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学案7 新增选择性必修篇目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过秦论》《礼运(节选)》《归去来兮辞并序》《种树郭橐驼传》《伶官传序》《石钟山记》《登泰山记》

    学案7 新增选择性必修篇目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过秦论》《礼运(节选)》《归去来兮辞并序》《种树郭橐驼传》《伶官传序》《石钟山记》《登泰山记》第1页
    学案7 新增选择性必修篇目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过秦论》《礼运(节选)》《归去来兮辞并序》《种树郭橐驼传》《伶官传序》《石钟山记》《登泰山记》第2页
    学案7 新增选择性必修篇目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过秦论》《礼运(节选)》《归去来兮辞并序》《种树郭橐驼传》《伶官传序》《石钟山记》《登泰山记》第3页
    还剩7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学案7 新增选择性必修篇目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过秦论》《礼运(节选)》《归去来兮辞并序》《种树郭橐驼传》《伶官传序》《石钟山记》《登泰山记》

    展开

    这是一份学案7 新增选择性必修篇目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过秦论》《礼运(节选)》《归去来兮辞并序》《种树郭橐驼传》《伶官传序》《石钟山记》《登泰山记》,共10页。
    学案7 新增选择性必修篇目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过秦论》《礼运(节选)》
    《归去来兮辞并序》《种树郭橐驼传》《伶官传序》《石钟山记》《登泰山记》
    [学案目标] 1.梳理、积累这8篇文言文分散的基础知识,并做到前后勾连、连点成线,形成系统的知识。2.重点掌握实词“归”“既”和虚词“因”等。3.背诵这8篇文言文。

