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妙趣自然1春高效教案01](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2045370/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妙趣自然1春高效教案02](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2045370/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妙趣自然1春高效教案03](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2045370/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妙趣自然2济南的冬天高效教案 教案 12 次下载
-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妙趣自然4古代诗歌四首高效教案 教案 11 次下载
-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体验亲情5秋天的怀念高效教案 教案 15 次下载
-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体验亲情6散步高效教案 教案 11 次下载
-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体验亲情7散文诗二首高效教案 教案 10 次下载
2020-2021学年1 春教学设计及反思
展开1 春
课题 | 春 | 课时安排 | 2 课时 | 授课人 |
|
教学目标 | 知识与技能 | 1. 积累文中的重要词语, 了解作者的相关知识。 | |||
过程与方法 | 1. 诵读课文, 在诵读中理解、 欣赏、 品味作者描写的优美句子。 | ||||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1. 感受作者对春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 ||||
教学重难点 | 重点 | 掌握作者抓住景物特征进行描写的方法; 学习比喻的修辞手法, 并能够运用 | |||
难点 | 通过品味语 言 来 体 会 景 物 特 征, 激 发 联 想 和 想 象, 体 会 课 文 创 设 的 优 美 | ||||
教学准备 | 课文朗读录音、PPT 课件。 | ||||
教学方法 | 读: 让学生熟悉课文, 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
第1课时
教学步骤 | 师生互动 | 设计意图 |
情景导入 | 春日里的百花争艳、 莺歌燕舞不知拨动了多少人的心弦, 成就了多少名篇佳作。 | 通 过 回 忆 |
基础梳理 | 作者介绍
| 简 要 了 解 |
| 背景探寻 《 春》的写作时间应该是在1932 年下半年或1933 年上半年。 此时, 朱自清漫游欧洲归来, 不久便与陈竹隐女士结为夫妻, 后来出任清华大学中国文学系主任, 又喜得贵子, 心境愉悦。 所以, 《 春》这篇文章体现出他乐观向上的情绪。 | 介 绍 背 景, |
字词归纳
酝酿(yùn niàng) 窠巢(kē) 喉咙(hóu) 宛转(wǎn) 应和(hè) 嘹亮(liáo) 黄晕(yùn) 撑(chēng) 蓑笠(suōlì) 抖擞(sǒu) 胳膊(gē bo) 烘托(hōng) 卖弄(mài nong) ⑦黄晕: 昏黄, 不明亮。 | 通 过 检 查 | |
整体感知 |
|
|
板书设计 |
| |
课后作业 | 1. 反复朗读课文, 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 并作简要赏析。 |
第2课时
教学步骤 | 师生互动 | 设计意图 | ||||||||||||||||||||||||||||||
温故探新 |
| 复 习 上 节 | ||||||||||||||||||||||||||||||
研读赏析 |
(2) 请通过朗读来表达你的感受。 (学生朗读)
| 要求学生在 | ||||||||||||||||||||||||||||||
板书设计 |
| |||||||||||||||||||||||||||||||
课后作业 | 春天本无形、 无声, 是“空灵”之物, 描写出春天的形象很不容易。 而朱自清先生却把春写活了, 写得有形、 有色、 有声、 有情, 充满诗情画意。 这是由于作者对春天无比热爱, 观察景物十分精细, 运用语言的功夫很深, 这些都是我们要学习的。 现在也请大家怀着对自然的热爱去校园里寻觅秋天, 并将自己的所见所感写成一个小片段,300 字左右。 |
《 春》是朱自清先生的一篇写景抒情的经典散文。 本文在“ 盼春—绘春—颂春” 的抒情中描绘出作者心中的春。在教学过程中, 首先要明晰本文的内涵。 本文是一篇由妙词、 佳句、 锦段构成的优美抒情散文。 从“字”的方面来说, 文中有很多多音字, 如涨、 散、 藏、 和、 晕等。 从“词”的角度来讲, 文中的语言使用得准确而妥帖, 有大量的雅词, 值得学生去体会和积累。 从“句”的方面来讲, 文中使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 如比喻、 拟人、 排比等。 从“段
落”布局来讲, 各段落之间安排整齐有序。 如最后三个自然段用三个比喻句来歌颂春, 表现出春的新、 美、 力, 用这三个比喻句单独成段构思巧妙。 对于这类文学性文章的学习, 在设计教案时宜把它设计成文学欣赏课, 用读、 品、写的方式让学生体会和感悟文章之美及其美在何处, 为何美, 从而达到锻炼与提高学生的听、 说、 读、 写能力的教学目标 。
1. 【电子教案】【同步课件】【备课资源】【同步试卷】详见光盘内容。
2. 【拓展延伸】
描写“春”的诗文名句
* 天街小雨润如酥, 草色遥看近却无。 ———韩愈《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其一) 》
* 日出江花红胜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 ———白居易《 忆江南》
* 乱花渐欲迷人眼, 浅草才能没马蹄。 ———白居易《 钱塘湖春行》
