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下载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模式2:高中地理必修2精品学案(119页)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模式2:高中地理必修2精品学案(119页)01
    模式2:高中地理必修2精品学案(119页)02
    模式2:高中地理必修2精品学案(119页)03
    还剩116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模式2:高中地理必修2精品学案(119页)

    展开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人教版 (新课标)必修2本册综合教案设计,共119页。教案主要包含了预习内容,学习过程,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回答,综合题,有熟练劳动力的供应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第一章 人口变化
    学习目标
    1.分析不同人口发展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地区分布。
    2.举例说明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3.说出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
    4.运用本地人口资料,绘制图表,探究本地人口的发展模式和人口迁移的特点。
    第一节 人口的数量变化

    一、预习内容

    人口增长模式比较:
    人口增长模式
    出生率
    死亡率
    自然增长率
    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
    逐渐

    更替
    原始型



    不断

    提高
    传统型



    现代型



    二、学习过程
    (一) 重点难点
    1.人口的数量变化由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决定,并与一定社会历史阶段的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可分为原始型、传统型和现代型三种基本类型。我们可以利用世界某些国家或地区、你所在地区人口的数据资料,绘制人口的数量变化图表,探究不同区域层次的人口发展基本类型、基本增长模式和因人口迁移而形成的人口数量变化。
    2.人口的数量变化存在着明显的地区差异,它表现为发达国家和地区、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之间的人口增长、人口增长模式两种差异形式。目前发达国家和地区多处于现代型增长模式;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多处于传统型增长模式;全世界的增长模式总趋势是处于由传统型转向现代型的过渡阶段。我们可以通过对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人口增长模式进行比较,获得对各种人口增长模式特点的认识,并可分析不同的人口增长模式在世界上的分布情况。
    3.理解不同国家和地区人口数量变化的差异性是由于各国家和地区生产力发展水平以及社会、经济、文化、环境等方面的差异而形成的。各国、各地区人口的数量增长幅度不同,且各自具有不同特点。我们可以在分析每一类增长模式特点的过程中,联系不同的区域自然环境、发展特征等影响人口增长的因素,综合分析区域发展与不同人口增长模式分布之间的相互关系。
    (二) 课内探究
    较多涉及的内容有: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等概念;人口增长模式的确定和各种类型的特征;运用人口增长数据分析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及其特征;人口增长模式的地区分布及其成因。我们在学习过程中一是要重视对人口概念的学习和理解,而不能简单地记忆;二是应抓住人口增长模式与一定阶段的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这一内在联系的主线,注意对数据图表的分析与运用,理解和掌握人口增长模式存在着地区差异的成因。
    例题 下页上图表示四个国家的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其中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的国家是 ( )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 C
    解析 该题的关键在于明确读图的方法和掌握出生率、死亡率及自然增长率三者之间的关系:出生率一死亡率=自然增长率,这个关系是掌握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的前提,三种人口增长模式实际上是这三个率的不同组合。根据这个规律,可以得出人口增长率最高的国家是③。

    练习与提高
    一、单项选择题
    1.在人口的数量增长变化过程中,首先开始转变的是 ( ) 1.B
    A.出生率 B.死亡率 C.自然增长率 D.生育率
    2.下列与人类社会生产力水平逐步提高相适应的人口增长模式,正确顺序是( ) 2.A
    A.原始型、传统型、现代型 B.传统型、原始型、现代型
    C.原始型、现代型、传统型 D.传统型、现代型、原始型
    3.德国、匈牙利等国的人口数量增长呈现 ( ) 3.D
    A.高增长 B.低增长 C.零增长 D.负增长
    4.有关我国不同社会历史时期,人口增长模式的正确叙述是 ( ) 4.C
    A.1949年以前我国人口增长模式已由传统型向现代型过渡
    B.1949年以后 20世纪70年代期间,我国人口增长模式一直属于“传统型”
    C.目前我国有些地区人口增长模式已属于“现代型”
    D.我国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主要是自发实现的
    5.下图反映四个国家的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其中人口增长模式属于“现代型”的围家—县 ( ) 5.C

    A.① B.② C.③ D-④
    6.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6.C
    A.全世界总体上人口增长模式已处于“现代型”阶段
    B.世界各国或地区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具有同步性
    C.发达国家基本完成人口增长模式向“现代型”的转变
    D.人口的数量增长模式转变过程与文化及环境无关
    7.1995年天津市人口出生率是1.02%,人口死亡率是O.62%,其人口增长模式属于 ( ) 7.B
    A.原始型 B.现代型 C.过渡型 D.传统型
    8.关于人口增长模式的地区分布,叙述正确的是 ( ) 8.B
    A.欧洲、北美的发达国家处于“过渡型”
    B.亚、非、拉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多为“传统型”
    C.总的来说,世界各国与地区的人口增长模式属于“现代型”
    D.我国人口增长速度较快,但各地区人口增长模式均已属于“现代型”
    根据下图,回答下列9~10小题:

    9.图中所示a国家可能是 ( ) 9.A
    A.印度 B.新加坡 C.美国 D.德国
    10.图中表示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的可能是 ( ) 10.A
    A.① B.② C.③ D.④
    二、综合题
    11.读“人口增长模式示意”图,完成下列要求:

    (1)判断曲线①、②表示人口出生率的是 。11.(1)①
    (2)图中A段人口的出生率 、死亡率 、自然增长速度 ,属于人口增长模式的“ ”。
    (2)高 高 低 原始型
    (3)图中B段人口的出生率 、死亡率 、自然增长率 ,人口增长模式为“ ”。 (3)高 低 高 传统
    (4)图中C段人口的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都 ,属于人口增长模式的“ ”,人口年龄结构呈现 。
    (4)低 现代 老龄化
    12.读“我国人口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变化”图,回答下列问题:

    (1)1949年我国人口为5.4亿,1989年约为11亿,比1949年增长了1倍多。这期间我国人口增长模式属于“ ”。
    12.(1)过渡型
    (2)从图中可以看出,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人口出生率大幅度 ,原因是 政策。(2)下降 实施了计划生育
    (3)从总趋势看,我国人口增长模式正向——出生率、 死亡率、 自然增长率的“ 型”转变。(3)低低低现代
    13.读“2000年各大洲人口的数量变化状况”表,分析回答:
    大洲
    出生率/%
    死亡率/%
    自然增长率/%
    非洲
    3.8
    1.4
    2.4
    北美洲
    1.4
    0.9
    O.6
    拉丁美洲
    2.4
    O.6
    1.8
    亚洲
    2.2
    O.8
    1.4
    欧洲
    1.O
    1.1
    一O.1
    大洋洲
    1.8
    O.7
    1.1
    (1)表中出生率最高的是 洲,自然增长率最高的是——洲,原因是 。此大洲人口增长模式属于 型。
    (1)非 非 经济发展与医疗卫生水平的提高 传统
    (2)表中出生率最低的是 洲,自然增长率最低的是 洲,原因是 。此大洲人口增长模式属于 型。
    (2)欧 欧 社会经济、文化教育与生育观念的变化现代
    (3)表中死亡率最高的是 洲,原因是 。
    (3)非经济、生活及医疗卫生水平仍偏低
    14.读数据表,在右下图中绘制世界部分国家人口的数量变化柱状统计图。14.略
    世界部分国家人口增长(1997年)
    国家
    人口出生率/%
    人口死亡率/%
    韩国
    1.5
    0.6
    印度
    2.9
    1.O
    尼日利亚
    4.3
    1.3
    埃及
    2.9
    O.8
    德国
    O.93
    1.09


    能力拓展
    人口平均预期寿命是衡量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及医疗卫生服务水平的指标。它与同时代的死亡率水平有关。读下图,完成下列要求:

    1.据图说明一般情况下人口自然增长率与预期寿命之间的关系。1.人口自然增长率越低,平均预期寿命越长
    2.指出不存在上述关系的一个国家。 2.墨西哥
    3.孟加拉国的人口自然增长率为2.6%,如果该国的人口出生率为4.5%,计算其人口死亡率。 3. 1.9%
    相关信息
    中国历代人口与人口普查
    据有关资料记载,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统计人口的国家之一。公元前22世纪,大禹曾经“平水土,分九州,数万民”。所谓“数万民”就是统计人口。当时统计的数字约1 355万;汉朝有“算赋法”;隋朝有“输籍法”;唐代有“户籍法”;宋朝采用“三保法”;元顺帝初年,全国人口达到八千万左右。明朝有“户贴制度”,现存明初洪武年间的户口统计,其总数均已达到一千余万户,近六千万人口。
    具有近代意义的人口普查只有两次。第一次是在1909年清朝政府下令开展全国人口普查,当时推算我国人口约3.7亿;第二次是国民党内政部举行的人口普查,当时只调查了13个省份的人口,1931年发表的全国为47 480万人口的数字,是后来估算出来的。
    新中国成立后先后于1953年、1964年和1982年进行过三次全国人口普查。三次人口普查的时间都确定为7月1日O时。
    前两次人口普查,是在我国计算技术比较落后的条件下进行的。1953年的人口普查全国人口总数约为58 260万人;1964年的人口普查增加了本人成分、文化程度和职业三项,全国人口为69 122万人;1982年的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调查项目共19项,并首次使用电子计算机处理大量数据,截止1982年6月30日24时,全国人口为100 391万人。
    随着新中国的成立和发展,人口的死亡率大幅度下降,人口的生育率却维持在高水平,1949~1958年出现“第一次生育高峰”,人口净增加近1.2亿。1962~1970年,9年净增人口1.57亿;1971~1980年,全国总人口由8.52亿增加到9.87亿,净增人口1.35亿。
    1990年我国进行了第四次人口普查,到1990年7月1日,全国总人口为113 051万人,9年净增人口1.27亿。
    1982~1990年我国人口的文化素质发生了明显变化,1990年具有大专文化程度的人数从1982年的604万上升为1 576万,其增长率为160%;高中文化程度者的增长率为9%;初中文化程度者的增长率为48%;小学文化程度者的增长率为18%。文盲半文盲人口占总人口的5.88%。
    据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1985~1990年的5年间,中国人口迁移总量达3 413万人,年均迁移率约为6.15‰;其迁移规模在不同地区之间极不平衡。在迁入人口中,迁入城市的有2 088.4万,迁入镇的有679.5万,迁入农村的有616.1万。大规模的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规律。
    2001年11月1日我国进行了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普查结果为:全国总人口129 533万人。与1990年相比,10年增加了13 215万人,增加了11.66%,年均增长率为1.07%,比80年代末下降了4个千分点。说明人口过快增长的势头得到了有效控制;同时,人口素质进一步提高,老龄化进程加快,城镇化水平快速提高。(《光明日报》2000年10月23日)
    世界的人口数字
    联合国统计资料:世界人口1997年约为58.4亿,目前世界人口每年净增8 600万人,其中发展中国家每年净增8 457万人。
    联合国人口基金报告预测:2025年,世界人口总数约为75亿,人口超过1亿的国家预测有16个——中国、印度、美国、印度尼西亚、俄罗斯、巴西、巴基斯坦、日本、孟加拉国、尼日利亚、墨西哥、菲律宾、埃塞俄比亚、伊朗、刚果、越南。2050年,世界人口将达到94亿,2200年世界人口将达110亿。
    2150年,中国人口总数将增加到16亿,印度将增加到17亿,亚洲其他地区将增加到28亿。
    世界卫生组织1998年5月报告预测,到2025年世界人均出生时预期寿命将从现在的66岁,提高到73岁(1955年为55岁)。人类进入21世纪将活得更健康、更长寿。西方国家预期寿命将达到80岁以上,意大利、冰岛、日本、瑞典高达82岁,俄罗斯72岁,印度71岁,中国75岁,非洲一些贫穷国家不足60岁。
    世界人口增长会放慢
    美国环境组织世界观察研究所认为,世界人口增长将逐步放慢。该所发表的研究报告指出,随着人口的增长,各国政府面临着向国民提供教育、医疗保健和就业的压力;同时,一些新的威胁,包括艾滋病流行、水资源短缺、人均可耕地日益减少,可能会导致人口死亡率上升。
    这份研究报告说,1998年末,联合国将2050年时的世界人口预测从原来的94亿降低到89亿,这减少的5亿入口中,大约有2/3会因入口出生率下降、1/3会因人口死亡率上升造成。
    【阅读提示】
    通过阅读上述资料,你对我国人口增长及其发展趋势及世界人口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有了哪些更深刻的理解呢?
    第二节 人口的空间变化相关信息
    一、预习内容

    二、学习过程
    (一) 重点难点
    1.人口迁移的概念和特点。人口迁移是指人口在两个地区之间的永久性的或长期性的空间移动。按地理范围(是否跨越国界)分为国际人口迁移和国内人口迁移。国际人口迁移和国内人口迁移随社会发展呈现不同的特点。重点要掌握当今人口迁移的特点。我们在学习掌握过程中,对人口迁移的概念要在理解基础上运用一些人口迁移的具体数据资料,绘出人口迁移形成的数量变化图表,探究国际间、地区间人口迁移的特点。
    2.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自然环境是影响人口迁移的重要因素,其中气候、土壤、水和矿产资源等是最主要的因素。社会经济因素中经济发展、交通通信、文化教育和个人对生活或职业的需求是主要因素,其中经济因素起着重要的作用。我们在学习此部分内容时要注意用具体实例说明造成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并真正理解这些原因对人口迁移形成的作用。
    (二) 课内探究
    本部分内容多考核的是世界人口分布与迁移的特点;中国人口分布和迁移的特点;通过情境实例,分析具体国家、地区人口迁移的变化特点、形成原因、对本地经济和环境造成的影响等。我们在作答时要注意利用图表数据分析不同国家、地区人口迁移的特点、成因和后果,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题目给予的情境,正确判断人口与资源、环境、经济发展之间的相互关系。
    例题 近年来我国流动人口逐渐增加,2001年全国流动人口超过了1.2亿,读下图并分析:

    (1)2001年我国跨省流动人口的主要流向是 ( )
    A.从人口稠密地区流向地广人稀地区
    B.从城市流向乡村
    C.从经济欠发达地区流向经济较发达地区
    D.从东部地区流向西部地区
    (2)说明现阶段我国人口大规模流动的主要原因和直接后果。
    答案 (1)C (2)主要原因:人口流入地区的经济收入要高于人口流出地区;人口流入地区的就业机会要多于人口流出地区;人口流人地区的生活环境要优于人口流出地区。
    直接后果:弥补了人口流入地区劳动力的不足;提高了人口流入地区的城市化水平;缓解了人口流出地区的就业压力;促进了人口流入地区与人口流出地区的经济社会交流。
    解析 人口迁移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现象,中国人口迁移的现状和原因分析是其中考核的重点。本题以2001年全国流动人口地区构成和城乡构成为背景,考核对我国人口迁移的方向、成因和影响等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情况。第(1)小题较为简单,只要清楚目前我国人口迁移的方向,结合图示信息就容易得出答案;第(2)小题具有一定的难度且具有开放性特点,回答时思路一定要开阔,回答现阶段我国人口大规模流动的主要原因要联系到经济因素对人口迁移的影响;而流动人口大量增加的直接后果则要联系人口迁移对环境的影响来回答。
    练习与提高
    一、单项选择题
    1.早期人口迁移的基本形式是逐水草而居,影响其迁移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 ) 1.C
    A.太阳辐射 B.矿产资源
    C.淡水分布 D.地形
    2.我国黑河一腾冲一线以西的地区面积占全国的53%,人口还不到全国总人口的6%。下列关于其成因分析不正确的是 ( ) 2.D
    A.西部地区气候干燥,有大面积干旱区,生态环境脆弱
    B.地形复杂,多高山、高原
    C.经济文化落后,交通不便
    D.人口出生率低,人口迁出量大
    3.20世纪末,非洲卢旺达地区形成人口大迁移,其产生的原因是 ( ) 3.B
    A.干旱灾害 B.部族战争
    C.气候变迁 D.蝗虫灾害
    4.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人口主要迁出地区有 ( ) 4.B
    A.黄河、长江的上游地区 B.黄河、长江的中游地区
    C.黄河、长江的下游地区 D.东部沿海地区
    5.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人口迁移表现出新的特点之一是 ( ) 5.D
    A.拉丁美洲由人口迁出地区变为迁入地区
    B.人口由发达国家流向发展中国家
    C.北美和大洋洲是人口大量迁出的地区
    D.人口从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
    6.我国人口迁移主要是由于 ( ) 6.B
    A.政治原因 B.经济原因
    C.军事原因 D.城市化和开发国土原因
    7.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国内人口迁移的主要趋势是 ( ) 7.A
    A.从东北部向墨西哥湾沿岸
    B.从西北部向大西洋沿岸
    C.从大西洋沿岸北段向太平洋沿岸南段
    D.从阿拉斯加向五大湖附近
    8.目前,一些大城市中心区的人口向郊区移动的原因主要是 ( ) 8.C
    A.大城市环境恶化,地价上涨 B.市区失业人口增多
    C.高速公路、地铁等交通事业的发展 D.农业提供不出更多的产品维护城市人口的增长
    9.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世界人口迁移的流向,正确的叙述是 ( ) 9.A
    A.欧洲由战前迁出区变为战后的迁入区 B.战前的人口迁移主要是由新大陆迁向旧大陆
    C.战后的人口迁移主要是由发达国家迁向发展中国家 D.非洲、拉丁美洲一直是人口迁出区,北美洲和大洋洲一直是人口迁入区
    10.深圳能够吸引全国各地大量人口迁入的最主要原因是 ( ) 10.A
    A.设立经济特区,经济迅速发展 B.矿产资源开发,工矿业迅速发展
    C.毗邻香港特区,地理位置优越 D.气候温暖湿润,自然环境优越二、综合题
    11.读“伦敦、墨西哥城两城市人口增长”图,回答:
    (1)A为 城;B为 城。11.(1)墨西哥伦敦
    (2)A城市人口变化的特点是什么?原因是什么?
    (2)A城市人口增长迅速;因其城市经济发展较快,吸引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形成城市化。

    (3)B城市人口变化的特点是什么?原因是什么?
    (3)B城人口变化幅度很小;城乡经济差别不大,相互之间交通便利,进入城市定居的人口增长缓慢。
    12.读“1949年以来我国人口迁移示意”图,填表说明我国不同时期人口迁移的流向和原因:

    时间
    迁出地
    迁入地
    原因
    历史上



    1949~1984年



    1985年至今




    时间
    迁出地
    迁入地
    原 因
    历史上
    黄河流域
    长江流域
    移民支边、战争、自然灾害
    1949~1984年
    辽、鲁、沪、川
    除西藏外的其余省区
    国家开发内地、建设边疆
    1985至今

    内地贫困的山区农村

    沿海发达的大城市

    改革开放,外出务工、经商人员增多;城乡、地区间的经济差异
    13.读下页“我国流动人口数量统计”图,回答下列问题:
    (1)为什么1984年后,我国流动人口数呈逐步上升趋势?
    (1)1984年10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农民进入集镇落户问题的通知》后,农民开始可以向集镇流动。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城市各项不利于人口迁移、流动的政策逐步取消,如从粮油到生活资料的全面开放,彻底改变了80年代中期以前人口流动的种种障碍,使得人口流动起来成为可能。同时,随着农村生产力的提高,不少劳动力从土地上解放出来,进城务工是他们最先的选择;我国长期各种政策造成的城乡,东、中、西部的经济发展差异,客观上又是人口由中部、西部向东部流动的吸引力。因而形成了1984年后我国流动人口逐年上升的趋势。
    (2)1984年后,我国人口主要迁移方向如何?
    (2)1984年后,我国人口迁移方向主要是:从农村到城市,从内地到沿海城市和工矿地区。
    (3)这一时期人口迁移的行为目的是什么?
    (3)这一时期人口迁移主要是自发性的,行为目的以务工经商为主;同时,因学习、培训和分配工作的迁移人数也逐步增多。

    能力拓展
    阅读“我国人口密度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

    1.我国人口密度超过500人/km2的省有(写简称) 、 、 ;人口密度最低的直辖市是(写简称) 。
    1.鲁豫苏 台渝
    2.AB线西北部,面积约占全国总面积的53%,人口只占全国总人口的6.3%,其自然原因是 ;社会原因是 。
    2.气候干燥,有大面积干旱区;地形复杂,多高山、高原;生态环境脆弱,经济文化落后,交通不便。
    3.在AB线西北部,百万人口以上的城市有 、 、 、
    3.乌鲁木齐兰州包头
    相关信息
    全球人口迁移的新趋向——“国际难民”的迁移
    与20世纪初人口流动不同的是,当今流动人口中难民所占比重呈逐步上升趋势。国际难民主要是由于国际国内战争、政治形势变化、种族与民族冲突以及政治迫害等原因而造成的大批人口流亡异国他乡的人口迁移。1970年,国际难民为250万人,1993年为1 890万人。目前,仅中东地区就有350万巴勒斯坦难民,因战争多年流落在邻近的约旦、黎巴嫩、叙利亚等阿拉伯国家。
    ·环境难民:是指因水灾、地震、干旱、森林毁坏等自然灾害或环境问题而造成的难民。他们因原有的居住环境已无法生存而不得不迁移,如非洲撒哈拉地区的一些国家。
    ·经济难民:若将“难民”一词定义放宽,把背离祖国外出劳动的人视为“经济难民”,则1995年达7 000万人左右。对于难民来说,最好的流向地是发达国家。这种以经济难民为象征的20世纪人口流动,向世界提出了一个崭新的问题。
    美国——世界“人种大观园”
    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移民国家。从19世纪初到现在,已有5 000多万移民从世界各地涌入美国。美国人口调查局1983年公布资料表明,美国人口中,各地移民的后裔人口数为:英格兰人4 950万,德国人4 920万,爱尔兰人4 000万,非洲人2 100万,法国人1 300万,意大利人1 200万,苏格兰人1 000万,波兰人800万,墨西哥人800万,荷兰人600万,亚洲人500万,其中华人200万。
    我国的国际人口迁移
    历史学家认为,早在二千多年以前,我国沿海一带居民,有的为谋生或逃避战乱,有的被诱骗或暴力胁迫而开始移居海外。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东南沿海大批破产农民迫于生计,背井离乡“下南洋”(今东南亚地区),以后又陆续移居世界各地谋生。据统计,目前世界上外籍华人和华侨总人数已达3 000多万,其中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各有600多万;欧洲的华人华侨也有100多万,其中法国最多。
    我国近代史上,被欧洲殖民者招募去东南亚、美洲及澳大利亚的华工多从事开采矿山,修建铁路、港口,开垦种植园等繁重体力劳动,或经营中餐馆、小百货等。他们艰苦创业,为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20世纪50年代以后,从港台地区和祖国大陆迁出的“新移民”中,有许多是高学历的专业人士、技术人员和实力雄厚的投资者,也为迁入地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15
    【阅读提示】
    读了上述资料后,你对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是不是有了更全面、深刻的理解呢?
    第三节 人口的合理容量

    一、预习内容

    二、学习过程
    (一) 重点难点
    1.理解环境人口容量与人口合理容量在概念、含义方面的区别。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环境人口容量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利用本地资源及其他资源、智力和技术等条件,在维持相对稳定的前提下,环境资源所能容纳的人口规模和经济规模的大小。而所指的人口规模应该是“该地区的资源、环境为维持生存必需的最低生活标准所能承受的最大的人口数量”,即人口数量的极限。人口合理容量则是指地球以及它的各个部分对人口的合理负载能力,其含义为“在一定条件下,地球及其各个部分具有的与社会、经济、资源、环境相互协调,能带来最大社会效益的相对稳定人口。”我们要分辨清楚这两个概念的含义,认识到环境对人类活动的支持能力有一个限度,人类活动如果超越这一限度,就会造成种种环境问题。人类要想保持可持续发展,就应该追求达到“人口合理容量”这一长远目标。
    2.我们在学习环境人口容量的概念时,要结合自然地理环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等知识进行理解,明确作为人类的生产、生活活动必然要从环境中获取物质和能量,因此环境能提供的物质和能量就必然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多少。
    (二) 课内探究
    本节的主要考点在于人口发展与环境承载力的关系。要关注人口数量的增长,也要关注人口结构的变化;要关注人口增长对资源需求量带来的压力,也要关注人口结构的变化带来的社会问题。
    例1关于人口数量与环境关系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随着科学水平的进步,人口数量增加对环境的压力将大大减轻
    B.环境污染问题是人口增长和人类生产活动共同作用的结果
    C.人口的增长,势必对环境带来不良影响
    D.目前造成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是人口数量的增长
    答案 A D
    解析 人口数量增长,使人类对资源的需求量加大,生活排污量增加;同时,生产规模不断扩大,也给资源和环境造成巨大的压力。但不能把人口数量增长看作是环境污染和恶化的惟一原因,因为环境恶化是由于经济发展过程中不重视环境保护等原因造成的;同时,也不能忽视人口数量增长对环境恶化所造成的各种直接或间接影响。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们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将逐渐增强,人类对环境的作用也日益明显。
    例2 根据A、B两国的人口金字塔图,回答下列问题:

    (1)儿童占有较高人口百分比的是 国;老人占有较高百分比的是 国。
    (2)若A国的人口仍无控制地迅速增长,20年后,该国将面临的困难问题主要有:
    ① ;② 。
    (3)若B国人口按现在趋势发展,该国的就业人口主要从事 产业的工作。若干年后该国面临的问题主要有:① ;② 。
    答案 (1)A B (2)人均资源减少 就业困难 (3)第三人口老龄化 劳动力不足
    解析 本题通过判断年龄构成,推断人口自然增长率情况,进而分析可能带来的社会问题。考查学生的分析、比较与综合能力。观察图并加以分析,显然,A国儿童所占的百分比较高,若不进行人口控制,可能会带来人均资源减少、就业困难、经济和生活水平下降等问题。B国老年人占的比重较高,该国从事第三产业的人口较多,若干年后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人口老龄化、劳动力不足等问题。
    学习评价
    一、单项选择题
    1.环境对人口数量变化的影响,主要是通过 ( ) 1.D
    A.影响生育率和死亡率来实现的
    B.影响生育政策、文化和宗教等社会环境因素来实现的
    C.自然环境对生育率的作用来实现的
    D.影响经济发展水平、婚姻制度等社会环境因素来实现的
    2.下列关于人口数量增长与环境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 ) 2.c
    A.随着人口数量增长,对资源的需求量不会增加
    B.人口数量增长,必然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
    C.人口数量增长,不是环境污染的惟一决定性因素
    D.人口增长与环境的污染无关
    3.有关环境人口容量的说法,正确的是 ( ) 3.A
    A.人口的物质生活水平应保证符合社会文化准则
    B.以最多能供养多少人生存来确定
    C.智力、技术条件不用考虑
    D.只以本地资源的丰歉来确定
    4.某个地区某个年份人口死亡率骤然升高,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可能是 ( ) 4.B
    A.环境污染比较严重
    B.遭遇大的自然灾害
    C.医疗卫生条件下降
    D.经济发展速度减慢
    读我国“人口年龄构成比重”图,判断5~6题:
    5.中国第五次人口普查,全国共有12.95亿人,图中“*”表示人口年龄构成状况,其中0~14岁人口的比重约是( ) 5.B
    A.93% B.23% C.13% D.60%

    6.与十年前相比,我国人口中0~14岁人口比重下降了4.8%,65岁以上人口比重上升了1.39%,而总人口增加了近1.3亿。因此,新世纪人口问题的主要任务是 ( ) 6.B
    A.控制人口盲目流动
    B.继续稳定低生育水平
    C.遏制人口老龄化加速势头
    D.适度提高少年儿童人口比重
    读“不同国家人口增长示意”图,完成7~9
    7.与目前我国人口增长状况相似的类型是 ( ) 7.C
    A.① B.②
    C.③ D.④

    8.图中国家类型④所反映的人口问题主要是 ( ) 8.A
    A.人口老龄化严重,社会负担过重
    B.少年儿童比重大,就业压力过重
    C.城市人口比重大,劳动力过剩
    D.人口总数太少,劳动力严重缺少
    9.和德国人口死亡率、出生率相似的国家应该( ) 9.D
    A.① B.② C.③ D.④
    10.读“四个国家人口老龄化趋势”图,与a、 b、c、d四曲线相对应的一组是 ( ) 10.B
    A.瑞典 墨西哥 日本 中国
    B.瑞典 日本 中国 墨西哥
    C.中国 墨西哥 日本 瑞典
    D.日本 瑞典 墨西哥 中国

    二、综合题
    11.右图反映的是我国西部地区某乡人口数量、耕地面积和粮食单产三方面在20世纪70年代和90年代的具体情况。其中A点代表70年代,B点代表90年代。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该乡在这20年中增长最快的是 ,增长快的原因是 。
    11.(1)人口 人口基数大
    (2)在这20年中,该乡耕地和人口的增长速度 (快、慢) 于粮食单产,说明该乡采取的是 式农业经营方式。
    (2)快 粗放

    (3)该乡今后农业生产将要面临的主要限制因素是 和 。(3)耕地面积减少 劳动力过剩
    (4)你认为该乡应采取哪些措施保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4)保护耕地资源,加大农业技术改造,提高农业产出效率。
    12.右图中A、B表示不同类型经济发展水平国家的人口年龄构成,读图解答(1)~(3)小题:
    (1)A、B两国人口年龄构成所反映的人口问题是:
    A国: ;
    B国: 。
    12.(1)人口老龄化青少年占人口比重太大

    (2)上述人口问题对两国人口增长及社会产生的影响是:
    A国: ; B国: 。(2)社会负担重,劳动力缺乏 就业困难,环境压力大
    (3)针对以上问题,两国应采取的人口政策是:
    A国: ; B国: 。(3)鼓励生育和移民计划生育
    13.读下列柱状图(资料来源:第四、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回答:

    (1)上海市人口增长幅度超过全国平均增长幅度,从人口增长考虑,其主要原因是的增加。结合你所了解的生产生活实际,分析其对上海发展的影响:
    有利的方面: ;
    存在的问题: 。
    13.(1)外来流动人口 增强社会的活力 对交通、城市以及社会的经济秩序会造成一些压力;对社会治安和计划生育管理带来一些新问题等。
    (2)与全国相比,在人口年龄构成中,上海面临的人口问题是:人口的 更严重。分析该人口问题给上海带来的社会问题有: 。你认为解决这些问题可采取的措施有: 。
    (2)老龄化 青壮年负担过重及赡养照顾众多孤寡老人等;关心照顾老人,建立社会保障、社区服务制度等。
    能力拓展
    阅读下面材料和右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尽管自1973年中国实行计划生育以来已累计少生人口近3亿人,但按照中国目前的人口基数和人口出生率,预计到2010年人口将达到14亿,到2050年将达16亿,这时才有可能实现零增长。如此巨大的人口数量以及今后较长一个时期内的人口增长趋势,无疑对我国的环境和资源构成了严重的威胁和压力。
    材料二:右图是中国入口增长图。
    材料三:我国人口形势严峻,为了摸清全国人口状况,国家组织进行了第五次人口普查。这次普查除了投入较多的人力、物力外,国务院还强调对外资企业、三咨企业和娱乐场所要认真清查登记。

    (1)1998年,我国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约为 ,与世界经济发达国家相比,这个比重很 。
    (1)30%低
    (2)我国各种自然资源总量丰富,但人均占有量 ,原因是 。(2)很少人口总数多
    (3)你认为人口与经济、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应如何处理:
    (3)人口数量的增长同社会经济的发展相适应,同资源的开发和环境的保护相协调

    (4)第五次人口普查与前几次人口普查相比,尽管投入人力多,但统计难度大。其主要原因是( ) (4)C
    A.近几年人口增长过快 B.人口分布极不平衡
    C.国内自发的人口迁移量大 D.大量国际人口迁移
    (5)为了缓和人口压力,我国应采取下图所示人口增长模式中的 ( ) (5)C

