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2020中考物理微考点专题训练——专题六:内能(1)
展开
这是一份聚焦2020中考物理微考点专题训练——专题六:内能(1),共17页。
1.用相同的加热器对质量相同的两种不同液体加热,吸收相同热量后,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关系图象如图.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升高相同的温度,甲液体吸收的热量多
B. 加热相同的时间,乙液体升高的温度高
C. 用甲液体作汽车的冷却剂效果更好
D. 用乙液体作汽车的冷却剂效果更好
2.在下列几种情况中,比热容会发生变化的是( )
A. 20 ℃的水变成4 ℃的水
B. 一块钢板压制成钢锅
C. 水结成冰
D. 把开水倒入冷水中
3.用相同的酒精灯分别对a、b两液体加热(如图甲),根据测得数据分别描绘出两液体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如图乙).在相同的时间内两液体吸收的热量相等,不计液体热量散失,分别用ma、mb、ca、cb表示a、b两液体的质量和比热容,则结合图中信息作出的下列推断正确的是( )
A. 若ma=mb,则ca>cb
B. 若ma=mb,则ca<cb
C. 若ca=cb,则ma=mb
D. 若ca=cb,则ma>mb
4.如图,在比较酒精和水比热容大小的实验中,用图甲装置对相同质量的酒精和水进行加热,得到图乙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用同一盏酒精灯对两个试管同时加热是为了使酒精和水吸收相同的热量
B. 质量相同的不同种物质,加热相同的时间,吸收热量不同
C. 从图线可知水的比热容比酒精的小
D. 从图线可知质量相同的不同种物质升高相同的温度,吸收的热量相同
5.汽车发动机通常都用水来冷却,是利用水比其它液体的________大,在发动机周围同样的条件时循环所能带走的热量比较________.
6.一杯热水放一段时间后,水的温度会降低,但其比热容________(填“变”或“不变”),喝掉一部分后,其质量减小,但________仍不变.
7.为了比较水和煤油的吸热能力,小明设计了如下实验步骤:
A.在两个同样的烧杯中,分别装入等体积的水和煤油
B.用两温度计分别测出水和煤油的初温
C.在烧杯中,分别放入功率相同的电热器,加热相同时间
D.用温度计分别测出水和煤油的末温
(1)小明设计的实验有一个步骤是错误的,这个步骤是________(填序号),应该为________.
(2)步骤C,加热时间相同时为了使水和煤油________.
(3)步骤B和D是为了得出水和煤油的________.
8.为了比较水和食用油的吸热能力,小明用两个相同的装置做了如图所示的实验.用温度计测量液体吸收热量后升高的温度值,并用钟表记录加热时间.实验数据记录如表.
(1)此实验中需要的测量工具是________和________.
(2)在实验过程中控制加热时间相同,通过比较________来研究水和食用油吸热能力的差异.
(3)在此实验中,如果要使水和食用油的最后温度相同,就要给________加热更长的时间;试验中最好用相同的电加热器来加热水和食用油,而不用酒精灯,用电加热器加热好处是________.
9.为了探究液体温度升高时吸收热量的多少与哪些因素有关,某同学做了如下实验:在四个相同的烧杯中分别盛有水和煤油,用同样的加热器加热.下表是他的实验记录,根据实验记录回答下列问题:
(1)分析比较________(填烧杯号)的实验记录,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在质量和升高的温度相同时,不同物质吸收的热量不同.
(2)分析比较1、2两烧杯的记录,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________.
(3)分析比较3、4两烧杯的记录,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________.
综合(1)、(2)、(3)中的结论,然后综合归纳可得出结论:物质温度升高时吸收热量的多少与________有关系.
考点二:热量的计算
1.学校举办春季运动会,参加拔河比赛的同学双手发热,这说明________可以改变手的内能,某同学用手握住棒棒冰给手降温,这是利用________的方法改变内能.(选填“做功”、“热传递”)
2.质量是0.5 kg的铝壶内装2.5 kg的水,其温度为20 ℃,如果共吸收5.47×105J的热量,则水温将升高到多少摄氏度?(c铝=0.88×103J/(kg·℃))
3.由于太阳能具有安全、清洁、方便等特点,使得人们越来越广泛地使用它.已知某太阳能热水器的水箱吸收太阳辐射热量为2.52×107J,如果这些热量的50%被水箱内质量为100 kg温度为20 ℃的水吸收,可使这些水的温度升高多少 ℃?(C水=4.2×103J/(kg·℃)
4.质量为0.2千克的水温度升高50 ℃,求:水吸收的热量Q吸.已知:水的比热容为4.2×103J/(kg·℃).
