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单元检测二 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第1页
    单元检测二 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第2页
    单元检测二 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第3页
    还剩9页未读, 继续阅读
    免费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单元检测二 化学物质及其变化

    展开

    这是一份单元检测二 化学物质及其变化,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本试卷共4页,下列各组离子一定能大量共存的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本试卷共4页。
    2.答卷前,考生务必用蓝、黑色字迹的钢笔或圆珠笔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学号填写在相应位置上。
    3.请在密封线内作答,保持试卷清洁完整。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中华传统文化蕴含着很多科学知识,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丹砂(HgS)烧之成水银,积变又还成丹砂”描述的是可逆反应
    B.“水声冰下咽,沙路雪中平”未涉及化学变化
    C.“霾尘积聚难见路人”形容的霾尘中有气溶胶,具有丁达尔效应
    D.“每红铜六斤,入倭铅四斤,先后入罐熔化,冷定取出,即成黄铜”中的黄铜是合金
    答案 A
    解析 根据题意,丹砂(HgS)烧之成水银,即红色的硫化汞(丹砂)在空气中灼烧有汞生成,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HgSeq \(=====,\s\up7(△))Hg+S,汞和硫在一起又生成硫化汞,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Hg+S===HgS,由于反应条件不同,不属于可逆反应,A项错误;“水声冰下咽,沙路雪中平”意思是流水在冰层下发出低咽的声响,原来崎岖不平的沙路铺上厚厚的积雪显得很平坦,未涉及化学变化,B项正确;雾霾所形成的气溶胶属于胶体,具有丁达尔效应,C项正确;黄铜是铜锌合金,D项正确。
    2.(2020·宿州期中)已知NaCl在不同的溶剂中可以形成不同的分散系:1 ml NaCl溶解在水中形成无色透明的溶液(分散系①);1 ml NaCl溶解在乙醇中形成无色透明的胶体(分散系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分散系①中分散质的微粒直径介于1~100 nm
    B.分散系②与云、雾为同一种类型的分散系
    C.分散系②中,分散质粒子的个数为NA个
    D.两种分散系都有丁达尔效应
    答案 B
    解析 分散系①是1 ml NaCl溶解在水中形成无色透明的溶液,溶液中分散质的微粒直径小于1 nm,故A错误;分散系②1 ml NaCl溶解在乙醇中形成无色透明的胶体,云、雾也是胶体,为同一种类型的分散系,故B正确;分散系②为1 ml NaCl溶解在乙醇中形成无色透明的胶体分散系,分散质粒子为微粒集合体,分散质粒子的个数小于NA外,故C错误;分散系①为溶液,无丁达尔效应,分散系②为胶体,胶体能发生丁达尔效应,故D错误;故选B。
    3.下列示意图中,白球代表氢原子,灰球代表氦原子,方框代表容器,容器中间有一个可以上下滑动的隔板(其质量忽略不计)。其中能表示等质量的氢气与氦气的是( )
    答案 A
    解析 氢气属于双原子分子,而氦气属于单原子分子。根据它们的相对原子质量容易算出,它们的分子个数比为2∶1,根据阿伏加德罗定律,在同温同压下,分子个数比即体积比,因此A正确。
    4.(2020·四川石室中学模拟)分类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的一种常用的科学方法,下列分类合理的是( )
    ①根据酸分子中含有H原子个数将酸分为一元酸、二元酸等
    ②碱性氧化物一定是金属氧化物
    ③根据丁达尔效应可将分散系分为胶体、溶液和浊液
    ④SiO2能与NaOH溶液反应生成Na2SiO3和水,SiO2是酸性氧化物
