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念奴娇·过洞庭优秀导学案
展开《念奴娇·过洞庭》;游园【皂罗袍】
念奴娇·过洞庭
张孝祥,南宋著名词人。字安国,号于湖居士。张孝祥少年聪颖,读书过目不忘,作文一挥而就。宋高宗绍兴二十四年,殿试第一。著有《于湖居士文集》和《于湖词》。张孝祥在南宋前期的词坛上享有很高的地位,是伟大词人的先驱。他为人直率坦荡,气魄豪迈,作词时笔酣兴健,顷刻即成。其词风豪放爽朗。有人说,无论是胸襟、人品,还是才学、词风,张孝祥有很多地方与苏轼相似,史载:孝祥“尝慕东坡,每作为诗文,必问门人曰:‘比东坡如何?’”
公元1166年(宋孝宗乾道二年),张孝祥因受政敌谗害而被免职。词人罢官北归,途经洞庭湖,即景生情,见平湖秋月,援笔而作《念奴娇·过洞庭》。
下面我们一起来鉴赏这首词。
1. 反复诵读,感受词中描写的洞庭之美,体会其中恢宏的意境。
2. 鉴赏诗句,体会作者的旷达胸怀和超脱的人生观。
一、诗歌诵读
念奴娇·过洞庭
(宋)张孝祥
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玉鉴琼田三万顷,着我扁舟一叶。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
应念岭海经年,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短发萧骚襟袖冷,稳泛沧浪空阔。尽挹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
二、诗歌鉴赏
词人罢官北归,时近中秋,途径洞庭,写了这首词来描摹洞庭月色,并抒发自己的怀抱。这首词上片先写洞庭湖月下的景色,突出写它的澄澈;下片着重抒情,写自己内心的澄澈。
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
已经临近中秋了,这浩瀚的湖面竟是碧空万里,水波不兴,一派秋高气爽、玉宇澄清的景色。这里的“青草”指的是与洞庭湖联成一片的青草湖,又名巴邱河。青草在南,洞庭在北,自来并称。
这几句表现秋高气爽、玉宇澄清的景色,是纵目洞庭总的印象。
玉鉴琼田三万顷,着我扁舟一叶。
“玉鉴琼田”形容月光下湖水的明净光洁,“三万顷”是指湖面的广阔,点出了在这美玉一般的偌大湖面上,扁舟一叶真似仙境。“一叶”对“三万顷”,看起来极为渺小,但在三万顷的湖面上,安置我的一叶扁舟,颇有自然造化全都供我所用的意味,有力地衬托出诗人的豪迈气概。
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
这三句写水天辉映一片晶莹。“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这两句明点月华星辉,暗写波光水色,表现了上下通明的境地,仿佛是一片琉璃世界。”表里俱澄澈”这一句是全词的主旨所在。这五个字,描写周围的一切,从天空到湖水,洞庭湖上上下下都是透明的,没有一丝儿污浊。既是写景,更寄寓了作者高超的精神境界。洞庭秋色美在哪里呢?词人在这一句里点了出来,美就美在“澄澈”上。这里表里如一的美,是光洁透明的美,是最上一等的境界了,诸如光明磊落、胸怀坦荡、言行一致、表里如一,这些意思都包涵在里面了。有一句诗:“心迹喜双清”(《屏迹》三首其一),心是内心,也就是里;迹是行迹,也就是表,心迹双清也就是表里澄澈。“表里俱澄澈,心迹喜双清”,恰好可以集成一联,给我们树立一个为人处世的准则,我们不妨拿来当作自己的座右铭。
当张孝祥泛舟洞庭之际,一边欣赏着自然景色,同时也在大自然中寄托着他的美学理想。他笔下的美好风光,处处让我们感觉到有他自己的人格在里面。诗人的美学理想高尚,心地纯洁,他的笔墨才能这样干净。
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
洞庭湖是澄澈的,诗人的内心也是澄澈的,物境与心境悠然相会,这妙处难以用语言表达出来。悠然,闲适自得的样子,形容心与物的相会是很自然的一种状态,不是勉强得来的。点明这种极妙境界是只可意会难于言传的。这里大概不是指景,主要的是指心物相融的美妙体验。
