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战2021中考化学重点知识强化训练——专题三十:碳和碳的氧化物
展开
这是一份备战2021中考化学重点知识强化训练——专题三十:碳和碳的氧化物,共24页。
【例1】“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白居易﹣《卖炭翁》诗中的“伐”属于 变化,“炭”指的是 (具体物质名称),碳在真空环境中高温条件下可以将氧化镁中的镁还原出来,并产生二氧化碳,请写出发生反应的方程式 ,反应前后碳元素的化合价变化为 .
【强化训练】
1.关于金刚石、石墨、C60的叙述,错误的是
A.都属于碳单质B.都由碳原子构成
C.互为同素异形体D.碳元素都以游离态存在
2.科学家成功地利用精密仪器从石墨中分离出单层的石墨片,这是目前世界上人工制得的最薄的材料,如图所示。下列有关石墨片说法错误的是( )
A. 石墨片是一种单质
B. 石墨片与C60是同种物质,具有导电性
C. 在一定条件下,石墨片可还原氧化铜
D. 石墨片在氧气中完全燃烧的产物是CO2
【专题二:二氧化碳的性质】
【例2】下列实验或现象能说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密度大的是( )
A.CO2不支持燃烧
B.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很小
C.随着压强的增加,二氧化碳在水中溶解度增大
D.充满空气的气球可以漂浮在二氧化碳气体中
【强化训练】
1.下列实验设计不能达到目的的是( )
2.观察、分析实验现象,可以帮助我们理解科学的本质。如图甲乙实验为两个探究二氧化碳性质的实验,下列关于该实验现象或结论分析正确的是( )
A.甲实验的是紫色石蕊试液变蓝色
B.甲实验说明了二氧化碳显酸性
C.乙的现象是瓶子会变瘪
D.乙实验说明二氧化碳和水发生了反应
【专题三:一氧化碳的性质】
【例3】如图是CO与CuO反应的装置,下列关于图示实验说法正确的是 ( )
①说明CO具有还原性
②玻璃管中黑色固体变成了红色
③反应前后玻璃管内的固体质量增加
④既有效地防止了CO对空气的污染,又充分利用了能源
⑤玻璃管中发生的反应为分解反应,乙中发生的反应为化合反应
A.①③④B.①④⑤C.①②④D.全部正确
【强化训练】
1.关于C、CO、CO2三种物质,有下列说法:
①三种物质都含有碳元素,都具有还原性
②CO、CO2都是没有颜色、没有气味的气体
③CO2可用于光合作用,CO可用于人工降雨
④CO2能产生温室效应,CO易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引起中毒
⑤CO2可用来灭火,CO可用作燃料
上述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②④⑤
D. ①③⑤
2.为除去二氧化碳中少量的一氧化碳,可使气体
A.通入灼热的氧化铜 B.通过燃着的酒精灯
C.通过澄清石灰水 D.静置一段时间后缓慢倒出上层气体
【专题四:二氧化碳的制取】
【例4】下列是实验室发生和收集气体的简易装置图,请按题意要求完成填空。
(1)a仪器名称是___________,b仪器名称为_____________。
(2)实验室用石灰石和稀盐酸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是_________,发生化学反应的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将该气体通入装置E发生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其化学反应方程式为______,用装置F收集气体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
【强化训练】
1.下列CO2的制备装置中,不能起到“能控制反应发生和停止”效果的是 ( )
2.用图1所示的装置制取二氧化碳并测定石灰石中碳酸钙的质量,化学反应方程式是,将稀盐酸全部加入锥形瓶中,天平示数的变化如图2所示,请计算:
(1)生产二氧化碳气体的质量为_____________?
(2)计算石灰石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_____________?