    A.②③ B.②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答案 B
    解析 根据酸分子在溶液中电离出的氢离子个数将酸分为一元酸、二元酸等,①错误;碱性氧化物是指能与酸反应只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碱性氧化物一定是金属氧化物,②正确;根据分散质粒子直径大小可将分散系分为胶体、溶液和浊液,③错误;SiO2能与NaOH溶液反应生成Na2SiO3和水,SiO2是酸性氧化物,④正确。
    5.(2020·杭州质检)下列表格中各项分类都正确的一组是( )
    答案 C
    解析 A项,生理盐水是氯化钠的水溶液,为混合物,明矾是结晶水合物,为纯净物,液态硝酸钾电离能导电,属于电解质,蔗糖不能电离,为非电解质,错误;B项,铜为金属单质,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错误;C项,胆矾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为纯净物,铝合金是不同物质组成的,为混合物,氯化银熔融状态下能导电,属于电解质,二氧化碳不能电离,为非电解质,正确;D项,氢氧化钠为纯净物,空气由不同物质组成,为混合物,硫酸钠溶液和食醋均为混合物,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错误。
    6.下列指定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正确的是( )
    A.向漂白液中滴入过量醋酸:ClO-+H+===HClO
    B.铝与烧碱溶液反应产生氢气:Al+2OH-===AlOeq \\al(-,2)+H2↑
    C.向澄清石灰水中滴加少量碳酸氢钠溶液:Ca2++OH-+HCOeq \\al(-,3)===CaCO3↓+H2O
    D.向明矾溶液中加入Ba(OH)2使Al3+刚好沉淀完全:Al3++3OH-===Al(OH)3↓
    答案 C
    解析 醋酸是弱酸,离子方程式中要用化学式表示:ClO-+CH3COOH===HClO+CH3COO-,故A项错误;电荷不守恒,故B项错误;没有考虑同时生成硫酸钡沉淀,故D项错误。
    7.某溶液中含有Ba2+、Cu2+、Ag+。学习小组的同学现用NaOH溶液、盐酸和Na2SO4溶液将这三种离子逐一沉淀分离,实验流程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试剂A为Na2SO4溶液
    B.沉淀3的化学式可能是BaSO4
    C.生成沉淀1的离子方程式为:Cu2++2OH-===Cu(OH)2↓
    D.生成沉淀2的离子方程式为:Ag++Cl-===AgCl↓
    答案 B
    解析 Cu2+、Ag+均与NaOH反应生成沉淀,Ba2+、Ag+均与Na2SO4反应生成沉淀,只有Ag+与Cl-反应生成沉淀,则这三种离子逐一沉淀分离时,A为盐酸,沉淀1为AgCl,B为NaOH或Na2SO4,C为Na2SO4或NaOH。由上述分析可知,A是稀盐酸,故A错误;若B为NaOH,C为Na2SO4,沉淀3是BaSO4,故B正确;生成沉淀1的离子方程式为Ag++
    Cl-===AgCl↓,故C错误;生成沉淀2的离子方程式为Cu2++2OH-===Cu(OH)2↓或Ba2++SOeq \\al(2-,4)===BaSO4↓,故D错误。
    8.(2021·银川调研)向含有c(FeCl3)=0.2 ml·L-1、c(FeCl2)=0.1 ml·L-1的混合溶液中滴加稀NaOH溶液,可得到一种黑色分散系,其中分散质粒子是直径约为9.3 nm的金属氧化物,下列有关说法中正确的是( )
    A.该分散系的分散质为Fe2O3
    B.该分散系属于溶液
    C.加入NaOH时发生的反应可能为
    Fe2++2Fe3++8OH-===Fe3O4+4H2O
    D.可用过滤的方法将黑色金属氧化物与Na+分离开
    答案 C
    解析 根据反应物中+2、+3价铁元素的比例、黑色分散系、分散质粒子的直径信息可确定该分散系为Fe3O4胶体。
    9.下列各组离子一定能大量共存的是( )
    A.在无色溶液中:NHeq \\al(+,4)、Fe2+、SOeq \\al(2-,4)、COeq \\al(2-,3)
    B.在含大量Ba2+的溶液中:NHeq \\al(+,4)、Na+、Cl-、OH-
    C.在强碱性溶液中:Na+、K+、SOeq \\al(2-,4)、HCOeq \\al(-,3)
    D.在强酸性溶液中:K+、Fe2+、Cl-、SOeq \\al(2-,4)
    答案 D