应念岭海经年,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
这是他的内心独白。“岭海经年”的岭海一作岭表,指五岭以外的地区。这里是指作者被贬担任广南西路经略抚使,在岭南过了一年。“应”字平常表示推度猜测的意思,这里讲的是自己当时的思想,无所谓推度猜测。这“应”字语气比较肯定,接近“因”的意思。杜甫《旅夜书怀》:“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犹言“官因老病休”,“应”字也是肯定的语气。“应念岭表经年”,是由上片所写洞庭湖的景色,因而想起在岭南一年的生活,那是同样的光明磊落。
孤光,指月光。苏轼《西江月》:“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就曾用孤光来指月光。“孤光自照”,是说以孤月为伴,引清光相照,表现了既不为人所了解,也无须别人了解的孤高心情。
“肝肺皆冰雪”,冰雪都是洁白晶莹的东西,用来比喻自己襟怀的坦白。南朝诗人鲍照在《白头吟》里说:“直如朱丝绳,清如玉壶冰。”南朝另一个诗人江总《入摄山栖霞寺》说:“净心抱冰雪。”唐代诗人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说:“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这些都是以冰雪比喻心地的纯洁。
张孝祥在这首词里说:“应念岭海经年,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结合他被谗免职的经历来看,还有表示自己问心无愧的意思。在岭南的那段时间里,自问是光明磊落,恰如那三万顷玉鉴琼田在素月之下表里澄澈。在诗人的这番表白里,所包含的愤慨是很容易体会的。
短发萧骚襟袖冷,稳泛沧浪空阔。
这是从岭表经年回复到当下,萧骚,形容头发的稀疏短少,好像秋天的草木。结合后面的“冷”字来体会,这萧骚恐怕是一种心理作用,因为夜气清冷,所以觉得头发稀疏。“襟袖”则是以部分代全体,月夜清冷,衣服单薄,凉意顿生,更重要的是官场人情冷暖,不免有萧条冷落之感。但诗人的气概却丝毫不减:“稳泛沧浪空阔”。不管处境如何,自己是拿得起放得下的人。沧浪,这里指洞庭湖水的浩淼。这句是说,任凭风浪起,自己安稳地泛舟于浩淼的洞庭之上,心神没有一点动摇。不但如此,诗人还有更加雄伟的气魄,也就是接下来的诗句。
尽挹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
这是全词感情的高潮。
这几句是设想自己做主人,请万象(天地万物)做客人,舀尽西江的水,用北斗七星作酒器,低斟浅酌,招待天地万物。这是何等气势!一个被谗免官的人,如此自信,如此心胸,真有李白当年“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向之”,或“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大无畏的浪漫主义精神。
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
这两句作全词的结尾,收得很经松,很有余味。
苏轼《前赤壁赋》有“扣舷而歌之”之语,张孝祥则是敲击船沿、仰天长啸,抒发出自己的满腔豪情。受苏轼《念奴娇·中秋》:“我醉拍手狂歌,举杯邀月,对影成三客。起舞徘徊风露下,今夕不知何夕”影响,张孝祥以“不知今夕何夕”作结,从秋月秋水回归自我,扣舷是动作,独啸是声音,从空间上说是由洞庭之大到一己之小;从时间上说是由今夕之初泛到稳泛;从心理上说是由知到不知,通过对照,说明诗人已忘情于这月白无风之夜,忘情于与大自然交融之中。
