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人教版 (新课标)历史必修3 文化史:练习全册 试卷+教案
高中第3课 宋明理学课时训练
展开
这是一份高中第3课 宋明理学课时训练,共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A、“仁”与万物生成的关系 B、孟子的仁政思想
C、阴阳互相依存的关系 D、道家顺应自然的思想
2. 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这里的“天理”是指 2、 ( )
A、天体运行法则 B、社会发展规律 C、伦理道德规范 D、“天人感应”学说
3. 朱熹说:“若是饥而欲食,渴而欲饮,则此欲亦岂能无?”“同是事,是者便是天理,非者便是人欲。如视听言动,人所同也。非礼勿视听言动,便是天理;非礼而视听言动,便是人欲。”在该材料中,朱熹要表达的本意是 3、 ( )
A、人不能存在正常的欲望 B、人欲指的是违反了社会规范的欲望
C、人欲与人的正常欲望是同一概念 D、人欲与天理是一致的
4. “知是心之体,心自然会知。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悌,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传习录》)材料认为加强道德修养的途径是 4、 ( )
A、知德合一 B、格物致知 C、内心反省 D、穷理格物
5. 《论语·颜渊》记载“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曰克已复礼,天下归仁焉。”有人对这段话的解释是:“仁者,本心之全德。克,胜也。己,谓身之私欲也。复,反也。礼者,天理之节文也。”这就把“克己复礼”解释为 5、 ( )
A.“人伦者,天理也” B.“存天理,灭人欲”
C.“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真理” D.“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6. 宋明理学家普遍倡导“存理去欲”的修养论,“格物”“格心”的认识论,“成贤成圣”的境界论,“齐家平天下”的功名论,其根本出发点是 6、 ( )
A、修生养性,提高个人修养 B、培养经世致用的人才
C、树立理学的统治地位 D、规范社会秩序,实现社会和谐
7. 公元1175年,朱熹与陆九渊、陆九龄讲学论辩于鹅湖书院,史称“鹅湖之会”,也称“千古一辩”。在千古一辩归途中,朱熹写了一首五言绝句《过分水岭有感》:“地势无南北,水流有西东。欲识分时异,应知合处同。”朱熹以水流分合的情景,表达“求同存异”的哲理。这里的“同”是 7、 ( )
A、万物的本原 B、探究天理的途径 C、发明本心 D、儒家的纲常伦纪
8. 王阳明主张“内心反省”,克服“私欲”,以“致良知”,其本质意图是 8、( )
9. 宋明理学的积极方面有①重视人的主观能动性;②注重人的气节品德;③讲求自我节制、奋发图强;④强调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9、( )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10. 儒家思想能够成为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并且保持了长久生命力,主要得益于
10、( )
①其思想体系根据时代需要不断丰富和完善;②封建统治者的大力提倡;③儒家思想没有受到外来思想的影响;④封建官办教育对儒家思想的大力传播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二、非选择题【配置分值为了培养要点意识】
11、阅读不同时期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的观点:
材料一 (程颐)“天下只是一个理”“万物皆是理”;(朱熹)“存天理,灭人欲”;
材料二 (朱熹)“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则阙了一物道理”;
材料三 (王守仁)“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为圣人教人第一义”;
材料四 (朱熹)“人之异于禽兽,是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胡)友有信”;
材料五 (程颐)“饿死事小,失节事大”;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理”指什么?他们认为“天理”与“人欲”是什么关系? (4分)
(2)材料二和材料三中朱熹、王守仁关于贯通明理的途径有何差异? (6分)
(3)根据以上材料说明宋明理学的主张有哪些可取和不可取的地方?我们今天对宋明理学应采取什么态度?(14分)
高二历史必修三第1单元第3课 《宋明理学》(解析)
1.【答案】 A
【考点】 宋明理学
【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首先排除B、D两项;题干认为“阳生万物”,而何为“生”呢?“生,仁也”,其主要阐释的是仁与万物生成的关系,A项正确。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周敦颐的思想观点,旨在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的能力。从材料中的信息“生,仁也”入手即可。
2.【答案】 C
【解析】 北宋时,儒家学者展开了复兴儒学、抨击佛道的活动,又融合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学的义理,形成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理学。南宋朱熹为理学的集大成者,强调理之源在于天理,而天理就是作为道德规范的三纲五常,要“存天理,灭人欲”。因此程朱理学成为南宋以后长期居于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维护了封建专制统治。A、B两项体现唯物主义思想,与理学的唯心主义不符;D项为汉代董仲舒提出。因此本题选C。
