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人教A版 (2019)10.2 事件的相互独立性教案设计
展开10.2事件的相互独立性 教学设计
课题 | 10.2事件的相互独立性 | 单元 | 第十单元 | 学科 | 数学 | 年级 | 高一 |
教材分析 | 本节内容是在事件的关系与运算的基础上,根据事件概率的特性,研究事件的相互独立性及其概率的计算。 | ||||||
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 | 1.数学抽象:利用事件的相互独立性计算事件发生的概率; 2.逻辑推理:通过课堂探究逐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数学建模:掌握概率的计算。 4.直观想象:通过概率直观估计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5.数学运算:能够正确计算概率; 6.数据分析:通过经历提出问题—推导过程—得出结论—例题讲解—练习巩固的过程,让学生认识到数学知识的逻辑性和严密性。 | ||||||
重点 | 事件的相互独立性及其概率的计算。 | ||||||
难点 | 事件的相互独立性及其概率的计算。 |
教学过程 |
教学环节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设计意图 | ||||||||||||
导入新课 | 问题导入: 问题一:试验1:分别抛掷两枚质地均匀的硬币,A=“第一枚硬币正面朝上”,B=“第二枚硬币正面朝上”。 事件A的发生是否影响事件B的概率? 因为两枚硬币分别抛掷,第一枚硬币的抛掷结果与第二枚硬币的抛掷结果互相不受影响,所以事件A发生与否不影响事件B发生的概率。 问题二:计算试验1中的P(A),P(B),P(AB),你有什么发现? 在该试验中,用1表示硬币“正面朝上”,用0表示“反面朝上”,则样本空间Ω={(1,1),(1,0),(0,1),(0,0)},包含4个等可能的样本点。 而A={(1,1),(1,0)},B={(1,0),(0,0)} 所以AB={(1,0)} 由古典概率模型概率计算公式, 得P(A)=P(B)=0.5,P(AB)=0.25, 于是 P(AB)=P(A)P(B) 积事件AB的概率恰好等于事件A、B概率的乘积。 问题三:试验2:一个袋子中装有标号分别是1,2,3,4的4个球,除标号外没有其他差异。采用有放回方式从袋中依次任意摸出两球。设A=“第一次摸到球的标号小于3”,B=“第二次摸到球的标号小于3”。 事件A的发生是否影响事件B的概率? 因为是有放回摸球,第一次摸球的结果与第二次摸球的结果互相不受影响,所以事件A发生与否也不影响事件B发生的概率。 问题四:计算试验2中的P(A),P(B),P(AB),你有什么发现? 在该试验中,样本空间Ω={(m,n)|m,n∈{1,2,3,4}} 而A={(1,1),(1,2),(1,3),(1,4),(2,1),(2,2),(2,3),(2,4)} B={(1,1),(1,2),(2,1),(2,2),(3,1),(3,2),(4,1),(4,2)} AB={(1,1),(1,2),(2,1),(2,2)} 所以P(A)=P(B)=0.5,P(AB)=0.25, 于是 P(AB)=P(A)P(B) 积事件AB的概率恰好等于事件A、B概率的乘积。 | 学生利用问题情景,引出本节新课内容——事件的相互独立性。
根据试验,判断A、B、AB的 概率之间的关系
| 设置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严谨的逻辑思维能力,并引出本节新课。
培养学生学会整体思考的方法和能力。 | ||||||||||||
讲授新课 | 新知讲授——事件的相互独立性 事件的相互独立性定义 对任意两个事件A与B,如果P(AB)=P(A)P(B)成立,则称事件A与事件B相互独立,简称为独立。 性质:由两个事件相互独立的定义,容易验证必然事件Ω、不可能事件Φ都与任意事件相互独立。 这是因为必然事件Ω总会发生,不会受任何事件是否发生的影响;同样,不可能事件Φ总不会发生,也不受任何事件是否发生的影响。当然,它们也不影响其他事件是否发生。 思考一:以有放回摸球试验为例,验证事件 是否独立。 思考二:互斥事件与相互独立事件有什么区别?
