时间为t,求物体从B滑到C所用的时间.
[解析] 解法一:逆向思维法
物体向上匀减速冲上斜面,相当于向下匀加速滑下斜面.故xBC=eq \f(1,2)ateq \\al( 2,BC),xAC=eq \f(1,2)a(t+tBC)2
又xBC=xAC/4
解得tBC=t.
解法二:比例法
对于初速度为零的匀变速直线运动,在连续相等的时间里通过的位移之比为x1∶x2∶x3∶…∶xn=1∶3∶5∶…∶(2n-1)
现有xBC∶xBA=(xAC/4)∶(3xAC/4)=1∶3
通过xAB的时间为t,故通过xBC的时间tBC=t.
解法三:中间时刻速度法
利用教材中的推论: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等于这段位移的平均速度eq \x\t(v)AC=(vA+vC)/2=(v0+0)/2=v0/2
又veq \\al(2,0)=2axAC,veq \\al(2,B)=2axBC,xBC=xAC/4
由以上各式解得vB=v0/2
可以看出vB正好等于AC段的平均速度,因此B点是时间中点的位置,因此有tBC=t.
解法四:图象法
利用相似三角形面积之比等于对应边平方比的方法,作出vt图象,如图所示,S△AOC/S△BDC=CO2/CD2且S△AOC=4S△BDC,OD=t,OC=t+tBC
所以4/1=(t+tBC)2/teq \\al( 2,BC)
解得tBC=t.
[答案] t
1.甲、乙两辆汽车都从静止出发做加速直线运动,加速度方向一直不变,在第一段时间间隔内,两辆汽车的加速度大小不变,汽车乙的加速度大小是甲的两倍;在接下来的相同时间间隔内,汽车甲的加速度大小增加为原来的两倍,汽车乙的加速度大小减小为原来的一半.求甲、乙两车各自在这两段时间间隔内走过的总路程之比.
[解析] 解法一:基本公式法
设汽车甲在第一段时间间隔末(时刻t0)的速度为v,第一段时间间隔内行驶的路程为s1,加速度为a;在第二段时间间隔内行驶的路程为s2.由运动学公式得
v=at0,s1=eq \f(1,2)ateq \\al(2,0),s2=vt0+eq \f(1,2)(2a)teq \\al(2,0)
设汽车乙在时刻t0的速度为v′,在第一、二段时间间隔内行驶的路程分别为s1′、s2′.同样有v′=(2a)t0,s2′=eq \f(1,2)(2a)teq \\al(2,0),s1′=v′t0+eq \f(1,2)ateq \\al(2,0),设甲、乙两车行驶的总路程分别为s、s′,则有
s=s1+s2,s′=s1′+s2′
联立以上各式解得,甲、乙两车各自行驶的总路程之比为
s∶s′=5∶7.
解法二:图象法
由题意知,甲在t0时刻的速度v甲1=at0,2t0时刻的速度v甲2=v甲1+2at0=3at0;同理,乙车在t0时刻的速度v乙1=2at0,2t0时刻的速度v乙2=v乙1+at0=3at0.
作出甲、乙两车的vt图象如图所示,由图线与t轴所围的面积知s甲=eq \f(5,2)ateq \\al(2,0),s乙=eq \f(7,2)ateq \\al(2,0)
所以,两车各自行驶的总路程之比s甲∶s乙=5∶7.
[答案] 5∶7
【例2】 (多选)我国“蛟龙号”深潜器经过多次试验,终于在2012年6月24日以7 020 m深度创下世界最新纪录(国外最深不超过6 500 m),这预示着它可以征服全球99.8%的海底世界.在某次实验中,深潜器内的显示屏上显示出的深度曲线如图甲所示、速度图象如图乙所示,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甲 乙
A.图甲中h3是本次实验下潜的最大深度
B.本次实验中深潜器的最大加速度是0.025 m/s2
C.在3~4 min和6~8 min的时间段内深潜器具有向上的加速度
D.在6~10 min时间段内深潜器的平均速度为0
AC [根据图甲深度显示,可以直接看出蛟龙号下潜的最大深度是h3,A正确;根据图乙可以求出0~1 min内蛟龙号的加速度a1=eq \f(-2-0,60) m/s2=-eq \f(1,30) m/s2,3~4 min内加速度a2=eq \f(0--2,60) m/s2=eq \f(1,30) m/s2,6~8 min内加速度a3=eq \f(3-0,120) m/s2=eq \f(1,40) m/s2,8~10 min内加速度a4=eq \f(0-3,120) m/s2=-eq \f(1,40) m/s2,所以蛟龙号的最大加速度为eq \f(1,30) m/s2,B错误;3~4 min和6~8 min的时间段内潜水器的加速度方向向上,C正确;6~10 min时间段内潜水器在向上运动,位移不为零,所以平均速度不为零,D错误.]
