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地理人教版选修4练习:1.1聚落的形成和发展
展开第一章 城乡发展与城市化
课时训练1 聚落的形成和发展
一、选择题
《易经·系辞下》记载:“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据以上史料,完成第1~3题。
1.史料中的“市”属于( )。
A.村落 B.城市 C.集市 D.聚落
2.城市和乡村发展(起源)上的联系是( )。
A.乡村以农业活动为主,城市以制造业、服务业为主,相互提供产品
B.乡村以农业人口为主,城市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相互提供劳动力
C.乡村的规模没有城市的规模大,城市规模可以扩大得与乡村连结起来
D.乡村是城市的母体,城市一般由乡村发展而来
3.人类之所以能在经历了百万年的游荡生活之后,定居下来,最根本的原因是( )。
A.人类社会的两次大分工
B.为了繁衍后代
C.为了逃避自然灾害
D.为了防御外族的侵略
解析:第1题,正确理解古汉语的含义,可知史料中的“市”是货物的集散和交易的场所,“交易而退”说明常住人口并不多,应该是集市。第2题,正确理解城市和乡村两类聚落的关系,从起源上看,人类历史上先有乡村聚落。第3题,人类社会第一次大分工促进了乡村聚落的形成,人类社会第二次大分工促进了城市聚落的形成。
答案:1.C 2.D 3.A
聚落既是人们居住、生活、休息和进行各种社会活动的场所,也是人们进行生产的场所,一般可将聚落分为乡村和城市两大类。据此完成第4~5题。
4.城市和乡村的区别是( )。
①城市数量多,乡村数量少 ②城市以第一、二产业为主,乡村以第三产业为主 ③城市与乡村相比经济收益高 ④城市具有密集性和开放性的特点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5.城市是人类文明的象征,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最早的城市形成于( )。
A.第一次社会大分工 B.第二次社会大分工
C.第三次社会大分工 D.第四次社会大分工
解析:从产业结构来看,农村以第一产业为主,而城市以二、三产业为主;城市的基础设施、技术水平、劳动力素质均优于农村,因而较农村能取得更高的经济效益;城市的人口、建筑、生产、物质、信息以及经济活动、文化活动高度集中,城市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因此具有开放性的特点。随着第二次社会分工,即农业和手工业分离,出现了集市,集市逐渐发展成为城市。
答案:4.D 5.B
城市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城市具有密集性、中心性、开放性的特征。据此完成第6~8题。
6.下面有关城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大片住宅、众多厂房等高大建筑和密集道路组成的集合体
B.达到一定人口规模的非农业人口为主的居民聚集地,是区域的中心
C.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口聚居的场所,有商店、医院、学校等生活服务设施
D.是人类有目的、有计划地利用和改造自然形成的农业人口聚居场所
7.城市的密集性主要表现在( )。
A.农业人口与非农业生产活动高度密集
B.非农业人口与农业生产活动高度密集
C.农业文化与乡村建筑高度密集
D.人口、建筑和产业活动高度密集
8.城市是区域的中心,其作用主要表现在( )。
A.受周围的辐射带动
B.与周围区域没有任何交流
C.辐射带动周围的区域
D.只从外部输入大量的物质和能量
解析:城市是达到一定人口规模,并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居民聚居地。城市具有高度密集性,人口、建筑、生产、物资、信息以及经济活动、文化活动高度集中,拥有雄厚的物质基础和大批高素质人才,是一定地域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教育中心,能辐射带动周围区域的发展。
答案:6.B 7.D 8.C
城市是以非农业产业和非农业人口集聚形成的较大居民点,是生产力进步的结果,是人类走向成熟和文明的标志,也是人类群居生活的高级形式。据此完成第9~10题。
9.有关世界城市发展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早期的城市数量少,规模小,多以经济职能为主
B.工业革命后,城市数量增加,规模扩大,功能扩展
C.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城市发展趋缓,逆城市化现象严重
D.世界城市发展最快的时期是在20世纪初
10.关于我国城市形成和发展的正确表述是( )。
