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宁阳县2020-2021学年六年级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word版 含答案)
展开2020—2021学年度下学期六年级语文期中试题
第一卷 (选择题 共60分)
一、积累与运用(18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字音或字形有错误的一项是( )
A.孩子们准备过年,第一件大事就是买杂拌儿。这是用花生、胶枣、榛子、粟子等干果与蜜饯掺(chan)和成的。
B.只有徘徊( pái huái)罢了,只有匆匆罢了。在八千多日的匆匆里,除徘徊外,又剩些什么呢?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我留着些什么痕迹呢?
C.我们扑在老班长身上,抽噎(yē)着,很久很久。擦干了眼泪,我把老班长留下的鱼钩小心地包起来,放在贴身的衣兜里。我想:等革命胜利以后,一定要把它送到革命烈士纪念馆去,让我们的子子孙孙都来瞻(zhān)仰它。
D.正像数学家华罗庚(gēng)说过的,科学的灵感,绝不是坐等可以等来的。如果说,科学领域的发现有什么偶然的机遇的话,那么这种“偶然的机遇”只能给那些有准备的人,给那些善于独立思考的人,给那些具有锲(qiè)而不舍精神的人
2.下列句子中成语运用错误的一项是( )
A.孩子们忙乱,大人们也紧张。他们必须预备过年吃的、喝的、穿的、用的,好在新年时显出万象更新的气象。
B.我张皇地拿出语文书,急急温习今天教过的课文,觉得课文内容饶有趣味
C.穿灰制服和长筒皮靴的宪兵,穿便衣的侦探,穿黑制服的警察,一拥而入,挤满了这间小屋子
D.锅中的粥,奄奄一息的叹气还在继续。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使弈秋海(教导)二人弈。
B.虽与之俱(具体)学。
C.思援弓缴(古时指带有丝绳的箭)而射之。
D.一心以为有鸿鹄(天鹅)将至
4.下列句子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
A.这小世界不但被表盖保护着,还被一层玻璃蒙着。
B.只有一个地球,因为它被破坏了,我们别无去处。因为地球上的各种资源都枯竭了,我们很难从别的地方得到补充。
C.只要你见微知著,善于发并不断探索,那么,当你解答了一连串问题之后,就能发现真理。
D.当他还是一个小孩子的时候,他的爷爷对他讲,曾经有那么一个时候,所有的故事都是印在纸上的。
5.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玛琪脸上露出不屑的神情:“学校,学校有什么好写的,我讨厌学校。”
B.这样的话我不知说了多久,也不知道到什么时候才不说了,
C.我一连两次默书都得到八十分,张先生每次都鼓励我。最近一次默书,我居然一个字也没有错,得到一百分。
D.是有人偷了他们吧:那是谁?又藏在何处呢?
6.下列文学常识表述错误的是( )
A.孔子,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战国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B沈从文,原名沈岳焕,字崇文,溯南风凰人,中国著名作家、历史文物研究者。代表作有小说《边城》
C郑板桥,原名郑燮,号板桥,兴化(今属江苏)人,清代书画家、诗人,郑板桥一生只画兰、竹、石,其诗书画,世称“三绝”,是清代比较有代表性的文人画家。他是“扬州八怪”之一
D.30岁称而立之年,40岁称不惑之年,50岁称知命之年,60岁称花甲之年.