    相关信息
    中国与世界的理想人口和极限人口
    专家估测我国人口承载量——最大极限为17亿。根据中国科学院国情分析研究小组估测:我国人口承载量最高应控制在16亿左右;最合适的人口数量为7亿左右。这就是说,16亿或者说17亿是中国的一条生命线。科学家根据生态系统的负荷能力,提出我国生态的理想负荷能力应为7亿到10亿人口。主要基于以下5点:按粮食产量,不应超过12.6亿人;按能源的理想负载,不应超过11.5亿人;按土地资源,不应超过10亿人;按淡水供应,不宜超过4.5亿人;按动物蛋白供应,不宜超过2.6亿人。
    科学家估算,今日地球能养活的合理人口大约为80亿人左右。美国人口资料局公布的统计报告指出:到2025年,全球人口将突破80亿大关。据联合国发表的统计数据,全世界60岁以上的老龄人口目前正以每月100多万人的速度增加。估计到本世纪末,总数将增加到14亿。其中约10亿生活在发展中国家,并以亚洲居多。根据联合国预测,到下世纪末,如能有效地控制,世界总人口将达到110亿。 (摘自:地理时空)
    全球人口最多的十个国家
    目前,全世界每分钟大约出生259人,每小时出生15 540人,每天出生约37万人,每年增长约8 256万人。我国每分钟约出生38人(平均不到2秒钟出生1个人),每小时出生2 273人,每天约出生5万多人,每年净增人口约1 184万。
    全球人口最多的十个国家人口统计如下(截止1998年):中国12.67亿;印度9.98亿;美国2.76亿;印度尼西亚2.09亿;巴西1.68亿;巴基斯坦1.52亿;俄罗斯1.47亿;日本1.27亿;孟加拉国1.27亿;尼日利亚1.09亿。
    预测2050年十大人口国家
    印度15.29亿;中国14.78亿;美国3.49亿;巴基斯坦3.45亿;印度尼西亚3.12亿;尼日利亚2.44亿;巴西2.44亿;孟加拉国2.12亿;埃塞俄比亚1.69亿;刚果1.60亿。(摘自:地理时空)
    【阅读提示】
    根据数据显示,人口的增长受到环境、资源的限制,存在着一个人口的极限值。人类应在一定的环境条件范围内,达到一个合理的容量值。随着各国经济发展、人口政策的实施,人口数量有着不同程度的变化。
    关于中国人口容量和适度人口的估算
    中国科学院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委员会1986年承担了“中国土地资源生产能力及人口承载力研究”项目,对中国的土地承载力进行了系统的研究。该研究引入现代系统科学的理论与方法,把研究内容分解为五个基本层次:(1)各类资源之间的平衡关系。包括以土地资源适宜性为基础,研究土地资源与气候资源、水资源、林牧草资源之间的平衡,农、林、牧业之间的平衡等。(2)资源结构与农业生产之间的平衡关系。根据中国各地区资源组合方式即资源结构特点,考察国民经济发展要求,进行农业结构调整的研究,包括农、林、牧业三者之间的比例等,使农业结构与资源结构趋于和谐,充分发挥资源配置效率。(3)不同土地资源类型内部光、温、水、养分等诸要素的平衡关系。从诸要素的综合分析入手,研究不同类型的土地资源在不同投入和经营管理水平下诸要素的配合情况,据此估算各种农作物、林木和牧草在不同条件下的生产力和潜在的理想生产力。(4)人口需求与土地资源生产能力之间的平衡关系。主要通过分析人口的增长趋势、食物结构的可能变化和预期营养水平,研究预期人口的需求量与土地资源可能生产的农、林、牧、渔业产品之间的关系。(5)通过上述层次的反馈过程和机制的研究,寻求提高土地资源承载能力的途径和措施,探讨人口适度增长、资源有效利用、环境逐步改善、经济协调发展的战略和对策。
    许多科学家对中国最大人口容量进行了分析,有的根据最稀缺资源如淡水、土地等,计算中国可以承载的最大人口数字;有的考虑综合国力、生活水平、经济增长、资源分配、环境保护等因素,计算既可使这一代人满意,也为后代留下发展余地的人口容量极限;也有的建立了十分复杂的数学模型,利用电子计算机进行仿真运算,考虑各种因素的相互作用;还有一些学者简单地利用过去许多地区发展的经验数据来估计人口容量。令人惊讶的是,这些角度不同、方法各异的分析都得到了大致相同的结论:中国的最大人口容量约为15亿人或16亿人左右,而超过18亿人到20亿人,可能使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遭到灾难性的打击。一些专家还根据不同的目标建立起最优人口模型,大多数研究者的结论是,就对中国经济发展最有利、资源利用最有效而言,人口数目约在7亿人到10亿人之间。也有少数人认为中国远期人口以保持4亿人为好。从实际出发,在下世纪内要达到经济上最优的人口数几乎是不可能的,现在可能做到的是在计划生育工作能够做得到而又尽可能满足群众要求的情况下,使下世纪中国最高人口数比16亿低得多些,以便为后代留下较大的回旋余地。(蒋正华,张羚广 1997)
    【阅读提示】
    一个国家人口容量和适度人口的估算,需要综合考虑自然、资源、社会、经济、文化、民族等各种因素,评估角度不同,所得到的结果有所差异,但一个国家或地区都有人口容量的极限和最合理的人口容量,这一点是相同的。

    单元测试(一)
    一、单项选择题 读下面的“人口增长模式转变示意”图,回答1~3题:

    1.现阶段我国人口增长模式属于下列哪种情况 ( ) 1.D
    A.①模式 B.①一②转变
    C.②模式 D.基本实现②一③转变
    2.下列国家中,人口增长模式属于图中②的是 ( ) 2.A
    A.尼日利亚 B.韩国 C.古巴 D.澳大利亚
    3.图中表现有老龄化趋向的阶段是 ( ) 3.D
    A.① B.①一② C.②一③ D.③
    4.有关环境人口容量的叙述,正确的是 ( ) 4.D
    A.科技发展水平是制约环境人口容量的首要因素,所以发达国家的环境人口容量大
    B.我国人口承载量最高为16亿左右,所以目前我国的耕地和淡水资源人均占有量较高
    C.不论是以悲观还是乐观的观点来评估环境人口容量,人口与环境的矛盾都十分突出
    D.环境人口容量是一个理想的、难以确定精确数值的虚数
    5.改革开放后,中国大批学生到欧美留学以及国内大量民工涌向我国东南沿海大城市,两者的共同之处是 ( ) 5.D
    A.都是政策性移民,具有自发的性质
    B.交通和通信的发展是最重要的拉动因素
    C.地区自然条件相差很大、环境质量不同是决定性因素
    D.都是追求自身职业更好的发展,谋求更高的生活水平
    6.英国的阿伯丁、我国的大庆等城市的兴起,引起大量人口迁入,其影响因素主要是 ( ) 6.D
    A.气候条件适宜 B.政治中心的改变
    C.经济发展较慢 D.矿产资源的开发
    7.发展中国家当前人口迁移的主要类型是 ( ) 7.B
    A.由农村到农村的人口迁移
    B.由农村到城市的人口迁移
    C.由城市到城市的人口迁移
    D.由城市到农村的人口迁移
    8.关于人口迁移所造成的影响,错误的叙述是 ( ) 8.A
    A.缓解了迁入地的人地矛盾
    B.有利于加强迁出地与外界的各种联系
    C.促进迁入地的经济发展,同时产生一定的环境问题
    D.对迁入地环境造成一定的压力
    9. “安史之乱”引发的人口迁移,使我国人口分布的中心首次 ( ) 9.C
    A.由黄河流域移到了珠江流域
    B.由长江流域移到了珠江流域
    C.由黄河流域移到了长江流域
    D.由长江流域移到了黄河流域
    10.制约环境人口容量的主要因素是 ( ) 10.C
    A.科技发展水平 B.人口的文化水平
    C.资源状况 D.人口的生活消费水平
    11.20世纪80年代,促使我国人口大量流动的根本原因是 ( ) 11.C
    A.大量农村劳动力闲置
    B.国家户籍制度的改革
    C.国家改革开放政策的影响
    D.国家有计划、有组织的人口迁移
    12.2001年11月实施的第五次人口普查结果表明,我国人口增长模式已经转变为现代型的省级行政单位是 ( ) 12.D
    A.黔、鲁、京、浙、苏 B.豫、新、京、浙、苏
    C.渝、琼、京、津、沪 D.沪、京、津、浙、苏
    13.环境人口容量具有不确定性,是因为 ( ) 13.A
    A.科技发展水平和人口消费水平不断变化
    B.某地某时期资源总数不断变化
    C.人口不断迁移
    D.国家大型工程建设的实施
    14.目前,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和首要问题是 ( ) 14.D
    A.环境问题 B.粮食问题 C.资源问题 D.人口问题
    15.三峡水利枢纽工程建设引起的移民 ( ) 15.B
    A.多为短期流动人口 B.是国家有计划、有组织安排的
    C.以人口自发迁移为主 D.对迁入地的建设发展不利
    二、读图题
    16.下图是“两类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国家的人口年龄构成示意”图,根据图示回答下列问题:

    (1)甲图所反映的人口问题是: 。(2)针对乙图的人口问题,应采取的人口政策是: 。(3)下列四国中,与甲国人口问题一样突出的是 。 ( )
    16.(1)人口老龄化 (2)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3)C
    A.印度 B.埃塞俄比 C.法国 D.俄罗斯
    17.读“80年代下半期我国务工经商流动人口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从图中可以看出,人口迁入数量比较多的地区是 、和 地区。这三个地区吸引人口迁入的主要原因是: 。
    17.(1)京津唐沪宁杭珠江三角洲经济发达,就业机会多,收入高,医疗、教育、居住条件好
    (2)新疆吸引人口迁入的主要原因是: 。(2)矿产资源丰富
    (3)四川省人口大量外迁对当地产生的积极影响是: 。
    (3)加强与外界社会、经济、科技、思想和文化等方面的联系,缓解人地矛盾。
    18.读“未来人口、资源、环境关系”图,回答:
    (1)目前三者发展的趋势是: 。
    18.(1)人口增加、资源减少、环境恶化
    (2)在三条曲线的相互关系中,起主导作用的是哪一条?为什么?
    (2)人口曲线 人口增多导致对资源消耗量增加、排出的废弃物增多,从而导致环境恶化。

    (3)解决人类与环境矛盾的主要途径是 。(3)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参与国际协作。
    19.下图是我国沙漠、沙地的分布以及内蒙古某县20世纪的人口增长与荒漠化发展资料。读后请完成下列要求:

    (1)我国的沙漠主要分布在新疆和 两省区,在 季最容易发生扬尘、扬沙乃至沙尘暴。19.(1)内蒙古 春(或冬春)
    (2)20世纪30年代末到80年代末该县的人口、耕地和荒漠化土地面积有什么变化?这种变化之间有什么联系?
    (2)人口不断增长,耕地面积和荒漠化土地面积都在扩大。由于人口增长对粮食等的需求增加.,导致干旱区的草原被过度开垦,造成土地的荒漠化。
    三、综合题
    20.从1981年开始,联合国粮农组织把每年的10月16日定为“世界粮食日”,旨在唤起公众注意长期存在的世界特别是第三世界的粮食短缺问题,敦促各国政府和人民采取行动,增加粮食生产,更合理地进行粮食分配,与饥饿和营养不良作斗争。2000年“世界粮食日”主题——免于饥饿的千年。据此完成下列要求:
    (1)下列框图表示世界粮食问题产生与解决途径等方面的因果关系,把所示内容的序号填入图框中(每个序号限填一次)。
    ①人口增长快 ②不是总产量不足,而是地区生产的不平衡
    ③缺粮、饥饿 ④增加粮食生产
    ⑤旧的国际经济秩序⑥控制人口
    ⑦粮食过剩 ⑧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

    (2)面对新千年,有人认为解决粮食问题的前景十分渺茫;有人认为粮食问题将很快得到解决。对此,你有何看法,并谈谈自己的理由。
    (2)二种看法中,前者过分悲观,后者盲目乐观,因此均不可取。
    粮食问题最终会解决,但不会很快解决,因为有些粮食生产的不利因素依然存在。如:发展中国家人口自然增长率仍很高,农业生产技术落后、土地后备资源有限;主要粮食出口国大量生产粮食并不是为了满足缺粮国家的需要,而是为了取得最大利润等等。因此,对粮食问题的严重性要给予高度重视。
    (3)试分析加入WTO对我国的粮食生产可能产生什么影响?为此,我们可以采取哪些对策?
    (3)影响:有利方面——促进我国粮食生产加入国际大市场、大循环;不利方面——短期内对我国粮食生产带来不利冲击。
    对策:①加快粮食结构调整,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②推进农业科技进步,提高单产,增强国际市场竞争力等。
    第二章 城市与城市化
    学习目标
    1.运用实例,分析城市的空间结构,并解释其形成原因。
    2.联系城市地域结构的有关理论,说明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
    3.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并解释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第一节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

    一、预习内容

    二、学习过程
    (一) 重点难点
    1.城市功能分区及其成因是本节的重点。城市中经济活动之间发生空间的竞争,而同一种经济活动对用地空间和位置需求往往是相同的,这就会导致同类活动在空间上高度聚集,形成了功能区,如住宅区、商业区、工业区等。这三种功能区是城市地域的基本组成,是各类城市所共有的功能区。同学们可以从以下方面掌握三种功能区:

    占用城市土地面积
    区位特点
    功能区特点
    住宅区
    城市中最广泛的土地利用方式(占40%~60%)
    地价较低,污染较少
    出现了中高级住宅和低级住宅的分化;两者呈背向发展
    商业区
    占用土地相对较少
    呈点状或条带状分布,常位于交通便捷的市中心、交通干线两侧或街角路口处
    经济活动频繁;建筑物高大稠密
    工业区

    一个城市通常具有一个或多个工业区
    不断向市区外缘移动,趋向于沿主要交通干线分布
    专业化程度高,集聚性强,市区内部工业区相互聚集,形成成片的工业区
    城市功能区是随着城市发展壮大而逐渐形成的,只有城市发展到一定的规模,才会形成相对集中的功能区。城市地域功能分区的形成受到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主要包括经济因素、历史因素、社会因素等。其中,经济因素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城市功能区分化的最主要原因;历史因素是形成城市功能分区的基础;社会因素(收入、知名度、种族等)对城市功能分区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住宅区的分化上。对于某一城市功能区形成原因的分析,既要用综合的观点进行思考,同时更要抓住促使其形成的主要因素。
    2.经济因素对城市功能分区的影响是本节的难点。经济因素在市场竞争环境下对城市地域功能分区的形成、发展和变化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一方面,因位置、通达度的不同造成土地价格或地租的差异;另一方面,商业、工业和住宅等功能活动对城市土地的竞争力也不同,从而形成不同的功能区。
    (1)城市功能活动的付租能力。城市各种功能活动对土地的竞争能力表现为支付土地租金的能力(简称为付租能力),这种付租能力是由各种功能活动本身的特点决定的。在竞争的条件下,对于一块特定的土地,只有支付能力最高的功能活动才能租用。商业、住宅和工业的付租能力随空间变化呈现不同趋势(见下页图)。
    ①商业活动的付租能力随距离变化的直线很陡,反映出商业活动付租能力随距离变化最急剧,商业用地的地租从市中心到边缘变化很大,即距离市中心的远近对于商业的影响最大。因为靠近市中心,可以接近最大的消费群,获取更多的利润,所以商业企业愿意支付较高的租金;而一旦远离了市中心,就只愿意支付很低的租金。
    ②住宅的付租能力随距离变化的直线较平缓,反映出居住活动付租能力随距离变化比较和缓,即距市中心的远近对住宅影响较商业的要小。

    ③工业活动的付租能力随距离变化在三者中最不明显,说明工业活动受距市中心远近的影响最小。因为工业生产占地较大,地租占成本的比例很高,从“投入与产出”的角度看,如花高额租金租用土地,则有可能出现利润减少甚至亏损的情况。
    (2)城市土地的区位条件与地租高低。城市内土地区位条件不同,土地租金也不同。影响土地租金大小的区位条件主要包括距市中心的远近和交通通达度:距市中心越近,地租越高。由市中心往外,地租呈下降趋势。如果从这一角度出发,结合各功能活动付租能力这一因素,由市中心向外可依次形成商业区、住宅区和工业区。交通通达度越好,地租越高。市中心通达度最好;道路两旁、两条或多条道路交汇处通达度次之;离交通干道越远,通达度越低。
    综合付租能力和地租这两方面因素,一般在地租最高峰的市中心和地租次高峰的道路相交处形成商业区。
    对本节的学习,同学们切不可对课本的内容进行死记硬背。一方面可以结合自己所在城市的实际,通过访谈、实地调查等方式,使课本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结合,以印证相关的原理,使自己对所学内容有个更深入的理解;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地图进行学习,即搜集不同规模城市较详细的地图,在分析地图资料的基础上,勾画出该城市内部功能分区,然后进行小组讨论和对比分析,理解这些城市内部不同功能区形成的原因。
    (二) 课内探究
    1.城市地域功能分区
    例1 以下关于商业区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商业区只分布在城市中心,呈块状分布
    B.中心商务区是城市经济活动最繁忙的地区
    C.商业区是城市内所有商业集中分布的地区,商业区内只有商业活动
    D.便利的交通能吸引大量的消费人口,因此在交通线上都会形成商业区
    答案 B
    解析 商业区是城市内商业集中分布的地区,它与其他功能区之间没有严格的界限。区内以商业功能为主,但也可具有其他功能。同样,在其他功能区内也可能有商业分布。商业活动需要有便捷的交通以吸引大量消费人口,所以商业区通常位于交通便捷的市中心、交通干线两侧或街角路口,呈点状或带状分布,但交通不是商业区形成的惟一因素,不是所有交通线上都有商业区形成。
    2.城市地域功能分区的原因
    例2 读“各类土地利用付租能力随距离递减示意”图,图中OA、OB、OC分别代表住宅区、商业区和工业区的其中一项,根据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1)OA为 区,对应地租水平线(字母),原因是 ,对该种功能活动影响最大的因素是 。
    (2)OB为 区,对应地租水平线(字母),原因是 。
    (3)示意图表明直接影响地租高低的重要因素是 ;在市场竞争环境下,城市每块土地用于哪种活动取决于各种活动 差别。

    答案 (1)商业 D商业支付地租能力最高距离市中心的远近(2)住宅 E该地区租金较中心低,既方便人们上下班,也便于到商业区购物(3)距离市中心的远近 愿意付出土地租金的高低(或付租能力)
    解析 影响城市功能分区的因素中,直接影响土地租金高低的是经济因素。不同经济活动愿意付出土地租金的高低有差别,而因土地位置距离市中心的远近及交通便捷程度的不同,造成土地价格或地租也不同,各种功能活动根据付租能力选择自己的区位。
    本题主要考查经济因素中,距离市中心远近直接影响地租的高低和不同经济活动付租高低的知识,具体分析如下表:(距市中心远近用S表示)
    字母
    S
    地租
    地域功能区
    对应地租直线
    成因简析
    A

    最高
    商业区
    很陡的D线
    S对商业影响大,地租变化大
    B
    中等
    中等
    住宅区
    较平缓的E线
    S对住宅影响小,地租变化小
    C

    较低
    工业区
    最平缓的F线
    S对工业影响最小
    练习与提高
    一、单项选择题
    1.一般来说,外部形态比较规整的城市往往分布在 ( ) 1.C
    A.暖湿的气候区 B.山地丘陵地区 C.平原地区 D.内陆地区
    2.下列关于城市功能分区的叙述正确的是 ( ) 2.A
    A.城市功能区的形成是同类经济活动空间聚集的结果
    B.城市各功能区之间有明确的界线
    C.每个功能区只有一种功能
    D.行政区、文化区是各类城市共有的功能区
    读下图,分析完成3~4题:
    3.如要在城市中建中心商务区,应建在 ( ) 3.A
    A.A地 B.B地 C.C地 D.D地

    4.以下的叙述正确的是 ( ) 4.C
    A.A地处市中心,方便人们上下班,应大量兴建住宅
    B.B地交通条件优越,在四个地点中地价最贵
    C.C地位于城市边缘,环境优美,可兴建高级住宅区
    D.D地位于城市郊区,拥有较多的空置土地,最适合兴建大型商业区
    5.工业区在城市中的区位特点是 ( ) 5.D
    A.内部存在明显分区 B.有不断向市中心移动的趋势
    C.多呈条状分布于城市街道两侧 D.不断趋向沿主要交通干线分布
    6.城市中心商务区的特征是 ( ) 6.C
    A.高楼林立,地价便宜 B.建筑物低矮,没有明显分区
    C.人口数量昼夜差别大,经济活动频繁 D.最中心是以批发活动为主
    7.在市场经济竞争环境下,城市每一块土地用于哪项活动,主要取决于 ( ) 7.D
    A.各种活动的重要程度 B.各种活动参与者的社会地位
    C.各种活动得到市政府的支持程度 D.各种活动愿意付出租金的高低
    8.北京围绕故宫一带的市中心不是中心商务区,而是行政区,其原因是 ( ) 8.A
    A.主要受历史因素和城市性质的影响 B.该地段的交通通达度差
    C.该地段地价太高 D.该地段的地形不适合作为商业区
    读某大城市功能区分布简图,回答9~10题:
    9.从城市功能分区的结构看,该城市属于 ( ) 9.B
    A.同心圆形 B.扇形
    C.多核心模式 D.条、带状
    10.若在该城市建设一集零售、娱乐、餐饮、办公于一体的高层建筑,应建在 ( ) 10.A
    A.a区 B.b区
    C.c区 D.d区
    二、综合题
    11. 下图所示是某城市的工业分布状况,读图回答问题:

    (1)该城市的工业区主要分布在城市的 。从环境保护的角度看,这样分布的原因是 。
    11.(1)西部、南部的市区外缘交通便捷地带此地盛行偏东风,将工业布局在城区偏西一侧的外缘,有利于保护城区环境
    (2) 从区位的角度看, 工业区具有的特点是 。(
    2)不断向市区外缘移动;趋向于沿主要交通干线分布

    (3)假如要建一高级商务大厦,应建在图中的 处,理由是 ;假如要建高级别墅区,应建在图中的 处,理由是
    (3)A地处市中心,吸引大量的消费人群,交通便利;C地处市郊,远离市中心和工业区,环境优美
    12.读“各类土地付租能力曲线”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表示商业支付地租能力的曲线是 ;表示住宅支付地租能力的曲线是 。
    12.(1)a b 商业 距离市中心近,可接近最大的消费人群,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 虽然离市中心很近,但有些地段远离主要公路,交通不方便,地租较低交通便捷程度(通达度)
    (2)图中OA为 区,该区位于市中心的原因是 。在 OA区间出现住宅区的原因是 。

    。这说明地租的高低还与 有关。
    (3)影响城市功能分区的因素除经济因素外,还与早期土地利用、收入高低等因素有关。综合各种因素,如果要在该城市建设一化工厂,其位置应在 区间较为合理。 (3)BC
    13.读“市内地租立体分布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英文字母A、B、C、D分别代表不同地块的地租,它们从高到低排列的顺序是: : 。13.(1)ABCD
    (2)图中的图例:①代表 用地;④代表 用地。(2)商业 住宅
    (3)从图中可以看出,城市土地价格和租金的变化是随 和 的变化而变化的。在B处形成地租次高中心的原因是 。
    (3)距市中心的远近 交通便捷程度 处于公路干线与外环路交汇处,交通便捷。
    能力拓展
    一、运用数学方法探究城市内各功能区的范围
    城市中各类土地利用的付租能力都随距离市中心的远近而发生变化——随距离增加而递减。虽然商业、住宅和工业的付租能力随空间的变化呈现不同的特点,但通过阅读课本中的示意图,我们发现三者付租能力随距离递减的趋势呈直线变化。因此,我们就可以通过数学的方法来探讨只考虑在单一因素影响下城市各功能区的大致范围。下表是某城市不同土地利用的付租能力变化情况。
    请你根据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距市中心距离/km
    各种土地利用的租金/元·m-2
    商业
    住宅
    工业
    O
    140
    84
    30
    1
    100
    72
    27
    2
    60
    60
    24
    3
    20
    48
    21
    4
    O
    36
    18
    5
    O
    24
    15
    6
    O
    12
    12
    7
    0
    0
    9
    8
    O
    0
    6
    9
    O
    0
    3
    10
    O
    O
    O
    1.根据所给的数据,在同一坐标内画出各种土地利用随距离变化的斜线图,并标出中心商务区的范围。
    一、1.提示:①参照课本的示意图,建立坐标系;②根据表中所给出的数据,分别写出三种土地利用付租能力随距离变化的直线方程,如商业付租能力随距离变化的直线方程为y=一40x+140;③在图中画出三条直线;④按要求求出不同直线间交点的坐标,然后根据所学知识确定该城市不同功能区的范围
    2.该城市住宅区范围是在距离市中心 千米~ 千米间。2.2 6
    二、住宅区、商业区和工业区是城市中最常见的功能区,但在一些城市(尤其是大城市),往往还具有如行政区、文化区、绿化用地等。一个城市能否有效地进行生产和生活活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城市建设用地之间的关系是否组织合理。假如你是一位城市规划师,请你根据实际情况,完成一幅你所在社区的土地利用规划简图,并与同学们探讨规划的优点与不足。 二、略
    要求:
    ①规划图的大小为一张16开纸;
    ②图中必须包括:商业、住宅、工业、行政、文教卫生、绿化等不同类型的土地利用类型;
    ③规划图和图例要清晰、简明。
    相关信息
    城市空间结构的发展
    城市空间结构的形成经历了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在不同的社会和经济制度下,城市空间结构有不同的发展特点。
    在封建社会,城市的空间结构主要是服从于统治权力的需要。中世纪欧洲的精神主宰是宗教,所以教堂往往占据着城市的中心位置,并且以其庞大的体积和超出一切的高度控制着城市的整体布局。而在中国,则是以行政权力为中心,城市围绕着皇宫和衙门布局。例如,明清北京城的所有用地功能区都围绕着紫禁城和中轴线呈对称分布,这充分体现了皇权的至高无上。
    进入工业社会后,城市的空间结构主要由资本和市场来决定。城市的经济活动导致了城市空间结构产生分异,形成各种功能区。这一时期城市地域结构多以中心商务区为核心,不同阶层有不同的住宅区。
    【阅读提示】
    不同的城市,在经济、历史、政治等因素的影响下,不同时期的城市功能分区出现不同的特点。你能根据所学的知识,推测在未来的城市中,城市功能分区将会呈现什么特点吗?处于城市中心的又会是什么功能区呢?
    独具特色的巴黎城市空间结构
    在巴黎市中心的戴高乐广场,登上凯旋门,俯视巴黎全城,一个“星”字形的城市格局一目了然。以凯旋门为轴心,十二条大街呈辐射状伸向四面八方。除了艾菲尔铁塔、巴黎圣母院以及教堂的尖顶外,看不到直插云霄的现代摩天大楼,大都是19世纪的欧式楼房。在如此闻名的大都市的市中心,为什么见不到现代化高楼大厦呢?
    原来,当地人认为,巴黎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历史名城,世界各国都能建造现代建筑,但却难以再造巴黎的这些历史建筑。所以,法国政府明确要求保留巴黎已形成的格局,并规定,要建高楼必须另辟新区。在巴黎,历代建筑物都被保留下来,有的楼房即使破旧,推倒重建,也要保持原来的建筑风格。而在老城区的“郊区”,开辟了许多新区,新建了许多新的住宅和办公楼,如法国银行大厦、贸易大楼、国际展览中心等,它们造型新颖、美观,颇具现代感。
    巴黎,作为一座既古老又现代的城市,城市地域功能分区明确,结构合理,已成为世界各国城市建设与发展的楷模。
    【阅读提示】
    在我们的印象中,发达国家的城市中心一定是高楼林立的中心商务区,法国巴黎市却是另一番景象,你如何评价法国政府的这种做法?你从中得到了什么启示?
    第二节 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

    一、预习内容

    二、学习过程
    (一) 重点难点
    1.不同等级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是本节的重点。城市是区域的服务中心,其服务范围可以看作是实际接受服务人口在空间上的分布。由于城市的等级不同,因此所提供服务的种类、级别也存在差异:等级越高的城市,提供的服务种类越多,级别也越高,其服务范围也就越大;反之,等级越低的城市,提供服务种类越少,级别也越低,服务范围也就越小。
    2.城市服务范围的形成与嵌套是本节的难点。同学们在学习本节的过程中,可以先从身边的现象人手:如同学们可对所在社区中早点铺、快餐店和酒楼的情况进行调查,就会发现由于它们提供服务的情况不同,导致它们拥有不同的服务范围;同时,还可知道它们在该社区的数目和分布上存在差异。在此基础上,再把该结论迁移到某个区域内不同等级的城市中去,来理解、说明不同等级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并分析其空间分布的规律。
    (二) 课内探究
    1.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范围
    例1 下列各城市中,服务范围最大的是 ( )
    A.广州 B.中山 C.东莞 D.深圳
    答案 A
    解析 在一定区域内,等级越高的城市,它所提供服务的种类越多、级别越高,接受服务的人数越多,作为体现接受服务人口在空间上分布的服务范围也就越大。一般在一个
    ·38·

    省中,省会的服务范围一般可以覆盖周围各县市乃至全省。
    2.城市服务范围的空间分布
    例2 读“城市服务范围的嵌套”图,完成下列内容:
    (1)低级城市的服务范围被高一级城市的服务范围所 ,高一级城市的服务范围又被更高一级城市的服务范围所 ,各级城市最终会形成一个具有等级关系的 体系。

    (2)比较不同级别城市的平均距离,这种距离的大小与城市级别高低的关系是: 。
    答案 (1)包含 包含 空间结构(2)级别越低的城市数目多,服务范围小,彼此间距离近;级别高的城市,服务范围大,彼此间距离远
    解析 高等级城市服务范围大,彼此距离
    远,六边形面积大,数目少,包含低等级中心地和服务范围;低等级城市服务范围小,彼此距离近,六边形面积小,数目多。从整个区域来看,城市服务范围是由一级套一级的网格相互嵌套而成的。
    例3 读“乐平镇的服务范围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乐平镇的服务范围包括 。
    (2)乐平镇的等级 (高于、低于)刘家庄。原因是 。
    (3)若图中所示区域仅有一所医院,则该医院最可能位于 。
    (4)填写下表:
    比较内容
    乐平镇
    刘家庄
    职能种类


    服务范围


    提供的服务种类


    同类服务机构数目



    答案 (1)乐平镇本身及附近小城镇和广大农村地区 (2)高于 服务范围大(3)乐平镇 ’

    比较内容
    乐平镇
    刘家庄
    职能种类


    服务范围


    提供的服务种类


    同类服务机构数目


    解析 本题旨在考查同学们对不同等级城市服务功能差异的认识和理解。要真正理解:等级高的城市,提供的服务范围大、服务种类多、级别高,数量少,彼此距离远。反之,等级低的城市提供的服务范围小、服务种类少、级别低,数量多,彼此间距离近。从整个区域来看,城市服务范围是由一级套一级的网格相互嵌套而成的。
    学习自价
    一、单项选择题
    1.关于城市与其服务范围,叙述正确的是 ( ) 1.D
    A.每个城市都有它的服务范围,且服务范围固定不变
    B.每个城市都有它的服务范围,且服务范围界限明确·40·
    C.城市的服务人群只可能来自服务范围之内
    D.两个相邻城市的服务范围实际上有可能发生交叉重叠
    2.在一个区域中,高级别城市与低级别城市相比 ( ) 2.A
    A.服务范围大 B.彼此距离较近
    C.数目多 D.提供服务级别低
    3.下列城市中服务范围最大的是 ( ) 3.B
    A.郑州 B.上海 C.佛山 D.九江
    4.城市等级与数目、服务范围的关系是 ( ) 4.B
    A.城市等级越高,数目越多,服务范围越大
    B.城市等级越高,数目越少,服务范围越大
    C.城市等级越低,数目越少,服务范围越小
    D.城市等级越低,数目越多,服务范围越大
    5.下列商业部门与图中所属城市对应正确的是 ( ) 5.C

    A.甲普通服务店 乙家具商店 丙星级宾馆
    B.甲珠宝行 乙家具商店丙早点铺
    C.甲早点铺 乙汽车销售丙高级家用电器
    D.甲星级宾馆 乙珠宝行丙早点铺
    6.下列不属于促进上海城市发展的有利条件的是 ( ) 6.D
    A.地处我国南北海岸线的中点 B.拥有发达的铁路网
    C.位于河流三角洲,地势平坦 D.能源矿产丰富
    7.不同等级城市服务范围的理论主要用来指导 ( ) 7.C
    A.工业生产和产品的类型 B.农业区域、农业生产和作物种类的配置
    C.区域规划、城市建设和商业网点的布局 D.交通运输和道路的建设
    8.大中城市比一般县城多出的职能机构有 ( ) 8.D
    A.政府机关 B.医院 C.汽车站 D.高等学校
    9.荷兰人在规划圩田居民点时,尽可能将高一级居民点设置在 ( ) 9.A
    A.低一级居民点中央 B.低一级居民点边缘
    C.与大陆相连的港D.与海洋相通的海峡出口处
    10.下列关于德国南部城市体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 ) 10.C
    A.大城市的数目最多 B.小城市的数目最少 C.大城市之间相距较远 D.小城市间相距较远
    二、综合题
    11.读右图,回答问题:
    (1)图中R1、R2 、R3分别代表A B C三个城市服务范围的的半径。其中,最高等级的城市是 ,最低等级的城市是 。
    11.(1)C A
    (2)下列城市职能部门中,只有C城市才拥有的是 。(2)①④⑥
    ①大学②派出所③电影院④公安局 ⑤中学 ⑥音乐厅⑦小学⑧公安分局