①我国城市发展历史久远,城市化水平较高 ②我国古代城市的形态结构政治色彩浓厚 ③近代城市畸形发展,租界内的城市形态布局、功能结构带有强烈的半殖民地色彩 ④改革开放后,中国城市化发展速度明显加快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解析:第9题,早期的城市数量少,规模小,职能单一,多以行政、军事为主。工业革命推动了城市的迅速发展,城市规模不断扩大,数量增多,功能也越来越多。二战后由于发展中国家取得政治上的独立,民族解放,城市化发展速度飞速提升,成为世界城市发展史上最快的时期,此时发达国家出现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现象。第10题,我国城市发展历史悠久,但总体水平较低。我国古代的城市受政治环境影响大,地域发展不平衡,同时空间上沿重要的交通线分布,形态结构上具有浓厚的政治色彩。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我国城市畸形发展,租界内的城市半殖民地色彩浓厚。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迅速发展,推动中国城市化水平明显提升。
答案:9.B 10.D
二、综合题
11.根据材料及图,完成下列各题。
通常人们把聚落分为乡村和城市两大类。从表面上看,城乡聚落都是房屋建筑的集合体,是人们的居住场所,但实际上还包括与居住直接相关的其他生活、生产设施。聚落既是人们居住、生活、休息和进行各种社会活动的场所,也是人们进行生产的场所。下图A、B为城乡聚落景观对比图。
(1)结合上图及所学知识,完成下表。
类型 (填字母) | 生产 活动方式 | 建筑等 人文景观 | 基础设施 完善度 | 人口 主体 | 规模 大小 | 形成 时间 |
| 农业活动 | 分散 |
| 农业人 口为主 | 较小 | 较早 |
|
|
| 相对完善 |
|
|
|
(2)结合上图,联系你身边的城市或乡村,推测聚落是怎样形成的。
解析:城市和乡村是聚落的两种形式,由于生产活动方式的差异,导致建筑景观、基础设施、人口主体、规模大小、形成时间等存在差异。聚落是人类适应、改造自然的结果,其形成与生产力发展及社会分工密切相关。
答案:(1)
类型 (填字母) | 生产 活动方式 | 建筑等 人文景观 | 基础设施 完善度 | 人口 主体 | 规模 大小 | 形成 时间 |
A |
|
| 相对落后 |
|
|
|
B | 非农业 活动 | 密集 |
| 非农业 人口 为主 | 较大 | 较晚 |
(2)聚落的形成是人类适应自然、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产物,也是人类文化的结晶,乡村聚落是人类社会经过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后形成的,即畜牧业从农业中分离,人们开始定居后形成的;城市则是第二次社会大分工后,手工业和农业分离,由于剩余产品出现,商人出现,出现了固定的交易场所——集市,由集市慢慢演化而来的。
12.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图中A、B、C、D四城市中可能较早形成的两城市是 (填代号),原因是 。
(2)A、D两城市兴起的共同原因是 。
促进和限制A城市发展的因素是 和
。
(3)下图中①~④表示B、C、D、E四城市的职能及区位。请合理搭配:B—( ),C—( ),D—( ),E—( )。
(4)按目前图中展示的现状,哪个地点可能会形成城市?用字母F标注在图中。
(5)按照因地制宜的原则,图中字母所示地区适于发展的农业类型分别是G ,H 。
解析:解答该题首先要认真读图,看清图中的字母表示的城市地理特征,然后再分析比较得出答案。第(1)题,从A、B、C、D四城市的环境看,B、C两城市位于平原,临近河流、海洋,交通便利,自然条件好;A、D分别位于沙漠和山区,但有矿产资源,可能是由资源开发而发展起来的。由此推断B、C发展较早。根据此分析可解答第(2)题:A、D兴起的共同原因是矿产资源的开发。A位于沙漠,限制性因素是水源。第(3)题,根据图示信息可知,E为②(周围有许多风景名胜),D为③,B为①(两条河流交汇处,有铁路,交通便利),C为④。铁路枢纽与河流交会处,是城市选择的理想条件,因此第(4)题中的F应标在铁路BC与BE交会处。第(5)题,G处有草地,H处有农田,分别适合发展畜牧业和种植业。
答案:(1)B、C 水运便利;水源充足;平原地形
(2)矿产资源丰富 交通 气候干旱,水源缺乏
(3)① ④ ③ ②
(4)填图略(铁路BC和铁路BE交会处)。
(5)畜牧业 种植业
高二地理人教版选修4练习:综合检测(一): 这是一份人教版 (新课标)必修2本册综合课后作业题,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二地理人教版选修4练习:2.2城镇布局与协调发展: 这是一份地理必修2本册综合测试题,共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二地理人教版选修4练习:综合检测(二): 这是一份高中人教版 (新课标)本册综合练习题,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