    (一)基础整合
    1.在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①(  )
    A.
    B.
    C.
    D.
    答案 A
    解析 A项均为“有人”。B项方圆/当。C项攻取/全,所有的。D项应和/响应。
    ②(  )
    A.
    B.
    C.
    D.
    答案 C
    解析 C项均为“本来”。A项起身/创作。B项信用/相信。D项当初/才。
    2.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意思与现代汉语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①(  )
    A.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
    B.忧劳可以兴国
    C.才能不及中人
    D.若不过焉则不及
    答案 B
    解析 B项意为“能够”,与今义相同。A项古义:少年,未成年的男子。今义:儿童。C项古义:平常的人。今义:为双方介绍买卖、调解纠纷等并做见证的人。D项古义:不是过多。今义:表转折的连词或表程度的副词。
    ②(  )
    A.不抑耗其实而已
    B.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
    C.空中而多窍
    D.然秦以区区之地
    答案 D
    解析 D项“区区”指数量少,与今义相同。A项古义:它的果实。今义: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承上文,多含转折意)。B项古义:官名,这里泛指一般属官。今义:投身到(事业中去)。C项古义:中间是空的。今义:离地表较高的空间,天空里面。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活用类型不同的一组是(  )
    A.
    B.
    C.
    D.
    答案 D
    解析 D项第一个“亡”是动词用作名词,第二个“亡”为使动用法。A项均为名词用作动词。B项均为名词用作动词。C项均为名词作状语。
    4.下列各句中,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①(  )
    A.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
    B.故不我若也
    C.古之人不余欺也
    D.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答案 A
    解析 A项为被动句,其他三项均为宾语前置句。
    ②(  )
    A.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
    B.石之铿然有声者
    C.异乎三子者之撰
    D.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
    答案 B
    解析 B项为定语后置句,其他三项均为状语后置句。
    (二)名句背诵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1)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哂笑子路的原因是“为国以礼,其言不让”。
    (2)在向孔子阐述志向时,曾皙的理想是在春天来临之时,和五六个成年人、六七个小孩子,“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3)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即使遭遇“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这样的状况,子路还是表达了治理千乘之国的志向。
    (4)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三句是对曾皙言志前的细节描写。
    2.《过秦论》
    (1)《过秦论》中,“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两句话交代了秦国统一天下战略上的有利地势。
    (2)《过秦论》中,写秦始皇发展了前代君主的功业,用武力统治全中国的两句话是“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
    (3)《阿房宫赋》中,杜牧用“六王毕,四海一”来说明秦始皇灭掉诸侯统一天下的过程;《过秦论》中,“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两句,与此表达的意思相同。
    (4)《过秦论》中,作者用“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两句概述了蒙恬的主要功绩。
    (5)《过秦论》中,作者用“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表明秦始皇的暴力统治不但威慑了周围的少数民族,也威慑了国内的勇士们。
    3.《礼运(节选)》
    (1)《礼运》中,描述“在政治上的最高理想施行的时候,天下就是人们所共有”的句子是“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2)《礼运》中,认为大同社会没有奸邪之谋,偷盗造反的事也不会发生的句子是“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
    4.《归去来兮辞并序》
    (1)《归去来兮辞》中,与序言“皆口腹自役”相照应,并表示不要为远离官场而悲伤的两句话是“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
    (2)《归去来兮辞》中,和“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表达的意思相近的两句话是“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3)《归去来兮辞》中,作者安慰自己迷途知返,肯定现在、否定过去的两句话是“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4)《归去来兮辞》中,作者通过自然环境的描写表现归程的轻松愉快的两句话是“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
    (5)《归去来兮辞》中,写陶渊明回家后看到的自然环境的两句是“三径就荒,松菊犹存”。
    (6)《归去来兮辞》中,用自然界中的白云和飞鸟来比喻自己回到田园后那种自由自在的生活状态的句子是“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