    12.读“荷兰圩田居民点设置图”,回答问题:

    (1)图中圩田上的居民点体系由 级居民点组成,最高级别的居民点有个,次一级的有 个,最低级的有 个,说明居民点级别和个数之间的关系是 。
    12.(1)3 1 4 17级别越高,数目越少
    (2)C级居民点设置的商业职能最少的理由是 。(2)C级居民点分布最多,等级最低,服务范围较小,服务商品多为低级商品
    (3)B级居民点等级高于C级居民点的理由是 。(3)B级居民点提供的服务种类多,服务范围大
    (4)A级居民点位置选择的理由是 。 (4)高级居民点设在低级居民点中央,最大限度方便圩田上的全体居民
    13.读“某城市医院与卫生所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较高级别的医疗服务点是 ,它有 个。13.(1)医院 1
    (2)图中较高级别的医疗服务点与较低级别医疗服务点比较,其提供的服务职能较 ,服务范围较 。(2)多 大
    (3)图中各较低级别医疗服务点之间的距离大致 ,较高医疗服务点大致位于 (3)相当 较低级别医疗服务点的中间位置

    能力拓展
    一、为李阿姨出点子
    穗花小区位于昌平市的近郊地区,该小区有常住人口约2 000人。小区里有2间理发铺、3间售卖日常用品的百货铺、1个市场和2间餐馆。李阿姨一家入住后,看到小区里的商铺经营状况良好,于是打算在小区内租一处店铺来开店做生意。一天晚上,李阿姨召集全家人商量店铺应该做哪种生意好。
    大儿子小明提议:“现在人们生活条件好了,不如我们开一家电器商场,卖电视机、冰箱、摄像机等高级电器,保证生意兴隆。”
    女儿小清立刻说:“不好,爱美是人的天性,我看还是开一间卖西装、职业套装的高级时装店,一定能赚大钱。”
    老伴陈老师提议:“民以食为天,我看应该开一间早点铺,生意肯定会好。”
    听了家人的意见后,李阿姨一下子却拿不定注意了。
    你能根据所学的知识,为李阿姨提出参考意见吗?
    一、小明和小清的提议实施可能性不大。因为高级电器商店和高级时装店提供的服务级别较高,要维持它们的生存需要较多的消费人群和较大的服务范围,而穗花小区位于城市近郊地区,人口也只有2 000人,较难满足开店的要求。早点铺提供服务的等级较低,维持生存需要的服务范围较小,可以在进一步调查的基础上考虑实施。
    二、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广州,位于珠江三角洲北缘,是广东省的省会。近年来,广州在工业、商业、文化教育、交通建设、城市建设等方面取得长足的发展,在珠江三角洲地区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于是珠江三角洲的一些中小城市纷纷效仿广州,发展与广州相同的工业,建设高新技术开发区,建设深水港码头等。对于这种状况,人们有不同的意见:有人认为它们会像广州一样,经济得到快速发展,也有人否定这些城市的做法。
    1.请你用所学的知识,分析评价这些中小城市的做法。
    二、1.由于广州在珠江三角洲范围内城市等级最高,拥有着其他中小城市所不能比拟的服务范围和优越的条件(如科学技术水平等)。因此,受服务范围所限,如果这些中小城市单纯模仿广州的发展模式,其效益很难与广州相比。
    2.请你为珠江三角洲地区中小城市的发展提出自己的建议。
    2.对于这些中小城市的发展,必须要从整个珠江三角洲地区城市产业的合理配置、协调发展的角度出发,可考虑发展与中心城市具有互补关系的产业,促进区域的整体发展。
    相关信息
    中心地与中心地理论
    中心地是指向居住在它周围地区的居民提供各种货物和服务的地方。中心地小到一个独立经营的职能单位,大至整个城市。例如,一个城镇可以向本城和腹地提供多种产品和服务,它就是一个中心地。中心地一般具有多种职能,如商品零售、餐饮、医疗、邮政、教育等。这些职能服务范围的叠加,就是中心地的服务范围。
    中心地理论是由德国城市地理学家克里斯塔勒率先提出的。该理论主要研究一定区域内城镇等级、规模和职能间的关系。中心地理论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中心地服务范围呈六边形。但正六边形的服务范围的形成是有一定条件的,即该区域是理想的均质平原。其主要内容包括:
    1.以中心地为中心形成正六边形服务范围,是因为消费者在选择消费地时遵循最近距离的原则。
    2.多个相同中心地的服务范围空间的分布呈蜂窝状网格,这种网格是由多个正六边形组成的。每个网格中间都有自己的中心地。各个网格都是一个服务区,区中居民都在本区中心地消费。但消费者要进行更高级别消费,本区又不能满足这种消费时,消费者可能会去更高一级中心地去消费,但也是选择距离最近的高一级中心地。
    3.高级中心地的服务范围大,所以六边形面积大;低级中心地服务范围小,所以六边形面积小。在同一区域内,高级中心地面积大,距离远,总数少;低级中心地面积小,距离近,总数多。
    4.高级中心地六边形的六个角上,分布着六个低级的中心地,这一级的六边形面积相当于高一级服务区面积的1/3;在低一级中心地六边形的六个角上,又分布着六个更低一级中心地,其服务区六边形面积是最高级中心地的1/9;以此类推,直至最低一级中心地。最后,整个区域就形成了一个中心地体系,这个体系的数量如同一个金字塔,塔顶是最高级中心地,个数最少,而构成塔基的是数量最多的最低一级中心地。
    虽然在现实生活中不存在均质平原,中心地服务范围的正六边形也不存在,但在现实中,各级中心地,不论是城镇,还是独立经营的企业、单位,它们的空间分布规律和结构均符合中心地理论及其六边形分布特征。中心地理论应用的主要领域有:
    1.城市等级的划分。如北京作为我国的首都,是我国的政治中心和文化中心,具有其他城市所没有的特殊服务职能,所以属于全国最高一级的中心地;广州、杭州、武汉等则是低一级的中心地。
    2.城市规模的确定。
    3.城市内部社会和经济部门的空间结构。
    4.集市的密度、周期和规模。
    【阅读提示】
    中心地理论可应用于一定区域内城市等级、规模、数目的研究。阅读完材料后,再回顾课本内容,你对中心地理论有了哪些新的认识?你认为在日常生活中,中心地理论还可以在哪些方面得到应用?
    北京商业网点的分布
    北京是一座历史古城,北京城商业网点在长期的发展中就体现了六边形服务范围理论(如图)。从图中可看到,北京城内商业中心的服务范围大致呈现出正六边形。旧城内的六边形有七个,其中中间的一个是政治中心,其余六个商业中心为西四、西单、前门、王府井、东四和鼓楼。在这六个商业中心外还有一些集市。新中国成立后,增加了一部分商业中心。新建商业中心在城区按六边形进行填平补齐,出现了新街口、北新桥、菜市口、红桥等商业中心,并且逐步兴盛起来。

    【阅读提示】
    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到,同级商业网点服务范围大致呈六边形分布的现象,请你收集所在市或区的商业网点分布和服务范围的资料,看看是否也存在相类似的情况?如果出现较大的差异,请分析其原因。
    第三节 城市化

    一、预习内容


    二、学习过程
    (一) 重点难点
    1.城市化的含义。城市化一般是指人口向城镇地区聚集和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它包括两个密切联系的方面:一是农村人口转变为城市人口的人口城市化;二是农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地域城市化。城市化主要有三个标志,其中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是最主要的标志,通常被用来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城市化水平高低;而城市人口增加和用地规模则反映城市发展的合理性。
    2.世界城市化进程。城市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其进程也与社会经济发展紧密相连。城市化过程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一般分为三个阶段,每个阶段在城市化水平、速度、地域扩张的趋势等方面都表现出不同的特征。而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分别处于城市化过程中的不同阶段,也表现出不同的特征(见下表):
    国家类型
    所处阶段
    起步时间
    城市化水平
    城市化速度
    发达国家
    大多处于后期阶段


    缓慢
    发展中国家
    大部分处于初期阶段和中期加速阶段



    由于城市化是一个历史进程,同学们在生活中难以目睹,因此必须借助一些实际资料来进行学习。如对世界城市化进程的学习,同学们不能单纯记忆每个阶段的特点,而必须要通过分析课本提供的“英国城市化进程”这一案例来进行理解,并在这一基础上自己进行归纳。另外,我国目前也是处于城市化进程中的中期加速阶段,生活中必然会出现一些与之相应的现象,同学们可以通过收集、分析相关信息,探究其发生的背景和原因,加深自己对城市化的认识。
    (二) 课内探究
    1.城市化的含义、标志
    例1 通常用来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城市化水平高低的标志是 ( )
    A.城市的人口规模 B.城市的用地规模
    C.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 D.特大城市的数量
    答案 C
    解析 由于城市数目增多,各个城市人口和用地规模扩大,从而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不断提高,因此,通常用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来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城市化水平的高低。
    2.世界城市化进程
    例2 在下页图中,当前多数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城市化进程所处的阶段分别是( )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①③ ·
    答案 C
    解析 解答此题首先要理解该图的含义,纵坐标表示城市化水平,横坐标表示城市化的三个阶段。从图中可知:①时期城市化水平低、速度慢,属于城市化初期阶段;②时期城市化速度快,水平提高,处于城市化加速阶段;③时期城市化水平高,速度变慢甚至停止,处于城市化的后期阶段。然后,对照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所处的主要阶段,可得出正确答案。

    3.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例3 城市环境质量下降,污染的主要表现是
    A.大气污染和水污染 B.交通拥挤和住房困难
    C.有污染的工业布局不合D.噪声污染和固体废弃物污染
    答案 A D
    解析 在城市化进程中,城市人口增加,家庭炉灶、工矿企业的废气、汽车尾气等,都在不停地排放着各种有害物质,使城市空气污浊。城市中工业废水、生活污水等,随意排放流入江河,使江河水、地下水的水质变坏,造成水体污染。城市中工业生产和交通运输及建筑工地,都是城市噪声污染的来源。城市居民的生活垃圾、工厂企业生产中的固体废弃物,如不及时处理,也会影响人的身体健康。
    练习与提高
    一、单项选择题
    1.通常被用来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城市化水平高低的标志是 ( ) 1.C
    A.城市的人口规模 B.城市的用地规模
    C.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 D.特大城市数量
    2.下列叙述中属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特点的是 ( ) 2.A
    A.起步晚、发展快 B.城市化水平高
    C.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D.处于城市化过程中的后期阶段
    3.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城乡人口迁移推力的是 ( ) 3.B
    A.自然灾害 B.文化设施齐全
    C.收入低 D.社会服务短缺
    4.近年来,在西方国家中出现大城市人口不断向周边小城镇迁移的现象,不属于其形成原因是 ( ) 4.D
    A.现代交通条件的改善 B.乡村和城镇基础设施逐渐趋向完善
    C.城市环境的日益恶化 D.大城市经济发展极其缓慢
    5.下图所示四幅图中,能正确反映英国城市发展过程的是 ( ) 5.A

    6.发达国家城市化的主要特点是 ( ) 6.D
    ①起步晚,发展快②起步早,水平高③城市发展不合理④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④
    7.城市中家庭轿车的大量使用,可能引发的环境问题是 ( ) 7.D
    A.在城市上空形成臭氧空洞 B.大范围的水体污染
    C.大规模的酸雨危害 D.城市大气质量下降
    8.关于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的主要措施,叙述不正确的是 ( ) 8.C
    A.进行合理的规划建设 B.加强城市管理
    C.限制城市经济发展 D.扩大城市绿地面积
    9.当前,造成城市“白色污染”的污染物是指 ( ) 9.C
    A.白色烟雾 B.化肥、农药 C.塑料袋、塑料饭盒等 D.废旧书报
    10.衡量现代城市环境质量高低的重要标志是 ( ) 10.B
    A.高层建筑的数量和质量 B.城市绿地面积的多少 C.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 D.城市文化雕塑的数量
    二、综合题
    11.读“世界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变化曲线”图,分析回答:

    (1)根据城市化水平,图中表示发达国家的是 曲线。 11.(1)①
    (2)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特点是 。(2)起步晚、发展快;城市化水平低
    (3)一个国家和地区的城市化水平,基本反映了其 的发展水平。(3)社会经济
    12.读下图,回答问题:

    (1)伦敦在城市发展过程中, 规模和 规模不断扩大,使中心区环境质量下降,主要表现为 、 、 和 。1950年伦敦发生震惊世界的酸雾事件,其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
    12.(1)人口 用地 大气污染 水体污染 噪声污染 固体废弃物污染 生产和生活大量燃烧煤、石油等矿物燃料,排放出大量酸性气体所致
    (2)20世纪70年代后,伦敦城市人口有所下降,大量人口迁往卫星城,这种现象被称为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
    (2)逆城市化 人们对环境质量要求提高,以及乡村和小城镇基础设施逐步完善
    (3)从图中观察,伦敦在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
    (3)建设卫星城,开发新区;扩大
    13.下图为某大城市1968年、1990年和2000年同比例尺平面示意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该城市从1968~1990年城市发生了哪些变化?
    13.(1)城镇面积由小变大;城市工业区由少到多;城市人口在不断增多,使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增加。
    (2)从1990~2000年该城市的发展变化有哪些?
    (2)人口向郊区迁移;工厂向郊区迁移;郊区新建绿化带;建设卫星城和高速公路
    (3)从上述三幅图分析,未来该城市变化的主要趋势是什么?
    (3)郊区城市化
    能力拓展
    阅读以下材料,根据所学的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广州某水泥厂创建于1929年9月,一直作为国有骨干企业和广州市的纳税大户,产量由建国初期的年产水泥6万吨发展到1999年的年产100万吨,成为广东省大型建材生产企业之一。然而自20世纪90年代以后,该水泥厂却成为周边地区30万居民投诉的主要对象。自1996年起,该水泥厂被环保部门列为广州市为数不多的“污染大户”之一。经过各方面的努力,该水泥厂定于2004年底进行搬迁。
    1.请你运用城市化的知识,解释为什么在人口密集的居民区会建有对环境有严重污染的水泥厂?
    1.该水泥厂建设初期处于广州郊区,人口较少,但随着城市的发展,郊区逐渐出现城市化,该地区也逐渐成为住宅区。
    2.水泥厂对邻近居民主要造成的影响是什么?
    2.主要是粉尘污染,使该地区空气质量下降,危害人体健康。
    3.为什么水泥厂的搬迁要拖延较长的时间?你认为该水泥厂新址应选择在怎样的区位较合适?为什么?
    3.因为水泥厂的搬迁涉及资金、新厂址的选定等,所以拖延较长的时间;水泥厂新址可选在离广州市区有一定距离且为盛行风向的下风向的郊区,并且尽量选择在交通干线的沿线。这样做既有利于水泥厂接近消费地,便于产品的运输,也会减少对市区的污染。
    4.请谈谈从“广州水泥厂搬迁”这一事件中你得到的启示。
    4.略
    相关信息
    中国城市化的困境
    由于矛盾长期积累,中国城市化任务的压力显得无比沉重,需要在短时期内解决长期积累的问题,出现了短期内城市化需要加速发展的局面。显然,这会带来新的发展上的不协调。这是我国城市化的困境之一。
    当今中国社会的突出问题之一,仍然是经济发展极不平衡。同处在一个历史时期,既有非常原始的农耕地区,也有达到欧美水平的后工业化发达地区,比如上海的浦东地区。差异如此悬殊的社会结构,在世界上并不多见。由于地区间差异性大,发达地区与落后地区的城市化就处于不同的阶段。一些发达地区,如北京、上海、广州,已出现了生活富裕起来的阶层从城里向郊区迁移的趋势。然而,绝大多数地区,却仍处在人口由农村向城市集中的阶段。这样,国家在政策上就很难统一。这是我国城市化的困境之二。
    此外,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中国内地人口总数已达12.658亿,即使按照较高的指标计算,城市人口也仅占总数的36.09%。这样,即使达到不太高的标准——60%的人口城市化,也面临着完成3亿农村人口迁入城市的任务。如此巨大人口的城市化,在世界上是没有先例的。这不仅面临着城市多方面设施的投资与建设任务,而且还面临着使数亿人改变生活方式的艰巨任务。这是城市化的困境之三。(资料来源:《文汇报》2003年5月11日)
    【阅读提示】
    城市化是经济发展的结果,我国正处于经济高速发展的时期,但城市化水平相对较低,并且面临巨大困难。学术界对中国城市化道路提出各种意见:主张发展大城市、主张发展小城市、主张走多元城镇发展的道路等。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你认为我国应该如何走好自己的城市化之路?
    广州市展开大规模城市园林绿地建设
    “青山绿地工程”是广州市在2006年前将要完成的城市环境建设重点工程项目。系列绿化建设工作主要是通过对新、扩建道路的配套绿化种植、大型公共绿地的兴建,在旧城区开展“拆违复绿”“拆危建绿”“拆墙透绿”“河涌整治”等,为广州营造了大批宝贵的城市绿地。例如,珠江两岸景观工程、广园东城快速路、白云大道、珠江新城临江大道和广州大道等道路绿网基本形成;建设了一批有特色的广场、公园,包括东站绿化广场、珠江公园以及白云山云溪公园等。目前,广州市已拥有公园156个。
    按照“园林在城市中,城市在园林中”的总体规划,广州市市政园林局制定了《广州市城市绿化工程建设规划(2003~2006年)》,目标是在2006年前新建绿地119平方千米。其中广州市市政园林局主要负责市区604平方千米范围内的199项园林绿化工程建设,将在城区内新建绿地33平方千米。
    至2006年底“青山绿地工程”完成后,广州市的城市园林绿化水平将得到整体提升,城市景观更加优美,城市环境更符合生态要求。建成区绿化率将达到35%以上,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11平方米以上,可以满足广州市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和“全国文明城市”等有关城市绿化指标的要求。届时,市民出门基本见绿,500~800米内有园林景观;市区主要干道实现景观化、绿阴化,形成城市中的绿色廊道。外地客人步入广州即可从广州的出入口景观建设中体验到广州的绿色生态氛围。(资料来源 摘自《南方日报》)
    【阅读提示】
    广州建设大规模的园林绿地可以提高城市环境的质量,但同时也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你是如何看待这种生态建设的资金投入的?广州政府还提出“建设生态城市”的规划,你认为还可以从哪些方面采取措施来实现这一目标?
    单元测试(二)
    一、单项选择题
    1.从城市形态上看,与下图西宁市同属一类的是 ( ) l.C
    A.成都 B.合肥 C.兰州 D.重庆

    2.下图是我国华北某城市各功能区设置示意图,从环保角度考虑,其中合理的是 ( ) 2.D

    3.城市工业区不断向市外移动是为了 ( ) 3.B
    ①靠近交通干道 ②拓展城市范围 ③降低生产成本④保护城市环境
    A.①③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某城市具有环形放射状道路,读下图回答4~5题:

    4.图中能正确表示城市从市中心到外缘地租水平变化趋势的曲线是 ( ) 4.D
    A.a曲线 B.b曲线 C.c曲线 D.d曲线
    5.在地租最高峰和次高峰一般形成的功能区是 ( ) 5.C
    A.住宅区 B.工业区 C.商业区 D.文化区
    读“某城市交通线路分布”图,回答6~7题:

    6.图中各点按其地租由高到低的排序,正确的是 ( ) 6.C
    A.①②③ B.③②① C.①③② D.②③①
    7.在该城市市中心附近也会出现住宅,原因是 ( ) 7.C
    A.在市中心,住宅的付租水平最高 B.住宅首先选择交通便捷、最繁华的地段
    C.市中心某些地段远离公路,交通不便,租金较低 D.在市中心地理位置好,适宜建设高级住宅区
    8. 我国某省区分布的城市有三类:①省会,②地级市,③县和县级市,其数目多少关系正确的是 ( ) 8.B
    A.①>②>③B.①<②<③C.②>③>①D.③<①<②
    9.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9.C
    A.城市里快餐店越多越好,因为这样可以方便居民
    B.城市里快餐店比大酒店多,这是因为快餐店服务范围大,盈利多
    C.小城镇上有快餐店,但可能没有大酒店,因为大酒店比快餐店需要更大的服务范围
    D.城市越大,提供的服务会越高,因而必须淘汰快餐店,多兴建大酒店
    10.有关目前世界城市化进程的阐述,正确的是 ( ) 10.B
    A.发达国家城市人口比重大、增长快 B.发达国家城市人口比重大、增长慢
    C.发展中国家城市人口比重小、增长慢 D.发展中国家城市人口比重大、增长快
    11.发达国家出现逆城市化现象说明了 ( ) 11.B
    A.城市内环境质量相对下降,人们对环境质量要求降低
    B.乡村地区和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日趋完善
    C.大城市中心区萎缩,城市人口比重迅速下降
    D.大城市经济发展停滞
    读“伦敦的城市规划和布局示意”图,回答12~13题:

    12.伦敦城市地域结构模式属于 ( ) 12.A
    A.同心圆模式 B.扇形模式
    C.多核心模式 D.块状模式
    13.伦敦曾经出现了严重的环境污染,为改善城市环境,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 ) 13.B
    A.分散和减少大城市职能
    B.在城市周围建设新城和卫星城
    C.把政治职能为主的首都和经济完全分离
    D.选择新址,建新首都
    14.上海市提出限制新建楼房高度的规定,其目的是解决城市环境问题中的 ( ) 14.B
    A.城市住房紧张 B.城市热岛效应
    C.城市水体污染 D.城市生物多样性的减少
    15.对城市交通民警危害最大的污染物是 ( ) 15.C
    A.煤烟、粉尘
    B.工业废水
    C.碳氧化合物和氮氧化合物
    D.酸雨
    二、综合题
    16.下页图是城市地租等高线分布图,该图表示地租立体分布状况(单位:元/米2),读图回答:
    (1)图中的地租最高峰是(用字母表示,下同) 处,形成原因是 。
    16.(1)A A位于城市中心,有多条道路穿过,通达度高,形成地租最高峰
    (2)图中的地租次高峰是 处,判断理由是
    (2)BCDE地处从市中心延伸出来的干线公路和城乡外围公路交汇处,通达度相对较高,租金有所上升,形成地租次高峰

    (3)ADFG四处地租由高到低的排列顺序是 。
    (3)ADGF
    (4)图中G代表 用地,形成原因是 。
    (4)居住G尽管距离市中心较近,但远离主要公路,通达度较低,不是商业区和工业区的最佳区位
    17.读“某地区土地利用变化”图,分析回答问题:

    (1)此图反映了该地区的 过程,该过程的特点是: ; ; 。
    17.(1)城市化城市人口迅速增加,乡村人口减少城市人口比重不断上升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农业用地不断转化为非农业用地
    (2)该过程中使图中城市日益突出的环境污染包括:污染、 污染、 污染、 污染等。
    (2)大气 水 噪声 固体废弃物
    (3)该过程中城市对郊区农业资源与环境产生的不利影响主要表现在: 、等。
    (3)占用耕地良田 工业污染向农村扩散
    (4)如果你作为农民,可能在待开发土地上发展 、 、等种植。
    (4)蔬菜花卉果树
    (5)促进图中城市发展的因素主要是 (5)新建的铁路、高速公路使交通运输日益便利,客货流量增加
    18.读以下图表资料,完成有关要求:
    年份
    中心城市人口比重/%
    郊区人口比重/%
    年份
    中心城市人口比重/%
    郊区人口比重/%
    1900
    62.05
    37.95
    1950
    56.77
    43.23
    1910
    64.77
    35.23
    1960
    50.17
    49.83
    1920
    66.00
    34.OO
    1970
    45.81
    54.19
    1930
    64.06
    35.54
    1980
    40.69
    59.31
    1940
    62.61
    37.39



    美国大都市区人口在中心城市和郊区比重的变化

    (1)请说明美国和伦敦居住在城市的中心人口和郊区人口的变化特点,并分析该特点出现带来的好处。
    18.(1)居住在城市中心的人口在减少,郊区人口在增加。这样可以避免大城市中心区因人口和工业过多带来的环境问题。
    (2)在英国和美国等发达国家还出现了逆城市化现象,请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和主要表现。
    (2)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由于大城市环境恶化,而人们对环境质量要求提高,现代交通的发展,以及乡村和小城镇基础设施逐步完善等原因,出现了逆城市化现象。其主要表现为城市人口向乡村居民点和小城镇回流;大城市中心区萎缩,中小城镇发展迅速,乡村人口出现回升。

    第三章 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学习目标
    1.分析农业区位因素,举例说明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特点及其形成条件。
    2.结合实例说明地理环境对农业生产活动的影响。
    3.学会运用农业区位因素分析、评判某一地区的农业选择。
    第一节 农业的区位选择

    一、预习内容

    二、学习过程
    (一) 重点难点
    1.影响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为本节重点之一。影响农业生产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
    条件中,自然条件是基础,它也是农业生产中必要的投入要素——光、热、水、土、地形
    综合影响着植物和动物的生长区位。不同区位气候状况会影响农作物种类;不同地形、土壤类型适合发展不同农业类型。总的说来自然条件是相对稳定的,而社会经济条件因素是经常发展变化的。此外,进行农业区位选择时还必须密切关注市场动态、交通运输的发展变化和国家政策等因素,其中交通运输条件尤其对商品农业影响较大,而对自给农业而言,则影响较小。市场是最富变化的因素,市场的大小、区位、产品价格、竞争对手,以及政策鼓励或抑制等,都从不同侧面影响着市场需求量,进而影响农业区位。
    2.社会经济因素发展变化对农业区位的影响为本节另一个重点。市场区位及需求的变化,对农业区位的影响最为突出。当人类社会由农业文明进入工业文明以后,城市发展迅速,大城市人口集中,对农副产品的需求量增大,为此,城市周围的农民将生产重点转到蔬菜、肉、蛋、奶以及园艺业。市场需求的变化是由多种社会经济因素决定的。当市场上某种农产品供不应求时,这种农产品的经营规模就会扩大,反过来经营规模则会缩小。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和冷藏、保鲜技术的发展,使市场对农业区位的影响在地域上大为扩展。随着世界大市场的逐步形成,农业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了区域专业化生产。
    3.根据对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的综合分析,对农业生产进行因地制宜的区位选择是本节的难点。农业生产是人类最基本的生产活动之一,农业区位选择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农业部门的经济效益以及社会、环境效益。因此,选择农业区位时应考虑以下几点:①一般来说距城镇越近,地价越高,农业生产成本越高;②不同类型的农业,单位面积的产值有着很大的区别,从单位面积产值来看,由高到低依次是花卉、乳牛、养鱼、果园、农作物种植;③还应考虑这几种农业类型所需水量的多少,以及产品对运输的迫切性等。
    (一) 课内探究
    本节的主要考点有农业生产活动的类别、特点和农业区位的选择。命题的综合性强,灵活多变,充分体现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思想。往往以典型案例分析的形式,以读图的方式命题,结合热点时事,考查学生有关的地理知识和技能。
    例1下图中,正确反映我国城郊农业变化大势的是( )(1999年广东高考试题)

    答案 B
    解析 该题的解题思路主要是要考虑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郊区农业的发展和变化。随着工业的发展,城市的扩大,城市人口增加,郊区农业往往成为生产蔬菜、肉、乳、禽、蛋为重点的农业基地。因为城市每日需要大量这类产品,而这类产品长途运输会增加成本且容易腐烂变质,而土地的总量是不变的,蔬菜用地增长的同时,粮食用地则会逐渐减少。
    例2 下图为昆明附近产业转化的构想,I表示烟草业的变化,Ⅱ表示鲜花业的变化。读图并回答:(2000年广东高考试题)

    (1)该区域发展花卉业(“彩色农业”)的气候资源优势是 。
    (2)该区域发展花卉业的其他优势是 。
    (3)要解决保鲜、开发新品种等问题,从而使花卉业具有国际竞争优势,最重要的途径是 。
    (4)该产业转化的意义有 ( )
    A.减少运输成本
    B.使卷烟的产量增加
    C.既有益生态,又美化生活
    D.消除可持续发展的隐患
    答案 (1)“四季如春”,降水丰沛(2)廉价劳动力,土地价格较低(3)技术创新(或技术开发、引进技术)(4)C D
    解析 本题从云南省昆明附近的产业由烟草种植、卷烟加工业转向鲜花种植业和鲜花产业的政策建议出发,设计了一幅产业转化示意图,要求据此考虑农业布局的水、热、劳动力、土地等一般因素,还考查了技术因素的影响。 .
    练习与提高
    一、单项选择题
    1.近一个世纪以来,不属于环地中海地区农业变迁的原因是 ( ) 1.A
    A.人口的大幅度增加 B.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C.交通运输的变化 D.保鲜技术的发展
    2.下列生产活动中,属于因地制宜对自然因素科学改造的行为是 ( ) 2.B
    A.在珠江三角洲种植甜菜 B.在横断山区修筑梯田
    C.在江淮平原地区生产双季稻 D.在海南岛种植天然橡胶
    3.荷兰的鲜花装点着世界许多城市,这主要得益于 ( ) 3.D
    A.荷兰有世界上生产鲜花最优越的气候条件
    B.荷兰生产鲜花成本低
    C.购买荷兰鲜花是一种时尚
    D.交通便利和保鲜技术的发展
    4.下列世界性的农业生产专业化区域,其形成受自然条件的影响最大的是 ( ) 4.C
    A.加拿大的小麦 B.丹麦的乳畜产品
    C.东南亚的热带经济作物 D.荷兰的鲜花
    5.以下属于澳大利亚混合农业形成的主要因素是 ( ) 5.B
    ①东南部气候湿润、土壤肥沃 ②市场需求大
    ③“牧者有其地”的政策 ④工业的带动作用
    A.①④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6.下列关于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的叙述,错误的是 ( ) 6.D
    A.农场成为一个良性的农业生态系统
    B.耕作区实行牧草与作物轮作
    C.耕作区经营比较粗放
    D.家庭农场规模不大,但农业生产的机械化水平很高
    右图是我国某地蔬菜种植业的发展方向示意图,读图完成7~9题:

    7.属于第Ⅱ阶段农业的显著特征是 ( ) 7.B
    A.集中于温带草原地区
    B.生产专业化
    C.大农场生产
    D.农业生产的社会化
    8.有助于促进农产品市场开拓的重要措施是 ( ) 8.C
    A.化肥农药的大量使用
    B.加强水利建设
    C.大力发展交通运输
    D.提高基因育种的水平
    9.在市场开拓过程中,与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有直接关系的措施是 ( ) 9.C
    A.国家政策的鼓励
    B.劳动力收入水平的提高
    C.加大技术投入
    D.加大使用化肥和除草剂的力度
    10.与天然橡胶分布在热带、东南丘陵适宜种茶树、河西走廊的粮棉、横断山区的“立体农业”生产所对应的最主要的自然要素依次是 ( ) 10.A
    A.光热、土壤、水源、地形
    B.地形、水源、土壤、光热
    C.土壤、地形、光热、水源
    D.水源、地形、光热、土壤
    二、综合题
    11.读“我国北方某城镇周围农业布局”图,回答:

    (1)在A、B、C、D四处发展棉花、水果、蔬菜和乳牛生产,则:
    ①A处宜发展 ,因 ;
    11.(1)①棉花这里地形平坦,耕地面积大
    ②B处宜发展 生产,其自然条件是 ,社会经济条件是 ;
    ②蔬菜 靠近水源 接近市场
    ③C处宜发展 生产,因为 ;
    ③乳牛 靠近公路,交通便捷,又靠近市场,为市民提供新鲜产品
    ④D处宜发展 生产,因为 地形,便于 ,不便耕作。
    ④水果 丘陵 排水 (2)温室效应 温室 温度光照通气湿度
    (2)这里的蔬菜区为了满足城镇居民冬季也能吃到新鲜蔬菜,应根据 的原理,推广 生产,改善作物生长的 因素,调节 、 、等因素,生产反季节蔬菜。

    12.读下页“混合农场的内在联系”图,完成:
    (1)将图中代码与有关内容连线:① A.秸秆② B.牧羊③ C.羊粪④ D.羊毛、羊肉⑤ E.增加土壤肥力⑥ F.调节小麦、绵羊生产规模 12.(1)①一F②一E③一C④一A⑤一D ⑥一B