总的说:夜半更深,一个人划小舟泛于广阔的洞庭湖上,天地间唯有自己,“表里俱澄澈”,“妙处难与君说”。但这寂寥仍让他想起往事,“应念岭表经年,肝肺皆冰雪”。当职期间,自问心中无愧,也就把这往昔打点。莫思身外无穷事,且尽生前有限杯。“尽挹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西江水作酒,北斗星作盅,天下万物邀作宾客,举杯畅饮。扣舷而啸,将心中郁闷尽散入虚无之中,其气势之恢宏,让人心胸登时为之开朗。
张孝祥的词上承苏轼,下启辛弃疾,是南宋词坛豪放派的代表人物之一。这首词,上阕主要是写景,景中寓情;下阕着重抒情,意转激昂。通篇景中见情,笔势雄奇,境界空阔,表现了作者胸襟洒落、气宇轩昂,显示了作者的高尚品质。因此南宋学者魏了翁认为:“张于湖有英姿奇气……洞庭所赋,最为杰特。”这首词历来为人称颂,还因为他在词中所创造的独特意境,体现了天人合一的理念,因而受到后人的重视。在写作此词的同时,作者还写了一篇小品《观月记》,记载了这次夜游的经过,可以并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
踏莎行①
张孝祥
万里扁舟,五年三至。故人相见忧堪喜。山阴乘兴②不须回,毗耶问疾难为对③。
不药身轻,高谈心会。匆匆我又成归计。它时江海肯相寻,绿蓑青蒻④。看清贵。
【注】①乾道五年(1169)春,张孝祥在荆州思怀长沙故人,作此词。②山阴乘兴:这里指访友。③《维摩经》记载:维摩诘居士住毗耶城,释迦牟尼于该地说法时,维摩诘称病不去。释迦派文殊前往问疾。文殊问维摩诘:“何等是菩萨入不二法门?”维摩诘默然不对。文殊叹曰:“乃至无有文字语言,是真入不二法门”。古诗文中,多以此佛教传说故事为杜口不言而深得妙谛。④青蒻:青色的箬笠。
1. 下列对这首词的分析和鉴赏,正确的两项是( )
A. 开篇“万里扁舟”一句属于实写,通过写空间距离的遥远,说明了词人与友人天各一方,相见不易。
B. 词中的“五年”和“三至”形成对比,“喜”“忧”看似矛盾,却真实地写出了词人与友人相逢后内心的感受。
C. “不药身轻”照应上片“问疾”,是说词人此时虽然重病在身,但由于故人相会,身心顿觉轻松,精气神十足。
D. 该词结尾“绿蓑”一句与张志和《渔歌子》中“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有异曲同工之妙。
E. 下片开首三句写词人与友人短暂相会之后就匆匆离别,原因是世间还有许多重要事情等着他去做。
2. 这首词表达了词人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1. BD 解析:A项,“实写”错,应为“虚写”。C项,“词人此时虽然重病在身”理解有误,词中是一种假设说法。E项,“原因是世间还有许多重要事情等着他去做”分析有误,“归计”表面指返回家乡,实有归隐之意。
2. ①与友人相聚时的喜悦之情。访问友人乘兴而去,流连忘返。故人相会一处,虽生病但不用服药也身心轻松,愉快地进行着高深而高尚的文流。②对友人深切的眷恋之情。美好的相聚时光对词人来说总是那么短暂,不禁感叹每次匆匆聚首又匆匆告别。③意欲归隐之情。词的结尾词人写自己内心已厌倦了世俗生活,有一天将会披着蓑衣,戴着斗笠,从尘世中隐退,以一种蔑视权贵的心态立于世间。
(答题时间:30分钟)
1.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帐夜①
吴兆骞
穹帐连山② 落月斜,梦回孤客尚天涯。雁飞白草年年雪,人老黄榆夜夜笳。
驿路几通南国使,风云不断北庭③ 沙。春衣少妇空相寄,五月边城未著花。
【注】①诗人因科场案而流放宁古塔(今黑龙江省宁安)二十余年,此诗约作于抵宁古塔三年之时。②连山:就着山势。③北庭:汉时北匈奴所居之地,这里指诗人所居之地。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从梦醒起笔,绕开梦本身写眼前实景,虚中写实,表达了诗人处境难耐又无可奈何的愁苦。
B. 颔联“夜夜笳”与“落月斜”呼应,既点明“夜”的题意,也暗示诗人夜夜有笳声、难以成眠的原因。
C. 颈联“几通”言时间之漫长、来使之稀少,“南国”“北庭”言路途之遥远、生活环境之迥异。
D. 尾联“五月边城未著花”,既交代了“春衣空相寄”的缘由,又烘托诗人所住之地的苦寒荒凉。
