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化学专题复习 跟踪检测(二十二) 含氮物质的转化、性质实验探究(含解析)
展开跟踪检测(二十二) 含氮物质的转化、性质实验探究
1.氮及其化合物的变化关系如下图所示。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路线①②③是工业生产硝酸的主要途径
B.路线Ⅰ、Ⅱ、Ⅲ是雷电固氮生成硝酸的主要途径
C.上述所有反应都是氧化还原反应
D.氮气可在足量的氧气中通过一步反应生成NO2
解析:选D 氮气和氧气在放电或高温条件下反应生成NO,NO与O2反应生成NO2,即氮气与氧气不能一步转化为NO2。
2.实验室制取氨气、收集、验证其还原性并进行尾气处理的装置和原理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A.用装置甲制取氨气
B.用装置乙收集氨气时气体应该从a口进b口出
C.装置丙中黑色固体变成红色时还原产物一定为铜
D.可以用装置丁吸收氨气,进行尾气处理
解析:选B A项,氯化铵受热分解生成氨气和氯化氢,冷却后又重新化合生成氯化铵,不能用装置甲制取氨气,错误;B项,氨气密度小于空气,可以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即用装置乙收集氨气时气体应该从a口进b口出,正确;C项,装置丙中黑色固体变成红色时还原产物不一定为铜,因为氧化亚铜也是红色的,错误;D项,氨气极易溶于水,不能用水直接吸收,错误。
3.下面是实验室制取氨气的装置和选用的试剂,其中错误的是( )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③
解析:选D ①NH4Cl受热可产生NH3和HCl,但两者遇冷会重新反应生成NH4Cl,在此过程中还有可能出现堵塞导管的情况不能制取氨气,错误;②浓氨水滴入氧化钙固体中,会发生CaO+NH3·H2O===Ca(OH)2+NH3↑,可以制取氨气,正确;③中试管口未向下倾斜,会导致加热产生的水蒸气冷凝后倒流入试管底部而使试管炸裂,错误;④浓氨水受热产生氨气,通过碱石灰吸收水蒸气后即得干燥的NH3,正确,①③符合题意。
4.如图是含氮化合物及单质的“类别—价态”二维图,结合二维图及氧化还原反应原理的基本规律,下列相关分析或预测错误的是( )
A.硝酸具有较强的氧化性,可用稀硝酸清洗“银镜实验”后的试管
B.NO、NO2和NH3在一定条件下均能反应,可用氨气处理氮氧化物
C.可加热NH4NO3和Ca(OH)2制备氨气
D.联氨(N2H4)可能被亚硝酸(HNO2)氧化生成氢叠氮酸HN3
解析:选C HNO3中氮元素为+5价,具有强氧化性,稀硝酸能氧化许多不活泼的金属,如Cu、Ag等,故A正确;由题图可知NO、NO2和NH3在一定条件下均能发生归中反应,产物是氮气和水,氨气可用于处理氮氧化物,故B正确;通过分析NH4NO3中氮元素价态可知,其可能发生自身的氧化还原反应,所以其受热分解产物不一定有NH3,故不能用NH4NO3和Ca(OH)2共热制备NH3,故C错误;依据价态分析,N2H4(氮为-2价)和HNO2(氮是+3价)反应可能生成HN3,故D正确。
5.(2020·云南玉溪月考)亚硝酸钠(有毒性,市场上很容易与食盐混淆)是一种常见的工业用盐,广泛用于物质合成、金属表面处理等,其物理性质与NaCl极为相似,相关化学性质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NaNO2的热稳定性强于NH4NO2
B.NaNO2与N2H4反应中,NaNO2是氧化剂
C.可用淀粉KI试纸和食醋鉴别NaNO2和NaCl
D.分解NaN3,每产生1 mol N2转移6 mol e-
解析:选D NH4NO2加热易分解,而NaNO2加热较难分解,所以NaNO2的热稳定性强于NH4NO2,A正确;NaNO2与N2H4反应生成NaN3,NaNO2中氮元素的化合价由+3价降低为-价,NaNO2是氧化剂,B正确;NaNO2具有氧化性,在酸性条件下可以将KI氧化为碘单质,淀粉溶液遇碘单质变蓝,NaCl在酸性条件下不能氧化碘化钾,所以可用淀粉KI试纸和食醋鉴别NaCl与NaNO2,C正确;NaN3中氮元素的化合价可看作是-价,分解NaN3生成1 mol N2转移 mol e-,故D错误。
6.某兴趣小组设计用铁粉将NO还原为N2(同时生成FeO),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已知:①浓硝酸可氧化NO;②NaOH溶液能吸收NO2,不吸收NO。
A.装置的连接顺序为a→f→e→j→i→h→g(或g→h)→b→c→d
B.装置E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NO+2Fe2FeO+N2
C.装置D的作用是吸收挥发出来的硝酸和产生的NO2
D.装置B的作用是干燥,防止水蒸气进入E中干扰反应