【达标练测】
1.下列事实中,属于物质化学性质的是( )
A.酒精易挥发B.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C.金刚石硬度大D.盛有水和植物油的试管振荡得到乳状浑浊液体
2.如图所示的是北宋黄庭坚用墨书写的字,虽年久仍不变色,这是因为墨中的主要成分碳在常温下具有( )
A.稳定性 B.可燃性 C.还原性 D.氧化性
3.实验室制取并收集二氧化碳气体时一般有以下操作步骤:①检查装置的气密性;②连接发生装置;③加入大理石;④加入稀盐酸;⑤收集;⑥验满。其中排列顺序正确的是( )
A.①②③④⑥⑤ B.②①④③⑤⑥
C.②①③④⑤⑥ D.②③④①⑤⑥
4.如图是 CO 与 CuO 反应的实验装置,下列关于该实验说法正确的是( )
①玻璃管中黑色固体变成了红色
②CO 被还原为 CO2
③玻璃管中发生的反应为置换反应
④既有效地防止了 CO 对空气的污染,又充分利用了能源
A.①②B.①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④
5.最近新闻报道,由于气候变暖,南极冰川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融化。下列气体中能引起气候变暖的是( )
A.O2B.N2C.SO2D.CO2
6.下列有关碳和碳的氧化物的说法,错误的是( )
A.仅由碳元素组成的物质不一定是单质
B.金刚石和石墨的物理性质不相似是因为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
C.二氧化碳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说明二氧化碳具有酸性
D.一氧化碳能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导致中毒
7.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欲在常温、常压下,用一定质量的大理石与足量的稀盐酸反应,测定大理石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杂质不参与反应)。利用如下图所示的装置(盛放大理石的隔板有小孔,图中固定装置已略去)进行实验,充分反应后,测得生成二氧化碳的体积为V。已知本实验条件下,二氧化碳的密度为ρ。
关于该实验,有如下说法:①打开分液漏斗的活塞并不断注水,可观察到乙中稀盐酸进入装置丙中;②实验结束后读数时,视线要与量筒内凹液面最低处保持水平;③丁中若没有植物油会导致测定结果会偏大;④装置中的空气对实验结果无影响;⑤若将乙中的稀盐酸换成稀硫酸,反应速率会更快。其中正确说法的个数有
A.4个B.3个C.2个D.1个
8.用纯净的木炭粉末还原氧化铜粉末时,可发生的反应有:C+2CuO2Cu+CO2↑,C+ CuOCu+CO↑。现用 1.2g 木炭粉末还原 8.0g 氧化铜粉末,反应物刚好反应完全,则生成的气体产物是
A.COB.CO2C.CO、CO2D.Cu、CO
9.下图中A与B两装置分别表示种子和幼苗进行的生理作用,A、B装置间用玻璃管连接。请据图回答:
(1)向A装置中加适量的水,一段时间后,B装置中幼苗的光合作用将_____(填“加强”或“减弱”),其原因是_____。
(2)B装置中幼苗进行光合作用的同时,也在进行呼吸作用,要验证幼苗是否进行呼吸作用,可将图中连接B装置的玻璃管左端通入澄清石灰水溶液中,同时对B装置进行_____处理。
10.“水循环”“氧循环”和“碳循环”是自然界存在的三大重要循环。请回答问题:
(1)从物质变化及分子性质角度看,“水循环”主要是由_____引起的;“氧循环”“碳循环”主要是由_____引起的。
(2)用学科观点分析碳循环和氧循环,其中正确的是_____(填字母序号,2分)。
A 变化观:每个人都在参与碳、氧循环
B 守恒观:碳、氧循环过程中各元素守恒,其化合价不变
C 平衡观:碳、氧循环有利于维持大气中氧气和二氧化碳含量的相对稳定
D 微粒观:绿色植物的作用是使自然界中的氧原子总数增加
(3)自然界中的碳循环主要是通过二氧化碳来进行的。日常生活中消耗二氧化碳的途径有_____。(任填一种)为解决日益加剧的温室效应,有科学家提出“绿色自由”构想:把CO2含量高的气体用氢氧化钠溶液吸收,然后再通过化学反应在分解池内放出二氧化碳进入合成塔,在合成塔内300℃、200kPa和催化剂条件下使之变为甲醇(CH3OH)和水。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
11.已知A、B、C、D、是初中化学常见的五种不同物质,A、E是空气中常见的气体,其中A在空气中的含量为21%,B、D在常温下为液体。(说明:“﹣”表示相连的两种物质能发生化学反应,“→”表示相连的两种物质能向箭头所指方向转化,“←→”表示相连的两种物质能相互转化) 试根据如图所示的关系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有关物质的化学式:A_____,D_____;
(2)写出符合下列要求的化学方程式:A→B_____。
(3)写出分解反应生成E的化学方程式:_____。
12.某中学化学兴趣小组按照课本实验方法(如图甲),做木炭与氧化铜反应实验时,发现很难观察到紫红色铜的生成,却往往有暗红色固体出现。他们决定对这个实验进行探究和改进。
(提出问题)暗红色的固体是什么?如何选择合适的条件,使木炭还原氧化铜的实验现象更明显?