    (2)这类农场的优点是:①农场是一个良性的 ;②农民可有效地利用时间安排 、 和 在一年内交替进行;③农民可根据决定多种小麦还是多牧羊,农业生产具有很大的 性和对市场的 性。
    (2)生态系统 农事活动 小麦耕作牧羊市场需求灵活适应
    13.下图为“某类型农业生产发展阶段变化示意”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该农业类型生产的产品是 ( ) 13(1)BC
    A.蔬菜 B.花卉 C.乳畜产品 D.粮食
    (2)试分析制约该农业生产类型在第I阶段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
    (2)交通运输及冷藏保鲜技术水平的限制,蔬菜、花卉不宜远距离运输,所以分布在需求量大的城市四周。
    (3)试比较该农业生产类型在I、Ⅲ阶段中在生产方式上的差异。
    (3)I阶段生产规模小;Ⅲ阶段生产规模大,专业化程度高。
    能力拓展
    阅读以下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山东省东南部的莒南县大店镇有人口7.1万人,耕地面积4 666.7公顷,境内3/5面积位于沭、浔河冲积平原上,土地平坦肥沃,灌溉条件优越。近几年,在镇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大力进行农业结构调整,在科技示范田的带动下,有9 500户农民常年从事草莓专业生产,形成了1 333.3公顷的环浔河无公害草莓生产基地,草莓种植实现了规模化、标准化。镇政府对草莓生产及销售实施服务的系列化,依托镇农贸公司,广开镇外销售市场,在各大中城市设立销售网点,使草莓进入鲁、豫、皖、苏、京、津、沪等省市的几十个大中城市的水果市场。随后在镇内草莓生产基地附近建立了13个批发市场。现已发展成为“山东草莓第一镇”。
    大店镇草莓生产的规模化发展、一体化经营机制不仅促进了草莓这一特色产业的健康发展,而且拉动了包装、印刷、运输、餐饮服务、金融、劳务输出和建筑等第二、三产业的蓬勃兴起,带来了极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1.影响大店镇发展草莓专业化生产的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各有哪些?
    1.气候、地形、水源条件;交通、政策等。
    2.大店镇草莓种植的规模化发展,在农业地域类型中属于 。2.商品农业或技术密集型农业
    3.草莓属于易腐烂产品,能够进入鲁、豫、皖、苏、京、津、沪等省市的几十个大中城市的水果市场,需要什么样的条件才能得以实现?
    3.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和冷藏保鲜技术的进步
    4.大店镇草莓种植的规模化发展,促进了 产业的发展,同时还会促进城镇人口的 。
    4.第三产业城市化
    相关信息
    我国自然环境与农业的地域分异规律
    各地区光、热、水、土等自然条件的不同匹配决定了农业地域的明显差异。如中国农业的地域差异首先是东部与西部的差异,其次是南北之间的差异,最后是中、高山地区的垂直差异。
    东部农业区南北之间的农业地域差异,主要受纬度地带性因子水、热资源分布的影响,最大的差别是耕地类型不同。秦岭一淮河线以南(年降水量≥800 mm)的广大丰水地区,水田为基本耕地类型,约占全国水田总面积的93%;秦岭一淮河线以北地区,旱地为基本耕地类型,约占全国旱地总面积的85%。在土地利用方式上,南方地区农林牧用地比较均衡,而北方地区林牧用地偏少。南北之间的农业差异,还表现为因热量的地带分布造成的适生作物和熟制的不同。南方地区属亚热带、热带气候。其中,亚热带地区以水稻、小麦为主,可一年两熟到一年三熟,适种茶叶、毛竹、柑橘、油菜、龙眼、荔枝等;热带地区种植喜温作物,可一年三熟,适种咖啡、可可、橡胶、椰子等。北方地区属温带气候。其中,寒温带只适种早熟的耐寒喜凉作物,一年一熟;中温带以春麦为主,一年一熟;暖温带以冬麦为主,两年三熟。
    西部牧业区南北之间的农业地域差异,即北方西北内陆干旱区与南方青藏高寒区的差别。北方的土地利用,以天然草地放牧业和灌溉的绿洲农业为主要利用方式,农林牧用地比例为1:O.3:10,林地比重很小;南方地区的土地利用,以广大天然草地放牧业为主要方式,农林牧用地比例为1:7.5:69,耕地严重不足,牲畜、农作物、林木都具高寒区的特点。(选自翟虎渠主编《农业概论》) ,
    【阅读提示】
    我国农业生产有何地域差异?这种差异与自然环境有何联系?
    21世纪农业的八大变革
    1.由“自然化”向“工厂化”发展。21世纪,将有相当部分的作物、蔬菜、花卉由田间移到温室,再由温室转到可控的环境室内,走向“工厂化”生产。到那时,农业生产将按市场需要,进行周年播种,全年收获。因此,未来的农业生产将淡化农业生产的地域性、季节性特点。
    2.由“机械化”向“自动化”发展。农业机械化给现代化农业带来了很大的活力,特别是极大地解放了劳动力。随着计算机技术等高新技术的应用,农业生产将进入自动化时代。
    3.由“化学化”向“生物化”发展。现代农业普遍使用化肥、农药、除草剂,可谓是“化学时代”,然而这种化学农业对自然资源和生态平衡都带来破坏。随着基因工程等生物技术的发展,这种局面正在发生变化。到21世纪,目前的化学农业将被生物农业所取代。
    4.由“石油型”向“生态型”发展。“石油农业”在大大刺激了西方国家现代化农业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严重危害。而“生态农业”可以获得生产发展、环境保护、能源的再生产和利用、经济效益等综合效益,因此是21世纪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
    5.由“单向性”向“综合性”发展。综合性农业的特点是:土肥方面它既用有机肥、绿肥、秸秆还田,也配用无机氮、磷、钾肥料;此外,在杂草控制、病虫害防治等方面均科学地综合治理;并且综合农业还应对经济、就业、环境、自然、景观、食品品质及社会福利等方面加以综合考察,统筹安排。
    6.由“平面式”向“立体式”发展。21世纪,人均耕地将更少,因此农作物布局方式将由平面向立体发展。其巧妙之处在于利用各类作物在生长过程中的“空间差”和“时间差”,进行错落组合,综合搭配,构成多层次、多功能、多用途的高效生产系统。
    7.由“农场式”向“公园式”发展。21世纪,农业将趋向可供观光的公园场所发展,里面不仅有最新的管理技术,更有各种珍贵的动物、植物、花卉以及娱乐场所。
    8.由“土地型”向“海洋型”发展。21世纪。人类将进入开发海洋的农业时代,那时,人类不仅在有限的土地上提高生产力,而且要把目光投向海洋,从海洋中获取更为丰富的“新型食品”,大力发展“海洋农业”。(河北远程教育网资源平台)
    【阅读提示】
    农业地域类型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时代的发展不断变革的,对此你有什么感想?
    第二节 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

    一、预习内容

    二、学习过程
    (一) 重点难点
    1.亚洲水稻种植业的特点及形成条件是本节的重点。在亚洲水稻种植业的几个特点中,除水利工程量大是由于水稻生产的特点和气候条件(季风气候、水旱灾害频繁)决定外,其他几个特点是相互依存的,人多地少、生产规模小是形成这些特点的根本原因。
    2.商品谷物农业的基本特征、美国商品谷物农业的区位优势条件是本节的另一个重点。商品谷物农业主要分布在耕地资源丰富且地广人稀的地区。其农场面积一般在几百公顷以上甚至几千至上万公顷。大规模的农场,加上劳动力稀少,必须以高度机械化代替劳动力。在美国,优越的自然条件和方便的交通运输是商品谷物生产的基础,地广人稀为农场的大规模经营提供了可能,高度发达的工业和先进的科技则成为农场现代化生产的保证。这些条件使美国成为世界最大的商品谷物生产国。
    3.本节难点在于通过对“季风水田农业”的描述和思考,掌握一定的分析思路和方法,并能够运用必要的资料,自己分析或理解商品谷物农业的特点和成因。
    (二) 课内探究
    本节的主要考点有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的名称、形成条件和特点。命题的综合性强,往往以读图的方式结合区域地理、气候、自然带、植被等自然要素进行命题,考查学生的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例题下列几幅图中,上图为“世界部分地区主要农业生产地域类型”图,下图为四幅不同气候类型的“降水量和气温月份分配”图,读图回答:(1998年上海卷)

    (1)图中字母A表示的农业生产地域类型是 。(2)图中,与农业生产地域类型B相应的气候类型数码代号是 ;与农业生产地域类型C相应的气候类型数码代号是 。
    (3)比较B、D两种农业生产地域类型的主要粮食作物:B 是;D是
    (4)分析C、D两种农业生产地域类型不同特点:C 是;D是
    答案 (1)传统旱作农业 (2)①② (3)小麦、大麦水稻 (4)专业生产少数热带经济作物,商品化程度高 精耕细作、单位面积产量较高,机械化程度较低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世界农业生产地域类型及形成条件的熟悉程度。字母A表示我国秦岭一淮河以北的季风区,属于温带季风气候,耕地为以旱地为主,属于传统旱作农业。B地位于地中海沿岸,属于冬雨夏干的地中海气候,与B相应的气候类型显然是①。与其相适应的农作物为大麦、小麦。C地属于常年受赤道低压控制下的热带雨林气候,终年高温多雨,显然与之相应的气候类型为②,农业地域类型为专业生产少数热带经济作物,商品率高,D地属我国南方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夏季高温多雨,属于水田农业。该地人多地少,实行精耕细作,单位面积产量较高,机械化程度较低。
    练习与提高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关于水稻种植业的叙述正确的是 ( ) 1.B
    A.是一种技术密集型农业
    B.小农经营,多以家庭为主
    C.机械化水平低,因而单产低,商品率低
    D.因气候适宜,水利工程量小
    2.东亚、东南亚、南亚从事大规模水稻种植业的原因是 ( ) 2.D
    ①大面积肥沃的土地 ②高温多雨的气候
    ③人口稠密,劳动力资源丰富 ④人们的食米爱好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3.商品谷物农业的基本特征是 ( ) 3.A
    ①生产规模广 ②机械化程度高 ③劳动力丰富 ④科技发达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4.商品谷物农业主要分布在 ( ) 4.D
    ①美国 ②英国 ③丹麦 ④加拿大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读下页“亚洲水稻的主要分布区”图,回答5~9小题:

    5.亚洲水稻种植主要分布在东亚、南亚和东南亚,这反映出农业生产具有 ( ) 5.A
    A.地域性 B.季节性 C.周期性 D.连续性
    6.亚洲的水稻生产主要以 ( ) 6.B
    A.农场为单位 B.家庭为单位 C.乡村为单位 D.合作社为单位
    7.亚洲发展水稻种植业的优势条件是 ( ) 7.C
    A.大面积可供开发的土地 B.人均耕地少 C.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 D.便利的交通运输条件
    8.图中A、B、C、D四个国家中,在稻田机械化方面取得较大进展的是 ( ) 8.A
    A.A国 B.B国 C.C国 D.D国
    9.要大幅度提高亚洲的水稻产量,必须加大( ) 9.C
    A.劳动力投入 B.耕牛投入 C.科技投入 D.耕地投入
    10.美国中部大平原商品谷物农业的优势区位条件有 ( ) 10.C
    ①高温多雨,地广人稀 ②以中小型农场为主③交通运输便利 ④科技发达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二、综合题
    11.读“亚洲水稻种植主要分布区”图,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水稻主要分布区的名称:A 、B 、C 。
    11.(1)东亚东南亚南亚
    (2)A、B、C三地均为 气候区, 资源丰富。 (2)季风水热
    (3)与其他农业类型相比,水稻种植业的生产过程 ,劳动强度 ,需要投入大量劳动进行 。
    (3)复杂大精耕细作
    (4)该地区人口 ,劳动力 ,为发展水稻种植业提供了有利条件。 是本地区人们喜爱的主要食粮。
    (4)稠密丰富稻米
    (5)亚洲水稻种植业的主要特点:① ;② 高, 低;③ 低;④ 大;⑤ 低。
    (5)小农经营单位面积产量 商品率 机械化水平 水利工程量科技水平
    12.读“美国主要农业带分布”图,回答有关问题:

    (1)美国的商品谷物农业主要分布在 。12.(1)中部平原
    (2)图中A、B、C三区属于小麦区的是 ;属于玉米带的是 。(2)AB C
    (3)这里发展农业的优势区位条件有:①地势 ,土壤 ,水源 ,气候 ,降水 ;② 湖及 河的航运,加上发达的的公路铁路网,提供了便利的交通;③高度发达的工业为农业现代化提供了 、 、 、 等生产资料;④先进的 。
    (3)平坦开阔 肥沃深厚充足 温和 丰富 五大 密西西比 农业机械 电力 化肥农药 科技
    (4)商品谷物农业最突出的特征是: 。
    (4)高度机械化和商品化
    能力拓展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稻谷是印度最重要的粮食作物,大约占粮食总产量的40%,在世界上居第二位。其分布十分广泛,而以东北部年降水量超过1 150毫米的湿润冲积平原最为集中,但这些主要稻谷产区因人口密度过高,消费量大,反而成了国内的缺粮区。小麦是印度另一种重要的粮食作物,也是“绿色革命”中推广先进生产技术、予以重点发展的对象,其产量增长速度大大超过其他农作物。独立初期,小麦仅占印度粮食总产量的10%,目前已提高到30%,对国家实现粮食自给起了关键性的作用。小麦主要分布于西北部平原,这里年降水量在750~l 150毫米之间,发展水利灌溉的条件也很好,生产技术水平和商品率在国内均处于领先地位。印度的其他粮食作物还有多种杂粮和豆类,它们广泛分布于丘陵、山区和高原,耕作粗放,产量低而不稳,在粮食生产中的地位已日趋下降。印度的经济作物发展得不像粮食作物那样快,其中茶叶产量居世界首位,是本国出口意义最大的农产品。
    1.印度的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有哪些?
    1.水稻、小麦、杂粮、豆类;茶叶
    2.印度主要粮食作物分布的地区有何差异?
    2.水稻主要分布在东部年降水量超过1 150毫米的湿润冲积平原;小麦西北部降水在750~1 150毫米的平原地区。
    3.印度的稻谷产量在世界上居第二位,试分析一下印度水稻种植业的发展条件和制约因素。
    3.发展条件:季风气候区,水热充足;劳动力充足;平原面积广大;居民有吃米饭的习惯。制约因素:人口数量太大,人均耕地少。

    相关信息
    美国的自然条件与农业带
    美国自19世纪开始农业商品化进程以来,根据不同的自然条件和其他资源条件,逐步形成了以下专业化的农业生产带。
    第一,牧草乳酪地带。它包括东北部新英格兰地区和五大湖区共计12个州。该地带气温低,土壤贫瘠,雨量较多而且分布均匀,适宜于牧草生长,并且靠近美国的主要工业区,人口集中,因此大量发展乳牛业,是美国牛奶的最重要产地,乳制品产量约占全国的一半。农作物主要是牧草和玉米。该区水果、蔬菜生产占有一定地位。
    第二,玉米带。它位于牧草乳酪地带以南,包括俄亥俄、印地安纳、伊利诺伊、艾奥瓦、密苏里、内布拉斯加以及周围一些地区。这里地势平坦,土壤肥沃,雨量充沛,宜于玉米生长,历来是玉米的集中产地,也是小麦、大豆的重要产地。玉米用于喂猪和育肥牛,因而此地也是最主要的肉畜饲养区。
    第三,棉花带。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美国棉田在得克萨斯、密西西比和路易斯安那州等条件较好的地区种植的同时,逐步西移。美国共有14个州种植棉花,主要分布在南部。目前加利福尼亚和亚利桑那州已成为主要的棉产区。
    第四,烟草和综合农业带。它位于玉米带以南,棉花带以北的狭长地带。除了种植传统的烟草外,还种植花生、冬小麦和玉米,并饲养牛和家禽等。
    第五,小麦带。它位于大草原的北部地区,包括南达科他、北达科他、蒙大拿、堪萨斯、俄克拉何马等州,向南延伸至得克萨斯州。这里地势平坦,土质好,冬季冷而长。南部适宜冬小麦生长,北部宜种春小麦,产量约占全国的60%。此外,这里还种植牧草和饲料谷物以饲养肉牛。
    第六,山区放牧带。它位于西部山区,土壤贫瘠,缺乏水源,地广人稀,历来是牛和羊的放牧带。其北部是季节性放牧带,而南部是长年放牧带。20世纪50年代以来,由于大力发展灌溉,此地棉花、牧草、甜菜、水果等都有所发展。
    第七,太平洋沿岸综合农业带。该地带受太平洋的影响,气候温和湿润,适宜于各种农作物生长。北部主要生产小麦、苹果、马铃薯等;南部盛产各类水果、蔬菜和棉花。该地也是牛的主要饲养地之一。夏威夷州生产甘蔗和菠萝等。
    第八,亚热带作物区。它主要包括佛罗里达州及墨西哥湾沿岸地带,这里终年高温多雨,是柑橘、蔬菜、甜菜、水稻等作物的主要产区。(摘自翟虎渠主编《农业概论》)
    【阅读提示】
    美国农业带的分布与其地理环境有什么对应关系,你能说出吗?
    世界稻米形势
    粮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而在世界粮食体系中,稻米是三大主粮之一,它约占世界粮食总产量的1/4,全球约有一半人口以大米为主食。
    1.世界稻米生产及地区分布
    二战后,世界稻谷产量有较大增长。1950年,全球总产量仅1.64亿吨,20世纪60年代年均产量约1.7亿吨,70年代达3.5亿吨,80年代超过4亿吨,90年代末,年产量大致在5.2亿~5.4亿吨间摆动。这是由于生产投入的增加,基础设施的改善,生产技术的改进,使稻谷单产较快地提高,加上播种面积的扩大,因而年总产量增加较快。
    稻谷生长对水、气、土条件有较严格的要求,其产地虽遍及各大洲,但主要分布在温带和热带季风区,以及热带雨林气候区。目前,以亚洲季风区,特别是东亚、东南亚和南亚最集中。亚洲占世界稻谷播种面积和产量的90%以上,且多数国家的单产水平较高,尤以日本、中国为最。越南是近几年稻米生产发展较快的国家,目前已成为世界主要的大米出口国。其他各洲中,美洲主要集中在巴西和美国,但两国单产量水平相去甚远。埃及、马达加斯加是非洲产稻米最多的国家。
    2.世界稻米消费及地区差异
    从全球范围看,稻米消费的地区差异很明显。世界上稻谷生产最集中的东亚、东南亚和南亚的地区,也是大米消费量最多、人均消费量最高的地区,而欧美国家大米消费量低。影响大米消费在地区上差异的因素,主要是由消费人口量决定的。(摘自河北远程教育网)
    【阅读提示】
    世界稻米的生产和消费有何特点?
    美国的农业现代化
    美国是农业高度发达的国家,农业现代化水平居世界前列,是资本主义现代大农业的典型。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农业生产国和出口国,粮食年产量超过3亿吨,其中玉米占2亿吨,小麦6 000万~7 000万吨,大豆年产5 000万~6 000万吨,猪、牛、羊等畜产品产量约2 000万吨。按人口平均,每人拥有粮食约1 500多千克,肉类80千克。每年出口的农牧产品价值300多亿美元,其中粮食约占世界粮食市场的40%~50%。如玉米占世界出口总额的67%,小麦占36%,水稻占29%。
    美国的劳动生产率居世界领先地位,一个农业劳动力可以养活76个人,比现在世界上每个农业劳动力平均供养5个人高出十多倍,比原苏联高6倍,比西欧高3倍,比日本高4倍多。目前美国拥有拖拉机438万台,收割机120万台,农用卡车318万辆及农用飞机1万架,实现了全盘机械化。每年施放的化肥达5 000多万吨,占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1/3,平均每亩达25千克,均为复合、高效化肥。美国也是世界上消费农药最多的国家,每年达60万吨。实现良种化是农业获得高产的重要原因,20世纪40年代前美国玉米平均亩产才100千克左右,目前已提高到350千克以上。(摘自黄冈网校)
    【阅读提示】
    美国的农业生产有何特点?

    第三节 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

    一、预习内容

    二、学习过程
    (一) 重点难点
    1.阿根廷大牧场放牧业的特点及形成条件是本节的重点。阿根廷潘帕斯草原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草类质量好,是世界上优良的天然草场之一;地广人稀,租金低廉,有利于大规模经营;距海港近,产品便于运出。因此,成为大牧场放牧业的典范。
    2.西欧乳畜业的形成及基本特征是本节的另一个重点。乳畜业的产品主要面向城市市场。城市人口多,生活水平高,对乳畜产品消费量大;受交通影响,乳畜业布局应靠近城市。畜牧业农场种植业目的是提供饲料,且乳畜业农场是人工牧场,生产效率高。
    3.本节难点在于能够运用必要的资料,自己分析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把隐含在“案例”和“活动”中的道理提炼出来。
    (二) 课内探究
    本节的主要考点为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的名称、形成条件和特点。命题的综合性强,往往以读图的方式结合区域地理、气候、自然带、植被等自然要素进行命题,考查学生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例1 有关大牧场放牧业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阿根廷主要从事畜牧业
    B.阿根廷的牧牛业经历了由粗放型的自给自足放牧业到密集的商品牧牛业的过程
    C.大牧场放牧业的杰出代表是巴西高原
    D.大牧场放牧业的条件之一是大面积半干旱、半湿润气候区
    答案 B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大牧场放牧业的分布、区位条件等方面的知识。
    (1)大牧场放牧业在世界上主要分布在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阿根廷、南非,其中美国、阿根廷是牧牛业。
    (2)大牧场放牧业的条件之一是干旱、半干旱的气候区,植被稀少,不室经营种植业,只适合放牧业。
    (3)阿根廷潘帕斯草原的大牧场放牧业有良好的经济效益,成为世界上大牧场的杰出代表。
    (4)欧洲人到来之前,当地的印第安人过着粗放型的自给自足游牧生活,欧洲人到来之后,潘帕斯草原逐渐被大型牧场所分割,成为密集型商品牧牛业。
    例2 甲图是“世界主要农业生产地域类型(部分)示意”图,乙图是“地球上的行星风带(部分)示意”图,读图回答:(2001 年上海高考题)

    (1)气压带、风带②的名称是 带,A地区所属农业生产地域类型的名称是 。
    (2)B地区受气压带、风带影响,气候特点是 ,该地区种植业除麦类外, 等种植非常广泛。
    (3)气压带③的名称是 ,C地区在其控制下盛行 气流,农业的主体是 ,气候类型属 。
    答案 (1)西风发达的商品化农牧业(乳畜业) (2)夏季炎热干旱,冬季温和多雨葡萄或柑橘、油橄榄、蔬菜 (3)副热带高气压带 下沉 粗放畜牧 热带沙漠气候 (4)④⑤热带稀树草原
    解析 本题把“世界主要农业地域类型”与“地球上的气压带、风带”按纬度并列,应考虑到气压带、风带的位置影响气候特征形成不同气候类型,而不同的气候条件对农业地域类型的形成又有直接作用。本题考查了自然地理部分的重点问题——大气运动、气候类型、自然带,又把农业地域类型问题糅合其中,同时又结合世界区域地理实际问题,跨度大,考查的知识点多。
    练习与提高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关于大牧场放牧业叙述正确的是 ( ) 1.D
    A.多分布在半干旱、半湿润气候区
    B.从农业分类看属于粗放农业
    C.美国和阿根廷的牧羊业地位重要
    D.阿根廷的潘帕斯草原是大牧场放牧业的杰出代表
    2.以下属于阿根廷人为了保证潘帕斯牧牛业的发展而采取的措施的是 ( ) 2.B
    ①围栏放牧,划区轮牧②打机井③发明海上冷冻船④种植饲料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3.关于乳畜业的叙述,正确的是 ( ) 3.D
    A.乳畜业的产品主要是各种肉类和禽蛋
    B.乳畜业的农场既种植牧草,也种植饲料,故不轮转放牧
    C.乳畜业是密集农业,日常挤奶工作无法使用机械
    D.市场和饲料供应是影响乳畜业生产的两大重要因素
    4.关于潘帕斯草原大牧场牧牛业区位选择条件的叙述欠妥的是 ( ) 4.C
    A.气候温和,草类茂盛
    B.地广人稀,土地租金很低
    C.经济发达,市场条件好
    5.关于阿根廷牧牛业的叙述正确的是 ( ) 5.A
    A.海上冷冻船的发明使牧牛业获得飞快发展
    B.这里最早的良种牛是澳大利亚人带来的
    C.这里所产的牛肉主要出口到美国
    D.这里的牧牛业一直是粗放的经营方式
    6.世界上大牧场放牧业分布区的气候条件一般是 ( ) 6.A
    A.干旱、半干旱 B.湿润、半湿润
    C.高温多雨 D.寒冷干燥
    7.20世纪初,阿根廷牧牛业获得飞快发展的重要原因是 ( ) 7.D
    A.培养了良种牛 B.在草原上打了许多机井
    C.人工种植大量饲料 D.人类发明了海上冷冻船
    8.下列影响乳畜业生产的重要因素是 ( ) 8.B
    A.地形和地貌 B.市场和饲料供应
    C.饮食习惯和交通运输 D.农业机械和政策
    9.下列国家属于世界主要乳畜产品供应国的是 ( ) 9.B
    A.阿根廷和新西兰 B.荷兰和丹麦 C.法国和英国 D.蒙古和加拿大
    10.西欧为乳畜业发展提供的优越自然条件是 ( ) 10.C
    A.城市人口多,需要大量的新鲜牛奶及牛奶制品 B.交通便利,有利于鲜牛奶及时送到城市
    C.大部分地区为温带海洋性气候,适宜多汁牧草的生长 D.工业发达,为农场生产的高度机械化提供了保证
    二、综合题
    11.读“某草原区位”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所示区域名为 草原,该地的农业区域类型是 ,放牧的主要牲畜是 。
    11.(1)潘帕斯大牧场放牧业 肉牛
    (2)该区域发展畜牧业的优势自然条件是: ;社哙经济条件是: ;交通区位优势是: 。
    (2)气候温暖、草类茂盛地广人稀,土地租金低廉距海港近
    (3)该草原畜牧业的显著特点是 化、 化和 化程度高,成为该农业类型的典型。
    (3)商品 专业 地域
    12.阅读以下资料,结合“西欧地形分布”和“西欧气候类型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
    荷兰国土面积4.1万平方千米,仅相当于美国的1/230(大约是江苏省的40%);总人口1 540 万(相当于江苏省22%);人口密度为375 人/km2,是欧洲人口最稠密的地区,也是全球人口密度最大的国家之一。值得一提的是,荷兰全国土地的一半以上低于海平面,易受涝灾,光热条件也不够理想,全年太阳光照时间只有1 600小时左右(我国平均2 600小时)。但这样一个较典型的人多地少、农业资源贫乏的小国,经过几十年的艰苦奋斗,在农业方面取得了惊人的成就,已成为世界农业大国和强国。荷兰现在是世界上乳制品、土豆、猪肉、花卉、蔬菜、鸡蛋的主要出口国。

    (1)荷兰发展农业生产的制约条件有哪些?
    12.(1)国土面积小,地势低平,易受涝灾,光热缺乏,人多地少,农业资源贫乏
    (2)近年来,荷兰发展成为世界上的农业大国,你知道荷兰出产的主要农产品吗?
    请举出三种: 、 、 。(2)鲜花、牛奶、奶酪
    (3)荷兰是世界上主要的乳制品出口国,荷兰发展乳畜业的区位因素有哪些?
    (3)自然因素:平原地形,地势平坦,属温带海洋性气候,多雨多雾,有利于多汁牧草的生长。社会经济因素:西欧城市化水平高,人们有饮用牛奶的习惯,乳畜产品的消费市场广大。
    能力拓展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以下问题:
    在热带地区有许多特殊的植物资源,如咖啡、可可、茶、香蕉、菠萝、芒果、橡胶、油棕、剑麻、烟草、棉花、黄麻等,它们在世界经济作物中占有重要地位。随着国际市场对这些产品需求量的增加,在热带地区出现了大规模、单一作物型的集约化农场——各种种植园。
    种植园的发展与欧洲的殖民主义有紧密的联系。当宗主国需要大量某种热带产品时,就占据大片的土地,吸收当地大量的劳动力,针对某种作物实行集约化生产,如:英国人喜好饮茶,就在印度发展了大面积的茶园。
    由于种植园的主人多是外国人,其所获得的大量利润被转移到国外,当地的经济却处于落后甚至停滞状态。如果遇到产品丰收,市场饱和,或西方市场经济处于衰退时期,对该产品需要下降,就会严重影响种植园的经济效益。
    1.种植园经济主要有以下特点:
    (1)主要分布在 之间的 地区,气候特点为 ;
    (1)主要分布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热带地区,气候特点为高温多雨;
    (2)以单一的 作物为主;
    (2)以单一的热带经济作物为主;
    (3)生产规模 ,商品率 ,消耗劳动力 ;
    (3)生产规模大,商品率高,消耗劳动力多;
    (4)生产国为 ,进口国多为 。
    (4)生产国为发展中国家,进口国多为发达国家。
    2.热带种植园农业发展的区位因素有哪些?
    自然因素:高温多雨的气候。
    社会经济因素:市场的需求,交通运输业的发展,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和低廉的地价。

    相关信息
    上海的郊区农业
    上海地处长江三角洲前缘,东临东海,西接江苏、浙江两省,交通便利,地理位置优越。上海气候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温和湿润,日照充分,雨量充沛。上海郊区地势低平,水资源较为丰富。改革开放以来,上海农业结构调整幅度较大,种养业结构更加合理。1999年,农业总产值中,种植业、畜牧业、渔业分别占43.1%、41.4%、15.2%。与1978年相比,种植业下降了30.8个百分点,畜牧业、渔业分别上升了21.3、10.5个百分点。农产品结构进一步优化,优质、特色、高效产品比例逐年增加。
    近年来,上海60%的蔬菜基地已转移到中远郊,布局更趋合理。郊区已建成市级常年菜田1.27万公顷,蔬菜设施园艺场294个。其中,拥有管棚保护地栽培面积2 600多公顷,从荷兰、以色列、法国引进了30公顷现代温室,使全年市区日上市蔬菜始终保持在4 500吨左右。上海畜牧业继续保持稳定发展势头,产量稳中有增,质量有所提高。1999年,生猪出栏470.6万头,增长2.3%,家禽上市1.59亿羽,减少1.8%,牛奶产量25.35万吨,增长3.01%,奶牛存栏5.6万头,成乳牛单产7 316千克,比上年提高8.2%。