考点三:分子动理论
1.通过可直接感知的现象,推测无法直接感知的物理规律,这是物理学中常用的探究方法.小明观察到以下的现象,并进行了初步推测,其中不符合事实的是( )
A. 现象:用手很难将固体压缩,推测:固体分子之间没有间隙
B. 现象:两滴水银靠近时,能自动结合成一滴较大的水银,推测:分子间有引力
C. 现象:酒精和水混合后总体积变小,推测:分子间存在空隙
D. 现象:红墨水滴入水中,一段时间后整杯水都变红,推测: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2.下列现象中,不能说明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的是( )
A. 上课时小明为了提神,涂了清凉油,许多同学都闻到了气味
B. 红墨水滴入水中,杯中的水过一会儿就变红了
C. 煮茶叶蛋时,蛋壳会变成茶色
D. 把透明胶带紧压在错字上面,揭起时就把表层的纸和错字一起粘了起来
3.下列现象中,不能说明分子在永不停息地运动的是( )
A. 香水瓶盖打开后,满屋充满香味
B. 糖放入水中后,整杯水都变甜了
C. 阳光下扫地时,能看到尘土飞扬
D. 公共场所禁止吸烟
4.关于微观粒子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用手捏海绵,海绵的体积变小了,说明分子间有间隙
B. 汤姆生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
C. 春天,花香四溢,说明分子在永不停息的运动
D. 摩擦起电过程创造了电荷
5.放射性现象揭示了( )
A. 原子有内部结构,可以再分
B. 原子核有内部结构,可以再分
C. 原子核有质子和中子组成
D. 原子核内存在电子
考点四:内能
1.关于内能的说法,描述正确的是( )
A. 刚刚出炉的铁水有内能,冰块没有内能
B. 热水的内能比冷水的内能大
C. 物体的内能增大,温度一定升高
D. 物体的温度升高,内能一定增大
2.关于内能,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同一物体,温度越高,它的内能就越大
B. 物体的机械能增大,它的内能一定增加
C. 物体的内能增大,一定是吸收了热量
D. 物体的内能增大,一定是外界对物体做了功
3.关于温度、热量、内能,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 0 ℃的冰没有内能
B. 冰熔化时虽然温度保持不变,但它的内能增加
C. 物体的温度越高,所含的热量越多
D. 只要物体的温度不变,物体的内能就一定不变
4.下列生活情景中,通过热传递改变物体内能的是( )
A. 锯木头时,锯条变热
B. 反复弯折铁丝,弯折处变热
C. 用冰袋降温
D. 跑步使身体变得暖和
5.南极是世界上最冷的地方,对小企鹅的对话,同学们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其中正确的是( )
A. 企鹅只具有化学能,不具有内能
B. 冰山温度低,企鹅体温高,企鹅的内能较大
C. 一般情况下,企鹅行动迟缓,有利于维持体能,说明内能与物体的运动速度有关
D. 无论温度高低,一切物体都具有内能
6.在0 ℃的房间里,静止在地面上的铅球( )
A. 具有机械能 B. 具有内能 C. .没有内能 D. 无法判断
聚焦2020中考物理微考点专题训练——专题六:内能参考答案
考点一:比热容
1.用相同的加热器对质量相同的两种不同液体加热,吸收相同热量后,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关系图象如图.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升高相同的温度,甲液体吸收的热量多
B. 加热相同的时间,乙液体升高的温度高
C. 用甲液体作汽车的冷却剂效果更好
D. 用乙液体作汽车的冷却剂效果更好
【答案】D
【解析】A项,由图象可知升高相同的温度,乙比甲用的时间长,所以乙比甲吸热多,故A错误;B项,加热相同的时间(吸收相同的热量),甲升高的温度较高,故A错误;C项,D利用比热容较大的液体作为冷却剂,能够吸收更多的热量,因为乙的比热较大,所以更适合作冷却剂,故D正确.