解析:选D 根据实验原理“NO被灼热的铁粉还原为N2,同时生成FeO”,可知首先应制备纯净干燥的NO。利用铜与稀硝酸反应生成NO,由于硝酸具有挥发性,所以制得的NO中会混有硝酸蒸气和产生的NO2,故先通过装置D除去挥发出的HNO3等酸性气体,然后再通过F干燥,得到纯净干燥的NO,然后进入E中与铁粉反应,最后处理多余的NO,由于NaOH溶液不与NO反应,而浓硝酸可氧化NO生成NO2,所以先通过B氧化NO,再通过C吸收,故上述装置的连接顺序为a→f→e→j→i→h→g(或g→h)→b→c→d,A项正确;装置E中NO被灼热的铁粉还原为N2,同时生成FeO,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NO+2Fe2FeO+N2,B项正确;装置D盛放的是水,其作用是除去挥发出的HNO3等酸性气体,C项正确;装置B盛放的是浓硝酸,可以将NO氧化为NO2,便于氢氧化钠溶液充分吸收,D项错误。
7.已知饱和氯化铵溶液与亚硝酸钠晶体混合加热可制备氮气。利用如图装置制取氮气,并用氮气制备Ca3N2,Ca3N2遇水发生水解反应。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①中发生的化学方程式为NaNO2+NH4ClNaCl+N2↑+2H2O
B.④、⑥中依次盛装的试剂可以是浓H2SO4、碱石灰
C.③中盛放的试剂是NaOH溶液
D.实验结束,取⑤中的少量产物于试管中,加适量蒸馏水,可以使试管口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
解析:选C 由题干可知,装置①为制备氮气的装置,饱和氯化铵溶液与亚硝酸钠晶体混合加热生成氮气、氯化钠和水,化学方程式为NaNO2+NH4ClNaCl+N2↑+2H2O,A正确;Ca3N2遇水发生水解,产生的氮气需要干燥才能进入玻璃管中反应,装置④应为干燥装置,可选用浓硫酸作干燥剂;装置⑥中也应装有干燥剂,防止空气中的水蒸气进入,装置⑥中可盛放碱石灰,B正确;装置中含有氧气,可利用装置③除去装置中的氧气,NaOH溶液不能除去氧气,可改成酸性氯化亚铁溶液,C错误;实验结束后,装置⑤中有生成的Ca3N2,Ca3N2遇水发生水解反应生成NH3和Ca(OH)2,NH3可以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D正确。
8.某学习小组设计实验探究NO与铜粉的反应并检验NO,实验装置如图所示(夹持装置略)。实验开始前,向装置中通入一段时间的N2,排尽装置内的空气。
已知:在溶液中,FeSO4+NO[Fe(NO)]SO4(棕色),该反应可用于检验NO。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装置F、I中的试剂依次为水、硫酸亚铁溶液
B.若观察到装置H中红色粉末变黑色,则NO与Cu发生了反应
C.实验结束后,先熄灭酒精灯,再关闭分液漏斗的活塞
D.装置J收集的气体中一定不含NO
解析:选D 稀硝酸与铜反应生成的NO能够被O2氧化,因此实验前需要通入N2,排除装置中的空气,硝酸具有挥发性,生成的NO中混有少量硝酸蒸气,可以通过水吸收后再干燥,在探究干燥的NO在加热时与铜的反应,未反应的NO可以利用FeSO4溶液检验。根据上述分析,装置F、I中的试剂依次为水、FeSO4溶液,A正确;若观察到装置H中红色粉末变黑色,说明NO与Cu发生了反应,B正确;实验结束后,为了防止倒吸,需要先熄灭酒精灯,再关闭分液漏斗的活塞,停止通入NO,C正确;由于FeSO4+NO[Fe(NO)]SO4(棕色)为可逆反应,装置J收集的气体中可能含有NO,D错误。
9.金属铝在酸性或碱性溶液中均可与NO发生氧化还原反应,转化关系如下:
已知,气体D和F反应可生成盐,气体D和A溶液反应生成白色沉淀。请回答下列问题:
(1)A和B两溶液混合产生白色沉淀,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C、E排入大气中会造成大气污染,在催化剂存在下,D可以将C或E都转化为无毒的气态单质,任意写出其中一个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写出铝在碱性条件下与NO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除去气体C中的杂质气体E的化学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5)Al与NO在酸性条件下反应,Al与被还原的NO的物质的量之比是________。
解析:(1)在酸性溶液中铝被氧化生成Al3+,在碱性溶液中铝被氧化生成AlO。所以A、B混合后生成氢氧化铝沉淀,离子方程式为Al3++3AlO+6H2O===4Al(OH)3↓。