    上海郊区农业的主要产品有哪些?其主要区位因素又有哪些?
    79


    西欧的畜牧业
    欧洲人酷爱乳产品和牛羊肉,他们的餐桌上常见牛排、奶油、奶酪等食品。欧洲人的这种饮食结构与那里发达的畜牧业有着密切的关系。欧洲西部的人们称牧草为“绿色金子”,足见他们对畜牧业的重视。在英国,畜牧业产值占全部农业产值的70%以上,法国和德国的农业产值中,畜牧业比重也略高于种植业。荷兰、丹麦等国是世界上著名的乳畜大国,其中丹麦的乳畜产品在出口总额中占30%以上,火腿、熏肉、香肠、乳酪是主要的出口产品。
    在欧洲西部,许多地方的农民农牧兼顾,一方面耕种,种植谷类作物及牧草;另一方面饲养牛、羊等牲畜。人们饲养肉牛,牛肉供食用;饲养乳牛,小部分鲜牛奶直接供应市场,大部分制成奶粉、乳酪及奶油等食品。人们还饲养绵羊,主要是获取羊毛,以供毛纺织用。本区劳动力短缺,但生产高度机械化。拿乳畜业来说,从牧草及饲料作物的种植到挤奶工作,都采用现代化机械。每个牧场都有专门的挤奶屋,每天自动运作。挤出的鲜奶用不锈钢大容器储存并加以冷藏。每天由运奶车将收集到的牛奶运往乳品加工厂加工。(摘自人教社网站)
    【阅读提示】
    西欧的乳畜业生产有何特点?
    随城市而发展的农业
    市场园艺农业是随着城市发展而产生的一种商业性农业。市场园艺农业是为城市提供蔬菜、水果等产品的商业性农业,也称为商品园艺业。这种农业的兴起和发展与现代世界城市化的速度加快有关。从事商品园艺业的农民实行的是专业化、集约化生产,种植蔬菜、水果等,但不饲养牲畜。他们有的只生产蔬菜,有的甚至只生产某一种专门用途的果品。以葡萄为例,甚至分食用葡萄、酿酒葡萄、制葡萄干的葡萄。为了生产与市场需要相协调,农民组织起来与销售商共同商定生产计划。
    与市场园艺业一样,商业乳品农业也是随着城市发展而产生的一种商业性农业。影响这种农业生产的因素主要有两个:一是市场的远近;二是饲料的供应。商业乳品农业其产品是为城市而生产的;城市需要流质的牛奶以及乳酪、黄油等各种乳制品,其中新鲜的流质牛乳特别重要。因此,以生产牛奶为主的农场多分布在大城市的附近,以利用其距离消费市场近的优势。
    从世界范围来说,商业乳品农业分布在美国与加拿大交界的五大湖周围地区、西欧和中欧地区,以及澳大利亚的东南与新西兰等地。澳大利亚与新西兰由于距欧美市场较远,乳品加工为制成品后运销国际市场。在欧洲,商业性乳品农场现仍以家庭式农场为主。(摘自黄冈网校)
    【阅读提示】
    随城市而发展的农业有哪些类型?它们各有何特点?
    单元自测(三)
    一、单项选择题
    1.美国中央大平原和阿根廷潘帕斯草原虽属于不同的农业地域类型,但它们共同的发展条件是 ( ) 1.C
    ①气候温和 ②地广人稀 ③高度发达的工业 ④便利的交通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③④
    2.关于水稻种植业的叙述,正确的是 ( ) 2.C
    A.是一种技术密集型的农业
    B.全分布在东亚季风区
    C.比其他农业生产类型生产过程复杂
    D.单产一般比小麦低
    3.下列国家或地区,农业类型为大牧场放牧业的是 ( ) 3.D
    A.五大湖流域 B.古巴
    C.葡萄牙 D.潘帕斯草原
    4.关于美国商品谷物农业生产的叙述,正确的是 ( ) 4.B
    A.密西西比河下游平原发展商品谷物农业的区位条件最优越
    B.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商品谷物生产国
    C.美国人口众多,为商品谷物生产提供了大量劳动力
    D.美国商品谷物生产一般是国营的
    5.水稻喜高温多雨,绝大部分分布在 ( ) 5.A
    A.热带和亚热带季风区 B.南美洲热带雨林区
    C.美国东南部和巴西东北沿海 D.温带大陆性气候区
    6.既有大面积商品谷物种植,又有大牧场放牧业分布的国家是 ( ) 6.C
    A.日本 B.加拿大 C.美国 D.西班牙
    7.有利于我国农产品市场开拓的最重要措施是 ( ) 7.C
    A.进行农业区划 B.加强水利建设
    C.建立商品农业生产基地 D.退耕还林还草
    8.影响农业水利化、机械化的自然条件是 ( ) 8.C
    A.农作物种类 B.土壤条件 C.地形条件 D.国家政策
    9.决定下列农业区位选择的主导因素分别是 ( ) 9.A
    ①华南的双季稻种植 ②宁夏平原的水稻种植③新疆哈密盆地的瓜果生产④上海郊区的乳畜业
    A.①热量②水源③光照④市场
    B.①水源②地形③热量④市场
    C.①地形②国家政策③土壤④科技
    D.①土壤②热量③地形④国家政策
    10.商品谷物农业的基本特征是 ( ) 10.A
    ①生产规模大②机械化程度高 ③劳动力丰富 ④农业科技先进
    A.①②④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11.下列关于阿根廷潘帕斯草原大牧场的叙述,正确的是 ( ) 11.D
    A.牧羊业占主要地位 B.气候干旱,植被稀疏
    C.大牧场土地租金昂贵 D.具有距海港近的区位优势
    12.20世纪初,阿根廷的新鲜牛肉可以供应到西欧人的餐桌上,其主要原因是 ( ) 12.B
    A.大型集装箱的使用 B.海上冷冻船的发明
    C.水下隧道的开通 D.大型航空运输机的使用
    13.下列关于美国农业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 13.A
    A.粮食总产量居世界首位 B.畜牧业产值居世界首位
    C.小麦出口量居世界首位 D.农业生产高度专业化
    14.关于乳畜业的叙述,正确的是 ( ) 14.D
    A.乳畜业的产品主要是各种肉类和禽蛋
    B.乳畜业的农场既种植牧草,也种植饲料,故不轮转放牧
    C.乳畜业是密集农业,日常挤奶工作无法使用机械
    D.市场和饲料供应是影响乳畜业生产的两个重要因素
    15.下列国家属于世界主要乳畜产品供应国的是 ( ) 15.B
    A.阿根廷和新西兰 B.荷兰和丹麦
    C.法国和英国 D.蒙古和加拿大
    二、综合题
    16.读“某城区农业布局示意”图,分析回答:

    (1)图中农业布局:①乳肉家禽饲养带②水果园艺带③粮食产区④林牧业区。这样布局是否合理: 。16.(1)合理
    (2)简述乳肉家禽饲养带布局的理由:
    (2)城市对乳畜产品需求量大,且产品容易变质,而且单位面积产值高,所以要布局在距离城市最近的地区
    (3)由T1到T2由于 的原因,致使农业经营规模还将扩大,这说明农业生产受 影响很大。(3)城市规模扩大市场
    (4)但随之农业带来的问题是 。采取的解决措施是: 。
    (4)农业用地急剧减少 加大科技投入,提高单位面积的产量和产值
    17.读下图,回答问题:

    (1)写出水稻主要分布区的名称:A ;B ;C 。 17.(1)东亚 东南亚 南亚
    (2)A、B、C三地均为 气候区, 资源丰富,从地形上看,水稻田多分布在 和 地区。
    (2)季风 水热 平原 三角洲
    (3)本地区 稠密, 丰富,为发展水稻种植业提供了有利条件。 是本地区人们喜爱的主要食粮。
    (3)人口 劳动力 稻米
    (4)亚洲水稻生产单产量高但商品率低的原因主要是: ; ; 。
    (4)精耕细作 小农经营 传统观念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
    18.读下页图,完成下列问题:
    (1)请分析改革开放前,四季青作为北京市蔬菜生产基地的原因。
    18.(1)靠近市场,便于运输;靠近水源,便于灌溉。

    (2)试从社会经济条件分析,什么因素的变化促使海南岛成为北京蔬菜生产基地的?
    (2)交通运输的发展和冷藏保鲜技术的进步。
    (3)海南岛与山东寿光相比,蔬菜生产具有什么自然条件上的优势?
    (3)全年高温,热量充足,水源比较丰富,可不间断地生产。
    19.粮食生产和粮食贸易是当今世界各国关注的问题,读材料及图回答以下问题:
    表1:部分粮食价格及我国进口数量(2001年)

    单位
    小麦
    玉米
    大豆
    中国市场价格
    元/吨(人民币)
    1 160
    1 131
    2 198
    国际市场价格
    元/吨(人民币)
    1 126
    739
    1 501
    中国进口数量

    738 898
    39 391
    13 939 933
    表2:中、美、法、日四国农业资料(1998年)

    人口总数(百万)
    农业人口总数(百万)
    农民人均生产粮食量(千克/人、年)
    谷物单产量(千克/公顷)
    中国
    1 215
    910
    501.O
    4 952
    美国
    274
    6.4
    54 687
    5 682
    法国
    58.7
    2.2
    30 773
    7 355
    日本
    126
    5.7
    2 105
    5 849
    (1)自己设计图例,在图上表示出美国小麦区和玉米带,并分别标上字母A和B。 19.(1)略

    美国部分作物带和农业区略图
    (2)日本与美国相比在农业现代化方面有何不同特点?
    (2)①日本人多地少,农场规模小,农民人均产粮量少。②日本现代化农业侧重生物技术和水利的发展,推广良种普遍,单产比美国高。③日本农业机械发展适于小地块和水田用的小型农机具。
    (3)我国三类粮食(小麦、玉米、大豆)价格为什么高于国际市场价格?(至少答三点)
    ① ;
    ② ;
    ③ ;
    ④ 。
    (3)①耕地少,人口多,农民人均产粮低。②农业现代化水平低,农业劳动生产率低,缺乏足够良种,粮食单产较低。③耕地退化严重,自然灾害频繁,每年因受灾农业损失大。④农民负担仍较重,国内市场经济不成熟,加大粮食的成本。
    (4)我国粮食库存已达2.5亿吨,出现农民卖粮难的情况,但加入wTO后,国外特别是美国粮食会大量进入我国市场,如何妥善处理我国粮食生产问题?(至少答三点)
    ① ;
    ② ;
    ③ ;
    (4)①决不放松粮食生产。②加快农业现代化,适当集中,建立商品率高的现代化商品粮基地。③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积极开展多种经营。
    第四章 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学习目标
    1.掌握主要的工业区位因素。
    2.会运用地图(工业分布图、统计图表、生产联系图等),联系实际,分析说明工业选择的主要区位因素;工业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社会、环境因素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
    3.运用地图及相关资料,学会通过分析工业区位因素,举例说明工业地域的形成条件和发展特点。
    4.结合地图举例说明主要传统工业区和新工业区的特点、形成条件及发展,会对这些工业区进行区位因素比较分析并作出适当的评价。
    5.结合实例说明工业生产对资源、能源的利用产生的需求与有限的资源、能源之间的矛盾对地球环境的影响。
    6.结合实例说明资源、能源不合理利用方式产生的后果直接对环境造成的破坏。
    7.结合实例说明工业生产活动本身对地理景观的影响。
    8.认识人类通过工业生产活动加深和扩大了与环境的关系,实现工业可持续发展的途径与前景,并从地理环境对工业生产影响的角度学习人与环境的关系。
    第一节 工业的区位因素与区位选择

    一、预习内容

    二、学习过程
    (一) 重点难点
    1.主要的工业区位因素。分析说明工业的主要区位因素及工业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既是本节内容的重点也是难点。影响工业区位选择的因素很多,它们对工业布局的作用各不相同,但又往往同时起作用,所以不能孤立地、机械地看待各个因素,要因时、因地、因工业部门制宜,把各个因素联系起来综合分析。同时,又要抓住影响其区位选择的主导因素。不同工业部门其区位选择的主导因素不同,如原料导向型、市场导向型、动力导向型、劳动力导向型、技术导向型等工业。要动态地分析区位因素:不同地区工业布局的因素不同,不同时期工业区位选择的因素也不断变化,特别是随着科技的进步,工业所用原料的范围越来越广,而且随着超高压输电技术和核电技术以及交通运输工具的发展,工业区位选择降低了对原料和动力的依赖程度,市场需求、劳动力素质对工业区位的影响在加强,信息网络对工业区位的影响也越来越大。
    2.运用地图,联系实际,分析说明影响工业的主要区位因素及其变化。(如下页图所示)

    (二) 课内探究
    该内容是高考重点考查的内容,在高考命题中既注重对这部分内容的知识考查,也注重对应用本部分原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考核。主要考点有:工业区位的影响因素;工业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社会环境因素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在能力方面侧重从实际出发进行区位分析,突出对读图分析能力的考查,而且对工业区位分析由单要素考查向多要素综合分析和评价方向转化。要求同学们在学习过程中既要注重基础知识、基本原理,也要通过读图析图,联系生产生活实际等方式培养地理基本技能,用发展的、辩证的、可持续的观点看待地理事物的发展变化,重视人地关系理念的确立。
    例题 读“某跨国公司家用电器工厂地理转移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2002年广东高考题)

    (1)简述该跨国公司工厂的生产布局2000年和1990年相比的主要变化。
    (2)分析影响该跨国公司在中国设立投资厂的主要因素。
    答案 (1)生产工厂由墨西哥(墨西哥城)转移到中国(上海);产品由以出口为主转为以内销为主(或将工厂设到市场所在国家)。 (2)占领中国市场,利用中国大量廉价的劳动力资源。
    解析 本题的解题关键在于读懂图,挖掘出有用的地理信息。1990年该公司设在墨西哥,其产品大部分销到国外,一小部分内销,同时该公司所需劳动力主要来自国外;2000年该公司设在上海,其产品大部分销往中国国内,一小部分外销,其劳动力主要来自中国的各个地区。由此分析该公司生产布局2000年与1990年相比变化如下:生产工厂由墨西哥城转移到上海;产品由以出口为主转为以内销为主。它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靠近产品销售市场,并占领中国这一个大市场,同时利用中国大量的廉价劳动力,以降低生产成本。
    练习与提高
    一、单项选择题
    厂商在选择工厂区位时,运输费用是其考虑的因素之一。回答1~3题:
    1.为了减少运费,最需要接近市场的是 ( ) 1.C
    A.制糖厂 B.水果罐头厂 C.瓶装饮料厂 D.高级时装厂
    2.运费构成中对工业区位选择影响最小的是 ( ) 2.D
    A.原材料重量轻,产品价值低 B.原材料重量大,产品价值高
    C.原材料重量大,产品价值低 D.原材料重量轻,产品价值高
    3.工业区位受原料产地的制约越来越小,主要是因为 ( ) 3.B
    A.产品重量和体积增加 B.运输条件和生产工艺的改进
    C.产品质量和价格提高 D.劳动力价格和产品质量下降
    4.航天工业属于 ( ) 4.C
    A.资源密集型工业 B.资金密集型工业
    C.技术密集型工业 D.劳动密集型工业
    5. 右图是“某种工业受布局因素影响程度的示意”图,图中数字代表水产品加工业的是 ( ) 5.D
    A.① B.②
    C.③ D.④

    某集团生产的乳制品畅销全国三十多个省、直辖市、自治区,深受广大消费者的喜爱。据此回答第6~7题:
    6.影响该集团乳制品生产的主导因素是 ( ) 6.B
    A.消费市场 B.原料产地
    C.廉价劳加力 D.雄厚的技术力量
    7.从2000年开始,该集团的液态奶生产基地相继在北京和大庆等城市落成,影响这些基地建设的主导因素是 ( ) 7.A
    A.消费市场 B.原料产地
    C.廉价劳动力 D.交通便利
    8.香港李嘉诚先生在汕头投资建集装箱港,主要是 ( ) 8.B
    A.环境需要 B.心理因素
    C.解决就业 D.有廉价劳动力
    9.下图所示为炼铝厂、制糖厂、电子装配厂和啤酒厂四种工业布局模式,根据影响工业布局的因素,判断哪一组说法是正确的 ( )

    A.①是炼铝厂, ②是啤酒厂, ③是电子装配厂,④是制糖厂
    B.①是啤酒厂, ②是炼铝厂, ③是制糖厂, ④是电子装配厂
    C.①是电子装配厂,②是炼铝厂, ③是制糖厂, ④是啤酒厂
    D.①是啤酒厂, ②是电子装配厂,③是制糖厂, ④是炼铝厂
    9.B
    10.日本工业主要集中在太平洋沿岸地带的主要原因是 ( ) 10.C
    A.接近原料产地 B.接近消费市场
    C.接近消费市场和对外贸易的海港 D.接近粮食生产
    二、综合题
    11.下图表示是“某城市布局规划”图,要在A、B、C、D四地建火力发电厂、自来水厂、印染厂、服装厂,并在城郊建立副食品基地及进行绿化建设,从经济效益、环境因素考虑如何合理布置上述建设项目?

    (1)自来水厂建在 处,理由是 。 11.(1)c河流上游,水源好
    (2)火力发电厂建在 处,理由是 。(2)D位于主导风向垂直的远郊,靠近铁路,便于运煤
    (3)印染厂建在 处,理由是 。(3)B位于河流下游
    (4)服装厂建在 处,理由是 。(4)A地处城区,有市场、劳动力
    (5)副食品基地应建在城市的 方,理由是 。(5)东北无污染、土地多
    (6)绿化带布置在城市的 方,理由是 。(6)西南 在铁路与城市之间,减轻污染、减弱噪声
    12.图l和图2的箭头表示污染工业发生地理转移的趋向。图3表明单位产品的污染控制费用与污染排放量的关系(污染控制费用包括污染赔罚款和治理污染的设备费用)。
    读图回答:

    (1)在图1中,污染工业转移的趋向是 。12.(1)由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
    (2)在图2中,污染工业转移的趋向是 。(2)由城市向农村转移
    (3)根据图3分析污染工业发生地理转移的原因是 。
    (3)单位产量污染控制费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城市高于发展中国家的农村
    能力拓展
    家乡工业区位条件的调查
    1.将全班同学分成四个组,通过参观、访问、找图书资料、在互联网上查找资料等,对学校附近的工厂进行以下调查: (略)
    (1)了解其面积、主要产品、生产规模、产量和产值及其变化,并分析原因;
    (2)了解其原料来源、能源来源、产品销售情况及其变化,并分析原因;
    (3)了解其劳动力状况及其变化,并分析原因;
    (4)了解其污染及对污染的治理情况。
    2.将以上调查的资料汇总,交流调研成果,交流内容可以是:
    (1)谈谈你在这次调研中所起的作用,对小组成绩的贡献;
    (2)介绍你收集的资料;
    (3)谈谈你对该工厂区位选择的认识;
    (4)谈谈你对该工厂的合理化建议,等等。
    3.根据同学们交流汇总的情况,各小组写出帮助该厂进一步发展的意见报告。
    相关信息
    知识经济时代的区位优势分析
    近几十年来,随着电子技术、网络技术、生物技术、海洋技术等高新技术的发展,知识革命的推动使得迅速对其作出反应的发达国家的经济持续发展,显示出蓬勃的生命力。面对知识经济的挑战,首要的问题并不是如何在不具备工业化、信息化的前提下进入知识经济,而是要充分了解本国、本地区在世界经济格局中的地位,掌握知识经济时代的区域发展条件,根据国情确定区域优势,制定宏观经济策略,改革体制,改变在国际竞争中的被动地位,迎接挑战。因此,研究知识经济时代的区位优势变化,是一个国家和地区重要的、亟待解决的新课题。
    区位优势,即某一地区在发展经济方面客观存在的有利条件或优势地位。其构成因素主要包括:自然资源、地理位置,以及社会、经济、科技、管理、政治、文化、教育、旅游等方面。区位优势是一个综合性概念,单项优势往往难以形成区位优势。工业社会以工业、制造业、采掘业为主要产业,大量采用机器生产,工业生产的布局,不只考虑接近原料地与消费地,还要考虑当地及周围劳动力来源、协作条件与城镇基础设施等。一个地区的区位优势主要就是由自然资源、劳动力、工业聚集、地理位置、交通等因素所决定。同时区位优势也是一个发展的概念,随着有关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在自给自足的农业社会,土地资源是经济的基础,而经济以农业和牧业为主。决定农牧产品产量的土地资源以及影响农牧业发展的集约程度、技术传播、市场的距离是区位涤件的主要方面。工业革命以后,新技术和新市场的出现,对区位优势的影响较大,区位优势的内容逐渐拓宽,由工业社会初期的自然资源、劳动力、运输优势发展到后期的技术、市场、政策、企业关联等优势。例如:钢铁工业的发展变迁,就反映出不同时期区位优势的相对性与发展变化。初期的钢铁工业以木炭为燃料,耗费大,炼铁厂多靠近森林,由于交通不发达,销售范围有限。随着新技术的发展,煤做燃料,又趋向煤产地设厂。技术的不断更新,煤耗降低,运输成本下降,使得像日本这样既无铁矿又无煤矿的国家创造出临海型钢铁工业的布局模式,原因在于日本具有发达的炼钢技术,充分利用世界资源、市场,体现了它在新形势下的综合区位优势。
    传统区位理论认为,越是难转移的区位因素,越有可能给地区经济发展作贡献,而在知识经济时代,人的因素却越来越占主导地位。人创造物质财富,更重要的是人创造知识经济的核心——知识。人的流动性,尤其是掌握知识、技能的人才的流动性是很大的,这给传统的区位优势理论带来巨大的冲击。(1)人才是最重要的区位优势。经典的比较优势理论认为,生产的分布取决于天赋的自然资源与生产要素的占有率。因此,19世纪像日本这样自然资源匮乏的国家注定了其贫穷的命运。然而知识经济时代,天赋自然资源优势不再成为一种最主要的竞争要素,因为现代产品所耗费的自然资源越来越少。20世纪20年代的创新产品汽车,是由60%的能源和原料与40%的技术与知识构成,而90年代的开创产品电脑芯片,是由2%的能源和原料与98%的思维、技术、知识构成。现代交通、通信业的发展,也使资源能以较低的成本运送到任何需要它们的地方。自然资源价格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到90年代中期下降了60%,以后还会继续下降。资本也不再是一种很重要的竞争要素了,随着世界资本市场的发展,借贷是很方便的事。而知识、技能与创新才是知识经济时代经济活动分布的决定性因素,人的知识、经验和感觉成了最重要的生产手段,并且这些手段与劳动力本身已经不可分割地一体化了。(2)传统要素隐退为区域环境。在传统的地域发展政策中,多是在本地区资源优势的基础上选择、发展主导产业,而在知识经济时代,要全面地看待区域发展问题,需要认识到技术是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是竞争环境的核心,技术的研究与开发是持续增长的关键,传统的经济要素如资源、资本、劳力等,因在知识经济下在生产要素中的地位下降,隐退为区域环境的一部分。(3)区位要素的多样化。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已成为实现经济现代化、提高企业竞争能力和增强国力的先决条件,加之科技活动极强的极化功能,使之成为区位优势中的首位要素。但科技活动区位的特殊性在于虽然区域积极培育适合的区域综合环境,但科技活动区位却是由科技人员的偏好决定的。因此,吸引科技人员、发展经济的区位优势就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据调查分析,以下因素在科技活动区位因素中越来越受到重视:靠近创业者的出生地(或居住地、学校等)、有熟练劳动力的供应、靠近顾客群、靠近科研院校、有土地供应、接近交通枢纽、有政府支持等。
    高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使传统的企业模式发生和正在发生着重大变化,同时也使世界各国看到了知识经济发展的前景,纷纷调整科技、经济战略,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从发展中国家要素禀赋出发,要从增长理念上突破新古典主义的禁锢,在区域优势与结构变革间建立有机联系,从而使国民经济得到持续而快速、合理的增长。
    (摘选自张芸 西北大学城市与资源学系《中学地理教学参考》)
    【阅读提示】
    一个地区的区位优势不是一成不变的,对于它的变化你有什么新的理解?

    第二节 工业地域的形成

    一、预习内容

    二、学习过程
    (一) 重点难点
    理解工业联系、工业集聚与分散,并学会通过分析工业区位因素举例说明工业地域的形成条件与发展特点,是本节的重点和难点。
    工业地域的形成主要取决于区域的原料、能源、交通条件、市场、劳动力等因素的分布和有机组合。基于对社会协作条件的考虑,社会分工日益复杂和精细,相关专业部门和企业尽可能地聚集在一起,以充分利用资源和公共设施,取得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工业联系导致工业集聚,而工业集聚促使工业地域的形成。本节各部分内容联系密切——工业联系导致工业集聚,工业集聚出现工业地域,工业地域发展为工业城市。在学习本节内容时应联系实际,理解几个概念及内在联系。
    1.关于集聚。可分为两种情况:传统工业的集聚是为了降低生产成本、便于生产和技术的协作,充分利用基础设施,加强彼此的信息交流和协作,降低运输费用和能源消耗;现代工业的集聚往往为控制某一类或几类产品的国际市场。这些区域具有发达的专业化分工、良好的创新环境和产业文化,有利于技术的快速创新。
    2.关于分散。也可分为传统工业的分散和现代工业的分散两种情况。传统工业的分散是因为老工业区达到饱和后出现一系列问题,而向发展中国家、国内的资源地或条件适宜的地区、城市郊区分散。这种分散不是工业联系的结果。现代工业的分散是工业联系的结果,它产生的前提是科技的进步,工业所用原料的范围越来越广,而超高压输电技术和核电技术、交通运输方式的发展、现代化的通信技术和手段,使得工业区位选择降低了对原料和动力的依赖程度。这种分散的产生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原料或零部件及产品的运输量较小,运费在成本中所占比重很小;二是接近顾客和原料地。另外,充分利用各地的优势条件,减少市场上的交易费用也是分散布局的原因。从总体上说,跨国公司将其下属企业在全球分散布局,有利于降低生产成本,扩大产品市场。
    (二) 课内探究
    本节的主要考点有:工业联系及其类型;工业集聚及效益;工业分散;工业地域的形成及分类。工业联系、工业的集聚与分散、工业地域这三部分内容紧密联系,逐步递进,历年高考都比较注重工业区域知识和工业的生产联系、产业结构的转化等内容的考查,重视用工业联系的观点分析工业区位的发展变化及工厂转移、区域产业结构调整等知识,重视人地关系理念的确立。
    例1 关于工业地域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工业集聚产生了工业联系,形成工业地域
    B.工业分散使工业部门间距离拉大,联系不便,运费提高,效率下降
    C.所有的工业地域都能扩展为工业城市
    D.钢铁工业区属于发育程度高的工业地域
    答案 D
    解析 要了解工业地域形成的过程:由工业联系产生了工业集聚,进而形成了工业地域。工业地域的再扩展能形成工业城市,但并非所有的工业地域都能形成工业城市。工业的分散,适应了新技术革命和环境保护的要求,也促进了跨国公司的发展。

    例2 甲、乙两图分别反映工业分散和聚集的两类布局形式。
    美国某汽车公司为开拓市场,在欧洲建有一种小轿车的多个零部件厂和3个整车厂,甲图是该小轿车生产联系网络示意图。乙图的香水瓶生产中心,位于布雷勒谷地。15世纪以来,在水、砂原料
    和植物燃料基础上,那里发展了玻璃香水瓶制造业,至今聚集了43个公司,从事制模、制瓶、磨砂、涂色等专业化生产。它们协作生产的香水瓶75%出口到世界各地。根据图示和上述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01年广东、河南高考题)
    (1)甲图中整车厂所在的3个国家分别是 、 、 ;乙图中香水瓶生产中心所在国家是 。
    (2)汽车的零部件多实行标准化生产,因此其生产可以分散到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在以下产品中,其零部件生产布局类似分散特征的是 ( )
    A.服装 B.飞机 C.二胡 D.沙发
    (3)多个企业在一地集聚,协作生产香水瓶,有利于同行面对面的交流和原材料的及时供应,以满足香水瓶生产技术快速创新的需要。在以下产品中,其生产企业的布局应有类似集聚特征的是 ( )
    A.瓷花瓶 B.洗发水 C.塑料袋 D.啤酒瓶
    (4)关于分散:除零部件标准化外,接近顾客和原料地也是分散布局的原因。从总体上说,跨国公司将其下属企业在全球分散布局,有利于生产 成本, 产品市场。
    (5)关于集聚:发达区域往往控制了某一类或几类产品的国际市场。这些区域具有发达的专业化分工、良好的创新环境和产业文化,有利于技术的快速 。
    答案 (1)英国 德国 西班牙 法国 (2)B (3)A (4)降低 扩大(5)创新
    解析 解决问题(1)的关键是能依据海陆轮廓和国家轮廓判断出是哪一国家。多个企业在一地集聚,协作生产香水瓶,有利于同行面对面的交流和原材料的及时供应,以满足香水瓶生产技术快速创新的需要。工业出现分散的有两类:一是产品价值昂贵,运费所占比重小,如电子元件供应厂与电子装配厂;二是复杂产品和零部件种类很多,可能由分布在很多地区的工厂供应,如美国福特汽车公司的汽车零部件厂、飞机的零部件厂等。
    练习与提高
    一、单项选择题
    当前,世界各国、各地区的经济联系和相互依赖空前紧密,技术、资本、服务的跨国流动越来越频繁。回答1~3题:
    1.跨国公司在全球寻找最优区位,最终目的是 ( ) 1.D
    A.充分利用各地资源 B.使产品快速进入市场
    C.实现经营的全球化 D.降低成本、提高利润
    2.2001年下半年,世界许多著名IT公司在上海设立开发中心,从在上海投资到设立开发中心,这说明 ( ) 2.C
    A.上海劳动力价格低廉 B.上海资本过剩
    C.上海在全球分工中地位上升 D.上海用于科研的原材料价格低廉
    3.2000年我国某公司在美国建立的工厂正式运营,所雇员工大部分是美国人,而美国人的工资要比我国高出好多倍,该公司这种行为的主要目的是 ( ) 3.D
    A.利用廉价的原材料 B.提高美国的就业率
    C.增加商品输出 D.避开关税壁垒
    4.关于工业集聚的优越性的正确选项有 ( ) 4.A
    ①充分利用基础设施 ②加强彼此之间的信息交流和协作 ③降低运费和能源消耗④扩大总体生产能力 ⑤提高利润,获得规模效益 ⑥减少污染,改善环境
    A.①②③④⑤ B.②③④⑤⑥
    C.①③④⑤⑥ D.①②③⑤⑥
    5.工业分散现象主要表现在 ( ) 5.A
    A.电子元件供应厂家与电子装配工厂之间
    B.简单产品的原料和零部件生产
    C.钢铁工业区和石油化工区
    D.小批量定制产品的主要协作工厂之间
    6.工业地域形成的有利条件是 ( ) 6.B
    ①生产分工越来越细②生产部门越来越复杂③生产工艺日益专业化和自动化④各生产部门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广泛
    A.①②④ B.①②③④
    C.②③④ D.②④
    7.关于工业联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 ) 7.A
    A.为汽车厂生产各种零部件的工厂间存在着生产联系
    B.绝大多数产品从原料开始的整个加工过程都是在一个工厂里独立完成的
    C.甜菜制糖厂与钢铁厂之间存在这种生产联系
    D.有些工厂为了共同利用资金和技术而形成空间联系
    8.下列工业地域发育程度较低的是 ( ) 8.D
    A.钢铁工业为主的工业地域 B.汽车工业为主的工业地域
    C.机械工业为主的工业地域 D.食品工业为主的工业地域
    9.下列各组城市中,由工业地域扩展而成的是 ( ) 9.A
    A.攀枝花、底特律 B.天津、上海
    C.克拉玛依、济南 D.华盛顿、杭州
    10.下列工厂宜靠近钢铁厂的是 ( ) 10.A
    A.汽车厂、机床厂 B.造船厂、食品厂
    C.化纤厂、水泥厂 D.钟表厂、电视机厂
    二、综合题
    11.纺织和服装工业在全球分布广泛,生产和销售的全球化程度较高。根据下表所给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每小时工人工资
    国 家
    20美元以上
    日本、丹麦、瑞士、比利时
    14-18美元
    英国、加拿大、德国、法国、意大利、以色列
    2美元以下
    捷克、埃及、匈牙利、印度、叙利亚、巴西、巴基斯坦、墨西哥、印度尼西亚
    (1)纺织和服装工业的跨国生产一般先向工资较低的邻近国家转移。依据上表资料判断,美国纺织服装业应先向 (国家)转移,德国纺织服装业应先向 、 (国家)转移。11.(1)墨西哥 捷克、匈牙利
    (2)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纺织品、服装生产和出口国,并出现了众多专业镇。专业镇从事纺织、服装生产的企业可达数千家,从业人员可达数万人。从右图可以看出,我国纺织、服装专业的分布特点为:

    ①集中分布在 省、 省、 省。(2)①江苏 浙江 广东
    ②主要分布在 地区。②沿海经济较发达(或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
    (3)根据下面“某服装生产专业镇工业联系示意”图,简述该镇服装产业的特点及其联系。
    (3)该镇原材料、设计、设备来自海外;多个服装加工企业形成产业集聚;服装生产专业化突出;同时提供了比较完备的生产和社会服务;产品主要销往海外,也有一部分产品在国内及本地销售。