    解析 Fe2+为有色离子,且Fe2+、COeq \\al(2-,3)之间发生反应,在溶液中不能大量共存,故A错误;NHeq \\al(+,4)、OH-之间发生反应,在溶液中不能大量共存,故B错误;HCOeq \\al(-,3)与OH-反应,在强碱性溶液中不能大量共存,故C错误;强酸性溶液中存在大量H+,K+、Fe2+、Cl-、SOeq \\al(2-,4)之间不反应,也都不与H+反应,在溶液中能够大量共存,故D正确。
    10.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做了一个如图所示的实验,在导管口点燃氢气后,发现烧杯中酸性KMnO4溶液褪色,若将烧杯中的溶液换成含有少量KSCN的FeCl2溶液,溶液显红色。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该条件下H2燃烧放出的热量使冰分解产生了O2
    B.该条件下H2被冷却为液态氢,液氢的水溶液具有还原性
    C.该条件下H2燃烧的产物中可能含有一定量的H2O2
    D.该条件下生成的水分子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
    答案 C
    解析 该条件下H2燃烧放出的热量不能使冰分解产生氧气,水在很高的温度下才分解,A项错误;实验结果表明氢气已经燃烧,被冷却的氢气不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也不能氧化亚铁离子,B项错误;烧杯中酸性KMnO4溶液褪色,说明H2燃烧的产物中可能有还原性物质,若将烧杯中的溶液换成含有少量KSCN的FeCl2溶液,溶液呈红色,说明有Fe3+生成,因此说明H2燃烧的产物中可能有氧化性物质,由此说明H2燃烧的产物中可能既有还原性又有氧化性的物质,可能为H2O2,C项正确;同种物质的性质相同,该条件下生成的水分子的化学性质与普通的水的性质一样,D项错误。
    11.(2020·合肥模拟)Pd/Al2O3催化H2还原CO2的机理示意图如下。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H—H键的断裂需要吸收能量
    B.①→②,CO2发生加成反应
    C.④中,CO被氧化为CH4
    D.生成CH4的总反应方程式是CO2+4H2eq \(=====,\s\up7(Pd/Al2O3))CH4+2H2O
    答案 C
    解析 断裂化学键要吸收能量,H—H键的断裂需要吸收能量,故A正确;①→②,CO2中碳氧双键断裂,与羟基发生加成反应,故B正确;④中,CO被还原为CH4,故C错误;根据质量守恒,生成CH4的总反应方程式是CO2+4H2eq \(=====,\s\up7(Pd/Al2O3))CH4+2H2O,故D正确。
    12.某工业废气中的SO2经如图中的两个循环可分别得到S和H2SO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循环Ⅰ中,反应1中的氧化产物为ZnFeO3.5
    B.循环Ⅰ中,反应2中的还原产物为ZnFeO4
    C.Mn可作为循环Ⅱ中电解过程中的阳极材料
    D.循环Ⅰ和循环Ⅱ中消耗同质量的SO2,理论上得到S和H2SO4的质量之比为16∶49
    答案 D
    解析 反应1为2ZnFeO4+H2eq \(=====,\s\up7(△))2ZnFeO3.5+H2O,氧化产物为H2O,故A错误;反应2为4ZnFeO3.5+SO2eq \(=====,\s\up7(△))4ZnFeO4+S,还原产物为S,故B错误;循环Ⅱ中电解时,阳极上Mn2+放电生成MnO2,若Mn作为循环Ⅱ中电解过程中的阳极材料,则阳极上Mn放电,得不到MnO2,故C错误;根据S元素守恒,循环Ⅰ和循环Ⅱ中消耗同质量的SO2,理论上得到S和H2SO4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1,质量之比为16∶49,故D正确。
    13.已知电离平衡常数:H2CO3>HClO>HCOeq \\al(-,3),氧化性:HClO>Cl2>Br2>Fe3+>I2。下列有关离子反应或离子方程式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常温下,中性溶液中,Fe3+、Cl-、Ba2+、Br-能大量共存
    B.向含有0.4 ml FeI2的溶液中通入0.3 ml Cl2充分反应:4Fe2++2I-+3Cl2===4Fe3++
    6Cl-+I2
    C.向NaClO溶液中通入少量二氧化碳的离子方程式:ClO-+CO2+H2O===HClO+HCOeq \\al(-,3)
    D.向FeBr2溶液中滴加少量氯水,再加入CCl4溶液振荡,静置,有机层呈橙色
    答案 C