    5.《种树郭橐驼传》
    (1)《种树郭橐驼传》中,人们之所以称呼他为郭橐驼,是因为“病偻,隆然伏行,有类橐驼者”。
    (2)《种树郭橐驼传》中,郭橐驼总结他种树成功的原因是“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
    (3)《种树郭橐驼传》中,郭橐驼种树时的态度是“其莳也若子”;种完树后的态度是“其置也若弃”。
    (4)《种树郭橐驼传》中,郭橐驼说他植者“爱之太恩,忧之太勤”的表现除了“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还有“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
    6.《伶官传序》
    (1)《伶官传序》中引用《尚书》中的话,说明谦虚谨慎的好处和骄傲自大的坏处的两句话是“满招损,谦得益”。
    (2)《伶官传序》中,“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两句与“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表达的意思相近。
    (3)《伶官传序》中,说明防微杜渐、不要玩物丧志的两句名言是“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7.《石钟山记》
    (1)苏轼在《石钟山记》中,通过夜游石钟山的实地考察,对郦道元和李渤关于石钟山得名的说法进行了分析批评,提出了“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的论断。
    (2)苏轼在《石钟山记》中批评士大夫不做实地考察的句子是“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
    (3)“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两句表明苏轼写《石钟山记》的目的是传播自己的见解,并证实、补充郦道元的观点,纠正李渤的观点。
    (4)苏轼在《石钟山记》中对“水石相搏说”提出疑问的句子是“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
    8.《登泰山记》
    (1)《登泰山记》中,“苍山负雪,明烛天南”两句赋予静态的青山以人的动态,写出了作者初登山顶时刹那间的感受,用语独特新颖、生动传神。
    (2)《登泰山记》中,写作者在山顶上远望,看到汶水与泰山安详、明媚,肃穆中又带有温柔飘逸美的句子是“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3)《登泰山记》中,作者抓住太阳将出时瞬间的变化,静动有序地描写日出景色的句子是“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
    (4)《登泰山记》中,作者用如丹砂一般红的色彩,写朝阳的无限生气和令天地一变的力量的句子是“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
    (5)《登泰山记》中,“绛皓驳色,而皆若偻”两句不仅写出了西南诸峰颜色错杂的特点,更赋予了山峰以人的神态,形象生动。
    (三)文常积累
    1.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
    千乘之国:拥有许多兵马的国家。乘,音为shènɡ,意为“辆”,这里指的是兵马;每乘,拥有四匹马拉的兵车一辆,车上甲士三人,车下步卒七十二人,后勤人员二十五人,共计一百人。春秋时代,战争频繁,所以国家的强弱都用车辆的数目来计算。
    2.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宗庙是我国的宗庙制度是儒教祖先崇拜的产物。人们为亡灵建立的寄居所即宗庙,是儒教徒活动的场所。帝王的宗庙制是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庶人不准设庙。同时宗庙是供奉历朝历代国王牌位、举行祭祀的地方。文中的“宗庙之事”就是指诸侯的祭祀。
    3.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八荒:也叫八方,指东、西、南、北、东南、东北、西南、西北等八个方向,指离中原极远的地方。后泛指周围、各地,四面八方遥远的地方,犹称“天下”。
    4.履至尊而制六合
    六合:天、地和东、南、西、北四方。
    5.序八州而朝同列
    八州:天下(“九州”)除雍州之外的其他八个州。九州:亦称“九土”,代指全国各地(或“中国”)。古代将全国划分为九州,关于九州的说法不一,一般认为包括兖州、冀州、青州、徐州、豫州、荆州、扬州、雍州、梁州。
    6.一夫作难而七庙隳
    七庙:本指四亲(高祖、曾祖、祖、父)庙、二祧(高祖的父和祖父)庙和始祖庙。《礼记·王制》:“天子七庙,三昭三穆,与太祖之庙而七。”后泛指天子的宗庙。
    7.家叔以余贫苦
    家叔:对人称自己的叔父。
    “家”字一般用于对别人称自己的辈分高或年纪大的亲人。如称父亲为“家父”“家君(家尊、家严)”,称母亲为“家母”“家慈”,称兄长为“家兄”,称姐姐为“家姐”。
    对别人称自己的辈分低或年纪小的亲人一般用“舍”字。如称弟弟为“舍弟”,称妹妹为“舍妹”。
    8.三径就荒,松菊犹存
    三径:西汉末,兖州刺史蒋诩隐居后,在院里竹下开辟三径,只与求仲、羊仲来往。后来,“三径”就成了隐士住处的代称。
    9.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
    从事:官职名,源于汉武帝时期,有刺史属吏之称,分为别驾从事史、治中从事史等,主要职责是主管文书、察举非法,到宋代时被废除。
    少牢:即古代帝王祭祀社稷时,牛、羊、豕(猪)三牲全备为“太牢”。少牢只有羊、豕,没有牛。由于祭祀者和祭祀对象不同,所用牺牲的规格也有所区别:天子祭祀社稷用太牢,诸侯祭祀用少牢。另外,古人也把牛叫“太牢”,羊叫“少牢”。
    10.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
    泰山:又名岱宗(或岱山、岱岳、东岳、泰岳),位于山东省中部,隶属于泰安市,有“五岳之首”“五岳之长”“五岳之尊”“天下第一山”之称,是古代帝王告祭的神山。
    阳:山之南为阳,河之北为阳。
    阴:山之北为阴,河之南为阴。
    11.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麓登
    知府:也称太守,是中国古代的地方官职名,州府最高行政长官。
    12.戊申晦,五鼓
    晦: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
    五鼓:旧时自黄昏至拂晓一夜之间,有甲、乙、丙、丁、戊五个关键时间点,谓之“五更”,又称五鼓。