【点评】本题的关键之处在于透过现象看本质,理解程朱理学的本质是以纲常伦理约束社会、遏制人欲,维护专制统治。
3.【答案】 B
【考点】 宋明理学
【解析】 材料反映了朱熹关于天理和人欲的主张,根据“非礼勿视听言动,便是天理;非礼而视听言动,便是人欲”可知,天理指的是儒家的道德规范,人欲则是违背儒家道德规范的欲望,B项正确。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朱熹“存天理,灭人欲”的思想观点,旨在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的能力。通过题干所给的材料即可得出答案。
4.【答案】 C
【考点】 宋明理学
【解析】 由材料中“知是心之体,心自然会知”可知材料认为心是本原,强调内心的反省,不需外求。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王守仁的思想,旨在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的能力。结合题干中所给的材料即可得出答案。
5.【答案】 B
【考点】 宋明理学与儒家经典的关系
【解析】 根据对“克己复礼”的解读,B符合。
【点评】通过此题与克己复礼的对接,可以知晓朱熹如何继承与发展儒家思想。
6.【答案】 D
【解析】 宋明理学家强调“存天理,灭人欲”等伦理道德,旨在规范人们的行为和社会秩序,实现社会和谐,稳定统治秩序。故选D。ABC项都是理学家的目的,但是都不是从维护封建统治这一角度进行分析的,因而是错误的。
7.【答案】 D
【考点】 宋明理学
【解析】 “理学”强调“理”是万物的本原,通过“格物致知”探究天理;“心学”强调“心”是万物的本原,通过“发明本心”探究天理,排除A、B、C三项。两者都主张以儒家的纲常伦纪约束社会、维护专制统治、遏制人的自然欲求。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旨在考查学生分析比较的能力。结合相关所学即可得出答案。
8.【答案】 A
【考点】 宋明理学:王阳明心学
【解析】 王阳明生活的明朝社会矛盾十分突出,君主专制空前强化,统治危机四伏。阳明的思想认为心是万物的本原,强调“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真理”,被称为“心学”。 和格物致知不同的是,他认为穷理不必向外探求,只需反省内心就可得到天理。王阳明认为,“心外无物”、“心外无理”、“心外无善”;“心”是第一性的,“物”是第二性的;“理”是封建道德,存在于心,是人头脑中固有的,他这样说是强调社会上的伦理规范之基础在于人心之至善。“致良知”。 王阳明突出良知的重要性,认为经典为良知服务,看经书的目的是为了致良知。“知行合一”。 阳明的“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都是要强调道德的自觉和主宰性。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宋明理学:王阳明心学的本质意图。
9.【答案】 A
【考点】 宋明理学
【解析】 ①②③④都符合题意。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宋明理学的影响,旨在考查学生再认再现相关所学的能力。通过相关所学即可得出答案。
10.【答案】 B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内容的识记能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儒家思想之所以能长久不衰的原因,①②④三项表述均是事实,而③项表述错误不符合史实,儒家思想在发展中是不断吸取外来思想文化来丰富自身内容的,比如佛学思想,故答案选B项。
【点评】高考中对儒家思想的发展阶段的考查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①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初步形成,并与其它学派相互争辩;②汉武帝时期,儒学经过董仲舒的创新,成为正统思想;③宋代儒学在吸收了佛,道思想的基础上完成了“程朱理学”的思辨化;④明末时期,儒学迎合新的时代发展要求积极转向经世致用。
11.【答案】
(1)“理”指封建伦理道德规范;是对立关系。(4分)
(2)朱熹主张“格物致知”,即通过实践、学习明事理;王守仁主张“致良知”,即通过自我反思,恢复良知,天理就在心中。(6分,用自我语言解释,每点加给1分;)
(3)可取的一面:①宋明理学具有和谐意识,强调人与自然、与家庭、与国家的和谐;②宋明理学具有忧患意识,鼓舞历代仁人志士胸怀天下,奋发进取,为理想不懈追求;③宋明理学崇尚道德,重义轻利,强调自我约束,可以促进文明的进步;④宋明理学强调身体力行,强调自主自强的精神,对中国文化起了推动和促进作用。(6分,答3点即可)
不可取的一面:①尊卑等级的观念;②重男轻女的观念;③轻视自然科学的观念;④轻视个体自由的观念;⑤重礼轻法的观念等。(6分,答3点即可)
态度:批判、继承、改造;去粗存精,去伪存真。(2分,任答1点即可)
【点评】宋明理学的“理”“欲”是我们需要弄懂的,以及宋明理学对今天有何积极与消极影响。
A.挽救封建统治危机
B.克服程朱理学的弊端
C.修身养性,崇尚道德
D.实现儒学的道德化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历史必修3 文化史第4课 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精品同步训练题,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材料分析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历史必修3 文化史第2课 “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精品精练,共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第7课 启蒙运动精品同步练习题,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