(2)在酸性溶液中NO被还原生成NO,在碱性溶液中被还原生成NH3,因为在NO、NH3中N元素的化合价分别为+2价和-3价,可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N2。
(3)由以上分析可知,铝在碱性条件下与NO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8Al+3NO+5OH-+2H2O8AlO+3NH3↑。
(4)NO难溶于水,NO2溶于水生成NO,所以除去NO中混有的NO2的方法是通入水中,化学方程式为3NO2+H2O===2HNO3+NO。
(5)在该反应中铝失去3个电子,NO的还原产物是NO,氮元素的化合价由+5价降低到+2价,得到3个电子,依据得失电子守恒可知,Al与被还原的NO的物质的量之比是1∶1。
答案:(1)Al3++3AlO+6H2O===4Al(OH)3↓
(2)6NO+4NH35N2+6H2O(或6NO2+8NH37N2+12H2O)
(3)8Al+3NO+5OH-+2H2O8AlO+3NH3↑
(4)3NO2+H2O===2HNO3+NO
(5)1∶1
10.某学生积极思考产生喷泉的其他方法,并设计了如图所示的装置。
(1)在如图所示的锥形瓶中,分别加入足量的下列物质,反应后可能产生喷泉的是________(填字母)。
A.Cu与稀盐酸
B.NaHCO3与NaOH溶液
C.CaCO3与稀硫酸
D.NH4HCO3与稀盐酸
这种方法产生喷泉的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图示锥形瓶外放一水槽,瓶中加入酒精;水槽中加入水后,再加入足量的下列物质,结果也产生喷泉。水槽中加入的物质可以是________(填字母)。
A.浓硫酸 B.食盐
C.硝酸钾 D.硫酸铜
这种方法产生喷泉的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Cu与稀盐酸不反应,NaHCO3与NaOH溶液反应不产生气体,不能形成压强差,故不能形成喷泉;CaCO3与稀硫酸反应产生CO2,但生成的CaSO4微溶于水,覆盖在CaCO3的表面,会使反应很快停止,不能形成较大的压强差,故不能形成喷泉;NH4HCO3与稀盐酸反应能产生较多的CO2气体,使锥形瓶内压强远大于烧瓶内压强,从而形成喷泉。(2)浓硫酸、生石灰、烧碱溶于水均能放出大量的热,使酒精大量挥发,形成较大的压强差,从而形成喷泉;氯化钠、硝酸钾、硫酸铜溶于水温度变化不大,不能使酒精大量挥发,不能形成较大的压强差,不能形成喷泉。
答案:(1)D NH4HCO3与稀盐酸反应,产生二氧化碳气体,锥形瓶中气体压强增大,把液体压入烧瓶,形成喷泉
(2)A 浓硫酸溶于水放出大量的热,使锥形瓶中的酒精气化,锥形瓶中气体压强增大,把酒精压入烧瓶中形成喷泉
11.实验室模拟合成氨和氨催化氧化的流程如下:
已知实验室可用饱和亚硝酸钠(NaNO2)溶液与饱和氯化铵溶液经加热后反应制取氮气。
(1)从图中选择制取气体的合适装置:氮气____________、氢气____________。
(2)氮气和氢气通过甲装置,甲装置的作用除了将气体混合外,还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氨合成器出来经冷却的气体连续通入乙装置的水中吸收氨,________(填“会”或“不会”)发生倒吸,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用乙装置吸收一段时间氨后,再通入空气,同时将经加热的铂丝插入乙装置的锥形瓶内,能使铂丝保持红热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锥形瓶中还可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写出乙装置中氨氧化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反应结束后锥形瓶内的溶液中含有的离子为H+、OH-、________、________。
答案:(1)a b
(2)干燥气体 控制氢气和氮气的流速
(3)不会 混合气体中含有大量难溶于水的氮气、氢气
(4)氨的氧化反应是一个放热反应 有红棕色气体产生
(5)4NH3+5O24NO+6H2O
(6)NH NO
12.某化学兴趣小组利用图1装置制取氨气并探究氨气的有关性质。
图1
备选装置(其中水中含酚酞溶液) | ||
Ⅰ | Ⅱ | Ⅲ |
图2
(1)装置A中烧瓶内试剂可选用________(填字母)。
a.碱石灰 b.浓硫酸 c.生石灰 d.五氧化二磷
e.烧碱
(2)若探究氨气的溶解性,需在K2的导管末端连接图2装置中的__________装置(填序号),当装置D中集满氨气后,关闭K1、K2,打开K3,引发喷泉的实验操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若探究氨气的还原性,需打开K1、K3,K2处导管连接制取纯净、干燥氯气装置。