(2)有人评价此诗“孤独哀怨中含温馨”,请结合全诗分析这一说法的依据。
2.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
水调歌头
向子諲①
庚寅闰八月秋,芗林老、江彦章时在诸公幕府。从游者洪、徐、苏、李,是夕登临,赋咏乐甚。俯仰三十九年,所存者,余与彦章耳。绍兴戊辰再闰,感时抚事,为之太息。
闰余有何好,一年两中秋。补天修月②人去,千古想风流。少日南昌幕下,更得洪徐苏李,快意作清游。送日眺西岭,得月上东楼。
四十载,两人在,总白头。谁知沧海成陆?萍迹落南州。忍问神京何在,幸有芗林秋露③,芳气袭衣裘。断送余生事,惟酒可忘忧。
【注】 ① 向子諲:南宋词人。此时作者南迁清江(浙江乐清)。② 修月:语出唐段成式《酉阳杂俎》,即“修月手”,指能写文章的人。③ 秋露:酒。
(1)请简要赏析上阕中“补天修月人去,千古想风流”的表达效果。
(2)下阕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1.(1)A 解析:“虚中写实”错。写眼前景为实,写梦中事与情为虚,以实写虚,虚实对照鲜明。
(2)①“孤独哀怨”指作者被流放边地之愁苦无奈。“孤客”“尚天涯”表达了诗人远离家乡的孤独之情,“梦回”“雁飞”“落月”表达了对家乡的思念;“风云不断”“空”写边地五月仍然不见春意,妻子白白寄来了春装,表达了诗人被贬流放、身处苦寒边地的忧愁与无奈。
②“温馨”是指亲人对自己的牵挂,给自己寄来春衣,而自己又因边城苦寒穿不上春衣而生怜惜之意。
③整首诗以愁苦无奈之情为基调,又不失人间温情,故此诗“孤独哀怨中含温馨”。
2.(1)①运用典故和比喻,表达对匡时救世、才华出众的人才的赞美与思慕,蕴含词人对挽救国运的深沉期望;②引起下文对往昔清游生活的叙写。
(2)①浮沉“四十载”,唯余“白头”人,表达了对知音不在、故友逝去的悲切;②“沧海成陆”“神京何在”表达了对国破家亡、世事变迁的哀伤以及对故都的思念;③“萍迹南州”表达对身世浮沉、流离他乡的伤感;④“幸有”“惟”表达了对人生已老、难以报效国家,只能借酒浇愁的无奈。
游园【皂罗袍】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生
——汤显祖死生爱情梦《牡丹亭》
汤显祖,字义仍,一生“性气乖时,游宦不达”。在心学崛起、性情日益昌达的时代背景下,汤显祖反观人的本性,开始了对其“至情”理想的建构。
其“临川四梦”:《紫钗记》写“一点情痴”,《牡丹亭》写“生生死死为情多”,《南柯记》写“一往之情为之摄”,《邯郸记》写“一生耽搁了个情字”。
“至情”成为汤显祖哲学思想和文学观念的灵魂,而《牡丹亭》则是最为突出的代表,正如他自述的,“一生‘四梦’,得意处惟在《牡丹》”。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这段总括《牡丹亭》主旨的话,不知打动了多少人。
白衣飘飘的书生柳梦梅,在一棵梅树下,与“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杜丽娘邂逅,二人一见倾心,从此魂牵梦萦。
亭亭玉立的太守之女杜丽娘“为伊消得人憔悴”,直至伤情而死。弥留之际哀求母亲将其葬在花园梅树下,嘱咐丫鬟将其画像沉于太湖石底。
柳梦梅赴京赶考,在太湖石下捡到杜丽娘的画像,掘墓开棺,杜丽娘起死回生,二人终成眷属。
水袖流连,道不尽风致楚楚;一唱三叹,说不尽轻柔委婉。
杜丽娘与柳梦梅两人间的爱情越是凄艳动人、冲决生死,便越是显现出礼教教条的不道德、不人性,也越是能体现出汤显祖对人世间至情至性的深切赞美与呼唤。
“但使相思莫相负,牡丹亭上三生路”,《牡丹亭》里反复咏叹着的,便是这人间的至情。
许多年后,曹雪芹的《红楼梦》里,黛玉走至梨香院时,偶然听到女孩子们演习《牡丹亭》戏文,听到“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是答儿闲寻遍,在幽闺自怜”一句时,不觉心动神摇。再细细思量其中滋味,竟觉心痛神驰,眼中落泪。