2.在下列几种情况中,比热容会发生变化的是( )
A. 20 ℃的水变成4 ℃的水
B. 一块钢板压制成钢锅
C. 水结成冰
D. 把开水倒入冷水中
【答案】C
【解析】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特性,与物质的状态有关,与物质的温度、质量位置没有关系.当物质的状态发生变化时,通常比热容要发生变化.
3.用相同的酒精灯分别对a、b两液体加热(如图甲),根据测得数据分别描绘出两液体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如图乙).在相同的时间内两液体吸收的热量相等,不计液体热量散失,分别用ma、mb、ca、cb表示a、b两液体的质量和比热容,则结合图中信息作出的下列推断正确的是( )
A. 若ma=mb,则ca>cb
B. 若ma=mb,则ca<cb
C. 若ca=cb,则ma=mb
D. 若ca=cb,则ma>mb
【答案】B
【解析】有图像可知
(1)若ma=mb,吸收相同的热量(加热时间相同),a的温度升高幅度大,由c=知,a的比热容较小,b的比热容较大.A选项错误,B选项正确;
(2)若ca=cb,吸收相同的热量(加热时间相同),a的温度升高幅度大,由m=知,a的质量较小,b的质量较大.C选项错误,D选项错误.
4.如图,在比较酒精和水比热容大小的实验中,用图甲装置对相同质量的酒精和水进行加热,得到图乙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用同一盏酒精灯对两个试管同时加热是为了使酒精和水吸收相同的热量
B. 质量相同的不同种物质,加热相同的时间,吸收热量不同
C. 从图线可知水的比热容比酒精的小
D. 从图线可知质量相同的不同种物质升高相同的温度,吸收的热量相同
【答案】A
【解析】A项,用同一盏酒精灯对两个试管同时加热是为了使酒精和水吸收相同的热量,说法正确;B项,质量相同的不同种物质,加热相同的时间,吸收热量相同,故B说法错误;C项,从图线可知水的吸热能力比酒精强,故水的比热容比酒精大,故C说法错误;D项,从图线可知质量相同的不同种物质升高相同的温度,水吸收的热量多,故D说法错误.
5.汽车发动机通常都用水来冷却,是利用水比其它液体的________大,在发动机周围同样的条件时循环所能带走的热量比较________.
【答案】比热容 多
【解析】汽车发动机通常都用水来冷却,是因为水比其它液体的比热容大,在发动机周围同样的循环所吸收的热量多.
6.一杯热水放一段时间后,水的温度会降低,但其比热容________(填“变”或“不变”),喝掉一部分后,其质量减小,但________仍不变.
【答案】不变 比热容
【解析】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属性,同种物质只有在状态发生变化时,比热容才会变化,与物质的温度和质量无关,故水温降低时水的比热容不变;水的质量减小时,比热容也不变.
7.为了比较水和煤油的吸热能力,小明设计了如下实验步骤:
A.在两个同样的烧杯中,分别装入等体积的水和煤油
B.用两温度计分别测出水和煤油的初温
C.在烧杯中,分别放入功率相同的电热器,加热相同时间
D.用温度计分别测出水和煤油的末温
(1)小明设计的实验有一个步骤是错误的,这个步骤是________(填序号),应该为________.
(2)步骤C,加热时间相同时为了使水和煤油________.
(3)步骤B和D是为了得出水和煤油的________.
【答案】(1)A 在两个同样的烧杯中,分别装入等质量的水和煤油 (2)吸收相同的热量 (3)升高的温度
【解析】(1)为了比较水和煤油吸热升温的特点,根据吸收热量的公式Q=cmΔt可知,实验需要采用控制变量法,控制水和煤油的质量相等,因此步骤A错误.
(2)步骤C加热时间相同是为了使水和煤油,吸收相等的热量,
(3)步骤B、D分别测量的是初温度和末温度,因此步骤B和D是为了得出水和煤油升高的温度.
8.为了比较水和食用油的吸热能力,小明用两个相同的装置做了如图所示的实验.用温度计测量液体吸收热量后升高的温度值,并用钟表记录加热时间.实验数据记录如表.
(1)此实验中需要的测量工具是________和________.
(2)在实验过程中控制加热时间相同,通过比较________来研究水和食用油吸热能力的差异.