    (一)重点实词
    1.归(120个实词之一)
    (1)说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义项
    ①男有分,女有归(《礼运》):女子出嫁
    ②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返回
    ③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廉颇蔺相如列传》):归还
    ④而束君归赵矣(《廉颇蔺相如列传》):送回
    ⑤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荆轲刺秦王》):归附,归属

    识记方法 “归”的基本义是“女子出嫁”。“出嫁”就是成年女子回到另一个家,故有“回家”“回国”之义,也即“归附、附属”于夫家了。
    成语助记 归心似箭 返璞归真 殊途同归 物归原主
    解甲归田 完璧归赵 宾至如归 铩羽而归 众望所归
    (2)迁移运用
    (2016·北京)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后面的题目。
    桓公问于管子曰:“吾欲求制衡山之术,为之奈何?”管子对曰:“公其令人贵买衡山之械器,燕、代必从公而买之。秦、赵闻之,必与公争之。衡山之械器必倍其价。天下争之,衡山械器必十倍以上。”公曰:“诺。”因令人之衡山求买械器,不敢辩其价。齐修械器(修械器:意思是施行购买兵器的策略)于衡山十月,燕、代闻之,果令人之衡山求买械器。燕、代修三月,秦国闻之,果令人之衡山求买械器。衡山之君告其相曰:“天下争吾械器,令其价再什以上。”衡山之民释其本,修械器之巧。齐即令隰朋购粟于赵。赵粜石十五,隰朋取之石五十。天下闻之,载粟而之齐。齐修械器十七月,修籴五月,即闭关不与衡山通使。燕、代、秦即引其使而归。衡山械器尽,鲁削衡山之南,齐削衡山之北。内自量无械器以应二敌,即奉国而归齐矣。(选自《管子·轻重》)
    ①判断下面对文中第一处画线句子的理解是否正确,注意“归”字的理解。
    (第11题D项)燕、代、秦即引其使而归:燕、代、秦就带领衡山的使节回国。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不正确。
    解析 即:就。归:返回,回国。“其使”应指“燕、代、秦的使者”。
    ②翻译文中第二处画线的句子,注意“归”字的翻译。
    (第12题)内自量无械器以应二敌,即奉国而归齐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衡山之君)心里估量没有武器来应对两个敌国,就带领全国归顺齐国了。
    解析 量:估量,揣度。械器:武器。应:应付,应对。即:于是,就。归:归顺,归附。
    参考译文
    桓公问管仲说:“我想要寻求控制衡山国的办法,对这件事该怎么办?”管仲回答说:“您可派人高价收购衡山国的兵器,燕国、代国一定跟着您去买兵器。秦国、赵国听说这件事后,一定同您争着买,衡山兵器的价格一定翻倍。天下争相购买它,衡山国的兵器一定涨价十倍以上。”桓公说:“可以。”于是派人到衡山求购兵器,不敢讨价还价。齐国在衡山收购兵器十个月以后,燕、代两国听说了这件事,果然也派人到衡山求购兵器。燕、代两国求购三个月以后,秦国听说了这件事,果然也派人到衡山求购兵器。衡山的国君告诉他的相国说:“天下各国都争相购买我国兵器,将兵器的价格提高二十倍以上。”衡山国的百姓都放弃农耕,学习制造兵器的技巧。齐国就派隰朋到赵国买粮。赵国卖粮每石十五钱,隰朋收购粮食每石五十钱。天下各国听说了这件事,都运粮到齐国来卖。齐国用十七个月的时间收购兵器,用五个月的时间收购粮食,就封闭关隘,不和衡山国来往使臣(与衡山国断绝了关系)。燕、代、秦三国也立即召唤它们的使者回国。衡山国的兵器已经卖光,鲁国侵占了衡山国的南部,齐国侵占了衡山国的北部。(衡山之君)心里估量没有武器来应对两个敌国,就带领全国归顺齐国了。
    2.既(120个实词之一)
    (1)说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义项
    ①春服既成(《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副词,已经
    ②言未既,有笑于列者曰……(《进学解》):动词,完,尽
    ③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归去来兮辞并序》):连词,既然
    ④既又与汝就食江南,零丁孤苦,未尝一日相离也(《祭十二郎文》):副词,不久,后来

    识记方法 “既”的本义是“尽、完”(甲骨文字形是“吃完侧身”之形)。由此引申出“已经、既然”“全”等义。
    成语助记 既来之,则安之 既往不咎 一如既往 一言既出,驷马难追
    (2)迁移运用
    翻译下面文段中画线的句子,注意加点词语的翻译。
    ①王朗俱乘船避难,有一人欲依附,歆(人名,华歆)辄难之。朗曰:“幸尚宽,何为不可?”后贼追至,王欲舍所携人。歆曰:“本所以疑,正为此耳。既已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邪!”遂携拯如初。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选自《世说新语·德行第一》)
    译文:既然已经接纳他,难道可以因为情况紧急就抛弃他吗?
    解析 既:既然。纳:接纳。以:因为。急:紧急,紧急的情况。相:表示动作偏指一方。
    ②天监六年,(孙谦)出为辅国将军、零陵太守,已衰老,犹强力为政,吏民安之。先是,郡多虎暴,谦至绝迹。及去官之夜,虎即害居民。谦为郡县,常勤劝课农桑,务尽地利,收入常多于邻境。九年,以年老,征为光禄大夫。既至,高祖嘉其清洁,甚礼异焉。每朝见,犹请剧职自效。高祖笑曰:“朕使卿智,不使卿力。”(选自《梁书·孙谦传》)
    译文:到任以后,高祖赞赏他清廉,特别礼待他。每次朝见,他仍然请求承担繁重的工作来为朝廷效力。
    解析 既:之后。嘉:赞赏。清洁:清白廉洁。礼:厚待、礼待。异:不一般,特别。剧:繁重。效:效力。
    (二)重点虚词——因
    1.解释下面句子中“因”字的意义和用法。
    ①因舍其名,亦自谓橐驼云(《种树郭橐驼传》):副词,于是,就
    ②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动词,继续,接着
    ③蒙故业,因遗策(《过秦论》):动词,沿袭
    ④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烛之武退秦师》):动词,依靠
    ⑤因击沛公于坐(《鸿门宴》):介词,趁着,趁此
    ⑥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廉颇蔺相如列传》):介词,通过,经由
    ⑦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谏太宗十思疏》):介词,因为,由于
    ⑧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过秦论》):介词,凭借
     “因”作副词时比较好判断,因为此时它一般都作“于是,就”来理解。而作介词和动词时,则往往不好区分。其实,判断“因”是介词还是动词,主要就是看“因”的后面是否还有其他动词,若后面没有其他动词,此时的“因”是动词。如上面的②③。若有动词,还要看“因”(或“因+宾语”)是否修饰这一动词。若构成修饰关系,则“因”为介词。如上面的⑤,“因”修饰“击”;⑥,“因宾客”修饰“至”;⑦,“因喜”修饰“谬赏”;⑧,“因利乘便”,“乘着便利”修饰“宰割”。若构不成修饰关系,则“因”为动词,如上面的④,“因人之力”并不是修饰“敝之”的,而是前后构成了转折关系。
    2.迁移运用
    判断下面两组句子中“因”字的意义和用法是否相同。
    ①(2018年天津卷第9题)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不同
    解析 副词,于是,就/介词,通过,经由。
    ② (2017年山东卷第10题D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不同
    解析 副词,于是,就/介词,凭借。