[一语通关]
在图象问题的学习与应用中首先要注意区分它们的类型,其次应从图象所表达的物理意义,图象的斜率、截距、交点、拐点、面积等方面的含义加以深刻理解.
2.如图所示的位移(x)—时间(t)图象和速度(v)—时间(t)图象中给出四条图线,甲、乙、丙、丁代表四辆车由同一地点向同一方向运动的情况,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车做直线运动,乙车做曲线运动
B.0~t1时间内,甲车通过的路程大于乙车通过的路程
C.0~t2时间内,丙、丁两车在t2时刻相距最远
D.0~t2时间内,丙、丁两车的平均速度相等
C [xt图象表示的是做直线运动的物体的位移随时间的变化情况,而不是物体运动的轨迹.由xt图象可知,甲、乙两车在0~t1时间内均做单向直线运动,且在这段时间内两车通过的位移和路程均相等,A、B错误;在vt图象中,t2时刻丙、丁两车速度相同,故0~t2时间内,t2时刻两车相距最远,C正确;由图线可知,0~t2时间内丙车的位移小于丁车的位移,故丙车的平均速度小于丁车的平均速度,D错误.]
打点计时器是一种使用低压交流电源的计时仪器,它每隔0.02 s打一次点(交流电频率为50 Hz),因此纸带上的点可表示和纸带相连的运动物体在不同时刻的位置.研究纸带上的点之间的间隔,就可以了解物体的运动情况.
利用打点纸带分析物体的运动,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1)判断物体的运动状态;(2)测定物体运动的速度;(3)测定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时的加速度.
1.判断物体运动状态的方法:求相邻位移的差Δx.
设相邻两点之间的位移为x1、x2、x3、…
(1)若x2-x1=x3-x2=…=xn-xn-1=0,则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
(2)若x2-x1=x3-x2=…=xn-xn-1≠0,则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
2.测定物体运动速度的方法
设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根据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等于这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可求得速度v,如v1=eq \f(x1+x2,2T),v2=eq \f(x2+x3,2T)等.
3.测定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的方法
(1)逐差法
如图所示,相邻两计数点间的距离分别为x1、x2、…、x6,两计数点间的时间间隔为T,根据Δx=aT2有
x4-x1=(x4-x3)+(x3-x2)+(x2-x1)=3aT2
同理x5-x2=x6-x3=3aT2
求出a1=eq \f(x4-x1,3T2),a2=eq \f(x5-x2,3T2),a3=eq \f(x6-x3,3T2)
再算出a1、a2、a3的平均值
eq \x\t(a)=eq \f(a1+a2+a3,3)=eq \f(x6+x5+x4-x3+x2+x1,9T2)
上式即为所求物体运动的加速度.
(2)vt图象法
根据eq \x\t(v)=veq \f(t,2)可求得
v1=eq \f(x1+x2,2T)、v2=eq \f(x2+x3,2T)、v3=eq \f(x3+x4,2T)、…、vn=eq \f(xn+xn+1,2T)
求出1、2、…(一般取5个点)各计数点的瞬时速度,再作出vt图象,求出图线的斜率即为该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
【例3】 某探究小组为了研究小车在桌面上的直线运动,用自制“滴水计时器”计量时间.实验前,将该计时器固定在小车旁,如图甲所示.实验时,保持桌面水平,用手轻推一下小车.在小车运动过程中,滴水计时器等时间间隔地滴下小水滴,图记录了桌面上连续的6个水滴的位置,如图乙所示.(已知滴水计时器每30 s内共滴下46个小水滴)
甲
乙
(1)由图乙可知,小车在桌面上是________(选填“从右向左”或“从左向右”)运动的.
(2)该小组同学根据图乙的数据判断出小车做匀变速运动.小车运动到图中A点位置时的速度大小为________m/s,加速度大小为________m/s2.(结果均保留2位有效数字)
[解析] (1)小车运动时由于摩擦力的作用,速度逐渐减小,滴水计时器滴下水滴的间距逐渐变小,因此小车从右向左运动.