黛玉与宝玉,杜丽娘与柳梦梅,他们原是一般的痴儿,为情成痴,痴至极处,便是至情。
公元1550年,汤显祖出生之时,恰逢昆曲兴盛的顶峰。一部《牡丹亭》,上承西厢记,下启红楼梦,构筑了一个长达四百年之久的东方梦境。
1617年,《牡丹亭》一经刊发,中国浪漫文学再难有超越之作。
《文学回忆录》里,木心曾说:最伟大的戏曲家,是汤显祖。他应该成为中国的莎士比亚……
我少年时家有后花园,每闻笛声传来,倍感孤独,满心欲念,所以爱这两句“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
1. 感受杜丽娘对自由生活的向往、人性的复苏,体会作者融情于景的写法。
2. 了解戏曲,培养对戏曲的喜爱之情。
一、诗歌诵读
游园
(明)汤显祖
【皂罗袍】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
二、诗歌鉴赏
这段唱词是《牡丹亭》最有名的一支曲子,历久传唱不衰。全曲雅丽浓艳而不失蕴藉,情真意切,随景摇荡,充分地展示了杜丽娘在游园时的情绪流转,体现出情、景、戏、思一体化的特点。
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
姹紫嫣红:形容花的鲜艳美丽。
断井颓垣:断了的井栏,倒了的短墙。这里是形容庭院的破旧冷落。
首句“原来姹紫嫣红开遍”,写深闭幽闺的少女从未涉迹园林,这次乍进后园,只见百花盛开,万紫千红,艳丽眩目的春园物态,予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叩开了少女的心扉,然而,主人公并非只是流连其中,只“入”而不“出”,接承第一眼春色的是少女心中幻设的虚景,她预见到浓艳富丽之春景的未来走向——“都付与断井颓垣”,残败破落的画面从另一个极端给予少女强烈的震撼。
“春色如许”开启了主人公的视野,使之充满了诧异和惊喜,接踵而来的对匆匆春将归去的联想则轰的一声震响了少女的心房,使之充满了惊惧和无奈。这里夹杂着深深的伤感,自己的人生春天也同样多姿多彩,然而却无一人走进来。
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
赏心乐事:晋宋时期谢灵运《拟魏太子邺中集诗序》:“天下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四者难并”,这两句用此句意。
奈何天:令人无可如何的时光,多表示百无聊赖的思绪。
谁家:哪一家。后句意为自己家的庭院花园里没有赏心乐事。
女主人公心花初放紧接着又上眉头,包蕴着的是无奈的情绪——“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这两句话突出了良辰美景与赏心乐事之间的矛盾,指出杜丽娘黯然的心情与艳丽春光间的不谐,春天的生机强化了她黯然伤感的情怀。现实的苦闷,青春的觉醒使得女主人公对外部世界充满了无限向往。她在这里意识到生命的困境,换个角度看待这些唏嘘,则里面并不仅仅残存着纯粹的悲观意绪,主人公情绪跌入低谷之后,仍念念不忘“良辰美景”“赏心乐事”“云霞翠轩”“烟波画船”,美好的事物始终深刻内嵌于少女的思维深处,读者不难从中窥探出主人公内心深处的期待,为下一段奇遇柳梦梅,为情而死的故事找到心理依据。
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
朝飞暮卷:唐代王勃《滕王阁诗》中有“画栋朝飞南浦云,朱帘暮卷西山雨”句,形容楼阁巍峨,景色开阔。
翠轩:华美的亭台楼阁。
画船:装饰华美的游船。
“云霞翠轩”“雨丝风片”:对应上句‘朝飞暮卷’,‘朝飞’者云也,刚好和‘云霞翠轩’对应,也暗合“画栋朝飞南浦云”的描写;雨丝风片与上句相同,‘暮卷’者雨也,和‘雨丝风片’对应,和“朱帘暮卷西山雨”对应。而最后的烟波画船则是点明了地点所在。确实写得好。
锦屏人:被阻隔在深闺中的人。
忒(tè):过于。
看的……贱:把……看轻。
韶光:美好的时光,多指春光。
由眼前景联想到外面的世界很精彩,而我这深闺女子太辜负这美好春光!