* 池上碧苔三四点, 叶底黄鹂一两声。 ———晏殊《 破阵子· 春景》
* 草长莺飞二月天, 拂堤杨柳醉春烟。 ———高鼎《 村居》
* 千里莺啼绿映红, 水村山郭酒旗风。 ———杜牧《 江南春》
春日风俗
【踏青】又叫春游, 古时也叫寻春、 探春。 清明节正是春回大地, 四处生机勃勃的时候。 很早以前, 我国民间就有清明踏青这一活动了。 宋代诗人吴惟信在《 苏堤清明即事》中说“梨花风起正清明, 游子寻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 万株杨柳属流莺”, 对当时人们清明踏青的盛况作了生动的描绘。
【放风筝】风筝因形如鸽鸢,又叫“鹞子”。 据史载始于春秋战国,能匠鲁班首创“木鸢”, “乘风而飞”, 这是我国最早的风筝。 后来用纸代木,称为“纸鸢”。 五代时又在纸鸢上系上竹哨,风入竹哨,声如筝鸣, 才开始叫“风筝”。 明清时,民间放风筝活动十分盛行。 而且在那时, 人们放风筝还包含一项古老的习俗———“放晦气”。 人们在风筝上写上自己的名字,然后放上天去,又故意剪断牵线,让风筝飞去,认为这样就可放走“晦气”。 在《红楼梦》第七十回中就有一段关于林黛玉等人放风筝也是“放晦气”这一古老习俗的记载。
常见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朱自清在《 春》一文中, 巧妙地运用了比喻、 拟人、 排比等修辞手法, 增强了语言的韵味, 把《 春》打造成一首抒情诗、 一幅风景画、 一曲春的赞歌。 下面我们来看看常见的八种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1. 比喻 亦称“譬喻”, 是最常用的一种修辞手法。 用同甲事物有相似点的乙事物来描写或说明甲事物,这就是比喻。 比喻又分为明喻、 暗喻和借喻等。
比喻的作用: 用比喻来描写事物, 可以把事物描写得生动形象、 具体可感; 用比喻来阐述道理, 可以把道理阐述得通俗浅显、 易于理解。 同时, 比喻的运用可以使文章的语言更加准确精练、 鲜明生动, 让人回味无穷, 进而增强文章的艺术感染力。
2. 拟人 指通过想象把物当作人来写, 赋予物以人的言行或思想感情的修辞手法。 如: 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 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拟人的作用: 使语言生动形象; 使读者对描写对象产生鲜明的印象; 将事物人格化, 能较好地传达出作者对描写对象的思想感情, 进而使读者与之产生共鸣。
3. 夸张 指为了表达的需要, 故意夸大其词, 对事物的性质、 特征等进行夸大或缩小的修辞手法。 如: 捧起一块石头, 轻轻敲击, 我听见远古火山爆发的声浪, 听见时间隆隆的回声。
夸张的作用: 用言过其实的方法,突出事物的本质,加强作者的某种感情,烘托气氛,引起读者的联想和共鸣。
4. 排比 指结构相同或相似、 语气一致、 意义相关或相近的三个或三个以上的短语或句子排列在一起,以加强语势、 深化感情的修辞手法。 如: 红的像火, 粉的像霞, 白的像雪。
排比的作用: 可以增强语言的气势, 增强表达效果; 用于抒情可以强调所表达的感情, 用于议论可以把论点阐述得更加严密、 透彻。
5. 对偶 俗称“对对子”, 就是把结构相同、 字数相等、 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排列起来, 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的修辞手法。 如: 明月别枝惊鹊, 清风半夜鸣蝉。
对偶的作用: 形式上, 句式整齐匀称, 节奏感强, 有音乐感, 读起来朗朗上口, 便于记诵; 内容上, 句子凝练概括, 富有表现力。
6. 反复 指为了强调某个意思、 强调某种感情, 特意重复某个词语或句子的一种修辞手法。 有连续反复和间隔反复两种。 如: 夕阳西下, 海上的一叶帆船随着浪花远去了, 远去了… …
反复的作用: 突出思想, 强调感情, 分清层次, 增强节奏感。 在文艺作品, 特别是诗歌中运用反复, 能表达作者强烈深挚的思想感情, 起到增强旋律美、 突出主题思想的作用。
7. 设问 指作者为了引起别人的注意, 故意先提出问题, 然后自己回答的一种修辞手法。 如: 她还会像以前一样和我要好吗? 一定不会了。
设问的作用: 引起读者的注意, 启发读者思考, 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突出某些内容, 使文章波澜起伏。
8. 反问 也叫“反诘”, 是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 以加重语气的一种修辞手法。 反问即只问不答, 答案就在其中。 如: 昨天不是说得好好的, 你怎么能这样呢?
反问的作用: 加强语气, 增强语言的力量, 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春优质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春优质教学设计,共7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导入新课,激趣入题,朗读课文,初步感知,感知课文思路,理清层次,布置作业,课堂小结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1 春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1 春教学设计,共17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课前准备,课时安排,课时目标,教学过程,答题模板,教学反思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课后习题设计第一单元1春课后习题教案: 这是一份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课后习题设计第一单元1春课后习题教案,共3页。
![语文朗读宝](http://img.51jiaoxi.com/images/231c23b6141fe3610b7ae5ce90bd68e9.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