(2)滴水的时间间隔T=eq \f(30,45) s≈0.67 s
小车运动到A点位置时的瞬时速度
vA=eq \f(xn+xn+1,2T)=eq \f(117+133×0.001,2×0.67) m/s≈0.19 m/s
根据逐差法,共有5组数据,舍去中间的一组数据,则加速度a=eq \f(x4+x5-x1-x2,6T2)=eq \f(100+83-150-133×0.001,6×0.672) m/s2
≈-0.037 m/s2
因此加速度的大小为0.037 m/s2.
[答案] (1)从右向左 (2)0.19 0.037
3.如图所示为“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实验中打点计时器打出的纸带,相邻两计数点间还有两个点未画出(电源频率为50 Hz).由图知纸带上D点的瞬时速度vD=________,加速度a=________;E点的瞬时速度vE=________.(小数点后均保留两位小数)
[解析] 由题意可知:T=0.06 s
vD=eq \x\t(v)CE=eq \f(27.0-16.2×10-2,2×0.06) m/s=0.90 m/s
设AB、BC、CD、DE间距离分别为x1、x2、x3、x4,如图所示
则a=eq \f(x4+x3-x2+x1,4T2)=eq \f(\x\t(OE)-\x\t(OC)-\x\t(OC)-\x\t(OA),4T2)≈3.33 m/s2
vE=vD+aT≈1.10 m/s.
[答案] 0.90 m/s 3.33 m/s2 1.10 m/s
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的理解及应用
常用方法
规律特点
解析法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常用公式有:
速度公式:v=v0+at;位移公式:x=v0t+eq \f(1,2)at2;速度、位移关系式:v2-veq \\al(2,0)=2ax;平均速度公式eq \x\t(v)=veq \f(t,2)=eq \f(v0+v,2).以上四式均是矢量式,使用时一般取v0方向为正方向,与v0同向取正,反向取负;同时注意速度和位移公式是基本公式,可以求解所有问题,而使用推论可简化解题步骤
比例法
对于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与末速度为零的匀减速直线运动,可利用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的推论,用比例法解题
极值法
临界、极值问题的考查往往伴随着“恰好、刚刚、最大、最小”等字眼,极值法在追及等问题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逆向思维法(反演法)
把运动过程的“末态”作为“初态”的反向研究问题的方法,一般用于末态已知的情况
图象法
应用vt图象,可把较复杂的问题转变为较简单的数学问题解决,尤其是用图象定性分析,可避开繁杂的计算,快速找出答案
巧用推论Δx=xn+1-xn=aT2解题
匀变速直线运动中,在连续相等的时间T内的位移之差为一恒量,即xn+1-xn=aT2,对一般的匀变速直线运动问题,若出现相等的时间间隔问题,应优先考虑用Δx=aT2求解
巧选参考系法
物体的运动是相对一定的参考系而言的.研究地面上物体的运动常以地面为参考系,有时为了研究问题方便,也可巧妙地选用其他物体作为参考系,甚至在分析某些较为复杂的问题时,为了求解简捷,还需灵活地转换参考系
xt图象和vt图象的比较
xt图象
vt图象
典型图象
其中④为抛物线
其中④为抛物线
意义
反映的是位移随时间的变化规律
反映的是速度随时间的变化规律
点
对应某一时刻物体所处的位置
对应某一时刻物体的速度
斜率
斜率的大小表示速度大小
斜率的正负表示速度的方向
斜率的大小表示加速度的大小
斜率的正负表示加速度的方向
截距
直线与纵轴截距表示物体在t=0时刻距离原点的位移,即物体的出发点;在t轴上的截距表示物体回到原点的时间
直线与纵轴的截距表示物体在t=0时刻的初速度;在t轴上的截距表示物体速度为0的时刻
两图线的交点
同一时刻各物体处于同一位置
同一时刻各物体运动的速度相同
利用打点纸带分析物体的运动
人教版 (新课标)第一章 静电场综合与测试学案: 这是一份人教版 (新课标)第一章 静电场综合与测试学案,共7页。
人教版 (新课标)必修2第七章 机械能守恒定律综合与测试学案设计: 这是一份人教版 (新课标)必修2第七章 机械能守恒定律综合与测试学案设计,共6页。
高中物理人教版 (新课标)必修2第六章 万有引力与航天综合与测试导学案: 这是一份高中物理人教版 (新课标)必修2第六章 万有引力与航天综合与测试导学案,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