那么是谁使我这深闺女子太辜负这美好春光?谁之过?
这段唱词既是景语,也是情语。人物的感情和景色交织在一起,映衬了主人公对景自怜的伤感,其内心深处顾影自怜的哀愁在美好春光的感召下喷薄而出。此曲从喜乐到苦痛的情绪流变紧紧扣咬着从浓艳的实景向残败的虚景的转变,读者很难剖判外在之景与内在之情的严格界限,只因在此处,景现而情发,情入而景犹存。
此曲表现了杜丽娘游园恨晚、青春寂寞的悔怨,进而控诉了封建礼教和封建观念对少女青春的无情摧残。杜丽娘作为一个刚刚觉醒的少女,感叹春光易逝,哀伤春光寂寞,渴望自由幸福的生活,强烈要求身心解放,这折射出明中叶后要求个性解放的时代精神,对后世深有影响。在《红楼梦》中,即有林黛玉读这首曲时联想到自己的遭遇处境无限感伤的情节。
三、深入探究
曲词三美
韵美
一韵到底,宛如一泓清泉流动,鸣响着泠冷的韵调,给人以明快的美的享受。全曲句式整齐,用了一系列近似对偶的句型,如“姹紫嫣红”对“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对“赏心乐事”。这一组组对比,既有力地渲染了情和景的矛盾,突出主人公的复杂微妙心理;而且使句式整齐华美,语言绮丽典雅,富于音乐美。
景美
这支曲子描绘了一幅姹紫嫣红、景色宜人的春景图,富于诗情画意。
情美
面对此景,少女心事如何?(景美却情伤,反衬手法)
这支曲子表达了杜丽娘怎样的思想情感呢?“原来”、“似这般”、“都付与”这几个副词饱含着主人公无限惊讶、感叹、惋惜,带有极强烈的感情色彩。主人公惜春伤春的情感,表达了她冲破封建牢笼、反抗封建礼教的反叛精神和个性解放的愿望不能实现的郁闷心情。
在这绮丽如画的游园场面里,杜丽娘年轻貌美,打扮俏丽,含情脉脉,顾影自怜。她缓缓步入花园,顿感美好的自然景色与幽禁的深闺生活迥然不同,自己一向辜负了韶光年华。面对着姹紫嫣红的百花与断井颓垣的残景而形成的鲜明对照,她不由得思绪万千,益增惆怅。春光如此烂漫明媚,燕语莺声如此动听,更诱发了她内心深藏的春情,引起了她对年华在深闺寂寞生活中淡淡消逝的叹惜,唤醒了她青春的觉醒,这巧妙地把抒情与写景结合在一起,情景交融,委曲地透露了这个少女爱情的苦闷,展现了心理活动和境界美,富有诗情画意。
“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这两句十六字里,我们仿佛看到了雕梁画栋,飞阁流丹;看到了云蒸霞蔚,碧瓦亭台;和煦的春风夹带着蒙蒙细雨,烟波浩渺的春水中浮动着美丽的游艇……这是多么迷人而又略带怅惘色彩的春景啊!它使我们的视野由狭小的园林扩展到寥廓的境界,让我们随同主人公去畅想更广阔的天地、更美好的自然。然而,这对杜丽娘来说是可望而不可及的。这就更加衬托出她处境的可怜,如同囚笼中的小鸟一般。
明代汤显祖的《牡丹亭》第十出《游园》的一折戏,写杜丽娘在侍女春香的引逗下违背父母、塾师的训诫,走出深闺,来到家中的后花园,看到一个美丽的新天地的情景时,有下面的两段曲词。阅读这两段曲词,然后回答问题。
游园(选段)
[步步娇]袅晴丝吹来闲庭院,摇漾春如线。停半晌,整花钿①,没揣②菱花③,偷人半面,迤逗④的彩云⑤偏。步香闺怎便把全身现!