    解析 Fe3+只存在于强酸性溶液中,在中性溶液中Fe3+已沉淀完全,A项错误;依据还原性强弱,I-优先反应,其次才是Fe2+。依据离子方程式2I-+Cl2===I2+2Cl-,溶液中0.8 ml
    I-完全反应需消耗0.4 ml Cl2,而现在只通入0.3 ml Cl2,所以Fe2+没有参与反应,离子方程式为2I-+Cl2===I2+2Cl-,B项错误;从题给信息可知次氯酸的酸性大于HCOeq \\al(-,3),所以向NaClO溶液中通入少量二氧化碳的离子方程式为ClO-+CO2+H2O===HClO+HCOeq \\al(-,3),注意不能生成COeq \\al(2-,3),因为HClO能与COeq \\al(2-,3)继续反应生成HCOeq \\al(-,3),C项正确;氯气先与Fe2+反应,再与Br-反应,所以滴加少量的氯水,并不会生成溴单质,而是发生反应:2Fe2++Cl2===
    2Fe3++2Cl-,D项错误。
    14.一定能在以下溶液中大量共存的离子组是( )
    A.含有大量Al3+的溶液:Na+、NHeq \\al(+,4)、SOeq \\al(2-,4)、Cl-
    B.c(H+)=1×10-13ml·L-1的溶液:Na+、Ca2+、SOeq \\al(2-,4)、COeq \\al(2-,3)
    C.含有大量Fe3+的溶液:Na+、Mg2+、NOeq \\al(-,3)、SCN-
    D.含有大量NOeq \\al(-,3)的溶液:H+、Fe2+、SOeq \\al(2-,4)、Cl-
    答案 A
    解析 因该组离子之间不反应,能大量共存,故A正确;c(H+)=1×10-13ml·L-1的溶液显碱性,Ca2+、COeq \\al(2-,3)结合生成沉淀,则不能共存,故B错误;因Fe3+、SCN-结合生成络合物,则不能共存,故C错误;因H+、Fe2+、NOeq \\al(-,3)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则不能共存,故D错误。
    15.某盐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在印染、制革、木材和农业等领域有重要用途,其溶液可能含有NHeq \\al(+,4)、Al3+、SOeq \\al(2-,4)、Fe2+、Cl-等若干种离子,某同学设计并完成了如下实验:
    根据以上的实验操作与现象,该同学得出的结论不正确的是( )
    A.试样溶液中肯定有NHeq \\al(+,4)、SOeq \\al(2-,4)和Fe2+
    B.试样溶液中一定没有Al3+
    C.若气体甲在标准状况下体积为0.448 L,沉淀丙和沉淀戊分别为1.07 g和4.66 g,则可判断试样溶液中还有Cl-
    D.该盐在工业上可以用作净水剂
    答案 C
    解析 加入过量NaOH溶液,加热,得到气体甲,该气体为氨气,原溶液中一定存在NHeq \\al(+,4);产生白色沉淀乙为氢氧化亚铁,红褐色沉淀丙为氢氧化铁,原溶液中一定存在Fe2+;溶液丁中通入二氧化碳无现象,则原溶液中一定不存在Al3+;加入HCl和BaCl2溶液,产生白色沉淀为BaSO4,原溶液中含有SOeq \\al(2-,4)。
    16.通过卤素间的反应实验,可以比较出卤素单质氧化性的强弱。实验如下: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CCl4起到萃取、富集I2的作用
    B.Ⅰ中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Br2+2I-===I2+2Br-
    C.依据a、b中现象,可以证明Cl2的氧化性比Br2强
    D.b中下层变无色,说明I2转化为I-
    答案 D
    解析 I2在水中溶解度较小,易溶于CCl4,故CCl4起到萃取、富集I2的作用,A正确;在KI溶液中加溴水,溴单质与I-发生置换反应,故Ⅰ中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Br2+2I-===I2+2Br-,B正确;依据现象可知,氯水能继续氧化碘单质,而溴单质不能,故依据a、b中现象,可以证明Cl2的氧化性比Br2强,C正确;继续滴加氯水,可以将I2氧化为IOeq \\al(-,3)(无色),D错误。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
    17.(14分)物质的分类是学习化学的一种重要方法,科学合理的分类对于系统掌握知识、提高学习效率、解决问题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请回答下列问题:
    (1)纯净物根据其组成和性质有如图分类形式,这种分类方法层次分明、简洁直观。