二、阅读《北京的春节》片段,完成习题。
①按照北京的老规矩,春节差不多在腊月的初旬就开始了。“腊七腊八,冻死寒鸦”,这是一年里最冷的时候。在腊八这天,家家都熬腊八粥(zhōu)。粥是用各种米,各种豆,与各种干果熬成的。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
②除此之外,这一天还要泡腊八蒜。把蒜瓣放进醋里,封起来,为过年吃饺子用。到年底,蒜泡得色如翡翠,醋也有了些辣味,色味双美,使人忍不住要多吃几个饺子。在北京,过年时,家家吃饺子。
③孩子们准备过年,第一件大事就是买杂拌儿。这是用花生、胶枣、榛子、栗子等干果与蜜饯(jiàn)掺(chān)和成的。孩子们喜欢吃这些零七八碎儿。第二件大事是买爆竹,特别是男孩子们。恐怕第三件事才是买各种玩意儿——风筝、空竹、口琴等。
④孩子们欢喜,大人们也忙乱。他们必须预备过年吃的、喝的、穿的、用的,好在新年时显出万象更新的气象。
⑤腊月二十三过小年,差不多就是过春节的“彩排”。天一擦黑,鞭炮响起来,便有了过年的味道。这一天,是要吃糖的,街上早有好多卖麦芽糖与江米糖的,糖形或为长方块或为瓜形,又甜又黏(nián),小孩子们最喜欢。
⑥过了二十三,大家更忙。必须大扫除一次,还要把肉、鸡、鱼、青菜、年糕什么的都预备充足——店铺多数正月初一到初五关门,到正月初六才开张。
⑦除夕真热闹。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男女老少都穿起新衣,门外贴上了红红的对联,屋里贴好了各色的年画。除夕夜家家灯火通宵(xiāo),不许间断,鞭炮声日夜不绝。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这一夜,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都要守岁。
7.对第①段中画线句子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老北京腊八熬腊八粥这一民俗,也说明了腊八粥的材料极其丰富。
B.作者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老北京腊八举办农业展览会这一民俗,也说明了腊八粥的材料极其丰富。
C.作者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老北京腊八举办农业展览会这一民俗,也说明了腊八粥的材料极其丰富。
D.作者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老北京腊八熬腊八粥这一民俗,也说明了腊八粥的材料极其丰富。
8.对第②段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运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主要是为了说明饺子。
B.运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主要是为了说明腊八蒜。
C.运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主要是为了说明饺子。
D.运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主要是为了说明腊八蒜。
D.运用打
9.对第⑦段中画线句子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除夕这一天,人们在外有非做不可的工作,才不赶回家过年。
B.除夕这一天,人们尽量放下手头的事,赶回家过年。
C.除夕这一天,在外工作的人迫切希望回家和亲人过年。
D.除夕这一天,人们不得已才赶回家过年。
三、阅读《十六年前的回忆》片段,完成习题。
①1927年4月28日,我永远忘不了那一天。那是父亲的被难日,离现在已经十六年了。
②那年春天,父亲每天夜里回来得很晚。每天早晨,不知道什么时候他又出去了。有时候他留在家里,埋头整理书籍和文件。我蹲在旁边,看他把书和有字的纸片投到火炉里去。
③我奇怪地问他∶“爹,为什么要烧掉呢?怪可惜的。”
④待了一会儿,父亲才回答∶“不要了就烧掉。你小孩子家知道什么!”
⑤父亲是很慈祥的,从来没骂过我们,更没打过我们。我总爱向父亲问许多幼稚可笑的问题。他不论多忙,对我的问题总是很感兴趣,总是耐心地讲给我听。这一次不知道为什么,父亲竟这样含糊地回答我。
⑥后来听母亲说,军阀张作霖要派人来检查。为了避免党组织被破坏,父亲只好把一些书籍和文件烧掉。才过了两天,果然出事了。工友阎振三一早上街买东西,直到夜里还不见回来。第二天,父亲才知道他被抓到警察厅里去了。我们心里都很不安,为这位工友着急。
⑦局势越来越严重,父亲的工作也越来越紧张。他的朋友劝他离开北京,母亲也几次劝他。父亲坚决地对母亲说∶“不是常对你说吗?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你要知道现在是什么时候,这里的工作多么重要。我哪能离开呢?”母亲只好不再说什么了。
⑧可怕的一天果然来了。4月6日的早晨,妹妹换上了新夹衣,母亲带她到娱乐场去散步了。父亲在里间屋里写字,我坐在外间的长木椅上看报。短短的一段新闻还没看完,就听见啪,啪……几声尖锐的枪声,接着是一阵纷乱的喊叫。
⑨“什么?爹!”我瞪着眼睛问父亲。
⑩“没有什么,不要怕。星儿,跟我到外面看看去。”
⑾父亲不慌不忙地从抽屉里取出一把闪亮的小手枪,就向外走。我紧跟在他身后,走出院子,暂时躲在一间僻静的小屋里。
⑿一会儿,外面传来一阵沉重的皮鞋声。我的心剧烈地跳动起来,用恐怖的眼光瞅了瞅父亲。
⒀“不要放走一个!”窗外传来粗暴的吼声。穿灰制服和长筒皮靴的宪兵,穿便衣的侦探,穿黑制服的警察,一拥而入,挤满了这间小屋子。他们像一群魔鬼似的,把我们包围起来。他们每人拿着一把手枪,枪口对着父亲和我。在军警中间,我发现了前几天被捕的工友阎振三。他的胳膊上拴着绳子,被一个肥胖的便衣侦探拉着。
⒁那个满脸横肉的便衣侦探指着父亲问阎振三∶“你认识他吗?”