例题讲解 例1、一个袋子中有标号分别为1,2,3,4的4个球,除标号外没有其他差异。采用不放回方式从中任意摸球两次。记事件A=“第一次摸出球的标号小于3”,事件B=“第二次摸出球的标号小于3”,那么事件A与B是否相互独立? 解:因为样本空间Ω={(m,n)|m,n∈{1,2,3,4},且m≠n} A={(1,2),(1,3),(1,4),(2,1),(2,3),(2,4)} B={(1,2),(2,1),(3,1),(3,2),(4,1),(4,2)} 方法总结 判断事件相互独立的步骤: 1、写出样本空间Ω,并计算样本点个数; 2、分别写出事件的所有基本事件,并计算个数; 3、计算P(A),P(B),P(AB); 4、判断P(AB)与P(A)P(B)是否相等; 若相等,则相互独立;若不相等,则不独立。 思考三:如果事件A与事件B相互独立,那么P(AB)如何计算? 事件的相互独立性定义是:对任意两个事件A与B,如果P(AB)=P(A)P(B)成立,则称事件A与事件B相互独立,简称为独立。 因此P(AB)=P(A)P(B). 知识拓展 如果事件A1,A2,A3,…,An是相互独立的,那么这n个事件同时发生的概率等于每个事件发生的概率之积, 即P(A1A2A3…An) = P(A1)P(A2)P(A3)…P(An) . 例2、甲、乙两名射击运动员进行设计比赛,甲的中靶概率为0.8,乙的中靶概率为0.9,求下列事件的概率: (1)两人都中靶;(2)恰好有一人中靶; (3)两人都脱靶;(4)至少有一人中靶。 例3、甲、乙两人组成“星队”参加猜成语比赛,每轮活动由甲、乙各猜一个成语,已知甲每轮猜对的概率为 ,乙每轮猜对的概率为。在每轮活动中,甲和乙猜对与否互不影响,各轮结果也互不影响。求“星队”在两轮活动中猜对三个成语的概率。 例4、三个元件T1,T2,T3正常工作的概率分别为 , , ,将它们中的某两个元件并联后再和第三个元件串联接入电路,如图所示,求电路不发生故障的概率. 求较为复杂事件的概率的方法 (1)列出题中涉及的各事件,并且用适当的符号表示; (2)理清事件之间的关系(两事件是互斥还是对立,或者是相互独立),列出关系式; (3)根据事件之间的关系准确选取概率公式进行计算; (4)当直接计算符合条件的事件的概率较复杂时,可先间接地计算其对立事件的概率,再求出符合条件的事件的概率.
常用的相互独立事件的概率
课堂巩固 甲、乙二人进行一次围棋比赛,约定先胜3局者获得这次比赛的胜利,比赛结束.假设在1局中,甲获胜的概率为0.6,乙获胜的概率为0.4,各局比赛结果相互独立.已知前两局中,甲、乙各胜1局. (1)求再赛两局结束这次比赛的概率; (2)求甲获得这次比赛胜利的概率. 解:记Ai表示事件“第i局甲获胜”,i=3,4,5,Bj表示事件“第j局乙获胜”,j=3,4. (1)记A表示事件“再赛两局结束比赛”,则A=A3·A4+B3·B4. 由于各局比赛结果相互独立,故P(A)=P(A3·A4+B3·B4)=P(A3·A4)+P(B3·B4)=P(A3)P(A4)+P(B3)P(B4)=0.6×0.6+0.4×0.4=0.52. (2)记B表示事件“甲获得这次比赛的胜利”. 因前两局中,甲、乙各胜1局,故甲获得这次比赛的胜利当且仅当在后面的比赛中,甲先胜2局,从而B=A3·A4+B3·A4·A5+A3·B4·A5.由于各局比赛结果相互独立, 故P(B)=P(A3·A4)+P(B3·A4·A5)+P(A3·B4·A5)=P(A3)P(A4)+P(B3)P(A4)P(A5)+P(A3)P(B4)P(A5)=0.6×0.6+0.4×0.6×0.6+0.6×0.4×0.6=0.648. 【小结】在实际比赛中要注意各场比赛的结果是否相互影响,并把随机事件拆分为若干个相互独立事件的乘积,对于多种情况的互斥事件利用加法计算. | 学生根据上述问题,探究事件的相互独立性。
对比互斥事件和相互独立事件。
学生分组合作,探究得出独立事件的概率计算。
通过例题加强理解事件的独立性。
求较为复杂事件的概率
总结
学生和教师共同探究完成课堂巩固题。
| 利用问题情境探究得出事件的相互独立性定义,培养学生探索的精神.
给学生养成对比学习的学习习惯。
通过分组合作交流,培养学生合作的精神和探索的能力。
利用例题加深本节课的内容。
拓展提升
总结常用的相互独立事件的概率
巩固基础知识,发散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思维的严谨性和对数学的探索精神。
| ||||||||||||
课堂小结 | 1、事件相互独立性定义; 2、独立事件的概率计算。 | 学生回顾本节课知识点,教师补充。 | 让学生掌握本节课知识点,并能够灵活运用。 | ||||||||||||
板书 |
|
|
| ||||||||||||
教学反思 |
|
|
|
高中数学人教A版 (2019)必修 第二册10.2 事件的相互独立性优质课教案: 这是一份高中数学人教A版 (2019)必修 第二册10.2 事件的相互独立性优质课教案,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复习导入,探究学习,课堂小结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数学人教A版 (2019)必修 第二册10.2 事件的相互独立性教案设计: 这是一份高中数学人教A版 (2019)必修 第二册10.2 事件的相互独立性教案设计,共1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达标检测,小结,课时练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数学人教A版 (2019)必修 第二册10.2 事件的相互独立性教案: 这是一份高中数学人教A版 (2019)必修 第二册10.2 事件的相互独立性教案,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过程,作业布置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