(3)在此实验中,如果要使水和食用油的最后温度相同,就要给________加热更长的时间;试验中最好用相同的电加热器来加热水和食用油,而不用酒精灯,用电加热器加热好处是________.
【答案】(1)温度计 秒表 (2)升高的温度 (3)水 热量损失小
【解析】(1)根据表中数据可知,该实验需要测量温度和加热时间,因此需要的测量工具是温度计和秒表;
(2)在实验过程中控制加热时间相同,通过比较升高的温度(或温度升高的多少等)来研究水和食用油吸热能力的差异.
(3)在此实验中,如果要使水和食用油的最后温度相同,就要给水加热更长的时间.
试验中最好用相同的电加热器来加热水和食用油,而不用酒精灯,用电加热器加热好处是热量损失小.
9.为了探究液体温度升高时吸收热量的多少与哪些因素有关,某同学做了如下实验:在四个相同的烧杯中分别盛有水和煤油,用同样的加热器加热.下表是他的实验记录,根据实验记录回答下列问题:
(1)分析比较________(填烧杯号)的实验记录,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在质量和升高的温度相同时,不同物质吸收的热量不同.
(2)分析比较1、2两烧杯的记录,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________.
(3)分析比较3、4两烧杯的记录,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________.
综合(1)、(2)、(3)中的结论,然后综合归纳可得出结论:物质温度升高时吸收热量的多少与________有关系.
【答案】(1)①③ (2)同种物质,升高相同温度,质量越大,吸收热量越多 (3)质量相同的同种物质,升高温度越高,吸收热量越多;物质的种类、物体的质量、温度的变化量
【解析】(1)①杯的质量是300 g,升高10 ℃用的时间是12 min,③杯的质量是300 g,升高10 ℃用的时间是6 min,而每分钟吸收的热量是相等的,说明:在质量和升高的温度都相同时,不同物质吸收的热量不同;
(2)1杯的质量是300 g,升高10 ℃用的时间是12 min,2杯的质量是150 g,升高10 ℃用的时间是6 min,而每分钟吸收的热量是相等的,故说明:同种物质,升高相同温度,质量越大,吸收热量越多;
(3)3杯的质量是300 g,升高10 ℃用的时间是6 min,4杯的质量是300 g,升高5 ℃用的时间是3 min,而每分钟吸收的热量是相等的,说明:质量相同的同种物质,升高温度越高,吸收热量越多.
综合上面的分析可知,物体温度升高时吸热的多少与物质的种类、物体的质量、温度的变化量有关.
考点二:热量的计算
1.学校举办春季运动会,参加拔河比赛的同学双手发热,这说明________可以改变手的内能,某同学用手握住棒棒冰给手降温,这是利用________的方法改变内能.(选填“做功”、“热传递”)
【答案】做功 热传递
【解析】拔河比赛的同学双手发热,是克服摩擦做功,机械能可以转化为手的内能,此过程是通过做功的方式改变手的内能;用手握住棒棒冰给手降温,是通过热传递的方式转改变了手的内能,使手变凉.
2.质量是0.5 kg的铝壶内装2.5 kg的水,其温度为20 ℃,如果共吸收5.47×105J的热量,则水温将升高到多少摄氏度?(c铝=0.88×103J/(kg·℃))
【答案】解:m铝=0.5 kg,m水=2.5 kg,
∵Q吸=cmΔt,
∴Q吸=Q铝吸+Q水吸=c铝m铝Δt+c水m水Δt,
∴Δt==
=50 ℃.
∴t=t0+Δt=20 ℃+50 ℃=70 ℃.
答:水温将升高到70 ℃.
【解析】知道铝壶和水吸收的热量、铝壶和水的质量、比热容,利用吸热公式的变形公式求铝和水温度的升高值.
3.由于太阳能具有安全、清洁、方便等特点,使得人们越来越广泛地使用它.已知某太阳能热水器的水箱吸收太阳辐射热量为2.52×107J,如果这些热量的50%被水箱内质量为100 kg温度为20 ℃的水吸收,可使这些水的温度升高多少 ℃?(C水=4.2×103J/(kg·℃)
【答案】由题知,Q吸=50%×2.52×107J=1.26×107J,
由Q吸=c水mΔt可得:
Δt===30 ℃
答:这些水的温度可升高30 ℃.