⒂阎振三摇了摇头。他那披散的长头发中间露出一张苍白的脸,显然是受过苦刑了。
⒃“哼!你不认识?我可认识他。”侦探冷笑着,又吩咐他手下的那一伙,“看好,别让他自杀,先把手枪夺过来!”
⒄他们夺下了父亲的手枪,把父亲全身搜了一遍。父亲保持着他那惯有的严峻态度,没有向他们讲任何道理。因为他明白,对他们是没有道理可讲的。
⒅残暴的匪徒把父亲绑起来,拖走了。我也被他们带走了。在高高的砖墙围起来的警察厅的院子里,我看见母亲和妹妹也都被带来了。我们被关在女拘留所里。
10.下面不能体现“局势越来越严重”的一项是( )
A.父亲早出晚归
B.张作霖要派人来检查,父亲烧毁书籍和文件。
C.妹妹换上了新夹衣,母亲带她到儿童娱乐场去散步了。
D.工友阎振三被抓。
11.对第⑦段和第①段的两处描写,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第一处是对李大钊的语言描写,李大钊明知局势严峻,处境十分危险,但他将革命事业看得比生命还重要,坚决不离开自己的工作岗位。
B.第一处的反问句,语气坚定,表现了李大钊对革命事业高度负责的品质。
C.第二处是对李大钊的心理、动作描写,“不慌不忙”写出了父亲面对敌人时的从容不迫、沉着镇定。
D.第二处父亲的不慌不忙与敌人的来势汹汹形成鲜明的对比。
12.对本文运用的对比手法,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父亲整理书籍、文件时对“我”的提问的耐心回答与平时所表现出的含糊、敷衍的态度形成对比
B.敌人的虚张声势、凶狠残暴与父亲的沉着、从容形成对比。
C.面对敌人,“我”的恐惧与父亲的沉着、平和形成对比。
D.通过对比,突出了李大钊作为革命者的镇定从容和不怕牺牲的大无畏精神。
竹石 [ 清 ] 郑板桥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紧紧咬定青山不放松,原本深深扎根石缝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13.下列划分句子停顿错误的一项是( )
- 咬定青山|不放松 B.立根原在破|岩中
C.千磨万击|还坚劲 D.任尔|东西南北风
14.对诗歌前两句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第一句首先把一个挺立峭拔的、牢牢把握着青山岩缝的翠竹形象展现在了读者面前。
B.一个“咬”字使竹人格化。它不仅写出了翠竹紧紧附着青山的情景,更表现出了竹子的凶狠
C.第二句道出了翠竹能傲然挺拔于青山之上的基础是它深深扎根在破裂的岩石之中
D.这两句诗也说明了一个简单而深刻的哲理:根基深力量才强。
15.对诗歌后两句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在作者郑板桥的诗画中,竹往往是高尚品行和顽强意志的象征,而风则往往是善解人意者的代表
B.“千”“万”两字,写出了竹子那种坚韧无畏、从容自信的神态。
C.诗中的竹实际上也是作者郑板桥高尚人格的化身
D.在生活中,诗人与下层百姓有着较密切的联系,疾恶如仇、不畏权贵,就像他画的岩竹.
