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2 我爱这土地教案设计
展开1.通过教师指导,学生能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能引导学生把握诗歌中土地、河流、风、黎明四个意象的象征意义。
3.能引导学生领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并试着进行诗歌创作。
eq \a\vs4\al(教学重点):
1.能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能领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eq \a\vs4\al(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把握诗歌中土地、河流、风、黎明四个意象的象征意义。
eq \a\vs4\al(课时安排):一课时
eq \a\vs4\al(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课前预习。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图片导入。
通过读文段、看图片引发师生的共鸣,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2.情境导入。
同学们,关于土地,端木蕻良曾经写下这样的句子:故乡的土壤是香的。我想唯有对土地家园深深眷恋的人,才会有如此敏锐的嗅觉,闻到泥土的芬芳。
无独有偶,诗人艾青也曾这样向土地表白:我爱这土地!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我爱这土地》这首诗,感受那炽热深沉的情怀。
太阳与土地是最能概括诗人诗歌特色的两个意象。诗人对于光明、理想和美好生活的热烈追求,常常借助太阳这一意象得以表现,艾青仿佛是一位夸父,至死不渝地去追寻着太阳、光明和理想;另一方面,作为与诗人血脉相连的土地也是他一生一世都无法割舍的眷念。
他曾说过:“这个无限广阔的国家和无限丰富的农村生活——无论旧的还是新的——都要求在新诗上有它重要篇幅。”艾青对土地的关注,就是对祖国的挚爱。
二、自主预习
1.作者简介。
艾青(1910—1996),原名蒋正涵,号海澄,浙江金华人,著名诗人。其早期诗风格浑厚质朴,调子深沉忧郁。抗战时期的诗作,格调昂扬。新中国成立后,作品思想更趋成熟,感情深沉,富于哲理,以“悲哀的诗人”自称。主要诗集有《大堰河》《火把》等,成名作《大堰河——我的保姆》。在中国新诗发展史上,艾青是继郭沫若、闻一多等人之后又一位推动一代诗风,并产生重大影响的诗人。
2.写作背景。
本诗写于抗战初期的1938年,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中国人民奋起反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满怀对祖国深沉的爱和对侵略者切齿的恨,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诗。
3.字词检查。
(1)订正字音
嘶哑(sī) 腐烂(fǔ) 撕裂(sī) 喉咙(hóu) 吹刮(guā) 汹涌 (yǒng)
词语释义
嘶哑:声音沙哑。
汹涌:(水)猛烈地向上涌或向前翻滚。
激怒:停止、停息。
温柔:温和柔顺。
腐烂:有机体由于微生物的滋生而破坏。
三、朗读感知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诗歌,划分诗歌节奏,标上重读音节。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痛苦)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悲愤)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柔和)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低缓、沉重)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深沉)
【教学提示】
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诗歌并划分节奏,在朗读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语感。
2.请同学们听朗读示范,用心感受,并用文中的词语概括诗歌的感情基调。
明确:深沉。
3.请同学们结合本文写作背景,说说该如何理解文本中的“深沉”一词。
明确:1938年10月,武汉失守,作为诗人的艾青,亲见了自己生存的土地被侵略者肆意践踏的过程,怀着对侵略者的痛恨与对家国的热爱写下了这首诗。因此,“深沉”一词中既包含着对这片土地深切的喜爱,又包含着对这片土地遭受兵燹之灾的沉痛。
4.请同学们再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其“深沉”的特点。
四、整体感知
1.读完本诗你体会到了怎样的情感?-----爱国情
2.概括每节诗歌的内容。
第1节:鸟儿生死眷念土地
第2节:“我”对土地深沉的爱
3.找出揭示全诗主旨的诗句。
明确:“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一问一答,直抒胸臆,以“我的眼里常含泪水”的情状,托出诗人那颗真挚炽热的爱国之心,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对土地、对祖国的眷恋和热爱。
五、细读感悟
1.诗中是通过什么形象来表达爱国激情的?
明确:假如我是一只鸟→虚拟诗人;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为祖国献身的愿望
●评:诗人假设自己是一只鸟,以象征的手法,通过鸟对土地的歌唱,表达了他对处于苦难之中的祖国刻骨铭心、至死不渝的热爱之情以及决心为祖国献出生命的强烈愿望。
作用:这种寓情于形象的描写,不仅有助于感情的抒发,也增强了诗歌的形象感,避免空吟无有依。
2.诗中的“鸟”歌唱了哪些内容?有何象征含义?
明确: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记:
象征是诗歌创作中常见的写作手法。它通过某一特定的具体形象来暗示另一事物或某种较为普遍的意义。
“意象”就是融入了作者情思的客观物象。这个所谓的“象”就是客观的事物,“意”就是作者的感情。
本诗的意象除了表达出作者的感情,更具有深刻的象征意义。
明确:“土地”:象征繁衍养育中华民族的祖国大地。
“激怒的风”:象征风起云涌的不屈不挠的抗战斗争。
“河流”、“风”:象征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
“黎明”:象征充满生机与希望的解放区。
“温柔的黎明”:象征光明的斗争前景。
“暴风雨”:象征外国侵略者对中国国土的蹂躏。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的土地”:象征祖国大地遭受苦难,山河破碎。
●析:
3.鸟儿歌唱的内容中,“土地”、“河流”、“风”的前面分别有“暴风雨所打击的”、“悲愤的”、“激怒的”这些修饰语,其作用是什么?