(查阅资料)铜有+1和+2两种化合价,通常情况下,氧的化合价为−2,碳的化合价为+4或−4。
(猜想与假设)(1)同学们认为这种暗红色固体可能是一种化合物,并猜测它的化学式为__________。
(2)同学们还认为,通过改变反应物的状态、质量比,以及反应装置,可以使该实验现象更加明显,减少出现暗红色固体的情况。
(分析与交流)(1)小吴建议用超细炭粉与氧化铜粉末进行实验。你认为这样建议的原理是____________。
(2)小周建议用图乙装置替代甲装置。与甲相比较,乙装置中将试管直立放置的作用是____________。
(3)对下列三种氧化铜和碳的质量比例,小施建议选择_________(填选项)的比例。
A.32∶3 B.40∶3 C.48∶3
你认为小施这样选择的理由是___________。
(实验与结论)同学们决定按改进后的方案进行实验,他们在检验了乙装置的______后,往试管中加入已干燥的药品并开始加热,当看到澄清的石灰水刚出现浑浊时,_____(填“可以”或“不能”)确定氧化铜和炭粉已经开始反应。不久,即可看到试管底部变红热,停止加热后,仍能看到红热现象,并沿试管底部自下而上蔓延,这个现象说明该反应是______(填“吸”或“放”)热反应。待反应结束,先将导气管从石灰水中取出,然后关闭止水夹,让产物自然冷却。若不关闭止水夹,可能出现的问题是________。待产物冷却后,同学们终于找到了期待已久的紫红色铜珠,实验获得了圆满成功。
13.某学校的化学兴趣小组为了测定一份石灰石样品的纯度,取出2.5g石灰石样品(样品中杂质不溶于水,且不参与反应)并粉碎,然后逐渐加入稀盐酸,充分反应后剩余固体与加入稀盐酸的质量关系如图所示。
(1)石灰石样品粉碎的目的是______。
(2)石灰石样品的纯度是多少。
(3)求生成的二氧化碳气体的质量(写出计算过程)。
备战2021中考化学重点知识强化训练——专题三十:碳和碳的氧化物参考答案
【专题一:碳单质的性质】
【例1】“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白居易﹣《卖炭翁》诗中的“伐”属于 变化,“炭”指的是 (具体物质名称),碳在真空环境中高温条件下可以将氧化镁中的镁还原出来,并产生二氧化碳,请写出发生反应的方程式 ,反应前后碳元素的化合价变化为 .
【答案】物理;木炭;C+2MgO2Mg+CO2↑;由0价变为+4价.
