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人教版 (新课标)历史必修3 文化史:练习 试卷(含答案)
必修3 文化史第2课 “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精品课后练习题
展开
这是一份必修3 文化史第2课 “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精品课后练习题,共5页。
第10天“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高考频度:★★★★☆ 难易程度:★★★★☆ (2016—2017学年河北冀州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董仲舒提出:“天亦有喜怒之气,哀乐之心,与人相副,以类合之,天人一也。……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故为人主之道,莫明于在身之与天同者而用之。”此观点A.为君主受命于天提供理论保障B.扼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C.对君主行为有一定程度的约束D.确立了儒学思想的独尊地位【参考答案】C【解题必备】一、从“无为”到“有为”1.汉初的“无为而治”(1)背景:秦末战火频繁,社会经济破坏严重。(2)目的:恢复生产和安定人心。学/(3)政策:统治者吸取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采取与民休息的政策。(4)作用:经过六十多年的休养生息,汉朝的经济实力逐渐恢复和增强,人民生活安定,社会繁荣,国力日盛。 2.汉武帝的“积极有为”(1)背景:社会潜伏着危机,即诸侯国的势力日益膨胀,土地兼并剧烈,匈奴为患。(2)目的:加强中央集权,适应国家统一的发展形势。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1.特点:糅合诸子百家中的道家、法家、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形成新的儒学体系。2.内容:思想主张目的(作用)提出“春秋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适应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宣扬“君权神授”,提出了“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为了加强君权提出“三纲五常”的道德标准有利于巩固君权,维护统治秩序3.影响: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并付诸实施。三、儒学成为正统1.措施(1)政治方面①汉武帝起用很多儒学家参与国家大政。②儒家学说成为政府选拔人才、任官授爵的标准。(2)教育方面①从汉武帝时起,儒家经典成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教育为儒家所垄断。②汉武帝兴办太学,由儒家五经博士负责教授,大大提高了儒学的地位。③汉武帝下令在全国各郡县设立学校,初步建立了地方教育系统。儒学在民间开始处于独尊的地位。2.结果: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逐渐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1.汉兴之初,刘邦崇尚黄老之学,推行“无为而治”的治国方略,而70余年后刘彻强行罢黜“黄老、刑名百家之言”。这种文化政策的变化实际上反映了A.意识形态领域斗争此消彼长的残酷性B.统治集团内部权力争夺与利益分配的冲突C.道学理论的缺陷和新儒学的博大精深D.从立国安邦到皇权专制的现实变化与需要2.秦朝灭亡后,“法家学说信誉扫地,而儒家学说被长期推崇为官方教义。不过,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也是法家的一个胜利。”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法家学说被董仲舒全面吸收B.法家思想是董仲舒新儒学的核心C.儒家思想已失去先秦的“民本”特色D.“独尊儒术”体现了法家的思想原则3.《春秋繁露》中有关于“灾异”是“天谴”,帝王将兴有“美祥”、将亡有“妖孽”,治世与乱世有不同征兆与不同之气的内容。这体现的主要思想是A.因果报应B.天人合一C.君权神授D.天人感应4.汉武帝采用董仲舒的意见,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在中央设立太学,置儒家的五经博士,后又为之置弟子员,使之成为政府设立的最高学府,学习经学成为入仕的正式途径。由此可知汉代A.诸子百家的成分发生了新的变化B.原始的民主思想彻底消失C.知识分子的构成发生了新的变化D.孟子地位发生了新的变化5.唐人王维所画《伏生授经图》形象生动地反映了学者伏生(公元前260—公元前161)受聘官府讲经的场景。伏生所授之“经”应为A.法家学说B.儒家著作C.佛教典籍D.道教经书1.D【解析】本题考查汉朝统治思想的变化。依据材料信息及所学可知,汉在大规模战争之后建立,经济残破,汉高祖以黄老之学为指导实行“无为而治”的政策,以恢复社会经济、巩固新政权;到汉武帝时期,经历几十年的恢复发展,社会经济繁荣、土地兼并发展,王国问题等威胁中央集权,积极“有为”的政策必然代替“无为”。据此上述文化政策的变化实际上反映了从立国安邦到皇权专制的现实变化与需要,故选D。A项仅为表象,不能反映实质问题,故排除;B项在材料信息中无体现,C项说法明显错误,排除。3.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董仲舒的思想主张。因果报应是佛教的思想主张,《春秋繁露》是儒学家董仲舒的作品,A项错误。“天人合一”强调天和人的统一性和整体性,与材料无关,B项错误。“君权神授”旨在强调君主的权威,与材料中的“妖孽”不相符,C项错误。“天人感应”指天能影响人事、预示灾祥,人的行为也能感应上天,与材料中“帝王将兴有‘美祥’、将亡有‘妖孽’”相吻合,D项正确。4.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董仲舒的新儒学。据材料可知,汉代学习儒家经典的知识分子可正式入仕,说明知识分子的构成发生了新的变化,故C项正确;题干没有涉及诸子百家,故A项错误;B项“彻底消失”说法绝对,故排除;材料与孟子无关,故D项错误。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人教版 (新课标)必修3 文化史第三单元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第9课 辉煌灿烂的文学精品达标测试,共6页。
这是一份高中第9课 辉煌灿烂的文学课后作业题,共6页。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人教版 (新课标)必修3 文化史第9课 辉煌灿烂的文学复习练习题,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