16.对本诗题材和主旨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首咏物诗,表达了作者刚正不阿、正直不屈、铁骨铮铮的骨气。
B.这是一首田园诗,表达了作者刚正不阿、正直不屈、铁骨锋铮的骨气。
C.这是一首咏物诗,表达了作者坚守田园、不慕荣利、洁身自好的理想。
D.这是一首田园诗,表达了作者坚守田园、不慕荣利、洁身自好的理想
五、经典诵读考查(6分)
17.下列国学经典正确的一项是( )
A.孔子曰:“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B.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谅①,友直,友多闻,益矣。友便辟②,友善柔③,友便侫④,损矣。
C.君子有九思:视①思明,听思聪,色②思温,貌思恭,言思忠,疑思问,忿思难③,事思敬,见得思义。
D.白沙翠竹江村暮,相送柴门月色新⑥。秋水才深四五尺,野航恰受⑤两三人。
18.下列国学经典错误的一项是( )
A.装楼翠幌⑦教春住,舞阁金铺⑧借日悬。敬从乘舆⑨来此地,称殇⑩献寿乐钧天。
B.子路曰:“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C.别业临青甸②,鸣銮③降紫霄。长筵鹓(yuān)鹭④集,仙管凤凰调。
D.恶称人之恶者,恶居下流②而讪③ (shàn)上者,恶勇而无礼者,恶果敢而窒④ (zhì)者。
六、名著阅读考查(6分)
19.下列关于名著《呼兰河传》的内容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提着喷壶在浇花的使女叫“花姐",那漂亮得和新郎似的车夫叫“快腿。”
B呼兰河有个规矩,一年只有两个月是搬家的时候,春天二月是搬家的时候,还有八月。
C《呼兰河传》描绘了20世纪20年代东北小城呼兰的种种人和事,真实而生动地再现了当地老百姓平凡·卑琐、落后的生活现状和得过且过、平庸,愚昧的精神状态。
D《呼兰河传》中,不断给呼兰河小城的人们带来不便,并充满危险的是东二街道上的大泥坑。
- 以下关于《家》内容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 《家》写的是四川成都一个封建官僚地主家庭。借这一小说控诉了封建制度对生命的摧残,歌颂青年一代的反封建斗争以及民主主义的觉醒。
- 以觉民为代表的具有民主思想的反抗者,觉民是五四运动的积极参与者。
- 作者巴金,主要代表作有长篇小说“激流三部曲”《家》《春》《秋》。
- 《家》中的主人公觉新遇事总是采用“作揖主义”和“无抵抗主义”的态度。
第二卷(表述题 共90分)
21.补全空缺部分。(8分)
(1) ,札札弄机杼。
(2) 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日子从我手中溜去, ,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
(3) 一人虽听之, ,思援弓繳而射之。
(4) ,任尔东西南北风。
(5) ,轻烟散入五侯家。
(6) ,冷露无声湿桂花。
(7) 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 。
(8) 书到用时方恨少, 。
22.仔细观察下面漫画,完成相应题目。(4分)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画面内容。(2分)
(2)看了上面漫画,你一定有很多感想,请写出你最想说的一句话。(2分)
八、课外文言文阅读(12分)
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稍近,益狎,荡倚冲冒。驴不胜怒,蹄之。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㘎,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23.解释下面加粗字的意思(4分)
(1)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 ( )
(2)益习其声 ( )
(3)技止此耳 ( )
(4)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 )
2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
(2)以为且噬己也,甚恐.
25.谈谈你从这篇寓言中得到的启示。(4分)
九、现代文阅读(16分)
我在第三棵树下等你
陈柏清
①记得中考那年,学校要求上晚自习,爸爸每天9点就到学校门口来接我。我到家他会给我加餐,有次他问我吃什么,我说要吃手擀面,我去洗漱的时候,他已经把一碗面条摆在我面前。我接过汤碗时,没想到那么热,手一抖,碗落地上了,他有点生气。我手正疼得难过,气恼地喊:“我又不是故意的!”然后一下把筷子拍在桌上,气呼呼地回了房间。
②第二天我放学,看见他在校门口等着我,我趁着夜色,混在同学中走过去。虽然走进胡同时,黑暗和恐惧使我的心怦怦乱跳,可我还是想让他着急,让他知道我多么重要。果然,我到家没多久,他急匆匆跑回来,我隔着房门听见他上气不接下气地问妈妈:“女儿回来没?”妈妈说:“回来一会儿了,你怎么还没接着?”他如释重负地说:“人太多了,没看清。”
③后来,顺着门缝飘进一张字条:“爸爸今晚在第三棵树下等你。”连个道歉也没有,倒像是约会,我把字条扔在桌子上。放学了,我缩在人群中,看见爸爸果然站在校门口的第三棵小杨树旁边,正死死地盯着校门口看,我一低头,又走了过去。快到路口的时候,我回头望望,他还在那儿身躯前探,我想他一定是在努力辨认自己的女儿。
④人流在减少,他依然一动不动地往前看。终于学生都走完了,只剩几个老师稀稀拉拉地走出来。爸爸赶上前去,跟他们说着什么,然后又迅速地往这边跑来,他在昏暗的路灯下追上了我,喘着粗气,隔着夜色我也能感觉到他眼中冒出火焰。他跟在我身后,一边走一边说:“你一个女孩子,自己走夜路,出了事儿可怎么办?”我自顾自地走,心里却不以为然。
⑤再大一点,我的所谓懂事就是学会小心翼翼地与爸爸保持和谐的距离,看人家父女拉着手走在路上,其乐融融,无话不谈,我与他却从没有过。直到上高中,我和爸爸都拧着,我要学文科,他要我学理科。我们就这样同在一个屋檐下小心翼翼又疙疙瘩瘩。
⑥毕业了,果然如爸爸所言,我 的专业遇冷。妈妈打电话让我回家,说爸爸给我联系好了工作。他为了我的工作甚至坐了两夜火车!