【解析】由题知,热水器中水吸收的热量、水的质量、水的比热容,利用吸热公式Q吸=c水mΔt求水的温度可升高值.
4.质量为0.2千克的水温度升高50 ℃,求:水吸收的热量Q吸.已知:水的比热容为4.2×103J/(kg·℃).
【答案】Q吸=c水mΔt
=4.2×1O3J/(kg·℃)×0.2 kg×50 ℃
=4.2×1O4J;
答:水吸收的热量为Q吸=4.2×104J.
【解析】知道水的质量、水的比热容、水的温度升高值,利用热量公式Q吸=cmΔt即可求解.
考点三:分子动理论
1.通过可直接感知的现象,推测无法直接感知的物理规律,这是物理学中常用的探究方法.小明观察到以下的现象,并进行了初步推测,其中不符合事实的是( )
A. 现象:用手很难将固体压缩,推测:固体分子之间没有间隙
B. 现象:两滴水银靠近时,能自动结合成一滴较大的水银,推测:分子间有引力
C. 现象:酒精和水混合后总体积变小,推测:分子间存在空隙
D. 现象:红墨水滴入水中,一段时间后整杯水都变红,推测: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答案】A
【解析】微观粒子无法直接用肉眼或普通显微镜直接观察到,只能通过分子对外表现的宏观现象来感知微观规律,再利用此物理规律解释实际中的现象.本题中涉及的几个现象及推测中,A选项中固体很难被压缩,是因为分子间存在斥力,并不能说明分子之间没有间隙.在解释固体扩散时,固体分子在不停地无规则运动,同时也可以说明分子间有空隙,因为分子间没有间隙,分子就无法彼此进入对方.所以由固体很难被压缩,推测固体分子之间没有间隙,无法解释扩散现象,所以推测不合理.
2.下列现象中,不能说明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的是( )
A. 上课时小明为了提神,涂了清凉油,许多同学都闻到了气味
B. 红墨水滴入水中,杯中的水过一会儿就变红了
C. 煮茶叶蛋时,蛋壳会变成茶色
D. 把透明胶带紧压在错字上面,揭起时就把表层的纸和错字一起粘了起来
【答案】D
【解析】A项,上课时小明为了提神,涂了清凉油,许多同学都闻到了气味,是气体分子的运动;B项,红墨水滴入水中,杯中的水过一会儿就变红了,是液体分子的运动;C项,煮茶叶蛋时,蛋壳会变成茶色,是液体分子的运动;D项,把透明胶带紧压在错字上面,揭起时就把表层的纸和错字一起粘了起来,是由于分子的引力.
3.下列现象中,不能说明分子在永不停息地运动的是( )
A. 香水瓶盖打开后,满屋充满香味
B. 糖放入水中后,整杯水都变甜了
C. 阳光下扫地时,能看到尘土飞扬
D. 公共场所禁止吸烟
【答案】C
【解析】A项,打开香水瓶盖后,满屋充满香水味,是气体分子的扩散,属于分子的运动,故A不符合题意;B项,把糖放入水中后,不久整杯水都变甜了,是固体分子的扩散,属于分子的运动,故B不符合题意;C项,在阳光下扫地时,能看到尘土飞扬,是物体的运动,是可见的,不属于分子的运动,故C符合题意;D项,公共场所吸烟造成非吸烟者在公共场所吸食“二手烟”,是因为烟气中含有的分子是在不断的运动的,向四周扩散,故D不符合题意.
4.关于微观粒子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用手捏海绵,海绵的体积变小了,说明分子间有间隙
B. 汤姆生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
C. 春天,花香四溢,说明分子在永不停息的运动
D. 摩擦起电过程创造了电荷
【答案】C
【解析】用手捏海绵,海绵的体积变小了,是力的作用效果,使物体发生形变,不能说明分子间有空隙;汤姆生发现了电子,说明原子可以再分;摩擦起电不是创造了电荷,只是电子发生了转移.答案C正确.
5.放射性现象揭示了( )
A. 原子有内部结构,可以再分
B. 原子核有内部结构,可以再分
C. 原子核有质子和中子组成
D. 原子核内存在电子
【答案】B
【解析】放射性元素放射后质量数减小,说明原子核有内部结构,原子核还可再分.