【解析】《卖炭翁》诗中的“伐”,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木柴隔绝空气加强热的生成了木炭;这里的“炭”指的是木炭,碳在真空环境中高温条件下可以将氧化镁中的镁还原出来,并产生二氧化碳,发生反应的方程式是:C+2MgO2Mg+CO2↑;在单质碳中元素的化合价为0价,在二氧化碳中碳元素的化合价为+4价,反应前后碳元素的化合价变化为:由0价变为+4价.
故答为:物理;木炭;C+2MgO2Mg+CO2↑;由0价变为+4价.
【强化训练】
1.关于金刚石、石墨、C60的叙述,错误的是
A.都属于碳单质B.都由碳原子构成
C.互为同素异形体D.碳元素都以游离态存在
【答案】B
2.科学家成功地利用精密仪器从石墨中分离出单层的石墨片,这是目前世界上人工制得的最薄的材料,如图所示。下列有关石墨片说法错误的是( )
A. 石墨片是一种单质
B. 石墨片与C60是同种物质,具有导电性
C. 在一定条件下,石墨片可还原氧化铜
D. 石墨片在氧气中完全燃烧的产物是CO2
【答案】B
【解析】石墨片是由同种原子构成,即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是单质,A正确;石墨与C60是同种元素组成的不同单质,不是同种物质,石墨具有导电性,B错误;石墨是由碳原子构成,具有与碳相同的化学性质,故在一定条件下,石墨片可还原氧化铜,C正确;石墨片在氧气中完全燃烧的产物是CO2,D正确。
【专题二:二氧化碳的性质】
【例2】下列实验或现象能说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密度大的是( )
A.CO2不支持燃烧
B.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很小
C.随着压强的增加,二氧化碳在水中溶解度增大
D.充满空气的气球可以漂浮在二氧化碳气体中
【答案】D
【解析】A、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与密度无关;
B、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很小与密度无关;
C、气体的溶解度与压强、温度有关系,与密度无关;
D、充满空气的气球可以漂浮在二氧化碳气体中,说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
故选:D。
【强化训练】
1.下列实验设计不能达到目的的是( )
【答案】D
【解析】向盛有二氧化碳的矿泉水瓶中倒入水,瓶子变瘪,能证明二氧化碳能溶于水;下层蜡烛先熄灭,能证明二氧化碳密度大于空气;石灰水变浑浊,能证明通入的气体是二氧化碳;蜡烛熄灭不能证明产生的气体一定是二氧化碳。
2.观察、分析实验现象,可以帮助我们理解科学的本质。如图甲乙实验为两个探究二氧化碳性质的实验,下列关于该实验现象或结论分析正确的是( )
A.甲实验的是紫色石蕊试液变蓝色
B.甲实验说明了二氧化碳显酸性
C.乙的现象是瓶子会变瘪
D.乙实验说明二氧化碳和水发生了反应
【答案】C
【专题三:一氧化碳的性质】
【例3】如图是CO与CuO反应的装置,下列关于图示实验说法正确的是 ( )
①说明CO具有还原性
②玻璃管中黑色固体变成了红色
③反应前后玻璃管内的固体质量增加
④既有效地防止了CO对空气的污染,又充分利用了能源
⑤玻璃管中发生的反应为分解反应,乙中发生的反应为化合反应
A.①③④B.①④⑤C.①②④D.全部正确
【答案】C
【解析】①玻璃管中的氧化铜变成铜,黑色粉末变成红色,固体质量减小,说明CO具有还原性,故正确;
②由上述分析可知,玻璃管中黑色固体变成了红色,故正确;
③玻璃管内的氧化铜在反应后变成了铜,失去了氧气,反应前后玻璃管内的固体质量减少,故错误;
④尾气点燃后,给玻璃管加热,既有效地防止了CO对空气的污染,又充分利用了能源。故正确;
⑤玻璃管中发生的反应为一氧化碳与氧化铜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反应物是两种,不属于分解反应;乙中为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生成物是两种,不属于化合反应,故错误。