⑦爸爸的爱伤害了我的自尊,可我找不到拒绝的理由。因为他挑落我内心的遮羞布,让我那么自卑地蜷在角落里忧伤地感受他高大的父爱。
⑧好在他有妈妈陪伴,我可以堂而皇之继续躲藏。有一天妈妈给我打电话,说爸爸一天没回来。我急忙到他常去的地方找,给亲戚打电话,从我哆嗦的语音、颤抖的双腿,我终于明白我多么害怕失去他。
⑨一夜未睡,第二天要报警时,他回来了,我问他去了哪里。他却有些懵懂,想了想说迷路了,在公共汽车站待了一晚。带他去医院检查,医生悄悄告诉我们这是帕金森综合症的早期反应。
⑩他变得时而明白时而糊涂。面对他的病,我觉得自己的倔强和自尊一文不值。其实我和爸爸之间既没有隔着一堵墙,也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只是一缕风,在彼此的爱中无足轻重的风。我难过但也感到幸运,相对那些失去后痛哭流涕的人,毕竟我还有机会挽回。就像一幅画,从那第三棵树开始涂回去,涂上更缤纷的颜色。
26.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内容。(4分)
27.第④段中画线语句主要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何作用?(4分)
28.分析第2段中的加点词“如释重负”的表达效果。(4分)
29.揣摩文中最后一句,结合全文,从内容和结构上分析在全文中的作用。(4分)
十、写作(50分)
30.以“ 的那一刻”为题,写一篇作文,不少于600字。
提示:
- 横线上填入的词语,可以是“冲过终点线”“走上领奖台”等。
- 回忆那一刻的细节或场面,再现当时的情景要尽量写得具体,还要写出当时的感觉。
2020——2021学年度下学期六年级语文期中试题答案
- A 2.D 3.B 4.B 5.B 6.A 7.D 8.D 9.D 10.C
- C 12.A 13.B 14.B 15.A 16.A 17.D 18.A 19.A 20.B
23.(1)特殊、特别 更加 只是 离开
24.老虎看到驴是个庞然大物,以为它是什么神物
(虎)认为驴要咬自己,非常害怕。
25.一、貌似强大的东西并不可怕,只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就一定能战胜它。二、没有真才实学,就难以在社会上立足。
26.本文通过叙述“我”成长阶段中的几件事,表现了“我”在父爱的感召下,终于理解了父亲,彻底告别隔膜的过程。
27动作描写。 “赶”“跑”“追”“喘”等动词,准确生动地写出了父亲为找到女儿的急切不安和对女儿故意躲避的愤怒,突显出父爱的真挚。
28如释重负”意思:像放下重担子一样,形容父亲由接不到女儿的心情紧张,到知道女儿回到家后的放心和轻松。体现了父亲没接到女儿的愧疚、自责心理。
29内容上:运用比喻,形象地表现了“我”对父爱有了正确的认识,个人情感发生了质的变化。结构上:点明中心,照应题目。
山东省泰安市宁阳县十校2020-2021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这是一份山东省泰安市宁阳县十校2020-2021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共1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下列语句没有语病的一项是,下列说法有错误的一项是,下列文言文与原文一致的一项是,下列诗句与原文一致的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山东省泰安市宁阳县2021-2022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word版 含答案): 这是一份山东省泰安市宁阳县2021-2022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word版 含答案),共1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现代文阅读,课内阅读,诗歌鉴赏,句子默写,语言表达,课外阅读,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山东省泰安市宁阳县2021—2022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 含答案): 这是一份山东省泰安市宁阳县2021—2022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 含答案),共1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下列各句没有语病的一项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