    ①图中所示所属的分类方法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现有碳、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碳酸氢钠四种物质,采用下列分类标准,无法将其中两种物质归为一类的是________(填字母)。
    A.具有还原性 B.属于氧化物
    C.碳元素化合价相同 D.属于电解质
    ③实验室常根据物质分类的原则存放药品,某学校实验室其中的四个药品柜已经存放了如下部分药品,实验室新购进一些晶体碘,应该将它存放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填字母)。
    A.甲柜 B.乙柜 C.丙柜 D.丁柜
    ④“三酸(硫酸、盐酸、硝酸)”与“两碱(氢氧化钠、碳酸钠)”能发生反应。将一定量的稀硫酸逐滴滴入氢氧化钠和碳酸钠的混合溶液中,边滴加边搅拌,直至有少量气泡产生,此过程中共发生的离子反应有________个。
    (2)含铁元素的物质有很多,在生产、生活中应用广泛。取少量某油漆的原料Fe2O3(红棕色粉末),加入适量浓盐酸,反应后得到棕黄色溶液,取少量棕黄色溶液置于试管中再滴入NaOH溶液,可观察到有沉淀生成,生成沉淀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另在小烧杯中加入20 mL蒸馏水,加热至沸腾后,向沸水中滴入2 mL上述棕黄色溶液,继续加热至液体呈______色,停止加热,证明所得分散系类型的实验方法的名称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①树状分类法 ②D ③B ④3
    (2)Fe3++3OH-===Fe(OH)3↓ 红褐 丁达尔效应
    解析 (1)①按照层次,一层一层来分,就像一棵大树,图示方法就是树状图,树状分类法是一种很形象的分类法。②A项,碳和一氧化碳具有还原性;B项,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属于氧化物;C项,二氧化碳和碳酸氢钠中碳元素化合价相同;D项,只有碳酸氢钠属于电解质,故选D项。③晶体碘属于非金属单质,故选B项。④将一定量的稀硫酸逐滴滴入氢氧化钠和碳酸钠的混合溶液中,边滴加边搅拌,直至有少量气泡产生,此过程中共发生的离子反应有OH-+H+===H2O、H++COeq \\al(2-,3)===HCOeq \\al(-,3)、HCOeq \\al(-,3)+H+===H2O+CO2↑三个。(2)棕黄色FeCl3溶液中滴入NaOH溶液会产生Fe(OH)3沉淀,即Fe3++3OH-===Fe(OH)3↓,在小烧杯中加入20 mL蒸馏水,加热至沸腾后,向沸水中滴入2 mL棕黄色氯化铁溶液,继续加热可以获得红褐色的氢氧化铁胶体,氢氧化铁胶体具有丁达尔效应。
    18.(10分)中国传统文化是人类文明的瑰宝,古代文献中记载了大量古代化学的研究成果。回答下列问题:
    (1)我国最原始的陶瓷约出现在距今12 000年前,制作瓷器所用的原料是高岭土,其化学式是Al4(Si4O10)(OH)8,用氧化物形式表示其组成为____________。
    (2)《本草纲目》中记载:“(火药)乃焰消( KNO3)、硫黄、杉木炭所合,以为烽燧铳机诸药者。”反应原理为S+2KNO3+3Ceq \(=====,\s\up7(点燃))K2S+N2↑+3CO2↑,该反应的氧化剂是__________,反应转移4 ml电子时,被S氧化的C有________ ml。
    (3)我国古代中药学著作《新修本草》记载的药物有844种,其中有关“青矾”的描述为:“本来绿色,新出窟未见风者,正如琉璃…烧之赤色…”我国早期科技丛书《物理小识—金石类》 记载有加热青矾时的景象:“青矾厂气熏人,衣服当之易烂,载木不盛。”青矾就是绿矾(FeSO4·7H2O)。根据以上信息,写出“青矾”受热分解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
    (4)中国古代第一部药物学专著《神农本草经》记载:“石硫黄(S)……主阴蚀疽痔恶血,坚筋骨,除光秃,能化金银铜铁奇物。”根据以上信息,得出硫黄(S)具有的性质和用途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Al2O3·2SiO2·2H2O (2)S、KNO3 eq \f(1,6) (3)2FeSO4·7H2Oeq \(=====,\s\up7(△))Fe2O3+SO3↑+SO2↑+14H2O (4)氧化性 作杀菌剂或消毒剂