    (4)读“服装产业全球价值链”图,说明目前我国多数出口服装企业所从事的经济活动,在整个服装产业价值链中所处的地位及今后的发展策略。

    (4)①中国服装企业与发达国家和跨国公司之间有明确的生产分工,主要从事裁剪缝纫等劳动密集型的来料加工环节;生产的附加值有限,大部分利润为发达国家服装公司和跨国连锁商所获取。②今后的发展策略是:第一,加强服装设计,培育著名品牌;第二,加强市场营销,努力进入国际市场。
    能力拓展
    一、美国一著名汽车公司分布在15个国家和地区,你认为这样布局合理吗?为什么?
    一、合理。这样布局的原因一是为了降低产品运输成本;二是为了充分利用各地的优势条件;三是为了减少市场上的交易费用,有利于生产降低成本,扩大产品市场。
    二、美国某移动电话生产公司,除了在我国设立生产厂家外,还设立了技术和市场研究机构,其主要目的是什么?
    二、其目的是为了接近顾客,对市场变化迅速作出反应,扩大产品市场;减少市场的交易费用,避开贸易壁垒;利用劳动力、土地、住房便宜的优势条件。
    三、调查学校附近的工厂,了解其原料(零部件)来源和产品市场,分析这家工厂与哪些地区(或部门)存在商贸联系。 三、(略)
    相关信息
    经济全球化的产业分析
    汽车工业:汽车工业为所有生产和销售轿车、商用车及其零部件等汽车产品的企业总和,汽车工业主要具有以下四个特征:一是一方面创造了巨额的产值,另一方面对相关产业带动作用也十分明显;二是其发展必将带动公路、城建等产业的发展;三是就业容量十分庞大。从总体上看,汽车工业主要受以下几个方面因素的影响:①受经济发展总体水平的制约;②受综合工业水平制约;③受区域科技发展水平制约;④受关税等国家政策的影响;⑤生产进一步集中与新产品开发分散化并存。另外,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区域科技发展水平对汽车工业生产的空间分布将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
    电子工业:电子工业包括半导体工业和消费型电子工业,它的全球化表现为生产格局的全球化和消费市场的全球化。20世纪50年代世界半导体商业化首先从美国开始,从静态看国际半导体贸易区主要在美、日以及西欧国家之间进行;从动态看电子产品的国际贸易分化、变动十分明显。此外,半导体生产在国家经济集团和一国内部的空间调整也十分引入瞩目。消费型电子工业品的制造比半导体工业在世界的分布范围更广,全球化特征更加明显。半导体需求的地域分布与其生产的空间分布基本类似,主要集中于美、日、西欧等区域。
    邮电通信业:邮电通信业是国民经济中从事信息空间位置移动的社会生产部门。在大多数情况下,邮电为社会提供的间接经济效益远远大于邮电自身的直接效益。同交通运输一样,邮电通信业也有区别于国民经济其他产业的一些特点,即具有时效性、公用性、全程网络性。从本质上看,邮电通信是信息和邮件在空间上的移动过程,它与自然和社会经济环境有密切关系。首先,信息流是产生并服务于一定的社会经济系统的,它的流量与人口流量、密度尤其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呈正相关关系。其次,信息和邮件的传输是通过克服阻力实现的,自然地理环境对邮电网的分布以及信息流的流量和强度有深刻的影响。第三,邮电通信受科技发展水平的影响。
    国际服务贸易:国际服务贸易指跨国界的服务。与实物产品相比,服务产品具有以下基本特性:非实物性、不可储存性、生产、交换和消费的同时性、服务生产的“公共性”。影响国际服务贸易布局的主要因素:经济发展水平是最重要的决定因素之一;技术进步扩大了国际服务贸易的范围,加快了各地域的行业分化;区域集团化使国际服务贸易打上了深刻的地域烙印。世界贸易的新特点:在更广阔的地域展开;贸易的种类将大大增加;产品出口的时段提前;贸易方式呈多样化特点;关税壁垒逐渐减少,资本、金融、贸易和投资的国家界限越来越模糊。(摘自《中学新课标资源库地理卷》)
    【阅读提示】
    经济全球化将对汽车工业、电子工业、邮电通信业、国际商贸带来什么影响?
    第三节 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

    一、预习内容

    二、学习过程
    (一) 重点难点
    1.结合地图举例说明主要传统工业区和新工业区的特点、形成条件及发展,对这些工业区进行区位因素比较分析并作出适当的评价。
    2.结合实例说明工业生产对资源、能源利用产生的需求与有限资源、能源之间的矛盾对环境的影响;资源、能源不合理利用方式对环境造成的破坏;工业生产活动本身对地理景观的影响。
    以德国鲁尔区为例来掌握影响传统工业区的区位因素,理解其衰落的原因,了解综合治理的措施。通过案例,分析新兴工业区发展的区位优势和特点。了解意大利新兴工业区和“硅谷”的异同。对传统工业区和新工业区的区域分析要运用区位因素分析方法,对工业区域的分布、形成、特点进行比较,综合分析、评价,从中找出规律,以对我国的工业生产有所借鉴。具体讲,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对区域生产条件(即区位因素)的分析;②对区域特点的综合分析;③对区域特点与形成的比较。
    (二) 课内探究
    本节主要考点有:传统工业的分布与特点;鲁尔区的区位优势、衰落原因、综合治理;新兴工业区的分布;意大利新兴工业区发展的区位因素、特点;“硅谷”的区位优势,主导工业。对工业地域类型的考查由区域知识向模拟现实、反映时代特色方向转变,尤其是知识经济背景下工业产业结构的发展和现代科学技术在工业方面的应用,更值得关注。另外,这部分的考查还关注影响全球的重大热点问题和我国工业发展的新成就,如企业的空间发展、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等。同学们在学习过程中,既要重视基础知识、基本原理的掌握,也要通过读图、析图等方式培养地理基本技能,同时注意收集与工业内容相关的新资料、新信息。
    例1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传统工业就是在煤、铁基地发展起来的工业
    B.传统工业的主要部门有纺织、煤炭等
    C.我国的工业都是典型的传统工业
    D.德国鲁尔区和英国东北部是传统工业区
    答案 B
    解析 传统工业是在煤、铁资源基础上形成的以纺织、煤炭、钢铁、机械等为主的工业。20世 50年代的新技术革命以来,出现了许多新兴工业部门,如电子工业、核工业等,在我国都有分布与发展。英国的传统工业在英国的中部地区,如曼彻斯特和伯明翰。
    例2右图反映了:①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分布状况;②美国微电子装配工业区在东南亚及港、澳、台等的分布状况。读图并回答:
    (1)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主要区位条件是 。
    (2)美国微电子装配工业在图示地区布局,主要是为了利用当地的 。
    (3)高新技术企业的规模以 型企业为主。
    (4)20世纪50年代以来世界新技术革命主要以 的发明和应用为基础。
    答案 (1)知识、技术及便利的交通(2)大量廉价的劳动力(3)中小(4)电子技术、生物技术和新能源、新材料
    解析 本题考查高新技术开发区的区位条件及新技术革命与高新技术开发区的关系。从图中可知,我国高新技术开发区主要集中于特大城市,这些城市是我国区域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拥有众多高等院校,交通发达。因此我国高新技术开发区区位条件是知识和技术及便利的交通。电子装配工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因而主要是利用当地大量廉价的劳动力。高新技术主要以中小型企业为主。新技术革命以电子技术、生物技术和新能源、新材料的发明和应用为基础的。

    练习与提高
    一、单项选择题
    读右图,回答1~2题:

    1.图示工业区内的工业 ( ) 1.B
    A.以重工业为主 B.以中小型企业为主 C.以大型企业为主 D.以轻工业为主
    2.该工业区内生产的产品可能为 ( ) 2.A
    A.毛纺织品 B.珠宝 C.矿山机械 D.钢材
    3.20世纪50年代以后,鲁尔区衰落的主要原因是 ( ) 3.D
    A.生产结构过于复杂 B.本国煤炭资源不足,需大量进口 C.发达国家钢铁生产过剩,发展中国家生产不足
    D.新技术革命的冲击
    4.关于德国鲁尔区工业区位条件的错误叙述是 ( ) 4.A
    A.优质的铁矿 B.丰富的煤炭 C.充足的水源 D.便捷的交通
    5.鲁尔区经济结构调整的具体表现是 ( ) 5.A
    ①发展新兴工业和第三产业②改造煤炭、钢铁工业③新兴工业以中小企业为主④煤炭和钢铁企业数量减少,规模扩大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②④
    6. “硅谷”发展的有利条件是 ( ) 6.B
    ①地理位置优越,环境优美,气候宜人②传统工业集聚,基础好③邻近旧金山的航空港,并有高速公路横穿全境 ④有大量廉价劳动力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④
    7.关于“硅谷”地理位置的错误叙述是 ( ) 7.D
    A.位于旧金山东南部 B.背靠太平洋岸山脉
    C.面对旧金山湾 D.濒临太平洋
    8.关于“硅谷”的错误叙述是 ( ) 8.D
    A.是美国乃至世界电子工业的中心
    B.是美国经济增长最快、最富裕的地区
    C.曾经是布满果园和温室的纯农业区
    D.是世界上电子产品消费量最大的地区
    9.下列关于意大利新兴工业区的叙述,正确的是 ( ) 9.D
    A.意大利新兴工业区是第二次技术革命出现的 B.20世纪70年代以前,这里还是以农业经济为主
    C.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 D.以中小企业集聚的工业小区为独特的发展模式
    10.高新技术工业区具有的特点是 ( ) 10.C
    A.产品面向国内市场 B.研究开发人员多
    C.产品更新换代快 D.从业人员全部是科学家和工程师
    二、综合题
    11.甲图为某国著名工业区;乙图为我国某著名工业区。

    材料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新一轮产业革命浪潮的冲击下,矿区单一的重型工业经济结构弊端日益显露,经济受到很大的打击。于是开展区域的全面整治和更新,重点是改变原有单一的经济结构,使矿区经济朝着多样化、综合化发展,以适应新形势下经济发展的需要。此地区已形成新老工业并举、部门结构复杂、内部联系密切、布局相对合理的区域工业综合体。
    读图和资料回答:
    (1)根据上图所提供的信息,运用地理知识分析两工业区形成的共同条件。
    11.(1)煤炭资源丰富;水陆交通便利;市场广阔。
    (2)据乙图,选择下列适当工业部门,将其代号填入图中的方框内,以形成正确的工业联系。
    a.造纸工业b.钢铁工业c.机械工业d.化学工业e.石油化工业

    (2)上排: (自左向右)d—c—a 中排:(自左向右)e--b
    (3)从地理角度分析乙图所示工业区20世纪70年代后衰落的原因。
    (3)原因:大型传统工业耗费的能源、资源多,投资大,建设周期长,收效慢;工业结构单一;技术落后;石油、有色金属等资源的涨价,使传统工业开工不足。
    12.读右图,完成下列各题:(1)写出图中数码所代表的地理事物名称:
    ① 山脉;② 湾;③ 城市;④ 洋。12.(1)海岸圣弗朗西斯科圣弗朗西斯科(旧金山) 太平
    (2)“硅谷”位于③城市的 ( ) (2)C
    A.东北部 B.西南部 C.东南部 D.市区内
    (3)“硅谷”是因 而得名。(3)电子工业
    (4)简单分析“硅谷”迅速崛起的主要原因。

    (4)①地理位置优越,环境优美;②气候宜人;③有高等院校;④便捷的交通;⑤军事订货。
    能力拓展
    阅读所给材料,分析下列问题:
    意大利新兴工业区,以中小型企业集聚的工业小区为独特的发展模式。企业生产过程大多是分散的,资本集中程度低,工业大多分散在小城镇甚至农村。工业小区(如普拉托)内的中小企业以一项经营活动为中心,根据现代经营的需要,逐步建立起一种相互信赖、比较稳固的专业分工、相互协作关系和产供销体系。
    浙江省温州市是我国乡镇企业发展较快的地区之一,其特点是同一行业或同一产品成片发展,多家企业同时生产同种面向高层的最终产品,企业间联系很少,竞争激烈。
    1.有人说,普拉托工业小区恰似一个巨型联合企业,实现了规模经营生产,其措施有 ( ) 1.BCD
    A.利用现代技术,促进每个企业的大型化、现代化
    B.重视专业分工、独立经营、密切联系、相互协作
    C.重视工业协作的需要,尽可能把专业部门和企业配置在一起,实现集聚效应
    D.重视第三产业的发展,促进专业相同企业的联合
    2.试比较温州乡镇企业发展与意大利新兴工业区发展的异同点。

    相同点
    不同点
    温州乡镇企业


    意大利新兴工业



    相同点
    不同点
    温州乡镇企业
    轻工业为主,中小型,生产过程分散,
    各乡镇企业每个工厂都生产最终产品,生产过程专业化分工程度极低,基本没有形成网络
    意大利新兴工业

    资本集中程度低

    由原料到最终产品的生产过程,专业化分工程度高;团结协作,形成机制完善、功能齐全的“生产一销售~服务一信息”网络
    3.根据你对意大利新兴工业区发展特点的理解,分析温州乡镇企业发展中竞争激烈的根源及解决的措施。
    3.根源:生产过程专业化分工程度极低。
    措施:重视专业分工和团结协作,形成“生产一销售一服务一信息”网络。
    相关信息
    中关村发展历程
    以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陈春先为首的一批高技术人员,1980年在北京市海淀区海淀路东侧的中关村小区,率先办起了“先进技术”发展服务部,以咨询、开发新技术为目的,成为我国高新科技产业区的发端。此时,中关村小区是一个名副其实的“村”,有田有菜有农庄,街道及两旁树木与乡村小镇没什么区别。
    1984年,已有40多家高科技公司在这里注册落户,当时这些公司规模均较小,却是我国高科技企业的先导。
    1986年,中关村“菜地里长出了计算机”,各种以微电子产业为主的高科技公司纷纷出现,始有“电子一条街”的说法,科技企业实体达140家。
    1988年5月,鉴于中关村高科技企业群体发展的规模和条件,为推动科学体制改革,加速高科技产业的发展,经国务院批准,在海淀区划出一片范围,建立外向型、开放型的北京高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由相互连接的白石桥路、海淀路、中关村路及附近区域组成,包括电子一条街在内,给予特殊的政策、服务,以鼓励、扶持高新科技企业,构成了海淀高新技术园的雏形。
    之后,中关村科技园区发展加快。1999年国务院批准其辐射区延伸至密云工业开发区内八个代表性的工业产业园,整个范围扩大到“五园一区”。
    “知识创新工程”的启动,再度确立了中关村在全国的地位。北京市以中关村为核心,拟建全国最大的集研发、孵化、培训、生产、贸易、服务于一体的综合性软件产业基地。
    位于首都北京的中关村,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抢占新兴工业先机,以电子一条街扬名,开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先河,成为全国各类高新技术区的鼻祖;抓住知识经济契机,成为全国科技经济创新的重要基地。中关村及时获取信息,争取优惠政策,占尽政治中心北京的天时。北京又是全国文化中心,有几十所高等院校和上百个科研机构;中关村区内及附近就有中国科学院、北大、清华、北航、北京理工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北京邮电大学等一批科教中心。中关村就近获取知识技术,促进了产业化,坐享文化中心北京的文化核心区之地利。中关村高科技的“顶天”技术,自建有产业化“立地”企业,激活了内部机制;利用科技优势实施电子政务,从而使社会服务、行政管理高效快捷地服务于自身高科技产业区;事业部建立了“人才绿色通道”,促进了高层次人才的内外交流,·中关村又有了“人和”之环境。天时、地利、人和,中关村兼而有之,成为“中国硅谷”,也就理所当然了。
    从北京市西北边镇小区一村到海淀园,再到“五园一区”,中关村一直是我国高新区的马首、龙头;从“两通”、“两海”到方正、四通、联想,再到新浪、网易、搜狐,中关村一直是我国高新技术的代表和先驱;从电子产品到电脑一条龙体系,再到多层次综合性软件园,中关村一直是我国知识科技创新的典范和模式。
    【阅读提示】
    思考中关村成为“中国硅谷”的有利条件有哪些?
    单元自测(四)
    一、单项选择题
    下图表示某种工业区位选择的历史发展阶段。读图判断1~2题:

    1.区位选择与上图所示发展阶段相符合的工业部门是 ( ) 1.A
    A.钢铁工业 B.化学工业 C.纺织工业 D.电子工业
    2.上图反映出,对该种工业区位的选择 ( ) 2.C
    A.原材料的吸引力越来越强 B.燃料地的吸引力越来越强
    C.市场的吸引力越来越强 D.交通运输的影响一直很弱
    3.下图是我国东南沿海某城市的工业布局规划图。你认为规划合理的是 ( ) 3.C

    下图表示我国某工业公司向异国发展的过程。a、b、c均为发达国家。第1阶段,该公司将国内生产的产品销往a、b、c三国;第Ⅱ阶段,该公司分别在a、b、c三国投资设厂,以避开贸易壁垒。回答4~7题:

    4.影响该种工业生产布局的主要因素是 ( ) 4.D
    A.原料 B.动力 C.劳动力 D.市场
    5.根据生产布局的变化推测,该公司在第1阶段发展过程中,逐渐失去了 ( ) 5.A
    A.成本优势 B.技术优势 C.管理优势 D.品牌优势
    6.该公司为我国和a、b、c三国所设计的产品具有差异,这是因为它们 ( ) 6.C
    ①生产能力的地理差异 ②消费文化的地理差异 ③管理水平的地理差异 ④市场需要的地理差异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
    7.一旦关税等贸易壁垒降低,该公司还会保持在a、b、c三国的生产布局,因这样仍然有利于 ( ) 7.B
    ①降低原材料消耗②利用廉价劳动力 ③降低产品运输成本④迅速对市场变化作出反应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
    下图是美国本土某种生产厂的分布图,读图并结合所学地理原理回答8~10题:

    8.该工业的布局属于 ( ) 8.B
    A.资源指向型 B.市场指向型 C.技术指向型 D.动力指向型
    9.该工业最有可能是 ( ) 9.C
    A.飞机制造工业 B.机车制造工业 c.瓶装饮料工业 D.高档时装工业
    10.美国最大的电子工业中心位于图中 ( ) 10.A
    A.①地区 B.②地区
    C.③地区 D.④地区
    二、综合题
    11.读右图,回答下列问题:

    (1)从总体趋势看,香港的 工业比重逐渐下降, 工业比重持续上升。 11.(1)纺织 电子电器
    (2)图中所示的变化反映了香港工业由 密集型向 密集型转变的趋势。(2)劳动技术
    (3)香港工业占其GDP的比重由1984年的24.3%迅速降至1994年的9.2%,主要原因有 、 。(填写下列正确选项的代号)
    ①第三产业发展迅猛
    ②工厂转移到深圳等地
    ③政府限制工业原料的出口
    ④工业生产持续衰退
    (3)①②
    12.读“上海及附近地区简图”,回答:

    (1)自来水厂的取水口将移至A处,其原因是 ( ) 12.(1)C
    A.距市中心近 B.地处河流下游
    C.水质较好 D.接近居民区
    (2)B地是上海 钢铁厂,它所需要的煤大量来自 、 省,所需铁矿石来自 、 、 等国,其区位选择考虑的主导因素是接近 。(2)宝山 山西 安徽 澳大利亚 印度 巴西 消费市场
    (3)C是金山石化总厂,从其布置的方位看,属于 ( ) (3)C D
    A.基本无污染工业
    B.轻度污染工业
    C.严重污染工业
    D.污染大气和水源的工业
    (4)图中D、E两处农民重点生产蔬菜、肉、蛋、奶等农副产品,说明 对农业区位的突出影响。(4)市场区位及需求
    (5)上海浦东开发区建立的优势区位条件是 。并预测其工业发展方向应以 为主的 经济为特色。
    (5)地形平坦、气候温和湿润 水源充足、紧靠浦西外滩、经济基础好、技术力量雄厚、交通便利出口加工外向型
    第五章 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影响
    学习目标
    1.举例说明生产活动中地域联系的重要性和主要方式。
    2.结合实例,分析交通运输方式的变化对聚落空间形态和商业网点布局的影响。
    第一节 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

    一、预习内容

    二、学习过程
    (一) 重点难点
    1.交通运输方式的比较、选择和判断。要注意案例的运用,通过案例了解以交通运输为主的地域联系方式的重要性和主要方式,并通过举例说明交通运输和其他的地域联系方式在生产活动中所起的作用。在这里,同学们需要会选择、判别使用适当的交通运输方式,并能够分析影响交通运输的点(港口、汽车站、航空港)和线(铁路、公路、航线)的各种因素。
    2.交通线和点的布局特点、变化及评价。同学们要善于用数据收集和整理以及实地调查的方法,培养根据要求设计适当的运输方式、适合的交通点、线路并进行评价的能力。
    (二) 课内探究
    本节的主要考点在于对运输问题的理解。
    例题 适宜远距离水运的产品是( )(2000年广东高考题)
    A.新闻印刷品 B.煤炭 C.时装 D.电脑芯片
    答案 B
    解析 题目中包含了距离、货物性质(总重、单重、时效)等因素的组合,需进行推理判断。适宜远距离水运的产品是体积、重量大、时效性不强的大宗货物。
    练习与提高
    一、单项选择题
    右图为三种不同运输方式的运费与运距的相关变化图、读图回签1~2题。

    1.图中直线1、2、3依次所代表的运输方式分别是( ) 1.C
    A.铁路、水路、公路 B.水路、公路、铁路 c.公路、铁路、水路 D.公路、水路、铁路
    2.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 2.A
    A.在AB区间,最合理的运输方式是1
    B.在BC区间,最合理的运输方式是3
    C.2代表的运输方式在AB区间运费最省
    D.C点以外的合理运输方式是铁路运输
    3. 我国西部地区天然气储量丰富,把塔里木盆地的天然气输送到沪宁杭地区的最佳运输方式是 ( ) 3.D
    A.公路 B.水路 C.铁路 D.管道
    4.我国西北地区物资出口最为便捷的港口是 ( ) 4.A
    A.连云港 B.青岛 C.天津 D.秦皇岛
    5.下列铁路干线中,通过省会城市和直辖市最多的是 ( ) 5.A
    A.京广线 B.京沪线 C.陇海线 D.京九线
    6.下列地区,目前公路运输占主要地位的是 ( ) 6.C
    A.华北平原和黄土高原 B.长江中下游平原 C.青海和西藏地区 D.东北平原地区
    7.和线路合二为一的新型运输方式是 ( ) 7.B
    A.航空 B.管道 C.铁路 D.水路
    8.现代交通运输方式中接运费由高到低排列正确的是 ( ) 8.D
    A.公路、铁路、水运、航空 B.铁路、水运、公路、航空
    C.水运、铁路、航空、公路 D.航空、公路、铁路、水运
    读下图,回答9~10题:

    9.陕西省天然气大量供应给京、津两地消费,“陕气”进京津的运输方式是 ( ) 9.B
    A.铁路运输 B.管道运输 C.公路运输 D.航空运输
    10.从c城市乘火车至d城市需经过的铁路(走最近路线)有 ( ) 10.A
    ①京沪线 ②京哈线 ③京九线 ④胶济线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二、综合题
    11.读下页图,完成下列要求:
    (1)图中①一②一③一④为已建和正在建设的著名的铁路 “神骅”工程,其主要作用是 。
    11.(1)解决陕西、山西两省的煤炭外运

    (2)该工程穿过的主要障碍是 。(2)黄河、太行山、黄土高原、大运河(答出三项即可)
    (3)写出图中与该工程相交的著名铁路线名称: 。 (3)京沪线、京广线、京原线(答出两条即可)
    (4)图中有一著名的南北纵贯的铁路线没有标出,请你用铁路线符号在其相应位置画出该铁路线的大致线路并标注其名称。
    (4)画图略(位于京广与京沪线之间,南北延伸且过任丘,京九线名称注记准确)
    12.阅读下面的资料,回答问题:
    青藏铁路东起西宁市,西至拉萨,全长1 963千米。其中西宁——格尔木段845千米线路早已建成通车。而格尔木——拉萨段1 118千米线路已经开工修建。这一段线路因途经长达600千米的全年冻土地区,沿线海拔高于4 000米的地段有960多千米,施工难度非常大。青藏铁路建成后,将成为世界上海拔最高和最长的高原铁路,修建青藏铁路对加快西部地区特别是西藏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造福沿线各族人民具有重要的意义。
    (1)青藏高原地区农作物主要有青稞、小麦、豌豆等,喜温凉,单位面积产量较高。这里农作物高产的原因是 ( ) (1)B
    A.气温高,雨量充沛
    B.大气洁净,晴天多,日照时间长,太阳能丰富
    C.气温偏低,水分蒸发少
    D.农业机械化程度高
    (2)青藏高原的农田、村镇、城市主要分布在 ( ) (2)D
    A.藏北高原和昆仑山南麓 B.三江源地区
    C.横断山及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地区D.雅鲁藏布江谷地、湟水谷地
    (3)青藏铁路将穿越的山脉是 ( ) (3)C
    A.祁连山 B.喀拉昆仑山
    C.唐古拉山 D.喜马拉雅山
    (4)党和政府十分重视青藏铁路的建设,这是由于铁路运输具有 ( ) (4)D
    A.机动灵活,可以从“门口到门口”,把货物送到工矿企业、乡村甚至边远地区
    B.运量大、速度最快、时间效益高的特点
    C.虽然速度最慢,但运量大、运输价格低
    D.运输速度较快,运量大,运输价格较低
    (5)青藏铁路修建中会遇到多年冻土问题,是因为 ( ) (5)B
    A.太阳辐射强,气温低 B.海拔高,气温低
    C.冰川影响大 D.纬度高,气温低
    (6)铁路通车后,若乘火车由北京至拉萨,沿途依次出现的地理事物排列正确的是( ) (6)A
    A.铁路线和城市:北京一京九线一商丘一陇海线一兰州一兰青线一西宁一格尔木一青藏线一拉萨
    B.旅游景点:长城——龙门石窟——秦陵兵马俑——敦煌石窟
    C.干湿地区:半湿润地区——半干旱地区——干旱区——半干旱地区——湿润区
    D.地形区:华北平原——渭河平原——昆仑山——唐古拉山——冈底斯山
    13.读“南昆铁路位置示意”图,完成下列要求:

    (1)图中城市:A ,B 。其中A城市建有 ,荟萃了中外园艺精华。 13.(1)昆明南宁世博园
    (2)该铁路经过著名的 地貌风景区,地质条件极为复杂。(2)喀斯特
    (3)该铁路的建成对西南地区经济发展有何影响?
    (3)①形成大西南最便捷的出海口,方便了对外贸易的联系;②加快了资源开发,形成了新的经济增长带;③缩小东西部差距,促进民族地区经济发展;④带动旅游业发展。
    能力拓展
    千年回首“路”的变迁
    在过去的千年里,轮子和轮子派生出的各式各样的道路改写了外在的和内在的世界地图。
    公元1、2世纪之交,.罗马帝国国势和人口达到高峰,建立了规模宏大的古代交通运输网。罗马人共筑硬面公路8万千米,其中著名的有阿庇亚大道、波匹利亚大道、奥莱莉亚大道、弗拉米尼亚大道、埃米利亚大道、瓦莱里亚大道、拉丁大道等。另有无数条支线通往帝国各行省。这些道路四通八达,故有“条条道路通罗马”之说。
    (1)请分析在“条条大路通罗马”的时代、“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年代,交通运输的方式和工具怎样?交通主要受制于哪些因素?
    (1)陆路交通用马车、牛车等利用牲畜的交通运输方式,交通受自然因素中地形因素影响较大。
    公元前1世纪,张骞受汉武帝派遣出使西域,从此开辟了著名的丝绸之路。在此后约一千年(从汉到唐)的时间里,各国客商来往于罗马与长安之间,在当时的条件下最大限度地促成东西方经济和文化的交流。
    (2)请问你对这条“丝绸之路”的认识如何? (2)(略)
    唐朝时的丝绸之路异常繁忙,但不久变得冷清,到宋朝建立的时候已经被废弃。除了因为气候的变化导致塔克拉玛干沙漠上绿洲数量锐减,以及阿拉伯人开始掌握养蚕和丝织技术外,最重要的原因是,在南中国海和印度洋上,出现了一条连接中国的广州与中东的“报达”(即巴格达)的“海上丝绸之路.”(当时叫“广州通海夷道”)。长达五六十米的巨船(“埤仓”)的运输能力是“沙漠之舟”所无法比拟的,原来的丝绸之路被废弃,本在情理之中。
    (3)“海上丝绸之路”的出现,表明世界上尤其是我国的哪一种交通运输工具水平在当时居世界前列?
    (3)船,远洋的木船。
    到了1100年,尼德兰和法国人猛然意识到,风车既然能驱动磨盘转,也就能驱动别的轮子转,而轮子一旦遇到阻力,就能产生与阻力相反的力,驱使物体平行移动。从此以后,欧洲出现了这样一种船:它借风力运行,但不同于帆船;它有桨,但不是用人力划的桨而是轮式的桨(螺旋桨)。这就是最早的“轮船”。它意味着,人类开始用轮子来增加行走的速度和力量——交通史上的机械时代开始了。
    (4)随着科技的发展,交通运输工具发生了哪些变化?从而出现了哪些相应的交通运输方式?
    (4)蒸汽机的发明,导致火车的出现,产生铁路运输方式;内燃机的发明,导致汽车的产生,出现公路交通运输方式;飞机的产生,导致航空运输方式的出现;最后,是管道运输方式的出现。
    (5)请说一下你对网络的看法。你认为这种“道路”的形式对你的生活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5)(略)
    相关信息
    世界上最早的柏油路
    汽车开到巴比伦古城前,陪同的导游说,眼前的一片古迹群就是公元前626年迦勒底人建立的新巴比伦王国遗址,它是上世纪初才被发现的,此前一直被埋在沙漠中。而汉谟拉比(公元前1792至公元前1750年)时代的古巴比伦王国遗址至今还被埋在18米深的地下。
    穿过鲜艳夺目的阿什塔门,就到了巴比伦王国的主要大街——仪仗大道。它约有20米宽,道路中间是残损不全的沥青路面,据说这是世界上最早的柏油路,是由大块砖头和天然沥青铺成,尽管经历了近三千年的风雨吹打,可路面依然保存完好。位于仪仗大道两侧的就是内城墙,高大的墙面上至今清晰地保留着一种怪兽的浮雕,它长着马的身子、长颈鹿的脖子、龙的角、鹰和狮子的爪、鱼的鳞,据说这是巴比伦的保护神。(来源:《文明风》网站)
    亚马孙发现古文明遗址
    好几千米长的跨河大桥,50米宽四通八达的马路网,星罗棋布的5 000人以上的村镇,高度发达的农牧灌溉业……这是一个超级古文明的遗址,而这个遗址竟然隐藏在亚马孙腹地!美国《科学》杂志和美联社记者2003年9月19日披露了这一惊人发现。
    美国《科学》月刊上刊登这一重大发现文章的第一作者米切尔·赫肯伯格肯定地说,在1492年之前,今天亚马孙盆地库库罗族人的先祖就已经拥有了“非常先进、非常复杂的文明。他们有计划地在热带雨林深处掘出一个个相连的村镇,最后形成了一个影响整个亚马孙盆地的超级农业文明。”
    赫肯伯格感慨地说,这个古文明重点建设的是公共道路网。这些道路显然是经过极其精确设计的,这些道路笔直地从一个点延伸到另一个点,部分道路路面宽达50米。这些甚至足以让现代人惊叹的道路网把这个热带雨林深处的居民们紧紧地联系起来。赫肯伯格说:“他们的生活居住方式不是城市,而是大小不一的小型居民区——小镇、村庄和小村落。然而,所有的这些居民区都有设计精妙的道路相连接。”赫肯伯格透露说,目前为止,只挖掘了极少数道路,所以这个庞大的道路网究竟通向何方还是个未知数。(来源:千龙网)
    【阅读提示】
    世界四大文明发祥地都能够找到人类修建道路的事实和痕迹。在古巴比伦的柏油路、亚马孙的马路和桥梁,再次印证了交通运输的发展是与人类文明紧密相连的。此外,你还能举出其他的验证例子吗?
    第二节 交通运输布局变化的影响

    一、预习内容

    二、学习过程
    (一) 重点难点
    1.交通运输布局的变化对聚落形态的影响。要联系你所居住或熟悉的城镇的发展进行理解。要特别关注“交通干线成为聚落的主要发展轴”“交通线的发展会带动聚落空间形态的变化”。
    2.商业网点的区位分析。一般而言商业网点的位置要求有便捷的交通,所以交通运输的发展变化与商业中心和商业网点的区位密切相关。要联系实际,学会分析二者的关系。
    (二) 课内探究
    交通运输建设对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是本节的一个重要考点。要善于用联系的观点分析交通运输布局的变化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产生的作用和影响。
    例题 如图所示,铁路A沿线经济发达,铁路B沿线经济欠发达,G湖农业发达,水灾频繁,新建铁路C(E—H—J),全长300千米。铁路C的社会经济影响有(从下列选项中选出四个正确项,将其代号填入空格)。 ; ; ; 。(2000年广东高考题)

    (1)可将I地矿产运至D城发展大型冶金工业。
    (2)铁路A运量不变,铁路B运量增加。
    (3)J城和E城成为新的铁路枢纽。
    (4)K城经济腹地扩大,窗口作用加强。
    (5)可调节G湖入湖径流量。
    (6)可扩大F地土特产和I地矿产的外运量。
    (7)H城的经济区位明显改善,成为新的铁路枢纽。
    (8)有利于G湖区的抗洪救灾和农业发展。
    答案 3、4、6、8

    解析 本题是一道判断选择题,考查学生对区域发展的综合分析能力。关键要结合我国经济建设实际,理解一条铁路对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力,综合分析其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
    练习与提高
    一、单项选择题
    1.全国商品零售额占第一、二位的城市是 ( ) 1.B
    A.广州、上海 B.上海、北京 C.重庆、上海D.上海、天津
    2.从上海乘火车到西安,沿途依次经过的交通中心是 ( ) 2.A
    A.南京、徐州、郑州、洛阳 B.南京、徐州、济南、兰州
    C.合肥、武汉、郑州、兰州 D.杭州、南昌、商丘、郑州
    3.贯穿我国南北的铁路大动脉中,将首先修建高速铁路的是 ( ) 3.B
    A.京广线 B.京沪线 C.京九线 D.宝成线
    4.大宗笨重的货物远距离运输时,应尽可能地利用 ( ) 4.A
    A.水运或铁路运输 B.公路或铁路运输 C.航空或水运 D.水运或公路运输下表中人口数、GDP、铁路长度为1999年资料。读下表,回答5~6题:

