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11《论语》十二章导学案
展开【学习目标】
11《论语》十二章
年。 他被誉为 “ 万世师表”、“千古圣人”、 “至圣”、“圣人”,是世界十大思想家之首。2、《论语》简介:
《论语》属语录体(也叫格言体)散文,成书于春秋战国之际,共 20 篇 。内容有孔子谈话,
1、了解《论语》的有关知识,明确其在历史上的价值。
2、学习重点文言词语,解读各则语录,提高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3、理解课文所蕴含的深刻哲理,热爱民族经典文化。
【重点】
了解《论语》的有关知识,解读各则语录。
【难点】
理解课文所蕴含的深刻哲理,提高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
1、阅读时结合文中注释,查阅有关工具书读准字音。
2、诵读时想象文章描绘的情景,领略景物之美。
3、把握好重音和停连。
4、揣摩和品味语言。
5、多查阅资料,做好摘要,扩大视野。
【知识链接】1、孔子:
孔子 (前 551~前 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 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 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首开私人讲学之风,主张“ 有教无类”和“因材施教”, 起到了普及文化知识的作用。他向往西周的“太平盛世”,倡导施行“仁政”。自汉朝“独尊儒术”以后,历代封建统治者都尊孔子为“ 圣人 ”,孔子的学说也就成了封建文化的正统, 影响中国两千多
答弟子问及弟子间的相互讨论。是孔子的学生及其再传学生所记录整理的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 书。
其内容涉及政治、哲学、经济、教育、文艺等诸多方面,其理论从修身齐家,到治国平天下, 政治、经济、军事、伦理、教育,几乎无所不包。内容非常丰富,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据, 也是儒学最主要的经典。
南宋时,著名学者朱熹把它列为“四书”之一,成为儒家的重要经典。被称为“东方的圣经”, 是历代莘莘学子的人生教科书。
预 习 案
一、预习自学
1、第一章中,第一句“ ”讲的是学习的方法,第二句“ ”讲的是学习的乐趣。第三句
“ ”讲的是为人态度,属于个人修养范围。
第二章,“吾日三省吾身,……”可以看出古代治学的人非常重视
三个方面。朱熹认为,重在为学,“传”指受之于师,“习”则熟之于己,而“忠”“信”为 “传习”之本。
二.我的疑惑
探 究 案
探究点一:当别人不了解甚至误解自己时,孔子在《论语》中认为应当采取的正确态度是?
- 1 -
《论语》的“论”读“lùn”。()
“三人行……”,“三”在古代表示多数,不是具体数字。 () 3、选择题。
(1)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中,“三”的意思是: ()
探究点二:孔子及其弟子在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上有哪些观点?选择其中一点说 说你的体会。
当堂检测
1、《论语》是一部 体散文集,是孔子的 和 所辑录的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录。宋儒把《论语》和《 》《 》《 》合称为“四书”。
孔子,名 ,字 , 家学派创始人,思想核心是 ,政治上主张 , 鼓励人们 ,即“出来做事”。开 讲学的风气,传说有弟子 人,身通六艺者
人。孔子本人也被历代统治者尊奉为至圣先师。 2、判断题。
孔子是战国时期的人。()
《论语》是孔子自己编写的书。()
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
A.数字,表示具体数量。 B.表示多数 C.表示少数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中,“必”的意思是() A.必须 B.一定 C.必然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这句话孔子是在告诫人们要珍惜 () A.时间 B.逝者 C.河流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中,“信”应取哪种解释?() A.书信 B.相信 C.信实,真诚
孔子是哪家学派的创始人?() A.道家 B.法家 C.儒家
4、结合课下注释,或联系上下文,运用加字法或换字法,理解词句。
1).子曰:“学而①时习之,不亦说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②不愠,不亦君子乎?”
词义:子 曰 而① 时习 之 不亦……乎 说
朋 自 知
- 2 -
而② 愠 君子
译句:
2.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词义:吾 日
三省
谋 忠 交 信
传
译句:
- 3 -
语文人教部编版11《论语》十二章导学案: 这是一份语文人教部编版11《论语》十二章导学案,共5页。学案主要包含了学习目标,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知识链接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11《论语》十二章学案: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11《论语》十二章学案,共3页。学案主要包含了自主学习,课堂导学,课堂检测,课后作业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11《论语》十二章导学案及答案: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11《论语》十二章导学案及答案,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