    解析 (1)硅酸盐改写成氧化物的形式按活泼金属氧化物·较活泼金属氧化物·SiO2·H2O的顺序,故Al4(Si4O10)(OH)8可改成2Al2O3·4SiO2·4H2O,再化简可得Al2O3·2SiO2·2H2O。(2)反应S+2KNO3+3Ceq \(=====,\s\up7(点燃))K2S+N2↑+3CO2↑中,S元素化合价由0降低到-2,则S为氧化剂,KNO3中的N元素化合价由+5降低到0,则KNO3为氧化剂,C元素化合价由0升高到+4,则C为还原剂,还原剂对应的氧化产物为CO2,氧化剂对应的还原产物为K2S、N2,当反应转移4 ml电子时,有1 ml C被氧化,有eq \f(1,3) ml S反应得到eq \f(2,3) ml电子,被S氧化的C为
    eq \f( \f(2,3) ,4) ml=eq \f(1,6) ml。(3)根据电子得失守恒和元素守恒可知,煅烧FeSO4·7H2O制氧化铁的化学方程式:2FeSO4·7H2Oeq \(=====,\s\up7(△))Fe2O3+SO2↑+SO3↑+14H2O。(4)“石硫黄(S)……主阴蚀疽痔恶血,坚筋骨,除光秃”,得出其能作杀菌剂或消毒剂;“能化金银铜铁奇物”,说明其具有氧化性。
    19.(14分)(2020·济宁调研)某小组同学为比较酸性条件下ClO-、SOeq \\al(2-,4)、Fe3+的氧化性强弱,设计如下实验(夹持仪器已略)。
    实验步骤及现象记录如下:
    Ⅰ.打开活塞c,向装置B滴加次氯酸钠溶液,溶液立即变为黄色,一段时间后观察到装置B中液面上方出现黄绿色气体时,立即关闭活塞c。
    Ⅱ.用注射器取出少量装置B中的溶液,滴加几滴KSCN溶液,溶液变为红色。
    Ⅲ.打开活塞b,向装置A中加入足量浓硫酸后,关闭活塞b,装置A中产生气体,装置B中有气泡,一段时间后,观察到装置B中溶液由黄色变为浅绿色。
    Ⅳ.一段时间后,用注射器取出少量装置B中的上层清液。
    Ⅴ.打开活塞a,通一段时间空气。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在添加药品前需进行的操作是__________。
    (2)步骤Ⅰ中,一段时间后观察到装置B中液面上方出现黄绿色气体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步骤Ⅲ中,开始一段时间,装置B中溶液的颜色并无明显变化,此段时间,溶液中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步骤Ⅳ是为了验证该溶液中存在的Fe2+。请补充完整该步骤合理的操作及实验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步骤Ⅴ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分析实验现象,可得出该实验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检查装置气密性 (2)Cl-+ClO-+2H+===Cl2↑+H2O (3)SO2+Cl2+2H2O===4H++SOeq \\al(2-,4)+2Cl- (4)滴加K3[Fe(CN)6]溶液,出现蓝色沉淀 (5)将装置中残留的SO2、Cl2排入装置C中,被NaOH溶液吸收,防止污染环境 (6)酸性条件下,氧化性:ClO->Fe3+>SOeq \\al(2-,4)
    解析 (1)该实验涉及二氧化硫气体的制备,实验在添加药品前需进行的操作是检查装置气密性。
    (2)步骤Ⅰ中,一段时间后观察到装置B中液面上方出现黄绿色气体,说明Cl-被ClO-氧化为氯气,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Cl-+ClO-+2H+===Cl2↑+H2O。
    (3)步骤Ⅲ中,开始一段时间,装置B中溶液的颜色并无明显变化,说明Fe3+没反应,氯气与SO2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SO2+Cl2+2H2O===4H++SOeq \\al(2-,4)+2Cl-。
    (4)验证该溶液中存在Fe2+的方法是向用注射器取出的上层清液中滴加K3[Fe(CN)6]溶液,出现蓝色沉淀,则含有Fe2+。
    (5)打开活塞a,通一段时间空气的目的是将装置中残留的SO2、Cl2排入装置C中,被NaOH溶液吸收,防止污染环境。
    (6)向装置B中滴加次氯酸钠溶液,溶液立即变为黄色,说明Fe2+被ClO-氧化为Fe3+,氧化性:ClO->Fe3+;步骤Ⅲ中一段时间后,观察到装置B中溶液由黄色变为浅绿色,说明Fe3+把SO2氧化为SOeq \\al(2-,4),氧化性:Fe3+>SOeq \\al(2-,4)。所以可得出该实验的结论是酸性条件下,氧化性:ClO->Fe3+>SOeq \\al(2-,4)。