由上述分析可知,C正确。
故选:C。
【强化训练】
1.关于C、CO、CO2三种物质,有下列说法:
①三种物质都含有碳元素,都具有还原性
②CO、CO2都是没有颜色、没有气味的气体
③CO2可用于光合作用,CO可用于人工降雨
④CO2能产生温室效应,CO易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引起中毒
⑤CO2可用来灭火,CO可用作燃料
上述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②④⑤
D. ①③⑤
【答案】C
【解析】C、CO具有还原性,二氧化碳没有还原性,故错误;二氧化碳、一氧化碳都是无色无味的气;二氧化碳可用于光合作用也可用于人工降雨,一氧化碳不能用于人工降雨;CO2会使温度升高造成温室效应,CO易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使人体不能很好与氧气结合而中毒;CO2不燃烧、不支持燃烧,可用来灭火,CO具有可燃性,可用作燃料。
2.为除去二氧化碳中少量的一氧化碳,可使气体
A.通入灼热的氧化铜 B.通过燃着的酒精灯
C.通过澄清石灰水 D.静置一段时间后缓慢倒出上层气体
【答案】A
【专题四:二氧化碳的制取】
【例4】下列是实验室发生和收集气体的简易装置图,请按题意要求完成填空。
(1)a仪器名称是___________,b仪器名称为_____________。
(2)实验室用石灰石和稀盐酸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是_________,发生化学反应的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将该气体通入装置E发生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其化学反应方程式为______,用装置F收集气体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试管 (2). 长颈漏斗 (3). BC (4). CaCO3+2HCl===CaCl2+H2O+CO2↑ (5). 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6). Ca(OH)2+CO2===CaCO3↓+H2O (7). 气体不易溶于水也不与水反应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和题中信息知,(1)a仪器名称是试管,b仪器名称为长颈漏斗。(2)实验室用石灰石和稀盐酸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是BC,固体和液体反应不需加热制取气体,二氧化碳能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大。发生化学反应的方程式为CaCO3+2HCl=CaCl2+H2O+CO2↑;将该气体通入装置E发生的现象是澄清石灰水变浑浊,二氧化碳通入石灰水生成碳酸钙沉淀,这是我们检验二氧化碳常用的方法,其化学反应方程式为_Ca(OH)2+CO2=CaCO3↓+H2O,用装置F收集气体的原因是气体不易溶于水也不与水反应,可以排水法收集。
【强化训练】
1.下列CO2的制备装置中,不能起到“能控制反应发生和停止”效果的是 ( )
【答案】B
【解析】A、根据控制干燥管与稀盐酸的接触,能控制反应发生和停止,故选项错误。
B、固体放在小试管中,加入酸后,酸和固体不能分离,无法控制反应发生和停止,故选项正确。
C、根据抽动铜丝控制与稀盐酸的接触,能控制反应发生和停止,故选项错误。
D、关闭止水夹,试管内压强增大,液体被压入试管中,固液分离;打开止水夹后,固液接触,反应进行,能控制反应发生和停止,故选项错误。
故选:B。
2.用图1所示的装置制取二氧化碳并测定石灰石中碳酸钙的质量,化学反应方程式是,将稀盐酸全部加入锥形瓶中,天平示数的变化如图2所示,请计算:
(1)生产二氧化碳气体的质量为_____________?
(2)计算石灰石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_____________?