    云南
    贵州
    陕西
    甘肃
    青海
    人口(万人)
    4192
    3710
    3618
    2543
    510
    GDP(亿元)
    1856
    912
    1488
    932
    238
    铁路长度(km)
    1873
    1654
    1941
    2323
    1092
    年均降水量(mm)
    1000~1 500
    1100~1400
    500~1000
    30~860
    20~700
    面积(95 km。)
    38
    17
    19
    39
    72
    5.交通一直是限制这些地区发展的因素。青海省单位面积铁路线为15 km/万km2,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30%,为改变此状况,“十五”期间将建成 ( ) 5.A
    A.青藏铁路 B.青新铁路 C.兰青铁路 D.川青铁路
    6.南北和东西干线交汇的铁路枢纽有 ( ) 6.B
    A.洛阳、株洲 B.郑州、徐州 C.杭州、郑州 D.大同、石家庄
    “涩宁兰工程”是我国西部开发的重点项目。读下图,完成7~8题:

    7.该工程中的涩北位于 ( ) 7.B
    A.四川盆地 B.柴达木盆地C.吐鲁番盆地D.准噶尔盆地
    8.工程完工后,可以 ( ) 8.C
    A.缓解沿线地区的水资源紧缺状况
    B.向沿线城市输送电力
    C.实现部分城市能源替换和减轻大气污染
    D.向涩北输送能源,促进西部开发
    山东省的临清市地处运河岸边,明清时一度成为我国北方有名的商埠,每日船来车往,商贾云集,烧制的“临清砖”专供宫廷御用。但新中国成立后,与其他城市相比,发展缓慢,成为山东省的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县市。随着京九线的开通,临清市又一次面临大发展的机遇。回答9~10题:
    9.导致临清市在明清时期城市发展的区位因素是 ( ) 9.C
    A.资源 B.文化教育 C.交通 D.“临清砖”的生产
    10.导致临清市后期发展缓慢的主要区位因素是 ( ) 10.D
    A.清王朝灭亡的政治因素 B.战争和灾害 C.“临清砖”的停产 D.交通运输方式的变化
    二、综合题
    11.读“山区(林区)与平原(水稻产区)商业网点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山区与平原商业网点形成的原因是 。
    11.(1)山区和平原的自然条件不同,生产的产品种类不同,从而产生了地域分工。
    (2)山区商业网点密度比平原地区 ,原因是 。(2)小人口稀少,交通闭塞,商品流通困难
    (3)从商业网点的组织形式看,山区宜采用——形式,如 、 等;平原宜采用 形式,如 等。
    (3)灵活组织 货郎担 大篷车 固定 商业街 商业小区
    (4)A、B、C三处中,最容易发展成小型商业街的是 处,因为该处符合 原则。(4)B 市场最优
    12.读“北京市道路系统”图,回答:

    (1)这种城市交通系统基本是内 外 式。 12.(1)方格放射
    (2)此种城市道路网的特点是什么?
    (2)城市主体地区采用方格式布局,以外设方形或多边形环路,加放射对角线式直通道路
    (3)请你对这种城市道路网的合理性作一下简单评价。
    (3)这种布局可以避免将大量车流、人流引入中心区,又缩短了各端点的行走距离,还有利于同对外公路以及小城镇、郊区县镇的联系。
    13.读“我国主要商业城市分布”图,回答问题:

    (1)从图上展示内容可以看出,我国大型商业中心城市大多分布在沿 、沿 或 沿线。其中南方商业中心多 ,北方商业中心多靠分布。13.(1)沿海沿江铁路傍水铁路
    (2)全国规模最大的商业城市是 ,并在图中注出其名称。该城市商业发展有利的区位条件是: 、 、 。
    (2)上海 本身是最大的商品生产中心和商品消费中心有发达的铁路、公路、水运交通网络,联系广阔的腹地有航空和海运联系国际市场
    (3)与东部相比,西部地区商业中心城市很少,主要原因有
    (3)自然条件不如东部地区优越,交通网络比东部稀少,市场开发受局限,商品生产不如东部地区发达,人口少,消费量小。
    能力拓展
    渤海是我国最大的内海,由于宽约57千米的海峡阻隔,使东北和华东沿海各地的大量客货流或绕渤海湾“C”型运输,或短途倒装海运。国家计划在渤海海峡建蓬莱一长岛一旅顺“南桥北隧”公、铁两用交通线。蓬莱与旅顺市中间有庙岛列岛成一线摆开,平均水深25米。新通道建成后,将使环渤海“C”型运输变为“I”型直达运输,大连市和烟台市的运距可缩短1 815千米。东北与华东、华南沿海各大中城市的运距可缩短500~800千米,将使京沈、京沪两大铁路干线的运输紧张局面发生根本性缓解,促进华北、华东、东北各类矿藏资源的开发,并带动相关工业加速发展。它还将使海峡两岸及海岛荒山、荒滩的地价升值,增值额达数千亿元。
    阅读材料后思考材料涉及哪些地理知识,有哪些问题值得探讨。可重点思考以下问题: (略)
    1.为什么要修建蓬旅桥隧工程?
    2.修建该工程有哪些有利和不利条件?
    3.该工程建成后会带来哪些方面的效益?
    相关信息
    新型交通运输工具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新型交通运输工具正向高速、安全、舒适、提高运能以及减少能源消耗、保护环境的方向发展。在公路、铁路、航空、水运以及管道运输的各个领域中,新型交通运输工具不断涌现,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促进了交通运输行业的蓬勃发展。
    随着汽车的不断增多,能源与环境问题总是日趋严重.,因此世界范围内正在积极开发电动汽车。电动汽车是以电动机代替内燃机的一种新型汽车。研制的关键问题,一是要有高效能的蓄电池,二是要有快速方便的充电系统。目前,这两个难题已有突破。一般电动车的蓄电池是靠工业电网充电的,如果汽车采用了太阳能电池,我们称之为太阳能汽车。目前,太阳能电池供电的电动汽车已成为国际汽车垄断集团和整个科学界的主攻目标。
    铁路运输正向着高速化发展。人们一般称列车时速达200千米以上的铁路为高速铁路。运行中列车的速度涉及到机车车辆、线路桥梁、通信信号、运输组织管理等各个细节。因此,高速铁路的技术是新型牵引机车、高性能轻型车辆、高速线路结构、运行自动控制和行车严密组织等一系列高技术的成果。
    21世纪,世界空运业对500~800座级的超大型客机的需求量约为500~1 000架;今后20年,400座以上的客机将占整个民航机市场的40%。60年代以来,新技术解决了旧式飞艇的缺陷,用氦气代替了氢气,并采用新型气囊材料,选用了新的动力装置和操作装置,使飞艇性能有了很大的提高。最近出现的组合式飞艇将飞机、直升飞机与传统飞艇三者优点组合在一起,将会使飞艇在未来航空货运中起重大作用。目前,俄、美、德、日等国家均在开展这方面的研究。
    采用高速船舶新技术则是当今工业发达国家航运界迎接高速铁路、高速公路和现代化航空运输挑战的新举措。在21世纪,高速船将在高速渡船、高速货船方面有大的发展。日本、德国、挪威、芬兰、意大利等国正在为此积极努力。将飞机与船舶相结合的冲翼船格外引人注目。(摘自《领导干部科技手册》)
    【阅读提示】
    随着城市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会不断出现一些新型的交通运输工具。它们的出现会对交通运输布局进而对区域经济发展带来哪些影响?
    单元自测(五)
    一、单项选择题
    读右图,回答1~3题:

    1.城市N以西的铁路名称是 ( ) 1.A
    A.青藏铁路 B.兰青铁路
    C.兰新铁路 D.宝成铁路
    2.M河谷地是该地区重要的农耕区,其农业生产主要的限制性因素是 ( ) 2.D
    A.热量、光照 B.光照、水
    C.水、地形 D.地形、热量
    3.与上海、天津相比,城市N作为毛纺织工业中心的区位优势是 ( ) 3.C
    A.接近市场 B.有大量的廉价劳动力
    C.接近原料产地 D.交通运输方便
    读我国“西气东输”主干管线工程示意图,完成4~7题:

    4.“西气东输”管道线路的走向所考虑的主要经济因素是 ( ) 4.C
    A.地形类型 B.人口分布 C.城市分布 D.交通线路
    5.“西气东输”管道经过煤炭丰富的陕、晋,其主要目的是 ( ) 5.D
    A.解决该地区供能不足的矛盾 B.调整该地区产业结构
    C.该地区煤气产量大,气源多 D.改善该地区城市大气质量
    6.“西气东输”管道跨越黄河、长江各几次? ( ) 6.A
    A.3次、1次 B.2次、1次 C.2次、2次 D.1次、1次
    7.有关西气东输工程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 7.D
    A.能积极地推动新疆及沿线地区的经济发展 B.加速改善东部地区的能源结构并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
    C.缓解东部地区能源紧张的矛盾 D.我国地势西高东低,沿管线各自然带大致呈垂直地带性分布
    8.从大庆运输5万吨原油到上海,最合理的运输方式是 ( ) 8.D
    A.铁路、海运 B.管道、铁路 C.铁路、公路 D.管道、海运
    9.为改善山西煤炭外运条件而修建的铁路为 ( ) 9.A
    A.大秦线 B.宝中线 C.包兰线 D.京九线
    10.运价最高、运量最大、灵活性最强、受自然条件影响最小的运输方式分别是指 ( ) 10.B
    A.铁路、管道、公路、航空 B.航空、海运、公路、管道
    C.公路、铁路、航空、河运 D.航空、河运、海运、铁路
    11.目前中外石油公司在我国各地竞相建立加油站。影响加油站布局的主要因素是 ( ) 11.B
    A.汽车耗油量 B.汽车流量 C.汽车制造厂的位置 D.炼油厂的位置
    12.能缓解大城市交通拥堵和减少污染的有效措施是 ( ) 12.C
    A.鼓励使用私人汽车 B.提高交通费
    C.大力发展公共交通 D.限制使用非机动车
    13.受自然、经济等条件影响,俄罗斯最主要的交通运输方式是 ( ) 13.A
    A.铁路运输 B.公路运输 C.水路运输 D.管道运输
    14.有关交通运输的叙述,正确的是 ( )
    ①交通运输网具有不同的交通运输方式,各种交通线、点交织,形成不同的形式和层次②对交通运输影响最大的自然因素是地形障碍③两种以上的运输方式才能形成交通运输网 ④现代交通运输网的发展具有日益网络化、高速化和专业化的特点( )14.A
    A.①②④ B.②③ C.①②③④ D.①④
    15.下列航线中属于世界上最繁忙的是 ( ) 15.A
    A.北大西洋航线
    B.南太平洋航线
    C.南印度洋航线
    D.北美洲东岸各港口经麦哲伦海峡至北美西岸各港口的航线
    二、综合题
    16.西部大开发是我国加快区域经济发展的重大举措,需要几代人持之以恒的不懈努力。读下列表格和图,完成下列练习:
    东、中、西部GDP占全国的比重/%

    1978年
    1990年
    1998年
    东部
    52.42
    53.08
    58.12
    中部
    30.92
    29.90
    27.92
    西部
    16.66
    16.42
    13.96
    东、西部人均GDP变化及东西部差距/元

    1978年
    1990年
    1998年
    东部
    483
    2 080
    9 483
    西部
    255
    1 060
    4 052
    东部与西部的比值
    1.89
    1.96
    2.34
    (1)在1978~1998年期间,东部和西部GDP占全国比重的变化是 。东部和西部人均GDP的变化是 。
    16.(1)东部GDP占全国比重上升,西部下降东西部差距明显扩大

    (2)在开发西北地区时应以 铁路干线为重点,该线西段与(国)中亚铁路接轨到达西欧,将成为西欧和东亚最近便的陆上通道。
    (2)陇海一兰新 哈萨克斯坦
    (3)修建进藏铁路是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一项重要举措,计划中铁路进藏有青藏和川藏等方案(如图所示)。青藏铁路经过地区的地形、地貌特点是 ;川藏铁路经过地区的地形、地貌特点是 。选择青藏铁路方案的好处是 。
    (3)多高大山脉,山间有盆地、宽谷,地面波状起伏,相对高度小要横贯横断山区,山高谷深,相对高度大修建铁路工程量小,费用少,工期短
    (4)由于青藏高原海拔高,在修建青藏铁路时将遇到的困难有 ( ) (4)A
    A.缺氧、冻土 B.太阳辐射弱、地震
    C.气压高、土地盐碱化 D.云雾多、滑坡
    (5)在西部大开发的能源建设中,除西气东输外,正准备实施 工程,该工程的建设在促进西部经济发展方面的作用是 。
    (5)西电东送有利于西部地区能源开发及相关工业发展,增加就业机会
    17.读世界图,完成下列要求:

    ( 1)图中所标字母标注的是大宗工农业产品的出口国,将国家名称及出口农产品填在下面的横线上: A ,出口 。
    B ,出口 。 C ,出口 。 D ,出口 。
    17.(1)沙特阿拉伯石油;澳大利亚铁矿石、粮食、煤炭;美国粮食、煤炭;中国煤炭
    (2)粮食贸易中发达国家主要进口 ,作为 ;发展中国家主要进口 ,作为 。从这一事例可以看出两类型国家人民的不同营养状况。
    (2)玉米饲料;小麦居民口粮
    (3)在上图中画出世界三条主要的海上石油运输路线,并将路线写在下面的横线上。(3)图略
    ① ;①波斯湾一好望角一西欧、北美;
    ② ;②波斯湾一印度洋一马六甲海峡一日本;
    ③ 。③波斯湾一苏伊士运河一地中海一西欧、北美。
    18.读“上海市城市建设”图,回答下列问题:

    (1)从城市建设的发展看,A为 区,B为 区,嘉定、安亭、金山卫等小城镇为上海市的 。
    (1)中心城区 浦东新区 卫星城
    (2)从图中看出,上海市交通干线呈环状分布,建设环线的意义是: ; 。
    (2)适时疏散人流、车流,缓解了城市中心的拥堵;加强了上海市分区间、卫星城间的联系,便于人们的出行。
    (3)综合以上反映的是上海市在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方面所采取的措施有: ; ; 。
    (3)建立卫星城,开发新区;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条件;保护和治理城市环境。
    第六章 人类与地理环填的协调发展
    学习目标
    1.了解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
    2.根据有关资料,归纳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3.联系《21世纪议程》,概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举例说明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
    4.领悟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人类的必然选择,认识在可持续发展过程中,个人应具备的态度和责任。
    第一节 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一、预习内容

    二、学习过程
    (一) 重点难点
    1.理解环境问题的表现、分布、危害和产生的主要原因。
    2.理解环境问题与人口问题、资源问题、发展问题的相互关系,从而理解环境问题的本质是发展问题。
    3.理解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内涵和基本原则。
    (二)课内探究
    本节的考点是结合实例,分析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用可持续发展的观点提出解决问题的途径,其中因果联系框图和统计图表是主要的考查方式。
    例题 阅读分析下列资料并回答问题:(2004年全国高考文科综合试题)
    目前,土地退化是我国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之一。其中土地荒漠化面积已达267.4万平方千米,约占国土面积的27.4%。防治土地退化已成为我国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任务。
    我国政府坚决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实行了“退耕还林(草)、封山绿化、以粮代赈、个体承包”的政策。很多地方以此为契机,进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培育新的替代产业。退耕后的农民既获得了政府提供的口粮,又从多种经营和其他副业中增加了收入。

    (1)将下列正确的代号填入图中对应的空白框中(每个代号限填一次)。
    a.风力作用为主 b.流水作用为主
    c.年降水量大且多暴雨 d.年降水量少且不稳定
    (2)导致土地退化的不合理的人类活动主要有哪些?
    (3)简述国家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对农村经济发展的作用。
    答案 (1)答案见下页图

    (2)过度开垦、过度放牧、乱砍滥伐森林、过度樵采、水资源利用不合理、工矿城镇建设造成植被破坏等导致土地退化。
    (3)有利于当地农民从事多种经营,增加劳动收入;有利于农村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有利于实现当地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符合我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决策。
    解析 对于因果联系框图,要先分析各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把有关的因素归为若干组,再在组内根据题目给出的条件或提示,结合所学的知识,把它们的因果关系理顺,最后检查整个框图的关系是否合理。
    第(1)小题,从图观察,应把要填入的四个因素分成两组,根据四个选项的内容,可知“a.风力作用为主”与“d.年降水量少且不稳定”为一组,“b.流水作用为主”与“c.年降水量大且多暴雨”为一组,而a和b属于外力作用,故填入上面一行的空白框中,余下的d和c也就自然填入下面一行的空白框中。第(2)小题,可以根据自己的认识回答,并注意答题素材的积累。第(3)小题,要综合运用农业、人地关系、经济常识等知识回答。
    练习与提高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关于一定历史时期人地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 ) 1.D
    A.采猎文明时期,人受地的制约比较小
    B.农业文明时期,人地关系得到和谐发展
    C.产业革命之后,人地关系开始出现矛盾,局部地区产生环境问题
    D.到了近代,人们对人地关系的认识逐渐走向系统化和科学化
    2.下列现象中,属于环境把它受到的影响反作用于人类的是 ( ) 2.B
    A.台风造成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 B.我国沿海的“赤潮”现象
    C.华北平原农作物受寒潮侵袭 D.伊朗发生大地震
    3.下列现象不属于生态破坏的是 ( ) 3.C
    A.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 B.水源枯竭、土地盐碱化
    C.交通拥挤、垃圾包围城市 D.森林面积减少,生物物种灭绝
    4.关于环境问题分布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 ) 4.D
    A.在城市地区,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生态破坏
    B.在广大的乡村地区,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环境污染
    C.从全球看,发达国家的环境问题比发展中国家严重
    D.有些环境问题不只影响一个国家或地区,而且可能影响到其他国家甚至全球
    5.环境问题的本质是 ( ) 5.C
    A.人口问题 B.资源问题 C.发展问题 D.污染问题
    6.下列关于“可持续发展”的认识,正确的是 ( ) 6.D
    A.停止开采不可再生资源,为子孙积累巨大财富
    B.加大加快各类可再生资源的开采力度
    C.控制人口增长,使人口数量维持在目前的水平
    D.在资源开发利用时,不能危害未来人类的生活需求
    7. “竭泽而渔,岂不得鱼,而明年无鱼。”这句话较能体现可持续发展的 ( ) 7.B
    A.公平性原则 B.持续性原则 C.共同性原则 D.协调性原则
    下图表示了经济发展阶段与环境质量之间的关系,据图回答8~10题:

    8.18世纪60年代开始工业化起飞的国家中,最典型地反映出这种关系的城市是 ( ) 8.C
    A.柏林 B.旧金山
    C.伦敦 D.圣彼得堡
    9.根据这种关系,发展中国家应认识到 ( ) 9.D
    A.环境污染不可避免,只能采取“先污染,后治理”的策略
    B.后工业化阶段环境问题会自然解决
    C.保护环境至关重要,必须杜绝兴建大量排污的工业
    D.可以采取措施减少或避免发展过程中的环境污染问题
    10.这种关系反映了环境质量的提高主要取决于 ( ) 10.A
    A.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
    B.人的认识能力不断提高
    C.发展中国家工业化战略的不断调整
    D.发达国家的环保政策的不断调整
    二、综合题
    11.读“经济发展与环境关系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所示经济发展水平与环境污染程度都较低的时段是 。A—C时段经济发展与环境的关系是 。C—B时段二者的关系是 。经济不断增长,环境污染程度较低的理想年代,应是图中所示的时段。
    11.(1)A以前经济发展与环境污染水平同步增加 经济不断增长的同时环境污染程度降低 B以后
    (2)图中A—C阶段的主要产业可能有 (选择填空)。 (2)C
    A.核工业 B.耕作农业
    C.钢铁工业 D.电子工业
    (3)一些发达国家的环境污染水平处于C点以后,环境污染水平不断降低,其原因是 (选择填空)。(3)B
    ①增加环保投入②工业技术进步 ③产业结构调整 ④工业发展迅速减慢 ⑤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A.①②⑤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②③⑤
    (4)在工业发展中我国吸取发达国家的经验教训,应注意的是 (选择填空)。(4)C
    A.要减慢工业发展步伐,降低国民经济发展速度
    B.先大力发展经济,有一定资金积累后,再加大环保投入,治理污染
    C.发展清洁生产技术,减小环境污染程度
    D.我国目前环境质量较好,无须采取治理环境的措施
    12.读下图,完成有关要求:

    (1)将代表不同含义的字母分别填入图中空圈内,每个字母限填一次:
    12.(1)上面从左向右依次为A、B、G,下面从左向右依次为:D、F、C、E
    A.制约社会经济发展B.社会经济效益提高 C.农林牧综合治理 D.水土流失加重 E.水土流失减轻 F.毁林开荒 G.粮食单产提高
    (2)在上述各项中,摆脱恶性循环,导致良性循环的关键在于 (填字母)。(2)C
    (3)若我国23.5。N纬线发生上述恶性循环,是否会形成沙漠? 。原因是: 。
    (3)否因为沙漠化主要出现在干旱、半干旱草原地区,我国北回归线附近为湿润地区,如发生恶性循环则会使水土流失加剧,而非形成沙漠。
    13.读下面两幅图和两段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资料1 煤、石油、天然气燃烧后的COz排放量差别很大,燃煤的C02排放量最大,天然气作为汽车燃料时,尾气中排放的COz比燃油汽车少90%,还可降低噪声40%,而且不会产生苯、铅等致癌物质。
    资料2 《京都议定书》是1997年12月在日本京都召开的联合国气候大会上通过的。该议定书规定,在2008~2012年期间,发达国家温室气体排放量要在1990年的基础上平均削减5.2%,其中美国7%,欧盟8%,日本6%。
    (1)甲图中两条曲线之间的总体关系是 ,其原因是 。 13.(1)随着大气中C02排放量的增加,全球平均气温升高 C02是重要的温室气体,能强烈吸收地面的长波辐射,C0z含量的增加,会使大气吸收的地面辐射增加,造成大气升温

    (2)大气中CO2含量增加除与 消费的增加有关外,还与 面积的减少有关。(2)矿物 能源森林
    (3)全球气候变暖,海平面升高,对沿海低地国家和地区构成直接威胁。某些发达国家尚未批准《京都议定书》,拒不履行自己的义务,违背了可持续发展的 和 原则。(3)共同性 公平性
    (4)全球变暖除引起海平面上升外,还会引起世界各地区 的变化,进而导致世界各国 的变化。例如对中纬度温带地区农业生产的影响是 。 (4)降水和干湿状况 经济结构 蒸发强烈而变得干旱,现在农业发达地区将会退化成草原
    (5)CO2排放量的增加主要是由于 国家(“发达国家”或“发展中国家”)所致。目前和今后C02排放量可能将要迅速增加的是 国家(“发达国家”或“发展中国家”)。(5)发达发展中
    能力拓展
    一、下图表示发生在某些地区的相互关联现象。下列各项是其中的一些中间环节,请按因果关系将图中的代码分别填入各项前的括号内(每个代码限填一次)。

    ( )生存条件恶化
    ( )劳动生产率低,需要增加劳动力
    ( )将森林开辟为耕地以增加粮食生产
    ( )土地生产力下降
    ( )人均资源减少
    ( )当前的生存需要压倒长远的环境保护
    ( )社会保险不完善,需要多养育子女以保证老有所养
    ( )人均收入减少
    ( )教育落后,环境意识薄弱
    ( )对资源、环境的压力增大
    一、从上到下:i或j,a或b,e或f,j或i,c或d,g或h,b或a,d或c,h或g,f或e
    二、下图为长江源区环境恶化过程示意图,试从自然和人类活动两个方面概述长江源区环境恶化的原因,并提出防治的建议。

    二、从自然条件方面看,全球变暖是主要原因。由此导致蒸发增加和地温上升,使河流的补给(冰川融水、土壤水)每况愈下,导致部分河段干涸,环境恶化。在人类活动中,滥捕滥猎野生动物,使得生态平衡被破坏;鼠害日益严重以及过度放牧,是破坏植被和最终造成草场沙化的两大因素。制止对有益野生动物的滥捕滥猎,加强草场建设,提高畜牧业管理水平,是防止该区环境进一步恶化的主要措施。

    相关信息
    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或称“永续发展”)是1987年联合国“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发表的《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首先诠释的观念。该观念不仅在世界各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同时也成为全世界最重要的思潮之一。
    在报告中,定义“可持续发展”为:“能满足当代的需要,同时不损及未来世代满足其需要之发展。”另一广泛被接受的可持续发展定义,是指1992年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所通过的《21世纪议程》的全部内容,而该《21世纪议程》更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规划成为具体的行动方案,迄今已有一百三十余国成立了国家级的可持续发展委员会。
    我国学者对可持续发展作出较完整的定义为:“不断提高人群生活质量和环境承载力的,满足当代人需求又不损害子孙后代满足其需求能力的,满足一个地区或国家的人群需求又不损害别的地区或别的国家的人群满足其需求能力的发展。”
    1992年6月在巴西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了《里约宣言》《21世纪议程》《森林问题原则》及国际公约《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生物多样性公约》,标志着可持续发展思想在各国取得合法性即全球共识,也表现为最高级别的政治承诺。
    现代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提出源于人们对环境问题的逐步认识和热切关注。其产生背景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环境和资源遭到越来越严重的破坏,人类已不同程度地尝到了环境破坏的苦果。以往人们对经济增长津津乐道,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后,随着“公害”的显现和加剧以及能源危机的冲击,几乎在全球范围内开始了关于“增长的极限”的讨论。
    把经济、社会和环境割裂开来,只顾谋求自身的、局部的、暂时的经济性,带来的只能是他人的、全局的、后代的不经济性甚至灾难。伴随着人们对公平(代际公平及代内公平)作为社会发展目标的认识的加深以及范围更广的、影响更深的、解决更难的一些全球性环境问题(臭氧层破坏、全球变暖和生物多样性消失等)开始被认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在20世纪80年代逐步形成。
    “可持续发展”这一思想包含了当代和后代的需求、国家主权、国际公平、自然资源、生态承载力、环境与发展相结合等重要内容。可持续发展首先是从环境保护的角度来倡导保持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的。它号召人们在增加生产的同时,必须注意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改善。它明确提出要变革人类沿袭已久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并调整现行的国际经济关系。这种调整与变革要按照可持续性的要求进行设计和运行,这几乎涉及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的所有方面。
    总的来说,可持续发展包含两大方面的内容:一是对传统发展方式的反思和否定,二是对规范的可持续发展模式的理性设计。就理性设计而言,可持续发展具体表现在:工业应当是高产低耗,能源应当被清洁利用,粮食需要保障长期供给,人口与资源应当保持相对平衡等许多方面。
    可持续发展以自然资源为基础,同环境承载能力相协调,追求经济发展、社会发展与环境的协调,不能以环境污染(退化)为代价来取得经济的增长。
    可持续发展以提高生活质量为目标,同社会进步相适应。单纯追求经济增长不能体现发展的内涵。“经济发展”比“经济增长”含义更广泛,意义更深远。
    可持续发展的实施以适宜的政策和法律体系为条件,强调“综合决策”和“公众参与”,可持续发展的原则纳入经济发展、人口、环境、资源、社会保障等各种立法及重大决策之中。
    可持续发展体现了发展与环境是一个有机整体。它不仅把环境保护作为追求的最基本目标之一,也作为发展质量,衡量发展水平和发展程度的宏观标准之一。
    从根本上说可持续发展包括三个概念:
    需要:发展目标是满足人类需要。
    限制:社会组织、技术状况对环境能力施加限制。
    平等:当代世界、不同地区、不同人群之间的平等。
    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实质是人类与自然界的共同进化思想、当代伦理思想、效率与公平目标的兼容。
    【阅读提示】
    1.“可持续发展”有哪些定义?你更同意哪一种说法?
    2.如何理解“可持续发展”的丰富内涵?
    第二节 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实践

    一、预习内容

    二、学习过程
    (一) 重点难点
    1.结合中国国情,理解中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
    2.结合清洁生产和生态农业实例分析循环经济的意义。
    (二) 课内探究
    本节的考点是结合实例,理解清洁生产和生态农业的过程,分析其对环境、经济、社会发展的意义,其中流程图是主要的考查方式。
    例题 下页图为某酒精厂清洁生产工艺流程示意图。
    读图回答:(2003年高考文科综合天津卷试题)

    (1)该酒精厂的厂址临近 ( )
    A.原料产地 B.消费市场 C.动力基地 D.科技发达地区
    (2)与该厂废弃物有关的大气环境问题是 ( )
    A.酸雨 B.大气保温(温室)效应
    C.臭氧层空洞 D.扬尘
    (3)实施清洁生产后,该厂 ( )
    A.实现了无废弃物排放
    B.生产重点转向对废弃物的综合利用
    C.隔断了与其他工厂的工业联系
    D.从生产过程的每个环节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答案 (1)A (2)B (3)D
    解析 从图看出,该厂是利用玉米为原料生产酒精,故厂址应临近原料产地,以降低运费。在生产过程中排放的废弃物主要是C02,由此引发的大气环境问题应是大气保温(温室)效应。该厂的生产充分利用了各生产工序的副产品,使主产品(酒精)生产与其他相关产品生产有机地联系起来,既大大减轻了对环境的污染,又能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所以第(3)小题用排除法可知D为正确答案。
    练习与提高
    一、单项选择题
    1.实现我国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关键是 ( ) 1.B
    A.节约资源 B.控制人口数量
    C.保护森林 D.提高劳动者素质
    2.属于中国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战略、对策以及行动方案的是 ( ) 2.C
    A.保护环境是第一位的,发展是第二位的 B.为防止经济过热,保证国家的长治久安,应放慢经济发展速度
    C.坚定不移地实行计划生育,提高人口素质 D.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为高投入、高消耗和高效率
    3.关于清洁生产的正确叙述是 ( ) 3.D
    A.清洁生产是指对污染物及时处理
    B.清洁生产是指使用清洁能源
    C.清洁生产是指生产过程的清洁
    D.清洁生产指从原料、生产制造、消费使用和废物处理全过程都是清洁的

    4.关于右图的错误选项是 ( ) 4.C
    A.发电厂的燃料中有炼油厂的废气 B.该模式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C.水资源的消耗增加 D.该模式既有利可图又减少了环境污染
    5.下列实例中,体现公众参与可持续发展的是 ( ) 5.B
    A.提倡高消费,促进经济增长
    B.选购无氟冰箱、无磷洗衣粉等环保商品
    C.提倡使用一次性用品,提高卫生水平
    D.鼓励市民购买小汽车
    6.以保护环境和垃圾资源化为目的,将城市生活垃圾进行分类,属于同一类的是 ( ) 6.D
    A.玻璃瓶、塑料袋 B.废铜烂铁、破布料
    C.旧报纸、易拉罐 D.烂菜叶、果皮
    7.目前能缓解华北平原春旱用水紧张状况,且符合可持续发展原则的措施有( ) 7.D
    A.增加地下水的开采量
    B.缩减农田面积以降低农业用水总量
    C.直接利用工业和生活污水灌溉
    D.推广喷灌、滴灌,发展节水农业
    8.下页各图为“世界部分国家和地区的环境标志图案”,其中属于中国环境标志的图案是 ( ) 8.B
    A.A B.B C.C D.D