考点四:内能
1.关于内能的说法,描述正确的是( )
A. 刚刚出炉的铁水有内能,冰块没有内能
B. 热水的内能比冷水的内能大
C. 物体的内能增大,温度一定升高
D. 物体的温度升高,内能一定增大
【答案】D
【解析】A项,任何物体的分子都在不停的做无规则运动,所以任何物体都有内能,0 ℃的冰块也有内能,A错误;B项,内能是物体内部所有分子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内能与分子动能、分子势能、分子个数有关,所以温度低的物体不一定比温度高的物体内能小,B错误.C项,0 ℃的冰化成0 ℃的水,虽然温度不变,但要不断吸热,所以内能增大,C错误;D项,物体的内能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内能越大.所以D说法正确.
2.关于内能,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同一物体,温度越高,它的内能就越大
B. 物体的机械能增大,它的内能一定增加
C. 物体的内能增大,一定是吸收了热量
D. 物体的内能增大,一定是外界对物体做了功
【答案】A
【解析】A项,内能与温度有关,物体的温度越高,内能就越大,故A正确;B项,内能是物体内部所有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内能与分子的热运动和分子间的相互作用情况有关,与物体的机械运动情况无关,故B错误;C、D项,使物体内能增大的方法有使物体吸热或对物体做功;故C、D错误.
3.关于温度、热量、内能,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 0 ℃的冰没有内能
B. 冰熔化时虽然温度保持不变,但它的内能增加
C. 物体的温度越高,所含的热量越多
D. 只要物体的温度不变,物体的内能就一定不变
【答案】B
【解析】A项,任何物体在任何温度下都具有内能,0 ℃的冰也有内能.故A错误.B项,冰是晶体,晶体熔化过程中,吸收热量,温度不变,但内能增加,故B正确;C项,描述热量的术语只能用”吸收“或”放出“,不能用“具有、所含”,故C错误;D项,内能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状态和温度都有关系,所以单凭温度不变,不能确定物体的内能就不变,故D错误.
4.下列生活情景中,通过热传递改变物体内能的是( )
A. 锯木头时,锯条变热
B. 反复弯折铁丝,弯折处变热
C. 用冰袋降温
D. 跑步使身体变得暖和
【答案】C
【解析】A项,用锯片锯木头,是克服摩擦力做功,机械能转化为内能,是锯条发热,利用做功的方式改变物体内能,故A不合题意;B项,铁丝反复弯折,是对铁丝做功,使铁丝的内能增加、温度升高,属于做功改变物体的内能,故B不合题意;C项,用冰袋降温,是水从人体吸收热量,使人的内能减小、温度降低,是通过热传递改变物体的内能,故C符合题意;D项,跑步使身体变得暖和,是通过做功的方法,使人的内能增大、温度升高,故D不合题意.
5.南极是世界上最冷的地方,对小企鹅的对话,同学们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其中正确的是( )
A. 企鹅只具有化学能,不具有内能
B. 冰山温度低,企鹅体温高,企鹅的内能较大
C. 一般情况下,企鹅行动迟缓,有利于维持体能,说明内能与物体的运动速度有关
D. 无论温度高低,一切物体都具有内能
【答案】D
【解析】A项,一切物体都有内能.所以A选项说法错误;B项,物体内能的大小与物体温度高低和质量有关,冰山的质量远大于企鹅的质量,所含分子数量多,内能应大于企鹅的内能,故B错误;C项,企鹅行动迟缓,可减少消耗生物质能,可维持维持体能,但企鹅的运动属于宏观的机械运动与内能的大小无关,故C错误;D项,根据分子动理论可以得到:一切物体都有内能,故D正确.
6.在0 ℃的房间里,静止在地面上的铅球( )
A. 具有机械能
B. 具有内能
C. .没有内能
D. 无法判断
【答案】B
【解析】在0 ℃的房间内,放在地面上的铅球,虽然温度较低,但具有内能,故B正确,C错误;由于铅球静止没有动能,在地面上,没有势能,所以机械能为零,故A错误,根据题意可以做出判断,故D错误.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聚焦2020中考物理微考点专题训练——专题四:生活用电(2),共17页。
这是一份聚焦2020中考物理微考点专题训练——专题五:机械运动 声现象(2),共14页。
这是一份聚焦2020中考物理微考点专题训练——专题七:质量与密度(1),共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