【答案】4.4 10
【达标练测】
1.下列事实中,属于物质化学性质的是( )
A.酒精易挥发B.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C.金刚石硬度大D.盛有水和植物油的试管振荡得到乳状浑浊液体
【答案】B
2.如图所示的是北宋黄庭坚用墨书写的字,虽年久仍不变色,这是因为墨中的主要成分碳在常温下具有( )
A.稳定性 B.可燃性 C.还原性 D.氧化性
【答案】A
3.实验室制取并收集二氧化碳气体时一般有以下操作步骤:①检查装置的气密性;②连接发生装置;③加入大理石;④加入稀盐酸;⑤收集;⑥验满。其中排列顺序正确的是( )
A.①②③④⑥⑤ B.②①④③⑤⑥
C.②①③④⑤⑥ D.②③④①⑤⑥
【答案】C
4.如图是 CO 与 CuO 反应的实验装置,下列关于该实验说法正确的是( )
①玻璃管中黑色固体变成了红色
②CO 被还原为 CO2
③玻璃管中发生的反应为置换反应
④既有效地防止了 CO 对空气的污染,又充分利用了能源
A.①②B.①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④
【答案】D
5.最近新闻报道,由于气候变暖,南极冰川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融化。下列气体中能引起气候变暖的是( )
A.O2B.N2C.SO2D.CO2
【答案】D
6.下列有关碳和碳的氧化物的说法,错误的是( )
A.仅由碳元素组成的物质不一定是单质
B.金刚石和石墨的物理性质不相似是因为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
C.二氧化碳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说明二氧化碳具有酸性
D.一氧化碳能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导致中毒
【答案】C
7.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欲在常温、常压下,用一定质量的大理石与足量的稀盐酸反应,测定大理石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杂质不参与反应)。利用如下图所示的装置(盛放大理石的隔板有小孔,图中固定装置已略去)进行实验,充分反应后,测得生成二氧化碳的体积为V。已知本实验条件下,二氧化碳的密度为ρ。
关于该实验,有如下说法:①打开分液漏斗的活塞并不断注水,可观察到乙中稀盐酸进入装置丙中;②实验结束后读数时,视线要与量筒内凹液面最低处保持水平;③丁中若没有植物油会导致测定结果会偏大;④装置中的空气对实验结果无影响;⑤若将乙中的稀盐酸换成稀硫酸,反应速率会更快。其中正确说法的个数有
A.4个B.3个C.2个D.1个
【答案】B
8.用纯净的木炭粉末还原氧化铜粉末时,可发生的反应有:C+2CuO2Cu+CO2↑,C+ CuOCu+CO↑。现用 1.2g 木炭粉末还原 8.0g 氧化铜粉末,反应物刚好反应完全,则生成的气体产物是
A.COB.CO2C.CO、CO2D.Cu、CO
【答案】A
9.下图中A与B两装置分别表示种子和幼苗进行的生理作用,A、B装置间用玻璃管连接。请据图回答:
(1)向A装置中加适量的水,一段时间后,B装置中幼苗的光合作用将_____(填“加强”或“减弱”),其原因是_____。
(2)B装置中幼苗进行光合作用的同时,也在进行呼吸作用,要验证幼苗是否进行呼吸作用,可将图中连接B装置的玻璃管左端通入澄清石灰水溶液中,同时对B装置进行_____处理。
【答案】加强 种子呼吸作用加强后给幼苗提供较多的二氧化碳 遮光(或黑暗)
10.“水循环”“氧循环”和“碳循环”是自然界存在的三大重要循环。请回答问题:
(1)从物质变化及分子性质角度看,“水循环”主要是由_____引起的;“氧循环”“碳循环”主要是由_____引起的。
(2)用学科观点分析碳循环和氧循环,其中正确的是_____(填字母序号,2分)。
A 变化观:每个人都在参与碳、氧循环
B 守恒观:碳、氧循环过程中各元素守恒,其化合价不变
C 平衡观:碳、氧循环有利于维持大气中氧气和二氧化碳含量的相对稳定
D 微粒观:绿色植物的作用是使自然界中的氧原子总数增加
(3)自然界中的碳循环主要是通过二氧化碳来进行的。日常生活中消耗二氧化碳的途径有_____。(任填一种)为解决日益加剧的温室效应,有科学家提出“绿色自由”构想:把CO2含量高的气体用氢氧化钠溶液吸收,然后再通过化学反应在分解池内放出二氧化碳进入合成塔,在合成塔内300℃、200kPa和催化剂条件下使之变为甲醇(CH3OH)和水。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
【答案】水分子的运动 氧气、二氧化碳发生化学变化 AC 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
11.已知A、B、C、D、是初中化学常见的五种不同物质,A、E是空气中常见的气体,其中A在空气中的含量为21%,B、D在常温下为液体。(说明:“﹣”表示相连的两种物质能发生化学反应,“→”表示相连的两种物质能向箭头所指方向转化,“←→”表示相连的两种物质能相互转化) 试根据如图所示的关系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有关物质的化学式:A_____,D_____;
(2)写出符合下列要求的化学方程式:A→B_____。
(3)写出分解反应生成E的化学方程式:_____。
【答案】O2 H2O2 2H2+O22H2O(合理即可) H2CO3=H2O+CO2↑(合理即可)
12.某中学化学兴趣小组按照课本实验方法(如图甲),做木炭与氧化铜反应实验时,发现很难观察到紫红色铜的生成,却往往有暗红色固体出现。他们决定对这个实验进行探究和改进。
(提出问题)暗红色的固体是什么?如何选择合适的条件,使木炭还原氧化铜的实验现象更明显?