    1.翻译下面文段中画线的句子,注意加点词语的翻译。
    古塘早丧母,家贫,母家给田数十亩;少长,觅食自活,以田归庶弟。既为诸生,得时誉,学使常以重币延。岁时归家,解装,遇亲友,随手尽,俄而乏绝,饥不得餐,晏如也。年羹尧巡抚四川,固请与偕。议加赋,力争而止。(选自方苞《刘古塘墓志铭》)
    译文:长大以后,他自谋生路,把田地给了弟弟。成为生员后,得到当时人们的称誉,学使常常用重金来招请他。
    解析 少长:从年少到长大。归:归属。既:之后。重币:重金,厚礼。延:聘请,邀请。
    2.阅读下面的文段,解释其中“因”的用法及意义。
    因①能授官,不以门第取人,且不因②旧制,此乃曹操成大业之因③。其常因④人不备,袭取之,如乌巢焚粮。此一役,动摇袁绍军心,因⑤乘势击破之,成官渡大捷。此亦因⑥许攸之力而得。途经绍墓,因⑦守墓人至前拜祭。其量岂常人可比?其因⑧此得众人之心,成非凡之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介词,根据,凭借。②动词,沿袭。③名词,原因。④介词,趁着,趁此。⑤副词,于是,就。⑥介词,凭借。⑦介词,经由,通过。⑧介词,因为。
    参考译文
    根据才能授予官职,不依据出身高低录用人才,而且不沿袭旧制度,这就是曹操成就大业的原因。他常常趁敌人没有准备,突袭击败他们,例如乌巢火烧粮草。这一次战役,动摇了袁绍的军心,于是就趁着有利的时机打败了袁绍,取得官渡一战的大胜。这一战的胜利也是凭借许攸的帮助而取得的。后来曹操路过袁绍的坟墓,通过守墓人来到坟前拜祭他。这气量难道是一般人能比的?因为这些他得到大家的拥戴,成就非凡的事业。

    相关教案

    高中人教统编版1.1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高中人教统编版1.1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学设计,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导入,激发兴趣,解题,朗读课文,夯实基础,品赏课文,鉴赏人物,课堂小结,布置作业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第一单元1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 齐桓晋文之事 庖丁解牛)1.1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案及反思: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第一单元1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 齐桓晋文之事 庖丁解牛)1.1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案及反思,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听读课文,理清思路,归纳总结,赏析人物,品读课文,体会孔子的思想和主张,布置作业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必修 下册1.1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案:

    这是一份必修 下册1.1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案,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导入新课,写作背景,作者介绍,题目解读,层次结构,全文分析,中心思想,写作特点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英语朗读宝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