    20.(14分)(2020·安徽六安第一中学诊断)铈、铬、钛、镍虽不是中学阶段常见的金属元素,但在工业生产中有着重要作用。
    (1)二氧化铈(CeO2)在平板电视显示屏中有着重要应用。CeO2在稀硫酸和H2O2的作用下可生成Ce3+,CeO2在该反应中作________剂。
    (2)自然界中Cr主要以+3价和+6价的形式存在。+6价的Cr能引起细胞的突变,可以用亚硫酸钠将其还原为+3价的铬。写出该过程中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工业上在550 ℃时用钠与四氯化钛反应可制得钛,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NiSO4·xH2O是一种绿色易溶于水的晶体,广泛用于镀镍、电池等,可由电镀废渣(除镍外,还含有铜、锌、铁等元素)为原料获得。实验流程如下:
    ①向滤液Ⅰ中加入FeS是为了除去Cu2+、Zn2+等杂质,除去Cu2+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对滤液Ⅱ先加H2O2,再调pH。加H2O2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调pH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滤液Ⅲ溶质的主要成分是NiSO4,加Na2CO3过滤后,再加适量稀硫酸溶解又生成NiSO4,这两步操作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氧化
    (2)Cr2Oeq \\al(2-,7)+3SOeq \\al(2-,3)+8H+===2Cr3++3SOeq \\al(2-,4)+4H2O
    (3)4Na+TiCl4eq \(=====,\s\up7(550 ℃))Ti+4NaCl
    (4)①FeS+Cu2+===CuS+Fe2+
    ②将Fe2+氧化为Fe3+ 除去Fe3+
    ③增大NiSO4的浓度,利于蒸发结晶(或富集NiSO4)
    解析 (1)CeO2中的Ce是+4价,在H2O2的作用下可生成Ce3+,因此发生还原反应,CeO2作氧化剂。
    (2)+6价的Cr主要以Cr2Oeq \\al(2-,7)形式存在,被SOeq \\al(2-,3)还原为Cr3+,根据得失电子相等,Cr2Oeq \\al(2-,7)与SOeq \\al(2-,3)的化学计量数之比为1∶3。
    (3)四氯化钛被钠还原为钛。
    (4)①FeS除去Cu2+的反应是沉淀的转化反应,即FeS+Cu2+===CuS+Fe2+。②对滤液 Ⅱ 加H2O2的目的是将Fe2+氧化为Fe3+,然后调pH沉淀Fe3+。③NiSO4与Na2CO3反应生成NiCO3沉淀,然后过滤,再加适量稀硫酸溶解又生成NiSO4,这样可提高NiSO4的浓度,有利于蒸发结晶。 类别
    选项
    纯净物
    混合物
    电解质
    非电解质
    A
    生理盐水
    明矾
    液态KNO3
    蔗糖
    B
    CaO
    海水

    乙醇
    C
    胆矾
    铝合金
    AgCl
    CO2
    D
    氢氧化钠
    空气
    Na2SO4溶液
    食醋
    药品柜
    甲柜
    乙柜
    丙柜
    丁柜
    药品
    乙醇、乙酸
    活性炭、红磷
    锌粒、铜片
    氯化钠、氯化钾

    相关试卷

    化学必修一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作业题及答案解析第二章 单元检测:

    这是一份化学必修一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作业题及答案解析第二章 单元检测,共1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统考版高考化学复习高频考点分层集训第二单元化学物质及其变化检测2化学物质及其变化含答案:

    这是一份统考版高考化学复习高频考点分层集训第二单元化学物质及其变化检测2化学物质及其变化含答案,共1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三化学二轮单元评估(二)化学物质及其变化:

    这是一份高三化学二轮单元评估(二)化学物质及其变化,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项选择题,双项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