    发展绿色食品,避免“白色污染”,增强环保意识,是保护环境,提高人类生存质量的重要措施,回答9~10题:
    9.绿色食品是指 ( ) 9.D
    A.绿颜色的营养食品 B.有叶绿素的营养食品
    C.经济附加值高的营养食品 D.安全、无公害的营养食品
    10.通常所说的“白色污染”是指 ( ) 10.C
    A.冶炼厂的白色烟尘 B.石灰窑的白色粉尘
    C.聚乙烯等白色塑料垃圾 D.白色建筑废料
    二、综合题
    11.读下列资料,回答问题:
    2000年春季,有7次较严重的沙尘暴天气袭击了我国北方地区,其影响范围之广,造成危害之严重,实属历史所罕见。随着我国北方人口的剧增,无节制地抽取地下水,导致地下水位大幅下降。有些地区地下水位已经低于植物根系分布的深度,结果造成植物枯死,土地失去植被保护,极易起沙扬尘。
    近年来我国北方地区冬春季节温差增大,强冷空气活动频繁,使大风频发,为沙化土地的扩展和沙尘暴的形成提供了动力条件。
    山羊对草场的破坏最为严重,人们每穿一件羊绒衫就会造成半亩土地沙化。世界多数国家已经开始禁养山羊,而我国近几年大量畜养山羊,已跃升为山羊绒的出口大国,占世界山羊绒贸易总量的90%。
    我国土地荒漠化的面积已达262万平方千米,占国土面积的1/4,大大超过了耕地面积的总和,沙化土地每年净增2 460平方千米。
    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特别是农牧交错地带,人口密度增加,土地负荷加重,土地利用粗放,滥垦滥种,导致大量土地沙化。
    华北及西北地区2000年春季气温偏高,降水少,土壤蒸发强烈,疏松沙土极易被大风扬起。
    我国长期对草场资源掠夺性利用,过度放牧,乱采滥垦,毁林毁草,造成草场退化、沙化严重。
    我国北方一些地区经济落后,当地人们常常以采掘药材作为一项主要收入,过度采挖麻黄、甘草、发菜等,从而大范围地破坏了植被。
    由于我国北方一些贫困地区无能力使用煤炭,因而采挖多种灌木作为燃料,破坏植被,造成地面植被覆盖率整体减少。
    (1)从以上资料中,用简练的语言概括出,2000年肆虐我国北方的沙尘暴形成的自然原因是: 。人为原因是: 。
    11.(1)自然原因:2000年春气温偏高,大风多,降水少。人为原因:毁林毁草,乱采滥垦,过度放牧
    (2)西部开发要退耕还林,退耕还草。对此你如何理解?
    (2)退耕还林,退耕还草,增加西部地区植被覆盖率,减缓西部地区土地退化、荒漠化的发展趋势。农业生产要因地制宜,开垦不适宜耕种的土地,所产粮食的经济效益远远低于盲目开垦所带来的土地沙化的生态损失。自然环境具有整体性,西部生态环境的恶化也会导致东部地区自然灾害的频发。西部地区生态脆弱,经济开发会给环境增大压力,因此国家提出“开发西部,环保先行”的指导方针。
    (3)对我国大量畜养山羊这种经济行为你如何认识?
    (3)山羊有坚硬的四蹄,吃草时能把草根刨出,对草场有严重的破坏,大量畜养山羊,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换取眼前经济利益的错误行为,这是不符合可持续发展的持续性原则的。
    (4)在材料的案例中还有哪些经济行为与畜养山羊这种经济行为性质是一样的?它们的危害是什么?
    (4)材料中的过度放牧、乱采滥垦、毁林毁草以及过度采挖麻黄、甘草、发菜等经济行为都属于以损害环境为代价来换取经济利益的生产方式。这种行为所造成的生态损失往往是无法挽回的,给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极大的危害。
    (5)材料中提到一些贫困地区没有能力使用煤炭,而是采挖多种灌木做燃料,对此事实你有何认识?
    (5)这说明发展是第一位的。经济、技术落后,就没有能力进行环境保护,要在不损害环境的前提下,尽快脱贫,走出“贫穷一环境恶化一更加贫穷”的恶性循环。
    12.右图展示了1992年我国农村生活能源构成。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简述当时我国农村生活能源构成的突出特点。
    12.(1)以生物(质)能(秸秆、薪柴)为主要生活能源,共占71.5%
    (2)根据图并结合地区农业生产及环境特点,可以推测,长江中下游平原农村的生活能源以 为主,东南丘陵农村的生活能源以 为主。 (2)秸秆 薪柴
    (3)指出这种能源结构引发的环境问题,以及改变这种状况的主要途径。
    (3)引发的环境问题:第一,砍伐植被(森林),(破坏生态结构),引起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等;第二,秸秆不能还田,减少耕地有机肥的供应,导致土壤肥力下降。改变这种状况的途径:第一,(因地制宜)开发多种类型的能源;第二,(大力)建设薪炭林;第三,提高能源利用率。
    13.读下图,分析回答我国一些地区出现的环境问题的原因及治理措施:

    (1)A地区沙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是什么?
    13.(1)A地区主要为我国的干旱地区,因此沙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是由于气候干旱,风力作用强。
    (2)B地区荒漠化的人为原因是什么?为了防止这些地区土地沙化,我国正在这些地区建设什么生态工程?
    (2)B地区为我国广大的牧区(半干旱区),目前由于人为的过度放牧和滥垦草原,使得植被遭到破坏,荒漠化现象严重。目前,我国已在这些地区建设世界上最大的林业生态工程“三北”防护林带。
    (3)C地区水土流失的原因是什么?应采取哪些治理措施?
    (3)C地区为我国黄河中游地区,由于黄土高原黄土土层疏松,加上植被遭人为破坏,夏季又多暴雨,侵蚀作用强,使得这里成为我国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地区。目前采取的主要治理措施有:植树种草,开辟梯田,走农、林、牧综合发展的道路。
    (4)D地区出现酸雨危害的原因是什么?治理措施主要有哪些?
    (4)D地区是我国有色金属冶炼工业发达的地区,工业发展过程中大量排放酸性气体SO2等,加之该地区气候又湿润,易形成酸雾、酸雨。目前采取的主要措施有:减少S02等有害气体的排放;综合利用,变废为宝,回收S02气体制成硫酸。
    能力拓展
    一、读“我国某地生态农业系统图”及“该地农产品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表”,分析回答问题:

    某地生态农业系统图
    农产品
    玉米
    蔬菜
    苹果
    乳、肉、蛋
    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
    5
    30
    15
    50
    1.该地最有可能位于 。一、1.C
    A.广州近郊 B.济南远郊 C.西安近郊 D.横断山区
    2.该农业生态系统的三个生产过程中,过程 的环境效益最大。2.3
    3.利用该地的农业资源可以发展 等工业和 等第三产业。3.食品加工 生态旅游
    4.简述该农业生态系统是如何实现良性循环和持续发展的。
    4.利用秸秆和禽畜粪便制取沼气,充分利用了农业废料;沼气为农村提供生活能源,减少对植被的破坏,有利于保持生态平衡;沼气池中的废渣液还田,既减少了废物的排放,又能增加土地肥力,使农作物产量提高。如此形成与当地环境相一致的农业生态系统,达到良性循环和持续发展。
    二、读“太湖流域2001年10月某一周的水质量周报”,回答下列问题:

    断面名称
    主要监测项目(除pH外,各项目单位:mg/L)

    水质类别
    pH
    溶解氧
    COD
    氨、氮



    ①江苏无锡沙渚
    8.39
    7.9
    5.3
    O.08

    ②浙江湖州新塘港
    8.23
    7.6
    4.8
    O.32

    ③上海青浦急水港
    7.36
    3.3
    5.3
    O.65

    Ⅲ类水质标准
    6.5~8.5
    ≥5
    ≤8
    ≤O.5

    备注
    COD(化学需氧量)是指化学氧化剂氧化水中的有机污染物所需氧的量。化学需氧量越高,表示水中有机污染物越多。
    1.表中三个断面(检测点)中,水质最差的是 ,理由是 。
    二、1.③该断面的水质为Ⅳ类
    2.表中四项检测项目中,各断面均比较理想的是 ,三个断面中,有机污染物最少的是 。2.COD ②
    3.从周报中可以看出,水体中溶解氧含量与氨、氮含量两项指标呈 相关关系,其主要原因是 。
    3.负 水体中氨、氮含量增加会造成水体富营养化,从而使水中溶解氧含量减少。
    4.简要回答我国水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途径。
    4.存在问题: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水资源污染严重;水资源利用率低;水资源浪费严重等。解决途径:修建水利工程;跨流域调水;制定法律法规;整治污染;循环用水;节约用水;发展节水型农业等。
    相关信息
    节约资源,从点滴做起
    近年来,地球温暖化、臭氧层破坏、酸雨蔓延、土地沙漠化、热带雨林减少、大气污染、水质污染、海洋污染、有害废弃物越境转移等全球规模的环境问题已成为世界的共同课题。目前,世界各国正致力于削减环境负荷,保护地球环境,以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地球及其居民好像进入了一个高风险地区。在这个危险的地方,全球性变暖、气候变化和土壤、河流及海洋的污染威胁着人们。水和森林等自然资源的生存面临着威胁,大量的垃圾也在不断产生。环境日益恶化的警钟早就敲响了,但是对环境恶化进程的遏制仍显得过于无力。那么,为有助于环境的保护,人们可以做些什么呢?
    仔细观察,人们的日常生活包含着保护地球的多种可能性。绿色和平组织认为:“节约能源是减少向大气层排放污染气体二氧化碳最有效的方式,因此也可遏制地球全面转暖和气候变化过程。”
    鉴于这一事实,家庭生态学家建议:
    ·在不使用时及时关闭各种电器,并最大限度地利用日光。
    ·空调机温度设定要适当,以室温28。C为宜,因为每提高1。C就可省下6%的电量。白天可加用窗帘,减少冷气的消耗量。空气滤网记得每隔二至三周清洗一次,可以加快降低室内的温度和空气的循环。空调机要安装在不受日光直射的地方,且要加装遮阳篷避免日晒雨淋,以延长机器寿命。空调机的功率要适合房间大小,且开启时要紧闭门窗,并把风口的障碍物移开,使冷气能由上往下吹送;如果和电风扇同时使用更可加强冷气效果。
    ·电冰箱不要放在发热器具旁边(如煤气炉)或太阳照得到的地方,因为当冰箱周围温度提高10。C时,冰箱耗电量就会增加10%~20%。冰箱背面与墙壁要保持10厘米以上的距离,以保持较佳的散热效果,达到较好的运转效率。为了保持冷藏效果良好,贮存物应只放八分满,使冰箱内冷却均匀,而且要等食物降温后再放入冰箱。冰箱门缝的垫圈如损坏要立刻修复,才能防止冰箱内冷气泄出,减少耗电量。减少电冰箱开门次数,因为只要开一次冰箱,压缩机就得运转10分钟,才能达到原来的冷藏温度。所以减少冰箱开门次数或缩短开门时间,就可以减少冰箱的耗电量。要经常清理冰箱内外,冷却用的蛇管及散热网也要定期清洁,才能保持较好的热交换效果。
    ·用电饭锅煮饭前,洗好的米要浸泡约30分钟后再煮。开关跳脱后再焖15分钟才把锅盖打开,如此便可煮出香喷可口的饭。保温的时候饭勺不要放在锅子内,而且要将锅盖盖好,保温的时间不要超过12小时,否则饭会产生怪味。电饭锅不用时要将电源插头拔掉,以防止不必要的耗电。
    ·在有盖的容器中对液体加热可节约20%~30%的能源。煤气炉的火焰最好也不要超出锅底。锅中的液体沸腾后,要把火焰降低到最低限度。打开烤箱门,温度要降低15~25。C,重新升温需要更多能源。因此,打开烤箱的次数要尽可能减少。
    ·在家庭中,采暖占据了很大一部分能源消耗,应该保持设备的良好运转。如果设备运转情况不好,会损失30%~50%的能源。严密的隔绝状态可避免热量的流失,如封闭门窗、填补墙壁和屋顶的漏洞等。
    ·洗衣机以冷水运转,可节约80%~92%的能源;不用烘干机而经阳光和空气自然晾干也能节约电能而且有助于环境的改善。
    ·需洗涤的衣物和餐具要达到一定数量时再接通洗衣机或洗碗机。
    ·打开水龙头每分钟要消耗11~19升水。因此,必须减少水龙头打开的时间。如果养成这种习惯的话,刷牙仅需2升水就够了。如果洗脸时使用放到脸盆中的水,而不是任由水从水龙头中流出的话,可节约大量的水。
    ·为节约能源,淋浴要比泡澡好。
    【阅读提示】
    1.你家里有采取节约资源的措施吗?说出来与大家分享。
    2.在学校里我们可以采取哪些节约资源的措施?请向学校有关领导提出。
    单元自测(六)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做法不符合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是 ( ) 1.D
    A.实行垃圾分类回收处理 B.发展清洁生产
    C.市区营造休闲绿地广场 D.内蒙古大草原发展发菜采集加工
    2.下列属于公平性原则的是 ( ) 2.C
    ①保护生物多样性 ②世界各国共同开发热带雨林
    ③国际合作解决大气污染问题 ④人类和子孙后代共享资源和环境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③
    3.世界各城市垃圾处理的最优方式应为 ( ) 3.C
    A.以掩埋为主 B.以焚烧为主
    C.将垃圾作为能源发电和综合处理 D.用巨轮运到大洋中投入深海
    4.日本、澳大利亚等国禁止砍伐本国林木,本国所需木材、纸张均从国外进口,这样做的原因是 ( ) 4.C
    A.本国林木覆盖率极低,林木奇缺 B.国际市场上林木等原材料价格极低
    C.有利于保护本国的生态环境 D.本国气候较冷,木材的生长周期很长
    5.2004年,“联合国亚洲及太平洋经济社会委员会”在上海召开了太平洋发展中岛国特别机构会议,参加会议的岛国目前面I}缶最大的环境问题是 ( ) 5.D
    A.火山地震 B.大气污染 C.水体污染 D.海平面上升
    6.在中欧和北欧的部分地区,人们发现大量森林的叶片变黄、枯萎、死亡,一些著名的雕刻艺术品表面出现许多斑点。造成这些现象的环境问题是 ( ) 6.C
    A.臭氧层空洞 B.水土流失 C.酸雨 D.干旱
    7.目前我国大力推行“退耕还林”政策的直接目标是 ( ) 7.C
    ①增加木材产量 ②调整农业结构 ③提高生态质量 ④提高农民收入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①④
    8.2003年秋季,泉城济南市许多干涸多年的泉群重新涌水,这次泉水由枯变丰的最主要原因是 ( ) 8.B
    A.实施地下水回灌取得成效 B.2003年黄河中下游地区雨量大增
    C.退耕还林发挥了良好生态效益 D.南水北调东线将长江的水调入黄河
    “牧童经济”是一个生动的比喻,使人们想起牧童在放牧时,只顾放牧不顾草原的破坏。它是英国著名经济学家K.E.博尔丁提出的一种对自然界进行掠夺、破坏式的经济模式。其主要特点是把地球看成是取之不尽的资源宝库,并进行无限的索取,使生态遭到破坏,并产生大量废物,污染环境。根据你的理解回答9~11题:
    9.下列现象具有“牧童经济”特点的是 ( ) 9.C
    A.清洁生产 B.南水北调解决我国北方的水荒
    C.围湖造田增产粮食 D.黄土高原植树种草防止水土流失
    10.下列现象不是由“牧童经济”造成的是 ( ) 10.D
    A.沙尘暴加剧 B.臭氧层空洞
    C.农药污染 D.火山爆发
    11.关于“牧童经济”的叙述正确的是 ( ) 11.C
    A.它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发达国家不会出现
    B.是低投入、高产出、高效益的经济模式
    C.造成了人类活动与环境之间的尖锐矛盾
    D.它是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必然产物
    近些年来,生活在伍拉斯顿群岛的许多动物视力严重退化,羊患上了白内障,野兔和鸟类几乎双目失明,渔民捕到的鱼大多数是盲鱼。当地居民外出时暴露的皮肤很快就被晒得通红,眼睛也有痒痛感。这种情况是由于大气层中臭氧层被破坏而造成的。读图并回答12~15题:

    12.造成当地环境问题的臭氧层空洞出现在 ( ) 12.B
    A.北极上空 B.南极上空
    C.赤道上空 D.北大西洋上空
    13.臭氧层位于 ( ) 13.C
    A.对流层顶部 B.对流层与平流层的交界处
    C.平流层中 D.高层大气中
    14.臭氧层能够大量吸收 ( ) 14.A
    A.太阳辐射中的紫外线 B.太阳辐射中的红外线
    C.地面辐射 D.大气辐射
    15.保护臭氧层的有效对策是 ( ) 15.C
    A.建立大范围的热带雨林自然保护区
    C.各国共同行动,禁止氟氯烃化合物的排放
    D.严格控制发达国家COz的排放量
    二、综合题
    16.阅读“全球硫循环示意图”和“中国大陆、中国台湾、朝鲜、韩国、日本硫沉降来源比例表”,分析完成下列问题:

    表二我国及台湾、朝鲜、韩国、日本硫沉降来源

    中国台湾
    朝鲜
    韩国
    日本
    中国
    中国台湾
    92.90%
    O.01%
    O.09%
    O.01%
    6.98%
    朝鲜
    O.02%
    44.90%
    8.60%
    0.21%
    46.27%
    韩国
    0.02%
    1.52%
    90.30%
    O.11%
    8.08%
    日本
    O.09%
    0.47%
    4.18%
    85.17%
    10.09%
    中国
    O.13%
    O.08%
    O.15%
    O.01%
    99.63%
    (1)从全球硫循环示意图可知,地球的硫主要储存于 之中,其释放途径可分为自然和人为两种。天然的释放方式有 和 ;人为的释放方式是由 燃烧而产生的。
    16.(1)岩石及化石(或岩石圈) 火山 风化侵蚀 化石燃料(煤、矿物燃料)
    (2)全球的硫循环是经过 、 、 和 四大物质运动循环完成的。
    (2)大气运动水循环生物循环地壳物质循环(不分先后)
    (3)朝鲜的硫沉降来源于本国的占 ,来源于中国的占 。(3)44.90% 46.27%
    (4)控制以上四国硫沉降所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需采取的最主要措施是 。 (4)全球协作(或国际协作)
    17.读“基塘农业生产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基塘生产是我国 地区的农业特色。
    17.(1)珠江三角洲
    (2)若图中字母分别表示制糖厂、食品厂和造纸厂,则A是 , B是 ,C是 。(2)造纸厂 食品厂 制糖厂
    (3)该农业系统是生态农业的典型,简述它在可持续发展方面的意义。
    (3)充分利用了农业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减少了废弃物的排放,使工业和农业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形成良性循环,既能获得经济效益,又促进了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18.读下列资料和洞庭湖水系变迁图,回答下列问题:
    近五十年来,洞庭湖经历了35次水灾,尤其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洪水接二连三地肆虐洞庭湖区。1996年7月的洪水,直接损失近500亿元。近几十年来,洞庭湖有效蓄洪能力急剧下降。1954年能蓄水314亿米。,1983年能蓄水187.4亿米。,1998年只能蓄水170亿米。
    (1)引起该现象的主要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有哪些?
    18.(1)自然原因:①长江上游植被遭到破坏,入湖泥沙增多,湖底抬高;②暴雨;③长江洪水倒灌。人为原因:人类大规模围湖造田,使湖底缩小,蓄洪能力大大降低。

    (2)要改变这种状况,当前应采取哪些主要措施? (2)①长江上游植树造林;②退田还湖。
    19.读下图,完成下列要求:

    (1)将正确选项的代号填入图中对应的空白框内(每字母限填一次)。 19.(1)上面一行(从左到右):a、c、b;下面一行:d
    a.臭氧层空洞 b.全球变暖 c.酸雨 d.森林锐减
    (2)请你说明导致全球性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
    (2)人口的增长,经济活动的增加;传统发展方式下资源利用不合理、过度消耗;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
    (3)简述减轻环境问题的主要措施。
    (3)控制人口数量;合理开发和利用资源;清洁生产;加强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改变传统发展方式,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加强国际协作。
    期末测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
    1.有关人口增长,叙述正确的是 ( ) 1.C
    A.世界人口增长没有明显的地区差异 B.非洲人口增长不快
    C.发展中国家每年增长的人口占世界人口增长总数的绝大多数 D.目前,世界各国人口增长都很缓慢
    2.依据表中的人口统计资料,指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2.A
    国家
    多哥
    古巴
    希腊
    中国
    人口出生率/%
    4.7
    1.8
    1.2
    2.1
    人口死亡率/%
    1.2
    0.6
    O.9
    O.8
    自然增长率/%
    3.5
    1.2
    O.3
    1.3
    A.古巴和中国的人口自然增长类型相似 B.希腊属于高出生、高死亡和低增长类型
    C.多哥属于低增长类型 D.人口自然增长率就是人口出生率
    3.关于人口问题的叙述,正确的是 ( ) 3.A
    A.世界人口地区性增长明显不同,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快,发达国家增长缓慢
    B.目前,大部分发达国家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口也随之迅速增长
    C.人是生产者,人口密度大的地区,生产力水平都比较高
    D.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人口密度最大的国家
    4.有关人口分布叙述正确的是 ( ) 4.C
    A.东南亚没有人口超过一亿的国家 B.世界上最发达的工业和金融贸易区是人口最密集地区
    C.亚马孙河流域人烟稀少 D.南极洲已经有定居居民
    5.引起我国历史上人口迁移最直接的原因是 ( ) 5.C
    A.政府的政策强制移民 B.生存的自然环境恶化 C.移民支边、战争和自然灾害 D.海外的就业条件优越
    6.下列城市中,服务范围涉及全国的是 ( ) 6.D
    A.广州 B.天津 C.济南 D.上海
    7.对大多数中国城市来说,不能呈现“碧水蓝天”的主要原因是 ( ) 7.D
    A.城市“热岛效应”使得城市多雨天,少晴天
    B.沙尘暴使得城市大气能见度变小,水域泥沙含量大
    C.城市建设大兴土木,尘土飞扬,污水四溢
    D.城市生活、生产和交通排放出的废气(尾气)及生活污水和生产废水造成城市大气和水域污染。
    读“某城市交通线路分布”图,回答8~9题:

    8.图中A、B、C、D四处地租往往处于最高水平的是 ( ) 8.C
    9.以下关于该处形成的功能区叙述正确的是 ( ) 9.A
    A.最中心处以零售活动为主 B.最中心处以低层建筑为主
    C.最中心处以无污染工业为主 D.最中心处以商务机构办公室为主
    10.下列四个城市的功能分区图,合理的是 ( ) 10.D

    11.亚洲水稻种植业的特点是 ( ) 11.B
    A.单位面积产量低 B.机械化水平低
    C.水利工程量,J D.科技水平高
    12.影响乳畜业生产的重要因素是 ( ) 12.B
    A.地形和水源 B.市场和饲料供应
    C.饮食习惯和交通运输 D.农业机械和政策
    13.澳大利亚墨累一达令盆地混合农业的显著优点是 ( ) 13.A
    A.农场成为一个良性的农业生态系统 B.小麦的耕作活动和牧羊活动在一年内同时进行
    C.种植小麦和牧羊不受市场因素的影响 D.家庭式农场规模虽然不大,但机械化水平很高
    14.下列关于商品谷物农业的叙述,正确的是 ( ) 14.D
    A.澳大利亚是世界上最大的商品谷物农业生产国 B.我国商品谷物农场一般是家庭经营的
    C.商品谷物农业是一种粗放型的农业地域类型 D.商品谷物农业的基本特征是生产规模大、机械化程度高
    15.近年来,华北平原塑料大棚种植业发展迅速,原因是 ( ) 15.C
    ①地势较为平坦②雨热同期的气候③市场需求量大④农业技术的推广
    A.①② B.①④ C.③④ D.②④
    右图是我国某种工业分布图。读图并结合有关地理知识回答16~18题:

    16.该种工业部门可能是 ( ) 16.D
    A.纺织工业 B.煤炭工业 C.瓶装饮料工业 D.制糖工业
    17.该种工业布局属于 ( ) 17.B
    A.动力指向型 B.原料指向型 C.技术指向型 D.市场指向型
    18.下列工业布局与图示工业布局条件相同的是( ) 18.A
    A.水产品加工厂 B.印刷厂 C.制鞋厂 D.精密仪表厂
    19.工业分散现象主要表现在 ( ) 19.A
    A.电子元件供应厂家与电子装配工厂之间 B.简单产品的原料和零部件生产
    C.钢铁工业区和石油化工区 D.小批量定制产品的主要协作工厂之间
    20.跨国公司在全球寻找最优区位,最终目的是 ( ) 20.D
    A.充分利用各地资源 B.实现经营全球化 C.使产品接近消费地 D.降低成本、提高利润
    21.沈大高速公路边上的西柳服装市场的区位因素是 ( ) 21.D
    A.历史原因 B.自然条件好 C.国家政策 D.交通便利
    22.我国南方某时装公司为了及时把握世界服装的最新潮流,最佳的办法是 ( ) 22.B
    A.定期购买样品 B.借助国际互联网
    C.派业务员外出调研 D.订阅时装杂志
    23.假如我国兴建“信息高速公路”,需要三大枢纽城市,从各种条件考虑理想城市应分别是 ( ) 23.A
    A.北京、上海、广州 B.北京、大连、深圳
    C.北京、乌鲁木齐、重庆 D.天津、哈尔滨、昆明
    24.有关香港枢纽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 24.A
    A.京九铁路可以直达香港岛
    B.京九铁路从九龙北部通过
    C.九龙西部位置临海,无法修建通过式交通线
    D.香港是太平洋和印度洋航线上的重要港口,是世界上进出口船舶最多的商港之一
    25.我国沿海开放的港口城市中,有石油运输管道相连的一组城市是 ( ) 25.C
    A.上海、青岛、秦皇岛 B.秦皇岛、青岛、大连
    C.天津、大连、青岛 D.秦皇岛、大连、湛江
    26.下列三种自然灾害或环境问题之间,存在逐级因果关系的是 ( ) 26.B
    A.寒潮、霜冻、盐碱化
    B.工厂排放二氧化硫、酸雨、破坏农作物和森林
    C.地震、海啸、水土流失
    D.森林减少、泥石流、土地荒漠化
    27.下列做法中,符合可持续发展的是 ( ) 27.B
    A.要想富,上山去砍树 B.去买菜,自备菜篮子
    C.讲卫生,使用一次性筷子 D.过日子,缝缝补补又一年
    下图是南极两个季节(1~3月和9~11月)臭氧总量减少趋势图。图中纵坐标代表臭氧含量多年平均值。据此判断28~30题:
    28.两个季节相比,臭氧含量减少更快的是( )臭氧含量/% 28.A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29.消耗臭氧的主要物质是人类活动排放的( ) 29.C
    A.硫氧化物 B.碳氢化合物
    C.氟氯烃 D.紫外线
    30.最近,在我国境内也发现了臭氧低谷,其位置在 ( ) 30.A
    A.青藏高原上空 B.长江中下游平原上空
    C.华北平原上空 D.东北平原上空
    二、综合题
    31.下面A、B两组图表分别是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1980和2025年(预测)人口年龄结构金字塔示意图。读图回答:

    (1)比较A组图表,2025年19岁以下人口比例将 ,60岁以上人口比例将 ,表明人口出生率不断 ,人口的年龄结构趋向 。
    31.(1)减少增大下降老龄化
    (2)比较B组图表,2025年20~49岁的人口比例将 ,其对经济发展的直接影响是 ,并导致世界上人口主要由 流向 。 (2)减少 劳动力资源不足 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
    (3)A、B两组图表表明,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的性别比例表现为 ;从人口年龄角度分析,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共同面临的问题为 。(3)男性比例略高于女性老年人数不断增多,社会老龄化及其带来的一系列问题
    32.读右图回答下列问题:(此图表示一个地理事物由t1至t4的发展过程)
    (1)在这个过程中城市的变化特征是:
    ① ;
    ② ;
    ③ 。
    32.(1)城镇面积由小到大 城镇数目由少到多 由孤立城镇发展成为城市群
    (2)在这个过程中,城市人口比重的变化趋势是 。 (2)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增加
    (3)此过程被称之为 。
    (3)城市化过程
    33.读下页“美国农业生产地域类型”图,回答问题:

    (1)A主要属于 地域类型,这里有大面积的 气候区。
    33.(1)大牧场放牧业 温带大陆性气候
    (2)B属于 地域类型,种植的作物主要是 和 ,优势区位条件有:① ;② ;③ ;④ ;⑤ 。
    (2)商品谷物农业 小麦 玉米①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气候温和,降水丰富②地广人稀③市场广阔④交通运输便利 ⑤农业科学技术先进
    (3)从图中可知,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 生产国,农业的新增产值中,60%以上是靠 投入转化来的。
    (3)商品谷物科学技术
    34.读右图,根据相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H区是著名的 工业区。 34.(1)鲁尔
    (2)20世纪50年代后期以来,该区的煤炭工业趋于衰落,原因之一是 逐渐代替煤炭,成为世界上的主要能源。
    (2)石油(答石油和天然气也可得分)
    (3)20世纪70年代,该区的钢铁工业也开始衰落,原因之一是世界钢铁市场竞争激烈。当时,该区钢铁产品在亚洲的主要竞争对手来自 ( ) (3)D
    A.印度 B.中国
    C.韩国 D.日本
    (4)目前,在以下四种货物中,经F河运入该区且运量最大的是 ( ) (4)B
    A.煤炭 B.铁矿石
    C.钢材 D.机械
    35.读下图,某地区A、B、C、D、E、F六座城镇规模相当,现需在其中两座设百货中转站,你认为最合理的是设在哪两座城镇?并说明理由。35.应设在B、E两城。因为此二城是交通枢纽,便于商品集散。

    36.对全球变暖的趋势,IPCC(全球政府间气候变化委员会)提出了三种不同的预案,其气温变化趋势如下图所示。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按A预案,全球自2000年起,平均气温每十年将升高约 °C;至2100年,按B预案和C预案,全球平均气温将比A预案分别低 °C和 °C。
    36.(1)O.30~O.32 1.1~1.5 1.6~2
    (2)用直线将三种预案与其相应的能源消费结构连接起来:

    (3)简述全球变暖对生态环境的主要影响。
    (3)海平面上升,引起世界各地区降水和干湿状况的变化等。
    (4)为实现可持续发展,解决全球变暖,需遵循的最主要原则是什么?为什么?
    (4)共同性原则。这是一个全球性问题(或跨国界问题),必须进行国际合作。

    相关教案

    模式1:高中地理必修2精品学案(77页): 这是一份地理必修2本册综合教学设计,共76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课堂探究,练习与提高,学习目标,预习内容,京广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模式3:地理必修2人教版:全册精品教案(50页):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人教版 (新课标)必修2本册综合教案,共50页。教案主要包含了三维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 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 2课时,教学过程,澳大利亚农业生产的特点是什么?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地理湘教版湘教版必修2第一节 人口增长模式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湘教版湘教版必修2第一节 人口增长模式教学设计,共8页。

    免费资料下载额度不足,请先充值

    每充值一元即可获得5份免费资料下载额度

    今日免费资料下载份数已用完,请明天再来。

    充值学贝或者加入云校通,全网资料任意下。

    提示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 10 份资料 (今日还可下载 0 份),请取消部分资料后重试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10份资料,您的当日额度已用完,请明天再来,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余额已不足,请提醒校管理员续费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重新选择
    明天再来
    个人账户下载
    下载确认
    您当前为教习网VIP用户,下载已享8.5折优惠
    您当前为云校通用户,下载免费
    下载需要:
    本次下载:免费
    账户余额:0 学贝
    首次下载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立即下载
    即将下载:资料
    资料售价:学贝 账户剩余:学贝
    选择教习网的4大理由
    • 更专业
      地区版本全覆盖, 同步最新教材, 公开课⾸选;1200+名校合作, 5600+⼀线名师供稿
    • 更丰富
      涵盖课件/教案/试卷/素材等各种教学资源;900万+优选资源 ⽇更新5000+
    • 更便捷
      课件/教案/试卷配套, 打包下载;手机/电脑随时随地浏览;⽆⽔印, 下载即可⽤
    • 真低价
      超⾼性价⽐, 让优质资源普惠更多师⽣
    VIP权益介绍
    • 充值学贝下载 本单免费 90%的用户选择
    • 扫码直接下载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充值到账1学贝=0.1元
      0学贝
      本次充值学贝
      0学贝
      VIP充值赠送
      0学贝
      下载消耗
      0学贝
      资料原价
      100学贝
      VIP下载优惠
      0学贝
      0学贝
      下载后剩余学贝永久有效
      0学贝
      • 微信
      • 支付宝
      支付:¥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扫码支付0直接下载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充值学贝下载,立省60% 充值学贝下载,本次下载免费
        下载成功

        Ctrl + Shift + J 查看文件保存位置

        若下载不成功,可重新下载,或查看 资料下载帮助

        本资源来自成套资源

        更多精品资料

        正在打包资料,请稍候…

        预计需要约10秒钟,请勿关闭页面

        服务器繁忙,打包失败

        请联系右侧的在线客服解决

        单次下载文件已超2GB,请分批下载

        请单份下载或分批下载

        支付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我知道了
        正在提交订单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还可免费领教师专享福利「樊登读书VIP」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下载确认

        下载需要:0 张下载券

        账户可用:0 张下载券

        立即下载
        账户可用下载券不足,请取消部分资料或者使用学贝继续下载 学贝支付

        如何免费获得下载券?

        加入教习网教师福利群,群内会不定期免费赠送下载券及各种教学资源, 立即入群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