明确:
“土地”:土地是实写的脚下的“土地”,但它同时是民族精神的象征,是中华文明的象征,也是祖国命运的象征。因此,这里的“土地”,不再是单纯的客观景物,而是贯注了作者主观情感的“意象”。
“河流”与“风”:“河流”与“风”本是常见之景,但是“河流”的前面加上了“永远汹涌着”和“悲愤”两个修饰语,“风”前面加上了“无止息地吹刮着的”和“激怒”两个修饰语,如此,“河流”“风”便不只表现了实景,更把悲愤和激怒的人民为了挽救土地的那种不屈不挠、前仆后继、奋力抗争的革命斗争,形象地表现了出来,这两种外在的纯景物也就变成了含有作者主观情思的“意象”。
“黎明”:这个意象表明作者坚信在人民风起云涌的斗争中必将迎来曙光,迎来胜利。
这些修饰语限定语丰富了意象的内涵 ,表明中华民族的祖国大地,在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下正遭受苦难,中国人民正满怀悲愤地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
4.诗人对土地、河流、风、黎明的描写,蕴含了他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这些描写形象地表达了当时祖国大地遭受的苦难,人民的悲愤以及对光明的向往和希冀。
资料链接:
艾青早期诗的风格浑厚质朴,调子深沉忧郁。抗战时期的诗作,格调昂扬。
建国后,作品思想更趋成熟,感情深沉,富于哲理。在中国新诗发展史上,艾青是继郭沫若、闻一多等之后又一位推动一代诗风,并产生过重大影响的诗人,在世界上也享有声誉,1985年,法国授予艾青文学艺术最高勋章。
六、合作探究
1.“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应该”前面为什么用一个“也”字?“嘶哑”一词换成“清脆”或“嘹亮”好不好?为什么?
明确:“也”这个字表明诗人以天下为己任,主动请战于民族解放运动中。
“嘶哑”表达了歌唱不已,真情无限的情怀;哪怕唱至喉咙充血,(杜鹃啼血般的奉献者)声音嘶哑,面对困难斗争的几多悲伤,也不会停止对大地的歌唱。如果用“清脆”或“嘹亮”虽添了亮色,但少了艰辛,减弱了对大地挚诚感情的表达,所以不能换。
2.诗中“用嘶哑的喉咙歌唱”的“鸟”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明确:“嘶哑”表达了歌唱不已,真情无限的情怀;哪怕唱至喉咙充血,声音嘶哑,面对千难万险,也不会停息对大地的歌唱。
这只“鸟”是一个饱受磨难,拼尽全力用整个生命去歌唱的形象。
3.如何理解这只鸟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至死,最后“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明确:“鸟”歌唱土地、河流、风和黎明,生命耗尽后便投身土地的怀抱,与它所挚爱的土地融为一体。
生前和死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而在这强烈的对比和反差中,一以贯之的乃是“鸟”对土地执著的爱,实际上寄托了诗人愿为祖国献出一切的决心。
4.这首诗在结构上共分两节,请简要说说两节诗歌各有什么特点及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
明确:
诗的第一节是从虚拟的视角,即从鸟儿的视角去想象,去表现鸟儿对土地的忠诚与挚爱,显得形象含蓄;第二节却换成实写的视角,即从作者自我的视角去实写自己“常含泪水的眼睛”,倾诉自己对土地的“深沉”之爱,是直抒胸臆。这样,虚境和实境的结合与对应,构筑了全诗内在完整的艺术空间;结果与原因的关联与对照,又构成了支撑全诗的内在逻辑结构。
此外,从手法特点上看,第一节用的是比,是想象的境界;第二节则是直抒胸臆的写实。全诗由前面蒙太奇镜头式的画面暗示转到了后面作者的直接指点,以一个强有力的情感抒发结束了全篇,从而把注意力引到一个浓郁的情感氛围中,再一次感受到作者对土地的忠贞与挚爱。
5.结合诗歌内容,说说文中两个省略号和破折号所起的作用。
明确:第一个省略号,表示列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第二个省略号表示语意未尽,情意绵绵;破折号表示意思的转折。
七、写作特色
1.首先意象内涵丰富,象征手法运用恰当。
在诗中,每一个事物都赋予丰富的内涵。“鸟”是诗人的虚拟,是泛指,是共名。嘶哑着喉咙歌唱的,既是“鸟”,也是我(作者自己)。同样,大地、河流、风和黎明等,都是诗人心目中赋予了一定意义的形象。
2.其次抒情方式巧妙,感情表达分层强化。
运用比喻借物抒情,为了能久久拨动读者的心弦,还要不断强化作品本身的感情。作品开头就用“假如”这是第一层强化;以“嘶哑”来形容鸟声(一反鸟声优美清脆),这是第二层强化;又用一系列描摹土地、河流等景观的长句,加上一系列的修饰语,这是第三层强化。
八、品读类文
假使我们不去打仗,
敌人用刺刀,
杀死了我们,
还要用手指着我们的骨头说:
“看,这是奴隶!”
思考:
1.哪句诗最触动你?为什么?
2.既是“类文”,有何相同点?
九、拓展延伸
假如诗人还健在,面对繁荣昌盛的祖国,还用《我爱这土地》抒情,他会怎样写?请你帮诗人代笔。
示例: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要欢快地歌唱:
这被壮丽山河拥簇的土地,
这哺育了千百万劳动人民的母亲,
这在世界上步步崛起的雄狮,
和那每天来自大地上希望的曙光……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流露出怀恋?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板书设计: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我爱这土地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a href="/yw/tb_c146602_t8/?tag_id=27" target="_blank">我爱这土地教学设计</a>,共4页。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3 我爱这土地教案: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3 我爱这土地教案,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3 我爱这土地表格教学设计及反思: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3 我爱这土地表格教学设计及反思,共6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导入新课,简介作者,介绍背景,朗读指导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