(查阅资料)铜有+1和+2两种化合价,通常情况下,氧的化合价为−2,碳的化合价为+4或−4。
(猜想与假设)(1)同学们认为这种暗红色固体可能是一种化合物,并猜测它的化学式为__________。
(2)同学们还认为,通过改变反应物的状态、质量比,以及反应装置,可以使该实验现象更加明显,减少出现暗红色固体的情况。
(分析与交流)(1)小吴建议用超细炭粉与氧化铜粉末进行实验。你认为这样建议的原理是____________。
(2)小周建议用图乙装置替代甲装置。与甲相比较,乙装置中将试管直立放置的作用是____________。
(3)对下列三种氧化铜和碳的质量比例,小施建议选择_________(填选项)的比例。
A.32∶3 B.40∶3 C.48∶3
你认为小施这样选择的理由是___________。
(实验与结论)同学们决定按改进后的方案进行实验,他们在检验了乙装置的______后,往试管中加入已干燥的药品并开始加热,当看到澄清的石灰水刚出现浑浊时,_____(填“可以”或“不能”)确定氧化铜和炭粉已经开始反应。不久,即可看到试管底部变红热,停止加热后,仍能看到红热现象,并沿试管底部自下而上蔓延,这个现象说明该反应是______(填“吸”或“放”)热反应。待反应结束,先将导气管从石灰水中取出,然后关闭止水夹,让产物自然冷却。若不关闭止水夹,可能出现的问题是________。待产物冷却后,同学们终于找到了期待已久的紫红色铜珠,实验获得了圆满成功。
【答案】Cu2O 超细炭粉与氧化铜粉末接触面积更大 有利于集中加热,获得持续高温 A 反应中炭粉会与试管内的氧气反应而部分消耗,故稍过量的炭粉有利于反应的进行 气密性 不能 放 空气会进入试管中,使生成的依然灼热的铜重新被氧化
13.某学校的化学兴趣小组为了测定一份石灰石样品的纯度,取出2.5g石灰石样品(样品中杂质不溶于水,且不参与反应)并粉碎,然后逐渐加入稀盐酸,充分反应后剩余固体与加入稀盐酸的质量关系如图所示。
(1)石灰石样品粉碎的目的是______。
(2)石灰石样品的纯度是多少。
(3)求生成的二氧化碳气体的质量(写出计算过程)。
【答案】(1)增大反应物的接触面积,利于充分反应;(2)80%;(3)0.88g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备战2021中考九年级化学重点知识强化训练——专题十八:碳和碳的氧化物,共19页。
这是一份备战2021中考化学重点知识强化训练——专题十:酸和碱,共18页。
这是一份2021中考化学重点知识强化训练 专题四十二:碳和碳的氧化物,共1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