[皂罗袍]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朝云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
[注]①花钿,古代妇女两边的装饰物。②没揣,没料到。③菱花,镜子的代称。④迤逗,勾引。⑤彩云,妇士发髻的美称。
1. [步步娇]这支曲词用词准确,生动形象,写物传情。请选择其中的动词,鉴赏它的表达效果。
2. [皂罗袍]这支曲词历来被誉为“惊才艳绝之作”,情景交融。请你指出其写出了怎样的景象,抒发了杜丽娘怎样的复杂心情。
参考答案:
1. 曲词中“偷”“迤逗”等词,用拟人化的手法,微妙地传达出杜丽娘含情脉脉的娇羞神态。
2. [皂罗袍]描绘了花园明媚诱人的春光,更传神地表现了杜丽娘由惊异、欢悦到无限惆怅的复杂心情。
(答题时间:30分钟)
1. 阅读下面一首元曲,回答问题。
【中吕】朝天曲
张养浩
柳堤,竹溪,日影筛金翠。杖藜徐步近钓矶。看鸥鹭闲游戏。农父渔翁,贪营活计,不知他在图画里。对这般景致,坐的,便无酒也令人醉。
(1)简析“日影筛金翠”一句中“筛”字的妙处。
(2)结合全曲,简要分析曲中表达的情感。
2.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浣溪沙
周邦彦
水涨鱼天拍柳桥,云鸠拖雨过江皋①。一番春信入东郊。
闲碾凤团②消短梦,静看燕子垒新巢。又移日影上花梢。
【注】①云鸠:形容云色如黑色的鸠。江皋:江岸。②凤团:一种名茶。
(1)请分析本词第二句中“拖”字的妙处。
(2)请找出下片中能表现词人情思的词语(至少两个),结合词句分析词人的思想情感。
1.(1)“筛”,是“用筛子过东西”的意思,化无形为有形,形象地将阳光透过树叶的空隙,照在地上铺金撒翠的样子表现了出来,化平淡的现象为生动的动作,使画面活泼而富有生气。
(2)作者通过对“柳堤”“竹溪”“鸥鹭”“农父渔翁”等乡村景与人的描写及最后一句的议论,表达对田园自然风光的热爱及寄情田园、山水的闲适隐逸生活的情怀。
2.(1)“拖”写黑云的移动。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云带雨来移过江岸的情景。墨云似乎有意拖动着春雨,很有情味。
(2)“闲”“静”“又”。“闲”字:看似悠闲,实则是词人短梦后心有愁思难以遣除,所以借饮茶来消解梦后的惘然。“静”字:燕子筑巢的忙与人的静形成对比,暗示词人无聊的心绪:大好春光而无事可为。“又”字:时光流转,不知觉间,日影又已移上花梢。一个“又”字,暗示无事可为,每日空对春光的伤感。(意思相近即可)
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9.1 念奴娇·赤壁怀古优质学案: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9.1 念奴娇·赤壁怀古优质学案,共16页。
语文必修 下册游园([皂罗袍])优秀学案及答案: 这是一份语文必修 下册游园([皂罗袍])优秀学案及答案,共10页。学案主要包含了品读内涵,披文入情,分析特色,学以致用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古诗词诵读念奴娇·过洞庭优秀学案及答案: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古诗词诵读念奴娇·过洞庭优秀学案及答案,共9页。学案主要包含了品读内涵,披文入情,分析特色,学以致用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