①用二氧化锰与浓盐酸制取氯气,生成气体必须通过分别盛有________、__________试剂的洗气瓶;
②D中氨气与氯气反应产生白烟,同时生成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从K3处导管逸出的气体中含有少量Cl2,则C装置中应盛放__________溶液(填化学式),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在浓氨水中存在平衡:NH3+H2ONH3·H2ONH+OH-,向其中加入生石灰[发生反应CaO+H2O===Ca(OH)2]或烧碱,都会使平衡左移,同时放出大量的热促进氨的挥发。碱石灰的成分是烧碱和生石灰,原理同上述,都可快速制备氨气。
(2)氨气极易溶于水,不溶于CCl4,需选择防倒吸装置进行实验探究,因此需选择图2中的Ⅱ或Ⅲ。根据喷泉实验的原理,要使装置D发生喷泉现象,可用热毛巾将烧瓶捂热,D中氨气受热膨胀通过导管与水接触,即产生“喷泉”。
(3)①用二氧化锰与浓盐酸制取的氯气中,混有氯化氢气体和水蒸气,要得到纯净、干燥的氯气需通过饱和食盐水除去氯化氢,通过浓硫酸除去水蒸气。
②探究氨气具有还原性,氯气与氨气反应产生白烟,由NH3+HCl===NH4Cl可知,“白烟”的成分为氯化铵,氯元素化合价降低,则生成的“无色无味的气体”必为氨气的氧化产物,可推知为氮气。
③氯气是有毒气体,可与强碱溶液反应,因此可用氢氧化钠溶液进行尾气吸收。
答案:(1)ace
(2)Ⅱ或Ⅲ 用热毛巾将烧瓶捂热(其他合理答案均可)
(3)①饱和食盐水 浓硫酸
②3Cl2+8NH3===6NH4Cl+N2
③NaOH Cl2+2OH-===Cl-+ClO-+H2O
13.某化学自主实验小组通过实验探究NH3、NO2的性质。
探究Ⅰ:利用如图所示装置探究NO2能否被NH3还原(K1、K2为止水夹,夹持固定装置略去)。
(1)A装置中制取NH3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甲、乙分别是________(填字母)。
a.浓硫酸、碱石灰 b.碱石灰、碱石灰
c.碱石灰、无水氯化钙 d.五氧化二磷、五氧化二磷
(3)若NO2能够被NH3还原,预期C装置中能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
(4)此实验装置存在一个明显的缺陷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探究Ⅱ:探究NO2、O2混合气体的喷泉实验。
(5)请在G装置中的虚线上描出导管实线图。
(6)G装置中浓硫酸有三种作用:混合NO2、O2气体;干燥NO2、O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将G装置上面的圆底烧瓶收集满气体进行喷泉实验,若混合气体全部被吸收,则所得溶液物质的量浓度为________ mol·L-1(保留两位有效数字)。
解析:(1)将浓氨水滴入生石灰中,由于发生CaO+NH3·H2O===NH3↑+Ca(OH)2,放出氨气。
(2)干燥氨只能用碱石灰,干燥二氧化氮可用五氧化二磷固体或无水氯化钙。
(3)如果能反应,消耗NO2使装置中混合气体颜色变浅。
(4)由于NH3、NO2均能污染空气,所以与它们相关的实验均应有尾气吸收装置。
(5)O2、NO2密度比空气大,故应进气管短,出气管长。
(6)观察气泡的速率控制混合气体的比例。
(7)烧瓶中充满溶液,反应4NO2+O2+2H2O===4HNO3恰好发生,HNO3的物质的量是恰好完全反应的NO2和O2(体积比4∶1)总物质的量的,溶液体积等于恰好完全反应的NO2和O2的总体积,设烧瓶中恰好完全反应的NO2和O2的总体积为V,则溶液浓度为=× mol·L-1,即c(HNO3)≈0.036 mol·L-1。
答案:(1)NH3·H2O+CaO===NH3↑+Ca(OH)2
(2)c (3)C装置中混合气体颜色变浅
(4)缺少尾气吸收装置
(5)(进气管短,出气管长)
(6)观察气泡的速率,控制混合气体的比例
(7)0.036
高考化学二轮专题复习 专题跟踪检测22 综合实验探究(含解析): 这是一份高考化学二轮专题复习 专题跟踪检测22 综合实验探究(含解析),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四氯化锡可用作媒染剂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考化学专题复习 跟踪检测(五十一) 物质制备的实验探究(含解析): 这是一份高考化学专题复习 跟踪检测(五十一) 物质制备的实验探究(含解析),共10页。
高考化学专题复习 跟踪检测(二十一) 氮及其重要化合物(含解析): 这是一份高考化学专题复习 跟踪检测(二十一) 氮及其重要化合物(含解析),共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